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维《桃源行》诗词鉴赏
王维《桃源行》诗词鉴赏2篇
王维《桃源行》诗词鉴赏1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注释
(1)逐水:顺着溪水。
(2)古津:古渡口。
(3)坐:因为。
(4)一说“行尽青溪忽值人”。见人:遇到路人。
(5)隈:山、水弯曲的地方。
(6)旷望:指视野开阔。旋:不久。
(7)攒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
(8)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9)樵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10)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11)物外:世外。
(12)房栊:房屋的窗户。
(13)喧:叫声嘈杂。
(14)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
(15)引:领。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16)平明:天刚亮。闾巷:街巷。开:指开门。
(17)薄暮:傍晚。
(18)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去:离开。
(19)灵境:指仙境。
(20)尘心:普通人的感情。乡县:家乡。
(21)游衍:留连不去。
(22)自谓:自以为。不迷:不再迷路。
(23)峰壑:山峰峡谷。
(24)云林:云中山林。
(25)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王维《桃源行》诗词鉴赏2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韵译】
渔船顺着溪流走观赏山水一溪春,古老的渡口夹岸的桃花艳丽缤纷。
坐看红花一树树忘却究竟走多远,行至青溪尽头空空荡荡不见有人。
有一山洞入口暗行小径开头曲折,走不多远旋即看见陆地广阔无垠。
远远望去有一个云树相聚的去处,近看却是千家万户种满花卉竹林。
樵夫最初自我介绍他们汉代姓名,村中的居民都没改变秦代的衣裙。
他们居住的地方是武陵的桃花源,还在世外仙境建起了自得的田园。
月明高照松下房舍窗棂一片清静,云中朝阳初露到处是鸡犬的吠鸣。
听说来了凡人大家集拢来看究竟,竞相引领回家打听家乡近来情景。
天一亮,他们就开门打扫街巷花径,傍晚,渔人樵夫便乘小船回到山村。
当初因为避乱先人离开混乱人间,再说来到这神仙境地就不想回还。
深山峡谷谁也不知道人世间的事,外界看这里也只看见渺远的云山。
至今已不再怀疑仙境之难于闻见,只是尘心未尽仍然思念旧的乡县。
出洞后尽管觉得桃花源山水远隔,始终打算辞家去桃花源长期游历。
自以为走过的旧路应该不会迷向,怎么知道山峦沟壑而今已经改变。
当时只记得进入山中后很远很深,沿着青溪几经转折才到深邃云林。
春天已经来到遍溪都是桃花流水,辨不清桃花仙境该到何处去找寻?
【赏析】
这是王维十九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题材取自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清人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好的诗应当象醇酒,读后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决不仅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王维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进行了这种艺术上的再创造,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世流传。
《桃源行》所进行的艺术再创造,主要表现在开拓诗的意境;而这种诗的意境,又主要通过一幅幅形象的画面体现出来。
诗一开始,就展现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远山近水,红树青溪,一叶渔舟,在夹岸的桃花林中悠悠行进。诗人用艳丽的色调,绘出了一派大好春光,为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作了铺陈。这里,绚烂的景色和盎然的意兴融成一片优美的诗的境界,而事件的开端也蕴含其中了。散文中所必不可少的交代:“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在诗中都成了酿“酒”的原材料,化为言外意、画外音,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了。在画面与画面之间,诗人巧妙地用一些概括性、过渡性的描叙,来牵引连结,并提供线索,引导着读者的想象,循着情节的发展向前推进。“山口”“山开”两句,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它通过概括描叙,使读者想象到渔人弃舟登岸、进入幽曲的山口蹑足潜行,到眼前豁然开朗、发现桃源的经过。这样,读者的想象便跟着进入了桃源,被自然地引向下一幅画面。这时,桃源的全景呈现在人们面前了:远处高大的树木象是攒聚在蓝天白云里,近处满眼则是遍生于千家的繁花、茂竹。这两句,由远及近,云、树、花、竹,相映成趣,美不胜收。画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和欣欣向荣的生机,让你驰骋想象,去领悟、去意会,去思而得之,而所谓诗的韵致、“酒”的醇味,也就蕴含其中了。接着,我们又可以想象到,渔人一步步进入这幅图画,开始见到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写出了桃源中人发现外来客的惊奇和渔人乍见“居人”所感到服饰上的明显不同,隐括了散文中“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意思。
中间十二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来,另起一层意思,然后点明这是“物外起田园”。接着,便连续展现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静谧;太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两幅画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王维独特的艺术风格。渔人,这位不速之客的闯入,自然也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惊闻”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画面,不过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惊”“争”“集”“竞”“问”等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色动态和感情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平明”二句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之美好。“扫花开”“乘水入”,紧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点。“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叙事,追述了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文势活跃多姿。
