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钴鉧潭西小丘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钴鉧潭西小丘记原文翻译及赏析2篇
钴鉧潭西小丘记原文翻译及赏析1钴鉧潭西小丘记
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朝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作品注释
寻:通“循”,沿着。
道:行走。
步:指跨一步的距离。
潭:原选本无,据中华书局版《柳河东集》补。
湍(tuān):急流。
浚(jùn):深水。
鱼梁:用石砌成的拦截水流、中开缺口以便捕鱼的堰。
突怒:形容石头突出隆起。
偃蹇(yǎn jiǎn):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
殆:几乎,差不多。
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冲(chòng)然:向上或向前的样子。
角列:争取排到前面去,一说,像兽角那样排列。
罴(pí):棕熊。
不能:不足,不满,不到。
笼:包笼,包罗。
货:卖,出售。
不售:卖不出去。
怜:爱惜。
售:买。
更:轮番,一次又一次。
器用:器具,工具。
刈(yì):割。
其中:小丘的当中。
举:全。
熙熙然:和悦的样子。
回巧:呈现巧妙的姿态。
技:指景物姿态的各自的特点。
效:效力,尽力贡献。
清泠(líng):形容景色清凉明澈。
谋:这里是接触的意思。
瀯瀯(yíng yíng):象声词,像水回旋的声音。
匝(zā)旬:满十天。匝,周。旬,十天为一旬。
虽:即使,纵使,就是。
好(hào)事:爱好山水。
或:或许,只怕,可能。
焉:表示估量语气。
胜:指优美的景色。
陋:鄙视,轻视。
连岁:多年,接连几年。
其:岂,难道。
遭:遇合,运气。
所以:用来……的。
作品译文
(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
小丘很小,不到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却卖不出去。”(我)问它的价钱,(有人)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只见)高高的山岭、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我们在小丘上)枕着石头席地而卧,眼睛触及的是清澈明净的景色,耳朵触及的是淙淙潺潺的水声,精神感受到的是悠远空旷的浩然之气,心灵感受到的是恬静幽深的境界。不满十天(我)就得到了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吧。唉!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近的)沣、镐、鄠、杜(等这些繁华的地方),那么喜欢游赏的、争相购买的人每天增加几千文钱(购买)反而(恐怕)更加买不到。如今(它)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鄙视它,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而唯独我和李深源、元克己因为得到它了而高兴,难道遇到这个小丘真的要靠运气吗?(我)把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我和)这小丘的遇合。
赏析:
钴鉧意为熨斗,钴鉧潭的形状像熨斗,故名钴鉧潭。而西山在今湖南零陵县西,是一座山。柳宗元被贬永州,随遇感怀,运用“入乎其内”的景物描写手法表达使景物描写变得形象生动、富有生机,运用“出乎其外”的景物描写手法表达使景物描写变得意蕴深厚、耐人寻味。
文中述及的“沣”、“镐”、“鄠”、“杜”均是古地名,分别在周文王建都处、今西安市西南(古时为周武王建都处、今陕西户县北、今陕西长安县东南。
钴鉧潭西小丘记原文翻译及赏析2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
小丘很小,不到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却卖不出去。”(我)问它的价钱,(有人)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只见)高高的山岭、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我们在小丘上)枕着石头席地而卧,眼睛触及的是清澈明净的景色,耳朵触及的是淙淙潺潺的水声,精神感受到的是悠远空旷的浩然之气,心灵感受到的是恬静幽深的境界。不满十天(我)就得到了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吧。
唉!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近的)沣、镐、鄠、杜(等这些繁华的地方),那么喜欢游赏的、争相购买的人每天增加几千文钱(购买)反而(恐怕)更加买不到。如今(它)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鄙视它,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而唯独我和李深源、元克己因为得到它了而高兴,难道遇到这个小丘真的要靠运气吗?(我)把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我和)这小丘的遇合。
注释
1、寻:通“循”,沿着。
2、道:行走。
3、步:指跨一步的距离。
4、潭:原选本无,据中华书局版《柳河东集》补。
5、湍(tuān):急流。
6、浚(jùn):深水。
7、鱼梁:用石砌成的拦截水流、中开缺口以便捕鱼的堰。
