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学案人教版

时间:2019-05-15 16:31: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学案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学案人教版》。

第一篇: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学案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学案人教版

教师:从前,有一个人,接受朋友的邀请,参加朋友为老母亲举办的庆生会。在宴会上,他做了一首诗,让在座的人听的是心惊肉跳,又啼笑皆非啊!现在,我们不妨还原当时的情景,一起做一回演员。同学们在认为不好的时候就拿手指点他,我就暂且当一回主人公啊。认为好的时候,大家就拍手叫好,听清楚了吗?现在,我可要作诗了——

教师:这个婆娘不是人。

学生:[用手指点,摇头。]

教师:九天神女下凡尘。

学生:[拍手叫好。]

教师:生下儿子去做贼。

学生:[用手指点,摇头。]

教师:偷得蟠桃寿母亲。

学生:[掌声四起。]

教师:这个人是不是很有趣呢?那么,这个人是谁呢?

[投影]:

他一生诙谐、滑稽,他机敏多变,才华出众,他素有“风流才子”和“幽默大师”之称。

他是清代著名的学者、诗人、目录学家和小说家。

他就是——纪jǐ昀。

学生:[读资料,标注音。]

教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作品《河中石兽》。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当然更不能例外。现在,大家就自由朗读课文,做到以下要求,[投影出示]

学生齐读:

1,慢节奏大声朗读课文。

2,读准字音,读顺语句。

教师:[示范朗读]前两句话。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下面,咱找四个同学来朗读课文,大家要注意听,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读后指出来。

学生:[四人朗读,其他同学听读课文。]

教师: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学生:有。“转转不已”的“转”.“阅十余岁”的“阅”.教师:这些同学读的比较熟练,但是有一个要求没有做到——

学生:慢节奏朗读课文。

教师:对,文言文阅读,就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我们在电视镜头上看学生读文言文,都是摇头晃脑的,我们也不妨试一下。来,大家端起课本,我们一起读第一段。

师生:[摇头晃脑读文言文。]

教师:对,就应该这样朗读。《易经》中说: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不知我们班的同学是不是也能同心同德呢?

学生:能!

教师:没听见——

学生:能——

教师:那么,能不能“其利断金”呢?

学生:能——(大声的)

教师:很好。下面,我们就来合作,请看屏幕:

[投影出示],学生朗读要求:

1,四人小组合作,每人一句,交替进行,并互帮互助。

2,根据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

3,如有疑难,可做好标记,结束后可以提出,也可直接询问老师。

学生:[小组合作,理解文意。](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现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看来,要想有更多的发现,就要多提出问题啊。谁有疑问呢?现在可以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学生1:“至石之半”是什么意思?

教师:谁能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到了石头的一半。

学生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是什么意思?

教师:哦,这个句子比较长。我们把它分开解释一下:“必于石下迎水处”是:必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啮沙为坎穴”是冲刷沙子形成坑洞。

学生:“募金”是什么意思?

教师:筹集钱财的意思。和尚是没有钱的,需要筹集钱财。还有吗?没有,现在,我可要提出问题了。

[投影]

1,石兽为什么在河中呢?

2,僧人是怎样寻找石兽的?结果如何?

3,讲学家认为应在哪里寻找石兽呢?这样寻找能不能找到?

4,老河兵认为应在哪里寻找石兽呢?结果如何?

学生:[举手作答]

教师:同学们理解的不错。文中有一个词:物理。它在文中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事物的道理。

教师:看来,它是一个古今异义词。那么,在故事中,谁才是“究物理”的人呢?

学生:老河兵。

教师:老河兵是怎样推究物理的?大家一起读一下:

学生:[齐读第三段]

教师:我们不妨看一下这个过程。

[投影动画过程]教师示范朗读第三段相关内容,学生配图理解。

教师:同学们,学习文言文,我们完全可以采用“趣味朗读”的方法,这样既可以提高兴趣,又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请看屏幕!

三名学生读要求:

1,想象当时情景,有表情的朗读课文,可添加拟声词、语气词和动作。

2,注意语气和重音,揣摩人物的心理,力争活灵活现。

3,读后选择你喜欢的一句或几句展示自己的朗读,也可以与同学合作展示。

学生:自由朗读,展示。(效果不是很好)

教师:我给大家示范一下第一段的朗读,希望大家可以得到启示。

山门圮于河,(轰——)二石兽并沉焉。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唉!)

