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三闾庙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

时间:2022-04-16 01:22: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过三闾庙原文翻译及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过三闾庙原文翻译及赏析》。

第一篇:过三闾庙原文翻译及赏析

过三闾庙原文翻译及赏析

过三闾庙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沅湘流不尽,屈宋怨何深。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翻译

沅水、湘水滚滚向前无穷无尽,屈原遭到奸佞小人打击,不能实现自己宏图大业的哀怨有多么地深。日暮黄昏一阵阵秋风吹起,三闾庙边的枫林萧萧作声。

赏析

这是作者游诗。此诗题一作《过三闾庙》,是诗人大历(766-779)中在湖南做官期间路过三闾庙时所作。伟大诗人屈原毕生忠贞正直。满腔忧国忧民之心,一身匡时济世之才,却因奸邪谗毁不得进用,最终流放江潭,遗恨波涛。他的峻洁的人格和不幸遭遇,引起了后人无限的景仰与同情。在汉代,贾谊、司马迁过汨罗江就曾驻揖凭吊,洒一掬英雄泪。贾谊留下了著名的《吊屈原赋》。而司马迁则在他那“无韵之《离骚》”(《史记》)里写了一篇满含悲愤的《屈原列传》。时隔千载,诗人戴叔伦也感受到了与贾谊、司马迁同样的情怀:“昔人从逝水,有客吊秋风。何意千年隔,论心一日同!”(《湘中怀古》)大历年间,奸臣元载当道,嫉贤妒能,排斥异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诗人来往于沅湘之上面对秋风萧瑟之景,不由他不动怀古吊屈的幽情。屈原“忠而见疑,信而被谤”(《史记·屈原列传》),作者谒庙,感慨颇深,《题三闾大夫庙》就是作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景成章的。

诗的前二句对屈原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沅湘流不尽”发语高亢。如天外奇石陡然而落,紧接着次句“屈子怨何深”又如古钟震鸣,沉重而浑厚,两句一开一阖,顿时给读者心灵以强烈的震撼。从字面上看,“沅湘”一句是说江水长流,无穷无尽,意思当句自足。但实际上“流”这里是双关,既指水同时也逗出下句的“怨”,意谓屈子的哀愁是何等深重,沅湘两江之水千百年来汩汩流去,也流淌不尽、冲刷不尽。这样一来,屈原的悲剧就被赋予了一种超时空的永恒意义。诗人那不被理解、信任的悲哀,遭谗见谪的愤慨和不得施展抱负的不平,仿佛都化作一股怨气弥漫在天地间,沉积在流水中,浪淘不尽.作者在这里以大胆的想象伴随饱含感情的笔调,表现了屈原的哀怨的深重,言外洋溢着无限悲慨。“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以沅水湘水流了千年也流不尽,来比喻屈原的幽怨之深,构思妙绝。屈原与楚王同宗,想到祖宗创业艰难,好不容易建立起强大的楚国,可是子孙昏庸无能,不能守业,贤能疏远,奸佞当权,自己空有一套正确的治国主张却不被采纳,反而遭到打击迫害,屡贬荒地。眼看世道,是非不分,黑白颠倒,朝政日非,国势岌岌可危,人民的灾难越来越深重,屈原奋而自沉汨罗江,他生而有怨,死亦有怨,这样的怨,没有个尽头。这二句是抒情。

后二句写景:“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秋风萧瑟,景象凄凉,一片惨淡气氛,诗人融情入景,使读者不禁慨然以思,含蓄蕴藉地表达了一种感慨不已、哀思无限的凭吊怀念之情。这两句暗用《楚辞·招魂》语:“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但化用得非常巧妙,使人全然不觉。诗的后两句轻轻宕开,既不咏屈原的事,也不写屈原庙,却由虚转实,描绘了一幅秋景:“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这并不是闲笔,它让读者想到屈原笔下的秋风和枫树,“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招魂》)。这是屈原曾经行吟的.地方。朱熹说“(枫)玉霜后叶丹可爱,故骚人多称之”(《楚辞集注》)。此刻骚人已去,只有他曾歌咏的枫还在,当黄昏的秋风吹起时,如火的红枫婆娑摇曳,萧萧絮响,像在诉说千古悲剧。

这首诗比兴手法相当高明。前二句以江水之流不尽来比喻人之怨无穷,堪称妙绝。后二句萧瑟秋景的描写,又从《招魂》“湛湛江水”两句生发而来,景物依稀,气氛愁惨,更增凄惋,使人不胜惆怅,吊古之意极深,为人传诵。

过三闾庙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过三闾庙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译文:

沅水、湘水滚滚向前无穷无尽,屈原遭到奸佞小人打击,不能实现自己宏图大业的哀怨有多么地深。日暮黄昏一阵阵秋风吹起,三闾庙边的枫林萧萧作声。

注释:

沅水、湘水滚滚向前无穷无尽,屈原遭到奸佞小人打击,不能实现自己宏图大业的哀怨有多么地深。日暮黄昏一阵阵秋风吹起,三闾庙边的枫林萧萧作声。

赏析:

破山寺:又名兴福寺,建于南朝齐时。破山即虞山,在今江苏常熟县。

这首诗,是常建诸诗中最受后人称道的。《洪驹父诗话》载:“丹阳殷墦撰《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诗,爱其‘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之句,以为警策。欧公又爱建‘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建作数语,竟不能得以为恨。予谓建此诗全篇皆工。不独此两联而已。”殷璠是常建同时代人,欧阳修和洪刍都是宋代人,可以说此诗问世不久,就受到人们的赏识和推崇。