8、突怒:形容石头突出隆起。
9、偃蹇(yǎnjiǎn):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
10、殆:几乎,差不多。
11、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12、冲(chòng)然:向上或向前的样子。
13、角列:争取排到前面去,一说,像兽角那样排列。
14、罴(pí):棕熊。
15、不能:不足,不满,不到。
16、笼:包笼,包罗。
17、货:卖,出售。
18、不售:卖不出去。
19、怜:爱惜。
20、售:买。
21、更:轮番,一次又一次。
22、器用:器具,工具。
23、刈(yì):割。
24、其中:小丘的当中。
25、举:全。
26、熙熙然:和悦的样子。
27、回巧:呈现巧妙的姿态,28、技:指景物姿态的各自的特点。
29、效:效力,尽力贡献。
30、清泠(líng):形容景色清凉明澈。
31、谋:这里是接触的意思。
32、瀯瀯(yíngyíng):象声词,像水回旋的声音。
33、匝(zā)旬:满十天。匝,周。旬,十天为一旬。
34、虽:即使,纵使,就是。
35、好(hào)事:爱好山水。
36、或:或许,只怕,可能。
37、焉:表示估量语气。
38、胜:指优美的景色。
39、陋:鄙视,轻视。
40、连岁:多年,接连几年。
41、其:岂,难道。
42、遭:遇合,运气。
43、所以:用来……的。
赏析:
作者:佚名
内容结构
第一段,写小丘的基本情况。“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两句,介绍发现小丘的时间及小丘的方位。“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句后的第一段内容,写小丘的景物。钴鉧潭的形势主体是水,小丘的形势主体则是石。作者仅用“生竹树”三字概括其一般景物,而把重点放在写山石的奇特上。着重描写石的“奇”,主要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突怒偃蹇”,不仅写出了石的形状,更写出了石的神态;“负土而出”的“出”字,又写出了石的动作;“争为奇状者”的“争”字突出了山石不甘心被埋在泥土中、顽强地抗争逆境的品格:不甘心被埋在泥土中,也可看作是作者自身品格的写照。石的奇状既多到殆不可数,作者无法写尽,于是举出其中的两组作为代表,“其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一句,既是对偶又运用比拟的方法,形象地将一堆堆静止的无生命的石头描绘成了一群群虎虎有生气的牛马和猛兽,生动细致,联想奇妙,下笔传神,可谓“词出意表,而刻画无上”。
第二段,写小丘的遭遇和小丘带给自己的享受。小丘美好奇特却被主人抛弃,作者自然萌生购买的念头。“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明写的是小丘的遭遇,实际上暗含着作者自身的遭遇;作者被贬到永州,怀才不遇,同样是被遗弃,和小丘的命运非常相似。“价止四百”进一步印证了小丘售价之低廉,同时也暗含着作者被无辜贬低的愤慨。得到小丘后,“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这番去除务尽的行动,是对自然界秽草恶木的憎恶,又传达出作者对社会邪恶势力的深恶痛绝,声东击西,指桑骂槐而已。“立”、“露”、“显”三个动词,准确地表现了作者除去秽草恶木的成果,暗含作者锄奸扶良、改革朝政的主张和理想。“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可见新生的小丘恢复了它天然幽美的风姿,主要写外部景致,把静物寓于动态之中。“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这一段排比句写作者的感受,其所描绘的境界同文章开头有明显不同:开头写被弃山石的姿态,抒发了作者愤世疾时的愤慨;此时写在整修后的小丘上所感受到的暂时的怡适和宁静,既显示了小丘的价值,也表现作者为自己在不满一旬的时间里得到两处奇异的地方,而感到由衷的欣慰。
最后一段,作者直抒胸臆。作者感叹同样一个小丘,在繁华之地被争相购买,在穷乡僻壤遭人鄙视。被弃置的小丘“农夫过而陋之”,却被作者和他的朋友赏识从而彻底地改变了命运;如此前写小丘之胜,后写弃掷之感,高兴之余顿处凄清,转折之中独见幽怜,名为小丘,实为作者。“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一句表明了小丘遭人鄙视的原因;“果有遭”一是说小丘被“我”喜而得之,是它有了好的际遇,得到了赏识,二是说自己的遭遇同小丘一样;正如宋人洪迈所说:“士之处世,遇与不遇,其亦如是哉!”,刘海峰认为“前写小丘之胜,后写弃掷之感,转折独见幽冷”,也是这个意思。“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最后说明写此文的目的,字面上是祝贺小丘得到赏识,真正的用意是为自己被贬谪的不公平待遇而气恼和忧伤,通过“贺兹丘之遭”来发泄胸中的积郁。
第二篇:钴鉧潭西小丘记鉴赏
《钴鉧潭西小丘记》是柳宗元永州九记中的第三篇。在永州九记当中,作者所观察到的,所描绘的,并非名川大山,而是被人忽略的小景致,如小石潭、小丘、小石头等等。但在作者笔下,一幅幅个性凸显山水景致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尤为突出的是,这山水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听觉的客观对象,而是投射了作者心境的活生生的亲切的自然。作者将自己的生命主体灌输其中,让情意与自然的有机结合,达以天人合一、主客相契的至上境界。
