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叶公好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大全]
《叶公好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平凡的学习生活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叶公好龙》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
《叶公好龙》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叶公好龙(yè【shè】 gōng hào lóng):比喻自称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甚至是惧怕、反感。出自 汉·刘向《新序·杂事》。
作品原文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⑽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此文选自【汉】刘向《新序·杂事五》)
作品注释
1、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2、子高:叶公的`字。
3、钩:衣服上的带钩。
4、写:画。
5、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6、屋室雕文:房屋上雕刻的图案、花纹。
7、“文”通“纹”。
8、以:在。
9、闻:听说。
10、下之:到叶公住所处。
11、窥(kuī):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12、牖(yǒu):窗户。
13、施(yì):延伸,同“拖”。
14、堂:厅堂。
15、还(xuán)走:转身就跑。还(通假字),通“旋”。
16、走:逃跑。
17、五色无主: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五色,这里指脸色。
18、是:由此看来。
19、好:喜欢。
20、夫:这,那。
21、是叶公非好龙也: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作品译文
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都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的东西而不是龙。
词语辨析
叶公好龙是指表面很喜欢,实际上不喜欢,实际使用过程中要注意不要把含义用反,下面的例句就是使用错误:
他愤愤地大谈社会如何腐败,暗地里却收受贿赂,这种做法和叶公好龙没有两样。
成语解释
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好:喜好。
比喻表面爱好某种事物,实际上并不真正爱好。
成语用法
示例:~,好其是而非者。★清·梁启超《敬告国人之误解宪政者》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民众起来了又害怕得要死,这和~有什么两样!”
借事喻人,用叶公式的人比喻社会的现象。
寓意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
作者简介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原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楚国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祖籍秦泗水郡丰县(今江苏丰县),汉朝宗室,先祖为丰县刘邦异母弟刘交。刘向是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其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刘向是楚元王刘交四世孙。汉宣帝时,为谏大夫。汉元帝时,任宗正。以反对宦官弘恭、石显下狱,旋得释。后又以反对恭、显下狱,免为庶人。汉成帝即位后,得进用,任光禄大夫,改名为“向”,官至中垒校尉。
曾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公类目录。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战国策》等书,其著作《五经通义》有清人马国翰辑本,《山海经》是其与其子刘歆共同编订。原有文集,已佚,明人辑为《刘中垒集》。
第二篇:《咏雪》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咏雪》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都背过文言文,肯定对文言文很熟悉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咏雪》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分享。
作品简介《咏雪》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收录在《世说新语》中的一段文言散文。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子侄辈们的一段即兴对话。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并因此而流传千古,成为一段佳话。《咏雪》作为清谈名士的教科书,特别注意传达魏晋清谈家的独特的语言形象,重视人物语言的润饰,“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也。”
作品原文
谢太傅⑴寒雪日内集⑵,与儿女⑶讲论文义⑷。俄而⑸雪骤⑹,公欣然⑺曰:“白雪纷纷何所似⑻?”兄子胡儿⑼曰:“撒盐空中差可拟⑽。”兄女曰:“未若⑾柳絮因⑿风起。”公大笑乐⒀。即公大兄无奕女⒁,左将军王凝之⒂妻也。
注释译文
