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学案(HK)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学案
(2)是故草木之发,如蒸气 C.(1)步仄径,临清流也
(2)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D.(1)因驮黄檗人往(2)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近腊月下,景气和畅B.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 ....C.此时独坐,僮仆静默D.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与山僧饭讫而去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B.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 C.然是中有深趣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 D.斯之不远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5.本文重在写景,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实写冬日景致的一项是()
①景气和畅②清月映郭③露湿青皋④村墟夜舂⑤吠声如豹⑥白鸥矫翼
A.①③⑤B.②③⑥C.①④⑥D.①④⑤ 6.写景状物最忌单调,故作者常以“动”、“静”对比笔法,使文字更具情致,下列句子哪个属于这种类型()A.此时独坐,僮仆静默B.轻鲦出水,白鸥矫翼C.北涉玄灞,清月映郭D.深巷寒犬,吠声如豹7.熟读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一文,哪一选项化用了本文中的语句?()
A.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张岱《湖心亭看雪》)
B.将至三界址,江色狎人,渔火村灯,与白月相上下,沙明山净,犬吠声如豹。(王思任《剡溪》)
C.众山束水,如不欲去,山容殊闲雅,无刻露态。(袁宏道《游桃源记》)
D.天无一点云,星斗张明,错落水中,如珠走镜,不可收
拾。(王质《游东林山水记》)
8.下列哪句的季节与本文所写的季节相同()C.岸芷汀兰,郁郁青青D.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9.对本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作者借短信描绘了自己晚年所居“辋川别业”周围的山水景物,实写了冬日的清丽和春天的明媚,语言质朴,文笔淡雅,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B 第一段“故山殊可过”句埋下一个伏线,暗暗点出自己隐居的山村实在值得一游。
C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以下六句,作者运用诗的语言,采用动静互为烘托的艺术技巧,描摹出一幅山村春色图,可谓是文中有画。
D 第三段中,作者显示了他写信的意图,他与裴迪之间的深厚情谊是以“真趣”为基础的。
1A.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B.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编撰审核
一、走近作者: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精通书画音乐,曾为大乐丞、右拾遗,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以写山水田园诗著称,苏东坡曾说:“味摩洁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散文清幽隽永,极富诗情画意,也很有特色。
二、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是王维写给友人的一封信,裴秀才迪,即裴迪,他是是盛唐田园山水诗派的主要诗人之一,早年曾与王维隐居终南山,互相唱和。后王维得辋川别墅,裴迪成为座上常客,“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宾主咏辋川二十景,各成绝句二十首,这就是著名的《辋川集》。秀才,隋及唐初的取士科目名,后用对文人学士的敬称。
三、解题: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寄„„书”等,例如《报任安书》(司马迁)、《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微之书》(白居易)等等。这是一封约友人同游的短信,描绘了王维晚年所居“辋川别业”周围的山水景物,实写了冬日的清丽,拟写了春天的明媚,语言质朴、简约,文笔淡雅,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四、阅读提示: 1.正音
猥(wěi)憩(qì)饭讫(qì)玄灞(bà)辋(wǎng)水沦(lún)涟(lián)舂(chōng)相间(jiàn)曩(nǎng)仄(zâ)径蔓(màn)轻儵(tiáo)青皋(gāo)朝雊(gòu)2.根据段意,完成下面的填空题,概括各段的内容: 第一段:故山殊可过,而今。第二段:故山冬夜,静默独坐,多思。第三段:故山春景,只想。3.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它们的意思以及你读 后的感受。
4.文中有一个词浓缩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文眼”,请你找出这个词,并说说它包含了哪些内容?