最后一层,诗的节奏加快。作者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这许多内容,一口气抒写下来,情、景、事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不疑”六句,在叙述过程中,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对云山路杳的“仙源”则充满了向往之情。然而,时过境迁,旧地难寻,桃源何处?这时,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后四句,作为全诗的尾声,与开头遥相照应。开头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结尾则是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令人感喟不已!“春来遍是桃花水”,诗笔飘忽,意境迷茫,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试将这首《桃源行》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作比较,可以说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点。散文长于叙事,讲究文理文气,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而这些,在诗中都没有具体写到,却又使人可以从诗的意境中想象到。诗中展现的是一个个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画面以外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就是诗之所以为诗吧。
王维这诗中把桃源说成“灵境”“仙源”,今人多有非议。其实,诗中的“灵境”,也有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桃源中人也照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它反映了王维青年时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题思想,与散文《桃花源记》应当说基本上是一致的。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诗的笔力舒健,从容雅致,游刃有余,颇为后人称道。清人王士禛说:“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维)、韩退之(愈)、王介甫(安石)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谈》)这“多少自在”四字,便是极高的评价。翁方纲也极口推崇道:这首诗“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石洲诗话》)可谓定评。
第二篇:王维桃源行诗句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桃源行王维诗句,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原文
桃源行
唐代: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译文
渔舟顺溪而下,追寻那美妙的春景,夹岸桃花映红了古渡口两旁。花树缤纷,忘记了路程远近;行到青溪尽处,忽然隐约似见人烟。走入了幽深曲折的山口,再往前,豁然开朗一片平川。远望去丛丛绿树有如云霞绮聚集,进村见户户门前翠竹鲜花掩映。第一次才听说汉以后的朝代,村民穿戴的还是秦代衣装。他们世代聚居在武陵源,在这里共建了世外田园。明月朗照,松下房栊寂静;旭日升起,村中鸡犬声响起。村人惊讶地把外客迎接,争相邀请,询问那世上的消息。清晨的街巷,家家打扫花径;傍晚的溪边,渔樵乘船回村。当初因避乱世逃出尘寰,寻到这桃源仙境便不归还。从此隐居峡谷,再不管外间变化;世人求访异境,不过是空望云山。渔人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凡心未尽只把家园挂牵;出洞后他不顾隔山隔水,又决定辞家来此仙源。自认为来过的地方不会迷路,怎知道眼前的峰壑全然改变。当时曾记得山径幽深,沿青溪几回弯曲才到桃林。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注释
(1)逐水:顺着溪水。
(2)古津:古渡口。
(3)坐:因为。
(4)一说“行尽青溪忽值人”。见人:遇到路人。
(5)隈:山、水弯曲的地方。
(6)旷望:指视野开阔。旋:不久。
(7)攒云树:云树相连。攒,聚集。
(8)散花竹:指到处都有花和竹林。
(9)樵客:原本指打柴人,这里指渔人。
(10)武陵源:指桃花源,相传在今湖南桃源县(晋代属武陵郡)西南。武陵,即今湖南常德。
(11)物外:世外。
(12)房栊:房屋的窗户。
(13)喧:叫声嘈杂。
(14)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
(15)引:领。都邑:指桃源人原来的家乡。
(16)平明:天刚亮。闾巷:街巷。开:指开门。
(17)薄暮:傍晚。
(18)避地:迁居此地以避祸患。去:离开。
(19)灵境:指仙境。
(20)尘心:普通人的感情。乡县:家乡。
(21)游衍:留连不去。
(22)自谓:自以为。不迷:不再迷路。
(23)峰壑:山峰峡谷。
(24)云林:云中山林。
(25)桃花水:春水。桃花开时河流涨溢。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诗人十九岁时候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题材取于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清代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曾说:“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好的诗应当像醇酒,读后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将散文的内容改用诗歌表现出来,决不仅仅是一个改变语言形式的问题,还必须进行艺术再创造。王维诗人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进行了这种艺术上的再创造,因而具有独立的艺术价值,得以与散文《桃花源记》并世流传。
