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孩子们在诗情画意中徜徉(小编推荐)
让孩子们在诗情画意中徜徉
九方小学 杨 灵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无论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还是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都是值得我们回味品评的。学习积极健康的古诗,不仅能够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对于人类高尚情操的培养也大为裨益。
然而,古诗教学历来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其难有二:
一、古诗大多有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动人的诗情画意,一首诗就是一幅图画、一个故事、一段历史。但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离我们的年代较远,加之小学生的生活积累、人生积淀和认知水平又太浅,很难把握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语言魅力,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
二、由于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在教学评价尚未实现革命性的彻底的转型之前,老师们不能不顾及当下仍然流行着的古诗的学习效果的检测方式和标准,不得不跟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走,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的丰富内涵则往往无暇顾及。
因此,我们的古诗教学常常陷入这样一些误区:
1、填鸭、注入式的串讲:学习古诗最重要的莫过于理解诗歌的 意思,领悟诗歌内涵,体会古诗语言之精妙。于是在课堂教学当中,理解诗意就成了重头戏。通常的教法是先让学生联系诗歌注解,解决一些字词的意思,然后在教师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下,逐句解释,最 后让学生连起来说一说,写一写,如此,往往把一首首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解剖得支离破碎,诗歌的韵味丧失殆尽,也使学生学习失去了新鲜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探索性。
2、花样翻新式的表演:在《新课标》倡导“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学习”的影响下,课堂教学中,老师费了大量的心思让学生愉快、自主的学习,课堂表演就是老师们竞相使用的一种方式,古诗教学亦如此。的确,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表演这一辅助手段,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世界,并获得真切的感受。但是很多老师缺乏对文本的正确把握,过分追求形式,追求新奇,纯粹是为了表演而表演,把古诗搞得不伦不类,表面上很热闹,可实质上破坏古诗的原意,白白浪费学生和老师的精力和热情。
3、倾盆大雨式的题解:有些老师急功近利,既介绍作者生平,又介绍生活环境;既讲政治思想,又说写作特点和主要成就,往往使学生不知从何学起,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毕竟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
4、随心所欲式的问答:古诗大多没有耐读的情节,教师往往就不放手让学生去自学了,怕他们“无所作为”,所以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成为有些老师古诗教学的习惯。但古诗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艺术意境,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滥用问答法,破坏古诗的整体性,使学生无法很好的领会其意境。
如何尝试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诗情画意地学古诗,让学生在美妙的 弦律中学习古诗、吟诵古诗,使学生乐学古诗。既让学生获得对古诗词的认知,又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得到鉴赏水平的提高和情感的升华,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颇感困惑的问题。
古诗的教学,一定要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教材中蕴含的美的因素,能够激发孩子身上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个有效手段。
一、音像渲染,营造氛围
教学中借助音像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意。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选择古筝曲配乐,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再通过画面,感受诗中两岸悬崖峭壁,猿声啼叫,一叶轻舟在湍急的江水中飞流直下的景象,画面静中有动,从有限的画面想到无限的画外,感受画中的情,听到画外的音。活跃学生的思维,更好地理解诗句,体会作者喜悦的心情。以美的氛围,为学习这首诗作好情感铺垫。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结合背景,挖掘主旨。