文章开头先写作者一行从西山西行至二百步,发现了钴鉧潭,在水流的湍急处探得了小土丘,丘上生长着竹子树木,丘石或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甚至“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壮者,殆不可数”。作者笔下的石头并非静谧的,而是充满生机,从土里怒而争出,用一个“争”字突出了山石不甘心被埋在泥土中之气概,仿佛在顽强地同逆境抗争。坚硬是石的质性,不管遇到怎样的破坏力量,它都能保持其本性,宁可破碎,也要向世人展现其坚硬。柳宗元以石喻人,他就是自己笔下的“石”,保持坚贞,宁折不弯,虽死犹存。
只是顽强的石头长在不足一亩的小丘之上,并且长期被闲置,价钱至低却无人问津:“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价止四百”。柳宗元借小丘见弃,被冷落的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久贬不迁的感慨和悲愤。作者笔下的小丘让人不由想到盛唐诗人元结笔下的“右溪”。元结在《右溪记》中云:“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元结以“无人爱赏”的右溪,寄托自己怀才不遇身世之感。元、柳二文异曲同工。“士不遇”一直是封建社会中抱有济世理想,富于才华而不受重用、甚至屡受打击的士人吟咏不衰的主题,士人们常以石不被人识喻己之不遇,人石同悲。于是作者因喜欢小丘,同病相怜之感而将其买下,在除去了杂草之后,小丘呈现怡然之态。嘉木美竹奇石一下子展现在新主人面前,小丘恢复了它天然幽美的风姿,而且由其中以望,只见远山高寺,云气漂浮,溪水流淙,鸟兽在自由自在地游玩,万物和乐怡畅地运技献能,而呈现在这小丘之下。作者以细腻心绪感触万物,正如其在《愚溪诗序》中所说,他“漱涤万物,牢笼百态”,在本文当中,他有“清冷之状与目谋,嘤嘤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之感。在作者笔下,山水不仅仅是山水,它还是作者喜怒哀乐的情感外化,具有他所向往的高洁、幽静、清雅的情趣,也有其孤寂、凄清、幽怨的格调。此外,细细品味,可以得知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作者从竹木山石观望出去而发现的,作者将石头与竹子,树木联系起来,石头是坚硬的,而竹树是高洁的,它因直而多节,历来以其喻君子之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些自然景物的聚合是柳宗元理想中的安排,嘉木香草伴石而生,象征一种高洁坚贞的品性,它们是作者人格精神的代表,默默地展示着作者高贵不屈的灵魂。
得意之余,作者回想发现和得到小丘的过程,不禁感慨系之。小丘就是小丘,放在长安附近富贵之地则为名胜,在远州则为弃地,最终为作者和他的朋友所赏识,从而彻底地改变了命运,而这仅仅是偶然的机缘巧合,太难得了。如此前写小丘之盛,后写弃掷之感,高兴之余顿处凄清,转折之中独见幽怜。名为小丘,实为作者自己,为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不幸的个人遭遇,使他在努力发现和赞美那些被隐藏着的山水美同时,又唱出他在《小石潭记》中所说的“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歌子。作者在描绘环境清幽的山水游记里,融合着他对险恶现实和惨淡人生的抑郁、凄清、愤懑的思想感情,寓情于景,凄切婉转。但作者毕竟是积极向上的,尽管尾段显得恬淡闲适,但实际上骨子里满含郁勃之气,形成忧愤峻峭、似淡实浓的风格。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芳树、清泉、怪石……它们是作者心灵的象征,情感的符号,已不再像魏晋六朝时的山水散文那样,仅仅是客观欣赏的对象。或许,他心里沉淀了太多的东西;或许,他对生命有太多执着的爱;或许,他对现实有太多的不满,因此即使书写山水也难以找到平淡恬静的情怀,有的依然是激愤、浓烈的情意。
第三篇:钴鉧潭西小丘记
课 题 : 《钴鉧潭西小丘记》教案 备课时间: 2007 –3—14
教学目的:
(一)知识和能力
1掌握文中相关的字词及句式
2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及情景的交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文中作者用小丘自比的手法及所寓的情感
(二)过程和方法
1、对照注释,自由阅读课文,圈出难理解的词、句子。
2、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3、师生互动,解决相关疑难词语、句子,老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过程:
一、导入
当我们在学习《赤壁赋》时曾用余秋雨的话来评价苏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让 他走向了成熟”,那么今天,我们也用余秋雨的话来评价另一位文人大家柳宗元: 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中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1、山水游记的介绍: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体验的结晶。由意在渲泄悲情到艺术的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宗元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其代表作是《永州八记》。
2、“永州八记”为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分别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八篇游记。