从南齐建寺到常建赋诗之时,破山寺已有三百年左右的历史,可算是一处古迹了。诗的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这是如实的记事写景。天刚蒙蒙亮,诗人便登上破山,来到了兴福寺。一轮红日冉冉升起,阳光铺洒在寺内外郁郁葱葱的林木上,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看到这一切,诗人感到心清目爽,诗兴随之而生。“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两旁长满了翠竹的羊肠小径,蜿蜒曲折,一直伸向幽深处。参差错落的掸房,掩映在蓬勃茂盛的奇花异木之中。这一联写了竹林、小路、花木、禅房,描绘出一个美妙幽寂的环境。“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放眼望去,初升的阳光,在草木山石间相互辉映,许多色彩斑斓的山鸟在花间枝头蹦跳着,鸣唱着,显得是那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令人羡慕。傍山丛林之中,有一水潭。水清见底。微风吹过,泛起一层层波纹。俯身下望。倒映的山光天色中,又添进了诗人的身影。随着水波的颤动,诗人顿然生出一种了悟之感。此前积蓄萦绕在心头的无数尘俗杂想荡然无存,自己已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难分彼此了。“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诗人觉得一切似乎都停止了,身边乃至整个世界是那样的清净,只偶尔还能听到仿佛是天外传来的一两声缓慢的钟磬声。此刻,诗人的心灵完全得到了净化。得到了安宁。

通观全诗,我们看到这首诗所表现出的思想情操、审美心理,与禅宗有着紧密的联系。自南朝宋末,佛教禅学派的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由古印度天竺来我国传法以后,禅宗便在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渐渐渗透开来。禅宗重视现世的内心自我解脱。尤其注意从日常生活的细微小事中得到启示。从大自然的陶冶欣赏中获得超悟。在诗歌中,常常是通过清净、恬淡,幽寒、旷远的景物,创造出一种寂寥,宁静,超尘脱俗的意境。常建这首诗。是一首题壁诗。所题为佛寺掸院,所咏是寺中景物,表现了一种幽静空寂的氛围,并以此实现心灵的超脱顿悟,达到内心世界的自我平衡。联系作者的生平来看,常建一生“沦于一尉”,仕途很不得志。辞官归隐后,他对社会现实也并没有完全忘却。在他的写边塞题材的诗歌中,就常常流露出作者对世事的感愤,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这些再来读常建的山水田园诗,就会发现,他寄情山水,正是企望能以此排解内心的苦闷,摆脱尘俗的干扰。应该说,《题破山寺后掸院》同样也是作者这种心境的反映。

第二篇:《解三酲》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仙吕·解三酲·奴本是明珠擎掌

真氏

奴本是明珠擎掌,怎生的流落平康。

对人前乔做作娇模样,背地里泪千行。

三春南国怜飘荡,一事东风没主张。

添悲怆,那里有珍珠十斛,未赎云娘!

【注释】

怎生的流落平康:不料想流落到妓院。平康,唐代长安城有平康里,是教习乐伎的教坊所在地,后来沿用作妓院的代称。

对人前乔做作娇模样:在人前假装做娇媚模样。乔,假装。

三春南国怜飘荡:可怜我像江南春天的柳絮,飘荡不定。这句是说任凭主人带到各处去卖艺。

一事东风没主张:一切事都要受班主摆布,自己一点也作不了主。

【赏析】

这支曲是真氏的真心表白:自己是良家女子,不幸流落为歌妓,希望有人肯出重价为自己赎身,她愿同为她赎身的人结为终身伴侣。开头两句是写自己的出身和流落歌妓的过程。三四两句是写做歌妓的痛苦生活。在人前强做娇媚的姿态,去讨游客的欢心,而自己的内心却有说不尽的苦楚和屈辱,但又无处去倾吐,只好“背地里泪千行”。“三春南国”三句是写卖身的歌女毫无自由的处境。像春风中的柳絮一样,任凭班主的摆布。最后两句是希望有一个象裴航那样真诚的人,不惜重价来赎自己,结为夫妻。这支曲较之珠帘秀在《答卢疏斋》中说“倚篷窗一身儿活受苦”,说得更具全,更明显。两曲结合起来读,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出古代歌妓伶人的遭遇是何等悲惨。

【题解】

这首小令是真氏倾诉自己满腔哀怨和对自由的渴望。

第三篇:题木兰庙原文翻译及赏析

题木兰庙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题木兰庙原文翻译及赏析1

原文: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译文

花木兰女扮男装去参军打仗,一去就是十二年。她在梦乡里,也会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只是为了替爷从军、保家卫国,多次想回家时竭力克制着自己与边关将士大碗喝酒。想想木兰为了安靖边烽,万里从戎,她也将会和王昭君和亲,死留青冢一样,永远博得后世敬爱!

