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习国际象棋-教学教案
“开局基本原则”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进入“战术”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也是学生的一个新挑战,是对学生全局观、判断力的一次考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完全掌握这一知识点,我反复强调并提问,然而还是有部分学生对新知识模糊不清,不会灵活运用。对于这种现象,我课后分析原因并在教学中多次尝试各种方法与手段并设计了有关的教案,经多次实践证明引导学生从事体验性学习,可以把新知识真正化为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
二、片段实录
教学内容:开局基本原则
教学目标:
1、理解开局基本原则,并在不同局面中灵活运用;
2、训练学生仔细观察、正确判断的能力;
3、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力。
教学重点:把自己的棋子走到最有利的位置,同时不让对方棋子抢占好位置。教学难点:每一着棋与开局基本原则的联系。大致教学实录:
1、创设情景,在情景中体验 组织学生游戏:抢占阵地(如图)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学生都会兴致勃勃地投入游戏中,我则及时提问:每小组都有许多小朋友,能不能共同讨论相出好办法,使自己小组尽快占领更多的阵地?)学生通过游戏总结经验:
小朋友之间要合作,跑的速度要快……
2、动手实践,在实践中体验
师:请小朋友当一会大将军,指挥你的士兵出战,看谁打败对方占领阵地,好吗? 生分组尝试。
师:谁想出好办法了?
学生边演示边讲解(如图1):
抢占中心,尽快出子,子力配合。(图1)
3、引导运用,在运用中体验
师:小朋友,你遇到过这些局面吗?你在下棋时是怎样走棋的? 例如(如图2):
1、e4 d5
2、ed 后xd5
3、马c3 e5+
4、象e2 马f6 5、f4 后 xf4 6、d4 后h4+
7、g3 黑方认输
(结合实际结合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问题
解决,加深对开局基本原则的理解与实战中的(图2)运用。)
三、小结和反思
知道梨子的滋味,你亲自得尝一尝;要学会游泳,你就得亲自下水搏一搏,学习知识也一样,不去探索、不去尝试怎能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呢?所以在国际象棋教学中我就尝试着指导和引导学生从事体验性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所谓体验性学习,就是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性,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通过体验与感受,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可见,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和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习者的学习活动。通过多次训练得出:课中运用体验性的教学,不仅深化提高已学的新知识,而且通过学生的积极动脑、动手,使他们兴趣盎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丰富的想象力,从而使学生获得了不断成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从事体验性学习的途径、方法和策略有很多。我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一)、巧设问题情境,让学习材料形象化、生活化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是学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也就是难以诱发和激发起求知欲望,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去探索思考,因此,自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来自于充满疑问的问题情境,教师巧妙的把国际象棋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去,提出问题引起矛盾突出,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内容之间产生一种“不协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开局基本原则”中,我并没有直接给出问题,而是组织学生游戏,:“抢占阵地,”学生在第一次游戏中提出疑问:我们小组为什么抢不到阵地,而其他小组抢到了呢?这时教师及时点拨:每小组有五六个学生,如何利用这个优势呢?学生通过再次游戏得出结论:小朋友之间要配合,跑的速度要快。通过游戏潜移默化的使学生体验到“抢占中心、尽快出子、子力配合”的含义和目的,从而把被动的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索的动机,使学生体验到学我们现在学的开局基本原则并不难,只要我们去寻找,它就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二)、指导实践操作,使教学过程活动化、动态化
要引导学生体验,教师必须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机会,凡是学生能够操作的,都要让孩子们自己去做,并正确引导他们应用实践经验去解决问题。例如,在课中设计的游戏,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涨,经过两次游戏就发现要战胜对手不能单独行动,需要互相合作。于是,“抢占中心、尽快出子、子力配合”在学生的操作实践中已经唤之欲出了。借助游戏使学生正真了解了抽象的战术,这种指导实践操作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使教学过程动态化、活动化,正是适应这样一个过程的教学策略。
(三)、组织合作交流,使研讨过程民主化、情感化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供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的目的,除了使学进一步将探究化条理化、知识化,还可以使大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思考,寻找自我,体验成功。如学生在“尝试”中,有认同的地方,也有争执的地方:“我用象保护自己的小兵,”“不对,可以用马保护小兵,”我没有直接去确认或否定,而是通过研讨交流,抽学生进行演示,其他同学补充、修正、质疑,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合作,找出了较好的答案:保护中心兵有五种办法。在这种交流中每个学生都体验到自己在同学中的力量,更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受挫折的感慨,以及相互竞争的力量,所以教师为学生们设一个轻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努力使这样的学生过程民主化、情感化是非常必要的。
