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买花》诗词鉴赏(大全五篇)

时间:2022-03-28 02:22: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白居易《买花》诗词鉴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白居易《买花》诗词鉴赏》。

第一篇:白居易《买花》诗词鉴赏

白居易《买花》诗词鉴赏

买花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与白居易同时的李肇在《唐国史补》里说:“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余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召铺宫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值数万者。”这首诗,通过对“京城贵游”买牡丹花的描写,揭露了社会矛盾的某些本质方面,表现了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买花处所发现了一位别人视而不见的“田舍翁”,从而触发了他的灵感,完成了独创性的艺术构思。

全诗分两大段。“人人迷不悟”以上十四句,写京城贵游买花;以下六句,写田舍翁看买花。

一开头用“帝城”点地点,用“春欲暮”点时间。“春欲暮”之时,农村中青黄不接,农事又加倍繁忙,而皇帝及其臣僚所在的长安城中,却“喧喧车马度”,忙于“买花”。“喧喧”,属于听觉;“车马度”,属于视觉。以“喧喧”状“车马度”,其男颠女狂、笑语欢呼的情景与车马杂沓、填街咽巷的画面同时展现,真可谓声态并作。下面的“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是对“喧喧”的补充描写。借车中马上人同声相告的“喧喧”之声点题,用笔相当灵妙。

这四句写“买花去”的场面,为下面写以高价买花与精心移花作好了铺垫。接着便是这些驱车走马的富贵闲人为买花、移花而挥金如土。“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一株开了百朵花的红牡丹,价值竟相当于二十五匹帛,其昂贵何等惊人!那么“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其珍惜无异珠宝,也就不言而喻了。

以上只作客观描绘,直到“人人迷不悟”,才表露了作者的倾向性;然而那“迷不悟”的确切含义是什么,仍有待于进一步点明。白居易的有些讽谕诗,往往在结尾抽象地讲道理、发议论。这首诗却避免了这种情况。当他目睹这些狂热的买花者挥金如土,发出“人人迷不悟”的感慨之时,忽然发现了一位从啼饥号寒的.农村?“偶来买花处”的“田舍翁”,看见他在“低头”,听见他在“长叹”。这种极其鲜明、强烈的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本质。诗人不失时机地摄下了“低头独长叹”的特写镜头,并从“低头”的表情与“长叹”的声音中挖掘出全部潜台词:仅仅买一丛“灼灼百朵红”的深色花,就要挥霍掉十户中等人家的税粮!这一警句使读者恍然大“悟”:那位看买花的“田舍翁”,倒是买花钱的实际负担者!推而广之,这些“高贵”的买花者,衣食住行,不都来源于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的“赋税”!诗人借助“田舍翁”的一声“长叹”,尖锐地反映了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敢用自己的诗歌创作谱写人民的心声,这是十分可贵的。

第二篇:解析白居易诗词中的花意象

解析白居易诗词中的花意象

摘要:白居易的诗词中有很多是咏花的诗,这些诗表现出了诗人高尚的道德情操,诗人借花自喻,借花喻友人,借花写自己宦海沉浮,借花来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等,本文通过对白居易诗词中的花意象进行分析,来展示白居易咏花诗中花意象的意蕴丰富。花意象在白居易的笔下显得丰富多彩,而且充满了人的性格特征,诗人读后印象深刻,产生无尽的遐思。

关键词:白居易 花意象 正文:

众所周知,唐人爱花。这也造就了唐诗中很多与花有关的诗句。在《唐诗分类大辞典》里的“花部”,咏花诗一共有835首,有103位诗人写过有关花的诗。大家所熟知的名诗人李白、白居易、杜甫、刘禹锡等,都写过有关花的诗,其中白居易写得最多,共87首。白居易一生写过22种花,写牡丹的是有数十首。白居易可谓是唐代的“花痴”诗人了。

白居易非常的爱花,而且他将栽花、养花、赏花视为自己一生的乐趣。对于白居易而言,花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陶冶性情。在他遭遇贬谪时,赏花让他忘掉官场上的失意苦愁,可以美化自己偏僻的贬居之所。故而,白居易对于花的感受又多了一层自身的逆境、人身感悟在其中。他一生所留下的咏花诗,是他咏物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十分重要的文学、文化价值。这些诗作反映了诗人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独特的情趣追求,以及白居易的处世态度,对我们探索白居易的独特的心灵世界、艺术追求,以及当时诗人所处的社会风貌都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和意义。

