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蝙蝠和雷达教案名师
蝙蝠和雷达教案
教学目标
1、懂得课文中总起句的作用,学习先提出问题再逐步解决问题的写作方法。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事物,并从中也得到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1.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2.练习归纳段落大意,学习用抓住重点句来归纳段意的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出示蝙蝠图: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根据回答板书:蝙蝠)
你从课外资料中知道蝙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学生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
师述:无论何种蝙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夜间都能安全地飞行。(板书:夜间飞行)
二、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本,自读第3节,看看你能读懂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在书上做个标记。
1、学生自学。
2、检查:多媒体出示第3节。
A交流你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灵巧)
(飞行特点)
b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圈出:还能、无论、即使也)
C这段话该如何把它读好呢?谁来试试,这样吧,我们先练练,待会儿我们来比赛。
学生练习———指名两人比赛———学生评议———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朗读
3、同学们,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怎样探路的)
师述:对呀,这时,我们都会想:老师指末句,生齐读。
三、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斯兰瑞尼已经做了很多试验,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根据表格自学第4、5小节,同时用大圈圈出科学家研究的对象,用“———”
划出试验方法,用“”划出试验结果,再想一想,这个试验证明了什么?请一、二组的学生自学第4节,三、四组的同学自学第5节。
(多媒体出示表格)
1、学生分小组学习。
2、检查:假如你就是意大利的著名科学家,现在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
学生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我是科学家--------,我在第---次实验中是这样做的-----------)
3、小结:三次试验证明-------(多媒体出示,学生读)“蝙蝠探路的工具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
请大家把书上的这句话用双横线划出来,然后仔细地读 读。边读边想想你还想知道什么?
4、学生自读后提问。
四、引导学生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探路的?
1、同桌一起自学第六节,找出有关蝙蝠飞行的秘密的句子,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能理解它吗?
2、同桌自学第六节
3、检查:交流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第六小节。
A、老师根据回答划出2、4两句。
B、请大家自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能自个儿读懂它吗?
C、学生介绍读懂的地方,板书:嘴超声波障碍物耳朵
D、老师操作课件示意图
E、请学生上黑板标出超声波传播方向。(生板演,生简评)
4、师生分读第6节。师1、3 生2、4。
5、问:这一节告诉我们什么?
6、赏读:好,那我们再一起来当一回研究成功的科学家,向在座的老师介绍一下蝙蝠探路的秘密吧。(齐读第六节)
五、过渡:科学家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后,就模仿它来发明了雷达(板书:雷达)那么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呢?请用同样的方法自读第7节,同时也帮老师设计一个雷达探路示意图的板书。
1、学生自学。
2、检查交流自学体会。
3、多媒体出示课后第三道填空。(口答)
4、出示设计示意图并介绍设计意图,生评并上黑板板书:天 线无线电波荧光屏
5、集体朗读第7节。
六、总结:
同学们,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呀?(板书:和)
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卡片出示:“仿生学”)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很多很多,你能再举些例子来吗?
当然,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生物的秘密还未发现,许多地方值得人类利用它来创造发明,为子孙后代造福,这个重任我希望大家能挑起它,有信心吗?
七、作业:
表演题:想象假如有一天,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偶儿碰到了夜行的飞机,它非常惊讶,就和飞机说起话来,同学们,它们会怎么说呀?
1、同桌练习,配以动作。
2、请一生上台表演
网站导航
蝙蝠与雷达课堂实录
来源:语文网
作者:匿名 2013-03-25 17:12:10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蝙蝠吗?
学生纷纷回答:见过。
师:蝙蝠长的什么样子?你了解哪些有关蝙蝠的知识?(指名回答)
生:蝙蝠的头和身体长得像老鼠。
生:蝙蝠是哺乳动物。
生:蝙蝠是靠嘴巴发出超声波来引导飞行的。
(PPT1:三幅蝙蝠图片)
师:这是老师搜集的蝙蝠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两幅是蝙蝠飞行时的图片,这一幅是蝙蝠在干什么?
生纷纷回答:休息。
师:对,蝙蝠休息的时候都是将自己倒挂起来。
(PPT2:雷达图片)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
生齐答:雷达。
师:对,你们了解雷达的有关知识吗?(指名回答)
生:雷达是靠发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
生:雷达在使用时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生:雷达被应用于军事、天文、航空、航海等领域。
师:(边板书边介绍)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两只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1课《蝙蝠和雷达》,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
第二环节:字词教学
(PPT3:课文中的生词)
师:首先,我们来学习一下课文中的生词。(指名读)
两名学生分别读词语。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在读词语的时候,有一个词都出错了,是哪一个?
生纷纷回答:清朗。
师:他俩把这个词和哪个词混了?