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例《示儿》这首诗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由于这首诗的内容涉及到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北宋灭亡,南宋统治者据半壁江山而不图恢复失地的历史背景,诗歌所反映的生活距今年代久远,小学生的历史知识又很有限,因此学生对这首诗中所表达的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较难理解。在教学伊始,老师出示有关时代背景和诗人际遇的资料让学生通读,接着出示了相关图片,并充满激情地说:“《示儿》是陆游的绝笔,作于1210年,85岁高龄的诗人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程之际,他什么事都丢开了,惟独因没有目睹祖国统一而不甘瞑目,忧愤之极的他伤心地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诗篇,带着“生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与世长辞。诗人心情该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一切爱国之士读到这样的诗句,怎能不为之潸然泪下?”正是大量的史实资料,帮学生填补了认识上的空白,为学生深入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做了铺垫,将学生引入了诗的情境中。
三、发挥想像,体会意境。
古诗语言精辟涵蓄、跳跃灵活,意趣无穷。所以教师还要独具匠心,发掘古诗文艺术上的空白,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引发学生体验、感受、联想和想像,将古诗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活,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
如王昌龄《出塞》一诗,描写了清冷的明月、荒凉的关山、辽阔的荒漠、戍边的将士。教学时,在感知诗意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苍茫的夜色中,高远的天空中一轮明月清冷幽静,远望夜色无边,旷野无垠,近看边关荒凉,孤寂凄清,举首望见那千里与共的 明月,思乡思亲之情跃然纸上。又如《七步诗》,教学中,要联系当时情况,展开想象,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气氛?曹丕会想些什么?他又是怎么说的?曹植内心感受如何?他们的神情如何?这样,就能充分体会诗人所处的环境,感受诗人内心的悲愤了。这时再读:“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能起到一种震撼心灵,触动灵魂的效果,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四、品词析句,反复吟咏。
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古诗教学中,采取大声朗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诗中的描写加以补充扩展,渐入诗的意境,从对自然景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悟出哲理。
例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老师引导学生认真诵读全诗,看看最能表达诗人情感的是哪个字?学生发现是“喜”字。接着带着这个“喜”字反复诵读品味,体会诗人“喜”的是什么,诗句又怎样表达“喜”的感情。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分别悟出了这样的意思:诗里表达“喜”的情感是“一喜叛军得平复”,“二喜国家得安宁”,“三喜亲人能团聚”,“四喜回乡得偿愿”。这样就品味到“喜”字用笔之妙,贯穿了全诗的感情。
显然,以上几种方法不是相互孤立的。每一首古诗的教学都要综合应用多种方法,学生才会理解接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实际 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有的放矢,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第二篇:带领孩子们徜徉在书海里
带领孩子们徜徉在书海里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94-01
阅读一本好书,能启迪我们的智慧,拓宽我们的思维;阅读一本好书,能丰富我们的阅历,净化我们的心灵。在笔者的教师生涯中,始终坚持带领孩子们读好书,好读书,享受泛舟书海的快乐,品味书香致远的妙趣。
学校大环境熏染孩子们读书
学校一直努力给学生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漫步校园,可以看到一幅幅读书提示语――“以名著为伴塑造美好心灵”、“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等。我带领孩子们参观校园,指导孩子们品读这些经典语录,让他们从感官上嗅到书的芬芳。学校还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向师生提出“让书香溢满校园,让心灵徜徉书海”的倡议,倡导全体师生参与读书、快乐阅读。
学校将每周一中午定为午读时间,四十分钟的午读,是学生在校阅读的黄金时间。午读时分,校园一片安静,教师手捧童书,给学生一种榜样的力量,用教师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以自身的行为影响感染着学生。学生手捧童书,如沐春风,陶醉其中。班级图书角吸引孩子们读书
我们班自从建起了“三味书屋”图书角,课余时间总有孩子在种类众多的图书中,寻找自己心仪的书籍到图书管理员处登记,然后如获至宝地徜徉在字里行间。每每看到课间孩子们手捧心爱的书籍,沉浸于书海时,心中总有一种欣慰的感觉。一本杨红樱写的《非常老师》吸引了我的眼球,我拿着书找图书管理员登记,孩子们用那惊喜的目光看着我。他们觉得老师也喜欢看他们捐的书,便更加酷爱悦读了。
晨读,点燃阅读激情。同学们每天来到学校第一件事就是自觉晨读,在还没响起早读的铃声,我班教室里早已是书声朗朗。在打了早读的铃声之后,我们便一起或诵读《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或品读《朝读经典》,师生一起激情满怀,陶醉书海。家庭阅读氛围促进孩子们读书