中间十二句,是全诗的主要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承上而来,另起一层意思,然后点明这是“物外起田园”。接着,便连续展现了桃源中一幅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月光,松影,房栊沉寂,桃源之夜一片静谧;太阳,云彩,鸡鸣犬吠,桃源之晨一片喧闹。两幅画面,各具情趣。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王维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渔人,这位不速之客的闯入,使桃源中人感到意外。“惊闻”二句也是一幅形象的画面,不过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物。“惊”、“争”、“集”、“竞”、“问”等一连串动词,把人们的神色动态和感情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表现出桃源中人淳朴、热情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平明”二句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之美好。“扫花开”、“乘水入”,紧扣住了桃花源景色的特点。“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两句叙事,追述了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世间遥望空云山”,在叙事中夹入情韵悠长的咏叹,文势活跃多姿。
最后的一层,诗的节奏加快。作者紧紧扣住人物的心理活动,将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这许多内容,一口气抒写下来,情、景、事在这里完全融合在一起了。“不疑”六句,在叙述过程中,对渔人轻易离开“灵境”流露了惋惜之意,对云山路杳的“仙源”则充满了向往之情。然而,时过境迁,旧地难寻,桃源已不知在何处了。这时,只剩下了一片迷惘。最后的四句,作为全诗的尾声,与开头遥相照应。开头是无意迷路而偶从迷中得之,结尾则是有意不迷而反从迷中失之,令读者感喟不已。“春来遍是桃花水”,诗笔飘忽,意境迷茫,给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
将这首《桃源行》诗与陶渊明《桃花源记》作比较,可以说二者都很出色,各有特点。散文长于叙事,讲究文理文气,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都交代得具体清楚。而这些,在诗中都没有具体写到,却又使人可以从诗的意境中想象到。诗中展现的是一个个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画面以外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就是诗之所以为诗的原因。
王维诗人这首诗中把桃源说成“灵境”、“仙源”,现代的人多有非议。其实,诗中的“灵境”,也有云、树、花、竹、鸡犬、房舍以及闾巷、田园,桃源中人也照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处处洋溢着人间田园生活的气息。它反映了王维诗人青年时代美好的生活理想,其主题思想,与散文《桃花源记》基本上是一致的。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人“诗中有画”的特色在早年作品中的反映。此外,全诗三十二句,四句或六句一换韵,平仄相间,转换有致。诗的笔力舒健,从容雅致,游刃有余,颇为后人称道。清代王士禛说:“唐宋以来,作《桃源行》最佳者,王摩诘(王维)、韩退之(韩愈)、王介甫(王安石)三篇。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红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谈》)这“多少自在”四字,便是极高的评价。翁方纲也极口推崇说,这首诗“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石洲诗话》)这正是结论性的评价。
第三篇:王维《归嵩山作》诗词鉴赏
王维《归嵩山作》诗词鉴赏
王维《归嵩山作》诗词鉴赏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韵译】
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
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
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
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赏析】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南登封县北。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扣题目中的“归”字。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进,显得那样从容不迫。这里所写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都反映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摹归隐路途中的景色。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二是寓有作者的寄托。“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原因是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所以此联也不是泛泛的写景,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练而又形象的描写。“嵩高”,即嵩山。前句交待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这时感情又趋向冲淡平和。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笔端,既可领略归山途中的景色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细微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静澹泊。说明作者对辞官归隐既有闲适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隽永,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精巧蕴藉之妙。沈德潜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吴小林)
第四篇:诗词鉴赏,李白《清溪行》
四季爱读,享阅空间
【诗词鉴赏】
清
溪
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本诗作于诗人被“赐金返还”,离开京城,已漫游十年之际。