生齐说:晴朗。
师:这两个词有什么共同之处?(指名回答)
生:都可以用来形容天气。
师:那么,两者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指名回答)
生:晴朗是指天气晴朗,阳光充足,没有阴天下雨。清朗是指又清爽又晴朗,包含两个意思。
师:解释得非常准确,大家明白了吗?记住不要再读错。
师:屏幕上,显示红色的是本课的生字,请大家认真看一看,你觉得那个字我们使用或书写容易出错,可以举手给大家提醒一下。(指名回答)
生:“捕捉”的“捕”书写的时候不要漏了上面的点。
生:“荧光屏”的“荧”要和“晶莹”的“莹”区分开。
生:“横七竖八”的“竖”要和“坚硬”的“坚”区分开。
生:“揭开”的“揭”右下部分里面是个“人”,不要写成叉(Χ)。
师:对,“揭开”的“揭”我们在书写的时候还要注意,最后一笔是“竖折”,不要再多写一竖。下面我们一起边说笔顺边书空一下,书空的时候也要注意运笔。
学生边书空边说笔顺,第一遍将“人”的第二笔说成了“捺”,教师纠正应演化成“点”,学生第二遍书空。
师:下面请大家拿出写字纸,写两个“揭”字。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纠正学生书写及握笔姿势)
师:今天我们主要练习这一个生字,课后我们在写每一个生字的时候都要这样认真仔细。
第三环节:课文教学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读一下课文,请其他同学认真听,思考一下: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指名读课文,每人一段)
几名学生分别读课文。
师:刚才这几名同学读得都很流利,说明大家预习的不错,大家有没有听到读错的地方。
生纠错。
师:对,在阅读时,我们要尽量看仔细,避免出现添字、漏字的现象。
师:另外还有几个词语的读音,我们要纠正一下,第一自然段里“接着传来隆隆声”中的“隆”应该读二声。上学期《观潮》那一课,我们学过的。“科学家做试验”中的“试”是四声。第五自然段“没头苍蝇似(shì)的”不能读成“sì”。以后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这些字的发音。
师:下面,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指名回答)
生:第二自然段里,“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生:第八自然段,“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PPT4:出示文中直接写蝙蝠和雷达关系的句子)
二、分段研读,深入体会。
1、第三自然段
师:看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吗?(指名回答)
生:蝙蝠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能给人类带来启示。
师: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自己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一找答案。
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蝙蝠飞行的特点,你认为那个词最合适?
生纷纷回答:灵巧。
师:你觉得那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蝙蝠飞行时的灵巧?(指名回答)
生: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生: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他也能灵巧的必开。
师:在这两句话中,哪几个词语的使用让你更能感觉到蝙蝠飞行的灵巧?(指名回答)
生:“无论、从来、即使…也、极细”这些词语更让我感觉到蝙蝠飞行的灵巧。
师:你找得真好,我们读课文的时候,可以重读这些词语,这样能更好的读出蝙蝠飞行时灵巧的感觉。谁想试着读一读。(指名读)
(PPT5:描写蝙蝠飞行的句子,关键词为红色)
一名学生读。
师:你读得很流利,不过,蝙蝠飞行时的灵巧,我感觉不明显。谁想再来试一试。(指名读)
一名学生读。
师:这样读不错。
师:看了这段文字,大家结合我们的生活想一想,大部分的动物,包括我们人类如果能够灵敏地分辩前方的障碍物,说明我们哪个器官敏锐?
生齐答:眼睛。
师:对,过去的科学家也有这样的猜测。
(PPT6: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
师: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读一下这句话。
生齐读。
2、第四、五自然段
师: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猜测和疑问,和科学家们一起来解开这个奥秘!请大家自由读课文4、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试着填写一下这张表格,也可以在书上圈划出答案。(PPT7:表格)
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
生齐答:三次。
师:谁能按照“首先……然后……最后”的顺序介绍一下第一次试验。
生:科学家首先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上许多绳子,然后在绳子上系上许多铃铛,最后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生:科学家首先在一间屋子里拉上许多绳子,系上许多铃铛,然后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最后观察到的结果是:铃铛一个也没想,绳子一根也没碰着。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第二个同学把结果也说明白了。现在让我们将第一次试验概括地填写在表格里。谁想来概括试验方法?
生:在一间屋子里拉上许多绳子,绳子上挂上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师:说得对,还能说得简单概括一些吗?调换一下语句的顺序也行。
生: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许多铃铛的屋子里飞。
师:很好,我们就把你说的这句话填写在表格里,大家在书上把重点词句划出来。(教师在PPT表格中即时呈现答案,下同)
师:试验结果怎样?
生:铃铛一个也没想,绳子一根也没碰着。
师:那么第二次试验是怎么做的呢?还要按照顺序来介绍。
生:首先在一间屋子里拉上许多绳子,系上许多铃铛,然后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子里飞,最后观察到的结果是: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师:概括一下试验方法。
生: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许多铃铛的屋子里飞。
师:试验结果?概括地说。
生: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师:现在我们再看第三次试验,我们直接概括。
生:试验方法是: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许多铃铛的屋子里飞。试验结果和第二次试验一样,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师: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作者写这三次试验的详略安排。第一次试验作者用了一整段文字来写,第二次和第三次试验却放在在一个自然段里来写,你认为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三次试验呢?
生:因为三次试验有相同的地方,如果反复写显得罗嗦了。
生:第一次试验详细介绍清楚之后,我们就能明白相同的试验条件了,所以没有必要再重复写,就应该略写。
师:你俩说得好,那么我们今后在类似的习作中也要学着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合理地安排作文的详略。
3、第六自然段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三次试验的结论是什么?请大家齐读一遍第六自然段。
生齐读。
师:试验证明,人们前期的猜测是错误的,蝙蝠是靠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我们来看看配合这个词,在这里应该怎么理解呢?
