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镜子作文500字锦集
镜子作文500字锦集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镜子作文500字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镜子作文500字 篇1我不是很喜欢照镜子,只有打扮好了才去看一看。今天忽然心血来潮,想到要照照镜子。
镜子里第一眼看到的是我的小眼睛,本来像毛笔字的“点”(是倒着的),再笑一些眼睛更眯,倒有一点蝌蚪的样子,如果继续笑,便完完全全眯起来,连一条缝也见不着。
眼睛下边的鼻子以前塌塌的,扁扁的,就是高不了,现在稍微高挺一些,当我发现鼻子高了,不知道有多么开心!
还有那难看的牙齿,我的牙齿有点发黄,电视上的女明星,牙齿洁白亮丽,好像颗颗白色宝石一样。可是我呢,有三颗牙烂了,不得已要去补牙,真是太难受了!
我的脖子也不争气,长了一排排讨厌的小“芝麻”,要不是暑假里早上去打篮球晒伤,根本不会这样。过去我的脖子很光滑,摸上去特别舒服。可是现在……
脸也不争气,晒黑了,都是因为五岁那年去摘杨梅,严重晒伤的,再加上这个夏天还去露天游泳池游泳。哎!那一脸的黑就更“不堪入目”了。
我还有个秘密,只有我和妈妈知道,我的大脚趾与食趾之间有一颗黑痣!妈妈老是开玩笑说:“要是以后在人群中认不出你,就看这颗痣了。”说得好像这黑痣是传家之宝一样。想到这儿,我又抬脚刻意去照了照自己的脚趾,那颗痣如今大了黑了,还纹丝不动地“贴”在上面。
这次照完镜子,觉得自己依旧比较丑,但还是随着长大变了好多,还是小时候的我好看。
镜子作文500字 篇2一天,我看见阳光照进窗台,房间的地板上有一片耀眼的阳光,我突然想起书上说镜子能反射阳光,我决定试一试。
于是,我从我的玩具盒里找到一面小镜子,站到阳光照到的地方,把镜子放在地上,可是我四处寻找,却找不到镜子反射的光。这是怎么回事?我看了一下镜子,原来是我的身影挡住了阳光。我赶紧把身体移开,阳光照到镜子上了。我抬头一看,天花板上果然有一块圆圆的光斑。我把镜子移来移去,光斑就在天花板上跑来跑去,像一个淘气的小精灵,好好玩啊!我又把镜子倾斜着,光斑就从房间的天花板跑到客厅的天花板去了。我看看在厨房忙着做饭的妈妈,突然心生一计,我操纵着手里的镜子,使反射的光斑直接投到厨房的墙上,然后我迅速晃动镜子,厨房就像舞台开了聚光灯一样,耀眼的光斑晃得妈妈都睁不开眼了。我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这真好玩啊!
吃过午饭,客厅的窗台也被阳光照到了,地上也是一片阳光。我看了看客厅天花板四角那四个小圆洞,我的好奇心又来了,我很想知道里边有什么。于是,我把镜子反射的光移动到一个小洞里边,然后叫妈妈帮我固定住镜子,我自己拿了一张凳子垫脚,在洞下边仔细看。我这才发现里边其实没有什么,就是一个灯泡插口。妈妈笑着说:“这四个小圆洞是安装牛眼灯的,灯泡坏了就一直没再装上,今天居然让你发现了。”
想不到,我玩镜子还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疑问解决了,我再也不怕天花板那四个小黑洞了。我真开心!
镜子作文500字 篇3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唐太宗
小学的时候,我一直是班长,一度在同学面前自傲了起来。
老师找了我很多次,我仍不知悔改,以致树敌太多。
辰是在五年级时转过来的,她来自一个小城市,不爱说话。最喜欢的事就是在课间默默地画画。
我一直对她不以为然,以为她不会很优秀。仿佛在我的记忆中,没有哪名优秀的人才会像她这样,平淡如一杯白开水。
期中考试,当数学考完后,我正肆意地与同学对答案,神情难掩自得。突然,肩头被一个人拍了一下,我扭头一看,是她。我问她:“你有什么事吗?”她的声音小得像轻轻流过沙滩的小溪:“周末,我们可以一起去看书吗?”
“好啊。”我迟疑了一会儿,答应了她。
周六的早晨,两个女孩在新华书店里游走,我心里那种极度想炫耀的情感难以抑制,我转过身问她:“你知道楼兰古国为什么灭亡吗?”她停下来,依旧是那文静的微笑:“知道啊,因为干旱啊。”接着,她又介绍了很多,细弱的声音犹如泉水,源源不断的冒出来。
她的知识真的很渊博,上至星光灿烂的浩瀚苍穹,下达神秘莫测的炽热地层,而我知道的那点东西,只不过是一点皮毛罢了。
我在他柔弱的声音里,突然明白了很多。明白了为什么在我高谈阔论时,那么多人不屑的神情;明白了为什么当我走出办公室时,班主任无奈地叹气;明白了为什么我像妈妈诉苦时,妈妈烦恼地摇头。
回到学校,成绩出来了,我和辰并列第一,下课后,我们笑了。我不再像以前一样拿着卷子到处显摆,而是把它收到书包里,长吁一声:一切重新开始。
感谢辰,她用她的优秀与谦虚,照出了我的自大与幼稚,也许,她就是我的那面镜子吧!
