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学生徜徉在美的语文世界里
让学生徜徉在美的语文世界里
让学生徜徉在美的语文世界里----创造语文教学课堂中美的因素
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和过程中有许多形态和类别的美,它的美是课本与教学法的艺术展示,是教师灵活驾驭课堂的体现,更是学生学以致用,展示自己创造力的一种方式。把握、创造语文教学当中美的因素,以这些美去陶冶学生性情,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
一、巧妙导入,感受愉悦美。
愉悦性是小学语文美育德基本特性之一。俗语也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导语的设计的好坏也是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精彩的导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课堂。
青年优秀教师王湘玲在执教的《搭石》中,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看,这是刘璋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但是作者每每想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配合风景怡人的图片,轻松音乐的渲染,再加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学生都被强烈地吸引住了,渴望走进这样的美景当中,自然而然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言语上,集中在课堂上,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第六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一等奖的获得者陈金龙老师所执教《白鹅》的导入语也非常有趣:丰子恺先生就养过一只白鹅,这就是他们家的鹅,同学们注意这个鹅字,“我”在上“鸟”在下,好像人骑在鸟身上对鸟很不尊重,人和鸟儿是平等的,已经被废除了,规范写法是这样的,伸出手来跟我一起写。这样的导入语,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给学生创造了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大大鼓舞了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势必为课堂的成功增色不少。
二、重视诵读,品味语言美。古罗马著名美学家朗吉弩斯讲,“美的文词就是思想的光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利用语言美这一重要资源,让所有学生都能沐浴在“思想的光辉”里。因此,课堂上要实现学生充分地诵读吟咏。
一节课上的诵读方式可以依据教材的需要,但是要多样化:指名读、齐读,对比读、小组读、表演读等,还可以在学生把握不好情感时,以师范读的形式进行指导,体会文章的语言美。《鸟的天堂》一课,描写榕树茂盛的语句很优美,其中“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颤动”用词非常的准确,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朗读中享受语言美,感悟大榕树的蓬勃生机。
三、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情境美。
情境教学是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很容易引学生的共鸣,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
青年教师马智华执教的《古诗两首》中,学习《送元二使安西》时,出示柳条摇动、细雨如丝的画面,配上伤感的乐曲,让学生展开想象,头脑中出现什么样的画面,学生很好地发挥想象,学生的生成非常深入,在想象的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到作者与好友离别的意义不舍之情。
四、板书设计合理,展现形式美。
课堂板书设计和运用,不仅能体现教师对教材的掌握程度和授课水平,而且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板书如果设计合理,应用得当,有利于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提高学习效率,最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平常的教学当中普遍常用的是字、词、等形式,所以要求教师板书的字迹必须工整秀丽明晰可辨,并且大小适当,教师书写时要认真严肃,一丝不苟,讲究规范和形式美,使其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感知;而用简单的图画展示教师自身的功力,也会让学生陶醉其中。我就特别佩服青年教师罗勤,她在执教的《去年的树》中,就运用简单的几个词语,以及形象的树和鸟的简笔画,把课文的重难点抓出来,简洁明了,让学生的眼球紧紧地追随教师的一举一动,优化了课堂过程。
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而语文课堂的美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要让学生徜徉在美的教学课堂中,必须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必须努力在备课中创造美,课堂上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感悟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为语文学习增添诗意,为生命成长积蓄动力。
第二篇:让学生徜徉在美的意境中
让学生徜徉在美的意境中
————诗歌教学点滴感悟
浙江省苍南县灵溪镇第四中学
陈森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诗歌的语言是最精粹的语言。在所有文学样式中,诗歌是最具个人色彩的,它往往是诗人最直接、最深刻的瞬间表达,因此诗歌是最纯的,也是最真的。这一点也最容易打动人,它会直接撞击学生的心灵,使其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并在不断的撞击中,使学生获得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在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了“读诗韵---感诗意---品诗境---仿诗言”的教学流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读诗韵,酿造葱茏的诗意。
美学大师朱光潜曾说过,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首先从读诗开始。中学生正处于诗一般的年华,不乏热情和想象,然而由于兴趣的个别差异和文化素养积淀的有限,对诗歌的领悟能力不强,对诗歌鉴赏望而生畏,学习诗歌比较被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帮助学生掀开诗歌的神秘面纱,激起学生读诗的热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特别适合诵读。诵读古诗词,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比如《蜀道难》中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作者大胆奇特的想象,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慢慢感悟。《登高》中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铿锵和谐的声韵之美,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品读咀嚼,掩卷深思,叹惋无穷。“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要使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必须加强朗读。
1、熟读成诵。多读,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逐步积累,养成整体感悟的能力。
2、联系扩充。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既可扩大知识面,又可在对比诵读中提升感悟能力。
3、想象入境。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比如《锦瑟》一诗中,首联迷离朦胧的意境,颔联凄婉悲怨的情感,颈联清新明丽的画面,尾联的丰富内蕴,缺少了想象的参与,是很难感悟得全面而深刻的。
在朗读方式上,教师可采取多种方式的朗读练习。如配乐朗读、个人朗读、齐读、示范朗读、跟读等。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二、感诗意,理解诗歌内容
感诗意重在初步读懂诗歌,要扫清字词障碍,对诗歌的艺术概括、思想感情、语言艺术等作初步的理解。这个环节,教师的引导和过程设计是尤为重要的。例如,对陶渊明《饮酒》这首诗,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
1、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为什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问君何能尔”的“尔”指代什么?
