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见作文400字
看见作文400字六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看见作文400字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看见作文400字 篇1我们看见过高山、大海、草地、猫、狗、牛,还有……我们来看看我们的眼睛里看见过的所有的东西。
我在草地上看见在弯着腰吃草的牛,在马路上奔驰的车辆,在校园操场上奋力跑步的同学,在养鸡场生鸡蛋的鸡,在辛苦工作的工作人员……这是我的所见所闻。
我看见水急流向下的瀑布,我看见在教师里认真学习的同学们的现象,他们一颗颗水汪汪的大眼睛死死盯着黑板,恨不得把黑板送进他们大脑。我看见漫游在书中内容的同学们,他们把自己当作书中的人物,好像自己也去冒险了一样。我看见在认真备课的老师,她们认真地说清每个字每个词每个句子,为了让学生们更明白这里的意思。我看见认真考试的同学,他们认真说懂每一题的意思,细心做每一道老师精心为我们出的题目。我看见认真扫地的阿姨,她们把公路扫得一尘不染,是她们给我们一个干净得空间。我看见那在认真朗读的同学,读的每一个字都触动人心,每个句子都惊动同学们。我们都看见那灵活的大脑,欢乐的大脑,勤于思考的大脑,每一个大脑都让人震惊!这又是我的所见所闻。
我们眼睛看见的东西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懂得。
我们要保护这双无所不能的眼睛。让它再看见那一本又一本有趣的书,一个又一个触动人心的景象,一次又一次振奋人心的画面。我们这双眼睛让我看见所有的东西。
看见作文400字 篇2亲爱的朋友,我想见到你的笑。每当你为脸上越发突起的痘痘伤脑筋,每当你冲着低分考卷大吼大叫,每当你为青春的躁动而烦恼……我只想对你说:“没什么大不了,你要笑一笑。”痘痘证明了我们身上正萦绕着青春的旋律;低分考卷可以帮助我们在学习上查漏补缺;而青春的躁动则是我们成长道路的片片星光,虽然繁琐,却美丽无比。
亲爱的老师,我想见到你的笑。每当你为同学们作业本上一个个大红叉着急,每当你熬夜俯首案边编写教案,每当你谆谆教诲我们知错改错……我只想对您说:“老师,请你不要担心,笑一笑吧!”作业上的红叉是我们的疏忽,粗心大意的我们更需要你的指导;你那些“千叮咛万嘱咐”我们已铭记在心,请你爽朗地笑吧!
亲爱的自己,我想发自内心的笑。每当自己因别人银铃般的歌声而自卑,每当自己看到一本本的作业而感到压力,每当自己为前途感到迷茫……我只想告诉自己:“加油,要笑一笑!”未来的路虽然让我迷惘,可我不得不为之努力拼搏。
亲爱的人们,我想看见你们的笑。摇曳的树叶不能遗忘秋风般爽朗的笑;幼小的种子不能缺少春雨似的滋润的笑;美丽的人生不能没有阳光一样的笑……
看见作文400字 篇3翻开记忆的画册,那一次观看的表演又浮现到了我的脑海中,那悦耳动听的琴声仿佛又萦绕在我的耳畔,久久不肯散去。
那是一次精彩的表演。表演还未开始,周围却早已挤满了同学。大家都怀着隐隐的兴奋,等待着表演的开始。只见台上表演的同学,左手托着小提琴,右手持弦,脸上浮现出微笑。表演开始了,悦耳的琴声从小提琴中缓缓流淌出来,时而轻快,时而悠扬,时而飘渺。同学们的心仿佛也随着这美妙的琴声一起飘向远方……