镜子作文500字 篇4我们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是奋斗一生含是虚度一生呢?有句俗话说,爱拼才会赢。所谓天才,也只意味着终身不断地努力。胜利不会像我们走来,我们必须走向胜利!
爱因斯坦16岁那年,由于整日同一群调皮贪玩的孩子在一起,致使自己几门功课不及格。一个周末的早上,爱因斯坦正拿着钓鱼竿准备和那群孩子一起去钓鱼。这时,他父亲拦住了他,心平气和的说:“爱因斯坦,你整日贪玩切功课不及格,我和你母亲很为你的前途担心。”
“有什麽可担心的'?杰克和罗伯特谈们也没及格,不照样也去钓鱼吗?”
“孩子话可不能这莫说”父亲充满关爱的望着爱因斯坦说,“在我们故乡流传着这样一个寓言,我希望你能认真听一听”
“说有两只猫在屋顶上玩耍。一不小心,一只猫抱着另一只猫掉到了烟筒里。当两只猫爬出来的时候,一只猫脸上沾满了灰尘,另一只猫脸上却干干净净的。干净的猫看见黑脸的猫,以为自己的脸也又脏又丑,便快步跑到河边洗了脸。黑脸猫看见干净的猫,以为自己的脸也是干净的。结果,吓得其它的猫都四下躲避,以为见了妖怪。”
爱因斯坦听后,羞愧的放下钓鱼竿,回到了自己的小屋里,认真的学起习来。
从此,爱因斯坦是常用自己做为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照出了他人生的璀璨光芒。
向爱因斯坦那样,做自己的镜子,认识到自己的镜子,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断地超越自己,这才是奋斗,有追求,有意义的人生!
镜子作文500字 篇5我需要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心灵。世界上有两种人的区分,一种是拥有善良心灵的人类,一种是拥有丑陋心灵的人类。不管你的相貌如何,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是否有一颗纯洁的心。我渐渐地发现,虽然世界的道路四通八达,数不胜数,可以通往各国各地。可是,在我眼里,世界只有两条道路,一条是光明的道路,一条是黑暗的道路。我需要一面镜子,照出真实的自己,是丑陋的,还是善良的?我会通向阳光大道,还是陡险的独木桥?
我需要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思想。没错,一个人的思想要在小时候就培养发展好。人的思想道德总是各不相同,但如果把它简单归纳,还是只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思想良好,一种是思想不良。假设你心理上有障碍,不立即清除,它将成为负担。我需要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思想,照亮自己的思想,从现在做起,不想心理有偏向的现象出现。
我需要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不足。古人常说:“取长补短”。是啊,一个人不是十全十美的,总有一些缺陷,想要改正,不找出哪里不足怎么行。对于批评,我觉得是件开心的是,因为批评者为我指出了自己的不足与缺陷,让我得到及时得改正。我需要一面镜子,找到自己的不足点,加以改正,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镜子总是一位无声的老师,引领我走进正确的方向。记得唐朝时期,魏征曾是一面镜子,今天,我需要这样一面镜子,做我的良师益友!
第二篇:三年级《猜一猜》镜子作
2017年秋季三年级作文提高班教案
作文训练之4
2017年10月22日
《猜一猜》作文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一个装在盒子里的小圆镜子
二、让同学猜老师从家里带来了什么。
三、猜宝贝过程
1、老师拿出东西,让学生猜猜是什么。可先从物体的形状、颜色、用途等方面猜。
2、老师晃动东西,发出声音再让学生猜。
3、老师再次晃动东西,发出声音再让学生猜。
4、让同学依次上来看东西,先看的同学不许发出声音。
5、问同学老师带来的东西是不是宝贝。让学生说说是宝贝的原因。
四、习作
附学生习作:
今天,我一走进教室,发现里面热闹非凡,大家都围着老师桌上的一个铁盒子团团转。
我好奇地走过去,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里面究竟装的是什么东西。可老师对我们的好奇心却一概不理睬。直到上课,老师才笑眯眯地拿出了这个盒子,不紧不慢地说:“我们今天做一个游戏,名字叫“猜一猜”。你们也看到了这个盒子,都想知道里面是什么吧?”“想!”同学们兴高采烈地回答。
游戏开始了。老师说:“先给大家一点启发,这是一个生活用品。”生活用品!太好猜了!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来。老师请了我,我一脸悠闲地说:“肯定是月饼。”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老师又请了薛文燕,她谨慎地答道:“这个物体像正方形。”老师说:“你们都还没猜到边际呢。”说着,把盒子摇了几下,传来一阵“哐哐”的声音。
“铁定是正方形”,同学们一起喊道。老师摇摇手,有点意味深长的意思。她又说道:“让我再摇摇吧。”她又上下左右地摇起盒子。我们焦急而仔细地听着,结果是——没声音了!我们又思索着:“这样的东西好像有黏性。”这时候,小辉一语道破的说:“圆形!”“你猜对了形状!”老师平静地说。“是苹果吗?”我问小李,他骂我:“你怎么就会吃啊!”我也低下头。这话被老师听见了:“是圆的,但不是水果类!”几番猜测之后,我们获得了一些线索:这个神秘的礼物是圆的,还是生活用品。“到底是什么呢?”接下来又进入了游戏高潮,同学生又开始七嘴八舌地猜测着:“橘子”“梨”“桔子”……可老师还是遗憾地摇头。我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但又不甘心。“真无耐”
老师微微一笑:“提醒一下大家,这个物品是我家最值钱的东西。”最值钱的东西!那是什么呢?是元宝、金子、古董?同学们猜了老半天还是没猜出来。
老师又进一步提示我们:这个东西对于大家来说也是一件宝贝,经常用的宝贝,女孩子最好用。徐明突然站了起来,兴奋地说:“老师,这是一个发卡!”大家都笑了,发卡能是圆的吗?你智商是不是才2分呀!