3、“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能否将“见”改为“望”?
4、“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一句,作者表达的真意是什么?
5、把握这首诗的思想情感的关键词是哪两个字上?
教师的问题设计,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同时,也能给学生留出自主品读的空间。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对诗歌已经有了一般性的理解,但还不能说是有层次,有深度,有系统的赏读。
二、品诗境,欣赏诗歌的诗情画意。
古典诗歌语言凝炼、语意含蓄。理解品味文言诗词,人们有很多高雅的方法:用译诗来解说内容,用描述来表现诗境,用抒情来表达感受,用阐释来点示深意,用吟诵来传情达意,用评说来赏析美点。总的来说,人们欣赏诗词的着眼点是诗情画意。
品味诗歌的意境,是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系统探讨,品味可以从意象、意境、修辞写法等方面进行。但更为重要的是从整体上去体味。这要求学生了解诗歌本身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
下面以具体例子对诗歌欣赏的方法进行说明:
1、字词品味: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个“空”字领起,把所有的景致都染上了静谧写出了山中的空寂。“空”是秋山的特征,秋雨过后,山村一色,就更显空旷。“空”境通感空旷的视觉感受,伴随的是静寂的听觉感受。“空”是双关,即是写景,也是对佛理的感悟。王维在山村中,追求“空”、“静”,以获得心灵的“空”、“静”。
2、画面欣赏,如:诗人以泉流之动态衬山村的静态,以泉流之声响衬山村之宁静。“明月松间照”写静态远景,可以是明月初升,透过松林看到斑驳圆月,月亮就像悬挂在树梢上;也可以是皓月高悬,月光倾泻,树影斑驳,风影移动,姗姗可爱。“清泉石上流”,写动态近景,喑含水声,雨后山泉微涨,“石上流”明其线,水线声亦轻,山村中万籁俱寂,惟闻水声潺潺。
3、景物描述:如“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月光透过松枝,洒在潺潺流泉上,斑驳陆离;清泉在山间跳跃,闪闪烁烁,仿佛银柱击弦,发出清脆悦耳的轻响;忽然竹林喧动,传来洗衣归返的姑娘阵阵甜美的笑语,湖中莲荷,颤动起来,那是晚归的渔舟荡波而过„„一幅多幺恬淡幽美的山居图画。
4、意境(画面环境抒发何种情感)探求: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写出林木的广漠,见出秋色的萧瑟;“萧萧”形容风吹叶落的响声,见出树叶飘落的情景。“不尽”写出长江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江水汹涌翻腾的气势。绘声状势,音韵悠长,壮阔雄浑,造成一种天下皆秋的苍茫辽远的艺术境界,抒发了诗人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辛酸悲苦的心情。
5、情感体味: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确对待死亡足以令人钦敬,而在年华渐老之时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有生之年则更为可贵。“老骥伏枥”四句把作者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和不懈进取的精神显现于纸面。作者以老骥自比,胸中仍有凌云壮志,透露出作者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统一大业的强烈愿望。
四、仿诗言,点燃创造的火花。
这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方法。在品读诗境之后,调动自己的主观生活体验,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仿造诗句写出自己的生活感悟。虽然初中生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并不丰富或深刻,但他们自己对生活有着独特的视角和理解。教师要善于发掘这一宝藏。
我国的格律诗,押韵,平仄的要求是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诗歌体制,学生在不断地吟诵中自然会感受到这种形式上的魅力,创作时也会尽量符合格律诗的要求。在学生创作的诗词中,虽然有的文笔还很稚嫩,章法还很零乱,但我们明明从学生的身上看到,他们在用诗的语言表达着诗化的心灵。
最后,在此教学流程上,指导学生的背诵。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只有做到对其文字烂熟于心,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背诵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得到良好的启发和运用。背诵也要注意采用多种方法,比如个人自由背诵、分组竞赛背诵、师生打擂背读等等鲜活的形式。