随着这悠扬的琴声,我仿佛来到了一个美妙的世界。秋季给大地换上了喜庆的服装。天空中的几朵白云,仿佛是碧蓝大海中的`几艘帆船。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向天边。田野是一片金色的海洋。凉爽的秋风拂过田野,金色的海洋就泛起了波浪。果园里,果树上挂满了果实。农民伯伯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的笑容。我仿佛随着音乐和他们一起分享了丰收的快乐。我回过神来,看到周围的同学也都仿佛和我一样,陶醉在这美妙的音乐里了。此时,树枝仿佛停止了摇动,空气也仿佛不通畅了,大家都不忍心打破这美好的境界。
我也问过这位同学,他是如何拉得这么美妙的琴声。他告诉我,他每天都要花一两个小时练琴,才能获得这么高超的技艺。我想: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位同学正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才一步步铸就成功。
那一次观看表演,不仅让我看见了音乐之美,也让我看见了成功背后的努力,那美妙的琴声也仿佛还回荡在我耳边。
看见作文400字 篇4其实我一直都在想,那些故事,我也是都知道的。对于你的意义,从来就没有任何隐瞒。我只是那么直接的表现着,那些属于你的爱情。
只是到了最后,你我都还没有发现,原来这个梦,都是如同我们所想。
假如你愿意受这个委屈,我想我也根本就不会在意这些前因后果。如果没有足够的积蓄,那么我们有为什么说这么多呢。
假如,这样的事情根本就都不属于你,也许,现在的你根本就不能看清楚因果,也分不清楚对错。只是感觉时光流转,突然又回到了几年前,高考的那几天。
但是如果只能依靠回忆去生活,我想这些都是远远不够的。关于太多,关于我们自己。
如果你还是在这里,我根本就不会理解,那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想法,对于你而言,所有你视若珍宝的东西,是否都需要正常的温度。
来让你足够适应。
但是,我想很多事情都不会这样的。假如你一直都不能够理解,我们也不会真的很在意,这到底属于什么。
每个人都司空见惯的东西,对于我们而言,也从来都是难以割舍的。
那些隐秘的东西,我想也没有什么必要,总是需要被别人看见。
看见作文400字 篇5这个春节,与过往所有的春节都不同,因为疫情的原因大家都只能待在家里。但是,为了防疫,总是需要一些人挺身而出,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为我们大家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因为深爱着青岛,大家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因为深爱着青岛,我们在战疫最艰难的时候也勇敢地坚守。
我们居家学习,妈妈网上处理完工作,就钻进厨房。包包子的时候,妈妈竟然和上了将近十斤面粉。家里只有四个人,为什么做这么多?妈妈一边切着白菜,一边解释:住在二楼的王奶奶独居在家,平时是保姆居家照料。年前,保姆请了一周的假回家,却因为疫情一直无法回岗。住在对面楼座的陈奶奶87岁,儿女都在外地,附近的菜市场关闭,老人不会网上买菜。还有小区里的张爷爷……原来身边那些老人的困难,妈妈都记在心里。和妈妈一起蒸好包子,我提着食盒放到王奶奶、陈奶奶、张爷爷家门口,还按照妈妈的吩咐,给每家送去两个口罩。“奶奶,我不进去了,我走之后你再开门!”隔着门,我朝里面大喊。即使不见面,我也能感受到老人们的感激。
我想,疫情防控期间,我看到的,感受到的,了解到的,这些就是人间最美、最好的真情吧。
看见作文400字 篇6看这时间万物,都渴望得到温暖,都渴望得到生命,都渴望得到美好的令人向往的未来生活。