读书离不开自己,离不开学校,更离不开家庭。读书,需要良好的氛围,家庭读书氛围是学生爱上阅读的关键之一。为了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与好书交友,与智慧牵手,让读书成为每个家庭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推动学校书香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学校出台了“书香家庭”评选细则,我与孩子们一起学习细则,并将这一方案发到家长群里,与家长交流如何落实。我让家长把亲子悦读的照片发群里,大家欣赏;我把照片打印出来,附上几句俏皮的话,然后张贴在教室专栏里;我让孩子们把写的小练笔与家长分享,家长写评语„„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让家长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也更加促进了孩子们的悦读。
精彩交流会展示读书心得
读书交流会为师生个人风采展示提供了舞台。我每节语文课都有课前三分钟精彩片段分享。每周利用一节课开展读书交流会,以抽签的方式决定交流人员。孩子们可以交流读了一本书的收获,也可以交流读了某一篇文章的感悟。每当这个时候,我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会首先交流我读了《爱的教育》的体会,我会谈读了《非常老师》的心得。于是乎,每举行一次交流会,孩子们会为抽到签而欢呼雀跃,为没抽到签而感到遗憾。交流读书心得的孩子们讲起最爱的书那是滔滔不绝,他们在这个平台上胆量大了,口头表达强了,更重要的是也激发了其他同学看这本书的欲望。
《经典诵读储蓄卡》是我们学校印制的一本小册子,我每两周一检查,让孩子们比赛背古诗,对答古诗,有几个孩子已经会背六十几首古诗了,对于一个才上四年级的孩子真的很了不起。我还让孩子们相互交流,在这两周里读了哪些课外读物,并及时地“算利息”,加计总分。这样师生的悦读感悟得以展示,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激发了学生悦读的激情。评比机制激励孩子们读书
学校出台了评比“书香少年”、“书香班级”、“书香教师”、“书香家庭”等一系列方案。“书香少年”还分年级设置了金银铜牌。我激励孩子们,谁摘得“书香少年”的金银铜牌,我就给谁奖励一本书,并同他合影。我们班若是荣获了“书香班级”,我们就一周不做家庭作业。我班每两周用一节课以抽签的方式开展读书交流会,每次?u两名“书香之星”,获得“书香之星”的同学可以一周不做家庭作业。通过两个月的时间之后,我们班荣获“书香班级”,有两名同学分别摘得“书香少年”金牌、“书香少年”铜牌。这下孩子们乐开了花,他们个个喜不自胜。通过这些评比机制,孩子们读书的热情更高了。
孩子们时常与我调侃:“老师,您想不想评为书香教师啊?”看着孩子们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势头,我又怎能怠慢?于是,不爱看书的我现在也是手不释卷,唯恐不能为孩子们做好榜样。
在书的海洋中畅游,我们的每一天都变得丰富而充实。读书让我们看到了色彩斑斓的世界,享受到五彩缤纷的生活;读书使我们体验着一切美好的情感,产生心灵的共鸣和欢笑;读书使我们领悟到更多深刻的道理,使我们明智,催我们奋进„„我为能带领孩子们徜徉在书海里感到幸福!
第三篇:让心灵在书法中憩息、徜徉
让心灵在书法中憩息、徜徉
青川县凉水九年制学校
彭成芳
中国书法是东方艺术的一朵奇葩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习字训练具有修身养性、健体育人的重要作用。对培养优秀品质、良好习惯、提高审美素养、开发智力、健脑、强身促进全面发展大有好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通俗的说,就是富有感情的以艺术的手法表现汉字的魅力。
我们的生活到处都有书法的身影,无论是大街小巷的海报宣传还是我们每天运用书法的技巧去写汉字,都用到了书法。所以说,书法无处不在,那么书法究竟是什么? 有关书法的概念,众说纷纭。一般情况下,书法可以定义为:以汉字为载体,运用书写工具去表现内心思想情感的艺术。由定义可见,中国书法与汉文字有着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可以这样认为,书法艺术是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产生的,只不过,这时候的书法正处于“混沌萌芽” 阶段。事实上,中国书法史是伴随着汉字演变的发展史。仓颉造字,奉黄帝之命仰观日月星辰,俯察鸟兽山川,创造出了文字。我们可以了解到最早的汉字来源于物象,即我们今天所说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开始,中国有了文字,随着历史的变迁,书法艺术逐渐兴盛起来 书法是我国富有弹性的独特书写工具毛笔写的方式方法,并依据我国汉字造型的特点,通过艺术构思,调动艺术手法而形成的。从形式上说,书法以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也可以说是智测无涯,固也无涯,具以风神气者为居上,奸于功用者居下,其中之奥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书冥之间”。由是观之,书法艺术可以说是无声之间,无形之相。
但书法艺术也有其自身的规律,如讲究执笔,运腕、用笔、使墨、结构、章法(分布)、气韵等等。其艺术形式往往是通过艺术来表达思想感情,理想,亦即可谓“笔情墨趣”。当然书法虽然含有抒写情怀的某些因素,但必须依托一定的对象—汉字;如离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和点线的本质而进行抽象的文学那样叙述故事,描写内心感情,却和音乐中器乐较为相近。器乐以旋律、和事。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书法艺术尽管书体各异,但其造型的共性都是以点、线条构成单个的表意形体,点、线条或结构单位在不违背文字意义的造型规律的前提下,具有充分的可变性与表现力。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书法,不仅起着传递文明信息的作用,同时也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深刻的民族精神。书法集中的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讲,书法的延续就是中华民族延续的一种方式。