注释

①木兰庙:《太平广记》云,黄州黄岗县(今属湖北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山,在县西一百五十里,今有木兰乡。木兰是一个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其故事可能产生于后魏,关于木兰的姓氏后人众说纷纭,应信有其人。

②弯弓征战:言木兰代父征戎,勇敢善战。

③“梦里”句:言木兰虽着戎装,仍思恢复和平环境下的少女生活。

④拂云堆:《元和郡县志》:“朔方军北与突厥以河为界,河北岸有拂云堆神祠,突厥将入寇,必先诣祠,祭酹求福。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喇特西北,堆上有明妃祠。明妃:指王昭君。

赏析:

诗人一开头先从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落笔,用“弯弓征战”四个字,不但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这位巾帼英雄的非凡气概和神韵,而且生动地再现了她征战十二年的戎马生涯。接着诗人进一步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梦里曾经与画眉”。木兰姑娘虽身着戎装,南征北战,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不愧为英雄好汉。然而另一方面,她何尝不希望早日结束征战生涯,向往和平宁静的少女生活。“梦里”、“画眉”形象地表达了英雄的女儿情怀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憧憬。如果说,“弯弓征战”是表现这位巾帼英雄外在的“阳刚”之美,那么,“梦里”、“画眉”则是表示英雄内在的少女本色,使得对人物的描写入木三分,有血有肉,增强了诗的艺术魅力。

诗歌的最后,陡翻新意,生发出卓特的史论。木兰把酒思乡的时候,居然想到了汉朝远嫁番邦和亲的明妃王昭君。诗歌在构思上和诗意上的跳跃,细想,她们之间有着太多的相似了,正是这些相似,才能藉此来抒发花木兰内心的郁结。一则,她们二人都是女子;再者,二人都是离家别亲来到边塞;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她们的身份、经历以及到边关的原因各不一样,但是她们这两位弱女子的身上都承载着家国、民族的重大责任,她们是来为国纾难的。这样的重任本应是男性担当的,现在却让两位红颜女子来背负,并且还要承受着离别的痛苦,在男权社会中,这是不正常的。难怪中唐诗人戎昱在《咏史》一诗中对这一历史现象发出了如此的质问:“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这便是杜牧在此诗中没有直接发出,但却深蕴其中的议论,新见迭出,确实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这首咏史绝句写得很有特色,一没有引用典故,二没有发表议论,而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巾帼英雄的感人形象。诗人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把女英雄的思想境界推向高峰,从而突出了这首诗的主旨。

创作背景

这首咏史诗是杜牧会昌年间任黄州刺史时,游历至木兰庙,触景怀古,为木兰庙题的。庙在湖北黄冈西一百五十里处的木兰山。

题木兰庙原文翻译及赏析2

题木兰庙

[唐代]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译文

手挽强弓南征北战扮做儿郎,但也在梦中像曾经那般给自己画眉。

有多少次手持酒杯思念着故乡,到拂云堆上去祭王昭君。

注释

木兰庙:据清代冯集梧注“《太平寰宇记》:黄州黄冈县木兰山,在县西一百五十里,旧废县取此山为名,今有庙,在木兰乡。有好事者,因木兰山木兰县之名与木兰相同,于是加以附会,立庙于此。

弯弓征战作男儿:言木女扮男装兰代父征戎。

“梦里”句:言木兰虽着戎装,仍思恢复和平环境下的少女生活。

拂云堆:古地名,在黄河北岸,今内蒙古乌拉特旗西北。此处有神祠,突厥入侵中原,必先至神祠祭酹求福。《十道志》:关内道胜州有拂云堆。

明妃:既汉元帝宫女王嫱,又称王昭君。晋文王讳昭,故晋人称其为明妃。王嫱远嫁匈奴,为南匈奴唿韩邪单于阏氏(既王后)。

赏析:

本诗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巾帼英雄的感人形象。诗人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集中表达了郁结于木兰心中的凄楚与忧伤,可谓“字字客中愁,声声女儿怨”,把女英雄的思想境界推向高峰,从而突出了这首诗的主旨。

诗人一开头先从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落笔,用“弯弓征战”四个字,不但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这位巾帼英雄的非凡气概和神韵,而且生动地再现了她征战十二年的戎马生涯。

接着诗人进一步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梦里曾经与画眉”。木兰姑娘虽身着戎装,南征北战,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不愧为英雄好汉。然而另一方面,她何尝不希望早日结束征战生涯,向往和平宁静的少女生活。“梦里”、“画眉”形象地表达了英雄的女儿情怀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憧憬。如果说,“弯弓征战”是表现这位巾帼英雄外在的“阳刚”之美,那么,“梦里”、“画眉”则是表示英雄内在的少女本色,使得对人物的描写入木三分,有血有肉,增强了诗的艺术魅力。

诗歌的最后,陡翻新意,生发出卓特的史论。木兰把酒思乡的时候,居然想到了汉朝远嫁番邦和亲的明妃王昭君。诗歌在构思上和诗意上的跳跃,细想,她们之间有着太多的相似了,正是这些相似,才能藉此来抒发花木兰内心的郁结。一则,她们二人都是女子;再者,二人都是离家别亲来到边塞;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她们的身份、经历以及到边关的原因各不一样,但是她们这两位弱女子的身上都承载着家国、民族的重大责任,她们是来为国纾难的'。这样的重任本应是男性担当的,现在却让两位红颜女子来背负,并且还要承受着离别的痛苦,在男权社会中,这是不正常的。难怪中唐诗人戎昱在《咏史》一诗中对这一历史现象发出了如此的质问:“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这便是杜牧在此诗中没有直接发出,但却深蕴其中的议论,新见迭出,确实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题木兰庙原文翻译及赏析3

题木兰庙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

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翻译

花木兰女扮男装去参军打仗,一去就是十二年。她在梦乡里,也会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

只是为了替爷从军、保家卫国,多次想回家时竭力克制着自己与边关将士大碗喝酒。想想木兰为了安靖边烽,万里从戎,她也将会和王昭君和亲,死留青冢一样,永远博得后世敬爱!

