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教案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教学目标:
1、品读诗歌,体会诗歌意象之美和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2、体会诗中表达的闲居之情,以及诗人与友人裴迪之间的深厚情谊。
一、新课导入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山水田园诗到了唐代,开始受到广泛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二、王维其人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 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著有《王右丞集》。儒释道全才,与苏轼、赵孟頫并称“古今三大全才”。
三、背景简介
天宝元年(742),王维离开终南山,出为左补阙。由此年至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除一度丁母忧离职外,一直在长安为官,职位也从七品上的左补阙升迁到正五品上的给事中。然而,天宝时代,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专权,朝政日趋腐败,诗人的进取之心和用世之志逐渐消减殆尽。
约在天宝三年(744),王维在陕西蓝田辋川购得原属初唐诗人宋之问的别墅,从此经常在公余游息其中,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写的与辋川有关的诗歌皆作于此期间。
裴迪,唐代诗人。《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常常“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新唐书·王维传》中也说:“别墅在辋川,地奇胜……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四、品读诗歌
(一)、首联“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1、寒山、秋水:点明时令,寥寥十字,便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声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2、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用一“转”字,写出了色彩的流动,山活了起来。
3、日潺:时时刻刻都在叮咚作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出一种始终如一的守恒。
(二)、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1、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
2、柴门: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
3、此联勾画的正是诗人自己。他安逸神态,潇洒闲情,独得辋川之乐。
(三)、颈联“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此联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四)、尾联“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接舆:陆通,春秋楚国隐士,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比作裴迪。五柳: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比作自己。
五、小结
第二篇:《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原文译文及赏析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译文] 柱着手杖,心气和平地伫立在茅舍的门外,神情专注地临风倾听傍晚树林中那秋蝉的吟唱声。
[出自] 王维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释:
辋川:王维在终南山下的别墅。
裴秀才迪:王维好友,同代诗人。
潺湲:水流声。
墟里:村里。
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陆通字接舆,曾狂歌讥笑孔子。此指裴迪。
五柳:晋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王维自比。
译文1:
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
译文2:
深秋时节,原本青翠浓郁的山色,渐渐地变得凄凉苍茫了,山间的泉水,日复一日地慢慢向远方流去。我柱着手杖,心气和平地伫立在茅舍的门外,神情专注地临风倾听傍晚树林中那秋蝉的吟唱声。夕阳西下,渡口的水面上波光粼粼,倒映出太阳的余辉;一缕炊烟,缓缓地在宁静的村子里升起。仿佛我又碰到了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陆接舆,在我五柳先生的门前,放声高唱。
译文3:
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
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的飘。
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
赏析:
天宝元年(742),王维离开终南山,出为左补阙。由此年至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除一度丁母忧离职外,一直在长安为官,职位也从七品上的左补阙升迁到正五品上的给事中。然而,天宝时代,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专权,朝政日趋腐败,诗人的进取之心和用世之志逐渐消减殆尽。约在天宝三年(744),王维在陕西蓝田辋川购得原属初唐诗人宋之问的别墅,从此经常在公余游息其中,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他写的与辋川有关的诗歌皆作于此期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寒秋时节,山色变得越来越苍翠、暗绿;山间溪水却日复一日地潺潺作响。
开篇以“寒山”、“秋水”点明时令,寥寥十字,便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声响、动静结合的画面。“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用一“转”字,写出了色彩的流动,山活了起来。“日潺(截图——)”,时时刻刻都在叮咚作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出一种始终如一的守恒。
秋日的山景本是有些萧瑟的,但在诗人眼中,却孕育着惯常守一的生机。闲居辋川的诗人,悠然自得,内心一片宁静,已不再有平常人伤春悲秋的情怀。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日近黄昏,闲居的诗人不禁要出来走走。此时的他,人入暮年,拄杖立于柴门之外,侧耳聆听着暮蝉鸣叫,任由晚风习习吹过,意态是如此安详。在常人听来,蝉声不免单调而聒噪,可诗人却听得饶有兴致。所谓闲适,不正是如此吗?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黄昏中,诗人享受着大自然给予他的平静和安逸,将目光投向远处。只见渡头上,夕阳正要落入水中;村庄里,一股炊烟徐徐升起。