白居易对于花有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他在反对“巴俗不爱花”的同时,也不赞成过分奢侈的养花赏花。他自己表现出来一种喜爱素色之花的情感,这或多或少于他自己身的遭遇情况有关吧!在白居易的诗作中,有如牡丹、杜鹃、紫薇、桃花、杏花、莲花、梅花等,每一种花都蕴含了诗人无尽的爱怜之情。他对素色的花,特别是白色的花的感情更是特殊,例如白莲花,他笔下的白莲花常常具有人的性情,他以白莲花自比自己的高尚的节操品质,在诗中表现出诗人坚守自己的立场。在《东林寺白莲》一诗中,他写道:“我渐尘垢眼,见此琼瑶英。乃知红莲花,虚得清净名。„„”认为在白莲花面前自己曾经喜爱的红莲花也不过是“虚得清净名”。白莲花的孤清、遗世独立,但却馥郁芳香颇具神韵的形象,也不正是诗人自己的现实写照。他以花喻人,得其神似,往往通过一两句的点染,就使花和所联系的人物活起来了,使人们记忆深刻。例如他的《江岸梨花》诗中:“梨花有意缘和叶,一树江头恼杀君。最似孀闺少年妇,白妆素袖碧纱裙。”白居易用鲜嫩绿叶下的雪白梨花来比喻白装碧裙的年轻寡妇,把闺中寡妇装扮的那种素雅、体态的娴静,以及内心的凄苦都传神的表达了出来。再如最为有名的《长恨歌》里的“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带春雨。”用明艳娇嫩带着雨滴的梨花比喻在蓬莱仙山上看到的“汉家天子使”时的杨贵妃,将杨贵妃的含情脉脉而又泪光斑驳并且哀怨凄凉的神情描绘的栩栩如生。

像这样经典的描写物,例如:花、竹等的例子有很多,而且设计的花种也是纷繁复杂。本文主要是从诗人的写花的诗作出发,分析花的意象,诗人用花比喻自己等,以花为伴互相安慰,感慨自己的怀才不遇,同时又以花作为参照物,感叹生命之脆弱。进而引起更多的对于白居易咏花诗的思考,但作为一名成功的诗人,他的诗作中华的意象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现在的人是无法达到对其的穷尽的,本文在这里只是简单陈述笔者自己的浅薄的观点,希望更多的人来对白居易诗作中的花意象进行解读。

一、将自己理想中的人格比附于花

白居易将自己理想中的人格寄托在他诗词中的花意象里,并借此向世人传达自己的情意。在他的《紫薇花》一诗中,有这样的诗句“独占芳菲当夏景, 不将颜色托春风。„„何似苏州安置处,花堂栏下月明中。”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于紫薇花中,在写紫薇花桀骜不群的品性,实则也是写自己不愿随波逐流,卷入世俗的浪潮里。在《迎春花赠刘郎中》也是用“金英翠萼带春寒, 黄色花中有几般? 凭君语向游人道, 莫作蔓菁花眼看。”来抒发自己的不愿争夺名利,陷入俗流的格调。

“不与红者杂,色类自区分。”(《感白莲花》)和他的“白花冷淡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应似东宫白赞善,被人还唤作朝官。”(《白牡丹》)白居易赋予了白莲花和白牡丹特定的人格,在诗人眼里,花即是人,人亦如花,花的纯净素雅和诗人自己的希望在官场保持自己清俊不俗的品格是一致的。在他的《题山石榴花》一诗中“争及此花檐户下, 任人采弄尽人看。”表现的是一种平易近人的优秀品质。

除了以花来寄寓自己的理想人格以外,白居易还用花来写友人的可贵品质。诗人用菊花的“此花开尽更无花”来写在洛阳的元稹,赞扬他的不畏强权秉公执法。

二、借花安慰自己的仕途坎坷的失意之情

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曾因爱花、咏花,而遭遇政敌攻击而被贬谪。但是无论。降职也罢,降级也罢,京官可以不当,但花是一定要爱的。诗人在华中寄寓自己情感,在写花的诗中很多诗句都反映了诗人对于时事易迁、时光易逝的慨叹并表达自己虽仕途不顺,但仍坚持自己的初衷,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仍愿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在自己失意怅惘之时,以花为自己的安慰寄托,来打发心中的无奈之感,让自己在花的世界里得以宽慰。

白居易被贬谪后的居所是十分偏僻的,为了改变生活的单调乏味,让自己忘却在官场中的失意苦愁,他常常是在自己的居所周围大力的种花,让自己的贬谪之所也闲适安逸,使诗人暂得生活的愉悦。正如诗人在《紫薇花》一诗中写到的“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薇郎。”在自己遭贬谪的艰苦日子了,有了自己喜爱的花为伴,也就不再寂寞孤单了。

白居易虽则爱花,然花也不能完全让诗人从失意的苦愁中解脱出来,所以在他的诗中也流露出了自己的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伤感。他变现出的惜花之情,又何尝不是他对自己的爱恋之意呢?“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仿佛花就是自己,自己受到排挤,身世飘零凄楚。再如“晚来怅惘君知否,枝上稀疏地上多。”这里不仅仅是惜花惜春之伤,还包含了诗人对自己师仕途的怀念,美好的事物总是稍纵即逝的怅惘之情。