⑴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jiǎ)(现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⑵内集:家庭聚会。
⑶儿女:子侄辈的年轻一代。
⑷讲论文义:谈论诗文。
⑸俄而:不久,一会儿。
⑹骤:急(速),紧。
⑺欣然:高兴的'样子。
⑻何所似:即“所似何”,宾语前置。像什么。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
⑼胡儿:即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谢据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⑽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⑾未若:比不上。
⑿因:凭借。
⒀乐:通“悦”,形容高兴的样子。
⒁即:是。大兄无奕女:谢安的哥哥谢无奕的女儿。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⒂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曾任左将军、会稽内史等职。
白话译文
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谢太傅听了开心的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创作背景
《世说新语》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篇《咏雪》就始出于东晋谢安与其子侄辈们的一段即兴对话。
作品鉴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文章第一句交代咏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个字,涵盖的内容相当多。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召集人兼主讲人自然是谢安,听众是“儿女”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说到了。接着写主要事件咏雪。其实是主讲人出题考听众。主讲人何以有此雅兴?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俄而雪骤”,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主讲人感到很高兴,于是“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录下了两个:一个是谢朗说的“撒盐空中”;另一个是谢道韫说的“柳絮因风起”。主讲人对这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欣赏及赞扬谢道韫的才气,并写出了谢道韫是“咏絮才”。
为何说谢道韫作的词句更好呢?比喻讲究形似:大团大团的雪花簌簌落下,倘若有风,则会漫天飞舞。一团一团的柳絮,与鹅毛大雪相似,也会因风漫天飞舞,古诗中就有“柳絮池塘淡淡风”的句子。纷飞的白雪和因风起的柳絮,都给人以轻盈、飘逸、优雅的感受。用“柳絮因风起”来比喻“白雪纷纷”,可谓形相似,景相同。盐与雪花,形状不同,轻重又有别,“撒盐空中”即使轻风起时也不能随风飘扬。用来比喻“白雪纷纷”并不是很恰当。比喻更讲究神似:盐在空中唰唰地撒,重重地下落,躲都来不及,何谈欣赏?无美感可言。比作柳絮,一扫滞重之感,因风而起,漫天飘飞,这才是大自然的造化。而且柳絮飘飞的季节是春暖花开之时,冬季之冷景,以春季之暖景写出,更见诗意。
名家点评
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员范子烨:本文塑造了鲜明的聪慧才女谢道韫的形象,作者着意刻画的魏晋新女性的艺术形象,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
后世影响
宋代苏轼在他的《谢人见和雪夜诗》中写道:“渔蓑句好真堪画,柳絮才高不道盐”,道出了对谢道韫比喻的称赞和对“渔蓑”佳句的赞美。谢道韫有了一个别名:“咏絮女”。之后,“咏絮女”成为才女的代名词。在曹雪芹的《红楼梦》中有“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样的判词,其中“咏絮才”指的就是谢道韫,也是借指《红楼梦》中的才女。
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学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武帝时袭封临川王。官至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其撰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轶事,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语言精炼、生动传神,对后世小说影响极大。其中“周处除三害”、“望梅止渴”、“击鼓骂曹”等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新亭对泣”、“子猷献戴”等也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梁刘孝标作注,旁征博引,为后人所重。另有《幽明录》,今佚。鲁迅《古小说钩沉》辑其佚文200余条,皆记诡异之事。
第三篇:叶公好龙原文及翻译
叶公好龙是古代汉族寓言故事。以下是它的原文及翻译,一起来阅读吧。
叶公好龙原文及翻译
原文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译文
叶公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转身就跑,吓得他像失了魂似的,惊恐万状,不能控制自己。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注释
拼音:yè gōng hào lóng,古音读作shè gōng hào lóng,作姓氏。
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子高:叶公的别名。
钩:衣服上的带钩。