①清溪,流经安徽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入长江。②新安江, 发源于徽州,东入浙江省西部,经淳安至建德与兰江汇合,东北流入钱塘江,是钱塘江正源。
本诗是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时所作。池州是 皖南风景胜地,而风景名胜又大多集中在清溪和秋浦沿岸。
【试题精粹】
【一】
(1)诗的颈联写景颇有特色,使人如身临其境,试分析其独特之处在哪儿?(4 分)(2)本诗的尾联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氛围?会促使诗人产生怎样的情怀?(4 分)【参考答案】
(1)独特处在于运用比喻的手法(1 分)来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1 分)诗人以“明镜” 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描绘了一幅“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 在清溪之中”的美丽图景,使人如身入其境。(意思相近既可,注意一定要结合诗句进行分 析)(2 分)(2)诗人借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创造了一个情调凄凉的清寂境界。(2 分)在这种环 境中,诗人联想到自己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却难以施展只有远游他乡,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仿佛一切都在为自己而悲切,自然流露出内心的落寞郁闷。(意思相近既可)(2 分)
【二】
(1)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
(2)诗的尾联描绘了什么情境?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3)清溪水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为了突出清溪水这一特点,作者主要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5分)
花开四季,一季萌芽;一季含苞;一季盛放;一季涅槃。
四季爱读,享阅空间
(4)概括并简要分析诗歌中所包含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颔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颈联运用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答“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言之有理即可给分)(2)诗的尾联描绘了凄凉清寂的情境,流露出诗人内心的一种寂寞抑郁的情绪。(意思对即可).(3)清溪水最主要的特点是清澈。(1分)手法:衬托手法,以新安江水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的更加清澈。(2分)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水,把两岸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水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写出了清溪水的清澈无比。(2分)(4)从“清我心”可见出诗人对清澈的清溪水的喜爱之情;(2分)
末联写傍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因远离家乡、思念家乡内心的孤寂、落寞之情;以及胸怀济世之才的诗人内心难以言传的抑郁悲伤的情怀。(2分)(分别为感情1分,分析1分)
【三】
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的首联中“诗眼”各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诗人以
手法侧面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又以
的手法正面表现清溪的清澈。(每空1分,共2分)
3、有人说这首诗的诗眼是“清”字,你同意吗?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答:“清”与“异”分别是第一、二句中的诗眼。“清”字是形容词活用作使动词,不但写出了清溪的清澈,而且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的心里感受,化无情之物为多情之人,使自然景观与诗人的心里感受融为一体。诗人用一个“异”字来状水色的奇异,写出这条清溪不仅清澈,而且在颜色上也有别于其他的水。
2答:对比衬托;比喻(2分)
答:同意,“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心的感受,点明了水色的特异之处。(1分),二、三两联用反衬比喻等手法着力描写了清溪的清溪的清澈美丽,营造了一种明净纯澈的意境(1分)最后又创造了一个情调凄凉的清寂境界,(1分)诗人在这美丽的清溪畔,固然清心,但听到猩猩的一声声啼叫,似乎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悒郁的情绪。(1分)
【四】
(1)诗中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2分)
(2)试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本诗最后两联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感的?(4分)【参考答案】
(1)清澈,明净【2分】
(2)诗人在第三联运用比喻的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以“屏风”比喻群山,描写了清溪水的清澈明净。(2分)在此基础上,诗人在第四联中营造了一种悲切凄凉的清寂境界,(1分)抒发了自己空怀大志、报国无门的落寞郁闷的情绪。(1分)(3)B【2分】
花开四季,一季萌芽;一季含苞;一季盛放;一季涅槃。
四季爱读,享阅空间
【五】
(1)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2)诗的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4分)【参考答案】
(1)本诗描写了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了诗人喜欢清新的大自然,厌恶混浊的长安的情怀。(或:寄托了诗人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落寞的情怀。)(或:寄托了清寂之中又含空悲孤寂的情怀。)(2)运用了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
【译文】
清溪的水色给我清心的感受,清溪水色其它水泽的地方不同。就算新安江的水色清澈见底,那又怎么能与清溪相比呢?