(四)、引导实践应用,使解决的问题具有开放性、挑战性
利用新学的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实践问题,既能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乐趣。例如,学生学习了“开局基本原则”后,可以联系实际,例举一些棋手走的局面,或学生实战中出现的局面,引导学生思考并实践:如果你与小朋友下棋,你会这么走呢?学生自然而然的把新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大胆作出自己的判断,甚至想出意料之外的着法。像这样一些具有开放性、挑战性的实际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感受国际象棋的意义,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本案例是我在国际象棋教学中的一种尝试,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我想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其他同行的支持和帮助,国际象棋课将会更加完善。
第二篇: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望江一小:徐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本性和音乐兴趣.长期以来,音乐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热爱音乐的情感受到极大的抑制。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以合作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作性学习是小学生以团队合作的方式一起完成学习任务,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合作意识。例如在上《山谷静悄悄》力度记号的学习时,我让学生分组合作,第一组是P,第二组是MP,第三组是F,学生在演唱时不仅认真唱,而且学会了倾听,感受。学生在通过合作性学习之后,反应速度以及学习兴趣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为此,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一定要把握合作性学习的度,以不断提高合作性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在小学音乐合作性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在合作性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组时应该注意对不同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以保障每个人都在小组内扮演一定的角色,都可以积极地参与到小组讨论中。对于一些需要学生自己讨论的问题,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自由讨论,整合小组的意见,在班级中发言。第二,可以让每个小学生都有话可说,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加深他们对音乐知识的理解。第三,在采取合作教学时,老师应该注意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进行教学,在课堂上注重师生互动,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利用趣味性教学情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营造丰富多彩的音乐学习情境,让学生们经过情境发生的过程,掌握必要的知识,丰富学生的阅历,培养了学生的发散式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形成一种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娱教寓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师可以设立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借助于图片、实物、模型以及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创造趣味性的教学情景,比如我在课堂上讲授《游子吟》这首音乐时先用向学生播放有关于《游子吟》的各种视频动画,激发小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进而在课堂上营造出快乐的课堂教学氛围,此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歌曲内容进行讨论,或者分角色表演,将抽象的音乐理论课讲授转变为形象生动的课堂,以更加形象地讲授帮助小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比如,在教授《小雨沙沙沙》这类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而又较为活泼的歌曲时,我让小学生自己设想自然环境,然后将自己比作歌曲中的任何一种景物形象,诸如小雨点、花、草、树等,在音乐的演奏中表达自己的感受,进而真切的体会歌曲中的各种形象。
三、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术,可以说,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听众,还是对于音乐的专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学习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驰骋想象的空间。任何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是艺术家的情感产物,它通过音乐特有的方式来表现,或活泼或婉转或庄严或凄凉的情感,使人们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陶冶。教师应充分挖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去体验音乐中的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的审美实践与创造中逐步发展与丰富。由此,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我首先以自己的情感去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用爱心与激情在孩子们情感世界里播种出绚丽的彩虹。让他们带着一份真情去体验音乐,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使之产生共鸣,愉快地进行教学。记得在教授学习《妈妈格桑拉》时,在唱歌之前,我给学生么们讲了一段关于母爱的故事,说的是一位母亲为了筹备子女上学的钱,多次卖血导致卧病不起的故事。孩子们被故事中感人的情节感动了。我以带唱的方式教学会了这首歌,虽然教学方式很简单,显得很枯燥,但达到“以情动声,以声带情”。孩子们课后都在讨论自己的妈妈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的,并且开始学会如何去理解别人,如何去关爱别人,我觉得我的这堂课非常成功。
