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得不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1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 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答案:
1.(2分)C
2.(2分)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选取角度和赏析各1分。选取以上任一角度或另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均可。)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213.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7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请从炼字或修辞手法中任选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3分)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的“黄金台”和“玉龙”分别指什么?此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13.(1)示例一:炼字角度:①“压”字,本意为“逼近”/“压迫”。(1分)②这里形容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1分)③渲染出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1分)④衬托守军将士士气高昂,严阵以待。(1分)
示例二:修辞角度:①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1分)②这里形容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1分)③渲染出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1分)
(2)①“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后用来指招揽贤士的地方。(1分)(只答到“招揽贤士的地方”就可得分)②“玉龙”:指宝剑。(1分)③情感:赞扬了将士们为维护国家统一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2分)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3古诗词阅读(5分)
【甲】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3.两首诗都反映了战争的内容,但表达的主旨不同,【甲】诗表达了,【乙】诗表达了。(2分)
14.对《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诗加以赏析。(3分)
答案:
13.(2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
诗人忘身报国之情(或立志报国或奋勇杀敌、精忠报国的愿望)
14.①“压”字,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巨大的情状,(1分)反映了守城将士处境艰难,(1分)也表现了将士们要浴血奋战、誓死抗敌的决心。(1分)②从云缝李透射出的日光照在将士们的甲衣上,金光闪闪,要人眼目,(1分)说明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1分)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1分)(任答一点即可)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巻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9.“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运用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2 分)
【解析】
“角声”从声音即听觉;“燕脂凝夜紫”写颜色,从视觉。
10.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2分)
A.“雁冂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联“黑云圧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圧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颈联“半巻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 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祥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尾联“扱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解析】
C.诗中“不起”指的是鼓因霜重“声不起”,而战士们依然是斗志昂扬。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5古诗词阅读(4分)
[甲]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4.甲诗三、四句和乙诗的一、二句都通过对边塞风光的描绘,为我们营造了一种的气氛。(1分)
15.据说王安石对甲诗的一、二句曾提出疑问:“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你能否从诗歌赏析的角度为王安石解疑?‘(3分)
阅读答案:
14.(1 分)苍凉悲壮。
15.(3 分)“黑云压城”是通过比喻的手法来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而“甲光向日”则是描写守城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二者之间并不矛盾。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6阅读《雁门太守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4分,每小题2分)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23.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 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2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答案:
23.(2分)C
24.(2分)示例: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选取角度和赏析各1分。选取以上任一角度或另选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均可。)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7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⑴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也象征着当时战况的严峻。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⑵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C
(2)提示: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雁门太守行》阅读答案8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4、尾联作者多次(表现手法),含蓄委婉地表达了 的情感。(2分)
15、“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磷开”一句中“压”和“开”字用的好,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分析两字好在何处。(4分)
阅读答案:
14、用典 尽忠报国
15、“压” 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的揭示出来;“开” 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篇:《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宜城市郑集镇璞河中学
朱康玲
【教学内容】
《雁门太守行》是唐朝诗人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学情分析】
本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大多数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语文能力普遍不强。尤其对诗歌不感兴趣。因此,引导他们认识诗歌的魅力,感受诗歌的丰富内容与情感,激发他们热爱的诗歌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教学目标】
1.以读激趣,感知内容。
2.以品感悟,领会诗情。【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教学难点】
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内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2.板书课题、作者。
二、读写诗歌:
1.在强调字形、读音的基础上,初步读通古诗。2.请两名学生上台默写。
三、读品诗歌:
1.读注释,思考古诗内容。小组交流交流诗歌意思。(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2)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2.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
明确:季节——秋天
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
地点——塞上、易水
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3.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内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环境——角声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
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四、感悟情感:
1.提问:这里的“玉龙为死”,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2.师生交流时,明确:
死——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板书:视死如归)⑴黑云——运用比喻,写出敌军强大,随时可能牺牲。⑵城欲摧——随时城破兵败身启。
⑶甲光——将士披挂上阵,准备战斗,做好献身的准备。⑷角色满天——军情紧张,战斗随时打响,暗示战争之残酷。⑸易水——用典,像荆轲刺秦王一样,不打算生还。
⑹霜重鼓寒——环境描写,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⑺报君——用死来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
⑻秋色、燕脂、夜紫——营造苍凉、悲壮的氛围,暗示战事紧张、残酷,随时可能阵亡。3.指导感情朗读。
五、拓展延伸:
1.引导: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 投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辛弃疾•《破阵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朝民歌•《木兰诗》 2.简单交流后,提问:李贺在本诗中又是如何描绘战争风云的呢? 3.在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用红色粉笔在黑板上圈出“黑云”“金鳞”“燕脂”“夜紫”“红旗”“霜重”“黄金”“玉龙”等词。
4.总结: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
六、拓展阅读: 1.投影出示: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注:金子做的辔头,戴在马的头上
思考:《马诗》“奇”在哪儿?