注释

弯弓征战:言木兰代父征戎,勇敢善战。“梦里”

句:言木兰虽着戎装,仍思恢复和平环境下的少女生活。

拂云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乌喇特西北,堆上有明妃祠。

明妃:指王昭君。

赏析

诗人一开头先从人物形象的外部特征落笔,用“弯弓征战”四个字,不但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这位巾帼英雄的非凡气概和神韵,而且生动地再现了她征战十二年的戎马生涯。接着诗人进一步把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梦里曾经与画眉”。木兰姑娘虽身着戎装,南征北战,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不愧为英雄好汉。然而另一方面,她何尝不希望早日结束征战生涯,向往和平宁静的少女生活。“梦里”、“画眉”形象地表达了英雄的女儿情怀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憧憬。如果说,“弯弓征战”是表现这位巾帼英雄外在的“阳刚”之美,那么,“梦里”、“画眉”则是表示英雄内在的少女本色,使得对人物的描写入木三分,有血有肉,增强了诗的艺术魅力。

诗歌的最后,陡翻新意,生发出卓特的史论。木兰把酒思乡的时候,居然想到了汉朝远嫁番邦和亲的明妃王昭君。诗歌在构思上和诗意上的跳跃,细想,她们之间有着太多的相似了,正是这些相似,才能藉此来抒发花木兰内心的郁结。一则,她们二人都是女子;再者,二人都是离家别亲来到边塞;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她们的身份、经历以及到边关的原因各不一样,但是她们这两位弱女子的身上都承载着家国、民族的重大责任,她们是来为国纾难的。这样的重任本应是男性担当的,现在却让两位红颜女子来背负,并且还要承受着离别的痛苦,在男权社会中,这是不正常的。难怪中唐诗人戎昱在《咏史》一诗中对这一历史现象发出了如此的质问:“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这便是杜牧在此诗中没有直接发出,但却深蕴其中的议论,新见迭出,确实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这首咏史绝句写得很有特色,一没有引用典故,二没有发表议论,而是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和细致的心理描写,塑造了一位光彩照人的巾帼英雄的感人形象。诗人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把女英雄的思想境界推向高峰,从而突出了这首诗的主旨。

创作背景

这首咏史诗是杜牧会昌年间任黄州刺史时,游历至木兰庙,触景怀古,为木兰庙题的。庙在湖北黄冈西一百五十里处的木兰山。

第四篇:过零丁洋原文翻译及赏析

过零丁洋原文翻译及赏析6篇

过零丁洋原文翻译及赏析1

过零丁洋

朝代:宋代

作者:文天祥

原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翻译:

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四年的艰苦岁月,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想到前兵败江西,(自己)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让我)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协已熬过了四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风中纷飞的柳絮,个人身世遭遇好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忠心映照史册。

艰苦的生活经历是从读书做官开始的,以薄弱的兵力与元军苦战了四年。大宋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一生时起时落,如同水中被雨打的浮萍。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上慨叹孤苦零丁。自古以来谁能永远不死,留下这颗赤诚的心光照史册。

(人教版语文八下第25课翻译)我由于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我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注释

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起一经: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以进士第一名状元。干戈寥(liáo)落: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在此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干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寥落,荒凉冷落。南宋亡于1279年,此时已无力反抗。四周星: 四年。从德祐元年(1275)正月起兵抗元至被俘恰是四年。风飘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国势如柳絮。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赣江,水流湍急,极为险恶,为赣江十八滩之一。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零丁洋:即“伶仃洋”,现在广东省中山市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留取丹心照汗青:留取赤胆忠心,永远在历史中放光。丹心:红心,比喻忠心。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也做杀青。这里特指史册。

赏析: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文天祥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

过零丁洋原文翻译及赏析2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代·文天祥《过零丁洋》

注释及译文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注释

零丁洋:零丁洋即”伶丁洋“。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1278年底,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被俘,囚禁船上曾经过零丁洋。

遭逢:遭遇。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干戈:指抗元战争。寥(liáo)落:荒凉冷落。一作“落落”。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絮:柳絮。

萍:浮萍。

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汗青:同汗竹,史册。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赏析一

此诗前二句,诗年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年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句落四周星。”中“起一经”当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说的,“四周星”即四年。天祥于德祐元年(公元1275,宋恭帝赵加的年号),起兵勤王,至祥兴元年(公元1278,南宋卫王赵昺的年号)被俘,恰好四个年头。此自叙生平,思今忆昔。从时间说,拈出“入世”和“勤王”,一说个年出处,一说国家危亡,两件大事。唐宋时期,作为知识分子要想保家卫国,必须通过科举的选,的选就得读经,文天祥遇难时,衣带中留有个自赞文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就是把这两件事拴在一起的。圣年著作就叫经,经是治国安邦的。

这两句诗,讲两件事,似可分开独立,而实质上是连结在一起的。干戈句落一作干戈落落,意思相近。《宋史》说当时谢后下勤王诏,响应的年很少,这里所讲情况正合史实。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还是从国家和个年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加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文天祥、张世杰等年拥立的端宗赵昱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加上说“风飘絮”,更加的形象生动。这时文天祥母亲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真似水上浮萍,无依无附了。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年,自叹丁仃。皇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年惊恐,也叫惶恐滩。原名黄公滩,因读音相近,讹为皇恐滩。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境内赣江中,文天祥起兵勤王时曾路过这里。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15里外的崖山外面,现名丁丁洋,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过此。前者为追忆,后者乃当前实况,两者均亲身经历。一身为战将,一为阶下囚。故作战将,面对强大敌年,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作为阶下囚,孤苦丁仃,只有一年。这里“风飘絮”、“雨打萍”、“惶恐滩”、“零丁洋”都是眼前景物,信手拈来,对仗工整,出语自然,而形象生动,流露出一腔悲愤和盈握血泪。