音乐是一门的艺术,音乐教育是美的享受,音乐教师作为小学音乐教育美的传播着,应该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特点,注重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让孩子们爱上音乐,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第三篇:让孩子们在激励中成长
让孩子们在激励中成长
为了贯彻素质教育中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在体现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运用激励性评价,积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所谓的激励性评价,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功能,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予以学生肯定表扬,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即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了挫折,也要给予理解和积极鼓励,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为他们营造一个支持性的环境,激励学生不断的大胆尝试,不断增强学生成功的愿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把每一个学生培养成小画家,而在于激发每一个学生的美术兴趣,着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素质。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呢?我认为教师在设计好教学过程的同时,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积极地运用激励评价手段,让学生健康地成长。
一、赏识是一种激励
法国著名作家安德列〃莫洛亚说过:“美好的语言,胜过礼物。”赞美之所以对人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是因为它满足了个人较高层次的需要,即心理的需要。教师要学会赞美的艺术,也就是学会赏识学生。
有人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教师采取讲授式,“我讲你听”、“我教你学”,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加上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偏爱某些学生,使得课堂出现了“一边倒”——回答问题成了少数学生的“专利”,大多数学生不敢问、不想问、不善问。为了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我放下“教师”架子,甘当“小学生”,常常采用“问得好,老师也不是很清楚,我们一起来学习”、“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个问题,你真聪明”、“你真棒,可以上台当小老师吗?”等赏识性语言。比如,教学《美丽的纹样(平衡式)》一课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要根据方、圆、三角形等外型来设计纹样?纹样和外型有什么关系?由于“平衡”这个概念
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解决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因此,我摆出一副惊讶的神态,充分赞许了那位学生,并反问大家:“不根据方、圆、三角形等外型来设计平衡纹样行不行?”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经过讨论、分析,最后得出了设计平衡式纹样必须参照外型的结论。
赏识学生就是爱学生,就是相信他能行。学生得到了赏识,增强了自信心,学习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也就不会产生厌学的心理。所以说赏识就是一种激励。
二、信任是另一种激励
信任是一种艺术,是一种给予的艺术,是一种热诚呼唤和期待的艺术。心理学家认为,追求信任是正常人的普遍心理,它几乎贯穿于人的各个发展阶段:未成年时,希望得到家庭和学校的信任;步入社会,希望得到领导和周围其他人的信任;如果有所建树,希望得到社会的肯定和信任。追求信任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它是奋发进取、实现自我价值的内驱力,它应该让孩子像野草一样自由生长,这种生长,需要一种平和的心境,一种智慧的胸襟,一种独特的魅力,它就是信任。教师的信任是对学生价值的一种肯定,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当教师的期望转化为对学生的积极要求时,学生会为之积极努力。上《美丽的校园》一课时,我面带信任的目光望着同学们说:“最近我校急需翻新校园,需设计一幅新的效果图,老师大胆的接受了任务,想让同学们来完成,你们敢不敢接受这一任务?”“敢”,孩子们高声答道。“那你们就是小设计师了,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出色的完成任务。”这时孩子们那认真的态度是前所未有的。他们迅速的找出了设计部位,又通过讨论和在黑板上剪贴,拼摆等方法,很快设计出各式各样的校园图案,当他们自己设计的方案入选,并得到老师的夸奖后,那高兴的神态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学会信任我们的学生,这是做人的需要;是处世的需要;是成就事业的需要;是我们今天时代的强音。也只有在信任的实践中,逐步建立并完善我们的信任机制,这信任对于在形成孩子良好的心理品质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我们应无微不至的照料孩子成长的独立性,善于向他们心理投射希望之光和信任的力量,这是孩子开拓成功之路的伟大辅翼!
