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邴原泣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邴原泣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日常的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邴原泣学》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作品简介
《邴原泣学》,出自《初潭集》,讲述邴原贫不丧志、刻苦学习的故事。邴原,三国时人,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与名士,与管宁、华歆等称“辽东三杰”。其在幼年丧父、生活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立志学习文化知识,最终感动了书塾里的教师,成就了一则学与教的佳话。一个“泣”字写出了邴原强烈的.求学欲望。
作品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以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
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释译文
孤:从小失去父亲。
书舍:私塾。
遂:就
泣:哭。
得:能够。
学者:学习的人。
亲:父母。
一则:一方面。
愿:羡慕。
中心:内心。
恻然:怜悯、悲伤的样子。
苟:如果。
欲:想要
资:钱财。此指学费。
徒:白白的,此处指不收费。
少:幼时。
就书:上书塾(读书)。
作品翻译
三国时有个叫邴原的,他从小失去父亲,家境贫寒。七八岁时,他路过私塾,听到里面传出朗朗的读书声,禁不住号啕大哭起来。
私塾的老师跑出来问:“小孩子你为什么要哭?”邴原说:“失去了父亲的人容易悲伤,贫穷的人容易伤感。凡是能进学堂的人,他们都有父母,可我从小死了父亲,没条件上学。我一方面羡慕他们有父母照顾,另一方面羡慕他们有学习的机会。看看他们,想想自己,心中就十分悲伤,所以忍不住哭了。”塾师听了邴原的话,既同情又可怜他,想不到这孩子竟有这样的思想,于是对他说:“如果你真想读书,我就不收你学费。”邴原从此就入了学读书。一个冬天过去了,邴原就会背《孝经》、《论语》。
人物简介
邴(bǐng)原,东汉末官吏。字根矩,号一龙,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东)人。家贫、早孤。初为北海相孔融所举。曹操为司空,任原为东阁祭酒。建安十五年(210),任为丞相征事,后又代凉茂为五官将长史,闭门自守,非公事不出。随曹操征吴,卒。
少与管宁俱以操尚称,州府辟命皆不就。黄巾起,原将家属入海,住郁洲山中。时孔融为北海相,举原有道。原以黄巾方盛,遂至辽东,与同郡刘政俱有勇略雄气。
后得归,太祖辟为司空掾。原女早亡,时太祖爱子仓舒亦没,太祖欲求合葬,原辞曰:“合葬,非礼也。原之所以自容於明公,公之所以待原者,以能守训典而不易也。若听明公之命,则是凡庸也,明公焉以为哉?”太祖乃止,徙署丞相徵事。
汉建安十五年[公元二一零年]初置徵事二人,原与平原王烈俱以选补。代凉茂为五官将长史,闭门自守,非公事不出。太祖征吴,原从行,卒。邴原是三国时人,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与名士,与管宁、华歆等称“辽东三杰”。
作品出处
邴原泣学《初潭集-卷十二》《初潭集》·十二卷(内府藏本)注:《初潭集》
《初潭集》明李贽撰。贽有《九正易因》,已著录。此乃所集说部,分类凡五:曰夫妇,曰父子,曰兄弟,曰君臣,曰朋友。每类之中又各有子目,皆杂采古人事迹,加以评语。其名曰初潭者,言落发龙潭时即纂此书,故以为名。大抵主儒、释合一之说。狂诞谬戾,虽粗识字义者皆知其妄,而明季乃盛行其书,当时人心风俗之败坏,亦大概可睹矣。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以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作品解读
本文用顺叙的记叙方式,把邴原幼小家贫,泣而求学;得到上学机会后,勤学苦读,仅用一个冬天,就能熟练背诵两本经书的事交代得清清楚楚,一个立志求学而且成绩显著的幼童形象活灵活现地站立在我们面前。文中采用让人动容的对话描写,着重记叙了邴原泣学的经过。全文不枝不蔓,言简意赅。
作品启示
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邴原的学费,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我们要好学,并且珍惜我们来之不易的读书机会。也应向文中老师学习,无私给予别人求学的帮助,尊重爱学习、有志向的人。
第二篇:《邴原泣学》阅读附答案
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翻译句子: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们应该学习邴原的那些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
2、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3、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第三篇:泣学文言文翻译
泣学文言文说的邴原泣学的故事,你知道这个故事吗?讲了什么内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泣学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以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翻译】
翻译一
邴原从小就失去父亲,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就哭起来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什么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凡是能够学习的人,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有父亲,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到悲伤,所以就哭了。”老师为他感到悲伤,说:“你想要读书吗?”邴原说:“我没有钱支付学费。”老师说:“孩子你如果有志向,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于是邴原就开始读书。只过了一个冬天,就已能背诵《孝经》《论语》。
翻译二
邴(bǐng)原是三国魏国人。小时候,他经过学堂,听到清脆响亮的读书声,于是忍不住哭泣。老师说:“小孩子你因为什么哭啊?”他说:“凡是能入学堂学习的人,都有父母。”老师询问他的缘故,邴原说:“我小时候就失去了父母。一是羡慕他们不是孤儿,二是羡慕他们能够学习,我心中十分悲伤,所以才哭泣。”老师哀伤了很久,说:“如果你想要学习,不需要付学费。”邴原于是进入学堂学习,最终成为了国家杰出的人才。
翻译三