学生:受到启发,再次自由朗读起来。

教师:现在,谁再来试一下?

学生女:朗读老河兵的话。

教师:这个同学读的很有进步,来,鼓励一下!

师生鼓掌。

教师:同学们,让我们情景再现,继续体会文言文故事的趣味吧!

[投影展示]

方丈:我等募金重修,然石兽须求于水中,得之复用。

众僧:方丈言之有理。不知须往何处寻之?

方丈:十余岁前,山门圮于河之处,可矣。

众僧“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众僧:方丈,我等寻了许久,不见石兽踪迹矣!

方丈:水势甚大,然则顺流而下欤?尔等何妨求之下游?

众僧“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疲惫而回,“方丈,我等千辛万苦,仍不见石兽矣!”众皆摇头叹息不已。

教师:同学们,这是想像的哪段文字呢?

学生:第一段。

教师:学习文言文是不是很有趣味呢?让我们趣味的读一下这段文字吧!

师生合作朗读,并表情演示。

教师:同学们,纪昀写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学生: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教师:对,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么,纪昀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是“不知其一,只知其二”呢?还是“既知其一,又知其二”呢?让我们了解一下吧!

[投影出示,配乐流动字幕展示]

师生:静静阅读,结束课堂。

纪昀以才名世,号称“河间才子”.一生精力,悉付《四库全书》。有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和一部《纪文达公遗集》传世。

《清史稿》赞纪昀“学问渊通”.作为当时华北著名的才子,纪昀与杭州袁枚齐名,俗称“北纪南袁”.“(纪昀)胸怀坦率、性好滑稽……然骤闻其语,近乎诙谐,过而思之,乃名言也”.《阅微草堂笔记》共24卷,约40万字,是纪昀十年心血的结晶。

有不少故事章节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场的腐朽和黑暗,道学家的虚伪和卑鄙。

他忠实记录传闻的写作精神及其正义感,在某种程度上也透露了他的是非观念和善恶标准。

第二篇:《河中石兽》教学案

《河中石兽》教学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准确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3、明白做事不可主观臆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重难点:

1、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准确翻译课文。背诵课文。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一个十斤重的大铁球与一个一斤重的小铁球同时从十层楼高的地方扔下,哪一个先落地呢?答案是同时落地。可以亲自去尝试一下,因为实践出真知。我们做事不可自以为是,主观臆断。

二、把握学习目标

三、明确课堂任务

四、了解作者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纪昀是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

他的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五、检查预习

1、识记字音

2、把握节奏

六、翻译课文

1、把握翻译方法:直译法 人名、地名、年月日不用翻译

(1)把各个词的词义组合在一起,重要的词(关键词)的词义一定要体现在句子中。(2)组合之后的句子适当地增减词语;

(3)最后适当地调整语序,以符合现代汉语的标准。

2、翻译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翻译: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在河里,(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便)在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终于没找到,(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河水的方向被冲到水的下游去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地,(却)不见石兽的踪迹。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翻译:有个教书先生在庙里教学,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携带走呢? 石头的特性是坚硬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轻浮,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这是正确的论断。

(3)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翻译:一个年老的巡河士兵听了教书先生的话后,又嘲笑说:“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去寻找。”正因为石头的特性是坚硬沉重,泥沙的特性是松散轻浮,(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回来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一定会倒在坑穴中。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当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人们按照老巡河士兵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找到了石兽。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

一、不知其二的多了,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七、理解课文

1、用自己的话复述寻找石兽的故事。2、1、课文中描述了几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3、寺僧、讲学家、老河兵为什么这样寻找石兽呢?他们为什么会找出这样的原因呢?

4、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5、用你自己的话再解释一下“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的道理。

6、作者根据寻找石兽这件事得出了什么结论?