看,并不难,因为上天给了我们每人一双眼睛,让我们看到了这世间的花草树木。但看见,或许就难了,因为看见不仅仅是看一件事物的外表,更是看一个东西或一件事物真正的本质。比如说“九方皋相马”,皇帝让九方皋找真正的千里马,然而九方皋说他已经找到了真正的千里马,是一匹黄色的母马。当皇帝让人牵过来的时候,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伯乐解释道:九方皋才是真正的高人,他的看见是看到了事物的本质,看见了这匹马它内在的本质。这样的相马者才是真正的高手。
看人间、看生活亦是如此,但它比看见事物的本质高了一层。因为,你在看人间或者看生活的时候,必须要有理性的头脑、平静的内心,不让一点小事就把你的生活变得天翻地覆。你的内心保持沉着冷静的同时,还要分辨是与非。当你站在这样一个高度时,你就有可能成为一位成功人士,因为没有什么事情能够打扰到你,在你的世界里这时只有快乐和平静。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有时,避免不了会遇见暴风雨;有时,避免不了会坠入深渊;有时,避免不了为了一件事情绕了无数个圈儿。这个时候,就请你想一想孟子的话:“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所以,无论如何,你要相信自己,不断地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进,这样,才能变成一位内心真正强大的人。
第二篇:《看见》读书笔记
《看见》读书笔记
《我看见》 读的比较浅,写的比较菜,还是那句话: 你还是应该去做,去坚持,把一些让你手舞足蹈、灵光乍现的想法写出来,哪怕只是一丝幽微的光芒,也能唤起一些人心里同样的动荡。
晚上下中班,12点多回到宿舍,床上空无一物,意识到土豪潘把我的被子锁在了他的宿舍,几番敲门打电话无果,当时心里那个气,这照我之前的脾气,非得把他门踹开不可,照我之前的脾气,第二天早晨非得骂的他狗血喷头……然后就这么裹着一个单被,挟着寒意把《看见》看完,第二天早晨身体蜷成一团…… 同事们都说柴静,有时候话倒是不刻薄,可就是那脸色让人感到怕,柴静自己从来没有意识到过,然后对着镜子左看右看,看的自己都有些怕了。很不巧,第二天早晨出门第一个就遇到了土豪潘,还没来得及准备,我在努力克制,可是我能看到自己的脸色,以及听到自己刻薄的语气,然后我开始调整,你怪人家什么呢,自己把被子放到人家宿舍晒,自己晚上没有打电话告诉人家收,然后人家还给你收了被子,你生哪门子的气呢?!大家都说《看见》所呈现的,就是柴静在央视成长成熟的历程,一个不断推翻旧我,建立新我的过程。刚进央视的柴静有些心高气傲,采访总是那样的凌厉,把采访对象当做对手一般去搏击,渐渐地她学会了如何去尊重一个个客观存在的人,如何去呈现一件件客观存在的事,学会了如何去平常的说话,学会了如何去宽容待人,学会了如何做回自己……平时我总是喜欢这样那样的要求别人,苛责别人,常以一种精神导师似的姿态说教别人,有时他们反击说,你也是一身子臭毛病还批评别人,我说我知道啊,我想,我的缺点我都知道,我只是懒得改,你能要求我怎么样啊……这样的自以为是!一个聊的来的朋友说我,其实每次你都当众戳他们的缺点,这样不好,我说那是因为我觉得我们可以那样无羁的谈话,他说,再好的的关系也不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出生到现在都是已经定了,你再怎么说都无济于事啊,还伤了和气。我感觉他说的很对,总感觉生活中少了些陈虻之于柴静这样说骂她的导师,我说我要改,可是步履维艰。我苛求别人,只不过是想把他们塑造成为我心目中那种理想主义的朋友,但我不是女娲,别人也不是橡皮人!
