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简答题
1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框架是:
1、课程标准分为:
①前言;
②课程目标;
③内容标准;
④实施建议;
⑤附录五部分。
2、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几种陈述方式:
①学习领域+学段(语文、数学等)学习领域+水平(体育);
②目标领域+等级(英语);
③主题领域(科学)
在目标的陈述上,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
2教学改革
就是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
3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指社会对教师职能和地位的期望和要求。它规定了教师在教育情境中所应该表现的心理和行为方式。角色主要包括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设计者、家长的代言人、社会规范的象征者以及人际关系的协调者等。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教师在社会关系中的一种位置,因社会分工而具有对年轻一代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思想情操和行为习惯者的身份。
4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分科课程是指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按照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课程。
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5新课程倡导哪些具体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6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内容是什么?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进入实际的社会情境,直接参与并亲历各种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领域,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各种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体验性的学习,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7简述当前世界各国教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几个时代发展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第二个特征是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第三个特征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困境
8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在教师的辅助下,由学生策划、执行及自我评估的学习方法。它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技巧。学生透过研习一个特定的专题的同时,运用现有的知识和技巧来重新综合,并透过进行一些特定的活动,使学生能自主地建构知识,继而学会这个新的题目,而达至学会学习的目的,并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
9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10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的结构包括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11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的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12教材多样化
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以后,为了保证教材编写的质量,促使中小学教材从“多本化”走向“多样化”
1、每一套教材都应有自己的特色,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
2、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必须符合对教科书的功能定位和要求,为实现教科书的价值服务
3、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今天,教材应为方便学生的学习而设计,为教师、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可操作的平台
13课程改革中要树立怎样的学生观?
1、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2、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
4、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
5、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展示交流作品
14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注意哪些问题?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置无疑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然而,它的成熟与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还提出了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是科技类活动课程吗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优等生的专利吗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要在课堂里进行吗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要在固定课时中进行吗
五、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要有专人来教吗
六、研究性学习课程一定要用考试来评价吗
15校外课程乡土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长期以来学校忽视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加以足够的重视。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整个基础教育范围内,从根本上改变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策略。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这些资源可以有选择地进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乃至国家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平台.16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怎样转变角色?
1.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为学生的合作学习创设适宜的环境3.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引导学生自我探究,要更新教育观念要调整好心理状态,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努力将新课程改革转化为实际教学行为
17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如何? 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师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标的基本思 想和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2.课标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课标的主要载体。3课标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基本的要求。4。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5.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标的合理性
18学生评价
学生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以学生为评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它是教育评价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学校教育中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实际操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既是教育评价的基础和重点,也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它是教育评价中历史悠久而又永恒的话题,有了学校教育就有了对学生如何评价的问题。因为学生的质量既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工作质量的标准,也是提高学校教育工作水平的根本所在和关键要素。所以,构建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有效地实施学生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是教育的必然追求。
19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
20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
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师必须领会和掌握本学科课标的基本思 想和内容,并在教材中予以充分体现。
2.课标是教材的编写指南和评价依据,教材是课标的主要载体。3课标只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是基本的要求。4。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5.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标的合理性
21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2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主动性特征
二、独立性特征
三、独特性的特征
四、体验性特征
五、问题性特征
2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哪些特性?
(1)综合性。体现在学科综合、时空综合、学习方式方面的综合。
(2)实践性、活动性。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各项活动中通过“做”“考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开放性。课程的时空是开放的,同时不是单一的学习方式,学生必须从观察中学,从访问中学,从劳动中学,从实验中学,从画中学,从唱中学,也就是在活动中学。(4)生成性。生成包括学生活动主题的生成、活动过程的生成。但是要注意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5)自主性。学生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从活动主题或课题的提出,到活动方案的制订,再到活动的实施,都应该让学生自主活动。
(6)课程性。这些特点体现在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实施、地位和管理等方面。
24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是什么?