二、对照注释,自由阅读课文,预习检查
(一)、词类活用判别
1、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2、可以笼而有之。
3、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4、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5、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6、枕席而卧
7、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8、农夫渔父过而陋之,9、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二)、句式掌握
1、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2、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石之铿然有声者,3、若牛马之饮于溪;„„若熊罴之登于山。
4、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5、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
6、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则贵游之土争买者,7、今弃是州也,三、古今异义词
1、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2、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三、内容讲解
1、集体朗读全文,试着从文中找出相关对小丘相关的描写语段及相关的作者的感慨文字。明确: 1、2节文字重在对小丘的地理位置及相关的景描绘,而最后一节文字则重在写作者的感慨。
2、第一段中,作者突出小丘的哪方面特点?运用什么样的手? 明确:
突出齐和多
比拟(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比喻(若牛马之饮于溪;若熊罴之登于山。)
3、体会第一段中“争”的妙处。明确:
不甘心被埋没在泥土中,仿佛顽强地同逆境抗争着,这也可以看着是作者自身品格的写照。
4、作为弃地,小丘的地位如何? 明确: 货而不售 止四百
5、作者购得小丘后,采取了那些措施? 明确:
取 铲刈 焚 伐
6、整治后的小丘如何? 明确: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7、作者的感受如何? 明确:
宁静 心旷神怡(则清泠之状与日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8、整治后的小丘显示自身的价值,但导致它当初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被弃置穷乡僻壤。
9、小丘的遭遇和作者有何相似之处? 明确:
小丘——有价值——弃置穷乡 怀才不遇 作者——有才能——流放永州
10、体会最后一句“所以贺兹丘之遭也”。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抒发作者愤懑不平之情
表面上是祝贺小丘得到赏识,真正的用意是为自己被贬谪的不公平待遇而气恼和忧伤,借小丘来抒发胸中的积郁。
11、有人说“是其果有遭乎”;表包含两层意思,你是如何理解? 明确: 一层:小丘被发现,是它有好的遭遇,得到赏识。二层:是说自己的遭遇同小丘十分相似。
四、板书设计:
1、小丘——有价值——弃置穷乡 怀才不遇
2、作者——有才能——流放永州
3、以丘写人 以得意写失意 贺小丘而伤自身
4、借物舒怀
五:教后感:
这篇文章重点应该是二、三段,作者写小丘被发现前后不同情况,意在说明小丘是有价值的,同时,作者也极力写自己发现小丘以后的喜悦心情,但联系作者的身世,我们可以发现,在作者喜悦的背后,是作者悲愤和忧伤,是作者的不平和气恼,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是借小丘来写自己,以自己不表面的得意写自己的失意。
第四篇:《钴鉧潭记》的文言文翻译
《钴鉧潭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永州八记》的第二篇。文中通过记叙钴鉧潭的由来、描绘水潭四周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够摈弃尘世烦扰、摆脱官场险恶,使身心获得放松,并使精神获得解脱的思想感情。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钴鉧潭记》的文言文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钴鉧潭记
柳宗元
钻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翻译/译文
钴鉧潭,在西山旳西面。它旳源头大概是冉溪自南向北奔流如注,碰到山石阻隔,曲折向东流去;潭水旳上游和下游水势湍急,撞击更加激荡,侵蚀钴鉧潭旳潭岸边,潭边广阔而中间水深,水流冲荡到山石才停止。水流形成车轮般旳漩涡,然后才缓缓而流。潭水清澈而平缓,而且十亩有余,钴鉧潭四周有树木环绕,有瀑布垂悬而下。
山上有居住旳人,因我多次来游玩,一天早晨敲门就来告诉我:“(我因为)无法负担越欠越多旳官租私债,(没办法),想在山上锄草开荒,并愿意卖掉我潭上旳田,暂时缓解一下债”。
我很高兴答应了他旳话。我就加高台面,延伸栏杆,疏导高处旳泉水使泉水坠落入潭中,发出了悦耳旳声音。特别是到了中秋时节赏月更为合适,可以看到天空更高,视野更加辽远。是什么使我乐于住在这夷人地区而忘掉故土?难道不是因为这钴鉧潭?