夕阳欲落,炊烟初升,这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玫瑰色的夕阳即将与清绿的水面相切,如丝的灰白色炊烟升入青色的天空——诗人“抓拍”的这两个镜头,将短暂的一瞬化作了永恒。
“墟里上孤烟”,系从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点化而来。陶句中的炊烟,萦绕在村落上方,似乎依依不舍,不忍离去。王维笔下的“孤烟”,是黄昏中升起的第一缕炊烟,悠然直上,显得轻松、洒脱。两诗读来,各有妙处。
寒山、秋水、落日、孤烟,加上临风听蝉的倚杖老人,构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图。画在人眼中,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了诗人主观的过滤,透出宁静、安逸、闲适的气息。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接舆”,春秋时代楚国狂士,《论语》中说他曾当面作歌嘲笑孔子,并拒绝与孔子交谈。“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的主人公,“宅边有五柳,因以为号焉”,是一位忘怀得失,以诗酒自娱的隐士。诗人正欣赏着田园风光,醉酒的友人裴迪像接舆那样,狂歌着来到他面前。
诗人把醉酒狂歌的裴迪与接舆相比,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而五柳先生实则是陶渊明的自我写照,王维自比五柳,即是以陶渊明自况。王维一向仰慕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他自己也确实像五柳先生那样,在辋川别墅周围种满了柳树。陶渊明和接舆——王维和裴迪,个性虽不尽相同,超然世外、淡泊宁静的心迹却是相近相亲的。
“复值接舆醉”的“复”字,不仅表示又一次见到裴迪,而且表示诗人欣喜的感情又加深了。秋日黄昏中,不但能欣赏到美景,更能遇到良朋,辋川闲居的乐趣就在于此。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诗人自身的情态,倚仗柴门,见诗人神态之安闲,临风听蝉,可见诗人神情之专注,倚仗柴门,听寒山泉水,听晚树鸣蝉,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专注的神情,安逸的神态,不就是《归去来兮辞》里的陶渊明吗?这难道不是表现出了一丝清修的禅意吗?诗人一直渴望和陶渊明一般的田园生活,诗人对陶渊明,其实是十分仰慕的,在尾联中,诗人以五柳先生自比,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中的主人公五柳先生,是一位忘怀得失、以诗酒自娱的隐士,其实这就是陶渊明的自我写照,而诗人又以五柳先生自况,由此可看出诗人是多么仰慕陶渊明了。
第三篇: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原文翻译赏析通用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原文翻译赏析通用4篇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原文翻译赏析1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作者:王维
朝代:唐朝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译文
秋天的山略显寒意但也愈加显得郁郁葱葱,那条小河也开始缓缓流淌。我拄杖倚在我家柴屋门前,和着风的方向听着日暮时分蝉的鸣叫。夕阳的余晖洒在那渡头上,一缕烟从村里的烟囱中冒出。又碰上裴迪喝醉了,在恰如陶渊明的我前发酒狂。
注释
辋川:水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终南山下。山麓有宋之问的别墅,后归王维。王维在那里住了三十多年,直至晚年。裴迪:诗人,王维的好友,与王维唱和较多。转苍翠:一作“积苍翠”。转,转为,变为。苍翠,青绿色。潺湲(chán yuán ):水流声。这里指水流缓慢的样子,当作为“缓慢地流淌”解。听暮蝉:聆听秋后的蝉儿的鸣叫。暮蝉,秋后的蝉,这里是指蝉的叫声。渡头:渡口。余:又作“馀”。孤烟:炊烟。墟里:村落。孤烟:直升的炊烟。接舆:春秋楚隐士,装狂遁世。在这里是代指裴迪。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渊明。这是诗人自比。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值,遇到。接舆,陆通先生的字。接舆是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在这里以接舆比裴迪。五柳,陶渊明。这里诗人以“五柳先生”自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又碰到狂放的裴迪喝醉了酒,在我面前唱歌。
赏析:
这首诗所要极力表现的是辋川的秋景。一联和三联写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诗人选择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苍翠的寒山、缓缓的秋水、渡口的夕阳,墟里的炊烟,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和谐幽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诗的二联和四联写诗人与裴迪的闲居之乐。倚杖柴门,临风听蝉,把诗人安逸的神态,超然物外的情致,写得栩栩如生;醉酒狂歌,则把裴迪的狂士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新唐书。王维传》:“别墅在辋川,地奇胜……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这首诗即与裴迪相酬为乐之作。
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首联写山中秋景。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转”和“日”用得巧妙。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这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颈联写原野暮色。夕阳欲落,炊烟初升,这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墟里上孤烟”,显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