五、阅读理解
(一)读课本《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完成后面的练习。1.“故山殊可过”中“过”义与下列哪项相同?()A.是谁之过与?B.过故人庄C.农夫、渔夫过而陋之D.一日,大母过余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1)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2)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B.(1)当待春中,草木蔓发
10.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写景,调动了视听两种感官,层次井然,动静和谐。既有现实之景,也有想象之景。
B.“此时独坐,僮仆静默”,看似存在僮仆虽在身边,作者却说“独坐”的矛盾,其实是反映了作者精神上和僮仆隔膜,格外思念裴迪的状况。
C.文中描绘的冬景照应“和畅”二字,没有肃杀之感。但王维不喜欢山中的冬景,而对春景充满了向往。
D.王维不署名“王右丞”,却署“山中人”,表明作者热爱大自然,将自己看成大自然一员的价值追求。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
译文:(2)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记所书古人之事,至于所可感,则往往衋②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注】①欧阳舍人:即欧阳修;舍人,官名。②衋xì:悲伤苦痛。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生者得致其严严:威严 .B.故虽恶人,皆务勒铭勒:刻 .C.有名侈于实侈:超过、多 .D.辨之不惑,议之不徇徇:徇私 .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体现作者推崇道德文章的一组①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②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是()
译文:③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④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3)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译文:⑥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
A .①②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③④⑥(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寄欧阳舍人书(节选)曾 巩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作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又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
①
()
A.文章第一段中提及“蒙赐书”及撰“铭”,点明写信之由;“反复观诵”,侧面写出欧文之精彩及作者爱不释手之情景;“感与惭并”,写作者对欧阳修的感激与敬佩。寥寥二十余字,言简意深。
B.作者认为铭文流传于世,其作用接近于史书,而作为史书,则是非常严谨而真实的。而今铭文所以不实,则因逝者的子孙一心想要颂扬他们的先辈,往往刻意隐瞒逝者的恶行,致使撰铭者不能明察。
C.作者先论及古代撰写墓志铭的社会意义,在于褒扬美善;进而论及今之墓铭的流弊,在论及流弊时,特别突出了撰铭人的作用,提出只有撰铭人“畜道德而能文章”,才能写出流传后世的铭文。
D.本文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祖父写墓志铭,提出了撰写铭志的两字原则——“公”和“是”,阐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性,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译文:(2)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3分)
译文:(3)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3分)译文: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参考答案 阅读提示
第一段:故山殊可过,而今我独过。第二段:故山冬夜清丽淡远,宁静祥和,静默独坐,多思曩昔与君同游,携手赋诗。第三段:故山春景 斑斓夺目,生机勃勃,只想邀你同游。
(一)1.B2.CA两个“相”均为偏指一方的指代性副词,可译为“你”。B两个“发”均为“生长”义。C第一个“临”,走到;第二个“临”,面对。D两个“因”均为介词,凭借。
3.B(A“景气” 古:景色,气候;今:指生产增长、失业减少、信用活跃等经济繁荣现象,泛指兴旺。B“足下” 古今意义相同,均是对别人的敬称,现不常用。C“静默” 古:指入睡;今:指不作声。D“天机” 古:天性;今:一般指重要而不可泄露的秘密。)
4.C(转折连词,然而,但是。A.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 B.介词,用/介词,表原因;D.主谓之间,助词,不译/助词,的)5.D(③⑥是想象中的春景)6.D(AC均写的是静景,B写的是动景,D既有静景(深巷)又有动景(狗吠),动静结合。)7.B(B化用“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水远火,明灭村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8.A<A冬季(柳宗元《江雪》),B秋季(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C春季(范仲淹《醉翁亭记》)D冬季(欧阳修《醉翁亭记》)>9.A(写春景是虚写)10.C(不喜欢冬景错误)11.略