例如,我在教学《蒹葭》时,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押韵特色,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我首先用诗一般的语言翻译了诗歌的第一节,接着要求学生将二、三节翻译成现代诗歌。这样的要求虽有一定的难度,却留下了丰富的创造余地,学生兴趣盎然地做起了诗人,像扶着凳子走路一样,他们觉得诗歌的创作并不完全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看来,只要我们教给学生阅读诗词的方法,指导学生走好这四步,那么学生就不会再为古诗词阅读而头痛,而能够通过反复朗诵,深入体会,来理解出古诗的主要内容,感受出古诗词的艺术形象,领悟出古诗词的思想感情。在具体的教学中,这几个环节是可以灵活运用的。古代诗歌积淀着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我们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汲取古代文化中的做人智慧,涵养心灵。教师要以自己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感染学生,带领学生与经典同行。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心中读诗的火种已经点燃,有丰富的诗歌阅读打底,有积极思考的诗歌创作伴行,学生会轻轻地、不经意地跨出走向缪斯女神的第一步。
让学生徜徉在美的意境中 ——诗歌教学的点滴感悟
【摘要】
语文课堂应是孕育美、生成美的地方,然而现在的一些语文课堂上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思想丧失、个性缺位、语言苍白空洞,书卷气全无,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受学生的阅读面狭窄、阅读的急功近利等因素的影响。应试教育让我们的学生离经典越来越远,离诗歌越来越远。
本文尝试探讨诗歌教学中的大胆变革,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想象能力、创作能力,把语文教学导向充满诗性光辉和人文精神的宽途,为学生引进诗歌的海洋吟咏性情,引进艺术的殿堂徜徉精神,让学生爱上经典,爱上古典诗歌。
本文尝试从四个方面探讨诗歌教学的一般流程:
一、读诗韵,酿造葱茏的诗意。
二、感诗意,理解诗歌内容。
三、品诗境,欣赏诗歌的诗意。
四、仿诗言,点燃创造的火花。文章将诗歌教学的流程分四点依次说来,只是因为论述的方便,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它们往往是交叉的、综合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诵,深入体会,仿写诗句来感受古典诗歌的艺术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自己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感染学生,带领学生与经典同行,让学生徜徉在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中。
【关键词】诗歌教学 古典诗词 朗读 欣赏
【参考文献】
1、梅子涵《风之王》 新蕾出版社
2、《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3、《中学诗歌教学策略》 张厚感
【发表刊物】 《试题与研究》刊物 2009/17 教学论坛
第三篇: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
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
——第三批学习型家庭事迹材料
张店区建桥实验学校初一建五班 逄锦程家庭
逄锦程,一个聪明睿智、活泼可爱、知书达理的小男孩,现年11岁,是张店区建桥实验学校初一建五班学生;其父逄增志,现为山东新华医药集团公司办公室副主任,为淄博市作家协会会员、淄博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医药经济报》及《21世纪药店报》专栏作者;母亲程华,现为山东新华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质量检验部化验员。在这个三口之家里,洋溢着浓浓书香,爱书、读书、写作成为全家人共同的爱好和习惯。因为爱好读书、不断学习,三人在不同的岗位上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一、热爱书亲近书,营造学习型家庭氛围
书是逄锦程全家人的好朋友。全家藏书达3000余册,其中大多数是文学、艺术、教育以及科普类书籍。阅读名著、书报成为家庭必修课,学习之余或一有空闲就人手一册,家庭中总是弥漫着浓浓的书香气。虽然只是一名初一学生,但逄锦程已有八九年的‚读书史‛,二三岁的时候就喜欢抱着‚撕不烂‛的硬皮书翻来翻去。逄锦程个人的藏书已有四百余册,如《世界文学名著宝库》(12册)、《牛津彩图现代科技史》丛书(4册)、《探索与发现》丛书(20册)、《皮皮鲁总动员》(54册)、《世界科普名著》丛书(6册)、《小学生感恩故事全集》、《安徒生童话》、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等。为了营造浓厚的学习和读书氛围,家里专门开辟了一间书房,一整面墙从底到顶全是书,逄锦程每天在书房里学习、完成作业,全家人在这里阅读、交流,成为名副其实的‚书虫‛、书迷。
杂志报刊也是全家人学习的好帮手。为了提高全家人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全家订阅了十几份报刊,如《南方人物周刊》、《瞭望东方周刊》、《三联生活周刊》、《半月选读》等刊物以及《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淄博晚报》、《音体美报》、《新华每日电讯》等报纸。由于父亲从事企业管理工作,还在单位公费订阅了《中外管理》、《企业管理》、《医药经济报》、《中国医药报》等专业报刊。这些报刊,逄锦程也经常津津有味地阅读。学生逄锦程则订阅了《童话大王》、《故事作文》、《读者》等报刊,从中吸取丰富的精神食粮,开阔了视野。为了学习、为了读书,全家人舍得投入,每年仅购买各类课外书籍达三千多元,自费订阅报刊也在千元以上。