明确:写景之奇,以马写人之奇„„ 2按要求写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2)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3)半卷红旗临易水,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提携玉龙为君死。
(5)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用夸张手法渲染战斗气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将士高昂气势和爱国热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雁门太守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表现了诗人誓死报国的忠心。
(7)《雁门太守行》中描写敌情紧急,战事迫在眉睫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激战中苍凉悲壮之气氛,奇异边塞风光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感情诵读:全班诵读《雁门太守行》
第三篇: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同学从小学到现在一定学了不少的诗词,今天就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诗句接龙的游戏。我读上句,同学们接下句。(教师诵读一些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句)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二、解题
指名解释标题。雁门,古郡名。太守,古代官职,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三、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
2、学生范读,学生听读。
3、师生评价后,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4、学生谈读后对这首诗的整体印象。
5、结合文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如有困难小组内讨论交流。
6、解疑释惑。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
7、男女生配合诵读。(女生读前四句,男生读后四句。)
四、赏析探讨
1.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动笔写一写,再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
2、赏析诗中精炼、准确、传神的遣词用字。
3、分析主题。教师出示作者及写作背景,让学生结合课文归纳主题。(文中哪一句最能体现主题。)
4、有感情的齐读课文。
五、课堂检测
1、学生背诵课文,同桌检查互背,男女生赛背。
2、默写。
六、拓展延伸
出示课外有关描写边塞战争的诗词,学生朗读,并试着背诵。
七、小结 板书:
雁门太守行 写秋景 悲壮
浴血奋战 视死如归 写战事 惨烈
方茂
第四篇: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巩固欣赏古代诗词的方法,提高欣赏力发展联想、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体会诗中情,讨论理解诗中意,潜心品析发现诗中美,继而发挥想象感受全诗意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审美情趣,激发热爱诗歌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李贺勤奋写诗,带诗拜谒韩愈的故事导入,引出《雁门太守行》
(二)、作者简介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三)、朗读诗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jiǎo sài yān zhī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juǎn zhòng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xié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四)、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诗人李贺用它创作了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五)、背景介绍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六)、检验预习,解读诗歌大意(请个别同学分享)
1、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2、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3、半卷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4、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七)、思考问题(请个别同学分享)
全诗作者构思唐军的活动哪三幅画面?
首联:对峙颔联:交战颈联:偷袭
(八)、赏析诗歌(学生讨论回答)
李贺的诗在风格上想象奇谲,辞采诡丽,变换缤纷,刻意创新。请同学们运用学过的诗歌鉴赏技巧来品一品这首诗。
鉴赏诗歌的技法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用典等) ?炼字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描写手法(正面、侧面、动静、虚实、感官角度、视觉位置角度等)
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1、黑云压城城欲摧
比喻把敌军压向边城比喻成黑云压城和夸张的手法。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2、四句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渲染了苍凉悲壮的战地气氛
3、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4、“临易水”引用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的典故。
表现将士们意气风发,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
5、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作具体说明。
这首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如在“黑云”“夜紫”的背景下,点染以“金鳞”“燕脂”“红旗”等,画面色彩斑斓,显得奇异诡谲。
(九)探究诗歌主旨
《雁门太守行》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描绘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十)、总结并朗读诗歌
此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急行军到战斗的全过程。色彩凝重,景物鲜明,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十一)、拓展延伸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北宋·苏轼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南宋·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文天祥
(十二)、布置作业
一﹑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二﹑收集课外三句爱国诗歌并加以赏析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首联:对峙(夸张,比喻)
颔联:交战(听觉,视觉)
颈联:偷袭(用典,侧面)
尾联:抒怀(用典,主旨)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课文原文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教学目标
1.学习并了解诗歌的体裁特点,理解诗歌的内容。
2.熟读并背诵课文,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
3.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培养热爱祖国光辉灿烂文化的情感。
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是无穷的,那种诗人心灵的震颤,与自然的融合,会深深打动每一个欣赏者的心,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从而提高人们的文学修养。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雁门太守行》,与李贺相约,与他们交流思想,领略他们的风采。
(二)作者档案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世称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并称唐代“三李”。中唐浪漫主义诗人代表。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曾官奉礼郎。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死时仅二十六岁。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代表作有《李凭箜篌引》《秦王饮》《梦天》等,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
