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煨暖了,你离开的背影》阅读练习及答案
《我煨暖了,你离开的背影》阅读练习及答案
(五)亲情血浓永珍重,背影意深细品尝。(15分)
我煨①暖了,你离开的背影 吴钧尧
①孩子,我想起你的“四脚兽”时代。你十个多月时,你妈妈出公差,我把你托给楼下的余妈妈照看。我把你送到她家,看到余妈妈摆弄满桌子的玩具,吸引你注意。你看到五颜六色的玩具,咿咿呀呀地扭着小腰、伸出小手去抓。余妈妈偷偷转身,努起嘴、皱着双眉,那表情任谁看了,都知道她正努力调动脸部所有肌肉,催促我“走、走,赶快走”。孩子,我走得急,仿佛余妈妈的表情真的挤出声音了。
②我回到七楼家里,望了眼楼下庭院。你一定不知道,你跟我的距离只有短短半分钟,我却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把思绪转回写作计划。傍晚,我到余妈妈家接你,余妈妈正在厨房忙碌,上午吸引你注意的玩具散落一地,已无法提起你的兴趣。你坐在客厅深处,灯光稀微。你四处张望,欲哭的表情里满是孤独、失望。你看见我,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就如一头奔驰的豹,朝我奔过来。两只手掌,一前一后,嗒嗒嗒地,声势与速度同等威猛。
③我大步上前,一把捞起你。
④孩子,我离开你之前,当然偷偷瞄你。你当时被玩具吸引,没有回头。我很好奇,若你玩腻之后,会怎样搜寻我的背影。这让我想到我母亲。
⑤孩子,我很少与你说,小时候我也曾跟你一样,搜寻爸爸妈妈的背影。有一次,妈妈带我进城,我们到了堂姐的冰果店。我喜欢冰果店中陈列在玻璃后形形色色的冰品。我贪吃刨冰,沉迷在甜香中,压根忘了妈妈什么时候不在了。堂姐促狭地说:“你妈妈不要你了。”我慌慌张张,四处搜寻不到妈妈,竟相信了堂姐的话,凶猛地哭了。孩子,当时我相信妈妈是我的全部世界,就像你相信,我的胸膛是你永远的操场。孩子,你年岁渐长之后,是否渐渐感到亲情间的某种倾斜,总是长辈费心照看晚辈,晚辈偶一回眸,长辈就感激涕零。
⑥下一回,凝望妈妈的背影时,我已经是“男人”了。
⑦高中毕业后,我成了一名军人。
⑧新兵训练中,“五百米障碍”是最大的考验。它的项目有快跑、爬竿、跳壕沟、爬矮墙、持枪匍匐前进、通过低矮的铁丝网。一次操练,看见身高一米九的大个子,攀爬两公尺高的“矮墙”,竟蹬不过去,一米六多的矮个,反而飞跃而过。我和战友不禁窃笑。等轮到自己上阵,正式戴上钢盔、系上腰带、背上枪,通过“五百米障碍”时,却在“矮墙”前手软脚重过不了关。
⑨当时,每逢假日,妈妈会不顾舟车劳顿来看我。她带来零食,看着我狼吞虎咽。我常想,当时妈妈的心中,必定是两难。
⑩每次分别,我都目送妈妈走上交通车,凝望微胖的妈妈蹒跚上车的背影。车子开动了,我看见妈妈频频挥手,好像在说,别送了,回去吧。
孩子,交通车离开以后,我没有回到营舍,而是来到五百米障碍场苦练。先持装备爬竿,再战矮墙,我一次一次地挑战它。几天后,测验成绩出色,我望着妈妈上车的地方,喘着粗气说:“妈妈,我做到了!”