“老师,肯定是擦脸用的香脂!”老师又遗憾地摇了摇头。这时候,老师让我们一个个走上讲台,看看这个宝贝。原来是一面镜子!这怎么能是宝贝呢?全班同学有的不以为是,有的恍然大悟。我也突然明白过来:“可不是吗?这就是一件宝贝!镜子里面的我不是宝贝吗?”我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宝贝,是老师的宝贝,是祖国的宝贝,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宝贝!
这堂游戏课真有意思。通过这次游戏,让我意识到了猜一件事物必须抓住他的特点来猜。听这个事物的声音,悟这个事物的用途,一面小小的镜子,让我们学会了思考,老师真是用心良苦啊!”
第三篇:《镜子》观后感
《镜子》观后感
《镜子》观后感1
孩子身上的问题到底是谁造成的?父母说是不是他们自己。他们爱孩子,甚于爱自己。但是孩子说,真正应该受教育的是父母,而不是自己。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感觉他们身上有相同点:那就是自己是委屈的。谁的说法更接近真相?
通过三集视频,我们听到孩子心底的声音,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关注、被温柔相待。可是父母对孩子的内心诉求感受迟缓,处理信息偏差很大。说劳累,懒得回应,大嗓门,简单粗暴,揪住一点不依不饶,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总是翻出来絮叨,总是觉得自己是正确无比的,事无巨细安排孩子生活,设计他的未来,把自己的意愿毫不商量强加在孩子身上,并且打着爱孩子的旗帜。即使错误,也不会低头致歉。当孩子用过激的方式表达的时候,才惊悚不安起来,当孩子彻底不能驯服,完全对峙,伤人害己的时候,才想到求助他人。
你分明能够感受到孩子的问题多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悲哀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改正自然就无从谈起。没有省察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偏执一端,零件坏了,委屈非常,怨命不好,就是不说自己的错处,有错的人才需要改正自己的错误。罗曼罗兰说:倘若我们活着,不是为了纠正我们的错误,克服我们的偏见,扩大我们的心胸和思想,那么我们活着又有什么用?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这是一生的功课。
父母如何开启学习篇章呢?首先要认识到人是有局限的。有局限却看不到局限,还以为真理在握,那么思想就会越来越偏狭。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才有可能反省自我。
《镜子》观后感2
看完了《镜子》这部纪录片,引发的是更长时间的思考,没有思考的片子,不是好片子。片子更适合父母观看看,讨论的就是家庭教育问题。一些平时生活里的非常常见的家教观念、方法、习惯,在一些孩子身上发生了那么严重的后果,日积月累,最后成了父母和孩子的互相绝望。镜头记录了这一个个就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家庭样本。那种郁闷、迷茫、挣扎、绝望,让观看片子的也身为父母的人,产生内心共鸣,去思考。
把片子作为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面对这面“镜子”,自问“我身为父母,也有这样的问题吗?”
思考1:“最该进培训营的是我爸妈,不是我!”
思考2:“孩子要去做背包客,换了你,你说你可能同意吗?”
思考3:“我们家孩子是留守儿童,出了问题,没啥说的;可他们家可不是啊,都是天天能陪着孩子的家庭,父母都有文化,居然也出这么严重的问题,这怎么说?”
思考4:“我小时候家里穷,我奋斗打拼,我有今天不容易,我一时一刻不敢懈怠,我希望孩子和我一样,我错了吗?”
思考5: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连石头都能被打动,为什么不被孩子理解接受?
思考6:孩子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一件物品?若是人的话,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人还是父母的附庸?
思考7: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教育理论和名言,真是多如牛毛;对于教育的研究,几千年的探讨,不可谓不深入;那为什么还是争论不减?教育问题有答案吗?为什么今天还是有问题少年?问题出在哪里?
思考8:孩子和父母的想法,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对孩子的引导,当和孩子的发生冲突时,怎么办?都知道要多倾听和沟通。那当沟通不成时,又该怎么办?
