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野步》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宋词,然后回答8~9题。
野步 【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野步 【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8.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谈谈两首诗分别呈现了怎样的一个野步者形象。(4分)
9.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重点运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请作简要赏析。(4分)
试题答案:
8.【答案】第一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2分)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2分)。
9.【答案】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3分)
第二篇:野步阅读理解及答案
【原文】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问题】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2)“烂醉”二字,语新意丰,请作简要赏析。(3分)
【参考答案】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画面:远处,春风徐徐吹拂,麦浪泛起绿波;近处,沟中草根蕃孳,水草肥美,更有栖于水草中的新蛙,争相欢鸣,噪声一片。(2分,每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或借景抒情),“烂醉’’二字,描绘出蝴蝶为和煦的春风所陶醉,为野草花的鲜妍芬芳所吸引,以至于沉醉花丛,流连不去的情态;更将诗人目睹此景时的陶然至情和盘托出。(3分,前一点2分,后一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第三篇:藤野先生练习答案
《 藤野先生 》积累与运用
一、1、加点字注音:绯红 驿站 解剖形 不逊 杳无消息 深恶痛疾 诘责 教诲 订着 ... 畸.......正 挟.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B 】【 C 】【 A 】【 C 】 【 A 】 1.油光可鉴○ A.镜子 B.当镜子照 C.借鉴 .2.深恶痛疾○ A.疾病 B.急速 C.痛恨 .3.出言不逊○ A谦逊 B.避让 C.差 .
4、抑扬顿挫○ A.挫折 B.挤压 C.降低 .
5、不逊○ A.谦虚、谦恭 B.让出 C.比不上,差 .
3、结合句意解释加点词。
1、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2、仰面在灯光下瞥见○他黑瘦的面貌。..
4、结合句意解释加点词语不正确的:【 B 】
A.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模胡:即“模糊”,马虎,不讲究。
B.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C.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客死:死在他乡异国。..D.问问精通时事的人„„时事:这里是讽刺的说法,“时事”其实是一些无聊的事。..
5、加点词语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C 】 A.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B.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C.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D.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6、对下面一段话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B 】
(“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A.比喻 借代 夸张 B.比喻 夸张 反语 C.夸张 反语 拟人 D.反语 比喻 对比
7、贯穿这篇文章的线索有明暗两条,它们是【 C B 】 A.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B.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C.鲁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过程。D“我”到日本后的所见所闻所感。
一、阅读“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回答问题:
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在东京的所见所闻,交待“我”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
2、本文段运用【比喻】【反语】和【夸张】的修辞方法,描述了樱花树下的清国留学生【盘起头发或形成一座富士山,或盘得平油光可鉴】的丑态;通过留学生会馆【 烟尘斗乱 】的景象,间接地表现了清国留学生不务正业,在留学生会馆【 学习跳舞 】,突出了清国留学生灵魂的【 醉生梦死 】丑恶。
3、“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中“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这样”是指【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行】。加点的“也”字不可以省略,因为【“也”字与“无非”连用,表示东京也与其它地方相似,流露出深深的失望与厌恶之情。“也”字强化了“无非”所表达的失望与厌恶之情。】这句话表达作者【表达作者对留学生的失望之情】的感情。
4、.“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这儿..的“确”和“但”在语气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确”表示肯定花的漂亮;“但”表转折,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花虽然漂亮,可是人却是丑陋的,令人作呕。】
5、从本文段可以看出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是
【 看不惯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 】。
6、第一段中有四个“也”字,其中有一句中的“也”与另三句用法不同,这个句子是【也有解散辫子的】,不同的理由是【 这个“也”字起连接作用,其它三个是加强语气的作用 】;文中三个“顶”字,其中一个与另两个不同;是【 顶得学生制帽,】,理由【这个“顶”是动词 】。
5、文段最后一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阅读“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回答问题:
1、“我”去仙台的途中只记得日暮里、水户两处驿站,由此表达了“我”怎样的心理? 【 对故国的思念、牵挂,对具有民族气节的人士的尊敬,表达爱国主义的情感 】
2、“我在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中的“这样的优待”具体指【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我”的感受却是【大概是物以希为贵 】,如何理解“我”的这种感受?【 表达出弱国国民的心酸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
3、“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结合加点字,谈谈你对划线句子的理解。...【 两个加点的词,都是出乎意料的意思。作者以轻松调侃的语气描述艰苦的生活条件,突出了“我”不以艰苦为意的心理。】
4、本文段在全文内容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正面衬托藤野先生,反衬日本的“爱国青年”。奠定爱国主义的感情基调;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三、阅读“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 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回答问题:
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我“与藤野先生的相处。】
2、“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他所担任的功课”中的“这样”是指 【“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也都一一订正 】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段“我”和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件事。【 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图;了解裹脚 】
4、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是见诸行动的,而且极为认真负责的,这从他批改“我”抄的讲义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其中最能表现“及时”的词语是【第二三天】;最能体现“全面”的词语是【 从头到尾 】;最能体现“细致”的词语是【一一订正】;最能体现“始终如一”的词语是【一直】。
5、“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我”因何“吃了一惊”【 藤野先生竟然为一个外国留学生细心地添改讲义】;“我”又因何“感到一种不安”【我”的讲义错误多,让先生费神(我那时太不用功)】
6、“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这句话反映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 尊重 】【 循循善诱 】和对科学的【 严谨 】态度(对学生严格要求)。
7、“但是我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你能理解“我”的心态吗?【 “我”已经明白自己错了,不肯服气,那时孩子气的任性而已。】
8、藤野先生为什么会关心中国女人的裹脚问题?好奇嘛? 【 体现出他对骨学的热爱与求实精神 】
四、阅读(甲)“中国是弱国,——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乙)“这一学年没有完业,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摘自《呐喊·自序》),回答问题:
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时事片事件 】
2、“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中的两个分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 没有,是为了揭露这种逻 辑的荒谬,表达愤慨的感情 】
3、“‘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文中加点的两个“他们”各指代什么?【讲堂里看时事影片的日本“爱国青年”】【(回国后)“围着看”枪毙的“一群中国人”,指麻木的中国人】“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说明【 这种现象带有普遍性,拯救民族的灵魂迫在眉梢,刻不容缓】;“这一声”指【万岁】;作者觉得刺耳的原因是【伤害了民族自尊心】。“呜呼,无法可想”的含义是【这些中国人精神上愚昧麻木,毫不觉悟,作者感到万分痛苦而又无可奈何,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
4、“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加点词好在哪里?【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和“不”连用,肯定地强调看枪毙犯..人的人无一例外地喝采,表现这些人精神麻木,也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状况的悲愤之情。】
5、“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中的“那时那地”具体指【】;联系全文,“我的意见”是指【医学救国】;“变化了”的具体内容是【弃医从文】,表现了鲁迅【爱国主义】的精神。
6、“呜呼,无法可想”后的感叹号传达出【不可压抑的激愤】的感情。
7、“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中的“中国人”指【即将被日军枪毙的中国人及围着的一群中国人 】。.文段中写到了当时的哪几种中国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人枪毙的 闲看枪毙的 讲堂上的“我” 】
8、文段运用了叙述、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叙述从【第二年添教霉菌学】到【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议论【第①句】;抒情【呜呼,无法可想。】
9、(乙)段中“那一回”指的是【指的是在仙台医学院讲堂里看电影,电影中日本人枪毙中国人,周围还有许多中国人围观。】
10、从(乙)段中看“我的意见都变化了”的原因是什么?【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改变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是文艺了,所以弃医学文。】
11、作者在文中回忆“电影事件”时说,日本“爱国青年”看到日军枪毙中国人时课堂里爆发出一片“欢呼”声;而日本有人回忆当时课堂上的情景,却说是“学生大体是静静地看着”。——你认为谁的记忆更真实准确?为什么?【作者的记忆更真实。因为:“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所以不会记错。“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所以不会记错。】
五、阅读(甲)“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①【】是低能儿,„„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②【】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乙)“ 这一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个紧要事,凡是愚昧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③【】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回答问题:
1.选择恰当词语(A.必然 B.当然 C.诚然 D.自然)填在文中①②③三处。【①B ②D ③B 】 2.从表达方式上讲,文段(甲)以【叙述】为主,文段(乙)以【议论】为主。
3.文中“呜呼,无法可想”的感慨,表现了“我”【 深感当时中国国民精神麻木,毫不觉悟。】的思想认识。4.文段(乙)中的“那一回”是指【看电影事件】(事件)。
5.画线部分作为结论,请在(甲)段中找出能证明结论正确的实例。【A 应是“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 B 应是“此后回到中国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6.阅读选文,请你试对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加以概述与评论。【 原因:在课堂上看电影时,看到中国人那种麻木、不觉醒的精神状态,他认为学医只能医其身体上的痛苦,而不能医其心灵上的疾病,只有拿起笔写文章,才能唤醒国人的不觉醒的意识。
评价:这是鲁迅崇高的精神境界的反映,表现了他总是站在国家与民族利益的高度想问题与做事情,将自己的人生与祖国、民族联系起来,具有极强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尊心。】
7、结合全文来看,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
】
六、阅读“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 但在那时那地 ,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回答问题: .选文第一自然段中“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中“这事”是指什么 ? 请加以概括。请用原文的一句话证明“我”事先并未得到题目。
【 日本 “ 爱国青年”查“我”的听课笔记,并寄来指责“我”考试作弊的匿名信.终于这流言消灭了终于这流言消灭了 】
2、受到日本“爱国青年”的诬陷,“我”愤然而起,一定要证明自己是清白的。“我”为什么如此? 【 “我”坚持斗争既是个人情感,更是维护民族尊严。】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所..以”可以去掉吗?为什么?冒号的作用是什么?