孩子,那一刻我的心情,多么像你,豹一般的四脚兽,快速奔向我。只是我已经站了起来,用一个儿子的独立姿态,轻轻煨暖妈妈的背影。
(选自《读者》2017年第1期,有删改)
【注释】①煨(wēi):用微火慢慢地煮。
18.文章主要写了三件事,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3分)
19.请按要求品析语言。(4分)
(1)我大步上前,一把捞起你。(请品析“捞”字的妙处。)(2分)
(2)你看见了,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就如一头奔驰的豹,朝我奔过来。(请从比喻修辞手法角度品析语句的表达效果)(2分)
20.请揣摩下面句子的含义。(2分)
只是我已经站了起来,用一个儿子的独立姿态,轻轻煨暖妈妈的背影。
21.请根据文章内容,在横线处补写出妈妈“两难”的心理。(2分)
22.文中第⑤段说“孩子,你渐渐长大之后,是否渐渐感到亲情间的某种倾斜,总是长辈费心照看晚辈,晚辈偶一回眸,长辈就感激涕零。”请结合你的生活,说说你是否感受到了这种倾斜,并分析产生这种倾斜的原因。(4分)
答案:
(五)(15分)
18.示例:(1)“我”把“你”托管在余妈妈家。(2)小时候堂姐捉弄得“我”大哭。(3)“我”在新兵训练中苦练过关。(3分;表述简洁,概括准确,每件事1分)
19.(1)示例:“捞”写出“我”抱起孩子时的动作快且幅度大,表明“我”的心情急切,对孩子的心疼怜爱。(2分;分析“捞”动作特征1分;表明我的'情感1分)
(2)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孩子向我爬来的速度和声势的威猛,(1分)写出孩子渴望回到爸爸身边的急切欣喜之情。(1分)(2分;从“动作”和“心理”两方面计分)
20.示例:①“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跨越人生的障碍,成为一个有担当、坚强独立的“男人”。②以此回报母爱,让母亲欣慰,表达了“我”对母亲的理解和深爱。③也表达了对孩子的期望和祝愿。(1分)(2分;一点1分,三方面答出两点即可)
21.示例一:妈妈既心疼我挨饿受累,又期盼我坚强独立。示例二:妈妈既欣慰我的成长,又担忧我长大后远离她。(2分;语言简洁,写出母亲的矛盾心理,言之有理即可)
22.示例:雨天,父母多次叮嘱我带伞,我却嫌他们啰嗦。放学回家,奶奶总是按时做好饭菜,她担心饭菜做迟了饿着我,做早了饭菜会凉。我偶尔收拾一下餐桌,奶奶就常在人前夸我懂事孝顺。倾斜的原因:一是父母长辈对孩子的溺爱,二是孩子认为长辈的爱是理所当然,习惯了享受爱,没有学会理解爱、回报爱,三是孩子在成长历程中重视了友情,忽视了亲情。(所举生活实例能表明感情倾斜,2分;能从两方面分析感情倾斜的原因,且言之有理,2分;若学生答没有感受到倾斜,并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原因,且言之有理,应酌情给分。)
第二篇:背影练习及答案
《背影》测试
一、注音差()使交卸()奔丧()狼藉()赋()闲踌()躇()栅()栏蹒()跚()拭()干颓()唐琐()屑()举箸()迂()腐
二、划出错别字并订正。情不自尽不能自己万簌俱寂满院狼籍
三、解释加点的字1.触目伤怀()2.触他之怒()3.踌躇了一会()4.踌躇满志()5.情郁于中()6.不能自已()7.举箸()8.惟有()9.变卖典质()10.迂腐()
五、解词1.祸不单行:2.颓唐:3赋闲: 4.琐屑:5.蹒跚:
六、填空《背影》是一篇()散文,选自()。作者(),中国散文家、诗人。他的代表作有散文、等。这篇散文,以“”为线索组织材料,表现了父亲的深挚感情,抒发了作者对之情。散文的特点是:
七、体会语句表达的感情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2.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别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3.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4.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5.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 6.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八、简要回答问题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包含着“我”怎样的感情? 2.“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最”字能否去掉?为什么?
3、为什么安排第二三节?