在他的《同诸客携酒早看樱桃花》一诗写的:“天色晴明少,人生事故多。停杯替花语,不醉拟如何?”更是写出了诗人因仕途的起伏,才华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的内心的苦闷和彷徨。诗人感慨仕途的坎坷大抵可以从他的咏花诗作中感受出来。

三、与花相伴,感慨时光易逝

白居易的一生是与花息息相关的,花可谓是他人生中的伴侣,莫不然怎么会有“花开将尔当夫人”的语句?如此白居易可说是真正的“花痴”了。他本身仕途不顺,使得他内心的复杂心情难以言表,又加之其对于生命的热爱,所以花开花落总会引起是人的不尽感伤,使其联想到时事的风云变幻,万物的变幻莫测。

他的很多咏花诗作大多还有“惜”字,或以诗开头作为题目,或在诗句中,或是表达“惜”情。由他的惜花,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诗人对于时间的珍惜,对于生命看重,传达出的是他对于时光易逝的感慨,以及自己的年少不珍惜时光的悔悟,青春易逝,作者无力挽留,所以只有借写诗来表达心中之情。如他的一首《花前有感兼呈崔相公刘郎中》 的“落花如雪鬓如霜,醉把花看益自伤。少日为名多检束,长年无兴可颠狂。四时轮转春常少,百刻支分夜苦长。何事同生壬子岁?老于崔相及刘郎?”写出了诗人因自己年少不知珍惜时间,年华依然逝去,现在自己只能徒伤感。在《与诸客携酒寻去年梅花有感》中,诗人感慨到“年年只是人空老,处处何曾花不开。”传达出的是花谢了来年可以再开,然而人不似花,时光是一去不复返。

白居易在花的世界里,不仅看到了花开花谢,还卡到了春去秋来,看到了生命的短暂,命运的脆弱。于是诗人在自己的咏花诗作中花的意象就蕴含了诗人无尽的情感,使后世的我们仍是对其喜爱不已。

四、以花来反映唐朝的社会风俗和社会风气

从白居易的咏花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唐代的社会风俗和社会风气,甚而在他的诗中还有对当时社会的不满。

“花时同醉破春愁, 醉折花枝当酒筹。”(《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写的是当时文人雅士的趣味,结伴赏花饮酒,并在饮酒时折花枝行酒令。同时也有“眼看菊蕊重阳泪, 手把梨花寒食心。”(《陵园妾》)反映出的是重阳节的主要风俗活动;采菊和饮菊花酒。第二句则是写的寒食日,寒食日时是梨花盛开的时刻,梨花的冷淡寒白与寒食节不谋而合,更衬托出节日的氛围。

在《牡丹芳》中有诗句“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我们也就可见当时的唐代人们对于牡丹花的喜爱之情。但同时诗人的一首《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在写人们对于牡丹花的热爱之时,也用鲜明的对比,讽喻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用“田舍翁”的一声“长叹”,深刻的反映出了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尖锐矛盾,写出了民生疾苦和统治者的残酷剥削。白居易的敢用自己的诗歌创作谱写人民的心声,是十分可贵的。

白居易的咏花诗中的花意象,除了承载诗人如此厚重的情感以外。其实花还有烘托全诗的意境,使诗显得自然流畅,温婉动人之用。

白居易诗词中花的意象众多,不可胜计。诗人以花自比,或以花喻友人,或借花传递当时的社会风气等,都让我们厚实的读者感受到白居易的对花的深深地爱恋之情,他将自己的无尽的情感都寄寓在花中,从而使得他笔下的花产生了无尽的情感,使得越来越多的后世文人对其的咏花诗产生了无尽的兴趣。参考文献:

[1]周晓林,刘玉平空间与审美——文化地理视域中的中国古代文学[M ].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

[2] 白居易全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3] 王拾遗.白居易传[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4] 胥洪泉.白居易与花[J].涪陵师专学报 2000年1月 [5] 李鹏翔.白居易的花木情结[J].文史天地 2003年8月

第三篇:日本优美诗词鉴赏——《花筏》

花筏(はないかだ)残(のこ)る桜(さくら)散(ち)る桜(さくら)水面に桜に花びらが舞(ま)い散(ち)って、筏(いかだ)のように流れていく……そんな様子を花筏といいます。美(うつく)しい春(はる)の風景(ふうけい)ですな。