7、文章得出的道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八、文言词语积累

1、一词多义

东临碣石

沧州一寺临河干 竟

竟不可得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乃

去后乃至

乃石性坚重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众服为确论

可以为师矣 如

如是再啮

如其言

其其此之谓乎

其反激之力

如其言

闻之笑曰

沿河求之

一老河兵闻之

当求之于上流

其反激之力

至石之半 求之下流

求之地中

然则天下之事

2、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

是非

古义

今义 物理

古义

今义

古义

今义

3、通假字

不亦颠乎

《兑命》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不亦说乎

尊君在不

4、文言句式

倒装句

(宾语前置句)

其此之谓乎? 省略句

(主语省略句)

去后乃至。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第三篇:《河中石兽》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河中石兽》导学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自学达标

1、自读课文几遍,注意读音、节奏、语气等方面

2、填空。

《河中石兽》作者是,字,清代

。他学问渊博,在乾隆年间辑修《四库全书》。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

》。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圮()于河

棹()数小舟

曳铁钯()

木柿()

湮()没

啮()沙

溯()

欤()

4.解释下列加点字

山门圮于河

二石兽沉焉

棹数小舟

曳铁把

是非木柿

湮于沙上

不亦颠乎

啮沙为坎穴

反溯流逆上

可据理臆断

5.翻译下列语句。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2)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合作探究

(一)朗读课文,从读音、节奏、语气等方面评比。

(二)探究问题

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2、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三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3、文中两次写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

讲学家的“笑”:

;老河兵的“笑”:

4、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5、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三.课堂检测.

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2、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注音或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4、本文运用了

两种表达方式,最后一句属于

表达方式,它在文中的作用是

四.拓展延伸:阅读下文并回答问题

“老头子”

纪文达(即纪昀)体肥而畏暑,夏日汗流浃背,衣尽湿。时入值南书房,每出,至值庐(值班的房间),即脱衣纳凉,久之而后出。高宗(乾隆皇帝)闻内监言,知其如此,某日欲有以(设法)戏之。会纪与同僚数人,方皆赤身谈笑,忽高宗自内出,皆仓皇披衣。纪文短视(近视),高宗至其前,始见之,时已不及着衣,亟伏御座下,喘息不敢动。高宗坐二小时不去,亦不言。纪以酷热不能耐,伸首外窥,问曰:“老头子去耶?”高宗笑,诸人亦笑。高宗曰:“纪昀无礼,何得出此轻薄之语!有说(解释)则可,无说则杀。”纪曰:“臣未衣。”高宗乃命内监代衣之,匍匐于地。高宗厉声继问:“‘老头子’三字何解?”纪从容免冠,顿首(磕头)谢曰:“万寿无疆之为‘老’,顶天立地之为‘头’,父天母地之为‘子’。”高宗乃说。

1解释加粗的字

会纪与同僚数人();方皆赤身谈();亟伏御座下()

高宗坐二小时不去();伸首外窥();乃命内监代衣之()

顿首(磕头)谢曰();高宗乃说()

2.从上文中可见纪昀的性格如何?

参考答案

二(二)2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二(二)3讲学家的“笑

”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二(二)4按照老河兵说的去找,果然在河的上游几里外找到石兽。

二(二)5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四2.机智幽默

第四篇:河中石兽教案

河中石兽

实验中学 董亚丽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2、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是教学的重点。

2、文章中相关语句在翻译上有一定难度,故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者简介:

纪昀,字晓岚。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听课文朗读录音,学生朗读课文。

四、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

【译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 圮(pǐ)于河,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 倒塌到河里,二石兽并沉焉。(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焉,助词,无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以为顺流下矣。

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下,往下游去。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便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有个学究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

“尔辈不能究 物理。

是非木杮(fèi),“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 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耳,助词,表示肯定。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

沿,顺流而下。

众服为确论。

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又嘲笑说: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正因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盖,表原因的发语词。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量,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身空着时,石头一定会倒在陷坑中。倒掷,摔倒。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

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求之下流,固颠;

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当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

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预习课后训练题。

2、思考文中寻找石兽的几种方法,有条件的同学制作相关演示课件。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复习文言文加点字解释。

二、思考问题。

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三、请学生口头回答上述问题,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次大意。

可分五层:一头一尾,中间三层。

开头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第一种寻找方法;接着是另三种不同的寻找方法;最后,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

四、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1、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多媒体演示】

(1)、学生演示。

(2)、教师演示。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2、师生共同归纳:

第一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五、分析最后一层,概括文章的中心。

1、概括文章的中心: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2、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联系生活实际,更深入地领悟这一道理。