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那么,诗人的形象是怎样的呢?请看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这就是诗人的形象。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辞》)的陶渊明不是有几分相似吗?事实上,王维对那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这首诗中,不仅仿效了陶的诗句,而且在尾联引用了陶的典故:“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陶文《五柳先生传》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怀得失、诗酒自娱的隐者,“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实则,这位先生正是陶潜的自我写照;而王维自称五柳,就是以陶潜自况的。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陶潜与接舆──王维与裴迪,个性虽大不一样,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迹却是相近相亲的。所以,“复值接舆醉”的复字,不表示又一次遇见裴迪,而是表示诗人情感的加倍和进层: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末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诗人对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欢迎,诗题中的赠字,也便有了着落。
颔联和尾联,对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不是孤立进行,而是和景物描写密切结合的。柴门、暮蝉、晚风、五柳,有形无形,有声无声,都是写景。五柳,虽是典故,但对王维说来,模仿陶渊明笔下的人物,植五柳于柴门之外,不也是自然而然的吗?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原文翻译赏析2【原文】:
王维 唐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释】:
①转:变换为。
②柴门:树枝编作的陋门。
③烟:炊烟。
④复值:又碰上。
【译文】:
随着天色转晚,山色一片苍翠,秋水整日不停缓缓流动。拄着手杖站在柴门外,迎着风倾听傍晚的蝉鸣叫。渡口还有落日的余辉,村庄里升起袅袅的炊烟。又遇到喝醉酒一位像接舆一样的醉酒狂士,在我面前放声高歌。
【赏析】:
诗中风光人物相映成趣,交替出现,充满情趣。诗中有诗,有画,有音乐,秋日的一片景色,衬托出诗人与裴迪闲居的快乐,隐居的情致。诗人与裴迪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隐士,心却是相亲近的。人物形象的描写则反映出两人之间的欣赏与情谊。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原文翻译赏析3原文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释
1、辋川:水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终南山下。山麓有宋之问的别墅,后归王维。王维在那里住了三十多年,直至晚年。裴迪:诗人,王维的好友,与王维唱和较多。
2、转苍翠:一作“积苍翠”。转:转为,变为。苍翠:青绿色,苍为灰白色,翠为墨绿色。
3、潺湲:水流声。这里指水流缓慢的样子,当作为“缓慢地流淌”解。
4、听暮蝉:聆听秋后的蝉儿的鸣叫。暮蝉:秋后的蝉,这里是指蝉的叫声。
5、渡头:渡口。余:又作“馀”。
6、墟里:村落。孤烟:直升的炊烟,可以是倚门看到的第一缕村烟。
7、值:遇到。接舆:陆通先生的字。接舆是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在这里以接舆比裴迪。
8、五柳:陶渊明。这里诗人以“五柳先生”自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又碰到狂放的裴迪喝醉了酒,在我面前唱歌。
译文
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
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散。
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
创作背景
裴迪是王维的好友,两人同隐终南山,常常在辋川“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此诗就是他们的彼此酬赠之作。
赏析
此诗所要极力表现的是辋川的秋景。一联和三联写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诗人选择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苍翠的寒山、缓缓的秋水、渡口的夕阳,墟里的`炊烟,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和谐幽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诗的二联和四联写诗人与裴迪的闲居之乐。倚杖柴门,临风听蝉,把诗人安逸的神态,超然物外的情致,写得栩栩如生;醉酒狂歌,则把裴迪的狂士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此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首联写山中秋景。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转”和“日”用得巧妙。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这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颈联写原野暮色。夕阳欲落,炊烟初升,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墟里上孤烟”,显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
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这就是诗人的形象。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辞》)的陶渊明有几分相似。事实上,王维对那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这首诗中,不仅仿效了陶的诗句,而且在尾联引用了陶的典故:“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陶文《五柳先生传》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怀得失、诗酒自娱的隐者,“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实则,生正是陶潜的自我写照;而王维自称五柳,就是以陶潜自况的。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陶潜与接舆──王维与裴迪,个性虽大不一样,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迹却是相近相亲的。所以,“复值接舆醉”的复字,不表示又一次遇见裴迪,而是表示诗人情感的加倍和进层: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末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诗人对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欢迎,诗题中的赠字,也便有了着落。
颔联和尾联,对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不是孤立进行,而是和景物描写密切结合的。柴门、暮蝉、晚风、五柳,有形无形,有声无声,都是写景。五柳,虽是典故,但对王维说来,模仿陶渊明笔下的人物,植五柳于柴门之外,这是自然而然的。