(二)1.A(严:尊敬)
2.C(②是说即使是恶人,也都一定要勒刻碑铭去向后世夸耀 ③是说作铭者碍于人情不能写下死者的恶行 ⑥是说人的品行,有性情善良却事迹不佳的)
3.B(原文说是因为受过死者子孙的请托,碍于人情无法写下死者的恶行,于是铭志的内容就开始不真实了。)
4.(1)如果那人行为丑恶(那是一个恶人),还有什么可以写在碑铭上呢?(那么在铭志上有什么好写的呢?)这正是铭志与史书不同之处(不同的原因)。(“苟”1分,“所以”1分,大意1分。(2)其中原因没有别的(其中没有别的原因),托付的人不合适,撰写的内容不公正和不合事实的缘故。(“非人”1分,“是”1分,大意1分。)(3)所以说,不是道德修养高而又擅长写文章的人是办不到的,难道不是如此吗?(“畜道德”1分,“然”1分,大意1分。)
第二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案
【教学目标】
1、字词积累,推测大意能力。
2、鉴赏感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字词积累。
2、难点:
鉴赏体会。
【教学课时】
一至一课时半。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以读入文,导入新课
1、朗读课文,体会形式美:
⑴ 指名学生朗读。
⑵ 师范读(读音,停顿,节奏等)。
⑶ 学生自由读。
⑷ 学生自由发言,体会文章形式美:
明确:全文文字凝练、朴素,句法上以四字句为主,犹如四言诗。中间也配以散行,使文句在整饬中又多变化。其写景部分,形象鲜明、生动,声韵和谐。
2、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蒲人。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长期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受佛教信仰影响,世称诗佛。
王维诗现存不满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王维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所吸取,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因而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在其生前以及后世,都享有盛名。
3、背景简介:
王维于天宝三载(744)在蓝田购买了辋川别业。每到休假之时,他便来到那里,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二、重点难点字词翻译
1、师翻译重难字词。
2、学生自由阅读。
三、以读解文,鉴赏文本
1、学生齐读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情,眼中有文,脑中有画。
2、解题切入,鉴赏文章《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引导:扣紧文本,尽量试用文本语言回答。
⑴ 书是什么意思?
明确:书信,这是王维写给裴迪的一封书信。
⑵ 山中,这是什么山,为什么在山中,这是怎样的山?
明确:
辋川蓝田山。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风景优美,作者前往游览)
第2段中北涉玄灞复与疏钟相间。天上的明月,清光朗朗。月光下,轻风吹过,辋水柔波潋滟。远望,一抹远山的暗影,村河边点点渔火。寂静中偶尔传来一两声犬吠,并疏疏落落的寺庙钟声,时断时续的舂米声,隐隐约约而又清晰可辨。
第3段中当待春中麦陇朝雊。春天的蓝田山,风景绝佳。树木青青,芳草碧碧,游鱼嬉戏于清流,白鸥展翅与晴空。早晨,珠露圆润,闪亮在草尖、麦苗上,清晨野鸡在麦地里鸣叫。
景色极为优美:一是蓝田山的冬夜图,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如一幅水墨国画,着墨淡雅,用笔清疏,写意传神,基调寂静而清幽,是实景的真实描绘。二是蓝田山春日图,描写用欢快流畅之笔,写色彩明快之图画,把春日的蓝田山中万物勃发,生机盎然的景象描写得清新朗秀,令人不胜向往。
⑶ 作者给谁书,当时是作者是什么状况,什么心情,为什么给裴迪书,书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
裴迪。
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囊昔(孤寂,思念)
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子天机清妙(感情深厚,情趣相投)
以此不急之务相邀(邀请同游)
⑷ 小结:文章特点──借景传情、借景寄意。
明确:
在这封信中,虽然写景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叙友情却是贯穿始终的线索。第一段,说的是足下方温经不敢相烦,第二段表达的是念及旧情,不敢相忘,第三段表达的是春中美景,不敢不邀。
书中有诗,书中有画。《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虽然是一封书信,但可以说它也是作者以诗人的语言、画家的构思写成的一篇优美的写景记游散文,一首赞美自然风光和表述友情的抒情诗。
3、朗读课文,品位感悟。
四、布置作业,联系拓展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2、王维被称为诗佛,为什么?在本文中是否有表现?