(四)划分节奏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五)生难字词
【黑云】厚厚的乌云。这里指攻城敌军的气势。
【摧】毁坏。
【角】军中号角。
【塞上】指北方、西北方长城附近的边境地区。
【燕脂】胭脂,色深红。形容战场血迹。
【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
【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高扬。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六)课文解析,整体感知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我军严待以来,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
秋色里,响亮军号震天动地;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七)总结课文大意
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角声满天(战斗激烈)半卷红旗(夜袭敌营)霜重鼓寒(战斗艰苦)报君为君死(誓死报国)
(八)感悟课文手法及作用
首联:兵临城下,严阵以待(夸张,比喻)
颔联:战斗场面,悲壮惨烈(听觉,视觉)
颈联:视死如归,壮怀激烈(用典,侧面)
尾联:誓死杀敌,尽忠报国(用典,主旨)
(九)课文解析,精研细读
(十)感悟主题
(十一)课后练习
(十二)板书
首联:兵临城下,严阵以待(夸张,比喻)
颔联:战斗场面,悲壮惨烈(听觉,视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
颈联:视死如归,壮怀激烈(用典,侧面)------------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尾联:誓死杀敌,尽忠报国(用典,主旨)
《雁门太守行》知识点
⑴雁门太守行:古乐府曲调名。雁门,郡名。古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⑵黑云:此形容战争烟尘铺天盖地,弥漫在边城附近,气氛十分紧张。摧:毁。甲光:指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金鳞:是说像金色的鱼鳞。这句形容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⑶甲光:铠甲迎着太阳闪出的光。甲,指铠甲,战衣。向日:迎着太阳。亦有版本写作“向月”。向:向着,对着。金鳞开:(铠甲)像金色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金:像金子一样的颜色和光泽。开:打开,铺开。
⑷角:古代军中一种吹奏乐器,多用兽角制成,也是古代军中的号角。
⑸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燕脂”、“夜紫”暗指战场血迹。
⑹临:逼近,到,临近。易水:河名,大清河上源支流,源出今河北省易县,向东南流入大清河。易水距塞上尚远,此借荆轲故事以言悲壮之意。战国时荆轲前往刺秦王,燕太子丹及众人送至易水边,荆轲慷慨而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不起:是说鼓声低沉不扬。
⑺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
⑻报:报答。黄金台:故址在今河北省易县东南,相传战国燕昭王所筑。《战国策·燕策》载燕昭王求士,筑高台,置黄金于其上,广招天下人才。意:信任,重用。
⑼玉龙:宝剑的代称。君:君王。
雁门太守行教案3
教材分析:
《雁门太守行》是唐朝诗人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学情分析:
本校位于城乡结合部,大多数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意识,语文能力普遍不强。尤其对诗歌不感兴趣。因此,引导他们认识诗歌的魅力,感受诗歌的丰富内容与情感,激发他们热爱的诗歌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体会诗歌韵律,理解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1、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2、抓住意象体会意境,想象画面,感受战争的悲壮惨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教学难点:抓住意象体会意境,想象画面,感受战争的悲壮惨烈。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李贺带诗拜谒韩愈的故事导入,引出《雁门太守行》。
二、走进作者
(1)知人论世:①7岁天才,名动京师②宗室后裔,无缘仕途
③三年“京官”,一事无成④杜鹃啼血,抑郁而终
(2)解读题目:“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达爱国之情。李贺用它创作了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
三、背景简介
在李贺生活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严重,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多次重大的战争。此诗以朝廷和藩镇的战事为背景,通过歌颂守边将士杀敌报国的爱国热情来寄托自己为国立功的壮志豪情。
四、诵读感知,体会韵律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同桌之间相互指正。
2、播放录音,聆听名家示范,感受诗歌韵律。
3、模仿名家诵读,品位经典魅力,学生齐读。
五、理解内容,探究情感
1、“黑云压城城欲摧”描绘了什么画面?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
运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描绘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的情景,渲染了大军压境、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甲光向日金鳞开”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运用比喻的修辞,描绘了我军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士气高昂、准备迎击的情景。
3、请大家闭目聆听朗诵,想象紧张的画面和氛围,然后用语言描绘画面。(教师吟诵,学生感受诗歌画面)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摧城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披坚执锐,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准备迎击,气势十分的威武雄壮!
带着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诵前两句。
过渡语:尽管敌我力量悬殊,但我军将士士气高昂,奋勇杀敌,终于突围。战争从白天到傍晚,激战过后气氛从紧张到悲壮苍凉。
4、作者从哪两个角度表现了激战过后的苍凉气氛?
从听觉和视觉描写战场,呜咽的角声、紫红的血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阴寒凄惨的气氛,使人感受到战场悲壮和残酷。
5、时间从傍晚到深夜,官军“半卷红旗临易水”,偃旗息鼓是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偷袭敌军。“易水”点明两军交战地点,让人联想起《易水歌》,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烈豪情。同时也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6、设想“半卷红旗临易水”的情景并将它演绎出来,体会战事的紧张。
7、两军展开激战,正面交锋,形势如何?
“庄重鼓寒声不起”通过自然条件的不利反映出战争形势的`严峻。
8、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引用黄金台的典故,写出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点明主旨,歌颂了守边将士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同时也寄托了诗人渴望为国立功的壮志豪情。
六、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诗人以极其凝练的方式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赞美了将士们奋勇杀敌、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和献身精神,寄托了诗人渴望为国立功的壮志情怀。
狼烟之下,冰心一片,诗中鬼才,可敬可叹!有了对诗歌的理解,下面让我们再来朗诵诗歌,相信同学们的情感一定会更加饱满!
(学唱古诗《雁门太守行》)
七、拓展延伸
国家有难,灾害来临之际,热血男儿从来不曾退缩,赤子之心从来不曾动摇。千秋家国梦未断,世代赤子心依然。3月30日17时,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森林火灾。消防员们义无反顾闯进高温与惊险,他们默默无闻为社会运转抢险。他们用热血书写忠义,用脊梁撑起国家,何等的豪气干云,又是何等的悲壮苍凉。在此,老师也希望同学们将来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能够心系天下,心怀家国!