作者简介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出身河东王氏,开元十九年(731年),王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唐玄宗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原文翻译赏析4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馀一作余)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赏析
本首诗所要极力表现的是辋川的秋景。一联和三联写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诗人选择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苍翠的寒山、缓缓的秋水、渡口的夕阳,墟里的炊烟,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和谐幽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诗的二联和四联写诗人与裴迪的闲居之乐。倚杖柴门,临风听蝉,把诗人安逸的神态,超然物外的情致,写得栩栩如生;醉酒狂歌,则把裴迪的狂士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此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首联写山中秋景。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转”和“日”用得巧妙。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这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颈联写原野暮色。夕阳欲落,炊烟初升,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墟里上孤烟”,显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
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这就是诗人的形象。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辞》)的陶渊明有几分相似。
事实上,王维对那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这首诗中,不仅仿效了陶的诗句,而且在尾联引用了陶的典故:“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陶文《五柳先生传》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怀得失、诗酒自娱的隐者,“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实则,生正是陶潜的自我写照;而王维自称五柳,就是以陶潜自况的。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陶潜与接舆──王维与裴迪,个性虽大不一样,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迹却是相近相亲的。所以,“复值接舆醉”的复字,不表示又一次遇见裴迪,而是表示诗人情感的加倍和进层: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末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诗人对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欢迎,诗题中的赠字,也便有了着落。
颔联和尾联,对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不是孤立进行,而是和景物描写密切结合的。柴门、暮蝉、晚风、五柳,有形无形,有声无声,都是写景。五柳,虽是典故,但对王维说来,模仿陶渊明笔下的人物,植五柳于柴门之外,这是自然而然的。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黄昏时寒冷的山野变得更加苍翠,秋水日夜缓缓流淌。
我拄着拐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渡口一片寂静,只剩斜照的落日,村子里升起缕缕炊烟。
又碰到狂放的裴迪喝醉了酒,在我面前唱歌。
注释
辋川:水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终南山下。山麓有宋之问的别墅,后归王维。王维在那里住了三十多年,直至晚年。裴迪:诗人,王维的好友,与王维唱和较多。
转苍翠:一作“积苍翠”。转:转为,变为。苍翠:青绿色,苍为灰白色,翠为墨绿色。
潺湲(chán yuán):水流声。这里指水流缓慢的样子,当作为“缓慢地流淌”解。
听暮蝉:聆听秋后的蝉儿的鸣叫。暮蝉:秋后的蝉,这里是指蝉的叫声。
渡头:渡口。余:又作“馀”。
墟里:村落。孤烟:直升的炊烟,可以是倚门看到的第一缕村烟。
值:遇到。接舆:陆通先生的字。接舆是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在这里以接舆比裴迪。
五柳:陶渊明。这里诗人以“五柳先生”自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又碰到狂放的裴迪喝醉了酒,在我面前唱歌。
创作背景
裴迪是王维好友,两人都隐居在终南山,常常在辋川“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这首诗就是王维写给裴迪的酬赠诗。
第四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教学目标】
1、字词积累,推测大意能力。
2、鉴赏感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字词积累。
2、难点:
鉴赏体会。
【教学课时】
一至一课时半。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以读入文,导入新课
1、朗读课文,体会形式美:
⑴ 指名学生朗读。
⑵ 师范读(读音,停顿,节奏等)。
⑶ 学生自由读。
⑷ 学生自由发言,体会文章形式美:
明确:全文文字凝练、朴素,句法上以四字句为主,犹如四言诗。中间也配以散行,使文句在整饬中又多变化。其写景部分,形象鲜明、生动,声韵和谐。
2、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受佛教信仰影响,世称诗佛。
王维诗现存不满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
3、背景简介:
王维于天宝三载(744)在蓝田购买了辋川别业。每到休假之时,他便来到那里,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二、重点难点字词翻译
1、师翻译重难字词。
2、学生自由阅读。
三、以读解文,鉴赏文本
1、学生齐读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情,眼中有文,脑中有画。
2、解题切入,鉴赏文章《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引导:扣紧文本,尽量试用文本语言回答。
⑴ 书是什么意思?