第三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
高二语文组 刘冬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①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
②鉴赏文章中的人情美,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和探究的方法,鉴赏文中所描绘的美景,感受文中所表现的真挚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文中所表现的真挚友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的文段。
教学难点:鉴赏文中的写景特点,感受文中所表现的真挚友情。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探究法。课前准备:
布置预习:
1、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对自己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做好记录。
2、分析文中写景的句子,并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分析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田园诗人王维作品的高度评价,那么,我们就通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书信体的散文来领略这一艺术风格。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王维诗作的高度评价。那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回顾我们学过的王维的一些诗句:高中《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又感受到了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歌风格。然而,今天我们学习的不是他的诗,也不是他的画,是他的一篇书信体的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板书题目)
(用王维的诗句导入,增强讲课的韵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回顾学过诗句,加强学生对王维诗歌风格的印象)
二、学生齐读课文,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正确断句。结合注释独立地疏通课文,找出自己的疑问。(生自由诵读课文,疏通字词。教师巡视。)
三、学生自主交流疑问、老师点拨。再读课文。
四、题解:“山中”是什么山?王维为何在山中?裴迪是什么人?谁写给谁的书?(学生看注释,教师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王维后半生,无心仕进,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亦官亦隐,常常与朋友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此信即写于他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的某个时候。
(对课文作者与写作背景的深入了解,与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能够更深切的感悟文章内容)
五、这是王维写给裴迪的一封书信,作者写这封书信的目的是什么?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明确:目的是邀请好友裴迪同游故山。
“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教师质疑:王维邀请好友裴迪同游的是故山(蓝田山区终南山),为什么不邀请好友到其他的地方游玩呢?
※教师点拨:是因为山中有二人共赏的美景,二人从美景中能够领悟到共同的深趣。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重点来赏析文中的美景)
六、探究课文内容,赏析文中美景,思考回答: ①赏析美景:王维在此信中描绘了辋川风景中两幅典型的图画,请你用短语为这两幅图画各取一个名字吗?
明确:一幅是冬夜图,一幅是春日图。
(有人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在这篇散文中我们不妨说是——“文中有画”。所以,这个问题的设置重在引导学生体会王维作品风格: “文中有画”)
②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两幅图画的?请你找出有关语句说明。
(提示:找出此段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抓住修饰词,说说每个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先来看第一幅:
冬日寒夜图:北涉玄灞,清月映郭/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含有景物描写的句子)
所见
所闻
特点
月、水、山、火
犬吠声、夜舂、钟声
冷寂清幽、清丽淡远
师小结:这幅图的总结意境特征及表现手法:冷寂清幽、清丽淡远、声色相宜、动静结合。
问:从这些景物的描写中,你还读出了王维怎样的心情?
(高兴,沉浸在对美景的欣赏中——对山水田园生活的享受 寂寞、遗憾,“良辰美景虚设,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对朋友的思念之情,想邀朋友同来)
看来,写景并非单纯写景,而是在写景中给予了如此复杂的感情,我们把这种表现手法叫——借景抒情。
再来看第二幅:
山村春色图: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
景物
特点
草木、春山、轻鯈、白鸥、青皋、朝雊
生机盎然、富有生命力、轻柔明艳
从此段所写的事物(草、木、山、鱼、鸟等)联想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思考两段描写景物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毛泽东笔下是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万类霜天竞自由”。“万山”“层林”意象阔大,“红遍”“碧透”绚丽多彩,豪迈乐观。而王维笔下是一幅色彩明快而清新朗秀的春朝图。意象并不壮阔,色彩明丽却并不绚烂,再让学生通过炼字来加深理解,比如轻鲦“出”水的“出”,有轻柔之感,少力度;而“鹰击长空,鱼翔浅底”的“击”“翔”就显得刚劲有力得多。同样“露湿青皋”中用“湿”而不用“滴”和“坠”,声响更细小更轻微,甚至难以察觉。整幅画面生机盎然而又冲淡闲散。
(联想:启发学生,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问:这些景物是不是作者亲眼所见?(不是,是想象的、虚写)
问:为什么还要在信中写这幅图景?是否也包含了作者的某种感情?
