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开辟教案
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开辟
学 院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实习学校 指导教师
课程名称 新川教版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第13课P72-76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知识与能力
记住南昌起义的时间和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知道八七会议的内容和秋收起义的情况,讲述井冈山会师的故事,理解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并进一步认识井冈山道路的伟大战略意义。
通过对南昌起义背景的学习,培养用联系的方式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讲述井冈山会师的故事,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革命中心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原因分析,学会从国情出发、运用实事求是的理论去理解问题和分析问题。
通过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的学习,初步掌握运用地图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老一辈革命家面对困难所保持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进行如何面对挫折的心理教育。学习不畏艰险、前仆后继、坚持斗争的革命精神,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和为理想而献身的革命传统教育。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
2、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变法的最高峰,是维新思想的一次重要尝试,尽管这些措施带有不少的 局限,但这表明维新思想家们已经认识到封建统治的危机,并在积极谋划中国的出路。
难点:对戊戌变法运动的评价。课程类型:新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结合课文,利用新闻报道、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片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力和分析力,能从中找出维新变法的相关信息,从而加深学生们对戊戌变法的理解。
1、情景法,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与能力。
2、分组讨论(经验交流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 的参与协作意识。
3、问题教学法,通过精心设计巧妙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 历史问题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同学们,上节课老师讲到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之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极端残酷的镇压,中国革命形势进入低潮。中国革命的方向在哪里?道路在何方?成了中国共产党必须探索的问题。今天呢,就让我们进入第13课的学习,去看看在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道路在哪里。(展示课题)
二、新课教授
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认为面对反革命的暴力,就必须以革命的暴力来应对,同时为了挽救中国革命,南昌起义就这样爆发了。
(一)南昌起义——革命道路的探索
教师讲述并布置学习任务:我们通过一段视频片段,一起来了解南昌起义的过程。请同学们在观看的过程中,注意结合知识表格,归纳南昌起义的相关内容。(课件展示知识表格,播放《南昌起义》视频片段。)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看,归纳相关知识要。
教师总结并讲解地图:为了挽救革命,1927年8月1日2时,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南昌起义开始。经过四个小时的激烈战斗,起义军全歼城内三千余敌军,占领了南昌城。同学们看到教材75页的地图,起义第二天,时任国民党主席的汪精卫就调集重兵攻打南昌,敌强我弱,起义军被迫撤离南昌,南下广东,革命军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另一部分进人广东海陆丰继续战斗。
教师提问:南昌起义军虽然在之后被迫转移,没有实现其军事目标,但它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期。什么新时期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3页的大字部分,想一想:为什么老师会说南昌起义开辟了一个新时期?它的意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起义。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8月1日成了人民军队诞生的纪念日,也就是“建军节”。为了纪念1927年8月1日这历史性的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旗、军徽上都有着鲜艳的“八一”标识。
(二)秋收起义和向井冈山进军——革命道路的开辟
1、八七会议
教师讲述:南昌起义后,为了挽救中国革命,也为了给今后革命的发展指明方向,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秘密召开了八七会议。这是会议的主要内容,我们一起大声地朗读一遍。(课件展示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师生一起阅读材料。)
教师强调:同学们,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道路。会后,毛泽东受党的派遣回到湖南,组织工农武装,领导了著名的秋收起义。
2、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教师讲述: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彭公达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起义的目标是攻打湖南的省会城市长沙。这次起义的结果又如何?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 74 页相关内容,完成秋收起义的知识归纳。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学生归纳后,教师总结:1927年9月,毛泽东组织工农武装,发动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起义军分三路攻打长沙。由于敌人势力强大,起义军损失严重,各路部队退回到文家市。秋收起义失败了,但秋收起义也是有其意义的,它的意义就是在中共历史上第一次树起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号。
之前老师给同学讲了南昌起义,现在又讲了秋收起义,这两次起义都是以大城市为起义目标,对不对?但是这两次针对大城市的起义都失败了,面对这种情况,中国革命该走向何处呢?咱们毛主席在秋收起义的部队退回到文家市后,也开始重新思考中国革命的道路。他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放弃夺取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以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
师布置学习任务:毛泽东提出向农村进军,在当时遭到了多数人的反对与质疑,许多人认为这是革命的退却,是对敌人的妥协,请同学们结合视频,分小组交流讨论并思考:为什么毛泽东会主张由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否是革命的倒退?(课件播放视频)
教师讲述:看完视频,同学们认为由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革命的倒退吗?(学生回答。)视频中提到了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而农民占了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这是无产阶级可以依靠的力量。同时,敌人在中心城市的势力较强,而广大的农村则是反革命统治的薄弱环节,成为生长革命力量的阵地。这就说明了中国革命不能照搬俄国十月革命在中心城市搞武装起义的经验,必须走自己的路,由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