明确:书信,这是王维写给裴迪的一封书信。
⑵ 山中,这是什么山,为什么在山中,这是怎样的山?
明确:
辋川蓝田山。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风景优美,作者前往游览)
第2段中北涉玄灞复与疏钟相间。天上的明月,清光朗朗。月光下,轻风吹过,辋水柔波潋滟。远望,一抹远山的暗影,村河边点点渔火。寂静中偶尔传来一两声犬吠,并疏疏落落的寺庙钟声,时断时续的舂米声,隐隐约约而又清晰可辨。
第3段中当待春中麦陇朝雊。春天的蓝田山,风景绝佳。树木青青,芳草碧碧,游鱼嬉戏于清流,白鸥展翅与晴空。早晨,珠露圆润,闪亮在草尖、麦苗上,清晨野鸡在麦地里鸣叫。
景色极为优美:一是蓝田山的冬夜图,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如一幅水墨国画,着墨淡雅,用笔清疏,写意传神,基调寂静而清幽,是实景的真实描绘。二是蓝田山春日图,描写用欢快流畅之笔,写色彩明快之图画,把春日的蓝田山中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描写得清新朗秀,令人不胜向往。
⑶ 作者给谁书,当时是作者是什么状况,什么心情,为什么给裴迪书,书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裴迪。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囊昔(孤寂,思念)
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子天机清妙(感情深厚,情趣相投)
以此不急之务相邀(邀请同游)
⑷ 小结:文章特点──借景传情、借景寄意。
明确:
在这封信中,虽然写景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叙友情却是贯穿始终的线索。第一段,说的是足下方温经不敢相烦,第二段表达的是念及旧情,不敢相忘,第三段表达的是春中美景,不敢不邀。
书中有诗,书中有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虽然是一封书信,但可以说它也是作者以诗人的语言、画家的构思写成的一篇优美的写景记游散文,一首赞美自然风光和表述友情的抒情诗。
3、朗读课文,品位感悟。
四、布置作业,联系拓展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2、王维被称为诗佛,为什么?在本文中是否有表现?
第五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组 刘冬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②鉴赏文章中的人情美,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探究的方法,鉴赏文中所描绘的美景,感受文中所表现的真挚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所表现的真挚友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的文段。
教学难点:鉴赏文中的写景特点,感受文中所表现的真挚友情。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课前准备:
布置预习: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对自己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记录。
2、分析文中写景的句子,并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分析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田园诗人王维作品的高度评价,那么,我们就通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书信体的散文来领略这一艺术风格。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王维诗作的高度评价。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回顾我们学过的王维的一些诗句:高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又感受到了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歌风格。然而,今天我们学习的不是他的诗,也不是他的画,是他的一篇书信体的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板书题目)
(用王维的诗句导入,增强讲课的韵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回顾学过诗句,加强学生对王维诗歌风格的印象)
二、学生齐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正确断句。结合注释独立地疏通课文,找出自己的疑问。(生自由诵读课文,疏通字词。教师巡视。)
三、学生自主交流疑问、老师点拨。再读课文。
四、题解:“山中”是什么山?王维为何在山中?裴迪是什么人?谁写给谁的书?(学生看注释,教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王维后半生,无心仕进,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亦官亦隐,常常与朋友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此信即写于他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的某个时候。
(对课文作者与写作背景的深入了解,与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能够更深切的感悟文章内容)
五、这是王维写给裴迪的一封书信,作者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目的是邀请好友裴迪同游故山。
“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教师质疑:王维邀请好友裴迪同游的是故山(蓝田山区终南山),为什么不邀请好友到其他的地方游玩呢?