咲(さ)いている花を愛(め)でる事は誰でもしますが、散る花、散った花を愛でる人は少ないかもしれません。

桜吹雪(さくらふぶき)、花の雨、飛花、そして葉桜……

その時々で桜を、人々は言葉に写(うつ)して、愛してきました。どんな姿になろうと、桜であることに変わりはないのです。散る桜残る桜も散る桜

良寛和尚(よしひろおしょう)の辞世(じせい)の句の一つです。そう、みんな桜。咲こうとも散ろうとも、愛すべき桜です。美丽译文: 花筏落樱飞樱

樱花花瓣随风飘洒,落于水面,犹如樱花做成的木筏,顺水漂流……这就叫做“花筏”。这是春天的一幅美景。

盛开的樱花,世人皆爱。但是,凋零的樱花,洒落的樱花,又有几人怜爱呢? 樱花飞雪,樱花雨,飞花,还有那落花吐绿的樱枝…… 人们渐渐将此时的樱花也付诸笔墨,怜爱起来。

是啊,樱花,无论它处于何时何节,樱花永远都是樱花。良宽和尚的辞世诗句中写道: “枝头,空中,终须落,皆樱花。”

是啊,皆樱花,盛开枝头也好,飘舞空中也罢,都是令人怜爱的樱花。

第四篇: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诗词鉴赏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题解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著名诗人,是继杜甫之后我国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其诗政治倾向强烈,艺术形象鲜明;抒情诗意到笔随,情感真切;叙事诗形象生动,描写细致,语言平易通俗。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这首诗写于贞元二十年(804)岁末,作者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年三十三岁。“邯郸”,今属河北。“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相当于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在唐代,冬至是很重要的。这一天,朝廷要放假,民间就更热闹了。大家穿新衣,互赠饮食,互致祝贺,一派过节的景象。白居易写这首诗时,正宦游在外,夜宿于邯郸驿舍中。

句解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冬至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度,才有意思。如今远在邯郸的客店里,将怎样过法呢?只能抱着膝坐在孤灯前,在静夜中,惟有影子相伴。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第二句,“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灯前”二字,既烘染环境,又点出“夜”,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身”和“影”联系起来,并赋予“影”以人的感情。“影”与“身”皆抱膝枯坐,其孤寂之感,思家之情,已溢于言表。“驿”,驿站,古代传递公文或出差官员途中歇息的地方。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这个冬至佳节,由于自己离家远行,家里人一定也过得不快乐。当自己抱膝灯前,想念家人,直想到深夜的时候,家里人大约同样还没有睡,坐在灯前,在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吧!

三、四两句十分感人,也颇耐人寻味:诗人在思家之时想象出来的那幅情景,却是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至于“说”了些什么,则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给予补足。

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极通俗易懂地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表现出门在外的游子,节日之夜的思家之情。

在唐代冬至是一个重要节日,热闹如春节。就是在今天江南的一些地区也有“冬至小年”的说法。正值这样的喜庆佳日,诗人却离家远行,客居邯郸驿站,其心境可想而知。该诗第一句纪实,交代了客居地点、时令节日,既表明游子离家在外,又暗中让读者想象像邯郸这样一座繁华大都市,外面肯定洋溢着欢快的节日气氛。那诗人一个人会怎样度过漫漫长夜呢?似乎是为了解答读者心中的疑问,作者在第二句描绘了这样一个场面:“抱膝灯前影伴身。”“抱膝”而坐,活画出那种百无聊赖、孤寂索然的神情,是诗人思家心情的外在表露。“灯前”照应了题目中的“夜”字,不说自己“孤独”,却说有“影伴身”,让读者想象游子形影相吊的情景,更加重了凄凉孤寂的气氛。

前两句,诗人极力渲染一种孤独寂寞的氛围,为下面正面描写“思家”,作了情感上的铺垫,更令读者去体会“家”的亲切、温暖。

三、四两句正面写想家,其异于常人之处在于:不是直接写自己如何想念家里人,而是换一种角度,把自己的思念转化成对方的思念,极写家里人如何想念自己,这样写,不仅回应了上文“抱膝灯前影伴身”,诗人坐了多久,想了多久,诗中一字未提,而是通过第三句作了暗示:“想得家中夜深坐”,不是说明诗人自己也已“坐”到深夜了吗?用这种翻进一层的艺术手法,使思念之情加倍托出,至于家中人“说着”什么?未做进一步阐发,给读者又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佳节思亲,是人们常有的生活经验。但在诗人特定的意境中,用如此平易朴素的语言就能让人去想象体会家中人和远行人彼此深深的惦念,读来令人感到情真意切。

评解

白居易的五七言绝句,共七百六十五首,约占全部诗作的百分之二十七。本诗是其中早期的一篇佳作,反映了游子思家之情,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乡愁。其佳处,一是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二是构思精巧别致: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其次,写自己思家,却从对面着笔,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有异曲同工之妙。宋人范晞文在《对床夜语》里说:“白乐天‘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语颇直,不如王建‘家中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有曲折之意。”这议论并不确切。二者各有独到之处,不必抑此扬彼。

第五篇: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专题(之二)鉴赏《氓》

1.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表现出“氓”所追求的是位关心人、体贴人,有情有义的姑娘。

B.“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几句诗是女的先有不专一的行为,男的也就三心二意了。