写:画。
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
屋室雕纹:房屋上雕刻的彩绘、花纹。
“文”通“纹”。
闻:听说。
窥(kuī):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牖(yǒu):窗户。
施(yì):延伸。
还(xuán)走:转身就跑。还,通“旋”。
走:逃跑。
五色无主: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五色,这里指脸色。
是:由此看来。
夫:这,那。
好:喜欢。
下之:到叶公住所处。
是叶公非好龙也: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
寓意
这个成语的意义是:比喻表面上或口头上爱好、赞赏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爱好,或者实际上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触,不但并不爱好或赞赏,甚至还惧怕它,反对它。
辨析
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同时也讽刺了名不副实、表里不一的人。但历史上的叶公却不是这样的人。
叶公最著名的功劳是他不以怨报德,果断率兵平定了白公胜的叛乱,从而稳定了楚国政权。之后,为了楚国的长治久安,把职位让给别人,这一让贤之举,被专家们评为不迷权贵、深明大义。
叶公沈诸梁,字子高,被楚昭王封为叶邑尹而始姓叶。叶公生于楚国王室之家,其曾祖父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秦国出兵击退吴军后,楚昭王把沈诸梁封到楚国北疆重镇“方城之外”的叶邑为尹。沈诸梁受到了楚国朝野及四境诸侯的敬重,时年24岁。
经考古发掘证实,他主持叶政期间,采取养兵息民、发展农业、增强国力的策略,组织民众修筑了中国现存最早的水利工程,使当地数十万亩农田得以灌溉,这比著名的蜀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早200多年,比郑国渠早300多年。至今,叶公修筑的东陂、西陂遗址保存尚好,是叶公治水的历史见证。
史学专家安国楼博士称,叶公确实有画龙的爱好,但龙是神化了的动物,不可能下降叶宅,“叶公好龙”折射出叶公所在地和所处时代龙文化的丰厚内涵。专家们还指出,汉代刘向描写的这一寓言故事,反映出汉代儒家思想走向独尊的地位后,对楚道之风等其他学派的贬斥。
根据《周礼》规制,叶公去世后,即被立祠享祭。叶公的后裔为纪念祖上之德与祖居之地,部分改沈为叶,是为叶姓之源。因此,叶公沈诸梁又是世界叶姓华人公认的始祖。每年清明前后,澧河之滨的叶公墓前,来自海内外的叶姓子孙纷纷回乡祭祖,已成为中原文化旅游的一大景观。
作者简介
刘向(约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祖籍沛郡(今属江苏徐州)人。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雠古书的“叙录”,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叙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第四篇:《司马光》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司马光》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日常过程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司马光》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此句被选为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司马光》。)
作品注释
1、生:长,长到。
2、凛然:稳重的样子。
3、如:像。
4、成人:古代成年指弱冠,并非如今的18岁。
5、闻:听。
6、《左氏春秋》:是左丘明给《春秋》作注的.一部史书。
7、之:它,文中指《左氏春秋》。
8、退:回去。
9、了:清楚。
10、指:通假字,通“旨”,主要意思。
11、自是:从此。
12、释:放下。
13、至:甚至。
14、戏:玩耍。
15、瓮wèng:一种口小腹大的盛器,大缸。登瓮:站在大缸上。
16、足跌:失足。
17、没:沉没。
18、皆:全,都。
19、去:离开。
20、迸:水涌出。
作品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16岁,并非如今的18岁)特别喜欢听人讲《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此对《左氏春秋》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冷热。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故事介绍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到了忘记了饥渴,冷热的程度。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作品背景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字君实,陕川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闻名满九州,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汴京、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人物介绍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二年进士,官至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主持编撰了大型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等。其词仅存三首。