八、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李贺
两军对峙图-----严阵以待——
战场厮杀图-----浴血奋战——热血家国
寒夜偷袭图-----勇往直前——情义千秋
决战疆场图-----誓死报国——
雁门太守行教案4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写战争的诗歌导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 王昌龄.)葡桃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王翰)《木兰诗》《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青青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二、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雁门太守行教案5
一、核心指向
1.理解词及其意境
2.学会赏析单个诗句的思路方法:
二、导学过程
1. 相关积累。
2. 朗读指导
3.理解。
⑴说说诗歌的大意。
⑵鉴赏诗歌
思路:选词句—判形式(写法或修辞等)—鉴赏(说说色形声气等方面的表达效果: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叙描式的'填补意境,叙描必须有3句以上)
范例:黑云压城城欲摧
“压”、“欲摧”表现黑云的低沉厚重,一场大战一触即发,营造了一种让人心跳骤然加剧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紧张气氛,表现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气焰嚣张,大有将城关一举踏为齑粉之势。
学生鉴赏摘录
甲光向日金鳞开
“金鳞”与“乌云”,色彩上一明一暗,通过铠甲上的日光,生动地刻画了守城将士们面对“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的昂扬斗志:他们早已森严壁垒、众志成城,蓄势待发,决意将来犯之敌一举歼灭。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刻画战斗的惨烈场面。
“角声满天” :战斗打响,鼓角争鸣,人喊马嘶,杀声震天,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凝夜紫”尘埃落定,战场上一片沉寂,昏黄的阳光下,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人噤声,马含枚,行动诡秘,出其不意,奇袭敌军。
“易水”直教人联想到“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日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义无反顾的铁血精神和悲壮情怀。
“霜重鼓寒”, 此刻,天寒霜浓,连战鼓也好似被冻得失去了往日的雷霆振撼之声。以恶劣的天气,突出将士们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他振臂一呼,挥剑一指,所有将士无不奋勇冲杀,纵横决荡……
三、小结艺术特色。
四、背诵与默写。
雁门太守行教案6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请听题:①唐代②年少早逝③诗鬼”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李贺)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死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作此诗李贺仅17岁。
三、初读,体味韵律美。
1、请同学朗读,注意朗读节奏;点评
2、教师范读,生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精读,感受意境美
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
——白天——傍晚——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
耀人眼目。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4、这句中哪些字用得好,更加突出了紧张的氛围?
“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以死报国的决心(与摧照应)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5.你能用你的语言,想象紧张的画面和氛围,描绘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吗?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迎击。赏析: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6.时间从白天到傍晚,激战过后气氛从紧张到悲壮苍凉,作者从哪两个角度表现了了激战过后的苍凉气氛?
这两句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战场,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战场悲壮的气氛和战争的残酷,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塞上”泛指我国北边地区或长城附近。“燕脂”,即胭脂,形容边塞土地的颜色。“夜紫”指紫色的晚霞。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衬下凝成胭脂色。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7、作者是又通过什么描写来营造苍凉悲壮的气氛的?试作简要分析。
——景物描写。用呜咽的“角声”,肃杀悲凉的“秋色”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8、能否用你的语言描绘“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一画面?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9、时间从傍晚到深夜,官军夜袭敌军阵地。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
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临易水”点名了什么?你联想到什么?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11、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诗歌的后两联各用了一个典故,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精神。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12、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从这首诗中找出作者利用的色彩,说说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小结: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
五、拓展延伸
1、边塞
诗积累
2、想象扩写
诗歌是想像的果实。现在请你就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进行扩写。
要求:
①展开合理想像,适当加上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现战争的惨烈。②字数在150字左右。
例文:
秋高气爽,万木摇落,军中的号角声呜呜咽咽地响满天空。暮色中,刚经过白天酣战的沙场上,一片沉寂。有几只灰色的秃鹰在低低地盘旋,眼中射出贪婪之光。在尸身堆积如小丘的地方,半卷红旗斜倒着,一匹瘦马在主人徘徊不前,不时发出一声凄惨的嘶鸣。土地已被鲜血浸透,就像胭脂一般浓艳,在夕阳的掩映下,呈现出一片紫色。
3.诗歌赏析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西行》——陈陶1请欣赏三、四句的精妙之处。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可怜”句紧承上句,诗人似乎作为一个旁观者对牺牲的将军表示同情。但是,“犹是”一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在年轻的妻子的梦里,这些枯骨还是活生生的心上人,她们并不知道丈夫早已献身疆场,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现实与梦境构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了战争的残酷,个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雁门太守行教案7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上课开始,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教师播放一段关于《雁门太守行》的小动画视频)
师:当然叫李贺为诗鬼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长相,更因为他的诗奇特瑰丽,想象丰富,是个鬼才。看了这个视频,那《雁门太守行》到底是一首怎样的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