思考9:“他们是未成年人,教育他们是父母的权利和责任,错了吗?我给孩子指出正确的路,错了吗?我都是教他学好,他偏偏不学好,是我的错吗?”
《镜子》观后感3
看过这部“大片”人大附中校长一语惊人:有些家长没有资格当家长
《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于4月1日、5日和11日开启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活动,在此期间,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4月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的部分班级停课半天。三百多名学生列队进入学校大礼堂,同时,还有一百多名学生家长,他们将在这里观看一部还没有公映的纪录片。在整整九十分钟的放映过程中,每一帧画面、每一段对白都牵动着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情绪。
觉醒,一场盛大的成人礼
20xx年4月11日下午4点,在钢琴的伴奏下,河北省石家庄第二中学九百名高三年级的学生和九百名学生家长坐满了主楼前的喷泉广场。高三学子将在这里与父母互换家书,宣读成人誓词,这是属于他们的成人礼。在父母为孩子们带上领花和领带的时候,他们给彼此一个深情的拥抱,这是一个家庭最温馨的时刻。而就在两个小时前,中国首部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刚在广场边的报告厅播映完毕,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的一句话仍然余音绕梁。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镜子》观后感4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时却会造成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是否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入围影片《镜子》昨天在国家图书馆举行了首映典礼暨交流会。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该片由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经过《天网》栏目十年酝酿与策划、两年拍摄与制作完成。
《镜子》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的故事。片中出现的几个孩子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所展现出的“问题”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镜子纪录片观后感400字百科
比如有的家长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切以学习为目标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和反抗隐患;有的家庭母亲的忍让妥协、父亲的冷暴力,让孩子产生了只有做出一些过格的事情才能得到关注的错误想法……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镜子》总导演卢钊凯介绍,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每一个人都是孩子”。与卢钊凯一同合作执导该片的导演范永东说,这部片子的故事是讲述关于家庭情感教育这个话题,但实际上在故事背后融入了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他和卢钊凯力图通过影片找到一条线索,一个解决中国人精神层面或者心灵层面问题的线索。
《镜子》观后感5
大致把央视拍的《镜子》这部纪实的纪录片看完了。总长两个小时的纪录片的信息含量是相当大的。
有点题外话,这部纪录片已经相当震撼了,能够把很多不忍直视的问题披露出来,这个相当难得了。而且是在央视这样的主流媒体!是不是说明有关方面已经对当前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开始了反思,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啊!所以说是首都的一部分学校甚至听课来看这部片子。其实这部片子跟我们大武汉有很大的关系,片中的这个学校就在咱们武汉,里面涉及的孩子就是武汉的孩子,很多场景画面都让人十分眼熟,比如光谷步行街这块。不知道我们武汉的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有没有看过这个片子,咱不停课看一看?其中的泽清的'爷爷还是湖北大学的副教授,与我也扯的上一点点关系。可能这样的片子的负面信息太大了,让咱们武汉有点丢脸?也许吧,无论如何,这部纪录片确实是值得家长和孩子一起收看的。不光只是让家长反思,其实里面包含的内容囊括了方方面面。应该是值得整个社会的反思。
这个学校收录的都是所谓的“问题少年”逃学,叛逆,迷恋网络等等。家长和学校已经束手无策了,只能借助于第三方力量。而从片中所透漏的信息主要是聚焦在家庭,孩子都是在对父母的控诉,这个是主线。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个其实不光是片子中的这些家庭的问题,应该来讲是代表了我们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的家庭教育的思维模式。只是这些孩子所遭遇的情况比较严重而已,走了一点极端而已,与他们的个性和性格也有一定的关系!其实不用庆幸自己的孩子没有向片中的孩子一样,个人感觉这个比例不会是少数,而心理问题都暗藏于很多类似遭遇的孩子心中,只是没有一个诱因和条件来爆发而已!或者是在一些情形下,在消解了一点。我们只能说是感到庆幸吧。而目前的所谓的“安全问题”形式的严峻,已经是我们当前教育的“警报”在拉响了!如果长此以往,只能会让家长和学校焦头烂额,会产生更多的问题,更复杂的问题!
《镜子》观后感6
影片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央视网消息:“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这些“狠话”都是出自几个花季少年的口中,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十年策划、两年摄制的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 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镜子》观后感7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孩子更是家庭的镜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在中国,不如说父母是孩子的模板,他们制定出一套方式,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走向自己心目中的“成功”。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失败者对自我的救赎。家长忽视了对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一味地强调“分数”,使得孩子对人生原本的美好、积极的向往和期待被无情地抹杀。
我的家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我的父母对我要求十分严厉,我知道他们爱我,但却时常遭受他们爱的“创伤”。在我成绩不如意时,他们并不会选择给我安慰与鼓励。反之,斥责、脸色、冷战,这让我曾经许多次丧失了对未来的信心,但我明白我心中有梦,于是我坚持。我母亲脾气暴躁,所以我努力使自己尽量温和。
像我这样的孩子何其多,能够自我调节的何其少!