生:我觉得就是共同完成。
生:字典中的解释是:分工合作完成共同的任务。
师:蝙蝠飞行时,少了嘴巴和耳朵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行,所以我觉得本文中“配合”这个词,除了有“共同完成”、“分工合作”,的意思,还强调了“缺一不可”。
4、第七、八自然段
师:蝙蝠究竟是如何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请大家自由读第七自然段,了解一下。
生自由读文。
师:从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感觉到科学家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
生:科学家从最初的发现,到最终有所创造,这其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可能经过无数次的失败。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这一点的?
生:“反复”、“终于”这两个词。
师:文章中一些关键词语的运用,往往会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从大自然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往往付出艰辛的代价,甚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师:老师将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过程进行了一个简单动画演示,请大家看一看。
(PPT8:模拟演示)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蝙蝠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根据反射回来的信号调整自己的飞行。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看着演示向大家介绍一下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指名回答)
两名学生分别讲述。
师:我还了解到,蝙蝠的耳朵特别敏锐,它能够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屋等障碍物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这多么神奇啊!现在让我们用佩服的语气在来读一遍第七自然段。
生齐读。
师: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呢?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第八自然段。
指名读文。
师:谁能看着动画演示,说一说雷达工作的原理。(指两名学生回答)
两名学生分别回答。
师: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我们弄清楚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也知道了雷达工作的原理,那么,蝙蝠和雷达究竟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我们一起来做下面这个练习。
(PPT9:课后题填空)
学生自己填写。指名回答填写内容。
生: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
生: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
生: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三、知识拓展,激发阅读、探索兴趣。
师:像本文介绍的这样,人类通过研究动物或植物,从中得到某些启示,并进行模仿从而发明创造出新的仪器或器械服务于人类,这一逐渐成为一门科学,就是仿生学。在书本44页的资料袋中有对仿生学的简单介绍,请大家自己读一读。
学生读文。
师:除了从课文和资料袋中了解到的内容,你还知道哪些仿生学的发明创造?
生:人们通过对鱼的研究发明了潜水艇。
生:人们从鲸的身上得到启示,设计轮船时仿照鲸的形体,提高了轮船航行速度。
生:人们从鲨鱼身上得到启示,模仿鲨鱼皮肤制作的高科技泳衣,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游泳速度。
师:看来,大家了解的这方面的知识还真多呢!课下,希望大家更多的阅读科普书籍,也留心观察身边的生物,也从它们身上得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吧!同学们再见。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
来源:语文网
作者:匿名 2013-03-25 17:16:11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理解“焕然一新、金碧辉煌、从天而降、犹如”等词义。用“犹如”说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感受北京的美丽和日新月异的变化,进一步激发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引目标、激发兴趣
1.师:美丽的春天是旅游的好时光啊,在领略少数民族新疆、傣族的风光之后,老师今天要带大家去首都北京旅游?看看这次我们会有什么收获呢?让我们坐上飞机出发吧。
2.(课件:飞机起飞声。)
师:亲爱的旅客们,我们已经到达了北京,现在是北京时间晚上8点整,旅客们,想欣赏北京的夜景吗
二、创设情景,整体感知(师为导游,生为旅客。)
1.课件演示北京的夜景。
2.说说感受。
3.板书课题:北京亮起来了
4.师:想进一步细细游览吗?请打开课文,自己读一读。
三、创设条件、自主参与
1.按自学四步骤学习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⑴生字识记
⑵认读词语
夜幕降临 华灯高照 金碧辉煌 灯光闪烁 银光闪闪 光彩夺目
绚丽多彩 焕然一新 从天而降
⑶分自然段读课文
⑷说说课文写了北京的哪些景点?
随学生回答,板书(长安街、环形路、王府井、故宫)
四、自读、自学、自悟
1.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说说哪些词语句子写出了景点的美,画一画,用读的方法去感受和赞美景点的美。
2.学生自读、自学、自悟
五、书写指导
1.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窄右宽,“辉”要注意光字旁的最后一笔是竖提。
2.上下结构的字“夺、宫”要注意上宽,盖住下部分。
3.半包围的字“勾、府”要注意里面书写的位置。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卡片认读生字。
2、认读词语。
二、引导创新、应用实践
1、学生汇报学习心得,说说哪些词句写出了景点的美。
2、随学生的回答逐句指导,用读的方法去感受和赞美景点的美。
如:第二小节
⑴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词:华灯高照、灯光闪烁、从天而降、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勾画、幢幢高楼。利用看课件作直观理解。
⑵做做小导游,向没有去长安街的小朋友介绍介绍(边指图,边介绍)。
⑶师:听了刚才的介绍,你了解长安街了吗?(让没有选第二小节的学生也运用这些词语说话。)
如:第三小节
⑴理解“犹如”。这句话是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⑵除了立交桥上的彩灯,你还看到了哪些灯,它们如何装点北京?
⑶说话训练:仿照句子:一座座立交桥犹如道道彩虹。
照明灯犹如
草坪灯犹如
喷泉灯犹如
礼花灯犹如
()犹如()
如:第四小节
⑴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词语。(明亮、绚丽多彩、五光十色、繁华)
⑵以前的王府井大街、西单大街又怎样?(简单介绍,看课件,体会焕然一新)
王府井大街和西单商业街
王府井大街和西单商业街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形成于元代,距今已经有700多年。它属于小而全,各色百货小摊小店、各种风味饮食餐馆,各种书摊,各种杂七杂
八、叫不上来名目的摊贩,云集其中,于没有秩序中又自有秩序,外人不可能轻易搞明白。
现在经过环境改造和整治,先后撤消近百个零散摊点;整治了灯箱广告、橱窗,增强了夜间灯光效果;修整了行道树;增铺设了步行街方砖、道牙,翻修改造了路面。错落有致、装修独特的一个个店面,聚来了上百家国内商号和海外知名品牌。琳琅满目的商品,栩栩如生的雕塑使这条有着700年历史的老街重换青春,使每天50万人汇集到这里,争相一睹她那迷人的魅力。它们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集购物、餐饮、娱乐、服务、办公为一体的整洁、有序、文明、繁华的商业街。
如:第五小节
⑴.“古老和年轻”矛盾吗?为什么?