※教师点拨:是因为山中有二人共赏的美景,二人从美景中能够领悟到共同的深趣。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重点来赏析文中的美景)
六、探究课文内容,赏析文中美景,思考回答: ①赏析美景:王维在此信中描绘了辋川风景中两幅典型的图画,请你用短语为这两幅图画各取一个名字吗?
明确:一幅是冬夜图,一幅是春日图。
(有人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在这篇散文中我们不妨说是——“文中有画”。所以,这个问题的设置重在引导学生体会王维作品风格: “文中有画”)
②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两幅图画的?请你找出有关语句说明。
(提示:找出此段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抓住修饰词,说说每个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先来看第一幅:
冬日寒夜图:北涉玄灞,清月映郭/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含有景物描写的句子)
所见
所闻
特点
月、水、山、火
犬吠声、夜舂、钟声
冷寂清幽、清丽淡远
师小结:这幅图的总结意境特征及表现手法:冷寂清幽、清丽淡远、声色相宜、动静结合。
问:从这些景物的描写中,你还读出了王维怎样的心情?
(高兴,沉浸在对美景的欣赏中——对山水田园生活的享受 寂寞、遗憾,“良辰美景虚设,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对朋友的思念之情,想邀朋友同来)
看来,写景并非单纯写景,而是在写景中给予了如此复杂的感情,我们把这种表现手法叫——借景抒情。
再来看第二幅:
山村春色图: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
景物
特点
草木、春山、轻鯈、白鸥、青皋、朝雊
生机盎然、富有生命力、轻柔明艳
从此段所写的事物(草、木、山、鱼、鸟等)联想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思考两段描写景物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毛泽东笔下是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万类霜天竞自由”。“万山”“层林”意象阔大,“红遍”“碧透”绚丽多彩,豪迈乐观。而王维笔下是一幅色彩明快而清新朗秀的春朝图。意象并不壮阔,色彩明丽却并不绚烂,再让学生通过炼字来加深理解,比如轻鲦“出”水的“出”,有轻柔之感,少力度;而“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击”“翔”就显得刚劲有力得多。同样“露湿青皋”中用“湿”而不用“滴”和“坠”,声响更细小更轻微,甚至难以察觉。整幅画面生机盎然而又冲淡闲散。
(联想:启发学生,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问:这些景物是不是作者亲眼所见?(不是,是想象的、虚写)
问:为什么还要在信中写这幅图景?是否也包含了作者的某种感情?
(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来年春天和朋友同游的热切期待)
所以,作者顺势写出了写此信的目的:邀请裴迪同游
(引导学生领会这两幅图画取景布局的巧妙和虚实相生之美,体会文章绘画的构图美和色彩美。)
小结:王维不愿独享终南山美景,热情邀请裴迪共赏。此篇书信虽然写景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叙友情却是贯穿始终的线索,像第一段记独游的索然无味,第二段对往昔的回忆,第三段向裴迪发出热情的邀请,总是在不断地向裴迪表达自己对好友的思念之情。——(“文中有情”)
七、学生自我总结和反思本节课的收获。
八、作业:描绘出你心中的“冬夜图”或“春日图”,不少于300字。
结束语:虽是一封书信,作者却以诗人的语言、画家的构思写的如同一首赞美风光和表述友情的赞美诗。我们还隐约看见王维的静谧澄澈的心灵天地,感受到他对自然万物独特超群的感悟能力和对超凡脱俗人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