4.概述文中出现的文章的背影,并写出哪次是实写?哪次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5、“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再”字有何作用?
6、“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一句中所写的是作者第三次流泪,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一)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1、南京的景点很多,像夫子庙、玄武湖等,作者为什么不写在南京的见闻?
2、第一段两次用“终于”,有什么作用?
3、文中的两次“踌躇一会”,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4、文中两次用“再三”一词,有什么作用?
5、第二段中两个“聪明”各有什么含义?表明作者怎样的心情?
6、比较下列两个句子,哪一个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⑴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⑵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不懂事了!
7、“拣定”“嘱我”“又嘱托”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选出上文所写事情内容的小标题内()A.父子情B.父亲的背影C.惜别D.买橘送别
2.“„„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句中,三次突出“布”字的作用:
3.父亲走路“蹒跚”的原因是: 4.写父亲买橘爬月台的“背影”,连用了“”“”“”三个动词的作用是什么?
5.(父亲买橘回来后)“于是拍拍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说说你对该句的理解。
6.“我赶紧拭干了泪”“我赶紧去搀他”表现作者心理活动()A.怕别人看见笑话自己;感激父亲亲自为我买橘子。B.怕父亲看见自己流泪更不放心了;怕父亲劳累摔倒,体贴,心疼父亲。C.怕被人说不孝敬父亲;怕橘子散落地上。D.怕父亲担心自己身体不舒服;感谢父亲,内心很过意不去。
7.上文最后一句“我的眼泪又来了”中的“又”字用得好,为什么?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说明。
8、两次背影为什么一详一略?
9、这段文字从、、方面描绘父亲的背影。
10、“„„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体会父子之情,说说你的理解。
11、“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混入”这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部分答案 《背影》答案
七、体会语句表达的感情
1.朴素的叙述,蕴含着对父亲的深切思念之情。“已”“了”中包含着极其复杂的感情,有遗憾,但更多的是思念。
2.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在这样的处境下,父亲强抑悲苦,反过来劝慰儿子,可见父亲对儿子的体贴,从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3.包含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从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4.买橘,可见父亲为儿子想得周到怕他旅程辛苦,口渴;“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的嘱咐,表明父亲放心不下,生怕儿子有什么闪失。简短的话语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5.临别的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进去吧,里边没人”,是细心的关照,怕儿子的行李丢失。这些话语无不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6.“赶紧”“搀”是因为父亲的爱感动了我,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疼惜之情。
八、简要回答问题
1.包含着遗憾,但更多的是对父亲的深深思念。4.第一次在文章开始,“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是虚写。其作用是点出背影留给我深刻的印象。第二次在我回北京念书时,父亲过铁路买橘子时的背影。——是实写。其作用是能充分表现出父子情深。第三次是父亲混在来来往往的人里的背影,是实写。其作用把子爱父之情在句中充分表现出来。第四次是在我读父亲信后,在晶莹的泪光中回忆起父亲的背影。——是虚写。其作用是能充分表现出对父亲无限怜爱的感情。
5、写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怀念父亲之情
6、是对背影描写的深化,一方面起到了照应开头的作用,另一方面继续加深背影的形象。
(一)1、与中心关系不大,故略写。
2、文中两次用“终于”一词,表明父亲,更显父亲爱子之心。
3、父亲两番“踌躇”,决定送行。把父亲,的矛盾心理表露尽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4、一写父亲,表现父亲对儿子的关切;二写儿子,表明“我”独行的决心。5、这里的“聪明”是反语,可以理解为糊涂,不懂事。是对父亲临行前的细心关照中所蕴含的爱子之心不理解的追悔。
6、⑴句好,“太聪明”和“太不懂事”都能表达作者自责的感情,但前者是讽刺性自责,后者是一般自责,前者更准确生动。
7、父亲亲自为“我”选座位,担心“我”,反复叮嘱,表现父亲对儿子关心、照顾无微不至,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挚爱。
(二)1、D2、三次突出“布”字,呼应了前文所述的家境惨淡,衬托父亲买橘的感人举动,从而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
3、父亲是个胖子