C.“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这几句写诗中的女性不为兄弟所了解,只能自己伤心的处境。

D.“总角之宴,言笑宴宴”,“总角”指少年时代,“晏晏”指欢乐的样子,这两句是写女性回忆少年时与氓一起愉快地玩耍,尽情地说笑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一二段初步刻画了诗中的两个人物形象:小伙子虽有忠厚之貌,但内心狡黠,姑娘痴情而又爽快。

B.诗的第三节,诗中女子自诉怨恨的心情和总结教训,第四节写“氓”对爱情不忠贞。

C.这是一首抒情诗,是从被遗弃女子自诉的角度来写的,突出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D.全诗采用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把恨与悔的感情熔铸于叙事、议论之中,较细腻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并展现了她的坚强性格,十分感人。

3.对《卫风·氓》的1—2章中语段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A.“蚩蚩”二字,表现那个年轻人忠厚的神态;从他“抱布贸丝”的举动,则透射出小伙子忠厚中还带有狡黠的性格特征。

B.“送子涉淇”,“将子无怒”,表现出“氓”所追求的女性是位关心人、体谅人、有情义的姑娘。

C.“乘彼垝垣……载笑载言”。通过对“我”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姑娘的纯情、热情、痴情。

D.“以尔车来,以我贿迁”。——你用车来接我,我就带上财物嫁给你。两句诗刻画出一个鲜活的形象:好一个泼辣的女孩、爽快的姑娘。

4.对这两个诗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氓》是一首叙事诗,它有着戏剧性的故事情节,有着诱人的艺术力量。

B.1—2自然段初步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忠厚而又有点狡黠的小伙和痴情而又爽快的姑娘。

C.上述诗段用第一人称“我”来追述恋爱——结婚的全过程。D.1—2段,叙事中隐含着抒情,表现了古代劳动妇女追求自主婚姻的热切愿望。

班级:

学生:

5.对《氓》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活画出一个热忱、多情、温柔可亲、为爱情所陶醉的少女形象。

B.“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这是典型的比兴手法,诗人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C.“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女主人公内心的伤感、哀怨、痛苦、失落、无奈和消沉表现的淋漓尽致。

D.朗诵诗歌应注意节奏,应读出感情。该诗是四言体二二节拍,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鉴赏《诗经·秦风·无衣》

6.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三章,皆以“岂曰无衣”领起,既突出了本诗重章叠句的特点,又强化了反诘的语气和语意。

B.“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诗中连用“三同”,表现了军中当时物质的极度缺乏。

C.“王于兴师”中的“于”为语气助词,无意,全句的意思是说“秦王就发兵了”,这句诗点明了背景。

D.“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表现了秦军同仇敌忾,英勇抗敌的昂扬壮志和爱国精神。

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慷慨激昂的军歌,从诗的意境中可以看出唱这支军的军队也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威武雄壮之师。

B.这首诗三章表现的其实都是一个意思,虽有强调的好处,但也有重复累赘的弊端。

C.全诗主要采用赋的手法,通过铺陈突出了主旨。

D.这首诗在一咏三叹中充分表现了秦军的统一思想,统一步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8.对《秦风·无衣》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首句“岂曰无衣” 含有反问语气,加强了语意。

B.全诗三章,章与章句式对应,诗句大同小异,在重章复唱中诗意递进。

C.这首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

D.朗读要读出节奏,同时还要读出语气语调。比如:岂曰/无衣?(反问语气)与子/同袍。(肯定语气)(长停)王于兴师,(稍停)修养/戈矛,(稍停)与子/同仇!(感叹语气)

鉴赏《诗经·邶风·静女》 9.对诗篇词语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A.“静女”,即文静又靓丽的女孩子;姝(shū),美丽、好美。一句四言诗,竟用一半的字夸赞女孩子,足见她的美。

B.“爱而不见”,意思是女孩子起来和小伙子捉迷藏,让他看不见,找不着。爱通“薆(ài)”,隐藏。

C.“彤管有炜”,彤,赤红色;炜,鲜亮。诗句以物喻人,托物言人,用赤红管的光华闪亮衬托了女孩子的美。

D.“说(悦)怿女(汝)美”,四字中竟有两字表达喜欢之情,显然,这个“喜欢”是发自肺腑的。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鲁迅认为:“《诗》三百篇皆出北方,而黄河为中心。”这首《静女》即选自《诗经·邶风》,邶,古国名,位于今河南汤阴一带。

B.鲁迅评价《风》的内容说:“其民厚重,故虽直抒胸臆,犹能止乎义……哀而不伤,乐而不淫。”《静女》篇就如此。

C.全诗3段情节与抒情各有侧重:首段写静女的淘气和“我”的被捉弄;中段写赠彤管,尾段写赠茅。

D.本诗具有赋的特征:在铺陈静女的美时,不惜笔墨;且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糅合在一起来展现。