“所以”不可以去掉。“中国是弱国,”和“中国人„„是低能儿”之间无因果关系,加上“所以”,并用“当然”加以强调,深刻揭露了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了对这种谬论的强烈愤慨和抨击。冒号表示解释说明。揭露了“他们疑惑”的理由是完全荒谬的。
3、选文中五个“他们” , 所指对象与其他四个不相同的是呢一个?
提示:“万岁”:“爱国青年” 酒醉似的喝彩:国内麻木的国民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偏”字可否省略?为什么? “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表明作者怎样的情感 ? 试.加以分析。“呜呼,无法可想!”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偏”不可以省略。它表达了“我”不满,愤懑的情绪。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表明“我”没有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既流露出深深的无奈,又表明作者为自己被迫看到如此场面而悲愤,同时也为国人的不觉悟而深感痛楚。“呜呼,无法可想!” 表达了作者为国人麻木、不觉悟而深感无奈、悲愤的心理。
5、匿名信事件与看电影时间,改变了“我”的认识,导致“我”弃医从文,请具体分析这两件事情对“我”的影响。【 匿名信事件,让我深感祖国贫弱,被人歧视、欺侮,激发的是“强国”的强烈愿望;看电影事件,看到的是国人的愚昧麻木,认识到“强国”首先是改变国人麻木的精神,而改变思想首推“文艺”,从而决定弃医从文。】
七、阅读“但不知怎地,—— 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回答问题:
1、文段第1段第1个“为”的正确读音是【wèi,】,意思是【为了】;第2个“为”的正确读音是【wéi】,意思是【被】。
2、文段第1段共3句话,第①句表现了【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第②句表现了【对先生高尚品格的高度评价】,第③句表现了【对先生品格的热情赞颂】。
3、文中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结合对全文的理解,请简述其原因。【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为中国有新的医学真诚关心和帮助“我”,具有伟大的人格】
4、为什么“为中国”,“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是“小而言之”;“为学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是“大而言之”?【 “小而言之”是为了中国的进步,指一个国家;“大而言之”指为学术、为科学,指的是人类进步。】
5、本文主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抒情、议论】。
6、作者对藤野先生怀念的具体行为是【收藏讲义、悬挂照相、继续写作】。
7、“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的含义是【自己的爱国思想和斗争精神受到触动而增加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8、“正人君子”具体指【为军阀政客张目的反动文人】,它所用的修辞是【反语】,其作用是既具有【讽刺】的效果,又表现作者【憎恨】的思想感情。
第四篇:野步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
野步原文翻译及赏析(集合3篇)
野步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译文:
料峭的寒风催着换上了厚衣服,到附近的郊区原野去游玩。秋风最爱多管闲事了,它一来,不但把枫叶变红,还把人的头发变白了。
注释:
峭寒:料峭
红他枫叶白人头:这是名句。意思是:(秋风)把枫叶变红,却把人的头发变白了。更是感叹时间不饶人。
赏析:
绝句就是“截句”,从律诗中截出两联,单独成诗,可以把不必要的部分删去,只突出精华的内容。由于形式适合,有相当一部分绝句是着眼于奇想巧思的,前两句交代,后两句用奇,此诗即如此。