“年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年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诚然文天祥把做诗与做年,诗格与年格,浑然一体。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年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过零丁洋原文翻译及赏析3

过零丁洋原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翻译: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过零丁洋鉴赏

赏析: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与元军作战,被俘,途经零汀洋时,元军逼迫他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他写下了这首诗。诗人以诗明志,表现出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和征战的经历:因科举而蒙朝廷重用,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中已经度过了四个春秋。“干戈寥落”在此亦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几近灭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破碎的山河犹如风中飘絮,动荡不安的一生就像雨打浮萍。国家的灾难、个人的坎坷浓缩在这两个比喻句中,意思是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在曾经兵败的惶恐滩头,诗人也曾为自己的命运惶恐忧虑,而今途经零丁洋又怎能不感叹自己的孤苦伶仃,无力挽救国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过零丁洋原文翻译及赏析4

原文: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注释

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汀(tīng):沙滩。

纤尘:微细的灰尘。

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穷已:穷尽。

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见:只见、仅见。

悠悠:渺茫、深远。

青枫浦上:青枫浦地名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离人:此处指思妇。

妆镜台:梳妆台。

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捣衣砧(zhēn):捣衣石、捶布石。

相闻:互通音信。

逐:追随。

月华:月光。

文:同“纹”。

闲潭:幽静的水潭。

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

潇湘:湘江与潇水。

碣(jié)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乘月:趁着月光。

摇情:激荡情思,犹言牵情。

赏析: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与元军作战,被俘,途经零汀洋时,元军逼迫他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他写下了这首诗。诗人以诗明志,表现出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和征战的经历:因科举而蒙朝廷重用,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中已经度过了四个春秋。“干戈寥落”在此亦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几近灭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破碎的山河犹如风中飘絮,动荡不安的一生就像雨打浮萍。国家的灾难、个人的坎坷浓缩在这两个比喻句中,意思是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在曾经兵败的惶恐滩头,诗人也曾为自己的命运惶恐忧虑,而今途经零丁洋又怎能不感叹自己的孤苦伶仃,无力挽救国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过零丁洋原文翻译及赏析5

赏析

《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此诗前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全诗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崇高表现。

《过零丁洋》翻译

《过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公元1256年(宋理宗宝祐四年)举进士第一。公元1275年(宋恭帝德祐元年),元兵东下,于赣州组义军,入卫临安(今浙江杭州)。次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出使元军议和被拘,后脱逃至温州,转战于赣、闽、岭等地,曾收复州县多处。公元1278年(宋末帝祥兴元年)兵败被俘,誓死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能诗文,诗词多写其宁死不屈的决心。有《文山先生全集》。

过零丁洋原文翻译及赏析6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翻译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千辛万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经过四年的艰苦岁月。

国家危在旦夕似那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可叹我零丁洋里身陷元虏自此孤苦无依。

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注释

遭逢:遭遇。起一经,因为精通一种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而被朝廷起用作官。文天祥二十岁考中状元。

干戈:指抗元战争。

寥落:荒凉冷落。一作“落落”。

四周星:四周年。文天祥从1275年起兵抗元,到1278年被俘,一共四年。

絮:柳絮。

萍:浮萍。

惶恐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是赣江中的险滩。1277年,文天祥在江西被元军打败,所率军队死伤惨重,妻子儿女也被元军俘虏。他经惶恐滩撤到福建。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汗青:同汗竹,史册。古代用简写字,先用火烤干其中的水分,干后易写而且不受虫蛀,也称汗青。

主旨

这首诗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但在最后一句却由悲而壮、由郁而扬,迸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赏析一

首联中“起一经”当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说的,“四周星”即四年。天祥于德祐元年(公元1275,宋恭帝赵?的年号),起兵勤王,至祥兴元年(公元1278,南宋卫王赵昺的年号)被俘,恰好四个年头。此自叙生平,思今忆昔。从时间说,拈出“入世”和“勤王”,一说个人出处,一说国家危亡,两件大事。唐宋时期,作为知识分子要想保家卫国,必须通过科举考选,考选就得读经,文天祥遇难时,衣带中留有个自赞文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就是把这两件事拴在一起的。圣人著作就叫经,经是治国安邦的。

这两句诗,讲两件事,似可分开独立,而实质上是连结在一起的。干戈寥落一作干戈落落,意思相近。《宋史》说当时谢后下勤王诏,响应的人很少,这里所讲情况正合史实。

颔联还是从国家和个人两方面展开和深入加以铺叙。宋朝自临安弃守,恭帝赵?被俘,事实上已经灭亡。剩下的只是各地方军民自动组织起来抵抗。文天祥、张世杰等人拥立的端宗赵昱逃难中惊悸而死,陆秀夫复立八岁的赵昺建行宫于崖山,各处流亡。用山河破碎形容这种局面,加上说“风飘絮”,更加的形象生动。这时文天祥母亲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真似水上浮萍,无依无附了。