注释
钴鉧(gǔmǔ)潭:形状像熨斗的水潭。钴鉧,熨斗,也有学者认为钴鉧是釜锅。
冉水:即冉溪,又称染溪。
屈:通“曲”,弯曲。
其:指冉水的源头。
颠委:首尾,这里指上游和下游。
势峻:水势峻急。
荡击:猛烈冲击。
益暴:更加暴怒。
啮:侵蚀。
涯:边沿。这里指侵蚀着岸边。
轮:车轮般的漩涡。
徐:慢慢地。
有树环焉,有泉悬焉:有树环绕在潭上,有泉水从高处流入潭里。环,环绕。焉,在那里,兼指代词。悬,自高处而下。
以予之亟(qì)游:因为我经常去游玩。以,因为。予,我。亟,经常,多次。
款门:敲门。
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承受不了官家租税和私人债务的重压。不胜,承担不了。券,债务的借据。委积,累积的压力。
芟(shān)山:割草开山。芟,割草。
更居:搬迁居住的地方。
贸财以缓祸:这里指解救税债之灾难。贸财,以物变卖换钱。缓祸,缓解目前灾难。
崇其台:加高潭边的台沿。崇,加高。其,指示代词,这里指潭。
延其槛:延长那里的栏杆。延,加长。槛,栏杆。
行其泉,于高者坠之潭:引导那些高处的泉水,使之坠落到潭里。
潨(cōng)然:水声淙淙的样子。
尤与中秋观月为宜:尤其是在中秋晚上赏月更为适合。
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在这里可以看见天空的高远,感受到空气的清爽。于以,于此,在这里行。迥,遥远。
居夷:住在夷人地区。
第五篇:“杂记”专题:《钴鉧潭西小丘记》学案(苏教版高三选修)
“杂记”专题:《钴鉧潭西小丘记》学案(苏教版高三选修)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相关的字词及句式。
2、理解作者“贺小丘而伤自己”的思想感情。
3、鉴赏文章以丘写人,以得意写失意的表现方法。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钴鉧 湍而浚 殆不可数
偃蹇
冲然角列
熊罴
铲刈秽草
清泠
嵚然 噫
2、解释加点的字词:
(1)、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2)、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3)、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4)、余怜而售之
(5)、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6)、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
(7)、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8)、农夫渔父过而陋之.(9)、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10)、殆不可数
3、翻译句子:
(1)、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译:小丘上拔地而立,屈曲起伏,破土而出,奇形怪状的石头,几乎不可以计数。(2)、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译: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而没人买。”
(3)、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土,或未能至焉。
译:不满十天就得到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哩。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他在永州待了十年,日子过得孤寂而荒凉。亲族朋友不来理睬,地方官员时时监视。灾难使他十分 狼狈,一度蓬头垢面,丧魂落魄。但是,灾难也给了他一分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 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史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余秋雨《柳侯祠》
二、知识链接:
柳宗元介绍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大散文家、诗人、哲学家,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解县,后世称其“柳河东”,本文节选自《柳河东集》,书名便源于此。因官终柳州刺史,故世称“柳柳州”。又因他和韩愈一起领导了中唐的古文运动,与韩愈齐名,故世称“韩柳”。
什么是游记