1、作者介绍: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七岁能诗,文思敏捷,很早便享誉京洛。十八岁,诗名远播,本可早登科第却遭父丧。二十一岁,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乡贡进士”的资格。他一心想要建功立业,但遭对手毁谤,终身不得举进士。二十七岁由于颠沛流离,郁郁不得志,病逝在家乡昌谷。
2、背景介绍:
唐代中期,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服从朝廷。于是朝廷派兵讨伐,亦不能制止。河北诸镇为祸尤烈。河北易水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祖孙三代拥兵割据39年之长。此诗写的是朝廷和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藩镇割据)
三、题目解说:
1、雁门关位于山西省,是长城上重要的关口,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
2、太守行(xíng)
“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如《兵车行》、《琵琶行》等。但《钱塘湖春行》中的“行”与《雁门太守行》的“行”不一样,前者是行走。
“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的曲名,后多用题面意思,写边塞征战之事。李贺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
四、初读,体味韵律美。
1、请同学朗读,注意字音和朗读节奏;点评
2、教师范读,生自由朗读。
3、齐读。
五、精读,感受意境美。
1、朗读诗歌可以理解诗意,而理解诗意也可以帮助提高我们的朗读水平。请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补充的注释理解诗意。(个别学生分享)
敌军像乌云般来势凶猛,仿佛城墙也要被摧垮;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整个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浓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握宝剑甘愿为他血战至死。
2、诗人分别描绘了哪几个场景,请按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两军对峙、两军交战、夜袭敌营
时间上也是从白天、傍晚到深夜
3、我们已经知道这是一首描写战争的诗,在我们的脑海里,一般都会想到双方是如何的厮杀,血流成河,尸体遍陈,但是这首诗歌里它并没有直接去描写双方去如何的厮杀,却能让我们感受到战争的凝重,紧张与惨烈。你试着去找找看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战争的紧张、凝重与惨烈?可在文中做批注。(学生小组合作找出答案,按诗句顺序举手回答,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诗歌,每赏析完两句都叫学生有感情的齐读一遍)
“黑”:使气氛沉重,“黑云”既可理解为写景(天上的乌云),也可理解为叙事(敌军压境)。
“压”:一字传神,形象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的悬殊,守军将士处境的艰难。
“欲摧”:表现了大敌压境、危城欲摧之状。
“开”:是依次排开的意思,形象地展现出了将士们饱满的情绪,高昂的斗志。“开”与“摧”相对,反衬出边防将士维护国家统一的无畏的精神。
一二句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敌军的来势汹汹和守边将士斗志昂扬、誓死抗敌的决心。
“满”:写出了交战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状态,号角声在各个地方响起。“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
“秋色”:秋天能让人联想到萧瑟之景,万物凋零,在这样的环境中号角声响彻整个天际,的确会让人感觉到更加的悲壮。
“塞上燕脂凝夜紫”:“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从“凝”可以感受到血液凝固的一个过程,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李贺写诗,绝少运用白描手法,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各样新奇浓重的色彩)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苍凉悲壮、阴寒凄惨的战地气氛。
“半卷红旗”: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援军高度戒备,不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易水:当年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大家穿着白衣白帽,一同相送。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运用典故表现将士们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豪情。
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河畔“筑黄金台,置千金于台上,以延请天下名士”。一时间,天下英才竞相奔赴燕国,燕国成了当时的“人才高地”。(运用好典故,可以起到很好的修辞效果:一是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炼,言简意赅;二是可以避直就曲,使表达更加含蓄委婉)
“霜重鼓寒声不起”:暗示战事形势严峻。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争。
“死“:可以看出将士们为了报答君主的厚爱与赏赐,视死如归。写出了官军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
4、这首诗歌里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战争场面,色彩浓重,景物鲜明,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表现出将士们为国效力、浴血奋战的英雄气概,寄托了诗人忠君报国的爱国情怀。
六、拓展延伸
像这样的爱国诗人有很多,他们留下了许多的爱国诗篇,我们一起用那份热情,用那份热血去朗诵这一些爱国诗歌:
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北宋·苏轼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南宋·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南宋·文天祥
……
七、背诵全诗并当堂练习
1.《雁门太守行》一诗中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而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志气还很旺盛的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奇异的边塞风光的诗句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3、《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写救援部队不畏寒夜浓霜,夜袭敌阵的诗句是: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4、《雁门太守行》一诗中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决心的诗句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对此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这是一首抒情浓郁的山水田园诗,作者在诗歌中抒发了忠君爱国的真挚感情
B、全诗一共八句,既有声音的描写,也有色彩的描写。
C、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而是从颜色入手。
D、诗人运用了“黑”“红”“金”“紫”“燕脂”等凝重的色彩,烘托肃杀而悲壮的气氛。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对峙(夸张,比喻)
交战(听觉,视觉)
偷袭(用典,侧面)
抒怀(用典,主旨
雁门太守行教案8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一、导入
李贺是唐代著名诗人,汉族,河南福昌人。字长吉,他一生应试难中,又愁苦多病,更是壮志难酬,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27岁就英年早逝了。正因为应试遇挫,仕途不顺,所以,他致力于诗。据说,李贺写诗非常勤奋,外出时总背一破囊,得诗句便写投囊中,暮归再成诗篇。在李贺的短暂生涯中,给后人留下了两百余首诗。据史书记载,有一次李贺带着诗卷求见韩愈,韩愈当时正送走客人,想休息,门人把李贺的诗卷呈送给韩愈,韩愈也就随手翻翻而已。不翻则已,一翻就拍案叫绝。原来诗卷的第一首诗就是《雁门太守行》,而这首诗,竟然就是李贺在17岁写成的。李贺的诗非常有特色有个性,人称“诗鬼”、“鬼才”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历史长河奔流,千年诗篇生辉。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看看这首诗究竟凭什么让韩愈拍案叫绝?