在向农村进军的途中,毛泽东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4页中间的小字部分,完成知识归纳。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讲述:党支部建在连上,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自此在中国是党指挥枪,不是枪指挥党,党指哪儿,枪就打哪儿。
之前在文家市,老师讲到,毛泽东提出从城市转入农村,建设农村革命根据地,但是农村只是一个大的方向,具体选择什么地方,又是一个不简单的问题。最终,毛泽东选择了井冈山,那为什么毛泽东会选择井冈山呢?同学们来看一段材料。(课件展示材料)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后讲述:选择井冈山建立根据地之后,就应该向井冈山进发了。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历经艰苦的秋收起义队伍军到达井冈山地区,开始建立革命根据地,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让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仔细了解一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吧。(播放视频)
教师讲述:在视频中,我们了解到为了建立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领导井冈山军民,开展游击战争,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而农民为了保卫来之不易的土地,纷纷加入了共产党的部队,加上毛泽东提出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严明了军纪,深得百姓支持。经过近半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建立了以宁冈为中心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三)井冈山会师——革命道路的形成(课件或板书展示)
(课件展示《井冈山会师》油画。)教师讲述: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中,悬挂着这样一幅油画,有同学知道它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吗?学生回答:井冈山会师。教师讲述:对,就是井冈山会师。那井冈山会师会的是那两次起义的部队啊? 学生回答。(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教师讲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来到井冈山,在砻市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井冈山会师不仅是中国工农红军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中国革命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有这样一首歌谣被广为传唱。(课件展示歌谣,教师带领全体学生大声朗读。)教师提问:请问歌谣中的“四军”是指哪一支部队?这里的“建奇功”又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6页的大字部分,找找答案吧。(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材料,阅读教材作答。)
教师总结:“四军”指井冈山上两军会师后合编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全军一万余人,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建奇功”是指井冈山会师的重要历史影响,它增强了井冈山地区工农武装的力量,形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部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的中心。中国革命历经了多次的失败以后,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但是,面对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的迅速发展,国民党能袖手旁观吗?不能,对不对?请同学们阅读76-79页小字部分,看看中国共产党面对国民党的会剿中是如何艰苦奋斗的,而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时期的什么精神?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讲述井冈山精神。
(四)工农武装割据局面的形成——革命道路的发展(课件展示《革命根据地分布图(1929—1932)》。)
教师结合地图讲述:面对着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全国各地的共产党人纷纷响应,领导了多次武装起义,建立了其他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3月,全国已建立革命根据地15个,红军发展到13个军,共6.2万多人,井冈山点燃的星星之火逐渐发展成燎原之势,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什么是“工农武装割据”呢?老师给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之后,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相继写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几篇文章。这几篇文章从理论上说明了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并走向复兴,关键在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什么道路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8页,看看是什么正确道路。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井冈山革命道路就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立足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坚持开展长期的武装斗争,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其核心就在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的这条革命道路是通向中国革命胜利的成功之路。从此,中国革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失败走向胜利,最终建立了伟大的人民共和国。
三、课堂小结
利用课件对本课知识进行总结。
第二篇: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教案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八七会议等基本史实;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经过和井冈山会师的重要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开辟了井冈山道路,认识这是中国革命唯一正确的道路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视频、阅读文字材料等方式获取有效信息,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井冈山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是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同学们学会面对挫折和失败,要不屈不挠,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体会井冈山精神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教学难点: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通过歌词中“红米饭”“南瓜汤”“干稻草”等具体意象,把学生带入井冈山艰苦而又乐观的生活情境当中。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1.自主学习
(1)播放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相关视频片段。
(2)展示《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井冈山会师示意图》(3)学生自学教材,完成自主学习内容。
找出两次起义的背景、时间、地点、领导人和结果。2.合作探究
(1)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有哪些成功与失败的地方?