或许成为家庭的镜子,不一定要将好的与坏的尽皆呈现出来。也许你仍在努力之中,也许你有自己的思维与梦,也许你的父母不会改变,然而你却决不能让你的孩子也成为这样的下一个……
这是中国首部情感教育纪录片,由《天网》栏目经过十年酝酿、两年拍摄和制作而成。《镜子》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故事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镜子》观后感8
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卢钊凯、范永东执导的纪录电影《镜子》在提名的200多部纪录片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还参加了一系列进校园活动,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瞬间引发广大师生和家长们的热烈讨论。
纪录电影《镜子》讲述了3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故事――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专家评价,“《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镜子》虽然讲述了关于家庭情感教育的话题,但在其背后,却融入了我们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今天在什么地方?将来要去哪里?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全部贯穿于电影始终。”卢钊凯说,做纪录片除了要会讲故事,更要会“选择”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纪录片镜子观后感。《镜子》选择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真实呈现3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重新审视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所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镜子》的另一位导演范永东表示:“我们想要呈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一个家长需要接受教育、社会需要给家长受教育的机会的问题,我们更想探讨关乎人的精神构建的问题。我们似乎找到了一条可以解决中国人精神层面或者心灵层面问题的线索,随着持续的深入探讨,我希望这个线索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完善法制建设的一把钥匙。”
《镜子》观后感9
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镜子》,讲述的是我是这个年龄段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青春期的叛逆行为。
类似的片子有很多,只是这一部有所不同,更多的是将视线放在家长的身上。 影片中的孩子多数已经辍学在家还几个月了,节目的开始,便是家长们那充满焦虑无奈的眼神,在那气氛的背后还充斥着希望。当一组又一组的问题家庭出现在节目中,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少年,一句又一句的伤人话语,一滴又一滴的泪水落满家长的脸颊。问题少年无一例外的被送到心理教育学校(在我看来就是所谓纠偏所)。而家长们也被要求为期6天的教育课程。
教育过程中,家长们的问题暴露无遗,孩子不是机器人,家长们这一代人无情的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孩子的身上,不管是不适合他们的发展,而这些家长也大多是中上阶层的商人亦或是领导,更多的时间是在工作而不是陪孩子。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都存在了,“我的孩子,我的妻子,我的丈夫”仿佛人已经变成一件物品,这与一个瓶子无异。
他们教育方针中都出现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这一据传承了几代人的理念,就是在给孩子们划定一条线—你们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我不禁大为感慨,作为同样处在这一理念下成长的人,人生目标已经潜移默化的转变为——读书,学习,考大学。确实,一个没有背景的人,想要成功,捷径就是读书,这无可厚非,不可置疑。类似的纪录片竟引发了对于传统教育的反思,质疑。在我看来,理念并没有错,几代人对于教育的剖析已经极言深刻,这与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追求的与日俱增相辅相成。只是在这样一群少年的身上,这样的问题被无限放大,厌烦读书,想要自由,(博众乐罢了)。我并没有涉猎多少概念,只是有感而发,浅思简言,难登大雅之堂。
第四篇:《镜子》观后感
《镜子》观后感1
看过这部“大片”人大附中校长一语惊人:有些家长没有资格当家长
《镜子》的主创团队分别于4月1日、5日和11日开启了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首都师范大学和河北省石家庄二中的校园放映活动,在此期间,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引发了广大师生和家长的热烈讨论。4月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和高中部的部分班级停课半天。三百多名学生列队进入学校大礼堂,同时,还有一百多名学生家长,他们将在这里观看一部还没有公映的纪录片。在整整九十分钟的放映过程中,每一帧画面、每一段对白都牵动着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情绪。
觉醒,一场盛大的成人礼
20xx年4月11日下午4点,在钢琴的伴奏下,河北省石家庄第二中学九百名高三年级的学生和九百名学生家长坐满了主楼前的喷泉广场。高三学子将在这里与父母互换家书,宣读成人誓词,这是属于他们的成人礼。在父母为孩子们带上领花和领带的时候,他们给彼此一个深情的拥抱,这是一个家庭最温馨的时刻。而就在两个小时前,中国首部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刚在广场边的报告厅播映完毕,国内知名实战派心理咨询专家张久祥的一句话仍然余音绕梁。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镜子》观后感2
最近看了一部纪录片《镜子》,讲述的是我是这个年龄段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青春期的叛逆行为。
类似的片子有很多,只是这一部有所不同,更多的是将视线放在家长的身上。 影片中的孩子多数已经辍学在家还几个月了,节目的开始,便是家长们那充满焦虑无奈的眼神,在那气氛的背后还充斥着希望。当一组又一组的问题家庭出现在节目中,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少年,一句又一句的伤人话语,一滴又一滴的泪水落满家长的脸颊。问题少年无一例外的被送到心理教育学校(在我看来就是所谓纠偏所)。而家长们也被要求为期6天的教育课程。
教育过程中,家长们的问题暴露无遗,孩子不是机器人,家长们这一代人无情的将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孩子的身上,不管是不适合他们的发展,而这些家长也大多是中上阶层的商人亦或是领导,更多的时间是在工作而不是陪孩子。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都存在了,“我的孩子,我的妻子,我的丈夫”仿佛人已经变成一件物品,这与一个瓶子无异。
他们教育方针中都出现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这一据传承了几代人的理念,就是在给孩子们划定一条线—你们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我不禁大为感慨,作为同样处在这一理念下成长的人,人生目标已经潜移默化的转变为——读书,学习,考大学。确实,一个没有背景的人,想要成功,捷径就是读书,这无可厚非,不可置疑。类似的纪录片竟引发了对于传统教育的反思,质疑。在我看来,理念并没有错,几代人对于教育的剖析已经极言深刻,这与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追求的与日俱增相辅相成。只是在这样一群少年的身上,这样的问题被无限放大,厌烦读书,想要自由,(博众乐罢了)。我并没有涉猎多少概念,只是有感而发,浅思简言,难登大雅之堂。
《镜子》观后感3
孩子身上的问题到底是谁造成的?父母说是不是他们自己。他们爱孩子,甚于爱自己。但是孩子说,真正应该受教育的是父母,而不是自己。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理解。感觉他们身上有相同点:那就是自己是委屈的。谁的说法更接近真相?