颈联继续追述今昔不同的处境和心情,昔日惶恐滩边,忧国忧民,诚惶诚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独一人,自叹伶仃。皇恐滩是赣江十八滩之一,水流湍急,令人惊恐,也叫惶恐滩。原名黄公滩,因读音相近,讹为皇恐滩。滩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境内赣江中,文天祥起兵勤王时曾路过这里。零丁洋在今广东省珠江15里外的崖山外面,现名伶丁洋,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过此。前者为追忆,后者乃当前实况,两者均亲身经历。一身为战将,一为阶下囚。故作战将,面对强大敌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复国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作为阶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这里“风飘絮”、“雨打萍”、“惶恐滩”、“零丁洋”都是眼前景物,信手拈来,对仗工整,出语自然,而形象生动,流露出一腔悲愤和盈握血泪。

尾联笔势一转,忽然宕进,由现在渡到将来,拨开现实,露出理想,如此结语,有如撞钟,清音绕梁。全诗格调,顿然一变,由沉郁转为开拓、豪放、洒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诚然文天祥把做诗与做人,诗格与人格,浑然一体。千秋绝唱,情调高昂,激励和感召古往今来无数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英勇献身。

创作背景

这首诗当作于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公元宋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被押解至崖山后,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出示此诗以明志。

思想感情

“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

“汗青”是指历史典籍。古时在未有纸的发明之前,要记录军国大事,便只能刻写在竹简之上;但必须先用火把竹简中的水分蒸发出来,这样才方便刻写,并可防虫蛀;后人据此引申,把记载历史的典籍统称为“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衷心将永垂史册。

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同均是为国为民而肯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其壮烈情怀均与这两句诗的诗意吻合,那到底这两句诗是谁人手笔呢?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元军俘虏,并被带往北方囚禁,途中经过零丁洋,便写了《过零丁洋》这首诗来抒发国破家亡的抑郁。此诗的下半阙如下: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体现了他的高风亮节,以及舍身取义的人生观,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精神。

其后,文天祥始终不被任何威迫利诱打动,慷慨赴义!

赏析二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

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赏析三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感慨万千。他抓住了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二是「勤王」。以此两端起笔,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干戈寥落”,是就国家整个局势而言。据《宋史》记载,朝廷徵天下兵,但像文天祥那样高举义旗为国捐躯者寥寥无几。作者用“干戈寥落”四字,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谴责!

如果说首联是从纵的方面追述,那么,颌联则是从横的方面渲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者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极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亡国孤臣有如无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无所依附,这际遇本来就够惨了。而作者再在“萍”上著“雨打”二字,就更显凄苦。这“身世浮沉”,概括了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本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像鲜明,感情挚烈,读之使人怆然!

五六句紧承前意,进一步渲染生发。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兵打败后,曾从惶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汀州。当时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那九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是他最忧虑、最惶恐不安的事情。而今军队溃败,身为俘虏,被押送过零丁洋,能不感到孤苦伶仃?这一联特别富有情味,“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真可谓诗史上的绝唱!

以上六句,作者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至,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而尾联却一笔宕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结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本句中作者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安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后世影响

《过零丁洋》为气贯长虹、启迪后世的名篇,尤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和广大民众。自“五四运动”以来到抗日战争,在中国本土,在南洋和海外各地,无论是文学创作、戏剧演出、歌曲传唱中,经常可以看到《过零丁洋》等篇,激励民族情愫的呐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节操,文学上的挚情文采都有深刻的启发和广远的影响。

赏析四

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与元军作战,被俘,途经零汀洋时,元军逼迫他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他写下了这首诗。诗人以诗明志,表现出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和征战的经历:因科举而蒙朝廷重用,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中已经度过了四个春秋。“干戈寥落”在此亦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几近灭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破碎的山河犹如风中飘絮,动荡不安的一生就像雨打浮萍。国家的灾难、个人的坎坷浓缩在这两个比喻句中,意思是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在曾经兵败的惶恐滩头,诗人也曾为自己的命运惶恐忧虑,而今途经零丁洋又怎能不感叹自己的孤苦伶仃,无力挽救国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颗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

第五篇:过零丁洋 原文 翻译 赏析

过零丁洋》作者为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这首诗是他在被元军俘虏的第二年(1279)正月过零丁洋时所作。诗中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生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作品名称:过零丁洋创作年代:宋朝作品出处:《文山先生全集》文学体裁:七言律诗作者:文天祥创作地点:零丁洋,现在广东省珠江口外目录 原文

注音、注释 1.注音 2.词语解释 写作特点

1.语句分析及译文 2.语句分析 3.译文 诗作鉴赏 1.鉴赏一 2.鉴赏二 3.鉴赏三 作者简介 后世影响 创作背景 1.端宗继位 2.流亡政府 3.赣南奏捷 4.兵败被俘 5.过零丁洋 6.崖山决战 7.押送大都

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 主旨 原文

注音、注释 1.注音 2.词语解释 写作特点

1.语句分析及译文 2.语句分析 3.译文 诗作鉴赏 1.鉴赏一 2.鉴赏二 3.鉴赏三 作者简介 后世影响 创作背景 1.端宗继位 2.流亡政府 3.赣南奏捷 4.兵败被俘 5.过零丁洋 6.崖山决战 7.押送大都

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 * 主旨 展开

编辑本段原文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注: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七年级 第一学期(试用本)中,“身世浮沉雨打萍”句为“身世沉浮雨打萍”)编辑本段注音、注释 注音