4、“攀”“缩”“倾”;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动态过程,表现了父亲爬上月台的艰难,难中见深情,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
5、“心里很轻松似的”是因为父亲,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到踏实和满足。其实不轻松,父亲装出轻松的样子,是怕儿子感到心里难过,因此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
6、B7、从内容方面说:突出了作者和父亲离别时对父亲依恋,感激和敬爱的感情。8、9、10、“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是告别,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回头”是依依不舍;“进去吧,里边没人”是细心的关照。“望”字,饱含深情,有感激父爱之情,有依依不舍之情,还有悔恨、自责之情。两小句话,表现了父子深情。
11、准确,一是写出了人多,二是写出父亲的平常,没有特别之处。(222.133.8.186)
第三篇:朱自清《背影》阅读练习及答案
朱自清《背影》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背影》选段,完成10—15题。(18分)
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①(批注第一次流泪,是伤心。作者见到那“满院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才不禁潸然泪下。)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A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B着上面,两脚再向上C;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D,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了,我赶紧拭干了泪。②(批注第二次流泪,看到年迈体胖的父亲为自己买橘子时的艰难,内心非常感动,所以留下眼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坐下,我的眼泪又了。③(批注第三次流泪。)
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④(批注第四次流泪,是怀念。以在晶莹泪光再现的父亲的“背影”结篇,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年迈的父亲无限思念,凄切动人。)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0为空白处填出准确动词,并说说动词的作用是什么?(6分)
A B C D(4分)
作用
(2分)
11.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父亲心里轻松与写父亲艰难地过铁道为儿买橘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12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是“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
13文 “我”四次流泪,这四次流泪的含义有所不同,请仿照①②④处写法,在③处也加上恰当批注,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1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结合《背影》这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3分)
9月12日《北京青年报》报道由于多数学生反对,《背影》可能落选鄂教版语文教材。学生的理由是《背影》“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
9月14日“搜狐”听到这个消息,年轻学子反应却是相当不以为然,而国文老师更是直呼不可思议。他们认为这样做太无聊,《背影》所传递的人性美、人情美是经久不变的“善与美”。
15生活,你有过为父亲而流泪的经历吗?认真阅读下面文段,在空白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2分)
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让这泪化作一把雨伞,为父亲遮住外面的风雨,让这泪化作。
答案:
10穿、攀、缩、倾体现父亲攀爬月台的艰难,表达了父亲对儿子无比关爱,体现父子深情。不矛盾。因为尽到了父亲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所以感到很轻松。对父亲的外貌描写突出三个“布”字,反映家时生活艰难、渗淡,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为“我”定做昂贵的紫毛大衣,反衬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与慈爱。第三次流泪,因为惜别。答理解、感激、同情、忧虑、忏悔等复杂心绪均可。(1分)
父亲的形象最为感人的地方,是他老态蹒跚地为“我”回买橘子,那真挚而灼热的感情达到了最点。(2分)不设统一答案。3分,赞成任何一方均可,但必须结合课文父亲的形象谈,有理有据。不设统一答案。3分,例一阵清风,吹干父亲额头上的汗滴
第四篇:我长大了阅读及答案
我长大了阅读及答案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被淡忘了。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像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文中画线句子是(环境)描写,作用是(为下文邻家孩子撞倒老太太作铺垫(交代邻家孩子撞倒老太太的缘由)(1分)
2.文中说:“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我有些惭愧……”“我”为什么会“有些惭愧”?