鉴赏《离骚》

11.对诗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所善”,指所崇尚的美德,这两句诗表现了追求美德,虽九死不悔的高尚节操。

B.“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修”,指高尚的修养,“浩荡”指广大,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我的品质虽然美好而广大,但最终还是不了解百姓之心。

C.“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屈”指委屈,“尤”指罪过,“攘”指忍受,这两句诗写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内心的痛苦。

D.“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这两句诗表面写屈原佩戴与众不同,实际上是写自己高洁的品行与众不同。

12.对节选的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七节写诗人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是君王不察民心,小人造谣诽谤,同时表现了自己的不同流合污。

B.诗的后六节,诗人通过反省自己的行为,进一步表现了自己追求美德,献身理想虽死不悔的决心。

C.诗人在诗中善用比喻来塑造自我形象,通过直抒胸臆的方法表达自己的志向。

D.诗人在第二节中写自己“虽九死其犹未悔”,在第八节中又写“悔相道之不察”,表现作者矛盾的心情,说明即使伟人也有意志不够坚定的时候。

13.对诗中词句涵意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A.“长太息”句,意思为:长声叹息又掩面流泪啊,人生的灾难

太严重了。民生,即人生;此处,不仅指百姓的生活,也指个人的命

运。

B.“既替余”句,意思为:既由于我用香蕙作佩带而贬黜我啊,又由于我采芸芷而给我滥加罪名。以,而;蕙纕,以香蕙作佩带;揽茝,采集芸芷。

C.“何方圜”句,意思为:哪有圆凿和方芮却能相合,哪有道不同却能相安的呢?圜,同圆,即圆凿子;方,方榫子。

D.“伏清白”句,意思为:保持清白而献身正道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偏重的。伏,守,保持;厚,看重,推崇。

14.对这7段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乃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司马迁曾评价说:“离骚者,离忧也……盖自怨生也。”

B.1—7诗节重在述怀;也揭示“朝谇而夕替”的原因——用香蕙作佩戴,又采集芸芷,即:因品行高洁而不被世俗小人所容。

C.自己爱美从善,而小人却投机、追曲,连“众女”也“谣诼”,尤其君王“不察”,可是,诗人却遵照前圣所厚,屈志忍辱。表达了“九死其犹未悔”的意志。

D.诗人发挥想象,多用比喻来塑造自我形象。如,用“蕙纕”、“揽茝”比喻自己的美德;用“初服”比喻自己当初的政治主张。

15.对诗中词句涵意的解读,不确切的一项是 A.“悔相道”句,意思是:我后悔选择道路时没有看清啊,我久久伫立而想要返回。相道一观察、选择道路,相——动词,识别;延,久久;反——通“返”。

B.“制芰荷”句,意思是:裁剪荷叶、荷花做服装。制,裁制;集,缝缀;芰荷,荷叶,芙蓉,荷花。

C.“芳与泽”句,意思是:世上的清芳与污滓混杂在一起啊,惟独我明洁的本质还没有改变。芳,芳香;泽,污秽,污渍;糅,混杂在一起;亏,guǐ,改变,发生差异。

D.诗段的浪漫主义艺术特色,表现在诗人启动发散思维,产生想象,用异花香草、鸾鸟凤凰等来形象地揭示自己美好的心灵。

鉴赏《孔雀东南飞》

16.刘兰芝离开焦家时,有一段对她的外貌和装扮的铺陈描写,对这段描写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着意的装束意在掩饰被休的屈辱并试图打动焦仲卿。B.细致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沉着、冷静和刚烈的性格。C.铺陈使人物形象更加完美,显示出她被休的不合理。D.用横向、夸张的铺陈,赞美刘兰芝的“精妙世无双”。

17.对下面有关刘兰芝的一段语言描写,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

A.兰芝满怀悲愤,自责语言全是反语,用以讽刺凶恶的婆婆。B.兰芝企图以责备自己感化婆婆,以求得到破镜重圆的希望。C.兰芝语气虽然委婉,好像是自责实际充满对被压迫的怨气。D.兰芝对婆婆的态度仍不失大度得体,其自责是出于礼节。18.刘兰芝临别梳妆时“事事四五通”,其原因是什么?选出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表现兰芝的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突出“精妙世无双”这点。

B.临别时有意精心打扮,以博得焦母的好感,促使焦母放弃遣归。C.借此延缓别离时间的到来,反映兰芝痛苦矛盾的心情。D.本想精心修饰、禁不住心焦意乱,不得不“事事四五通”。19.作者写刘兰芝在离开焦家之前的精心打扮,其作用是()A.表明刘兰芝强作镇静,以掩饰自己内心的矛盾、痛苦和悲伤。B.表明不屈服于封建礼教的迫害,有意表现一个强者的形象。C.补叙刘兰芝的美丽,表现她冷静、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特点。D.表明刘兰芝刻意掩饰,怕回到娘家让母亲瞧不起。鉴赏《迢迢牵牛星》