古往今来,辉煌灿烂的书法成就在世界的书坛独树一帜,作为中华儿女,应继承这一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并予以创新,推动其向前发展。1990年国家教育公布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写字的通知》,指出书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训练之一,搞好书法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都有着主要作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提出,将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国家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农村小学书法教育现状不禁让人担忧。那我们现在小学书法教育现状如何呢?根据我所教班级情况:有一定书法功底的学生没有;经过正规、严格的书法训练的学生也没有;经过系统的书法理论教育的为零;而字迹潦草、书写不规范的约占55%。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尴尬的局面呢? 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书法地位每况愈下,影响书法教育的发展,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人们用电脑打字、用电脑收发信件,用各种多媒体传递信息,手写汉字似乎已经不重要了。所以有些人误认为书法不重要了。随着这种书法观念的转变,老师、学生、家长对书法的要求也开始淡化。从而书法的实用性经历着考验,致使现在的书法以一种纯艺术性出现,成为了以小部分人的高雅艺术活动,逐渐使书法推出了实用的意义。
二、传统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制约书法发展 我国应试教育观念由来已久,许多中小学校,虽口呼“素质教育”,但面对升学率的压力,往往仍按应试教育的模式教学,于是“素质教育”成了一纸空文。书法不作为应试科目,导致了老师、家长忽视了对学生书法兴趣的培养,就是在课余时间,更多的是让自己的孩子去参加奥赛、作文、英语等和升学挂钩的辅导班,从而丧失了对书法的学习和教育。书法课是小学正常教学计划中的组成部分,但是由于书法课的授课内容弹性较大,教学质量难以衡量,不少学校无专职教师,书法课多由语文教师负责,将书法等同于普通练字,没有从深些的意义上去加以辅导。三,各学校书法老师奇缺,阻碍书法教育的发展 我国书法专业开设比较晚,且开设书法专业的学校也特别少,注定了现在学校书法专职老师严重缺乏,绝大部分的书法课由语文老师或者其他科目老师担任,对书法专业知识,书法理论知识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学校的书法课只是课表上的摆设,多被那些语文、数学等主课占用,从而使学习书法的仅有的唯一的渠道得到阻碍。开展书法教育是学校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是增强学生艺术素质,提高学校文化品质的重要手段,也是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需要,同时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有良好的作用。练习书法的过程能磨炼学生的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心、细心、耐心,使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更加了解我国灿烂的文化历史,增强名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开展好书法教育,对孩子来说,将是终身受益。
书法随着人们对其艺术魅力的认识,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就连外国友人也不惜飘洋过海来中国研习书法,群众性的“书法热”的掀起就是明显例证。儿童书法教育更是得到社会、学校、家长各方面的重视和支持。但在现阶段小学书法教学上,无论从教学形式上看,还是以教学效果而论,都依然是比较迷茫的。那么,如何探索出一条符合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科学、个性的书法教学道路,则是人们当务之急。现结合教学实际,讲述一孔之见,求教于书法教育界同仁。之所以把写字教学称为“书法教学”,因为写字的目的只是实用、交流信息;而书法的目的是抒情、艺术欣赏。写字要求准确、规范、美观、快捷即可;书法则追求用笔、用墨的丰富变化,追求个性情感表达。基础教学不能只是简单地行使写字教学,我们站在书法艺术教学的高度,且走出“创心”之路。“创心”,即教师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内在魅力或借助其他的环境影响,刺激和感动学生心灵,与学生的心灵交融,从而达到艺术教学的目的。
一、由“心动”到“行动”。书法本身在艺术殿堂之中独树一帜、别具一格,无声而有音乐般的旋律,无彩而有绘画般的灿烂,多少文豪墨客为之砰然心动。要引起学生的心动,可从直观的感受开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指导学生广泛地欣赏古今名人碑帖或书法作品。不同风格的书法,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如有的作品苍老、古拙;有的丰腴、滋润;有的庄重、严谨;有的风流,妩媚;有的温柔、含蓄;有的威武、雄壮;有的秀逸、清纤;有的险劲、挺拔等等。学生从眼热到心热,由心动到行动,激起临摹创作的欲望。不能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学校,可充分挖掘当地的人文资源。譬如各路书法家书写的标牌、题词等等。并搭建一个平等自由交流的平台,提升学生对书法的热度。要促动孩子的心弦,唤起他们对学习书法的兴趣,还要注重学习目的性教育,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与其他艺术学科相交融,营造学生澎湃激越的心境。另外,在学校的宣传窗、艺术长廊中能留一份天地给书法,设置“名家书法博览”、“小小书法家”等栏目;每学期在班级、学校里都能搞几次象样的现场书画比赛、优秀作品赏评,掀起书法鉴赏的高潮;可用星级制来激励学生,给他们以动力!