游记,描写旅游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取材极为广泛,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游记可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
写作背景
永贞元年(805)八月,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革新失败。柳宗元因为参加其中,九月,被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司马。在政治(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理想破灭后,三十三岁的柳宗元开始致力于文学词章的转变。“永州八记”就是他被贬永州之后的作品。本文是“永州八记”的第三记。它记叙了柳子买小丘、修小丘的经过,游小丘时的喜悦心情,着力描写了小丘环境景物的优美,同情小丘长期被弃置的命运,借以抒发自己怀才受谤、久贬不迁的感慨。
永州八记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文章中最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三、分析课文:
1、集体朗读全文,试着从文中找出相关对小丘相关的描写语段及相关的作者的感慨文字。
明确:
1、2节文字重在对小丘的地理(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位置及相关的景描绘,而最后一节文字则重在写作者的感慨。
2、请一生寻找相关景物描写的语句及相关的作者对这一景物的情感。
景物一: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动静)
分析:作者着重描写石的“奇”,同样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突怒偃蹇”,不仅写出了石的形状,更写出了石的神态,再进一步,用一个“负土而出”的出字,又写出了石的动作。石的奇状既多到殆不可数,当然无法写尽,于是举出其中的两组作为代表,“其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生动细致,可谓“词出意表,而刻画无上”。
石头其实是静态的、不具生命力的,而本小节的文字中,作者却赋予那些石头横溢扩张的生命力,並且使它在有压力的情況下,表現出一股不屈的抗争力,這其实也应视为柳宗元一贯的不妥协、不屈服的心态或性格吧!
然而如此美好奇特的小丘,居然是主人的“弃地”。弃到价止四百,而且连岁不能售。小丘的遭际震动了作者的心,于是他怜而买之。
相对应的情感:怜 ——怜有喜爱、珍惜,也有同情的意思。而所謂喜愛、珍惜的感情,其基础应是在于此一小丘的某种状态,引发了柳宗元內心具有相同感受的心情。
景物之二: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远近结合)
分析:这段文字表现出宁静安详,没有压力,没有冲突。经过
上一小节的处理,显然丘中杂物者清除了,美好的保留下夾了,因而山水云兽都感為提供愉悦的对象。这一景象固然有其事事实,但抽象而言,也不妨看作柳宗元对于当时大环境的憧憬和期待。他在期待一个和谐愉悦、没有纷争险恶的大环境。
相对应情感: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日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分析:深邃幽寂的环境,适足以安放作者凄苦的心地,于自然山水中寻找到慰藉,使他在自然美中获得暂时的忘却,以虚静的心神,达到与自然的合一,展现出一种如雪天琼枝般的清冷晶莹之美。
3、分析最后一节:
第三段是全文精神所在,由於此段文字,使得本文更具深度,更富有感染力。如果仅有前二段,則本文充其量只是一篇描绘生动的写景文章,而有了這一段,才使得全文在写景之中进一步有着写意的作用。
问:作者如何在文中用小丘的遭遇以自比的?
明确:小丘的景色奇美却埋没于荒野秽草中 , 无人赏识 , 只因地处偏僻 , 廉价出售也无人问津。这难道不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吗 ? 作者身怀高才美德 , 而被“弃是州” , 一般人“过而陋之” , 心中常怀痛苦愤懑 , 虽然敛起清高 , 投诗文以望重用 , 最终也是无人问津。与作者命运不同的是:小丘被作者“怜而售之” , 通过作者与朋友的“铲秽草 , 伐去恶木 , 烈火而焚之” , 于是“嘉木立 , 美竹露 , 奇石显”。这难道不是作者对自己命运的殷切希冀 ?
借着贺丘而自我伤吊。地处偏僻的小丘,如今总算有人欣赏它、买下它、整理它,而远贬荒蛮的柳宗元又有谁来昭雪他的冤屈,认知他的才华,进而来重用他呢?