三、制订目标,将激励转化为目的目标是前进的方向。教师的信任,能对学生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而要达到这一点,还必须变教师的目标为学生自身的要求,并化为具体的行动。进行激励性评价,就必须从各个方面不断优化评价机制。制订不同层次的不同标准,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大面积地受到表扬和鼓励,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评价中可以为学生制定具体的、有一定难度、且又能为学生所接受的学习目标,明确方向、共同努力,并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经常反馈,及时进行奖励和指导,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方向。这种目标激励的作用也是最大,见效最快的。在教学中,教师总会经常对学生的作业完成程度和完成质量而感到不满意。不管在上课前怎样精心设计教学,总有学生不能按要求完整地完成作业。即使是完成作业,作业的质量也很难令人满意。为改变这一现象,我觉得应该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是为学生制定每节美术课作业具体的要求和目标,同时为“后进生”制定课后应该努力的目标。第二是运用竞争机制。这主要是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让他们为完成学习目标而在同桌之间、学习小组之间、大组之间、班级之间进行竞争。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现大部分学生勇于向困难挑战,竞争意识增加,并且作业质量大大提高了。如在美术教学中同一项练习,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制订几个评价标准。例如:上素描静物课,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A、B、C几个等级小组,在不同等级内提出不同要求。如符合要求就给高分,当学生达到这一标准后,即可升入高一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表现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不去限制好的数量。让学生懂得,表扬和奖励是随表现而定的。一段时间下来,学生美术作业的完成程度就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学生优秀作业的数量也会大有提高。
综上所述,学生的成功源于学生的信心,学生信心的形成往往源于教师的鼓励。六年的教学生涯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爱意味着什么?爱意味着老师的无私奉献、爱生胜子;爱意味着教师的博学多思、努力创新;爱更意味着老师对学生的不断激励。因此,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鼓励性评价有益于学生树立自信心,积极进取,顺利健康地成长,在学习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第四篇: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
让孩子们在快乐中成长
一年一度的远程研修活动开始了,每一年的研修都能够让我收获满满,今年也不例外。在本次的研修活动中,我有幸听到了三节优秀的教学活动案例,分别是《孤独的小熊》、《鸟儿乐园》、《图形之间的关系》虽然是三节不同领域的教学活动,但是三位老师的教育理念是一样的,那就是始终以孩子为主体,在游戏中快乐的学习。这也为以后我的教学活动带来了启迪和反思。
《纲要》指出:“教师应该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应绝对尊重幼儿的意愿,不用自己的建议去左右他们的想法。”陈鹤琴教育思想中也指出:要以幼儿为主体,将游戏的主动权交给幼儿。耐心地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一起探索游戏中碰到的问题,共同交流和享受其中的乐趣,让他们在自由自在的玩中提高自主创造性,只有通过他们自己选择和计划后,他们才会玩得尽兴,学得开心。而三位老师都做到了,他们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性作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的学习,让游戏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中。由此可见,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孩子们获得经验的重要途径。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也认真的反思了我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相信很多老师也出现过跟我一样的情况,我总结了几点特别重要的: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2.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可行的活动目标;3.准备充分的活动道具;4.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观察到每一个孩子,根据孩子的个别差异,能够随机应变进行有效的提问和总结,这也是活动中最重要的,因为老师是活动的引导者;5.活动结束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活动升华,提升孩子的情感教育;6.教师进行及时反思和总结。