⑵.简介故宫。
3、刚才我们感受了北京美丽的夜景,此时你们的心情怎样?该用怎样的心情读最后一段。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课外拓展,升华感情
⒈古老的北京,在不停地书写新的一页,不停地画着新的图画,我们的首都北京,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此时你想对祖国说什么?又想对全世界的朋友说什么呢?
⒉课后观察研究一下,自己的家乡——义乌哪些地方的夜景也很美,可以画下来也可写下来。
板书设计:
北京亮起来了
灯 光
长安街:华灯高照明辉
的 的环形路:道道彩虹
海 世
王府井:焕然一新
洋 界
故宫:银光闪闪亮煌
总
分
总
课后分析:
夜晚的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课文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绚丽多姿的夜景,但课文里的很多词语、景色学生很少接触,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北京,我的做法。
1、情感。如果说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语文知识,语文技能,那么新世纪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情感。在语文课堂里,孩子对待语文学习,不应是被动的学,旁观者似的学,应该让孩子感到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一次情感经历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孩子在语文的情感世界里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驱动语文知识。这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因此,我在开头设计了观看北京夜景的课件,配上自己充满激情的诵读课文,用饱满的真挚的情感唤起学生的热情、激情。虽是第一次读课文,有的学生竟然情不自禁跟着我也读起来。看完课件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感受,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北京亮起来”,在以下的环节中,我始终抓住情感这一主线,让学生产生对北京夜景的喜爱,让他们满怀豪情,发自内心的赞美。一句话,让语文焕发生命活力。
2、交际。交际是新世纪人们生存与发展的本领。语文的性质之一就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可见交际性要处处体现在语文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各个渠道之中,不一定只是在交际课中。所以这堂课里首先做到教师和学生语言的融合,教师的语言是谈话式的,不是问答式的,不是生硬的,是亲切的师生无拘无束,平等的对话。其次创设各种情境进行交际(如争当小导游),把以往的语言,本课学习的语言,加以运用和创造,这正是语文学习的重点。
3、感悟。“悟”从左边看是思考的我,从右边看是我的思考。感悟的过程正是理解和发现的过程。教师要适当的搀扶和点化,让孩子“感”一定有个过程,“悟”一
定有个过程。因此感悟不是告诉,而是激励、唤醒、刺激、探究、体验。首先从整体上感悟,没有把课文肢解,逐段的分析讲解,而是以导游的形式走进去,走出来。其次是联系生活实际感悟,如:“照明灯”“草坪灯”“喷泉灯”“礼花灯”,让学生说说在义乌的什么地方看到过,然后用“犹如”想象说话,感悟各式各样的灯汇集成海洋,让北京璀璨夺目。在教学“王府井”这一段时,结合义乌小商品城的变化来感悟“王府井”的焕然一新。……也许给孩子感悟,孩子就能在语文学习找到一片晴空!
关闭 关闭
第二篇:蝙蝠和雷达教案名师
蝙蝠和雷达教案
【教学目标】
1.懂得课文中总起句的作用,学习先提出问题再逐步解决问题的写作方法。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事物,并从中也得到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1.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2.练习归纳段落大意,学习用抓住重点句来归纳段意的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出示蝙蝠图: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根据回答板书:蝙蝠)
你从课外资料中知道蝙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学生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
师述:无论何种蝙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夜间都能安全地飞行。(板书:夜间飞行)
二、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本,自读第3节,看看你能读懂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在书上做个标记。
1、学生自学。
2、检查:多媒体出示第3节。
A交流你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灵巧)
(飞行特点)
b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圈出:还能、无论、即使也)C这段话该如何把它读好呢?谁来试试,这样吧,我们先练练,待会儿我们来比赛。
学生练习———指名两人比赛———学生评议———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朗读
3、同学们,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怎样探路的)师述:对呀,这时,我们都会想:老师指末句,生齐读。
三、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斯兰瑞尼已经做了很多试验,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根据表格自学第4、5小节,同时用大圈圈出科学家研究的对象,用“———”划出试验方法,用“”划出试验结果,再想一想,这个试验证明了什么?请一、二组的学生自学第4节,三、四组的同学自学第5节。
(多媒体出示表格)
1、学生分小组学习。
2、检查:假如你就是意大利的著名科学家,现在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
学生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我是科学家--------,我在第---次实验中是这样做的-----------)
3、小结:三次试验证明-------(多媒体出示,学生读)“蝙蝠探路的工具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
请大家把书上的这句话用双横线划出来,然后仔细地读 读。边读边想想你还想
知道什么?
4、学生自读后提问。
四、引导学生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探路的?
1、同桌一起自学第六节,找出有关蝙蝠飞行的秘密的句子,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能理解它吗?