(2)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这种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可以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加深对夲课知识线索的理解。
目标导学二:井冈山会师
1.井冈山会师经过
播放井冈山会师影视资料,让学生感悟那震撼人心的一幕; 学生讲述与井冈山会师相关的小故事、歌谣 2.井冈山会师的意义
让学生讨论理解(1)壮大了力量
(2)开辟了革命根据地的崭新局面(3)铸就了井冈山精神
目标导学三:工农武装割据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1)结合教材,举例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武装斗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方面的具体表现。
(2)中国共产党为了能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在井冈山根据地是怎样做的?(3)怎样才能创造武装割据的局面?(4)什么是井冈山道路?
三、课堂总结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朱、毛井冈山会师,创建了工农红军第四军。中国共产党展开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使中国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星星之火渐成燎原之势。
第三篇:井冈山教案
17.井冈山
教学目标:继续学习课文,想象作者在黄洋界上看到的壮观的景象,以及作者在黄洋界哨口看到的以及产生的联想。总结全文,拓展练习,给黄洋界的景色自己解说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具准备:
相关挂图。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导入新课。听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和作者一起去欣赏井冈山中最有名的黄洋界的壮观景象。
二、继续学文。
(一)学习第3自然段。出示黄洋界云海图片,说说你看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2 学生描述。出示课文有关语句。
站在黄洋界上举目远眺,只„„像大海中的点点岛屿。4 比较自己描述的与课文写的,那句好?说说理由。
(课文写得好。课文把云海比作大海,把云海中显露的山峰比作岛屿;把白茫茫的云海比作拍岸的波涛、徐徐飘飞的烟波。形象而动地写出黄洋界上壮观的云海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二)学习第4自然段。自由读,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在脑海中想象.思考:大峡谷美在哪里?齐读这一段.指名反馈.(“两旁山坡上„„可见血红的杜鹃花.”从色彩上体会大峡谷的美;“特别耀眼的„„逶迤前行.”用细长的银蛇比喻谷底的溪涧,写出了溪涧在阳光的照射下的形态美和色彩美.)教师小结:
(三)体会作者观察方法.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有远及近)
(四)学习第5自然段.学生默读第5自然段.思考:作者在黄洋界哨口看到什么?又联想到什么?2 指名反馈.(看到了炮台和纪念碑,联想到当年军民齐心协力击溃敌军的故事;看到了枝繁叶茂的黄槲树,联想到毛泽东的乡音和朱德的扁担)3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崇敬地,回忆地)
三、拓展延伸,说井冈山.教师导:多美的井冈山呀,难怪作者会不禁地赞叹:井冈山,英雄的山,美丽的山.看着满山苍翠,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我不禁陶醉了.指导朗读这一句.学生读课文,找出和这句呼应的句子.(指名反馈:井冈山如此美丽,仿佛仙境一般.)教师:读了课文,你想对井冈山说什么呢?
井冈山你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啊!教师:谁能不夸井冈山的美丽景色呢?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这些景色吗?
四、总结全文.教师总结:同学们,游览井冈山,既可以瞻仰革命前辈的战斗业迹,又可以饱览景色绮丽的无限风光.有机会,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游览一番.五、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说一说红军的故事.板书设计:
井冈山
热爱和赞美
(黄洋界)
老一辈革命家
在哨口
敬仰之情井冈山 举目远眺云海壮观 向下看大峡谷美丽看到:炮台、纪念碑、黄槲树对联想:军民故事、毛泽东的乡音、朱德的扁担的
第四篇:《丝绸之路的开辟》教案.doc
教学目标:
1.了解张骞通西域的经过、路线及意义。2.了解西域都护的设置。
3.了解中西贸易通道——丝绸之路。教学重点:
掌握张骞通西域及其影响。教学难点:
掌握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影响。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闻道寻源使,从此天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这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安史之乱中避难秦州时写下的一首诗。诗中所歌颂的“寻源使”就是西汉的张骞。在中国历史上,张骞通西域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他为祖国建功立业的事迹深入人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了解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开辟的经过。
二、张骞通西域 1.汉初的西域。
提问:你知道西汉时所说的西域是指哪些地方吗?