“峭寒催换木棉裘”,寥寥数字,勾勒出了较长一段时间里诗人的心理状态。“催”者,催促,催逼,仿佛料峭秋寒正不停地催促诗人换上棉袄。在这里,诗人赋予了峭寒一个独立的人格,它想用寒冷逼迫诗人换衣,诗人不肯,它便更添寒冷,诗人仍不肯,它便一冷再冷,再冷,再冷,诗人不得已,只好屈服。实际上,峭寒是没有人格的,更不可能故意与诗人作对,诗人这样写,是把自身的感情外施于物,通过自己与峭寒的交锋表现内心复杂的情感。诗人为什么不肯换上棉袄呢?可能有多种原因,但结合后文来看,最可能的就是诗人认为多穿衣服是年老体衰的表现,他不肯服老,所以不愿听任峭寒摆布,但最终还是无奈投降了。“倚杖郊原作近游。”“倚杖”是说腿脚不便,“近”是指无力走远。那么,大冷的天,诗人为什么要去野步呢?他在秋风萧瑟中,又将会是怎样的心情呢?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诗人笔下的秋风,仿佛成了一个讨人厌的家伙,它萧萧地吹,不停地吹,吹红了湛湛青枫,吹白了满头乌发,诗人对这秋风,不禁发出一句“管闲事”的牢骚来。如果说前面的“催”字还不是那么明显的话,那么这里的移情于物就十分突出了。本来秋风没有感情,也不好管闲事,枫叶之红、青丝之白,都与秋风没半点关系,诗人发此怪怨,实属无理。但越是无理,越是有情,诗人自入秋以来,一直不堪寒冷,再加上年事已高,感伤之情就从没断过,此刻他看到瑟瑟作响的红叶,一腔悲怀再也把持不住,便冲秋风抱怨道:“你怎么这么好事!”这里的秋风,实际上已经超出它本身的含义,成为了整个秋天、甚至永远无情地流逝着的时间的代表,正是无情的岁月逼红了枫叶,也催老了诗人。诗人此处将自己的感情外化为原本无辜的秋风,以蓄意悖理的手法,让衰凉之感直达读者心灵深处,仿佛读者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步履蹒跚的`老者,在秋风中不禁洒泪。
综合全诗来看,最核心的无疑是后两句,但前两句也不应忽视。应该说,如果没有前面两句的交代和铺垫,后面的感情不可能抒发得那么充分。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年华逝去的感伤之情。
野步原文翻译及赏析2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烟远是邨。
鸟外疏钟灵隐寺,花边流水武陵源。
有逢即画原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
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黄昏。
译文
四周群山巍然矗立中间田野一片,近处都是人家远处隐约可见山村。
飞鸟去处时而传来灵隐寺的钟声,野花芬芳流水潺潺犹如武陵桃源。
一路所遇就是画原非笔墨能描摹,野游所见皆是诗本非语言能形容。
为看农夫田间插秧使我流连忘返,拄着藜杖时走时停不觉已到黄昏。
注释
太冲、表之、公实:太冲,表之,其人未详;公实,指郑湛。
野步:野外散步。
矗(chù)矗:高耸貌。
田田:鲜碧貌。
近是人烟远是邨(cūn):用杜甫《悲青坂》“青是烽烟白是骨”句式。
灵隐寺:佛寺名,在杭州。
武陵源:地名,见陶渊明《桃花源记》,盖假托以为乐土者。
杖藜(lí):拄着手杖行走。杖,名词动用,藜,植物名,茎可为杖。
徙(xǐ)倚:徘徊。
赏析
这首诗不知写于何年。但从诗里所反映的生活情趣看,它很可能是洪炎晚年在临安(今浙江杭州)任职期间游赏近郊田园之作。从题目可知,此诗是诗人于初夏的傍晚同朋友们在郊野散步时,骋目所见、所闻和所想。
创作背景
首颔二联描写游杭州近郊所见。诗人所见,有山峦、田野、人烟和村庄,还有飞鸟、丛花和流水。诗人所闻,除了晚钟外,也还有鸟语、花香和流水声。二联种种意象所交织的成一幅幅迷人的画图,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诗章。其中首联“四山矗矗”和“野田田”是崇高美和秀丽美的对照、“人烟”和“村”是近和远的对照;颔联用声和色对照。
颈联写诗人所见即诗、画,非能来写、说。“有逢即画元非笔,所见皆诗本不言。”诗人想,他不需要、也无可能用笔墨和言语把这些大自然的杰作描写出来。这一联诗人用空间艺术的画跟时间艺术的诗进行了对照。三联直抒感怀,说游览所逢所见,处处皆是画意诗情,这天然的美景,无需彩笔点染,也是笔墨和言语难以刻画和形容的。
尾联为诗人的卓见和此诗的旨趣。“看插秧栽欲忘返,杖藜徙倚至黄昏。”这两句表明,诗人最爱赏的是农民的“插秧针”,他看得几乎忘了归去,直到黄昏时候,农夫在田间劳作,诗人和朋友拄着藜杖时徙时倚,仿佛贪看于插秧,夕阳西下,黄昏来临。大概是因为他领悟到只有辛勤劳动,才可能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足见直到晚年,诗人对生活仍持着积极的态度,十分可贵。诗人末尾用农夫的辛劳跟诗人的沉思对照。结尾余音袅袅,给读者留下无限思索,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首诗采用了一系列对照手法。诗的前半是通过形象去描写自然景物;后半则是稍带议论以宣讲人生哲理。正由于诗人采用了这样一系列的对照手法,才使得形象更加鲜明,不因议论而削弱;结构更加紧密,不因跳跃而松弛。同时也给读者以有益的启迪。