遭:(zāo)

寥:(liáo)

惶:(huáng)

戈:(gē)词语解释 ?? 文天祥

遭逢:遭遇到朝廷选拔。

起一经:指因精通某一经籍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文天祥在宋理宗宝佑四年(1256)以进士第一名及第。

干戈寥(liáo)落:寥落意为冷清,稀稀落落。在此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干戈,两种兵器,这里代指战争。寥落,荒凉冷落。南宋亡于本年(1279),此时已无力反抗。

四周星: 四年。从德祐元年(1275)正月起兵抗元至被俘恰是四年

风飘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国势如柳絮

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在今江西万安赣江,水流湍急,极为险恶,为赣江十八滩之一。宋瑞宗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在江西空阬兵败,经惶恐滩退往福建。

零丁洋:即“伶仃洋”,现在广东省中山南的珠江口。文天祥于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囚于洋的战船中,次年正月,元军都元帅张弘范攻打崖山,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统帅张世杰。于是,文天祥写了这首诗。

零丁:孤苦无依的样子

留取丹心照汗青:留取赤胆忠心,永远在史册中放光。

丹心:红心,比喻忠心。

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故称书简为汗青,也做杀青。这里特指史册。编辑本段写作特点

1.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合叙事与言志,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2.诗歌前面六句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结尾两句转而谱写出激情慷慨的绝唱,这样的情调转换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 语句分析及译文 语句分析

首联:本诗前两句应连起来理解,叙述的是诗人的生平经历。

首联中“辛苦”、“寥落”写出了这两件事给作者的感受

“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

“山河”句:以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说明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

“身世”就是说人生经历。

“零丁”句:孤苦无依的样子,慨叹当前处境以及自己的孤军勇战、孤立无援。诗人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惶恐和零丁两个词巧妙地运用了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抒发了诗人的惶恐不安和孤苦伶仃。译文

译文一

?? 《过零丁洋》

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四年的艰苦岁月,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

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想到前兵败江西,(自己)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

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

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

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让我)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译文二 ?? 《过零丁洋》插画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协已熬过了四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风中纷飞的柳絮,个人身世遭遇好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

我要留一片爱国的忠心映照史册。

译文三 ?? 《过零丁洋》

艰苦的生活经历是从读书做官开始的,以薄弱的兵力与元军苦战了四年。

大宋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一生时起时落,如同水中被雨打的浮萍。

去年在惶恐滩头诉说心中的惶恐,而今在零丁洋上慨叹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谁能永远不死,留下这颗赤诚的心光照史册。

译文四(人教版语文八下第25课翻译)

我由于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

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

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

我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人都不免一死,但死要死得有价值、有意义,名垂青史。编辑本段诗作鉴赏 鉴赏一 ?? 文天祥纪念馆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为誓死明志而作。一二句诗人回顾平生,但限于篇幅,在写法上是举出入仕和兵败一首一尾两件事以概其馀。中间四句紧承“干戈寥落”,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当前局势的认识: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中,亡国的悲剧已不可避免,个人命运就更难以说起。但面对这种巨变,诗人想到的却不是个人的出路和前途,而是深深地遗憾两年前自己未能在军事上取得胜利,从而扭转局面。同时,也为自己的孤立无援感到格外痛心。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感受到作者国破家亡的巨痛与自责、自叹相交织的苍凉心绪。末二句则是身陷敌手的文天祥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这使得前面的感慨、遗恨平添了一种悲壮激昂的力量和底气,表现出独特的崇高美。这既是诗人人格魅力的体现,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的精神美,其感人之处远远超出了语言文字的范围。鉴赏二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

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鉴赏三 ?? 文天祥雕像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感慨万千。他抓住了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二是「勤王」。以此两端起笔,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干戈寥落”,是就国家整个局势而言。据《宋史》记载,朝廷徵天下兵,但像文天祥那样高举义旗为国捐躯者寥寥无几。作者用“干戈寥落”四字,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谴责!

如果说首联是从纵的方面追述,那么,颌联则是从横的方面渲染。“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作者用凄凉的自然景象喻国事的衰微,极深切地表现了他的哀恸。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亡国孤臣有如无根的浮萍漂泊在水上,无所依附,这际遇本来就够惨了。而作者再在“萍”上著“雨打”二字,就更显凄苦。这“身世浮沉”,概括了作者艰苦卓绝的斗争和坎坷不平的一生。本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形像鲜明,感情挚烈,读之使人怆然!

五六句紧承前意,进一步渲染生发。景炎二年(1277),文天祥的军队被元兵打败后,曾从惶恐滩一带撤退到福建。当时前临大海,后有追兵,如何闯过那九死一生的险境,转败为胜是他最忧虑、最惶恐不安的事情。而今军队溃败,身为俘虏,被押送过零丁洋,能不感到孤苦伶仃?这一联特别富有情味,“惶恐滩”与“零丁洋”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而又被作者运用来表现他昨日的“惶恐”与眼前的“零丁”,真可谓诗史上的绝唱!