二、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诗句赏析
1、朗读全诗
2、译文: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译:敌军似乌云压进,危城似乎要被摧垮。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译: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塞上泥土犹如胭脂凝成,夜色中浓艳得如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译: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译: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诗句赏析
一二句:写景又叙事,写敌我两军的`态势。
前句用夸张、象征手法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用外貌描写和环境烘托,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压、摧”两个动词,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我方城池摇摇欲坠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
“甲光”与“黑云”相对,写城内的守军,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令人眩晕。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金光来显示守军的威严和高昂士气。铁锅遭遇铜刷把,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未及开战,便觉杀气腾腾,奇妙无比。
三四句:叙事写景,分别从哪两方面写战地气氛?
(从听觉和视觉写惨烈的战斗场景。)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
一个“满”字,勾画出战争的规模之大,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秋色”渲染凄凉悲壮的气氛。“夜”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点明交战时间之长。一个“凝”字表现力极强。胭脂是为了突出脸蛋、嘴唇自然红晕的效果的红色化妆品,这里的泥土颜色酷似胭脂,而作者又是从侧面烘托,以泥土写血,仿佛让人闻到了战斗的血腥气息。
作者告诉我们,血流遍野,染红了泥土,从早到晚,鲜红的血慢慢凝固,凝成了紫色。这个“凝”字的特写,妙在既表现了死伤惨重,又显示了动态变化过程,还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此两句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五六句:叙事写景。偷袭敌人。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二字含义极为含蓄丰富。战斗从早到晚那样惨烈,可并没有黑夜到来而停止。我军势弱,不能坐以待毙,而选择主动出击。“半卷”,为的是隐蔽突袭,偃旗息鼓,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也体现了我军的智慧。
“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引用典故,显示出将要有一场悲壮的生死战: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鼓声不起,主将誓死。
“声不起”三字,表面上写天气极寒,以至于鼓皮僵硬失去弹性;作者更是巧妙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战场的壮烈,以至于鼓声呜咽,泣不成声。这样理解更能表现我军将士的牺牲精神感天动地,撼人心魄。
七八句:抒情明旨。抒发爱国激情。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奇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寸土必争,奋死抗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君”,不能一概解释成皇帝或朝廷,准确的应当是国家。对于李贺来说,“君”或许是“昏君”。李贺受到了极不公平的待遇,被拒之于仕途之外,而置个人私怨于不顾,仍乃以国家安危为重,这需要何等的气量,实在难能可贵。
一个体弱多病的李贺,不像岑参陆游等人一样有过沙场亲身经历,却能完全凭想象描绘出高于写生的战斗场景,叹为观止。
五、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场面: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主题: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场面,赞颂了戍边将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六、体会李贺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般说来,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这首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可算是奇诡了;而这种色彩斑斓的奇异画面却难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变幻的战争风云,又显得很妥站。这是李贺创作诗歌的特色。
七、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
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雁门太守行教案9
一、导入
介绍作者导入: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李贺21岁时,因父亲的名字“晋肃”在当时犯讳,所以不准他应考进士。他只做过三年奉礼郎小官,辞官后心情一直抑郁不平。27岁就去世了。李贺的诗歌,除诉说怀才不遇的悲愤以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统治者残暴的篇章。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李贺的这首《雁门太守行》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的。当时年仅17岁。
二、解题
“雁门太守行”系乐府旧题。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诗中所述之事,已难以确考。这不是某一次具体战争,写意而非写实。
三、朗读诗歌
1、利用工具书,自主查找并标注生字字音。
2、听范读,学诵诗歌。
3、自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
提问:诗歌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画面?
明确:三幅:敌军压境图,战后惨烈图,夜袭易水图。
五、赏析诗句
分小组自主合作赏析三幅画面,全班交流。
(一)敌军压境图
1、表现哪些内容?
明确:既是绘景,也是写事,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守城将士的斗志昂扬和严阵以待。
2、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
(二)战后惨烈图
1、表现哪些内容?
明确:战斗的规模大,战况的惨烈。
2、作者是从哪些角度去表现的?
明确: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去表现。
(三)夜袭易水图
1、表现哪些内容?