二、由“心慕”到“手追”。“心慕手追”此为王羲之教孩子学习书法的方法,想必大家也都熟悉这个故事:有一次,王羲之将5个儿子叫到案前,他先什么话也不讲,分别用篆书、隶书、楷书、行书等字体,连续写下几个箩筐口大的“鹅”字,几个孩子看得啧啧称赞,敬慕不已。王羲之因势利导:“学习书法要心慕手追,功到字成。” “追”既暗示“我”还要不断努力,写得更好,让你们追;又是鼓励孩子们互相之间赛着学,你追我赶,研讨切磋,坚持不懈,从而鼓励孩子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会“功到字成”。挖掘书法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心慕”。从教会学生读贴开始。汉字是由线条组成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方块文字。书法实际上是以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运笔的疾缓来抒发情感和描写意境的。读 帖可先察用笔,即它的起笔、收笔,藏锋、露锋以及中侧粗细,转折提按等特 点,再看笔画的笔势,结字的正侧,向背、疏密、大小的特点,然后再分析一 下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空白关系,从用笔、结字、章法三个方面层层深 入,反复揣摩,然后再临写。读得越仔细,理解得越深刻,动笔时就会反映得 越全面越丰富。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按正确的笔顺去写,注意笔画间呼应 的规律,力求先将字写正确、规范、整洁,再是美观;进而学会欣赏,欣赏王 羲之阴柔的美,欧阳询险峻的美,颜真卿豪放的美,王宠空灵的美,康有为野 逸的美……还要欣赏书法的用笔美、线条美、结构美、章法美、趣味美、简的 美、繁的美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让他们懂得什么是美的,怎样才 能更美;然后,用美去感染学生,激发他们追求美、创设美的欲望。“手追” 即要引导学生追求个性化的东西,学着去欣赏、接纳别人心目中的美的同时,推崇创新,鼓励学生积极发挥创新潜能,可以根据自身的喜好,取长补短来滋 长心目中的美。
三、由“心悟”到“神会”。心悟” 神会” 书法学习要学会感悟,学会勤于思考,因为一切灵感都来源于感悟。自古 以来,大书法家的字写得那么好,关键在于他们有独特的感悟,把这个感悟运 用到书法上,形成一个鲜明的风格,被后人所推崇。张旭看到孙二娘舞剑感悟 出:剑法即笔法,写出酣畅淋漓的大草;颜真卿看到水珠在墙上留下痕迹感悟 出 “屋漏痕” 悟出中锋用笔,用篆书的笔法写出了晚年的杰作 《麻姑仙坛记》。感悟是多方面的,是从生活、自然中来的。竖弯钩是学生书写有困难的笔 画,教师可以巧妙引用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 浮绿水……”从“鹅划水”去感悟神会竖弯钩的写法。又如拆金股、锥划沙、船夫摇撸等。感悟应该养成习惯,应该经常的,有目的的进行培养。运用齐白 石的“贵在似与不似间”,唤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心里感悟到的,真实地自由地说出来,既交流了他们的思想、感受,也使接受 者得到启发、产生共鸣,达到共识。
四、由“心醉”到“意决”。心醉” 意决” 书法学习无捷径可走,还是贵在两个字“勤”与“多”,要做到手勤、足 勤、眼勤、耳勤,勤学、勤问、勤思、勤练,精益求精;多看、多临、多想、多用,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只有达到醉境之人才会意志坚决地将书法进行 到底。古代许多著名书家不但书艺精湛而且流传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如王羲 之为老妇书扇,颜真卿忠直刚烈,柳公权豁达大度,郑板桥体察民情等。教师 可向学生讲述这些古今书法名家的生平事迹或趣闻轶事,宣扬他们的人格魅力,提升他们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从而更亲近书法家,更沉醉于书法的学习。我们还要努力创造学书气氛、形成专注心境。学过课文《“私塾先生”》 的同学都会记得那么一句话,“写字第一心要静”。学生临帖写字时必须要让 他们排除杂念做到平心静气、专心致志。有时候还可以在书法练习课上适当地 播放一些我国的古典乐曲,古朴典雅的旋律能创造幽静轻松的气氛,“淡泊以 明志,宁静以致远”的醉人心境。通过学习书法,促进学生养成细致、专注、沉着、持久的学习品质。校园更要能处处翰墨飘香,学生能时时在书法的道路上你追我赶,虽不求人人成为书法家,但希望能在书路上走得更远!