教师评价的改革重点
1、打破惟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了解和尊重、教学实施与设计以及交流与反思等。一方面,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另一方面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的基础。
2、强调以自评的方式促进教师教育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倡导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和管理者共同参与的、体现多渠道信息反馈的教师评价制度。一方面,通过评价主体的扩展,加强了对教师工作的管理和监控;另一方面,旨在发展教师的自我监控与反思能力,重视教师在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此外,教师自评与奖惩脱钩。
3、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即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转向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而不仅仅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使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一转变对教师教学能力的重新界定、学校教学工作的管理无疑奖带来巨大的冲击。
25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经验课程(experience curriculum)也称活动课程,它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两类课程虽然在时间上,份量上有多少之分,但在功能上应无主次之分,两者缺一不可。可以从几个方面认识两者的功能及关系: 第一,经验课程是学生独立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实践活动,获得的是直接经验,学科课程中学生获得的是间接经验。
第二,经验课程主要是学生的自主活动,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学科课程的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主要体现为教学内容的同一性和教学活动的一致性,面在经验课程中,老师的作用体现为指导性和服务性,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学习过程表现为学生的自主性。
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学科课程学好了,为经验课程确立了知识基础,并为学习经验课程提供认知能力的准备,有肋于经验课程活动的开展和深入,而在经验课程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也有间接经验)丰富了感性认知,提高了认识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发展了个性特长,对学习学科课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6简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的含义。
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结构包容了各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的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同时通过课时比例调整,使其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这是从课程方案层面体现出来的均衡性。
27如何设置课程结构的综合性?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加强学科的综合性。第二,设置综合课程第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
28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有哪几个方面?
一、研究性学习
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三、劳动与技术教育
四、信息技术教育除上述指定领域以外,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团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单独开设,但课程目标的指向是一致的。总之,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互为补充,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29如何理解我国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即要建立一种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新课程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0教材多样化
实行国家基本要求指导下的教材多样化政策以后,为了保证教材编写的质量,促使中小学教材从“多本化”走向“多样化”
1、每一套教材都应有自己的特色,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
2、教科书的呈现方式必须符合对教科书的功能定位和要求,为实现教科书的价值服务
3、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今天,教材应为方便学生的学习而设计,为教师、学生提供一个更好的可操作的平台
第二篇:新课程教学理念
新课程教学理念及实践
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过程,成为科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精神财富的过程。知识的获得与内化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对知识进行自主性地构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窗,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的存在;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帮助学生回归知识,促使教材知识活化。
一、要注重课程意识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师准备的材料、教学环境等因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传统课程观要发生重大变革。
所谓课程应理解为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师准备的材料、教学环境等因素的组合,这就决定了课程是独特的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应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通过教学应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都
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使学生能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都要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应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劳动。
二、要注重以活动为主线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构建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领悟数学、理解数学。为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需要强调的是,教学中应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欢乐、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这里提出以“四无”为衡量、判断是否营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育环境标准,即童言无忌—让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意见;童心无畏-—良好的氛围给学生一种安全感;童真无邪学生发表自己真情实感,不必人云亦云;童爱无限一一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活的美好,分享着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重视发展思维能力为核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思考的学问。思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1、借助表象,实现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所谓表象,是指过去知觉的对象和现象在头脑中产生的印象,它既能以直观的形象来反映现实,又有一定的概转自括性。教学时,教师应把抽象知识“物化”成学生摸得着、看得见、可操作的具体材料。通过眼、口、脑、手多种感官参与,建立丰富的表象,促进思维的内化。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因为分数是一个抽象概念,教学时可以先用具体事物让学生操作,把一张圆纸片平均分成2份,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与其他各份一一比较,通过操作,形成感性认识。再要求学生观察一条绳子,不动手,想象把其平均分为3份,用手比一比,每段多长,学生想象平均分绳子的过程,实际上是以原来动手操作、感性认识在脑中留下分数概念的表象为支柱,通过想象,实现了思维内化,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2、借助“说理”,由思维无序性向思维逻辑性转化 小学生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抓住某个字句作为思维的依据,如看到“多”字,就想到加,因而导致错误百出。我们把学生这种思维称为“思维的无序