课件出自地图,学生看书,结合地图,说说西域的地理范围。
教师根据地图明确:汉初时,人们把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天山南北的今新疆地区称为西域。
教师强调:这是从狭义上说的。从广义上说,西域还包括葱岭以西更远的地方。2.张骞两次通西域。
汉武帝时代,匈奴是中国西北的一个重要威胁,匈奴人经常南下骚扰汉的边境地区。汉武帝为了彻底解决匈奴问题,决定要联合西域的大月氏(ròu zhì)共同夹击匈奴,于是派遣张骞出使西域。
课件出示板书: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 课件出示:《张骞通西域》地图 教师讲述:公元前138年,张骞一行百多人从长安出发,(强调出发地是长安,长安是西汉都城,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一进入匈奴的地盘就被抓了起来,囚居十年之久。张骞在这期间娶妻生子,但始终秉持汉节,牢记自己出使西域的使命。后来他找到一个机会逃了出来,继续向西走。张骞费尽波折找到了阿姆河流域的大月氏。大月氏人原来在祁连山一带游牧,被匈奴击败后西迁。匈奴人曾以他们国王的头颅作酒器侮辱他们,大月氏曾立誓报仇,而事情已过去十年,此时的大月氏人生活安定,不想再与匈奴打仗。张骞没有办法,只好返回,为了避开匈奴,他们往南走,但还是被匈奴捉住了,又扣留了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来。回到长安时,仅剩下他和一个随从。张骞向汉武帝汇报了西域的情况和自己的见闻。张骞这次出使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汉朝了解了西域的情况和西域人想和汉朝交往的愿望。(此段结合动态地图讲述)
思考:张骞出使西域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匈奴的阻挠;语言不通;环境恶劣;民族关系复杂等。学生答对一点即予以肯定。
思考: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花了多少年?我们应该学习张骞的哪些优秀品质? 教师明确:花了13年时间。引导学生从这些方面来理解:热爱祖国,不畏艰险,意志坚强,开拓创新意识,杰出的外交才能。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击败了匈奴,通往西域的道路已经打通,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课件出示板书: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
教师讲述:张骞此行声势浩大,率领300多人,携带了大量的金银、丝绸、牛羊等礼物,访问西域各国。张骞一行人在西域各国受到了极其热烈的欢迎。来而不往非礼也,西域各国也纷纷派出使者来到长安,拜见汉武帝,加强了汉与西域的联系。
想一想: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有什么历史意义?
结合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建立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其历史意义。
明确:这次出使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
比较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目的、过程及意义。3.西域都护的设置。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密切了汉与西域各国的往来。西域各国在与西汉进行交往的时候,他们感受到西汉的强大。他们都愿意接受西汉的管理,寻求西汉的庇护。
西域都护是西汉政府设置的管理西域的最高行政军事长官,他是哪一年设立的?
明确: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保护商旅往来。
这是今新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也就是说,在西汉的时候,中央政府就开始管理新疆。近年来,疆独分子,东突势力企图分裂祖国,他们想把新疆从祖国的大家庭中分裂出去,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个知识,就可以用它来反驳疆独分子的谬论。
4.班超经营西域。
教师讲述:西汉末年,政权衰落,匈奴乘机卷土重来,重新控制西域。东汉之后,西域各国思慕汉朝,渴望得到汉的庇佑,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利用西域各国的力量,自南而北击退了匈奴势力,统一西域,并出任西域都护。班超在西域活动近30年,进一步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三、丝绸之路
教师讲述:张骞通西域之后,陆上畅通无阻,再没有障碍。汉武帝时代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物产丰富,尤其是丝和丝织品。同时人们具有强烈的开拓精神,敢于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这就形成了一条亚欧之间的陆上贸易通道——丝绸之路。
教师讲述:“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8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州、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因中国大量的丝和丝织品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简称丝路。当时的欧洲就是通过这条贸易通道认识中国的,他们称中国为丝国。
1.丝绸之路的开辟。课件展示《丝绸之路》地图
讲一讲: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哪里?途径哪些地方?为什么这条商路叫丝绸之路?