第五篇:《一叶障目》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一叶障目》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是不是有很多人在为文言文的理解而发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叶障目》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楚人贫居(2),读《淮南子》(3),得“螳螂伺(4)蝉自障叶(5)可以(6)隐形”,遂⑦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8)。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9),问其妻曰:“汝见我不(10)?”妻始时恒(11)答言“见”,经日(12),乃厌倦不堪(13),绐(14)云“不见”。嘿(15)然(16)大喜,赍(17)叶入市,对面取人物(18)。吏(19)遂(20)缚诣(21)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作品注释
(1)选自《笑林》。邯郸淳,姓邯郸,名淳,三国时人。
(2)【贫居】:生活贫困。居:处于。
(3)【《淮南子》】:一种讲医学的书
(4)【伺】:等待,侦候。
(5)【自鄣叶】:遮蔽自己的树叶。鄣,同“障”,遮蔽。
(6)【可以】:可以用来。
(7)【遂】:于是,就。
(8)【分别】:分辨。
(9)【障】:遮蔽。
(10)【不】:同“否”。
(11)【恒】:经常,常常。
(12)【经日】:经过一整天(表示时间很长)。
(13)【不堪】:不能忍受。
(14)【绐(dài)】:哄骗。
(15)【嘿】:(同“默”字)
(16)【然】:……的样子。
(17)【赍(jī)】:携带。
(18)【对面取人物】:当面拿人家的东西。
(19)【吏】:指县里的公差。
(20)【遂】:立刻。
(21)【诣(yì)】:到……去。
多音/通假字注:
①不:同“否”。
②绐:读dài,哄骗。
③嘿:同“默”。
④鄣:同“障”。
作品译文
楚国有个过着贫穷生活的人,读《淮南子》,看到书中写有“ 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挡掩护,可以隐蔽自己。”于是,他便站在树下仰面摘取树叶。当他看见螳螂攀着树叶侦候知了的时候,他便把这片树叶摘了下来。这枚树叶落到树底下,树下原先已经有许多落叶,不能再分辨哪片是螳螂隐身的那枚树叶。楚人便扫集收取树下的好几筐树叶拿回家中,一片一片地用树叶遮蔽自己,问自己的妻子说:“你看不看得见我?”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经过一整天,(妻子)于是就厌烦疲倦得无法忍受,只得哄骗他说:“看不见。”楚人暗自高兴,(他)携带着树叶进入集市,当着别人的`面拿取人家的物品。于是差役把他捆绑起来送进了县衙门。县官知道后,楚人把事情的原委说给县官听,县官大笑,放他走了。
作品启示
不要自欺欺人,不要企图不劳而获;任何理论都不能盲目追崇,要看清事物本质。
作品意义
批评了那些死读书,完全相信书本而自己却不动脑、没有主见的人。
成语:楚人隐形中楚人是十分愚蠢的人,用成语概括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作品简评
这篇讽刺性的寓言,作者用寥寥数笔,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丑角一样的形象,他的一言一行,无不让我们发笑,引起我们思索。
《楚人隐形》中的楚人,令人发笑的地方主要有三处:一处是他对书上的荒唐内容信以为真;由无知的天真产生了无知的行动。他拿着树叶到集市上去,当着人家的面去拿人家的东西。这个楚人的想法和行为闹到了十分荒唐可笑的地步,愚昧无知引来了愚蠢行为,让他落得被公差捆绑起来押送到县衙门这样可悲的下场。
《楚人隐形》引人发笑,但又令人深思:像“楚人”这样的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是也常能见到的吗?他们和楚人的思维方式一样,无视现实;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总是凭主观想象,他认为怎样就是怎样;总是想当然地做事情,结果把事情弄得很糟。这些人都有一个弱点,就是自以为是。希望我们读过这则笑话之后,也能照一照这面镜子,想一想我们平时有没有犯过像这则笑话里所描述的错误呢?
作品总结
楚人是一个愚蠢、自私、总想不劳而获的人。
我们不要向他学习,要脚踏实地,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作品出处
《笑林》古笑话集。三国魏邯郸淳撰。三卷。所记都是俳谐的故事,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笑话专书。原书已佚,今存二十余则。鲁迅《古小说钩沉》辑本较完备。
作者简介
邯郸淳,三国魏书法家。字子淑,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官至给事中。工书,诸体皆能。袁昂《书评》称其书:“应规入矩,方圆乃成。”西晋卫恒《四体书势》载其篆书师法曹喜,楷书取法王次仲,善作小字。并认为蔡以嘲讽愚庸的笑话故事见长,其一些具有较强的社会意义。该书已亡佚,现仅存29则。后世的一些笑话书,是我国最早一部笑话集,都受《笑林》一书的影响。被后世尊称为《笑林》祖师。邯郸淳,善篆书,有名。卫恒《四体书势》古文序云:“自秦用篆书,焚烧典,而古文绝矣。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宅,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时人已不复知有古文,谓之科斗书,汉世秘藏,希得见之。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邯郸淳的书法成就很大,《魏略》言其“善《苍》、《雅》、虫、篆、许氏字指”。可惜其墨迹早巳不传。博学多才,精通训诂,善写“虫篆”与八分隶书。曾得曹操器重。魏黄初(222)中,官为博士、给事中。因其著《投壶赋》工巧精密,得魏文帝赏赐。著《笑林》3卷,被宋代人增添至10卷。原书今已不见,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