洪炎
洪炎(1067~1133),字玉甫,南昌(今属江西)人。黄庭坚外甥,出生书香门第,由祖母启蒙,洪炎与洪朋、洪刍、洪羽四兄弟,都是诗人,号称“豫章四洪”江西诗派诗人。
野步原文翻译及赏析3原文:
野步
宋代: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译文: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和煦的风吹斜了麦陇的新稻,小青蛙在水洼草根处不停的叫着。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多么羡慕那无忧无虑的蝴蝶啊,暂且沉醉在这春风过处的花田草甸吧。
注释:
麦陇(lǒng)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zào)新蛙。
麦陇:麦田。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赏析:
相信许多人都有过春日野步的经历。漫步于郊原田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视野旷极,心神俱爽。我们不妨来看看诗人是怎样表达他此时的感受的。
春天的麦田是如草地般的绿色,东风吹过,麦田里一阵翠浪软软向远方飘去。稻田里的肥水滋养着新生的青蛙,让它们尽情欢叫。告别稻田,诗人又来到了一片野地,看到一对蝴蝶飞舞,它们忽高忽低,好像喝醉了酒一样,在醇美的东风中,留恋于野草香花,安逸自然。
此诗的妙处在最后两句。本来蝴蝶舞姿蹁跹,应十分清醒才是,可诗人偏偏认定它们的舞蹈是喝醉酒导致的。推其情理,诗人漫步田野,目遇翠麦,耳听新蛙,时感东风拂体,早就恨不得醉倒在这暖暖的春风里了。诗人将这种情感外施于物,一口断定蝴蝶是喝醉了,并因此而“羡”,更显得诗人对春日野景陶醉无穷。“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形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
所以说,诗的前两句是情感的缘起,后两句是情感的抒发,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清新悠雅的语言风格,描绘了春日野步所得之景,抒发了自己淡然闲适、钟情田园的感情。
第五篇:比喻句练习及答案
比喻句改写
1.那荷花随风飘动,十分好看。2.入夜,远远望去,小山村灯火点点。
3.下课了,操场上热闹起来了。
4海鸥们纷纷落地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
5一大群战象扑向敌人势不可挡。
6太阳高高的挂在天空。
1.那荷花随风飘动,如同起舞的少女,十分好看。
2.入夜,远远望去,小山村灯火点点,就像是星星落在了山村上。
3.下课了,操场上就像砸开了锅一样,热闹起来了。
4海鸥们纷纷落地在老人遗像前后【像列兵一样】站成了两行。
5一大群战象【像视死如归的战士一样】扑向敌人势不可挡。
6太阳【像火球一样】高高的挂在天空。
拟人句
1、风儿清唱著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3、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著欢乐的歌儿。
4、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
5、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 微笑。
6、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夸张句改写
1.广场上的人很多.(改为夸张句)
2.礼堂响起掌声.(改为夸张句)
3.小明房间很小.(改为夸张句)
4.小女孩穿的那双鞋子实在太大了.(改为夸张句)
5.她说话很快.(比喻句)
6.寒风吹在脸上,很痛.(带有夸张的比喻句)
1.广场上的人肩并肩、脚踩脚
2.礼堂响起雷鸣掌声
3.小明房间小得像豆腐
4.小女孩穿的那双鞋子可以当船了
5.她说话像火车一样快
6.寒风吹在脸上像被刀割一样,很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