以上六句,作者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至,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而尾联却一笔宕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结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本句中作者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安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青原区)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编辑本段后世影响

《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这首诗是他在1279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作。诗中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身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

为气贯长虹、启迪后世的名篇,尤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和广大民众。自“五四运动”以来到抗日战争,在中国本土,在南洋和海外各地,无论是文学创作、戏剧演出、歌曲传唱中,经常可以看到《过零丁洋》等篇,激励民族情愫的呐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节操,文学上的挚情文采都有深刻的启发和广远的影响。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端宗继位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赵昰在福州登位,改元景炎,是为端宗。广王晋封为卫王。文天祥担任枢密使兼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开督府,福建、广东、江西的许多文臣武将、地方名士、勤王军旧部纷纷前来投效,文天祥又派人到各地招兵筹饷,很快组成了一支督府军,规模、声势都比去年的江西勤王军大得多。但是,朝中大臣不能同心同德对付敌人,成为抗元军事行动的一大隐患。流亡政府

德祐二年十月,朝廷命文天祥出兵汀州(今福建长汀),不幸战斗失利。在元军的攻击下,南剑州也落入敌手,行都福安(即福州)失去屏障。丞相陈宜中、枢密副使张世杰惊惶失措,急忙护送端宗和卫王登舟入海,以避兵锋。福安府随即陷落,南宋小朝廷从此成为海上的流亡政府。赣南奏捷

景炎二年(1277年)初,元军进逼汀州,文天祥退却到广东梅州(今广东梅州)。经过整顿,五月间又从梅州出发,打响了收复江西的战役。在文天祥的领导下,江西的抗元军事行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各方义军配合督府军作战,分别夺回会昌、雩都、兴国,分宁、武宁、建昌三县豪杰,以及临川、洪州、袁州、瑞州的义兵都来请求督府节制。文天祥统一部署,挥师席卷赣南,收复了大片土地。兵败被俘

景炎二年八月,元军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督府军由于没有作战经验和严格训练,战斗力不强,在元军骑兵猛烈的冲击下,惨淡收场,文臣武将或牺牲,或被捕,文天祥一家只剩下老少三人。虽然文天祥受着国破家亡和妻离子散的巨大打击,但没有动摇其抗元意志。他带兵入粤,在潮州、惠州一带继续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岭被一支偷袭的元军俘获。他吞下二两脑子(即冰片)自杀,但药力失效,未能殉国。过零丁洋

元朝的元帅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军队直下广东,要彻底消灭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被他们用战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伶丁洋(今属广东省)。张弘范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当然坚拒写招降书,但写了一首七言律诗,表明自己的心迹。

这首诗就是留芳千古的《过零丁洋》,其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尚品格,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楷模。崖山决战

在元军的猛烈攻势下,南宋流亡政府逃到秀山(今广东东莞虎门的虎头山)。11岁的端宗惊悸成疾,在州(今广东湛江市)病逝。张世杰、陆秀夫立8岁的卫王继位,又把行朝迁到新会县南面大海中的山(广东省地图)。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初六日,宋、元双方在海面上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海战,最后张世杰统领的宋军战败,陆秀夫背负小皇帝蹈海殉难。押送大都

崖山战役后,文天祥被押到广州。张弘范对他说:「宋朝灭亡,忠孝之事已尽,即使杀身成仁,又有谁把这事写在国史?文丞相如愿转而效力大元,一定会受到重用。」文天祥回答道:「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能再怀二心?」元朝政府为了使他投降,决定把他押送大都。

编辑本段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

“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

“汗青”是指历史典籍。古时在未有纸的发明之前,要记录军国大事,便只能刻写在竹简之上;但必须先用火把竹简中的水分蒸发出来,这样才方便刻写,并可防虫蛀;后人据此引申,把记载历史的典籍统称为“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衷心将永垂史册。

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同均是为国为民而肯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其壮烈情怀均与这两句诗的诗意吻合,那到底这两句诗是谁人手笔呢?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元军俘虏,并被带往北方囚禁,途中经过零丁洋,便写了《过零丁洋》这首诗来抒发国破家亡的抑郁。此诗的下半阙如下: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之情,体现了他的高风亮节,以及舍身取义的人生观,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精神。

其后,文天祥始终不被任何威迫利诱打动,慷慨赴义!编辑本段主旨

本诗作者通过回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达了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使人荡气回肠,让人心怡神往。既表达了自己誓死不屈元朝的想法,又表明了要忠心耿耿、要时刻想着自己的国家与人民们的意愿。

下载过三闾庙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过三闾庙原文翻译及赏析[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过零丁洋_原文_翻译_赏析

    过零丁洋》作者为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文天祥。这首诗是他在被元军俘虏的第二年(1279)正月过零丁洋时所作。诗中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

    瑶池原文翻译及赏析

    《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商隐。古诗全文如下: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前言】《瑶池》是唐......

    《泊秦淮》原文翻译及赏析

    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huái)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品注释: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相传为秦始皇南......

    长恨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长恨歌是白居易吐槽唐玄宗的长篇诗歌,简直是经典之作。下面小编带来的是长恨歌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长恨歌唐代:白居易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七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组诗作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从军行》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从军行朝代:唐朝|作者:王昌龄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

    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七夕·别浦今朝暗》作者为唐朝诗人李贺。其古诗全文如下:别浦今朝暗,罗帷午夜愁。鹊辞穿线月,花入曝衣楼。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钱塘苏小小,更值一年秋。【前言】《七夕》是......

    终南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终南山·太乙近天都》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古诗全文如下: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

    望江南原文翻译及赏析

    《望江南·三月暮》作者为宋朝诗吴文英。其古诗全文如下:三月暮,花落更情浓。人去秋千闲挂月,马停杨柳倦嘶风。堤畔画船空。恹恹醉,尽日小帘栊。宿燕夜归银烛外,流莺声在绿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