明确:将士的奋勇杀敌,天气寒冷,作战环境的恶劣。
2、和上一联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也是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去表现。
六、感悟诗情
研读最后一联,感悟作者情感。
1、诗人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明确:引用典故。
2、作者引用“黄金台”这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表现忠君报国的决心。
3、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点明主旨,抒写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怀。
七、自主背诵,齐诵结课
八、作业
1、积累李贺诗歌名句。
2、背诵并默写诗歌。
雁门太守行教案10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义和句意;背诵默写课文;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感情;
2、欣赏词语和句子;体会语言和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欣赏词语和句子;体会语言和写法。
教学方法1.诵读感悟法 2.联想想像法 3.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给字注音 城欲摧( ) 金鳞( ) 燕 ( )脂( )
临易水( ) 提携( ) 凝夜紫( )( )
2、检查课文背诵
二、出示目标
三、复习检测
1、理解词义和句意
(1)《雁门太守行》选自 ,作者 ,唐代诗人。
(2)雁门: (3)摧: (4)、甲光:
(5)金鳞: (6) 角: (7)声不起: (8)玉龙:
2、划分朗读节奏
3、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感情
首联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颔联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颈联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
尾联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4、欣赏词语和句子
(1)、“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为名句的原因。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描绘的悲壮的战斗场面。
战局像乌云重压要把城墙摧垮,铠甲在阳光照耀下像鱼鳞般闪耀着光华。“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诗人以象征的手法,夸张的手段,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写守城将士严阵以待,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
(3)、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一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争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5、达标测评一、默写
雁门太守行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
(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2)初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旧知导入:
(1)我们之前学习过唐代诗人王维的边塞诗《使至塞上》,有一位诗人被称为唐代诗坛闪着奇光异彩的新星,他就是李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作品《雁门太守行》
(2)解题“行”“雁门关”。
二、诵读赏析
(一)初读,感受诗韵美:
1、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读准字音读顺语句和读出抑扬顿挫。
2、补充古体诗的文体知识
(二)精读,理解诗意美: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答下面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画面?
3、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战地气氛?
(三)赏读,感知诗艺美
感受诗歌形象美,请同学们从关键字词、运用的修辞、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并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示例:我喜欢“黑云压城城欲摧”,这一句采用比喻将敌军铁骑扬起的.灰尘比作黑云,渲染了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突出边塞风云突变。(修辞)
(四)品读,体会诗境美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明确:描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颂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同时寄托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渴望以才报国的迫切心情。
2、补充作者李贺生平背景。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教师过渡:李贺短暂的一生愁苦多病贫困交加生不逢时,但是他沉思苦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雁门太守行》是一首悲壮的战歌也是一幅绚美的边塞图,通往诗人内心的钥匙就是充满浪漫气息的形象。(板书)
(五)、课外写作拓展:诗歌是想象的果实,作者描写战争的惨烈场景,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战争场面的刻画,现在请你就“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写一段话。要求:
(1)展开合理的想象,适当加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现战争的惨烈
(2)100字左右
雁门太守行教案12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
(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2)初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引入《雁门太守行》
(2)解题。
(3)简介作者:师生交流资料(检查预习,了解作者风格)。
二、朗读赏析
1、读诗韵: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读准字音和节奏。
2、解诗意: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疑。
3、悟诗情: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明确:描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颂将士们奋勇杀。
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
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3)配乐齐读
4、品诗言:
(1)教师点拨品析角度,学生用“我喜欢,因为”句式说话。(集体讨论;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和独立见解)
(2)背诵全诗
5、小结过度
三、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朗读诗歌
(2)思考讨论:两首诗的异同点
2、名句欣赏:师生交流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
四、布置作业
必做:诵读25课《诗词五首》。
选做:
1、结合注释,发挥想像,把《雁门太守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2、搜集、积累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从内容和写法等方面写
点赏析文字,与同学交流。
雁门太守行教案13
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及其作品。
2、理解诗歌大致内涵,积累名句。
3、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的意境,加强对其主旨的理解。
学习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导读
(一)积累文学常识:
1、雁门太守行:
2、行:
3、李贺:
(二)自己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大意。
二、课堂探究导学
1、诗中写战争,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形势 的诗句:
2、分别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寒沉惨烈的战地气氛的诗句:
3、体现援军(偷袭)失利,战争形势越发严峻的'诗句:
4、借用典故,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的句子:
三、拓展链接
积累一首描写边塞战争的诗
四、当堂检测
1、描写尽管夜晚寒冷,战鼓不能擂响,但是战士们仍然以饱满的激情投入到战斗的诗句:
2、塑造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使之宛然在目的诗句:
3、描绘将士们从容赴难,誓死报国,显示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的诗句是:
4、从“声”和“色”两方面勾画了一副激烈的战斗场面,渲染了沉重、紧张、肃杀的氛围的句子是:
雁门太守行教案14
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解题。
(1)、李贺,字长吉,世称“诗鬼”,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愁苦多病,怀才不遇,抑郁不平,27岁去世,存诗240首。
(2)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李贺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朝廷讨伐叛军最激烈的年代。一个柔弱之躯,虽没有上过战场,却能写出撼人心魄的诗篇,全凭丰富的想象。
(3)标题中的“行”是标明诗的体裁,乐府的一种。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
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钱塘湖春行中》的“行”与《雁门太守行》的.“行”不一样,前者是行走。
2、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4、这首诗以什么为顺序?
5、作者在诗中给我们描绘了哪些画面?