我相信,不管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还是公开课时,只要老师们始终尽心尽职,不断严格要求和提升自己,在接下来肯定会更上一层楼,我们的孩子也会受益,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第五篇:让幼儿在体验中自主学习
让幼儿在体验中自主学习
今天我跟大家交流的是新教材大班《共同生活》领域,该领域包括幼儿身体健康和社会性发展两大方面。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生活圈子不断扩大,接触的社会环境越来越丰富,参加的社会活动越来越多,因此促进大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满足幼儿成长的需要,是大班《共同生活》领域的重要目标之一。所以我想以“大班幼儿的社会性教育”为重点,和老师们一起探讨学习。
《青岛市幼儿园素质指导纲要》中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为“发展幼儿社会认知能力,培养健康积极的社会性情感。认识并体验人与人之间关爱、协作的重要和快乐。”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在其社会性发展上呈现出“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不断增长、合作意识逐渐增强、规则意识逐步形成”等特点,尤其是大班幼儿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由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也开始发展。新教材针对大班幼儿的这一心理特征,在社会性教育活动中注重了幼儿的情感体验,大量采用了情感渗透教学法。所以今天我和老师们交流探讨的题目就是如何“让幼儿在体验中自主学习”。
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学会交往和守规则
大班幼儿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就是在活动中创设生活情境,从幼儿生活中的原有经验中汲取价值点,帮助幼儿把点状的经验进行整理,提升出更高的社会品质来指导幼儿的实践,也就是“从幼儿中来,到幼儿中去”的过程,让幼儿在行动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
(一)模拟生活情境
模拟生活情境就是让幼儿置身于生活中的实际情境中,让幼儿模仿其中的角色、体验其中的角色,在体验中学会交往。如教材中P100教育活动《如何与陌生人交往》、P135的情境练习《紧急送还》中“捡到一个书包的”的情境模拟、P143的活动《大卫,不可以》中请幼儿扮演大卫妈妈角色等,都为幼儿模拟了一定的生活情境,使幼儿置身于不同的情境,体验不同的情感,促进社会性发展。下面我们就重点看一下P100的活动《如何与陌生人交往》,互动游戏中有一个题目:当小朋友一个人在家时,怎样有礼貌的对来访的妈妈的同事说,并让她高兴的离开。我们在组织这个活动时,教师就可以马上变换身份,与幼儿互动。教师可边模仿敲门动作边说:“你好,我是你妈妈的同事某某阿姨,我找你妈妈有点事。”在老师的带动下,幼儿会不知不觉跟着老师调整角色,与老师对话:“阿姨你好,对不起,妈妈不在家。”老师:“那么让我进去坐着等她吧。”幼儿:“如果你有急事,可以给妈妈打电话。
教师角色的转化,让幼儿变了身份,因而他会依照角色来想来说。这种真实的情景来自幼儿生活中,来自幼儿的原有经验,经过幼儿的“再次经历”和教师的指导,幼儿保留了有益的经验,舍弃了无益的经验,达到了经验的提升。
(二)再现生活片段。
社会性的内容是一种潜在的、近乎内隐的东西,幼儿缺少依托的支架很难回忆起已发生的事件。为了给幼儿的回顾经验提供“把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照相机、录像机抓取生活中有价值的片段,并将这些生活片段进行收集整理。在真实片段重现时,教师运用追问,把幼儿的经验进行梳理提升。由于这些片段来源于幼儿的真实生活,幼儿看到了这些场景,想说的欲望就强,把新的经验用到生活中去。教材中通过图片、视频、照片等多种形式为幼儿再现了生活片段。