六、拓展阅读:《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训练题。

2、归纳本课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第五篇:河中石兽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要说课的课题是《河中石兽》。下面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河中石兽》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的内容。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本文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新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要掌握边默读、边摘录的阅读方法,还要注意把握文章内在的条理,理清作者思路。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结合学生的情况以及新课改的要求,将《河中石兽》的教学目标定位以下三个维度:

(1)知识目标

①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②培养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③品味文章的写作特色。(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反复诵读与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地位和作用以及教学目标的分析,基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知识结构,我将教学重点定为:①突破本文较多的疑难字词、倒装句和文言长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和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②品味本文作者在叙事中制造波澜,文章风格简淡、立意高远的写作特色。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本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教法

基于以上对教材、教学目标和学情的分析:

① 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导引法、启发式、讲解法、学分激励法。对于文言文,初一学生底子薄,有些文言词语需要老师直接点拨;有些可以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及整体感受启发唤起学生的认知;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设疑激趣问题导引,使学生在问题中阅读,目标明确,提高效率。

(2)采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增加作品的魅力,产生好的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注意力;扩大教学容量。

(四)说学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讨论法。文言的时代距离要求学生读准音,读透意,体味文言的音律美,意韵美,熟读成诵。课堂讨论可以节约时间,扩大容量,是达到学生自主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五)说教学过程

本文我打算用两个教学课时完成,教学过程如下: 1.导入新课,引发思考

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2.预习检测,积累常识

①作者简介:

《纪昀(jǐ yún),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②读准字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ù)③检查朗读课文情况,要求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a.学生大声自由朗读两遍,做到朗读无障碍;

b.再次朗读,读出句中停顿;(如: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c.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疑难词语; d.尝试在理解疑难词语的基础上翻译文章; e.将不能解决的词或句标注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f.师生共同解疑。(词、句解疑)第二课时

4.合作探究,感悟事理 ①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示例: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②细读课文,完成下列表格(用文中句子)寻找经过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人物 僧 僧 讲学家 老河兵 寻找的地点原地水中 果 不可得 无迹

顺流而下 原地沙下 求之于上流 第四种 果得于数里外

③通过对比分析,思考: 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正确的?

第一种: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第二种: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三种: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老河兵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

方法: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的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④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这个故事说有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5.品味写法,拓展延伸

Ⅰ、品味写法 a.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 ”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b.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 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3)、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如讲学家的“笑”

(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Ⅱ、拓展延伸

a.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与同学交流这类小故事,再说说学习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收获?

b.收集有关勇于实践的名言: 百闻不如一见。---班固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毛泽东 经验是永久的老师。----歌德

实践是思想的真理。-----车尔尼雪夫斯基

(六)说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纪昀 寺僧----求之下流----无迹

讲学家----求之地中----失败理论+实践=成功 老河兵----求之上游----成功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表达、学会感悟、学会积累,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平时的教学理想。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下载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学案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年级上册《河中石兽》学案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河中石兽复习资料

    《河中石兽》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四库全书》按内容分为经、史、子、集四档,总名为“四库全书”。 本文选自《......

    《河中石兽》教案

    25、《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张婉婉 【教学目标】 1、培养通过反复朗读文章,知晓文章大意的能力。 2、 理解文中“河中寻石兽”的四种方法 3、体会“实践出真知”这一道理。......

    《河中石兽》教案

    《河中石兽》教案 《河中石兽》教案1 1、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2、借助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

    河中石兽翻译

    • 《河中石兽》翻译 •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寺庙正门倒塌在河中, (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石兽,到底没能找到,(人们)认为石......

    河中石兽教案

    寻古人之思,学探究之法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阳山县青莲中学 张锦波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2、训练阅读浅近......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河中石兽 教案[5篇]

    15、河中石兽【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分清层次,概括大意,找出层次间的关系,理解课文的中心意思。 2、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训练阅读浅......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翻译(5篇)

    七年级语文《河中石兽》翻译 纪昀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 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过了十多年, 僧募金重......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6单元 22 河中石兽教学案 语文版

    22 河中石兽 【课前寄语】 《冬夜读书示子聿》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学生齐读,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在这首诗里,诗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