教师明确:
长安——河西走廊——新疆地区——中亚——大秦(欧洲的罗马)课件展示《丝绸之路商旅图》,指导学生看图,介绍图片信息。畅想天地:想像一下,丝绸之路上的商人们有哪些苦与乐?
山河险远 语言不通
苦 气候恶劣 强盗出没
苦与乐
可以挣钱发财 领略不同风光
乐 享受异国情调 学习不同文化
教师讲述: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通道,东西方商人在做生意的时候,也带来了各自的文化、技术,所以说,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通道,也是一条文化之道、友谊之路,它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2.东西方文化交流。
议一议:丝绸之路开辟后,哪些东西由中国传入西方?哪些东西由国外传入中国?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什么历史意义?
通过课件动态展示,学生了解传入传出的文化、技术,教师重点介绍佛教的传入、农作物的传入。
3.丝绸之路上商人们的往来,在贸易、文化上促进了中国与欧洲的交往,到了东汉,中国与欧洲国家在政治上有了直接往来。
课件展示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课件展示 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臣从海道来到中国,这是欧洲国家和我国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要求学生重点识记)
四、小结
第五篇:新航路开辟 教案
第5课 开辟新航路(高中历史必修2)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包括经济根源、社会根源、直接原因、思想根源);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双重性)。学会辨证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认识历史发展的对立统一性;初步了解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景体验、史料分析、互动探究等引导学生理解和归纳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2、通过地图动态演示、表格归纳、微格教学、小组合作、问题讨论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开辟新航路的经过;
3、通过情景设置、引用史料、讨论(或辩论)、问题探究等方法深入理解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并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观评价该事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体验式教学的方式学生可了解亚洲、非洲、美洲遭受的侵略和掠夺,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和公民意识,认识到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
2、以微格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航海家们勇敢、开拓、进取的精神,体会人文精神及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和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3、通过探究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培养学生对比联想的思维方式,从整体宏观的角度把握时代特征,学会客观、辩证的分析其影响的双重性。把握在社会转型时文明进步的残酷性与道义原则相背的价值判断标准。
【教材分析】
重点: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和影响
难点:地理大发现使世界日益联结成一个整体
【教学方式】
1、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取、舍和整和。
2、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可以略讲,以学生阅读为主。
3、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材料包括老师根据主题的需要增加的史实资料和时事资料,还包括各种图片资料。期望学生在研习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
4、在讨论交流中不断锤炼历史思维。比如学生共同探讨问题:“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并用史实作出客观的评价”等等。
【教学过程】(共30分钟)【导入新课】(2分钟)
(讲解15世纪欧洲人画的世界地图,引发思考,激发学习兴趣)(课件显示:)中世纪欧洲人画的世界地图
(教师讲解:)设问:观察和比较本图和现在最新的世界地图有何差别?你有何认识? 这张图是15世纪欧洲人画的世界地图,反映了当时欧洲人对世界不完整的简单认识,说明欧洲人对东方的了解和交流很缺乏。15世纪以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通过丝绸之路,欧洲人认识了瓷器、丝绸等中国商品,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神秘的国度中国。但中国和欧洲之间来往非常少。从这张图可以发现,当时的欧洲人认为世界就是欧洲、北非、以及亚洲的一些地方,一片广阔陆地的尽头是万丈深渊。15世纪末到16世纪,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些勇敢的欧洲航海家克服种种困难,追波踏浪,开辟了由欧洲前往亚洲、美洲等地的航路,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为什么情况改变了呢,带着问题,下面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的第一课,新航路的开辟。
【讲授新课】
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8分钟)
1、合作探究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看‘西欧商人清点钱币图’ 【教师提问】图中主人公在做什么?女主人公在看什么?说明了什么?