邴原小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就开始哭,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孩子,你为了什么哭?”邴原回答说:“凡是能够读书的人,都是一些有父母的孩子。我第一羡慕他们有父母亲,第二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到十分悲伤,所以就哭了。”老师哀怜地说:“孩子如果你想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注释】
书舍:书塾。
中心:内心里。
恻然:怜悯,同情。
国士:国家杰出的人才。
就学:开始学习。
何以:为什么。
少孤:年少失去父亲。
就书:上书塾(读书)。
孤:幼年丧失父母。
过:经过。
泣:小声哭。
恻:心中悲伤。
亲:父母。
羡:羡慕。
其:他们,指代书舍里的学生。
得:能够。
中心:内心里
感:伤感。
伤:悲哀。
苟:如果,要是。
愿:仰慕。
书:学习。
徒:白白的,此处指不收费。
资:费用。
遂:就。
卒:终于是。
诵:背诵。
就:靠近,此处指就书,即上学。
凡:凡是。
以:用。
故:原因;缘由。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凡得学者 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③吾徒相教 ④徒以有先生也
2. 翻译句子。
①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②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③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
4、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5、读过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参考答案:
1、①能够 ②得到 ③白白地 ④只是
2、①失去亲人的人容易悲哀,贫穷的人容易伤感
②一来羡慕他们有亲人,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③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
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他免收邴原的学费,不计报酬地教书,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魅力。
4、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5、我的感言:我们要像邴原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人物轶事】
邴原拜访孙崧
邴原在幼年时,就聪明、有特异之处。等到长大,他的品行如金玉一般美好。想要远行求学,拜访了安丘孙崧。孙崧推辞说“您家乡的郑君,您知道吗?”邴原回答说:“是的知道。”孙崧说:“郑君学贯古今,博闻强识,能探求深远的学问,真是学习者的老师和楷模。您却舍弃他,跑了一千里路来找我,这是所谓把郑君当作东家丘的做法。您好像不知道郑君而说知道,是什么原因。”邴原说:“先生的话,真可以说是苦药良针了,但还没有完全了解我的内心志向。人各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所以才有登山采玉的人,有入海采珍珠的人。怎么能说登山的人不知道海深,入海的人不知道山高呢?您说我把郑君当作东家丘,您认为我是西家的愚夫吗?”孙崧向邴原致了歉,又说:“兖州、冀州的士人,我认识很多,没有像您这样的。我应该用书信来为你作访学求师的媒介。”邴原看重孙崧的好意,难以推辞他的介绍信,就拿着信告别了。邴原心里认为拜求老师、开导学问这样的事,志向高远的人之间自然能够相契合,不像交朋友这样的事要靠介绍来完成。信有什么用呢?于是把信藏在家里,就出行了。
邴原戒酒苦学
邴原很喜欢喝酒,但想到喝酒会荒废学业,就毅然下定决心戒酒。
邴原在外游学八九年之久,他常常通宵达旦地和挚友高谈阔论,和名师一起谈诗论道。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每逢有人劝酒,邴原都是只望一眼酒杯,然后含笑摇手,表示自己不会饮酒。其实邴原是为了不荒废学业才克制自己,滴酒不沾的。学成回乡后,邴原广收门徒,为了尽心教学,他仍是酒不沾唇。在邴原耐心地教诲下,门徒中有几十人学得非常精深,成为当时有名的学者。
第四篇:《叶公好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叶公好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叶公好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
《叶公好龙》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叶公好龙(yè【shè】 gōng hào lóng):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出自 汉·刘向《新序·杂事》。
作品原文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⑽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此文选自【汉】刘向《新序·杂事五》)
作品注释
1、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2、子高:叶公的`字。
3、钩:衣服上的带钩。
4、写:画。
5、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6、屋室雕文:房屋上雕刻的图案、花纹。
7、“文”通“纹”。
8、以:在。
9、闻:听说。
10、下之:到叶公住所处。
11、窥(kuī):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12、牖(yǒu):窗户。
13、施(yì):延伸,同“拖”。
14、堂:厅堂。
15、还(xuán)走:转身就跑。还(通假字),通“旋”。
16、走:逃跑。
17、五色无主: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五色,这里指脸色。
18、是:由此看来。
19、好:喜欢。
20、夫:这,那。
21、是叶公非好龙也: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作品译文
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而不是龙。
词语辨析
叶公好龙是指表面很喜欢,实际上不喜欢,实际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不要把含义用反,下面的例句就是使用错误:
他愤愤地大谈社会如何腐败,暗地里却收受贿赂,这种做法和叶公好龙没有两样。
成语解释
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好:喜好。
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真正爱好。
成语用法
示例:~,好其是而非者。★清·梁启超《敬告国人之误解宪政者》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这和~有什么两样!”