通过三集视频,我们听到孩子心底的声音,他们渴望被理解、被关注、被温柔相待。可是父母对孩子的内心诉求感受迟缓,处理信息偏差很大。说劳累,懒得回应,大嗓门,简单粗暴,揪住一点不依不饶,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总是翻出来絮叨,总是觉得自己是正确无比的,事无巨细安排孩子生活,设计他的未来,把自己的意愿毫不商量强加在孩子身上,并且打着爱孩子的旗帜。即使错误,也不会低头致歉。当孩子用过激的方式表达的时候,才惊悚不安起来,当孩子彻底不能驯服,完全对峙,伤人害己的时候,才想到求助他人。
你分明能够感受到孩子的问题多是家庭教育的问题。悲哀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改正自然就无从谈起。没有省察的父母在教育孩子上偏执一端,零件坏了,委屈非常,怨命不好,就是不说自己的错处,有错的人才需要改正自己的错误。罗曼罗兰说:倘若我们活着,不是为了纠正我们的错误,克服我们的偏见,扩大我们的心胸和思想,那么我们活着又有什么用?最需要教育的是父母,这是一生的功课。
父母如何开启学习篇章呢?首先要认识到人是有局限的。有局限却看不到局限,还以为真理在握,那么思想就会越来越偏狭。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才有可能反省自我。
《镜子》观后感4
影片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央视网消息:“我告诉你们,最好不要抓着我,你们抓着我是控制不了我的”,“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他每次说完这句话,我就想我要是再回家我就是孙子”,这些“狠话”都是出自几个花季少年的口中,为什么父母对孩子满满的爱有时却造成了满满的伤害? 这是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十年策划、两年摄制的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实电影《镜子》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 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问题孩子”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影片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纪录片在充分呈现社会生态复杂性的基础上,给观众提供了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心灵回家! 让爱不再变成伤害。
《镜子》观后感5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
孩子更是家庭的镜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然而,在中国,不如说父母是孩子的模板,他们制定出一套方式,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走向自己心目中的“成功”。
有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是失败者对自我的救赎。家长忽视了对孩子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一味地强调“分数”,使得孩子对人生原本的美好、积极的向往和期待被无情地抹杀。
我的家庭也存在这样的情况。
我的父母对我要求十分严厉,我知道他们爱我,但却时常遭受他们爱的“创伤”。在我成绩不如意时,他们并不会选择给我安慰与鼓励。反之,斥责、脸色、冷战,这让我曾经许多次丧失了对未来的信心,但我明白我心中有梦,于是我坚持。我母亲脾气暴躁,所以我努力使自己尽量温和。
像我这样的孩子何其多,能够自我调节的何其少!