2、同桌自学第六节
3、检查:交流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第六小节。
A、老师根据回答划出2、4两句。
B、请大家自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能自个儿读懂它吗? C、学生介绍读懂的地方,板书:嘴超声波障碍物耳朵 D、老师操作课件示意图
E、请学生上黑板标出超声波传播方向。(生板演,生简评)
4、师生分读第6节。师1、3 生2、4。
5、问:这一节告诉我们什么?
6、赏读:好,那我们再一起来当一回研究成功的科学家,向在座的老师介绍一下蝙蝠探路的秘密吧。(齐读第六节)
五、过渡:科学家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后,就模仿它来发明了雷达(板书:雷达)那么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呢?请用同样的方法自读第7节,同时也帮老师设计一个雷达探路示意图的板书。
1、学生自学。
2、检查交流自学体会。
3、多媒体出示课后第三道填空。(口答)
4、出示设计示意图并介绍设计意图,生评并上黑板板书:天 线无线电波荧光屏
5、集体朗读第7节。
六、总结:
同学们,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呀?(板书:和)
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卡片出示:“仿生学”)
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很多很多,你能再举些例子来吗?
当然,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生物的秘密还未发现,许多地方值得人类利用它来创造发明,为子孙后代造福,这个重任我希望大家能挑起它,有信心吗?
七、作业:
表演题:想象假如有一天,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偶儿碰到了夜行的飞机,它非常惊讶,就和飞机说起话来,同学们,它们会怎么说呀?
1、同桌练习,配以动作。
2、请一生上台表演
蝙蝠与雷达课堂实录
第一环节: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蝙蝠吗?
学生纷纷回答:见过。
师:蝙蝠长的什么样子?你了解哪些有关蝙蝠的知识?(指名回答)
生:蝙蝠的头和身体长得像老鼠。
生:蝙蝠是哺乳动物。
生:蝙蝠是靠嘴巴发出超声波来引导飞行的。
(PPT1:三幅蝙蝠图片)
师:这是老师搜集的蝙蝠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两幅是蝙蝠飞行时的图片,这一幅是蝙蝠在干什么?
生纷纷回答:休息。
师:对,蝙蝠休息的时候都是将自己倒挂起来。
(PPT2:雷达图片)
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
生齐答:雷达。
师:对,你们了解雷达的有关知识吗?(指名回答)
生:雷达是靠发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装置。
生:雷达在使用时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生:雷达被应用于军事、天文、航空、航海等领域。
师:(边板书边介绍)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两只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1课《蝙蝠和雷达》,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
第二环节:字词教学
(PPT3:课文中的生词)
师:首先,我们来学习一下课文中的生词。(指名读)
两名学生分别读词语。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在读词语的时候,有一个词都出错了,是哪一个?
生纷纷回答:清朗。
师:他俩把这个词和哪个词混了?
生齐说:晴朗。
师:这两个词有什么共同之处?(指名回答)
生:都可以用来形容天气。
师:那么,两者有什么不同之处呢?(指名回答)
生:晴朗是指天气晴朗,阳光充足,没有阴天下雨。清朗是指又清爽又晴朗,包含两个意思。
师:解释得非常准确,大家明白了吗?记住不要再读错。
师:屏幕上,显示红色的是本课的生字,请大家认真看一看,你觉得那个字我们使用或书写容易出错,可以举手给大家提醒一下。(指名回答)
生:“捕捉”的“捕”书写的时候不要漏了上面的点。
生:“荧光屏”的“荧”要和“晶莹”的“莹”区分开。
生:“横七竖八”的“竖”要和“坚硬”的“坚”区分开。
生:“揭开”的“揭”右下部分里面是个“人”,不要写成叉(Χ)。
师:对,“揭开”的“揭”我们在书写的时候还要注意,最后一笔是“竖折”,不要再多写一竖。下面我们一起边说笔顺边书空一下,书空的时候也要注意运笔。
学生边书空边说笔顺,第一遍将“人”的第二笔说成了“捺”,教师纠正应演化成“点”,学生第二遍书空。
师:下面请大家拿出写字纸,写两个“揭”字。
学生书写。(教师巡视,纠正学生书写及握笔姿势)
师:今天我们主要练习这一个生字,课后我们在写每一个生字的时候都要这样认真仔细。
第三环节:课文教学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预习,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读一下课文,请其他同学认真听,思考一下: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指名读课文,每人一段)
几名学生分别读课文。
师:刚才这几名同学读得都很流利,说明大家预习的不错,大家有没有听到读错的地方。
生纠错。
师:对,在阅读时,我们要尽量看仔细,避免出现添字、漏字的现象。
师:另外还有几个词语的读音,我们要纠正一下,第一自然段里“接着传来隆隆声”中的“隆”应该读二声。上学期《观潮》那一课,我们学过的。“科学
家做试验”中的“试”是四声。第五自然段“没头苍蝇似(shì)的”不能读成“sì”。以后在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这些字的发音。
师:下面,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文中哪几句话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指名回答)
生:第二自然段里,“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生:第八自然段,“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PPT4:出示文中直接写蝙蝠和雷达关系的句子)
二、分段研读,深入体会。
1、第三自然段
师:看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吗?(指名回答)
生:蝙蝠有什么特殊的本领呢?能给人类带来启示。
师: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自己阅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一找答案。
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蝙蝠飞行的特点,你认为那个词最合适?