第四篇:让学生徜徉在美的意境中
让学生徜徉在美的意境中
————诗歌教学点滴感悟
浙江省苍南县灵溪镇第四中学
陈森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诗歌的语言是最精粹的语言。在所有文学样式中,诗歌是最具个人色彩的,它往往是诗人最直接、最深刻的瞬间表达,因此诗歌是最纯的,也是最真的。这一点也最容易打动人,它会直接撞击学生的心灵,使其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并在不断的撞击中,使学生获得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在教学实践中,我采取了“读诗韵---感诗意---品诗境---仿诗言”的教学流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读诗韵,酿造葱茏的诗意。
美学大师朱光潜曾说过,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首先从读诗开始。中学生正处于诗一般的年华,不乏热情和想象,然而由于兴趣的个别差异和文化素养积淀的有限,对诗歌的领悟能力不强,对诗歌鉴赏望而生畏,学习诗歌比较被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帮助学生掀开诗歌的神秘面纱,激起学生读诗的热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特别适合诵读。诵读古诗词,对于深刻地理解作品,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都显得至关重要。比如《蜀道难》中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作者大胆奇特的想象,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慢慢感悟。《登高》中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铿锵和谐的声韵之美,感时伤怀、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品读咀嚼,掩卷深思,叹惋无穷。“三分诗,七分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要使学生对作品有深刻的理解,进入诗情画意的境界,必须加强朗读。
1、熟读成诵。多读,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逐步积累,养成整体感悟的能力。
2、联系扩充。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既可扩大知识面,又可在对比诵读中提升感悟能力。
3、想象入境。即将诵读过程作为欣赏佳作的过程,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比如《锦瑟》一诗中,首联迷离朦胧的意境,颔联凄婉悲怨的情感,颈联清新明丽的画面,尾联的丰富内蕴,缺少了想象的参与,是很难感悟得全面而深刻的。
在朗读方式上,教师可采取多种方式的朗读练习。如配乐朗读、个人朗读、齐读、示范朗读、跟读等。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二、感诗意,理解诗歌内容
感诗意重在初步读懂诗歌,要扫清字词障碍,对诗歌的艺术概括、思想感情、语言艺术等作初步的理解。这个环节,教师的引导和过程设计是尤为重要的。例如,对陶渊明《饮酒》这首诗,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帮助学生理解。
1、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为什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问君何能尔”的“尔”指代什么?
3、“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能否将“见”改为“望”?
4、“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一句,作者表达的真意是什么?
5、把握这首诗的思想情感的关键词是哪两个字上?
教师的问题设计,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同时,也能给学生留出自主品读的空间。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对诗歌已经有了一般性的理解,但还不能说是有层次,有深度,有系统的赏读。
二、品诗境,欣赏诗歌的诗情画意。
古典诗歌语言凝炼、语意含蓄。理解品味文言诗词,人们有很多高雅的方法:用译诗来解说内容,用描述来表现诗境,用抒情来表达感受,用阐释来点示深意,用吟诵来传情达意,用评说来赏析美点。总的来说,人们欣赏诗词的着眼点是诗情画意。
品味诗歌的意境,是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系统探讨,品味可以从意象、意境、修辞写法等方面进行。但更为重要的是从整体上去体味。这要求学生了解诗歌本身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
下面以具体例子对诗歌欣赏的方法进行说明:
1、字词品味: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个“空”字领起,把所有的景致都染上了静谧写出了山中的空寂。“空”是秋山的特征,秋雨过后,山村一色,就更显空旷。“空”境通感空旷的视觉感受,伴随的是静寂的听觉感受。“空”是双关,即是写景,也是对佛理的感悟。王维在山村中,追求“空”、“静”,以获得心灵的“空”、“静”。
2、画面欣赏,如:诗人以泉流之动态衬山村的静态,以泉流之声响衬山村之宁静。“明月松间照”写静态远景,可以是明月初升,透过松林看到斑驳圆月,月亮就像悬挂在树梢上;也可以是皓月高悬,月光倾泻,树影斑驳,风影移动,姗姗可爱。“清泉石上流”,写动态近景,喑含水声,雨后山泉微涨,“石上流”明其线,水线声亦轻,山村中万籁俱寂,惟闻水声潺潺。
3、景物描述:如“竹暄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月光透过松枝,洒在潺潺流泉上,斑驳陆离;清泉在山间跳跃,闪闪烁烁,仿佛银柱击弦,发出清脆悦耳的轻响;忽然竹林喧动,传来洗衣归返的姑娘阵阵甜美的笑语,湖中莲荷,颤动起来,那是晚归的渔舟荡波而过„„一幅多幺恬淡幽美的山居图画。
4、意境(画面环境抒发何种情感)探求: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写出林木的广漠,见出秋色的萧瑟;“萧萧”形容风吹叶落的响声,见出树叶飘落的情景。“不尽”写出长江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江水汹涌翻腾的气势。绘声状势,音韵悠长,壮阔雄浑,造成一种天下皆秋的苍茫辽远的艺术境界,抒发了诗人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辛酸悲苦的心情。