或许成为家庭的镜子,不一定要将好的与坏的尽皆呈现出来。也许你仍在努力之中,也许你有自己的思维与梦,也许你的父母不会改变,然而你却决不能让你的孩子也成为这样的下一个……
这是中国首部情感教育纪录片,由《天网》栏目经过十年酝酿、两年拍摄和制作而成。《镜子》讲述了一个关于心灵回家的故事。三个家庭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故事以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镜子》观后感6
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时却会造成伤害,这究竟是为什么?“问题孩子”的背后是否有一个问题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北京国际电影节纪录单元入围影片《镜子》昨天在国家图书馆举行了首映典礼暨交流会。作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该片由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出品,经过《天网》栏目十年酝酿与策划、两年拍摄与制作完成。
《镜子》讲述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的故事。片中出现的几个孩子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所展现出的“问题”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家庭教育模式上都存在问题镜子纪录片观后感400字百科
比如有的家长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切以学习为目标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和反抗隐患;有的家庭母亲的忍让妥协、父亲的冷暴力,让孩子产生了只有做出一些过格的事情才能得到关注的错误想法……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镜子》总导演卢钊凯介绍,影片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客观冷静地真实纪录,呈现三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以情感教育缺失这一新视角,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每一个人都是孩子”。与卢钊凯一同合作执导该片的导演范永东说,这部片子的故事是讲述关于家庭情感教育这个话题,但实际上在故事背后融入了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他和卢钊凯力图通过影片找到一条线索,一个解决中国人精神层面或者心灵层面问题的线索。
《镜子》观后感7
大致把央视拍的《镜子》这部纪实的纪录片看完了。总长两个小时的纪录片的信息含量是相当大的。
有点题外话,这部纪录片已经相当震撼了,能够把很多不忍直视的问题披露出来,这个相当难得了。而且是在央视这样的主流媒体!是不是说明有关方面已经对当前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开始了反思,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啊!所以说是首都的一部分学校甚至听课来看这部片子。其实这部片子跟我们大武汉有很大的关系,片中的这个学校就在咱们武汉,里面涉及的孩子就是武汉的孩子,很多场景画面都让人十分眼熟,比如光谷步行街这块。不知道我们武汉的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有没有看过这个片子,咱不停课看一看?其中的泽清的爷爷还是湖北大学的副教授,与我也扯的上一点点关系。可能这样的片子的负面信息太大了,让咱们武汉有点丢脸?也许吧,无论如何,这部纪录片确实是值得家长和孩子一起收看的。不光只是让家长反思,其实里面包含的内容囊括了方方面面。应该是值得整个社会的反思。
这个学校收录的都是所谓的“问题少年”逃学,叛逆,迷恋网络等等。家长和学校已经束手无策了,只能借助于第三方力量。而从片中所透漏的信息主要是聚焦在家庭,孩子都是在对父母的控诉,这个是主线。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个其实不光是片子中的这些家庭的问题,应该来讲是代表了我们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的家庭教育的思维模式。只是这些孩子所遭遇的情况比较严重而已,走了一点极端而已,与他们的个性和性格也有一定的关系!其实不用庆幸自己的孩子没有向片中的孩子一样,个人感觉这个比例不会是少数,而心理问题都暗藏于很多类似遭遇的孩子心中,只是没有一个诱因和条件来爆发而已!或者是在一些情形下,在消解了一点。我们只能说是感到庆幸吧。而目前的所谓的“安全问题”形式的严峻,已经是我们当前教育的“警报”在拉响了!如果长此以往,只能会让家长和学校焦头烂额,会产生更多的问题,更复杂的问题!
《镜子》观后感8
看完了《镜子》这部纪录片,引发的是更长时间的思考,没有思考的片子,不是好片子。片子更适合父母观看看,讨论的就是家庭教育问题。一些平时生活里的非常常见的家教观念、方法、习惯,在一些孩子身上发生了那么严重的后果,日积月累,最后成了父母和孩子的互相绝望。镜头记录了这一个个就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家庭样本。那种郁闷、迷茫、挣扎、绝望,让观看片子的也身为父母的人,产生内心共鸣,去思考。
把片子作为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面对这面“镜子”,自问“我身为父母,也有这样的问题吗?”
思考1:“最该进培训营的是我爸妈,不是我!”
思考2:“孩子要去做背包客,换了你,你说你可能同意吗?”
思考3:“我们家孩子是留守儿童,出了问题,没啥说的;可他们家可不是啊,都是天天能陪着孩子的家庭,父母都有文化,居然也出这么严重的问题,这怎么说?”
思考4:“我小时候家里穷,我奋斗打拼,我有今天不容易,我一时一刻不敢懈怠,我希望孩子和我一样,我错了吗?”
思考5: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连石头都能被打动,为什么不被孩子理解接受?
思考6:孩子究竟是一个人,还是一件物品?若是人的话,应该是一个独立的人还是父母的附庸?
思考7: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教育理论和名言,真是多如牛毛;对于教育的研究,几千年的探讨,不可谓不深入;那为什么还是争论不减?教育问题有答案吗?为什么今天还是有问题少年?问题出在哪里?
思考8:孩子和父母的想法,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对孩子的引导,当和孩子的发生冲突时,怎么办?都知道要多倾听和沟通。那当沟通不成时,又该怎么办?
思考9:“他们是未成年人,教育他们是父母的权利和责任,错了吗?我给孩子指出正确的路,错了吗?我都是教他学好,他偏偏不学好,是我的错吗?”