柴静在”无能的力量”的最后写到,教育是在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我想这也许也适用于朋友之间,真正的友谊是双方的相互打磨,自己雕琢自个儿!一切都是自发的,正如爱情一样吧,双方自发的为对方而改变。我有一高中同学,来自一所很牛逼的大学。大学期间经常互通电话,经常听他扯扯各种牛逼的话题,牛逼的见识,各种受益匪浅,然后是各种自惭!我有一大学同学,典型的精神导师类型,萝莉最爱的大叔型,经常性的向我灌输各种人生怪论,生活奇谈,然后便又是各种精神洗礼。他们之于我的改变在潜移默化之间,有时候我总是害怕,害怕时间的推移,与曾经的朋友们的差距越来越来越远,再也找不到共同的话题,所以我一直努力,努力找到或是维持某种思想的契合点。所以朋友也许就是这么一种关系吧!读《看见》,那种沁入心脾感觉从未有过,她的一字一句像大雨滴一般,敲打着额头,既让你感到一种淋漓尽致的快感,又时刻让你保持着清醒。愈往下看愈是有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然后愈加喜欢此书,爱屋及乌吧!如果说一直以来我都自恃自己知道自己缺点而无畏,那么在看完这本书后,她划拉了一道线,然后每次我濒临这线的边缘我都战战兢兢,这条线就是宽容,宽容待己,宽以待人!
翻看人人上分享的日志,2011年12月11日,一篇人物周刊对柴静的专访《我花了好多年才学会平常说话》,我想我是从那个时候才开始认识这个人称”柴姑娘”的人,日志上我还给加了个类似副标题不伦不类的东西,告诉他们对于柴静,我的无知和震撼。之后我关注她的博客,看她写野夫,看她写汶川,每一篇都是震撼,然后感觉出她的文风,也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职责,呈现!读她的文章感觉就像是在叙事,娓娓道来,不加入任何个人情感,却如泰山压顶一般震撼!我们看过太多的文章,太多的心灵鸡汤,都要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如何,他们指导着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然后我们慢慢的开始站队了!崔永元亲力自费花了很长时间去走访老兵,做口述历史的工作,他说他去采访几万个人,多少多少个小时,去重新对历史下一个结论,可能又会误导一批人,他不干这样的事。他只是希望五六十年以后终于有一本被大家公认的书,不管它是宏观叙述的还是细节叙述的,大家认为它是真实的。经常听大伙聊天,看书的时候我就突然感觉,很多年后也许我们的子子孙孙了解的历史真的就面目全非了!现在小崔做转基因,也只是想想向大家呈现转基因真实的资料,他说他不是反转!《看见》出版,我惊诧,柴静都出书了,后又了解书的内容是关于看见这个节目的,我想,把节目的内容拿过来写一遍有多大意思呢?不痛不痒!只是感觉发布会有这么强势的阵容,实在是牛。但一直没有买书的打算。
后看到宿舍老三那有一本未拆封的《看见》,我很惊诧,我说老三,你看这书啊?!想想当时我那口气,搞得全天下好像就我一人有资格看似的,哎,我还就不屑看的牛逼哄哄。这几天边读边和大家分享,发现好多人都读过,而且也都已过了那个感慨万千的幼稚期,而我,才刚刚起步,但我喜欢在路上的感觉……
第三篇:《看见》读后感
读书笔记之《看见》
生命科学学院
2011级生物技术
李裕
2011113134
书名《看见》,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但仔细揣摩,其实大不简单,因为这至少要回答三个问题:为什么看?看什么?如何看?我将这本书粗读了一篇,又细读了一篇,深深感到,柴静整本书都是在回答这几个问题。她在那么多的采访手记里,留下了许多片段式的思考,这些思考如同散落的珍珠,不着痕迹、自然而然地“长”了出来,而实际上它们是有一根线串在一起的。
首先说说为什么看和看什么。如果说早期柴静是出于一个新闻人的职业操守和使命感去“看”的话,那后期则完全是出于一个“人”的内心呼唤。在许多作品获奖之后,她却说:“我心里清清楚楚,这些不是我打心眼里有欲望的题,它们不会触动我”。她评价自己是个不爱扎堆的人,似乎与新闻人的要求背道而驰。但是,她清楚自己想做什么,当看到一个老师带着艾滋病孤儿的事,了解到那么多女子会杀夫入狱,她知道,这些都是她想“看见”的;后来报道“两会”的时候,她也决定告别惯例,从采访自己家的小区居民入手。可以说,看什么和看的角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柴静后继采访的成功,有内心的驱动力,你才会穷根溯源,不辞辛苦。