生纷纷回答:灵巧。
师:你觉得那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蝙蝠飞行时的灵巧?(指名回答)
生: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
生: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他也能灵巧的必开。
师:在这两句话中,哪几个词语的使用让你更能感觉到蝙蝠飞行的灵巧?(指名回答)
生:“无论、从来、即使„也、极细”这些词语更让我感觉到蝙蝠飞行的灵巧。
师:你找得真好,我们读课文的时候,可以重读这些词语,这样能更好的读出蝙蝠飞行时灵巧的感觉。谁想试着读一读。(指名读)
(PPT5:描写蝙蝠飞行的句子,关键词为红色)
一名学生读。
师:你读得很流利,不过,蝙蝠飞行时的灵巧,我感觉不明显。谁想再来试一试。(指名读)
一名学生读。
师:这样读不错。
师:看了这段文字,大家结合我们的生活想一想,大部分的动物,包括我们人类如果能够灵敏地分辩前方的障碍物,说明我们哪个器官敏锐?
生齐答:眼睛。
师:对,过去的科学家也有这样的猜测。
(PPT6: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
师: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读一下这句话。
生齐读。
2、第四、五自然段
师: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猜测和疑问,和科学家们一起来解开这个奥秘!请大家自由读课文4、5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试着填写一下这张表格,也可以在书上圈划出答案。(PPT7:表格)
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
生齐答:三次。
师:谁能按照“首先„„然后„„最后”的顺序介绍一下第一次试验。
生:科学家首先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上许多绳子,然后在绳子上系上许多铃铛,最后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生:科学家首先在一间屋子里拉上许多绳子,系上许多铃铛,然后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最后观察到的结果是:铃铛一个也没想,绳子一根也没碰着。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第二个同学把结果也说明白了。现在让我们将第一次试验概括地填写在表格里。谁想来概括试验方法?
生:在一间屋子里拉上许多绳子,绳子上挂上许多铃铛,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
师:说得对,还能说得简单概括一些吗?调换一下语句的顺序也行。
生: 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许多铃铛的屋子里飞。
师:很好,我们就把你说的这句话填写在表格里,大家在书上把重点词句划出来。(教师在PPT表格中即时呈现答案,下同)
师:试验结果怎样?
生:铃铛一个也没想,绳子一根也没碰着。
师:那么第二次试验是怎么做的呢?还要按照顺序来介绍。
生:首先在一间屋子里拉上许多绳子,系上许多铃铛,然后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屋子里飞,最后观察到的结果是: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师:概括一下试验方法。
生:把蝙蝠的耳朵塞上,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许多铃铛的屋子里飞。
师:试验结果?概括地说。
生: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师:现在我们再看第三次试验,我们直接概括。
生:试验方法是: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拉有许多绳子系有许多铃铛的屋子里飞。试验结果和第二次试验一样,蝙蝠到处乱撞,铃铛响个不停。
师: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作者写这三次试验的详略安排。第一次试验作者用了一整段文字来写,第二次和第三次试验却放在在一个自然段里来写,你认为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这三次试验呢?
生:因为三次试验有相同的地方,如果反复写显得罗嗦了。
生:第一次试验详细介绍清楚之后,我们就能明白相同的试验条件了,所以没有必要再重复写,就应该略写。
师:你俩说得好,那么我们今后在类似的习作中也要学着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合理地安排作文的详略。
3、第六自然段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三次试验的结论是什么?请大家齐读一遍第六自然段。
生齐读。
师:试验证明,人们前期的猜测是错误的,蝙蝠是靠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我们来看看配合这个词,在这里应该怎么理解呢?
生:我觉得就是共同完成。
生:字典中的解释是:分工合作完成共同的任务。
师:蝙蝠飞行时,少了嘴巴和耳朵中的任何一个都不行,所以我觉得本文中“配合”这个词,除了有“共同完成”、“分工合作”,的意思,还强调了“缺一不可”。
4、第七、八自然段
师:蝙蝠究竟是如何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请大家自由读第七自然段,了解一下。
生自由读文。
师:从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感觉到科学家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
生:科学家从最初的发现,到最终有所创造,这其中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可能经过无数次的失败。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这一点的?
生:“反复”、“终于”这两个词。
师:文章中一些关键词语的运用,往往会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们从大自然受到启示,有所发明创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往往付出艰辛的代价,甚至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师:老师将蝙蝠用嘴和耳朵配合飞行的过程进行了一个简单动画演示,请大家看一看。
(PPT8:模拟演示)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蝙蝠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超声波,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根据反射回来的信号调整自己的飞行。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看着演示向大家介绍一下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指名回答)
两名学生分别讲述。
师:我还了解到,蝙蝠的耳朵特别敏锐,它能够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屋等障碍物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这多么神奇啊!现在让我们用佩服的语气在来读一遍第七自然段。
生齐读。
师: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呢?请一名同学来读一读课文第八自然段。
指名读文。
师:谁能看着动画演示,说一说雷达工作的原理。(指两名学生回答)
两名学生分别回答。
师: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我们弄清楚了蝙蝠飞行的秘密,也知道了雷达工作的原理,那么,蝙蝠和雷达究竟有什么相似之处呢?我们一起来做下面这个练习。
(PPT9:课后题填空)
学生自己填写。指名回答填写内容。
生: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嘴。
生: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超声波。
生: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耳朵。
三、知识拓展,激发阅读、探索兴趣。
师:像本文介绍的这样,人类通过研究动物或植物,从中得到某些启示,并进行模仿从而发明创造出新的仪器或器械服务于人类,这一逐渐成为一门科学,就是仿生学。在书本44页的资料袋中有对仿生学的简单介绍,请大家自己读一读。
学生读文。
师:除了从课文和资料袋中了解到的内容,你还知道哪些仿生学的发明创造?