答:因为我坐的车撞了人,自己还想一走了之。(2分)
3.家里“气氛并不如想像的恶劣”,而“我”想像中会有怎样的气氛? 答:想象中父亲会严厉地批评我;因为他亲眼看到我闯了祸,而闯祸是要受惩罚的。(2分)4.“我”曾认为上中学就是“长大”,是把拥有一定的学识(1分)作为长大的标准;后来,“我”认为长青春痘就是“长大”,是把身体发育到一定的程度作为长大的标准;最后,我终于意识到衡量是否长大的真正标准,那就是是否敢于承担责任。(2分)。
5.试结合选文的最后一小节谈谈你对这一标准的理解:(2分)
答:长大并不仅在于年龄,更在于心理,年龄大并不等于“长大”,年龄小也未必是没有“长大”,“长大”的标准是有责任感
第五篇:爸爸的花儿落了 练习及答案
2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基础智能练习
1.下面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衣襟(jīn)肿胀(zhànɡ)
B、低哑(yā)叮嘱(zhǔ)
C、花圃(pǔ)挪窝儿(nuó)
D、麻渣(zhā)玉簪(zān)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A、扎辨子 喉咙摘花伤痕
B、遮盖撩起来廓檐茉莉
C、捆扎抽屉捏紧钞票
D、赖惰耍懒骊歌垂落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句是()
A、我第一次出远门,妈妈再三叮嘱要小心。..B、她独自徘徊在校门外。..C、毕业典礼会上低年级同学们为欢送我们唱起了骊歌。
D、这里的气氛很恐惧。
4.选出没有语病的一个句子()
A、这些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增强和培养。
B、学习成绩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学生自身是否努力。
C、我们在心里由衷地感谢老师多年来的默默付出。
D、最近全国各地加大了对醉酒驾车的惩处力度,为的是避免那些骇人听闻的交通事故不再发生。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句是()
A、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本文选自她的小说《烛心》。
B、“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这是爸爸在鼓励女儿,时时盼望着孩子长大的肺腑之言。
C、本文写法上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采用了插叙手法。
D、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夹竹桃的败落,一方面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离开了人世,语义双关。
二、课内语段阅读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
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进了家门,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
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
“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
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于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
“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
经„„”
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你说什么?老高。”
“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
“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
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6.选文开头两次写到“快回家去“属什么描写方法?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
7.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我”回家后见到的情景,这些情景描写有什么作用?
8.选文最后两段有什么作用?
(1)在结构上:
(2)在内容上:
9.“我从来没有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这句话透露出怎样的信息?
10.虽然“爸爸的花儿落了”,但却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三、课外美文阅读