20.对诗句及词语的解释,不确切的一项是 A.“迢迢牵牛星”,意为:那遥远的牵牛星啊,你永远思念着织女吗?迢迢—tiáo tiáo,形容十分遥远的样子。

B.“札札弄机杼”,意为:织女一札一札地穿梭织布。札札,拟声词。

C.“终日不成章”,意为:一天到晚地织不成布来。章——此处指经线与纬线交织成的幅面;今所谓“文章”,即用其比喻义。

D.“相去复几许”,意为:牵牛与织女二星座相隔又能有多远呢?可就是不能会面。几许——能有多远。

2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本诗选自《古诗十九首》,十九首诗一般以第一句作题目。它们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最早见于[南朝]萧统《文选》。

B.诗篇展开丰富的想象,假借牛郎织女不能相会的神话故事,表现了社会的动荡,人们不能安居乐业的生活,直接控诉了现实的黑暗。C.诗人启动发散思维,精心构思,选材奇特,且运用情与景交融的表达技巧,以及如话家常的语言,均形成本诗的重要特色。

D.诗篇虽以“迢迢牵牛星”入题,但所重点刻画的人物却是“皎皎河汉女”——描写了织女的勤劳,织女的美丽,织女的情感世界。

鉴赏《白马篇》。

22.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确切的一项是 A.“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游侠”指重义轻生之人,这两句诗通过设问,点明了主人公的出生地和性格特征。

B.“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去”作离开讲,“垂”通“陲”,边缘,这二句诗点明了游侠儿少小离乡的目的。

C.“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怀”,顾惜,这句诗说明游侠儿的另一特点:喜欢杀身成仁,不顾惜自己的性命。

D.“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籍”指户籍名册,“中”通“衷”,心里,这两句是说名字编在壮士名册,心里不能顾念私事。

2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武艺高超,机智勇敢和忠勇爱国的少年英雄形象,从中融注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愿望。

B.这首诗前半部分表现英雄的外在美,表现其勇,后半部分赞扬了他的内在美,表现其忠。

C.本诗重点是通过描摹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来刻画人物形象的,上节重点是用动作描写来展现人物的风采,下节重点通过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在美。

D.这首诗主要采用了铺叙的手法,并运用了比喻、设问、对偶等手法从多角度表现人物。

2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白马篇》又名《游侠篇》。这是曹植诗歌创作前期的代表作。诗篇塑造了一位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的爱国少年的英雄形象。

B.诗篇上节,着意刻画英雄少年的外在美,他英姿飒爽、勇武善战;下节,精心赞誉少年的内心美,他征战边陲,奋不顾身。

C.诗篇在表现英雄少年的忠、勇性格与赫赫战功时,上下节采用不同的方法——由开篇二句,可认定上节为侧面烘托;而由篇末二句,则可认定下节为正面描写。

D.诗人十分娴熟地描摹了人物的动作,由动作来展现英雄少年的风采。而动作描摹的方法,上下节又不相同——上节,精雕细刻;下节,则粗线条勾勒。

鉴赏《归园田居》

25.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韵”指本性、气质,这两句诗点明了作者从小的天性,其意思是说,从小就没有适合世俗的性情,天性原本喜爱山川田园间的生活。

B.“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旧渊”,作者用“羁鸟”、“池鱼”比喻自己误入官场,生活得极不自由,用“恋旧林”、“思故渊”比喻对田园生活的眷恋。

C.“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作者先写近景,写出了村庄在黄昏时的昏暗模糊,再写远景,空中飘着轻柔而缓慢上升的炊烟。

D.“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樊笼”喻指官场,“自然”既指自然的田园生活,又指自然的本性,这两句写作者脱离官场后内心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

2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节写作者的个性、理想和对官场生活的悔恨。“误落”

二字隐寓着作者深深的自责。

B.诗的第二节,既写出了辞官归隐的心情,也写出了田园生活的乐趣。

C.作者采用精雕细刻的方法,动态描写与静态刻画相结合,视觉形象的审美与听觉形象的欣赏相结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农村风俗画。

D.本诗写出了作者辞官的原因以及辞官归隐后的悠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超俗不羁的性格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27.对具体诗句及有关词语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A.“少无适俗韵”,我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和情趣。——诗人开门见山就托出了自己要归园田的理由,即与世俗不和。韵,指气韵、气质、个性、情趣等。

B.“误入尘网中”,我错误地,并非故意地落入了庸俗污浊的官场。——诗人把许多人孜孜以求的官场比做罗网,将官场生活视为污秽不堪,呼应前句,构成了诗人的整体性格。

C.“一去三十年”,诗人从393年,即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做江州祭酒至405年,即东晋安帝元年,挂冠辞去彭泽令,共13年。——诗人却把十三年写作三十年,表明诗篇不大计较数字的运用。