4、总结
柳宗元所描写的西山一带,只是一般的丘陵,并非崇山峻岭,但在他的描写下,却变得美艳无比,诱人神往。他在山水游记中,从多角度多侧面对景物进行描写,尤其是在《永州八记》中,所写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泉一水,其色彩、动静、远近等,都非常生动逼真,神妙入微。同时,他的山水游记又不纯客观地描绘,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或隐或现地有着作者的影子。
明代的茅坤评价“古之善记佳山水,惟柳子厚为最。”金圣叹称柳文“笔笔眼前小景,笔笔天外奇情”。
补充设计
教后感想: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文章不止一处强调了小丘的便宜与廉价。先在文中勾画出这些句子,理解其意思,然后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
强调小丘的便宜与廉价的句子如:(1)问其主,日:“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2)问其价,日:“止四百。”余怜而售之。(3)皆大喜,出自意外。(4)贾四百,连岁不能售。
这些句子明写小丘遭遇,实际上暗写作者自身。作者被贬到永州,怀才不遇,同样是被遗弃,跟小丘的命运何其相似。
2.“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这句话中的“果有遭”,一般都认为有两层意思。先查检工具书看看这里的“遭”应该怎样理解,然后说说“果有遭”有哪两层意思。
“遭”的常用义项有三个:(1)逢,遇到;(2)际遇;(3)遭受,受到。这里应该取第(2)个义项。
这里的“果有遭”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小丘被“我”喜而得之,是它有了好的际遇,得到了赏识;一是说自己的遭遇同小丘十分相似,“同是天涯沦落人”。
3.“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这句话中的前四个“之”字起什么样的作用?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能够突出小丘经过整治后呈现出的景致带给人们的享受。
参考译文
找得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铒潭。离潭西二十五步,在水深流急的地方是一道堰。堰顶上有一座小丘,上面长着竹子和树木。小丘上的石头拔地而起,破土而出,争奇斗怪,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崚嶒重叠相负而下的,好像牛马俯身在小溪里喝水;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好像熊罴在登山。
这小丘小得不足一亩,简直可以把它装在笼子里提走。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而没人买。”问它的价钱,说:“只要四百文。”我很怜爱它,就买了下来。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都非常高兴,以为出乎意料。我们就一次次拿起镰刀、锄头,铲去杂草,砍掉那些乱七八糟的树,点起一把大火把它们烧掉。好看的树木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也呈现出来了。站在其中眺望,只见四面的高山,天上的浮云,潺潺的溪流,遨游的飞禽走兽,全都自然融洽地呈现出巧妙的姿态,在这小丘之下表演。枕石席地而卧,清澈明净的溪水使我眼目舒适,潺潺的水声分外悦耳,那悠远寥廓恬静幽深的境界使人心旷神怡。不满十天就得到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哩。
唉,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如果把它移到京都附近的沣、镐、鄂、杜等地,那么,喜欢游览观赏的人士争先恐后地购买,每天加价千金恐怕也买不到。如今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瞧不起它,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而我和深源、克己独独因为得到它而高兴,这大概是它真的走运吧!我把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这小丘的际遇。
《钴鉧潭西小丘记》教案 教学目的:
(一)知识和能力 1掌握文中相关的字词及句式
2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及情景的交融,并能灵活运用
3分析文中作者用小丘自比的手法及所寓的情感
(二)过程和方法
1、对照注释,自由阅读课文,圈出难理解的词、句子。
2、熟读成诵,整体感知,领会文章主旨。
3、师生互动,解决相关疑难词语、句子,老师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由学生讨论回答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 过程:
一、导入
当我们在学习《赤壁赋》时曾用余秋雨的话来评价苏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让
他走向了成熟”,那么今天,我们也用余秋雨的话来评价另一位文人大家柳宗元: 灾难也给了他一份宁静,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于是,他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中国文化中拥有了“永州八记”和其他篇什,华夏文学又一次凝聚出了高峰性的构建。
1、山水游记的介绍: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体验的结晶。由意在渲泄悲情到艺术的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宗元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其代表作是《永州八记》。
2、“永州八记”为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作,分别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八篇游记。
二、对照注释,自由阅读课文,预习检查
(一)、词类活用判别
1、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
2、可以笼而有之。
3、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4、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5、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6、枕席而卧
7、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8、农夫渔父过而陋之,9、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二)、句式掌握
1、当湍而浚者为鱼梁
2、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石之铿然有声者,3、若牛马之饮于溪;„„若熊罴之登于山。
4、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5、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
6、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鄂、杜,则贵游之土争买者,7、今弃是州也,三、古今异义词
1、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
2、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三、内容讲解
1、集体朗读全文,试着从文中找出相关对小丘相关的描写语段及相关的作者的感慨文字。明确: 1、2节文字重在对小丘的地理位置及相关的景描绘,而最后一节文字则重在写作者的感慨。
2、第一段中,作者突出小丘的哪方面特点?运用什么样的手?