生:人们通过对鱼的研究发明了潜水艇。
生:人们从鲸的身上得到启示,设计轮船时仿照鲸的形体,提高了轮船航行速度。
生:人们从鲨鱼身上得到启示,模仿鲨鱼皮肤制作的高科技泳衣,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游泳速度。
师:看来,大家了解的这方面的知识还真多呢!课下,希望大家更多的阅读科普书籍,也留心观察身边的生物,也从它们身上得启示,设计一个小发明。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吧!同学们再见。
第三篇:蝙蝠和雷达教案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懂得课文中总起句的作用,学习先提出问题再逐步解决问题的写作方法。
2、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了解飞机夜间能够安全飞行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引导学生平时注意观察事物,并从中也得到启示。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弄清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从蝙蝠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2.练习归纳段落大意,学习用抓住重点句来归纳段意的方法。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和飞机夜航之间的联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出示蝙蝠图:
问: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根据回答板书:蝙蝠)
你从课外资料中知道蝙蝠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学生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
师述:无论何种蝙蝠,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夜间都能安全地飞行。(板书:夜间飞行)
二、接下来,请大家打开书本,自读第3节,看看你能读懂什么?不理解的地方,请在书上做个标记。
1、学生自学。
2、检查:多媒体出示第3节。
A交流你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灵巧)
(飞行特点)
b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圈出:还能、无论、即使也)
C这段话该如何把它读好呢?谁来试试,这样吧,我们先练练,待会儿我们来比赛。
学生练习———指名两人比赛———学生评议———认为自己读得好的同学站起来朗读
3、同学们,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怎样探路的)
师述:对呀,这时,我们都会想:老师指末句,生齐读。
三、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意大利科学家斯兰瑞尼已经做了很多试验,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学习小组根据表格自学第4、5小节,同时用大圈圈出科学家研究的对象,用“———”
划出试验方法,用“”划出试验结果,再想一想,这个试验证明了什么?请一、二组的学生自学第4节,三、四组的同学自学
第5节。
(多媒体出示表格)
1、学生分小组学习。
2、检查:假如你就是意大利的著名科学家,现在请你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
学生代表交流学习情况。
(我是科学家--------,我在第---次实验中是这样做的-----------)
3、小结:三次试验证明-------(多媒体出示,学生读)
“蝙蝠探路的工具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
请大家把书上的这句话用双横线划出来,然后仔细地读 读。边读边想想你还想知道什么?
4、学生自读后提问。
四、引导学生探究蝙蝠的嘴和耳朵到底是怎样探路的?
1、同桌一起自学第六节,找出有关蝙蝠飞行的秘密的句子,闭上眼睛想一想,你能理解它吗?
2、同桌自学第六节
3、检查:交流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第六小节。
A、老师根据回答划出2、4两句。
B、请大家自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能自个儿读懂它吗?
C、学生介绍读懂的地方,板书:嘴超声波障碍物耳朵
D、老师操作课件示意图
E、请学生上黑板标出超声波传播方向。(生板演,生简评)
4、师生分读第6节。师1、3 生2、4。
5、问:这一节告诉我们什么?
6、赏读:好,那我们再一起来当一回研究成功的科学家,向在座的老师介绍一下蝙蝠探路的秘密吧。(齐读第六节)
五、过渡:科学家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后,就模仿它来发明了雷达(板书:雷达)那么雷达是怎样探路的呢?请用同样的方法自读第7节,同时也帮老师设计一个雷达探路示意图的板书。
1、学生自学。
2、检查交流自学体会。
3、多媒体出示课后第三道填空。(口答)
4、出示设计示意图并介绍设计意图,生评并上黑板板书:天 线无线电波荧光屏
5、集体朗读第7节。
六、总结:
同学们,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呀?(板书:和)像这种人们通过研究生物的结构、功能来创造发明东西,为人类造福,这门学科叫仿生学(卡片出示:“仿生学”)人类仿生发明的东西很多很多,你能再举些例子来吗?
当然,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生物的秘密还未发现,许多地方值得人类利用它来创造发明,为子孙后代造福,这个重任我希望大家能挑起它,有信心吗?
七、作业:
表演题:想象假如有一天,蝙蝠在夜间飞行时偶儿碰到了夜行的飞机,它非常惊讶,就和飞机说起话来,同学们,它们会怎么说呀?
1、同桌练习,配以动作。
2、请一生上台表演
第四篇:蝙蝠和雷达教案
蝙蝠和雷达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飞机夜里安全飞行与蝙蝠飞行的联系。
2、向学生进行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
懂得蝙蝠飞行和飞机夜晚安全飞行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难点:
雷达探路和蝙蝠飞行具有相同的道理。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自主学习法、演示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
(出示蝙蝠和雷达图片)昨天通过我们的学习,已经认识了蝙蝠和雷达。蝙蝠是一种哺乳动物,住在潮湿的洞里,喜欢在夜间活动。雷达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这两种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2、情境导入,设疑激趣
清朗的夜空出现两个亮点,越来越近,才看清楚是一红一绿两盏灯,接着传来了隆隆声,原来是一架飞机在夜航。(大屏幕出现情境)
同学们,在漆黑的夜晚,飞机为什么能安全飞行呢?课文里是怎么说的?(原来是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3、学习课文第二大段。
(1)提问:我们都已经知道蝙蝠喜欢在夜间飞行,那么在漆黑的夜里,它是怎样做到安全飞行的呢?