如P107教育活动《我有开心法宝》中为幼儿提供了3幅生活情境图片,引导幼儿学会运用“开心法宝”关爱同伴、P120《结识新朋友》中教师为幼儿抓拍幼儿与新朋友的照片、P123教育活动《美好回忆》提供视频“美好的班级活动”或照片,引导幼儿回忆和朋友在一起的美好事情、还有P218半日活动《起床以后„„》,我们来重点看一下,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两段小班幼儿起床后的录像片段,片段一是小班幼儿起床后,开始叠被子、穿衣服、系鞋带。有的衣服扣子系错了,有的小肚子露出来了,有的袖子没挽好,有的鞋带没系好。片段二是两名幼儿因为不会扣扣子、系鞋带着急的样子。通过播放片段让大班幼儿感受弟弟妹妹需要别人照顾的着急心情,激发幼儿去照顾弟弟妹妹的积极性,并通过以大带小活动,明确怎样让弟弟妹妹喜欢自己的帮助,怎样对弟弟妹妹实施帮助。教师在活动过程中还用相机随机抓拍了幼儿的活动表现,最后的交流分享活动中请幼儿观看老师抓拍的照片,欣赏弟弟妹妹得到帮助时的开心笑脸,从中体验自己的劳动给别人带来的快乐。同时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学会了怎样以积极、恰当的方式与小班幼儿发起交往,学会了与小弟弟小妹妹协商、合作、能够谦让弟弟妹妹,扩大了交往的范围,学会了交往的技能。
为幼儿再现生活片段,对我们农村幼儿园来说,就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来实施,有条件的幼儿园就可以用较普遍的照相机来抓取生活片段,也可以用图片为幼儿再现生活情境。举一个例子,如区角活动时,教师在图书区抓取了幼儿看图书的两张照片。几天后,教师将冲洗出来的相片呈现给孩子看。(条件不允许的幼儿园就可以用图片来代替)照片一(或图片一):一个女孩一下子拿了一摞书。教师抛出问题:“这个女孩一下子拿了多少书?这样做好不好?为什么?”,并及时小结:一次拿很多书,别人就没有书看了。照片二(或图片二):一个男孩只拿了一本书看。教师追问:“这个男孩拿了几本书?你们看书的时候,怎么做?”最后小结:这个男孩一次拿一本书,看完一本放回书架,再拿另外一本。教师结合两张照片(图片),根据幼儿原有经验的跟进式提问,引导幼儿遵守看书的规则,并渗透了初步的心中有他人的意识。
又如,为了让幼儿体验有规则和守规则的重要性,玩活动区时,教师故意没有提出任何要求,幼儿自选区角和玩具,当出现争执或玩具满地时结束活动,并请幼儿讲述自己的体验,感受游戏中没有规则的不愉快。教师通过再现真实的生活情境,设置矛盾冲突,让幼儿真实体验到乱糟糟的环境让人心情很不舒服,乱放的游戏材料让环境混乱,让人取放不方便,没有规则带给大家很多的麻烦与不愉快,只有守规则才能保证井然有序。通过这样的体验,使幼儿真正认识到守规则的重要性,这比单纯的说教更有成效。
幼儿生活中常常会发生类似的现象,如果不及时捕捉,就会时过境迁。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有效的运用到教学活动中,融入到幼儿的学习情境中,为幼儿搭建学习、理解、交流的支架。
二、在游戏情境中体验,学会感受爱和施爱
大班教材P222中有一节教育活动《在家我也爱劳动》,教师为幼儿布置了家庭中乱糟糟的场景:地上有纸花,桌上有吃完的食品包装袋,菜篮里有几根芹菜,孩子和爸爸换下的脏衣服随便的扔在沙发上等,为幼儿创设了游戏情境,让幼儿表演游戏《妈妈生病了》,使幼儿学会关爱妈妈,并在表演中体验关爱妈妈的快乐和温馨。P185《看不见的世界》中请幼儿带眼罩表演游戏《迷路的盲人》,体验盲人的困难和不便,并通过两次提问关注了幼儿的情感体验,第一次的提问:你觉得蒙着眼睛走路、做事情和平常有什么不一样?你有什么感受?关注了自我情绪体验;第二次的提问:先请带眼罩的幼儿谈谈有人帮助时自己的感受怎样?再请扶“盲人”的幼儿谈谈过红绿灯路口、上台阶时,自己是怎样帮助盲人的?关注了他人的情绪体验。通过在游戏中体验萌发了对盲人的关爱之情,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教材中还有很多活动都注重了幼儿在游戏情境中的体验,如P117《带“小不点儿”一起玩》活动中布置了“游乐场”的游戏情境、P121《结识新朋友》中创设情境组织幼儿玩“默契大考验”的游戏,进一步体验与新朋友在一起的快乐、P128《小小辩论会:说还是不说》中带幼儿玩情境游戏“我来教你做”,引导幼儿学习道歉的方法。P201《便衣警察》运用游戏让幼儿了解了警察这一职业,体验警察的辛苦。
幼儿具有“泛灵论”(即认为万物有灵性)的心理特点,在一日活动组织中我们教师要善于把握住幼儿的这一特点,以童趣引发幼儿积极的情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气氛中促进幼儿的社会性自主发展。有这样一个例子,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午睡后,孩子大多不喜欢起床,软软的赖在小床上。怎样让孩子乐于起床,高高兴兴参与下一环节的活动呢?于是,老师就扮作老公公,和孩子玩拔萝卜的游戏,每拔起一个“萝卜”,老公公就会高兴的亲两口,并说:“好大的萝卜呀”。能力强的幼儿自然喜欢象老师一样当老公公,其余的小朋友也急切的喊着:“我是个最大的萝卜,快来拔呀。”待小朋友起了床,老师接着故意用遗憾的声音说:“萝卜真大呀,可惜水分太少了,要是——”话音未落,孩子就会高兴的端起小杯子,大口大口的喝起水来。在这个例子中,老师以快乐的起床游戏为引子,在自然的环节过渡中,孩子会开心的进入下一活动。生活活动是琐碎的,正是这一个个有趣的小游戏,将生活活动串成了快乐的音符,不仅培养了幼儿醒后不赖床的良好习惯,幼儿在游戏中也感受到了老师浓浓的爱意。