系在风筝线上的童年
①时令正是仲春。大地挣脱了冬的纠缠,不觉之中已经泛出几分淡淡的鹅黄的绿意。仰
望晴空,偶见数点风筝,袅袅娜娜地飘挂天际,使我蓦然忆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
醉春烟”,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瞩望那长长的轻轻抖动的风筝线,竟丝丝缕缕牵出了我的童年。
②在乡下,三月的剪剪轻风还残留着冬的料峭。我们这些颠跑在蓊郁麦田里的孩子,摔
打惯了,是不知道什么叫做冷的。何况又常把嬉笑系在风筝线上,即便有些寒意,也早被如火的童心熔化掉,让野气的笑声赶跑了。
③人们都说,男孩子手笨,女孩子手巧。可是不是吹,我们男孩子虽未能绣出花团锦簇的衣冠,却从手中飞出过巧夺天工的风筝。嗨,做风筝可不像女孩子学针线,有的是时间,有的是专人指教。我们男孩子可整天像贼撵一般忙的脚不沾地。常常趁放学之后的间隙,三
五个凑在一处无人知晓的角隅,或干脆跑到野外去,因为家里的大人是不让我们摆弄风筝的。④我们偷偷找来竹篾,要那种绿皮的,有韧性的,犹如女孩子绣花挑线一般仔细。把竹
子放到火堆上烤了,再弯成弓似的和轱辘似的几何形状,拼在一起,悉心用细绳子细线系好,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风筝骨架。然后,几颗小脑袋抵在一处,唧唧喳喳商量一阵,就各出心
裁地用彩笔在糊好的桑皮纸上勾勒一通,便给他们穿上了斑斓的衣衫,完全可以与女孩子织成的锦绣相媲美。然后用大团大团的作放
线,一头儿系在风筝上,一头儿缠在一个线拐子上。这些线来的可不容易呢,是我们这些“男
子汉”低三下
四、求爷告奶,甚至向小姑娘一连串喊上十声“好姐姐”才弄到手的。
⑤好了,抬起你因做风筝而勾得酸了的头,开始放吧。喝!风筝!全是风筝!这些大大
小小造型生动的风筝,从辽阔的麦田里,迤逦的大道旁,潋滟的堤塘边冉冉升起——被底下
幼稚的欢声笑语吹着,腾腾的热气捧着,悠悠飞向空中,去亲吻白云。好似争艳的奇葩,挂
彩的气球。我们的心醉了。
⑥更叫绝的要数晚上。皓月高悬中天,大地一片静谧。夜色朦胧。我们几个小伙伴偷偷
溜出来一叽咕,便带了心爱的风筝到村头田边——但不去有坟茔的地方,虽说不怕,可终究
有些煞风景。风筝纸是涂了闪金光的东西,还要想法把一段蜡头或一捻沾了油的棉絮系在尾
巴上,放飞时一点燃便像飞机尾翼上的信号灯一样闪烁。这通常极难放。因野外有风,蜡烛
又不顶风,所以总是熄灭。但是,偶有成功的时候,那风筝放起来就别有情趣,“信号灯”
明灭闪烁,随风筝飘飘洒洒,也把一颗颗童心送上神秘的高空,如醉如痴。
⑦风筝也有赌气的时候。有时候明明飞起来了,却偏偏任你如何摆布它总要往地上栽。这时的小伙伴们绝不会张飞似的环眼圆睁,一脚踏翻它的。大家总是小心翼翼地检查一番,找出毛病,对症下药。随着欢呼声,风筝重又飘然升起。放到得意处,猛不防风筝也会断线,摇头晃脑地越飘越远。我们拉着断了的风筝线,不胜惋惜„„
⑧韶光如流。虽说童年已经悄然离去,可风筝的这根若有若无的线,却每每牵着我的童年。使我常常捡回那逐渐远去的记忆。
⑨啊,我的鹅黄色的童年!(选文有删改)
11.第①段描写仲春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12.根据第④段内容填空。
做风筝的过程:找来竹篾→()→糊纸涂色→()
13.⑤⑥两段已写了放风筝时的欢快情景,为什么还要写第⑦段?
14.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含义的理解。
15.为什么说“我”的童年是“鹅黄色”的?
2.爸爸的花儿落了:
答案:1.B 2.C 3.D 4.C 5.A6.心理描写。表达了我急于回家向爸爸汇报一天的情况和自己的收获的心情,以及对爸爸挚爱的感情。7.有暗示作用。暗示着爸爸生命之花已经枯萎,爸爸即将去世。8.结构上总结全文。内容上点明主旨,表达了爸爸去世了,我应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已不再是一个小孩子了,已经长大了。9.当“我”获悉爸爸去世的消息后,一下子感到人生责任落到自己的肩上,危机使“我”顿时成长起来。10.对,在爸爸的浇灌和孕育下,我养成了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的好习惯,我变得坚强,能够独立做事了。我的成长,我的坚强说明了我不再幼稚,而是有了一种责任感,所以我已丰硕。11.点明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光,自然引出下文对童年的回忆。12.制作骨架系缠放线13.第⑦段写放风筝失败的体验,与前两段写放风筝成功的快乐,都是童年生活的真实反映;使童年的生活更有情趣;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14.放风筝承载着童年的快乐,常常引起“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深深的眷念之情。15.仲春时节大地泛出的“淡淡的鹅黄的绿意”,显出生机和活力,而“我”的童年生活也充满着生机和欢乐。这样说含有对童年生活的赞美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