其次是如何看。我觉得,柴静对于这些超出她经验和认识范围之外的事情,从开始的好奇和预设答案到后期的仅仅只是去理解和呈现,这个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早期柴静的问题,其实是所有未经过生活摔打的理想主义者的通病;以理想横扫一切,以道德审视一切;拒绝对复杂性的体认,追求捷径或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不讲逻辑,不追求精确性。说到底是一种惰性,毕竟追求准确是一件耗时耗神的事情。所幸,柴静迅速成长起来了,她越来越精准地界定了自己的角色,那就是去理解,去呈现,不要预设答案,不要高高在上带着道德优越感,不要自命正直(因为这只会带来冷酷),不要爱惜自己的羽毛而给自己很多“为民请命”的由头,不要为了感动自己或别人而在涕泪交加中失去真相,这一切都没必要,观众自会做是非对错的判断,要做的只是准确地呈现,按照事物发展本身的逻辑去步步为营地呈现,就像一首歌唱的“你是我的眼”就足够了,“你”不必成为“我”的心和“我”的脑。进一步地,甚至可以不要那么多“形容词”,“真实自有千钧之力”,“事物自会折射出它本身蕴含的感情”。这一切成长靠的是什么?是经验。就像她尊敬的钱刚说的:清水里呛呛,血水里泡泡,咸水里滚滚。只有在长天大地尽情摔打过,只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有了切身体会,你才有足够的经验以及由经验升华出来的智慧和直觉去做最准确的判断。也许这么说不够形象,还是用钱刚的话吧,他说:你只管用力把一个人一件事吃透了,后面的就知道了。
表面看来,柴静写的是一个新闻人的进阶之路,实际上,她写的是一个人回归理性、回归生命不言自明的本真状态的过程,或者更简单地说,就是回归“寻
常”,就像她的同事评价她的那句“你就是平常说话”。无论是擦去失去表姐的痛苦小男孩的眼泪,还是要求地震中失去孩子的父亲不要喝酒吸烟以准备再次怀孕,虽然看起来违背新闻人的职业准则,但它是对一个正常人情感的回归。正是基于这种回归,她会拥抱失去妻子的孤独走在奥运村的德国奥运冠军,她也会被听到她忠言相告的陌生小男孩拥抱。无他,唯诚而已,一种基于理解而不是任何其他东西的真诚而已。这种理解不是刻意的,而是真正认识到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是相似的,不同的只是有些人的恶深藏了、抑制了,而有的人的恶却机缘巧合迸发出来了(这就是我曾经为“相似的你我”这个网名深深激赏的原因),所以采访就是“病友间的相互探问”,大家都有病,不要五十步笑百步,也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我认为,所有的章节里,《无能的力量》是核心,读明白了这一篇,能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我读完这一章只有两个感受:第一,为什么我们要历经千辛万苦的思考、要遇到合适的人读到合适的书才会形成的一些观念,在一个德国人卢安克的世界里竟是如此稀松平常和理所当然。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外,他就自然而然地那样想,也那样做了,他们觉得寻常的事情,到了我们这里为何如此之难?看来,我们对于“寻常”的理解,早就错位到一种离谱的程度了;第二,任何事情都是共通的,就像新闻和教育。既不可为了印证自己想好的主题去采访,也不要想象孩子应该怎么样就拿这个去“规范”孩子的发展;新闻归根结底是人,是活生生的人性,教育也是为了让人的心活得更生猛活泼而不是像我们现在做的那样“让心死去”。