人好像在明镜中,鸟好像在屏风里的。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我听来,就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
【赏析】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是公元753年(天宝十二年)秋后李白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池州是皖南风景胜地,景点大多集中在清溪和秋浦沿岸。清溪源出石台县,仿佛一条玉带,蜿蜒曲折,流经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汇入长江。李白游清溪作有许多有关清溪的诗篇。这首《清溪行》主要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寓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
“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李白一生游览过很多名山秀川,独有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我心”的感受,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异之处。开篇就赋予客观景物主观化特性。接着,诗人又以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向来以水清著称。南朝梁沈约就曾写过一首题为《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的诗:“洞彻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新安江的水是清澈的,作者用清溪的水与之相比:“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意思是:“新安江,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吗?”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对比衬托出清溪的更清。
然后,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读者如身入其境。宋代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价说:“《复斋漫录》云:山谷言:‘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又云:‘船如天上坐,鱼似镜中悬。’沈云卿诗也。„„予以云卿之诗,原于王逸少《镜湖》诗所谓‘山阴路上行,如坐镜中游’之句。然李太白《入青溪山》亦云:‘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虽有所袭,然语益工也。”
最后,诗人又回到自己的主观感受,创造了一个悲切凄凉的清寂境界。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我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因此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就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花开四季,一季萌芽;一季含苞;一季盛放;一季涅槃。
第五篇:王维 《鹿柴》 诗词赏析
王维《鹿柴》赏析
被誉为“诗佛”的王维,所著之诗无不浸染了禅意而言尽意无穷,令人在空花水月般无我之境里体悟现实之外的幽然之境,摩诘的诗总能唤起人们对自然、宇宙和人生的共鸣,最终窥见内心本我,迎来久违的宁静与释然。
以《鹿柴》一诗为例,全诗未著“我”一字,却感觉得到一位孤独旅人的行迹。看似写景,实则写虚空,写内心的圆满自足:
“空山不见人”,孑然一身于渺无人烟的空谷荒原,目之所及是迷雾般陌生境地,却蕴含着独自面对世界万象的勇气。“但闻人语响”,还是望不见一息人影,熟悉的人声这么近又那样远,如同独我一人置身世外,只是清风忽而送来尘世的喧嚣——即便这样也无法扰乱我心。“反景如深林,复照青苔上”,一束阳光始料未及地惊动了这仿佛凝滞了的深山,透过密林、尘埃与时光,映照青石之上,恰如顿悟的灵光闪现给人以启迪,仿佛来自太虚的意旨,蕴含神意与关切,为结尾增添一抹暖色。诗画的圆满结合是情景相融,臻于艺术高境,正如苏东坡论其《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种物我不分、冥合天人的思想令王维之诗触及自然神韵、人生哲思、与宇宙玄妙。以我拙见,此境成因非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却是此心本静,无可取舍,在平淡之中参透永恒。其诗意蕴之隽永恰如严羽在《沧浪诗话》论唐诗之境所云:“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