性”。为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加强了数学语言的“说理”训练,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用语言叙述、概括出需要解答问题的数量关系,对部分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后,还要求学生)用语言叙述出为什么这样列式,其依据是什么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维的逻辑性。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数量进行概括、推理,从而发展学生
四、让学生经历再创造是有效教学的目的
学习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纯粹的记忆,学习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是有效教学目的之一。为达到这个目的,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的素材
我们应大力提倡创造性使用教材,将书上静止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的对象,使学生的观察、思考、猜想、探索有一定的凭借。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有意识地将陈述性知识(是什么)转化为探究性知识(为什么),改变先用例题讲解,让学生明白计算法则后再指导学生巩固练习,而采用先让学生自学例题,再要求学生讨论,为什么两位数乘一位数列竖式笔算时从低位算起,而不从高位算起,学生通过两种算法优缺点的比较,领悟了计算方法。
2、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以学论教
改变教学程序,教师不教,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寻求解决问题途径,并在不断“尝试一纠偏再尝试一再纠偏”的过程中发现新知。当然,让学生先学,并不是教师不教,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究能成功,教师一要预设学生的“未知”,为学生选准探究内容、探究重点;二要关注生成,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说出相应变动,或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或调整教学进度,或将差就错,变学生错误为新的学习资源。三要适时点拨、引导,“该出手时要出手”,把握时机,疏通探究途径,拓展探究成果。
总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有数学魂、数学味,这个“魂”和“味”指的是数学课是否让学生思考,是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其核心是在思考过程中,学生是否由不知到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是否通过思考,掌握数学知识、领悟数学方法、理解数学思想。
第三篇:新课程教学理念核心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 素质教育: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是“人”而不是“机器”,要尊重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出发点,让学生轻松学习、快乐学习因材施教: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按各阶段学生的不同身心发展规律和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有区别的教育教学 学生中心:学生是教育的目的,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人,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去 全面发展:贯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学习目标 主动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回归生活: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贯彻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集体讨论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
启发性原则:引导、激励、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巩固性原则:强化和升华所学知识、能够学以致用
循序渐进原则:孔子“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差异、个性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学懂会用、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教师的基本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科学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 道德素质:德高为范
知识素质:学高为师
能力素质:认知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
心理素质:性格开朗、胸怀坦荡、勇于进取、康挫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社交能力
身体素质:精力充沛、体质健壮、反应敏捷
外在素质:优雅的言行举止、风度仪表
一、教案设计
课题:课时:课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导入、复习、新课、讲授、巩固、布置作业、教师总结:作业处理: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基本环节
一、导入新课(5min)◆幻灯片 展示◆谈感情(讨论法、探究法、演示法、实物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启发性原则)◆导入新课标课题
(1、灵活导入避免老套
2、必要的复习)
二、讲授新课:步骤◆
一、1、贯彻新课程理念
2、贯彻教学基本原则
三、巩固练习
1、课堂练习要紧扣知识点
2、有层级和坡度
3、上台演示
四、归纳小结
1、学生归纳
2、教师点评
3、注意升华
五、作业安排
1、拓展
2、回归生活
第四篇: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
一、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既有民主法制意识,又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由知识的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
2.改变课程结构: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象,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及课时比例,并设立综合课程。
3.改变课程内容:改变课程“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深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与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改变课程评价:改变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功能,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改变课程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三、新课程的本质
1.新课程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为基础。
2.新旧课程均强调基础性,但新课程范围更大,程度更深。
3.新课程以三个维度确定课程目标。
4.新课程要塑造新的课堂形象,成为师生生命共同体。
四、新课程的核心
1.全人的学生观。学生是处于一定文化遗产中的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世界背景中的人。
2.回归生活的教育哲学。
3.整合的方法论。
4.建立生成的思想和方法。
五、新的教学理念
1.课程观 即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的教学科目,人类创造的精神与物质文明以及自然界存在的物的总和。
2.教学观 教学是师生之间的沟通、合作、对话,是课程的创造与开发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理念
1、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
2、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新课程渴望更多的答案从学生的嘴里说出来。
3、教师上课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
4、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引发学生思维的碰撞。
5、“给”永远只能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关键在于教师怎么导。
6、教学方法:①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②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教具演示法、实验法)
③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练习法、作业法、调查法)
④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发现法、启发法)
7、学生学习方式
⑴自主学习:自主学习大多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① 学习前的引导阶段(教师明确提出学习任务和学生要解决的问题)② ②深入学习阶段(教师重在讲授、启发、点拨)
③ ③巩固学习阶段(随堂练习、归类整理、提高性练习)
⑵探究学习:指学生通过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从而获得自主发展。
⑶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①提示目标
②小组学习
③小组反馈
④精讲点拨
⑤学习检验
⑥小组评价
8、“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
9、“学生行为”是观察“过程与方法”的重点。
10、课堂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
①明确分组、分工
②选好合作学习的内容
③指导倾听与互助
④保证合作学习的时间
11、师生互动方法:
①教师导——学生练
②学生想——教师导
③学生议——教师导
④学生做——学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