现实有些残酷,中国的事情就像柴静引用的里尔克的诗:哪有什么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能怎么办?柴静隐隐约约、断断续续地给出了一些答案:要么像钱刚说的“让问题浮出水面,自会一步步解决”;要么像卢安克说的,不带着任何目的去做事,不想着自己能改变什么,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但首先要做的是不屈服,不要像陈丹青说的那样从内心深处“认了”,觉得事已至此,一切都是徒劳。柴静举出的例子很多,美国民权之母帕克斯说“我只是讨厌屈服”,中国的胡适说“要独立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不依赖别人”,而眼下她的采访对象、为一瓶矿泉水要发票的郝劲松说:我要宪法赋予我的那个世界。我觉得,柴静是个决绝的人,人性的柔韧度似乎是她可望不可即的,至少暂时是。她关心“弱势群体”和发自内心地羡慕卢安克都可以说明这一点。她渴望像卢安克一样思考和看待问题,可那是另一种社会情境和价值体系下发生滋长出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就像卢安克说的:德国都已经完成了,中国才刚刚开始。她还需要继续上路,修行,我们更应该如此。
最后要说的是,柴静和她的同事们(也是朋友)的故事也非常感人,也直接从侧面说明柴静能做到这样的成绩绝不是偶然,因为根本上,镜头前和镜头下的她是同样一个血肉丰满的人。陈虻表面精明、尖锐,时常语不惊人死不休,可内心却憨厚、寂寞;崔永元曾经的心如死灰和再一次的死灰复燃,让人心痛也让人心折;她,老范和老郝组成的三驾马车,彼此观察打量,彼此默默扶持,彼此理解和爱。老范中途出事离开,柴静第一次感到决定自己悲欢的人就是身边的几个人,在难得的重聚后,三人喝醉了把脑袋堆在一起说:以后哪儿也不去了,好歹在一块吧。可惜离别还是会发生,柴静告别了新闻调查,老郝自此再没和别的出镜记者合作,宁愿万水千山独自一人。
这似乎也违背了职业精神,但管它呢,谁让她们相互之间如此眷恋,谁让她们有过这样一段无与伦比的骄傲的旅程。
整体书一字一字看过去,当合上最后一页时,还舍不得结束。这就应该是《看见》给我们每一个读者的震撼和共鸣吧。读它时,让我犹如身在其中,感受当事人的情感,体会事件的本质,感悟人生的真谛,内心有太多无法言表的情感就那样不断的肆意翻滚着、流淌着。
此书,她用坦诚的语言陈述着自己的十年成长路,不断剖析自己,不断正视自己的不足,让我们感受到了有血有肉的作者。她深入一线,“出生入死”给我们带来的事件真相,她的经历,她的采访,常常会触动我心弦,让我随之潸然泪下。
就像歌词里唱的“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么风彩虹”,就像她的导师所说:“痛苦是财富,这话是扯淡,姑娘,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财富!”其实一路走来,回首我们每个人走过的轨迹,哪个不是曲曲折折,而哪个人的经历不是一首百转千回的歌呢。
想想自己,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能再在患得患失之间蹉跎岁月了,就像白岩松对柴静所说的:“往事是最痛苦的,只不过回忆起来非常美好”;就像她在报道监狱女囚时所表达观点一样:“人是一样的,对幸福的愿望一样,对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样,只是她生在这儿,这么活着,我来到那儿,那么活着,都是偶然。万物流变,千百万年,谁都是一小粒,嵌在的秩序当中,采访是什么?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认识自己越深,认识他人越深,反之亦然。”其实这些放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不也是亦然吗!感谢自己经历的一切,认识自我的渺小和伟大,也理解他人想法和行为,很多人你可以不认同他的价值观行为处事,但前提是,你一定要先去了解他,把他当成一个和你一样对等的人来看待,去理解他的逻辑。不能理解的部分,应留有疑问,而不是劈头盖脸的质问。因为人对幸福的愿望是一样的。