二、多渠道多途径学习,充实完善自我
很多孩子沉迷其中、无法自拔,被部分家长老师视为洪水猛兽的电脑网络,也是逄锦程全家学习的好途径。父亲逄增志早在2000年就涉足网络,是淄博市较早接触BBS、开辟博客(最早是搜狐文集,远早于新浪博客)的人士之一,曾任后窗文学论坛站长、红榜网诗歌版版主等,现任颜山摄影论坛新闻纪实版版主,其网名青鸟在淄博网络文学界具有较高知名度。母亲程华也开辟了网络空间,并办有淘宝网店,在论坛及博客上发帖交流等。
早在2006年,学生逄锦程即在新浪网开辟了班级博客《新华沁园》(后改名为《雨霁》),并担任博客管理员,该博客现为14级;后又开辟了个人博客《我是小青鸟》,现为10级。很多同学在其带动下也开辟了博客,博客成为逄锦程与同学、老师交流的好平台,其本人也通过网络展现了自我,提高了学习及待人接物的能力。
逄锦程积极参加数学竞赛、社会调查等社会活动。2008年、2009年,先后获得小学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优秀奖、三等奖,2008年12月获得淄博市教育局举办的全市中小学生改革开放30周年调查报告二等奖。2009年6月,由于他尊敬老人、无微不至地照顾患有重病、行动不便的母亲,被淄博世纪英才外语学校授予‚百名孝子‛称号。
父亲母亲同样积极参加各种在职、脱产学习。如GMP培训、ISO14001及ISO9001知识培训、TQC知识培训、6S学习培训、中层干部专业技能培训、新华网络学院培训等,提高了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胜任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勤思考多写作,做学习工作生活多面手
热爱写作,通过写作促进自我发展,做学习工作生活多面手,是该家庭的最大特色。
父亲逄增志先后从事技术、文字工作,1989年开始发表作品,散见于《诗刊》、《诗歌报月刊》、《草原》、《淄博日报》等各级文学刊物,获得三十余种奖项。有文章入选《中国散文诗大系•内蒙古卷》、《跨世纪新诗选》、《2003话语前沿诗选》、《张店放歌》、《秋叶之恋》等;有着近二十年医药从业经验,是医药行业知名的原料药发展及管理专家,近几年每年在《医药经济报》、《中国医药报》、《21世纪药店报》、《企业管理》、《淄博晚报》等报刊上发表各类文章100余篇(笔名庞然、王逄、青鸟等)。
学生逄锦程也在老师教育和家庭熏陶下,成为一个爱写作的孩子,文章多次获奖或在报刊上发表。仅2009年,就有多篇文章发表:在张店区教研室《小学生作文》上发表作品《搬家记》、在《淄博日报》发表作品《美哉原山》,作品《我的好朋友皮皮鲁》参加《淄博晚报》第二届读书节‚我的读书故事征文‛并发表,作品《圆梦鲁山》在《音体美报》发表等。进入建桥升入初一后,又先后有作品《我的好朋友皮皮鲁》在《淄博日报》发表并获得淄博日报社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梁杯—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大型有奖征文‛优秀奖,是31名获奖者中仅有的学生、年龄最小的获奖者;作品《一封来自未来的信》获得淄博市委宣传部、淄博市环保局、淄博市文联等单位联合举办的‚般阳杯‛环保征文暨齐文化与生态文明征文比赛优秀奖。写作水平的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也促进了逄锦程学习成绩的提高,在月度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被推选为班级六组组长。
除了读书、写作,收藏、摄影也是逄锦程及家人的爱好。逄锦程爱好收藏古钱、小人书及地图,现有各种古钱藏品200余枚,小人书近50册,各地地图近百张。父亲逄增志则在集邮等方面多有涉猎。一家三口人都爱好摄影,经常在一起探讨摄影技术,切磋技艺。2008年,逄锦程的摄影作品获得淄博市教育局、共青团淄博市委联合举办的淄博市第十届中小学生百灵艺术节摄影比赛三等奖。母亲程华擅长十字绣,爱好舞蹈、音乐,曾多次在公司舞蹈大赛中获得一等奖。逄锦程全家人热爱生活,珍惜生活。每年,父母都会抽时间带逄锦程外出参观旅游,在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培养树立热爱祖国的自豪感和报效祖国的责任感。2007年国庆节,逄锦程和父亲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并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其心声出现在当年10月2日《人民日报》头版上。2009年暑假,又前往上海、烟台等地。
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热爱学习、努力学习、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同时积极工作,热爱生活——这就是逄锦程和他的家庭。相信在学校的教育、家庭的协助及共同努力下,逄锦程一定会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一个对社会有用的栋梁之才,逄锦程的家庭也一定会为社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四篇: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每当我们步入每个班级的时候,映入我们眼帘的都是学生们积极学习的氛围,每个人都投入到了学习中去。不学习不见了,打闹的没有了,每个人都在学习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找到了自己的努力的方向。但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经常也在谈论着一个话题,那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黑格尔说过:“人是靠思想站起来的。站起来的人要想有尊严地活着,就必须具备独立自由的思考和选择能力。”爱迪生也曾说过:“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不会思索,他将一事无成。”从两位名人的名言中我们不难发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因此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也要一定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我认为,是否具备独立的思考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具有良好数学学习品质的标准之