又如散步时,小朋友观察到园里的小树,有的小朋友伤心地说:“小树在风中摇来摇去,象是被冻得在发抖。”有的说:“小树叶哭了”; 还有的说:“小树叶飘呀飘找不到自己的家了”,教师及时捕捉到这个教育契机,分析幼儿的这些表现就是对小树的关心,是一种爱的表现,可以此作为切入口,渗透爱的教育。教师说:“那我们给它们建一个新家吧。” 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在教室里选择了一个朝阳的地方,搭一个纸箱做的房子,在旁边做一棵大树,让小朋友把捡来的树叶放回到大树妈妈的身边。整个过程,幼儿都积极的参与到这个充满趣味的小游戏中,教师同情、帮助弱者的行为深深地感染着幼儿,也成为他们关爱和帮助弱小的情感典范,爱的教育在幼儿的游戏中延续,深化。
三、在情感互动中体验,学会理解和自信。
《纲要》中指出:“教师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并能“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这里提到的情感互动,指的是师生间、生生间积极的以情唤情,是以教师、同伴的积极情感,及班级中的良好氛围去影响、唤起幼儿的内在体验,使幼儿产生认同感、信赖感等情感的共鸣,树立自信心、学会尊重别人、理解别人。例子:在户外活动中,胆小内向的孩子往往喜欢躲在角落里不愿动,自信心不足。如胖胖的萱萱面对着攀登架,眼里充满了拒绝,小伙伴敏捷的身影似乎更加重了她的自卑,此时,她需要的不仅仅是鼓励,更需要别人发自内心的认同,于是老师说:“这个攀登架看起来有些难爬,我也从来没爬过。心里有些紧张。”萱萱看老师的眼神里多了一份信任和亲近,接着老师给她提出了一个低于实际能力的目标:“我猜你能爬到最低的这个格,你猜我能爬到哪里?”最后老师做出了对萱萱充满诱惑力的行为:“老师和你一起爬,小朋友一定会为我们加油的。”伴随着小伙伴们“加油”的呼喊声,萱萱每爬过一个格,心中就会对自己多了一份自信,况且还有同伴这么多的加油呢。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参与者都获得了收获:萱萱感到了老师的关爱、同伴的友爱,获得了参与活动的信心;小朋友们在给萱萱喝彩、加油的过程中也感到了快乐和自豪,班级的氛围通过一次次这样的活动更加的温暖。
每个幼儿都有强烈的被爱和被尊重的需要,及时捕捉幼儿的情感需要,努力让幼儿真切感受和体验到对他的关注、支持、赞赏,会使幼儿感到幸福、自信,学会关爱和宽容。
例子:在美工活动“小鸭子”中,文文由于技能水平弱,做的小鸭子不像样,在交作品时,她不好意思的说:“我做的不好,我不会做„„”这充分说明了孩子的自信心不足。老师敏锐的察觉到幼儿的反应,及时转换角度,进行了这样的评价:她首先为小朋友讲了《丑小鸭》的故事,讲完故事后,老师告诉幼儿这只丑小鸭就在我们班里,是文文做的。小朋友都为文文鼓起掌来,表扬她很能干。老师接着引导幼儿评价:“哪里像丑小鸭,怎样做就会成为一只漂亮的小鸭子?”引导幼儿为文文的作品提建议。最后老师总结:‘文文真有本领,能做出故事中的丑小鸭,相信今后还会做更漂亮的小鸭子,甚至会做出美丽的白天鹅!”将活动推向了高潮。教师只是转化了一个角度,但在这一过程中却让幼儿感受到被尊重,建立了自信,同时学会了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了理解、宽容和善待别人。
四、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学会尊重和热爱劳动
生活即课程是我们倡导的理念,生活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途径。教材中目标六(社会环境与劳动)部分的活动设计突出体现了这一特点,通过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各种劳动实践,注重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体验,加深他们对劳动的理解、体验,从而树立劳动观念、体会劳动的价值,了解相关的社会环境。如主题活动《劳动小能手》下的几个教育活动P221《在家我也爱劳动》、P226《跟奶奶学做枣饽饽》、P227《和爸爸妈妈试一试》、P232《秋收真快乐》、P231活动《一起扫落叶》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开展。比如活动《一起扫落叶》,就是带幼儿到院子里,动手清扫落叶。活动开始首先让幼儿观察落叶满地飘零的场景,体验落叶给我们的活动带来的不便。并通过现场示范、设置矛盾冲突的场景,不但使幼儿掌握了扫落叶的方法,并体验了劳动的辛苦、分享了劳动成果。我们在组织这个活动后,就可以每天抽出时间组织幼儿开展一次捡落叶、清扫落叶的活动,把这个活动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不断的强化幼儿的劳动观念,养成爱劳动的好品质。
家庭是培养幼儿劳动习惯的场所,但家长往往因担心幼儿笨手笨脚会发生危险、弄坏东西而剥夺了他们劳动的机会,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实施劳动教育,还需要做好家园配合工作,打消家长的这些顾虑。如P227活动《和爸爸妈妈试一试》的开展,就是通过亲子活动为家长提供了观察、引导孩子使用日常劳动工具进行探索的机会,在制作小板凳、裁剪小衣服等有趣劳动中让家长感受幼儿劳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今后大胆放手让幼儿参与劳动创造了条件。我们在实施时,还需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争取家长的配合,形成家园教育合力实施劳动教育。