在阅读中的我,在《看见》这本书中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影子。并不是我的经历与柴静有何相似之处,但是我想,每一个个体,在成长的道路上,不管经历过什么或者没有经历过什么,总有相似的心路可循。初入社会的青涩与倨傲,迷失了自我的慌乱和惶惑甚至想要放弃自己,压力下的或软弱或尖锐,这些感受我们都曾有过。所不同的是,有些人,在走过了这么多路以后,把自己包裹的越来越深,最终只留下一个勉强适应社会标准的模糊的影子,糊涂地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而柴静,一次次地放下包袱,越来越走进自己的内心,从而也能够走进更多人的内心。
看完这本书,我的心里一直在重复两个字一一独立。独立地思考,意味着不从众不偏颇。摆脱任何别人的影响,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更难的,是摆脱“自我”的影响。像“金刚经”里说的,“念起即觉,觉即不随”。察觉自己的每一个念头,看往他而不是跟随他。在“自我”的影响下,依然保持独立地思考,这才是真正的自由。
《看见》这本书还教会我用客观的、全方位的角度去看问题。无论对我们来说是好还是坏事情,它都有不同的面,都有不同的问题存在,首先我们要像柴静
报道“非典”一样,为了“真相”深入其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真正了解问题本身; 其次就像“药家鑫”报道一样,一件交通事故本身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性,但深层折射出的是现在家庭教育问题。
书名如其人,书如其人。于前者,可以看见柴静内心世界;于后者,从娓娓道来的故事或人生感悟中,透露出她对这个世界的关爱和对人性的剖析。于是,无论是关于人生的感悟还是对世界的觉悟,在《看见》里,都可以看见。
起初拿到这本书时,本能地认为在这本书中应该会有可以选择的标志性事件,或者会有描绘历史的雄心,然而,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柴静只选择了留给她强烈生命印象的人,这些人,让我们本身存在的一些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最后发现这种摇晃是危险的,然而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第四篇:《看见》读后感750字
阅读了那么多书后才遇到这本文学中的金子,实在令人赞叹。语言是那么朴实无华,情感是那么真真切切。
富有独特思想的柴静是那么令人尊敬。整本书循序渐进,让人越看越带劲儿。幽默讽刺的笑柄与煽情动人的故事相结合,演绎出这么一本独具魅力的书。
中国最缺的就是真实,在一件件事件的背后真相是什么,是所有广大民众所想知道的。作为一名记者,柴静报道的几乎没虚伪,她真诚的为人名服务,为中国服务,为真相服务。也许大家认为记者的话都是真实的,但柴静毫无掩饰地将一位记者轻描淡写却反响极大的故事写了出来。当年北京的三月,柴静他们冻得鼻青脸肿,小心翼翼地走在北京里。风大得很,为了拍出效果,一位记者强顶着寒风,挤出微笑,瑟瑟地脱下外套,夹在腿中,对着镜头说道:“北京的三月,春意盎然……”这让柴静感触很深,看得出来,在此时她喜爱的那个决心,要做一名真实的记者。
就如同一段故事般,每一个板块几乎都没有少一个人物——陈虻。他一直上演的是一位精炼严格的领导者。他语言犀利尖锐,无论你怎么说他都有能力把你彻彻底底、严严实实地反驳回去。但正因为在这良苦用心的“刺激”下,柴静才能取得今日无比令人崇高的地位。最后一块陈虻的去世让人们感到一丝遗憾。如此出色的领导者,他最杰出的作品不是制作的片子,而是培养的一个个人才。
我发现,所有功成名就、有巨大反响力的人物,包括诺贝尔文学获得者——莫言在内,都爱用故事去反应道理,通俗易懂,引人入胜。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让全国上下的人沉思。山西是柴静的家乡,但这十几年来,一直在开矿挖煤,空气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当时的市长来到别的城市,刚一下飞机就晕倒了。还是秘书了解他,找来一辆汽车向市长脸上一喷,他竟然醒了过来。他边爬边说:“看来这儿的空气不够硬啊。”这是一个有趣生动却发人深省的故事。中国现在的许多城市PH2.5明显超标,一路走就呛一路灰尘。
《看见》是一本好书,它的作者更是一位好人,若没有她,我们怎能知晓这后面的一幕幕?