借事喻人,用叶公式的人比喻社会的现象。
寓意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作者简介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楚国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祖籍秦泗水郡丰县(今江苏丰县),汉朝宗室,先祖为丰县刘邦异母弟刘交。刘向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其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刘向是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等书,其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山海经》是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原有文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第五篇:《咏雪》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咏雪》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咏雪》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作品简介《咏雪》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收录在《世说新语》中的一段文言散文。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子侄辈们的一段即兴对话。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并因此而流传千古,成为一段佳话。《咏雪》作为清谈名士的教科书,特别注意传达魏晋清谈家的独特的语言形象,重视人物语言的润饰,“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也。”
作品原文
谢太傅⑴寒雪日内集⑵,与儿女⑶讲论文义⑷。俄而⑸雪骤⑹,公欣然⑺曰:“白雪纷纷何所似⑻?”兄子胡儿⑼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⑽。”兄女曰:“未若⑾柳絮因⑿风起。”公大笑乐⒀。即公大兄无奕女⒁,左将军王凝之⒂妻也。
注释译文
⑴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jiǎ)(现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⑵内集:家庭聚会。
⑶儿女:子侄辈的年轻一代。
⑷讲论文义:谈论诗文。
⑸俄而:不久,一会儿。
⑹骤:急(速),紧。
⑺欣然:高兴的'样子。
⑻何所似:即“所似何”,宾语前置。像什么。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⑼胡儿:即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谢据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⑽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⑾未若:比不上。
⑿因:凭借。
⒀乐:通“悦”,形容高兴的样子。
⒁即:是。大兄无奕女:谢安的哥哥谢无奕的女儿。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⒂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曾任左将军、会稽内史等职。
白话译文
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谢太傅听了开心的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创作背景
《世说新语》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篇《咏雪》就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子侄辈们的一段即兴对话。
作品鉴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欣赏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并写出了谢道韫是“咏絮才”。
为何说谢道韫作的词句更好呢?比喻讲究形似:大团大团的雪花簌簌落下,倘若有风,则会漫天飞舞。一团一团的柳絮,与鹅毛大雪相似,也会因风漫天飞舞,古诗中就有“柳絮池塘淡淡风”的句子。纷飞的白雪和因风起的柳絮,都给人以轻盈、飘逸、优雅的感受。用“柳絮因风起”来比喻“白雪纷纷”,可谓形相似,景相同。盐与雪花,形状不同,轻重又有别,“撒盐空中”即使轻风起时也不能随风飘扬。用来比喻“白雪纷纷”并不是很恰当。比喻更讲究神似:盐在空中唰唰地撒,重重地下落,躲都来不及,何谈欣赏?无美感可言。比作柳絮,一扫滞重之感,因风而起,漫天飘飞,这才是大自然的造化。而且柳絮飘飞的季节是春暖花开之时,冬季之冷景,以春季之暖景写出,更见诗意。
名家点评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员范子烨:本文塑造了鲜明的聪慧才女谢道韫的形象,作者着意刻画的魏晋新女性的艺术形象,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
后世影响
宋代苏轼在他的《谢人见和雪夜诗》中写道:“渔蓑句好真堪画,柳絮才高不道盐”,道出了对谢道韫比喻的称赞和对“渔蓑”佳句的赞美。谢道韫有了一个别名:“咏絮女”。之后,“咏絮女”成为才女的代名词。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样的判词,其中“咏絮才”指的就是谢道韫,也是借指《红楼梦》中的才女。
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学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武帝时袭封临川王。官至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其撰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轶事,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语言精炼、生动传神,对后世小说影响极大。其中“周处除三害”、“望梅止渴”、“击鼓骂曹”等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新亭对泣”、“子猷献戴”等也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梁刘孝标作注,旁征博引,为后人所重。另有《幽明录》,今佚。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其佚文200余条,皆记诡异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