一。课堂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是很有必要的。
比尔.盖茨曾说过他成功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勤奋工作,二是刻苦思考。”然而,刻苦思考是学生所缺少的。我经过三年教学已经意识到学生们这种思维的惰性,课堂上只有少数学生能够积极思考,而大部分学生则是等着同学回答或是老师讲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我一直苦苦的寻找答案。我也在课余时间同老师们探讨,但是问题的根源在哪里?通过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我明白,原来是我的课堂出现了问题。由于长期以来在我的课堂上总怕完不成任务,没有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们思考的习惯没有养成,已经习惯了老师的讲解,久而久之,对于学习产生了惰性,总认为就算自己不去想,老师也会讲解,正是因为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思考,学生的学习就形成了机械化与格式化,所以当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思考时,大部分学生不是很积极。
我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在我的课堂上,大多数学生会积极独立的思考,而蕴藏在学生头脑中的精彩也会源源不断的迸发。
第五篇: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有这样一个故事:晚上,一位教授看到他的一个学生还在实验室里做试验,就问他:“上午你在做什么?”学生回答:“做试验。”教授又问:“下午呢?”学生回答:“做试验。”没想到教授听后大发雷霆:“晚上你还在做试验,这一天当中你都在做试验,请问你什么时间思考?”勤奋的学生本以为会得到教授的夸奖,没想到却挨了一通批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思考有多么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第六十二条中,专门谈到了思考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他指出:“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还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应当用到记忆上,而应当用到思考上去。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这才是应当在学生面前展示的生活中的最美好的事物!”但遗憾的事,许多教师常常忘了这一点。
这个问题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就是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读书的方法容易教,而要让学生掌握起来,变为自己的东西,只有靠大量的阅读实践。时下进行的教学改革中非常重视这一点,还规定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我校在理想课堂构建中非常重视学生的预习,可以说,预习几乎完全是学生自己在学习,非常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但往往是一部分学生做不好,这就是说我们教师还没有点燃学生勤学好稳、渴求知识的火焰,我们还没有最大限度调动所有学生
思考的积极性。学生总是有差异的,我们应该承认,也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因此,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就要分层次,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降低预习要求,这样或许是一种较为有效的做法。
另外,我们还要多开展一些活动,“只有看展于课堂上所学的东西没有直接联系的丰富的思维活动,才能为在课堂上的顺利学习打好基础。”而我们在开展活动时,往往功利性太强,为了让学生写作文由素材而活动,甚至在活动之前,就告诉学生活动之后要写作文,结果让学生兴趣大减,甚至有的孩子为了逃避作文宁可不参加活动。这就得不偿失了。
还有,我们在课堂上的思维训练也往往搞一刀切,做法千篇一律。其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而没有兴趣就没有发现的乐趣,就没有才能和爱好,就没有获得灵魂,就没有人的个性。”再加一句,就没有在常人看来有些怪异的各种“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