蝙蝠在夜里飞行,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这句话主要写什么?蝙蝠夜间飞行有那些本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齐读这句话。
(2)过渡: 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试验。
(3)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每次试验是怎么做的呢?学生自学完成表格填空。次数 方法 结果 证明的问题
边结合课件边讲解。得出答案:蝙蝠夜里飞行,靠得不是眼睛,而是嘴和耳朵的配合。(课件演示)蝙蝠飞行的原理
超声波 反射回来的超声波
蝙蝠: 嘴-------------障碍物-----------------------------耳朵(重点理解“配合”)
4、学习课文第三大段 导入:上课一开始我们就知道飞机能安全夜航是从蝙蝠身上得到的启示,那么飞机是怎样做到安全夜航的呢?
齐读课文第七自然段,思考问题。(给飞机装上了雷达)提问:雷达是工作的原理是什么?(结合课件讲解)
无线电波 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
雷达: 天线-------------障碍物-荧光屏
5、比较蝙蝠夜间安全飞行飞机夜航的联系。(课件演示)
6、课堂练习: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7、总结拓展
(1)总结:课文介绍了科学家通过对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找出蝙蝠为什么能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示,给飞机装上了雷达,保证飞机能安全夜航的故事
(2)拓展:同学们,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的,这就是仿生学:你知道还有哪些发明创造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多媒体展示)科学是多么神奇,一只平平常常的蝙蝠能使科学家们得到启示,创造发明了能使飞机安全夜航的雷达。同学们是不是也想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发明创造呢?那么现在我们该怎样做呢?联系实际畅谈。(刻苦学习,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通过探索研究,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第五篇:《蝙蝠和雷达》教案
《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
李迎旭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认识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概括主要内容;理解科学家的实验过程。难点:弄清蝙蝠和雷达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的联系。
教学用具 :PPT课件 标 签 :图片
教学过程
一、以谜语为媒,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1谜面是:会飞不是鸟,两翅没羽毛,白天休息晚活动捕捉害虫本领高。(打一动物)简介蝙蝠。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雷达是一种探测装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
2.放飞机夜航的动画片:在茫茫的夜空中,一红一绿的两盏灯不停地闪烁,这是飞机在夜航。边放师边朗诵课文前第一自然段。提问:“飞机靠什么在夜间安全航行呢?”。同学们看——出示雷达图片,这是什么?(雷达)它有什么用?(飞机夜间安全航行就靠雷达;雷达还可以搜索敌机、观测天气情况„„)
3.过渡:同学们,蝙蝠是一种动物,(贴蝙蝠图片)而雷达则是人类发明的一种探测仪器(贴雷达图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课题中为什么用“和”(板书“和”)把它们连起来,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呢?
4.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二、合作交流
1.出示本课生字词,检查读书情况。
蝙蝠 捕捉 避开 敏锐 横七竖八 障碍物 揭开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一时说的不够简洁,老师可以适当提示,抓关键词“蝙蝠、雷达、科学家”,说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即可。理清课文主要内容后,鼓励学生质疑。
三、品读体验
(一)了解蝙蝠。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2.你们对蝙蝠有什么新认识?(了不起、本领大、飞行灵巧„„)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夜间”“还能”“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极细”等)。3.指导朗读。
(1)从我们刚才找到的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蝙蝠夜行的本领可真够大的!我们读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呢?(敬佩、佩服)(2)提示:重点词语朗读时要加重语气。过渡:是呀,蝙蝠究竟是靠什么来探路的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也来当回科学家,做一做试验。
(二)科学家试验。
1.(出示表格)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四、五自然段,小组试着合作完成。
2.班内交流。指导完成表格。
3.得出结论,齐读第六自然段。
(三)揭开秘密。
1.科学家们并没有停止,出示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1)指名读,说说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科学家并不是一下就能揭开秘密,而是经过了许多试验,反复研究,往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甚至几代人的努力。)从哪些词语中可看出?(反复、终于)
(2)让我们好好读一读,读出科学家们的艰辛、读出我们对他们的尊敬。2.反复读第七自然段,弄清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1)师引导学生利用图示的方法理清原理。
(2)资料拓展。
蝙蝠的眼睛虽然不行,但是它的嘴巴和耳朵却特别的敏锐。我在一本书中看到:蝙蝠能在1秒钟内捕捉和分辨25组回声,而且它能把昆虫反射回来的信号与其他树木、房子等反射回来的信号准确地区分开来,分辨出是食物还是障碍物,多么神奇呀!(3)让我们一起用佩服的语气再读第七自然段。3.自由读一读最后一段,小组合作完成下面图示及填空。发教师提前准备的训练卡,指导完成。
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班内交流。
四、巩固延伸 1.人们从蝙蝠的身上能发现夜间飞行的秘密,从中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让飞机能在夜间安全飞行,服务于人类,这属于一门新的科学——仿生学。
2.让我们来读一读课后“资料袋”。你在课前搜集了哪些仿生学的知识? 班内交流。
3.学到这里,你有没有什么新想法?
结合文中“泡泡语”,说说你想从什么动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什么?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