5、情感体味:如“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确对待死亡足以令人钦敬,而在年华渐老之时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有生之年则更为可贵。“老骥伏枥”四句把作者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和不懈进取的精神显现于纸面。作者以老骥自比,胸中仍有凌云壮志,透露出作者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统一大业的强烈愿望。
四、仿诗言,点燃创造的火花。
这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方法。在品读诗境之后,调动自己的主观生活体验,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仿造诗句写出自己的生活感悟。虽然初中生对生活的体验感悟并不丰富或深刻,但他们自己对生活有着独特的视角和理解。教师要善于发掘这一宝藏。
我国的格律诗,押韵,平仄的要求是具有鲜明民族特性的诗歌体制,学生在不断地吟诵中自然会感受到这种形式上的魅力,创作时也会尽量符合格律诗的要求。在学生创作的诗词中,虽然有的文笔还很稚嫩,章法还很零乱,但我们明明从学生的身上看到,他们在用诗的语言表达着诗化的心灵。
最后,在此教学流程上,指导学生的背诵。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只有做到对其文字烂熟于心,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背诵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得到良好的启发和运用。背诵也要注意采用多种方法,比如个人自由背诵、分组竞赛背诵、师生打擂背读等等鲜活的形式。
例如,我在教学《蒹葭》时,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押韵特色,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我首先用诗一般的语言翻译了诗歌的第一节,接着要求学生将二、三节翻译成现代诗歌。这样的要求虽有一定的难度,却留下了丰富的创造余地,学生兴趣盎然地做起了诗人,像扶着凳子走路一样,他们觉得诗歌的创作并不完全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由此看来,只要我们教给学生阅读诗词的方法,指导学生走好这四步,那么学生就不会再为古诗词阅读而头痛,而能够通过反复朗诵,深入体会,来理解出古诗的主要内容,感受出古诗词的艺术形象,领悟出古诗词的思想感情。在具体的教学中,这几个环节是可以灵活运用的。古代诗歌积淀着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我们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汲取古代文化中的做人智慧,涵养心灵。教师要以自己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感染学生,带领学生与经典同行。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心中读诗的火种已经点燃,有丰富的诗歌阅读打底,有积极思考的诗歌创作伴行,学生会轻轻地、不经意地跨出走向缪斯女神的第一步。
让学生徜徉在美的意境中 ——诗歌教学的点滴感悟
【摘要】
语文课堂应是孕育美、生成美的地方,然而现在的一些语文课堂上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思想丧失、个性缺位、语言苍白空洞,书卷气全无,其中很大的原因是受学生的阅读面狭窄、阅读的急功近利等因素的影响。应试教育让我们的学生离经典越来越远,离诗歌越来越远。
本文尝试探讨诗歌教学中的大胆变革,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想象能力、创作能力,把语文教学导向充满诗性光辉和人文精神的宽途,为学生引进诗歌的海洋吟咏性情,引进艺术的殿堂徜徉精神,让学生爱上经典,爱上古典诗歌。
本文尝试从四个方面探讨诗歌教学的一般流程:
一、读诗韵,酿造葱茏的诗意。
二、感诗意,理解诗歌内容。
三、品诗境,欣赏诗歌的诗意。
四、仿诗言,点燃创造的火花。文章将诗歌教学的流程分四点依次说来,只是因为论述的方便,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它们往往是交叉的、综合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诵,深入体会,仿写诗句来感受古典诗歌的艺术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自己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感染学生,带领学生与经典同行,让学生徜徉在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中。
【关键词】诗歌教学 古典诗词 朗读 欣赏
【参考文献】
1、梅子涵《风之王》 新蕾出版社
2、《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3、《中学诗歌教学策略》 张厚感
【发表刊物】 《试题与研究》刊物 2009/17 教学论坛
第五篇:让孩子们在激励中成长
让孩子们在激励中成长
为了贯彻素质教育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在体现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运用激励性评价,积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所谓的激励性评价,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予以学生肯定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即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了挫折,也要给予理解和积极鼓励,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为他们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激励学生不断的大胆尝试,不断增强学生成功的愿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小画家,而在于激发每一个学生的美术兴趣,着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素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呢?我认为教师在设计好教学过程的同时,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积极地运用激励评价手段,让学生健康地成长。
一、赏识是一种激励
法国著名作家安德列〃莫洛亚说过:“美好的语言,胜过礼物。”赞美之所以对人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是因为它满足了个人较高层次的需要,即心理的需要。教师要学会赞美的艺术,也就是学会赏识学生。