(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来年春天和朋友同游的热切期待)
所以,作者顺势写出了写此信的目的:邀请裴迪同游
(引导学生领会这两幅图画取景布局的巧妙和虚实相生之美,体会文章绘画的构图美和色彩美。)
小结:王维不愿独享终南山美景,热情邀请裴迪共赏。此篇书信虽然写景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叙友情却是贯穿始终的线索,像第一段记独游的索然无味,第二段对往昔的回忆,第三段向裴迪发出热情的邀请,总是在不断地向裴迪表达自己对好友的思念之情。——(“文中有情”)
七、学生自我总结和反思本节课的收获。
八、作业:描绘出你心中的“冬夜图”或“春日图”,不少于300字。
结束语:虽是一封书信,作者却以诗人的语言、画家的构思写的如同一首赞美风光和表述友情的赞美诗。我们还隐约看见王维的静谧澄澈的心灵天地,感受到他对自然万物独特超群的感悟能力和对超凡脱俗人生的追求。
第四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设计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维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句,积累文言词语。2.学习本文写景的艺术与构思的方法。3.培养诵读和品味文言文精巧语言的能力。4.培养鉴赏优秀古代散文的习惯与技能。
5.正确评价课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思想情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方法:
1.初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文章描写的主要内容。
2.反复诵读,然后分析作者选取景物的角度,所写景物的特点。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品读、鉴赏课文描写寒山月夜景色和想象与友人一同欣赏春景的情景的文段,是学习的重点;体会作者的写作背景,是学习的难点。
二、解决办法
通过诵读、揣摩语句和课堂讨论来解决、消化重点、难点。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本课是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诵读课文并背诵第二、三段。此外,文句的翻译、评析及对作者情感的把握,都要求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来完成。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1.导入课文
相信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赞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宋朝大文学家苏轼对盛唐田园诗人王维诗作的高度评价,大家回顾一下学过的作品,哪些最能体现这一艺术特点的—— 这是他的诗作,那么他的文章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这篇书信体的散文来领略这一艺术风格。2.解题
(1)解题【山中】点明地点。【秀才】是唐代对中进士者的一种通称。【裴迪】王维友人,曾任蜀州刺史,曾是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王维寄情山水的同道。【书】点明了体裁。(2)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盛唐诗人。官至尚书右丞。擅长诗与画,兼通音乐,并能使诸艺互通,尤以描绘山水田园的诗歌著称,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的山水诗,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也有一些是反映边塞和送别的诗作,如《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中兄弟》。作品有《王右丞集》。
(3)简介背景。
王维后半生,无心仕途,常往来于长安和蓝田县的辋川别业之间,亦官亦隐,常与裴迪等诗酒唱和,诵读佛经。此信即写于他从长安回到辋川别业的某个时候。
3、检查大家预习的情况
4、初步感知
(1)大家平时也有给朋友写信,那一般会写什么内容呢?——那本文是不是也写这样的内容?——那是写了什么内容?
(2)文中有一个词浓缩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文眼”,你认为是哪个词?
提示:A、“可过 ” B、“相烦” C、“深趣” D、“相邀”
5、重点分析
(1)文中用哪些段落来写景?那第一段写了什么呢?
(2)朗读课文,将文中描绘自然风光的两处文字找出来,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说说 这两段文字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请用准确的词语为这两幅图命名。(学生体会,锻炼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教师明确、板书)
明月
山的轮廓 水的波影
第二段:寒山月夜图: 灯火的明灭 寂静清幽 犬声 夜舂声
深趣(白描)疏钟声
草木
鲦鱼
第三段:山村春色图 白鸥
明丽欢快
露水
麦陇
朝雊
(4)作为一封书信,为什么把主要篇幅放在景物描写上? 明确:A、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美景和美好生活的欣赏。B、暗含对朋友的邀请。
C、也表现了作者期望闲适山水中、追求田园生活的心理。(5)从文中那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王维不愿独享“终南美景”,而热情邀请裴迪同游,这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第一段:写独游的索然无味。第二段:往昔携手赋诗,快乐同游。
第三段:热情邀请--“倘能与我同游乎?” 全文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款款深情。6、深入探讨
(1)本文议论抒情的句子与描绘美景的句子在句式上有何不同,说说这样的句式在此文中有何艺术效果?