D.“户庭无尘杂”,我家大门的内外没有世上那种乱糟糟的使人厌烦的事情。这一句正好与《饮酒》中“心远地自偏”相印证。户庭——即门庭,包括门外及院子,此处侧重指门外。

2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归田园居》共五首,本诗为第一首。诗篇描写出陶渊明辞官的原因以及辞官归隐后的悠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诗人超俗不羁的性格与闲适愉悦的心境。

B.全诗运用白描法,情、景、人交融在一起,且语言朴实无华,诗意油然流出,营造出一种恬静淡雅的诗境,使读者领略到一种特有的情趣和美好享受。

C.以比喻入诗,乃陶诗的特色之一,且在比喻的运用上虚实相间,错落有致。比如,诗中的尘网、羁鸟、池鱼、樊笼,这是虚写;而榆柳、桃李、狗吠、鸡鸣则为实写。

D.这首诗表层看平淡自然,实质却极具浓郁的生活气息。诗中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刻画;有视觉形象的审美,又有听觉形象的欣赏,交织成一幅动与静相结合、优美的农村风俗画。

鉴赏《短歌行》

29.对本诗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边喝着酒,一边唱着歌,人生是多么短暂啊,作者在这句话中说明人的生命有限,应该及时行乐。

B.“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子”表对对方的尊称,“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问的人。这两句诗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干的人。

C.“忧从中来”,从全诗看,作者忧虑的是统一全国的事业尚未完成。

D.“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作者借用《管子》中的话,比喻要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30.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诗流露了作者对来去匆匆的人生所寄托的深沉的感慨。

B.在本诗的主体部分,作者一咏三叹,运用比喻、烘托,渲染了作者求贤若渴、统一天下的心情。

C.作者在最后借用“周公吐哺”的故事,表明自己的雄心大志,如饥似渴地希望能有更多的贤才来帮助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D.全诗感情充沛,深沉,用语朴实、自然、形象,表现了作者未能统一全国和获得更多人才帮助的消极感伤的情绪。

鉴赏《长歌行》

31.对诗句和词语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A.“朝露待日晞”——园中的葵,浸润着朝露,青翠欲滴,一经阳光照耀,更显得晶莹剔透。葵——古代的一种蔬菜;晞——本指天亮,此处引申为阳光照耀。

B.“阳春布德泽”——春日阳光广施恩惠,为万物创造了生长条件。阳春——指春季的第三个月;德泽——即恩惠。

C.“焜黄华叶衰”——原本绚丽的花与翠绿的叶,全都枯黄,衰败了。焜——本义为明亮,或火光照耀,此处与“黄”构成双音节词,形容花、叶的衰败与枯落。

D.“何时复西归?”——什么时候再回头向西流呢?——此句比喻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返。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3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歌行》选自郭茂倩《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乐府是汉朝国家级的音乐机关;乐府诗是它采集和保存下来的歌辞。

B.“相和歌辞”,在乐府诗中属于思想性、艺术性品位较高的作品,它善于运用拟人、比喻等手法达意抒情,赋予自然以灵性,激发人的审美愉悦。

C.本诗描绘了这样的一种景象:阳光明媚,万物生机勃勃,然而,青翠茂盛的植物会随着秋声而衰败;百川东流,岂能西归?可见,自然现象蕴涵着何等深刻的哲理。

D.时光流逝,青春不再。因而诗篇告诫青少年:你们如园中葵,似早晨露,千万不要沉溺欢乐以免老而追悔不及。

下载白居易《买花》诗词鉴赏(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白居易《买花》诗词鉴赏(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诗词鉴赏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

    诗词鉴赏

    中考古诗词鉴赏解题方法指导 古诗词鉴赏作为文学作品欣赏的内容之一,成为中考必备的一类题型。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一是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的为主,兼顾少量课外的,侧重于七......

    诗词鉴赏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

    诗词鉴赏

    诗词鉴赏·感悟篇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之十五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愚者爱惜费,但为後世嗤。 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

    白居易诗词仿写

    忆江南·春 八一:王聪丽 春去也! 长忆踏青人。 萍水初逢迷蝶梦, 繁花落尽见春心。 歌尽凤凰琴。月愁麻乱犹能断,心愁不酌堪。 暂归残月里,洒落满天山。中秋 八一:吴雅琪 驿馆桂花......

    白居易早期诗歌鉴赏

    著名诗人白居易以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写成的诗歌,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流传了下来,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诗篇。对于他的诗歌不同的读者给予了不同的评价。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白居易......

    诗词鉴赏(5篇)

    【心田课堂】一起来学习思乡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时候老师就告诉心田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句几乎家喻户晓,那思乡诗是什......

    李清照诗词鉴赏

    古诗词鉴赏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