有人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教师采取讲授式,“我讲你听”、“我教你学”,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加上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偏爱某些学生,使得课堂出现了“一边倒”——回答问题成了少数学生的“专利”,大多数学生不敢问、不想问、不善问。为了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我放下“教师”架子,甘当“小学生”,常常采用“问得好,老师也不是很清楚,我们一起来学习”、“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你真聪明”、“你真棒,可以上台当小老师吗?”等赏识性语言。比如,教学《美丽的纹样(平衡式)》一课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要根据方、圆、三角形等外型来设计纹样?纹样和外型有什么关系?由于“平衡”这个概念
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解决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因此,我摆出一副惊讶的神态,充分赞许了那位学生,并反问大家:“不根据方、圆、三角形等外型来设计平衡纹样行不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经过讨论、分析,最后得出了设计平衡式纹样必须参照外型的结论。
赏识学生就是爱学生,就是相信他能行。学生得到了赏识,增强了自信心,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也就不会产生厌学的心理。所以说赏识就是一种激励。
二、信任是另一种激励
信任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给予的艺术,是一种热诚呼唤和期待的艺术。心理学家认为,追求信任是正常人的普遍心理,它几乎贯穿于人的各个发展阶段:未成年时,希望得到家庭和学校的信任;步入社会,希望得到领导和周围其他人的信任;如果有所建树,希望得到社会的肯定和信任。追求信任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它是奋发进取、实现自我价值的内驱力,它应该让孩子像野草一样自由生长,这种生长,需要一种平和的心境,一种智慧的胸襟,一种独特的魅力,它就是信任。教师的信任是对学生价值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当教师的期望转化为对学生的积极要求时,学生会为之积极努力。上《美丽的校园》一课时,我面带信任的目光望着同学们说:“最近我校急需翻新校园,需设计一幅新的效果图,老师大胆的接受了任务,想让同学们来完成,你们敢不敢接受这一任务?”“敢”,孩子们高声答道。“那你们就是小设计师了,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出色的完成任务。”这时孩子们那认真的态度是前所未有的。他们迅速的找出了设计部位,又通过讨论和在黑板上剪贴,拼摆等方法,很快设计出各式各样的校园图案,当他们自己设计的方案入选,并得到老师的夸奖后,那高兴的神态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学会信任我们的学生,这是做人的需要;是处世的需要;是成就事业的需要;是我们今天时代的强音。也只有在信任的实践中,逐步建立并完善我们的信任机制,这信任对于在形成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我们应无微不至的照料孩子成长的独立性,善于向他们心理投射希望之光和信任的力量,这是孩子开拓成功之路的伟大辅翼!
三、制订目标,将激励转化为目的目标是前进的方向。教师的信任,能对学生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而要达到这一点,还必须变教师的目标为学生自身的要求,并化为具体的行动。进行激励性评价,就必须从各个方面不断优化评价机制。制订不同层次的不同标准,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大面积地受到表扬和鼓励,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评价中可以为学生制定具体的、有一定难度、且又能为学生所接受的学习目标,明确方向、共同努力,并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经常反馈,及时进行奖励和指导,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这种目标激励的作用也是最大,见效最快的。在教学中,教师总会经常对学生的作业完成程度和完成质量而感到不满意。不管在上课前怎样精心设计教学,总有学生不能按要求完整地完成作业。即使是完成作业,作业的质量也很难令人满意。为改变这一现象,我觉得应该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是为学生制定每节美术课作业具体的要求和目标,同时为“后进生”制定课后应该努力的目标。第二是运用竞争机制。这主要是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让他们为完成学习目标而在同桌之间、学习小组之间、大组之间、班级之间进行竞争。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大部分学生勇于向困难挑战,竞争意识增加,并且作业质量大大提高了。如在美术教学中同一项练习,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制订几个评价标准。例如:上素描静物课,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A、B、C几个等级小组,在不同等级内提出不同要求。如符合要求就给高分,当学生达到这一标准后,即可升入高一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表现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不去限制好的数量。让学生懂得,表扬和奖励是随表现而定的。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美术作业的完成程度就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学生优秀作业的数量也会大有提高。
综上所述,学生的成功源于学生的信心,学生信心的形成往往源于教师的鼓励。六年的教学生涯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爱意味着什么?爱意味着老师的无私奉献、爱生胜子;爱意味着教师的博学多思、努力创新;爱更意味着老师对学生的不断激励。因此,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鼓励性评价有益于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进取,顺利健康地成长,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