明确:本文句式骈散结合。写景多用四言句,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抒情议论,多用散句,信笔抒写,或直抒胸臆,或点明主旨,轻灵自由。例子1:首段及“斯之不远,倘能„„山中人王维白。”都是散句。例子2:“北涉玄灞,清月映廓。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 和“当待山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都是骈句。(2)准确用词:
分析:A、蔓--蔓延。表现了春回大地,草木茂盛,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B、“轻鯈”又称白鲦,一种银色小鱼,游动轻捷。能否把“轻鯈”改成 “白鯈”,为什么? C、“矫”能否换为“举”或“展”,为什么?
(3)学习之后,大家有何疑问,请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探讨。7.课文小结
8.布置练习及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2.完成“研讨与练习”
三、四。
3.请你写一段描绘风景的文字,要求在这段文字中准确、自然地引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的一两个写景句子。4.完成练习题。
第五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原文及翻译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唐朝诗人王维所作的,本为书信,因其有诗歌美感与韵律,成为唐朝名作。下面是《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原文及翻译,一起来看看!
原文: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翻译:
现在正是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可以一游。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 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僮仆已入睡,多想从前你我于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 草地,麦田里雉鸟在清晨呜叫,这些景色离现在不远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邀请你当作闲事吗?而这当中有很深 的旨趣啊!不要忽略。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出山,托他带给你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
注释:
秀才:唐代对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的称呼。
腊月:农历十二月。古代在农历十二月举行“腊祭”,所以称十二月为腊月。
景气:景色,气候。
故山殊可过:旧居蓝田山很可以一游。故山,旧居的山,指王维的“辋川别业”所在地的蓝田山。殊,很。过,过访、游览。
足下:您,表示对人的尊称。
方温经:正在温习经书。方,正。
猥:鄙贱。自谦之词。
烦:打扰。
辄便:就。
憩感配寺:在感配寺休息。感配寺,王维集中有游感化寺的诗,《旧唐书·神秀传》中说,蓝田有化感寺。感配寺可能是化感寺之误。
饭讫(qì):吃完饭。讫,完。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北涉玄灞:近来渡过灞水。涉,渡。玄,黑色,指水深绿发黑。
华子冈:王维辋川别业中的一处胜景。
辋水:车轮状的湖水。
村墟:村庄。
夜舂:晚上用臼杵捣谷(的声音)。舂,这里指捣米,即把谷物放在石臼里捣去外壳。
疏:稀疏的。
静默:指已入睡。
曩:从前。
仄迳:迳同径,狭窄的小路。
当待:等到。
蔓发:蔓延生长。
轻鯈(tiáo):即白,鱼名。身体狭长,游动轻捷。
矫翼:张开翅膀。矫,举。
青皋:青草地。皋,水边高地。
麦陇:麦田里。
朝雊(gòu):早晨野鸡鸣叫。雊,野鸡鸣叫。
斯之不远〕这不太远了。斯,代词,这,指春天的景色。
傥:同“倘”,假使,如果。
天机清妙:性情高远。天机,天性。清妙,指超尘拔俗,与众不同。
不急之务:闲事,这里指游山玩水。
是中:这中间。
无忽:不可疏忽错过。
因驮黄檗(bò)人往:借驮黄檗的人前往之便(带这封信)。因,趁。黄檗,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和茎内皮可入药。茎内皮为黄色,也可做染料。
不一:古人书信结尾常用的套语,不一一详述之意。
山中人:王维晚年信佛,过着半隐的生活,故自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