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巩固新知,当堂训练
1、诗人以隐喻敌人势力的强大与猖狂,以隐喻将士的英勇不屈。
2、分别从声色两方面渲染战场悲壮和残酷的句子是:
3、写黑夜行军,投入战斗的句子是:
4、全诗的主旨句是:
表达诗人的感情。
5、背诵全诗。
课外作业,拓展延伸
1、默写全诗
2、积累关于描写战争的诗词名句。
雁门太守行教案15
王四娇
地区:河南省-濮阳市-范县
学校:范县龙王庄镇孟楼中学
共1课时
雁门太守行初中语文人教20xx课标版
1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2重点难点
1.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2.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3教学过程3.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雁门太守行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四、初读正音,把握节奏:
摧()凝()鳞()夜紫()燕脂()提携()
五、译文
1、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问题探究
1、理解重点句子
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最后一句,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我们愿提起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2、美色: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黑云”、“夜紫”、“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有何作用?
3、诗人引用黄金台的典故有何作用?
4、本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5、爱国是永恒的话题,积累名言警句。
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达标测评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李贺
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
雁门太守行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雁门太守行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雁门太守行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四、初读正音,把握节奏:
摧()凝()鳞()夜紫()燕脂()提携()
五、译文
1、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问题探究
1、理解重点句子
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最后一句,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我们愿提起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2、美色: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黑云”、“夜紫”、“金鳞”、“燕脂”、“红旗”、“黄金台”、“玉龙”有何作用?
3、诗人引用黄金台的典故有何作用?
4、本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5、爱国是永恒的话题,积累名言警句。
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达标测评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李贺
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
Tags:雁门,太守,教案,设计,一等奖
第五篇:《雁门太守行》说课稿
《雁门太守行》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题目为《雁门太守行》。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六个方面来进行本次的说课。
一、说教材。《雁门太守行》出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是诗歌和文言文为主题的单元,通过这些诗歌和古文,传递出了一种大丈夫积极向上,砥砺奋进的语文精神。
二、说学情。本文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在初一我们对文学作品的认知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力求层层提问,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然后探究文章的主题和细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通过对以上教材的分析、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
(2)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3)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课前做好相关预习,课堂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反复诵读、圈点批注、分组讨论并自主探究中,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鉴赏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目标: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立为:
1、教学重点:(1)把握诗的内容和形式
(2)整体感悟诗的意境
2、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强烈的情感、了解诗人独特的艺术气质。
(2)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的活动,据此,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
(1)诵读教学法。学习诗歌,必须强调朗读、背诵,在诵读中理解、鉴赏,使学生逐步培养诵读文学作品的习惯;指导学生注意诵读时的节拍和情调。
(2)启发教学法。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探求新知,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作品,对作品做出分析、提出见解,并恰当地表达认识和观点,逐步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合作探究发。新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等等。在授课中,我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具体到课本中,分组讨论人物的情感,通过交流、互相探讨解答,在教师的点拨下,有所把握。
(4)当然,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学习方法,我还会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提问法、对比教学法、多媒体欣赏等方法,总之一切以学生自主体验为中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这一个中心展开。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课程。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请听题:①唐代②年少早逝③诗鬼” 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李贺)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死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作此诗李贺仅17岁。
三、初读,体味韵律美。
1、请同学朗读,注意朗读节奏;点评
2、教师范读,生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精读,感受意境美
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 ——白天——傍晚——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 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4、这句中哪些字用得好,更加突出了紧张的氛围?
“压” 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 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以死报国的决心(与摧照应)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5.你能用你的语言,想象紧张的画面和氛围,描绘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吗?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迎击。赏析: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6.时间从白天到傍晚,激战过后气氛从紧张到悲壮苍凉,作者从哪两个角度表现了了激战过后的苍凉气氛?
这两句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战场, 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渲染了战场悲壮的气氛和战争的残酷,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塞上”泛指我国北边地区或长城附近。“燕脂”,即胭脂,形容边塞土地的颜色。“夜紫”指紫色的晚霞。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衬下凝成胭脂色。“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7、作者是又通过什么描写来营造苍凉悲壮的气氛的?试作简要分析。——景物描写。用呜咽的“角声”,肃杀悲凉的“秋色”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8、能否用你的语言描绘“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这一画面?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9、时间从傍晚到深夜,官军夜袭敌军阵地。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临易水”点名了什么?你联想到什么?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11、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诗歌的后两联各用了一个典故,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精神。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12、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从这首诗中找出作者利用的色彩,说说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小结: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
五、拓展延伸
1、边塞诗积累
2、想象扩写
诗歌是想像的果实。现在请你就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进行扩写。要求:
①展开合理想像,适当加上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现战争的惨烈。②字数在150字左右。例文:
秋高气爽,万木摇落,军中的号角声呜呜咽咽地响满天空。暮色中,刚经过白天酣战的沙场上,一片沉寂。有几只灰色的秃鹰在低低地盘旋,眼中射出贪婪之光。在尸身堆积如小丘的地方,半卷红旗斜倒着,一匹瘦马在主人徘徊不前,不时发出一声凄惨的嘶鸣。土地已被鲜血浸透,就像胭脂一般浓艳,在夕阳的掩映下,呈现出一片紫色。3.诗歌赏析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西行》——陈陶 1 请欣赏三、四句的精妙之处。2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可怜”句紧承上句,诗人似乎作为一个旁观者对牺牲的将军表示同情。但是,“犹是”一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在年轻的妻子的梦里,这些枯骨还是活生生的心上人,她们并不知道丈夫早已献身疆场,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现实与梦境构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2、描写了战争的残酷,个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