同时,我们还要充分挖掘利用社区资源和自然资源,我们幼儿园大都地处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农村自然材料,为我们的课程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如开展活动《秋收真快乐》,我们农村幼儿园就可以将幼儿带到田间地头,让幼儿动手劳作收庄稼,体验劳动的快乐。还有我们经常开展的春游、秋游、远足运动等活动,让幼儿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体验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清新与舒畅。乡镇文化中心、银行、邮局、书店、养老院等社区单位、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村办园所在的各村不同的民情习俗,都为我们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社会环境。
五、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会移情和表达。
实践表达是教师将幼儿置身于社会活动中,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社会性认知的理解,释放自己对社会性情感的体验,从而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这是渗透情感教育的最终归宿。移情,就是在一定情境中,让孩子去体验、尝试感受他人的情感,并学会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一日活动中,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提高幼儿的情感实践表达能力。
(一)通过语言表达来释放情感
即教师引导幼儿运用语言方式表达释放自己内心的感受。教材中很多活动是通过语言来让幼儿表达释放的。如P140教育活动《爸爸妈妈的宝贝》中,实践部分组织幼儿讨论:每个小朋友都是爸爸妈妈的小宝贝,爸爸妈妈是你们的宝贝吗?你们想怎样爱你们的“大宝贝”呢?引导幼儿用语言积极地交流关爱父母的方法。P106《我有开心法宝》请幼儿说说自己不开心的事情,组织大家为他想办法,让他高兴起来,并体验帮助别人的快乐。P111《快快和好》中引导幼儿在集体面前讲一讲和好的方法。P113《小伙伴你真棒》中组织幼儿和好朋友“说句悄悄话”,表达对伙伴的喜爱。P171《老师,我想对您说》中情感迁移:这段诗歌让你想起了什么?你想对老师说什么?等等。
一日活动中教师可随机灵活的引导幼儿通过语言表达来释放情感,如班上有小朋友生病了,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讨论用什么方式可以表示自己的关心,有的小朋友说可以送花,有的说要写信,还有的小朋友要打电话表示自己的关心,教师现场拨通了生病小朋友家的电话,引导幼儿向他表示慰问和关心,这就是一种语言表达,它传递的往往是一种爱,一种关怀。
(二)通过多种方式表征来释放情感
即教师引导幼儿运用绘画、美工等手段表达自己的认识与体验。如:教材P242《班级规则我来定》活动中,实践部分请幼儿找一找在班级生活中小朋友应遵守的规则,幼儿运用绘画表征出来,在和幼儿共同讨论和筛选后,制定了班级有关规则并配上小儿歌,幼儿耳濡目染,促进幼儿规则意识不断提高。P241《我们发现的规则》引导幼儿将收集到的规则进行分类,然后贴到墙上。P110《原谅真好》,让幼儿通过动作相互拥抱,体验朋友在一起的快乐等。
(三)通过活动实践来释放情感
即通过组织幼儿进行实践行为练习,内化幼儿的认知、体验,初步形成亲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游览活动、社区活动、宣传活动、社会调查活动等)、礼仪交际活动(如大带小活动、做客活动、社会采访等)等几种形式。如如教材中P115的“假期活动调查”、P116“伙伴的贸易会”的开展、P118的礼仪活动《请你和我跳个舞》等。教材P189中设计的“爱心义卖会”活动,目的就是通过义卖活动激发幼儿的爱。实践部分,教师引导幼儿开展义卖,幼儿共同讨论义卖活动的时间和内容,筹备义卖物品,召开爱心物品介绍会,布置爱心义卖会场,义卖中幼儿一边要和顾客讨价还价,一边还要随时应对问题,解决问题。整个活动中不仅是一种爱心的表达,幼儿的协商、合作、交往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最后我想说的是:教学有法,贵在得法。让我们共同研究、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用我们的智慧促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以上就是我对大班《共同生活》领域中幼儿社会性教育的一些粗浅的体会,由于水平有限,自有不足之处,还请领导、老师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