第五篇:《看见》摘录
1.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白岩松
2.《卡桑德拉大桥》里头的感觉,火车正往危险的地方开,车里的人耳边咣咣响——外面有人正把窗户钉死。
3.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
4.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胡适
你们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这就是独立的精神。
5.某记者:在意识当中我们所拍的片子就是要歌颂一个人物,对这个人物有利的要描写,对这个人物所谓不利的就要免去,这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陈虻:谁给你的?
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通常说的他是个好人或者说他是个十恶不赦的大坏人,都是就某一方面而言的,也就是片面的,而新闻报道要引导主流价值观,要做出一个主题,所以会自然地忽略坏的一方面,我不知道新闻报道应该怎么做。但是我们在认识同学、朋友、看新闻时,要有自己的判断,要意识到人是矛盾的。可是,有人会说:照你这么说,什么事情都是两面的,什么人既有好的一方面又有坏的一方面,这纯粹无用。哎,是啊,究竟什么是正确的?。
6.崔永元曾经去日本NHK电视台,密密麻麻的都是中国影像资料,他挑了东北的张学良来看,是九一八三天后张学良三十分钟的演讲:委员长说,两年之内,他不把日本人赶出满洲他就辞职。我们没有这样的资料,我们不了解我们的历史,悲哀的是,我们就算有也不会去关注他。
7.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的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习惯。
看看论坛,多么鲜活的例子。每个人都在评论,都在赞美或者贬低,生活中如此。当我们经历很多,思考并理解很多,就会开始变得中性,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发现任何赞美和贬斥都不能代表你、也不能概括他,否则这对你们都是不公平的,或许这样才开始体会人性的复杂、世界的复杂,才不会轻易下结论。NHK的总监不是说么?我们早过了评论的时代,现在需要做的是提供事实的真相,供大家来思考分辨真伪。我觉得,因为这个过程太难,宽容才变成了一种道德。
8.偏见的造成是利益和庇护,也有无知和蒙昧。
9.当我们对某件事的意义和影响争论不休时,都忘了一个最简单、无论如何都没法绕过的问题,真,还是假?
10.她写了非典、汶川地震、唐山地震,灾难的本质就是灾难。那些批评灰色、过誉人性的人,都没有经历过灾难,我也没有。
11.陈虻:你自己有认识事物的坐标系么?
12.不能用到的眼光看任何问题。
13.命运通过失败指出应该走的路——卢安克
我在害怕什么?害怕选择一个行业、一个职位不适合自己,还要换,这就意味着一个失败,意味着在同学和家长面前的丢人,害怕很多东西,可是这样的害怕带来了什么?可是如果你一次就成功了,以后呢?不成熟的事情会很大。况且你还没有去做又在幻想什么?
14.柴静、卢安克我怎么老没办法改变我的弱点?如果那么容易的话,还要漫长的人生干什么呢?
15.强大的人不是征服什么,而是能承受什么。
16.不光是家长,不管是任何人,你告诉别人应该怎么样,这就是错的方式。那么,怎样才是正确的?
17.宽容的基础是理解,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强大了才能变软。
18.不是谁的错,只是生活本身矛盾密布。
19.评论部:求实 公正平等 前卫
20.陈虻: 你就是个网球,我是个球拍,不管你达到什么高度,记住,我都比你高一厘米。
21.他把陈大会、法拉奇、拉里金的提问抄在小本上,采访前偷换一下问题的内容就直接用。这是一个好的思路啊,挺聪明的,慢慢模仿学习。中国的科技、军事不是一样么,哈哈。
22.陈大会:记者的首要任务是揭示真相。
23.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了自己。
可是,我为什么要忘了自己?
24.人们还能笑的时候,是不容易被打败的。
25.不懂就被糊弄,稳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