《镜子》观后感9
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召开之际,由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出品,卢钊凯、范永东执导的纪录电影《镜子》在提名的200多部纪录片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终审环节,角逐纪录单元最佳中国长片奖。此前,《镜子》的主创团队还参加了一系列进校园活动,家庭情感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长等话题瞬间引发广大师生和家长们的热烈讨论。
纪录电影《镜子》讲述了3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的故事――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却意外地让自己接受了一次触及灵魂的启蒙教育。“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有专家评价,“《镜子》是一味中药,给社会提供反思、给生命提供力量。这是纪录片本身的责任”。
“《镜子》虽然讲述了关于家庭情感教育的话题,但在其背后,却融入了我们创作者对于人性的理解、对于爱和欲望的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今天在什么地方?将来要去哪里?这些问题的思考结果,全部贯穿于电影始终。”卢钊凯说,做纪录片除了要会讲故事,更要会“选择”纪录片镜子观后感纪录片镜子观后感。《镜子》选择以代际情感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真实呈现3个家庭的社会学样本,重新审视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所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镜子》的另一位导演范永东表示:“我们想要呈现给观众的不仅仅是一个家长需要接受教育、社会需要给家长受教育的机会的问题,我们更想探讨关乎人的精神构建的问题。我们似乎找到了一条可以解决中国人精神层面或者心灵层面问题的线索,随着持续的深入探讨,我希望这个线索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完善法制建设的一把钥匙。”
第五篇:影评《镜子》
在记忆与梦境中细雨
-------《镜子》赏析 看了影片《镜子》以后,我认为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这位莫斯科著名的导演,不愧称之为电影界的大师。20世纪70年代,在这个蒙太奇的拍摄手法已经诞生并被当作主导性的叙述手法的年代,塔可夫斯基没有按部就班,而是以自己独特的感情和眼光,以自己童年的故事为线索,向观众讲述了一段亦真亦幻,或喜或悲的童年家庭生活和生命体验。
可以说,《镜子》是一部自传性质的影片。电影中所呈现给观众的所有镜头,完整的,或是残缺的,都是作者记忆中的一部分。塔可夫斯基的目的似乎不是要向观众讲明白一个故事,对于他个人来说,更重要的是自己可以对童年的生活进行一次回味。父亲创作的诗句也好,父母的破裂关系也好,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也好,导演都以一种平缓,随意的态度娓娓道来,从而便形成了一种独立而完整的电影语言。大量的长镜头以及缓慢的推拉和轨道车运动,似乎都表明导演放弃了电影拍摄的技巧手段,回到了最原始的电影拍摄。
然而,塔可夫斯基的电影语言并不可以简单地说是走向了原始,他是在用一种超越性的手段来传达某种精神,开创独特的诗性叙述手法。摆脱了应接不暇的特技效果,画面的本身意境和诗性品格反而更为清晰。从而引导观众进入一种凝视与思考的状态,观众在沉静中抵达导演的思考境界,在想象中体验导演的心灵感受。
影片刚开始时一个男孩打开电视,电视中播放的是一个女医生在帮助一个男孩开口说话的片段,男孩不能说话心里却想要说好多话。这组镜头长达4分钟左右,它被安排在影片题目出现的前面导演必定赋予了它很深的寓意。其实这个口吃的男孩就是塔可夫斯基自己的替身。他想要借电影语言讲述自己的童年家庭生活,想要发泄,但是由于时间过去了好久记忆已经无法完整呈现在脑海,于是作者安排了这段暗示性的片段,以便整部影片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表达。
影片的开场时一望无垠的旷野,这个长镜头是从坐在栅栏上的年轻的玛利亚的视点出发的,绿油油的麦田随风摇曳,这便是导演记忆中的一个清晰的画面,因为这是一个彩色镜头,显然表达了导演的主观感情色彩。接着一个陌生的男人出现在画面中,他不是父亲,父亲已经离家出走并且不再回来。男人离开后接着出现了母亲洗头的情景,画面从彩色变成黑白,并且母亲明明是在洗头,渐渐站起来后似乎是在跳着一支诡异而缓慢的舞蹈,天花板上的泥灰和水流纷纷坠落,母亲表情淡然地在坠落中行走,在行走中老去。于是,这样不符合真实时间发展的状态让观众明白了,这其实是一个梦。也为整部影片叙述基调埋下了伏笔。
在《镜子》中,梦境的再现是主要的表现形式,那么童年的回忆皆来自主人公的梦境。运用现实与梦境的交替出现,展现出了导演记忆中看到的东西和内心中所想到的东西。既然记忆中的过往在脑海中不是那么清晰了,选择用梦境来连接故事的段落
可以减轻影片的突兀感,观众不会因为场景的突变而感觉陌生。因为梦境与现实本身就不是一个实体,他们的连接必然有主观的意识参与。梦可以代表现实,也可以代表希望,观众只有跟随导演的讲述慢慢思考,品位,从梦境的影像中去体会导演内心的悸动。
塔可夫斯基的独特之处不只是体现在长镜头和梦境的运用方面,同时也配合了丰富多样的电影手段。别致优美的构图让观众感受到导演内心对童年田园生活的怀念,影片中那些美丽的乡村景象,是导演童年时光的再现,画面越美好,表示导演的童年在他个人的心目中还是值得回忆的。当然,童年不尽是美好,父亲的离去,战争的艰辛,都是令他难以回望的痛苦。虽然影片中并没有出现残忍的战争场面,但是景观与物件的使用在影片中也起到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影片中穿插的黑白片展示了当时的年代处于战争时期,硝烟弥漫的战场,在烟雾与泥泞中前进的部队,人民群众拥护共产主义的热情,以及被烈火烧掉的房屋,风吹起伏的树枝,作者病重时握在手里复活的鸟儿,这些都象征了导演内心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自由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