明确:
突出齐和多 比拟(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比喻(若牛马之饮于溪;若熊罴之登于山。)
3、体会第一段中“争”的妙处。
明确:
不甘心被埋没在泥土中,仿佛顽强地同逆境抗争着,这也可以看着是作者自身品格的写照。
4、作为弃地,小丘的地位如何? 明确:
货而不售 止四百
5、作者购得小丘后,采取了那些措施? 明确:
取 铲刈 焚 伐
6、整治后的小丘如何? 明确: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7、作者的感受如何?
明确:
宁静 心旷神怡(则清泠之状与日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8、整治后的小丘显示自身的价值,但导致它当初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被弃置穷乡僻壤。
9、小丘的遭遇和作者有何相似之处? 明确: 小丘——有价值——弃置穷乡 怀才不遇
作者——有才能——流放永州
10、体会最后一句“所以贺兹丘之遭也”。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抒发作者愤懑不平之情
表面上是祝贺小丘得到赏识,真正的用意是为自己被贬谪的不公平待遇而气恼和忧伤,借小丘来抒发胸中的积郁。
11、有人说“是其果有遭乎”;表包含两层意思,你是如何理解? 明确:
一层:小丘被发现,是它有好的遭遇,得到赏识。二层:是说自己的遭遇同小丘十分相似。
四、板书设计:
1、小丘——有价值——弃置穷乡 怀才不遇
2、作者——有才能——流放永州
3、以丘写人 以得意写失意 贺小丘而伤自身
4、借物舒怀
五:教后感:
这篇文章重点应该是二、三段,作者写小丘被发现前后不同情况,意在说明小丘是有价值的,同时,作者也极力写自己发现小丘以后的喜悦心情,但联系作者的身世,我们可以发现,在作者喜悦的背后,是作者悲愤和忧伤,是作者的不平和气恼,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作者是借小丘来写自己,以自己不表面的得意写自己的失意。钴鉧潭西小丘记(苏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
1、掌握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2、鉴赏文章以丘写人,以得意写失意的表现方法。
3、理解作者“贺小丘而伤自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掌握文章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教学难点:体会文章中寄托的作者的政治理想。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进程:
一、简介:
柳宗元被贬在永州时写了一组共八篇的山水游记散文,即著名的“永州八记”。本文是“八记”中的第三篇。永州八记即:《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二、自读、理解文句 提示重点字词句:
1、字音辨析:
钴鉧潭 偃蹇 嶔然 熊罴 铲刈秽草 清泠
2、重点字:(1)古今异义:
好事:古义—爱好山水 今义—好的事情或好管闲事、喜欢多事。不能:古义—不足,不满 今义—不可以(2)词类活用: 货:名词活用为动词 烈火:名词活用为动词 角:名词作状语(3)通假字: 贾:同“价”
(4)特殊句式:
a)省略句: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b)定语后置: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
三、理解内容:
1、概括各段大意
(一)写小丘的基本情况。
(二)写小丘的遭遇和小丘给自己带来的享受。
(三)作者直抒胸臆。
2、作者描写小丘的石头时用了一个“争”字,如何理解这个字?
明确:“争”字突出了山石的品格:不甘心被埋在泥土中,仿佛在顽强地同逆境抗争着。这也可看作正是作者自身品格的写照。
3、作者是怎样开辟、整理小丘的?
明确:柳宗元和朋友们一起铲掉小丘上面的杂草,砍伐掉不成材的树木,燃起大火,把它们烧掉之后,小丘呈现出它的本来面目。
4、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 明确:作者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着重描写石的“奇”。作者以工巧生动的笔触描绘了钴鉧潭上小丘的美景,通过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身怀奇才异能却因横遭贬逐而不得施展的郁抑心情。文中着重刻画奇峰怪石,正是作者性格才能的自我写照。景色佳胜的小丘成为“唐氏之弃地”,虽贱价出售却连年无人问津,但最终还是有人赏识,寄寓了作者自己怀才不遇和遭遇不幸的苦闷,表现了作者重被起用的愿望。
5、作者运用托物言志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托物言志,一个字也没有提到自己,却令人感到处处是在说自己。比起直抒胸臆,大发牢骚来,为读者留下了更多的想象回味的余地。这也是《永州八记》之所以能传诵千古的原因。
四、拓展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