(教师引导:)引发学生兴趣,讨论西欧出现的寻金热
材料一 :中世纪(约5世纪-约15世纪)的骑士少有出现必须付钱购买某种物品的情形。他们的庄园能够出产供他和他的家人吃、喝、穿的一切物品。
—房龙《人类的故事》
材料二 15世纪末期的欧洲,社会分工不断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迅速增多,商品经济日益发展,货币的需要量大大增加。于是,西欧的国王、贵族和商人到处追求黄金白银,形成一股贵金属热。
—王斯德《世界通史》
【教师提问】两则材料的对比,反映出15世纪的欧洲社会上出现了什么变化?对人的心理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教师解答】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寻金热
【教师提问】下面请一位同学根据材料来说说《马可波罗行纪》对欧洲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三:日本国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其所属岛屿有金,金多无量……秦海(中国南海)中“共有7459座岛…其中一切富源,或为黄金宝石,或为一切种类香料,多至不可思议。”
——《马可波罗行纪》
【学生回答】【教师解答】刺激欧洲人到东方寻金和获取香料等商品的热望
(教师引导:)
上面我们讨论了寻金热的出现,既然欧洲社会强烈的需求扩大东西方之间的贸易、渴望前往东方获得商品和黄金,那么中世纪原有的商道便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了,何况到了15世纪原有的商道出现了新的问题。(课件显示:)材料四:15世纪中叶以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亚欧传统商路的枢纽,土耳其的横征暴敛加之长期的战争使正常的商业秩序被破坏,从此东方运到欧洲的商品数
量急剧减少,价格猛涨。
—王斯德《世界通史》
下面我们来了解商道出现的问题: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贸易,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
(商路不畅,引起商业危机)
2、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东方的诱惑):(课件显示:)
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东方的诱惑)根本原因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必要性(主要动力)
1、原因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商业危机: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垄断东西方贸易,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商路不畅,引起商业危机)直接原因(教师引导:)
请同学们想一想:假如你是当时的航海家,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你才会远航呢?(课件显示:)
罗盘,地球仪的图像等
【教师解答】航海技术的进步、造船技术的进步、地理知识的增加
▲补充,为何西班牙和葡萄牙最初开辟新航路?原因?(过渡:)
由于种种原因,开始开辟新航路, 一些勇敢的欧洲航海家克服种种困难,追波踏浪,开辟了由欧洲前往亚洲、美洲等地的航路,这条道路上涌现出哪些勇士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
二、新航路开辟的经过(8分钟)
1、迪亚士:好望角
2、达.迦马:印度
3、哥伦布:美洲
4、麦哲伦:环球航行(教师讲解)
介绍经过时安排几个学生上台指着地图讲述开辟经过,并评价这些航海家。从这些航海家
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精神方面)这些航海家就那么完美无缺吗?从史实上了解到事实真相,并做客观评价。(教师讲解:)
我们先来看材料,“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恳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的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没有把世界连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全球通史》
1992年哥伦布达到美州500年,许多国家进行庆祝活动,但是美洲印第安人的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出一条标语:“你们的庆祝就是我们的苦难。”
(过渡:)总结材料,结合脑海里现有的知识,思考新航路开辟带来了什么影响?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7分钟)
1、从哪些角度思考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如对亚洲对欧洲对世界
2、影响
(教师引导:)
专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是双重性的,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物种和文化的交流,给美洲带来深重的灾难。
对欧洲的影响: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亚、非、美洲:1.带来深重的灾难,2.带去西方文明,冲击了当地落后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对世界:1.结束了各地相对孤立状态,世界开始联为一个整体 2.麦哲伦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的正确,冲击了教会神学理论 3.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4、有利于世界物种和文化的交流(教师分析:)
从价格革命、商业革命做具体分析,以免学生只知其字不知其意。
从影响的不同角度思维让学生学会有条理分析,有利于学生思考,和解题。
【课程总结】(2分钟)
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对财富的追求、地理知识的增加、航海技术的发展以及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最终导致了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相互孤立的状态,促使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探究学习】(2分钟)
比较新航路的开辟和郑和下西洋
【布置作业】(1分钟)
请同学们课后观看影片《大国崛起》第一集:海洋时代(开篇•葡西)并交一份纸质作业:新航路的开辟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什么意义?
【板书设计】
正板书:
第5课 新航路的开辟
一、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原因: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
宗教因素:传播天主教
商业危机:
2、条件:航海技术的进步、造船技术的进步、地理知识的增加
二、新航路开辟的经过
1、迪亚士:好望角
2、达.迦马:印度
3、哥伦布:美洲
4、麦哲伦:环球航行
三、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对欧洲的影响: 对亚、非、美洲: 对世界:
副版书:
寻金热、王室的支持、烟草、可可、印第安人、价格革命、商业革命、世界市场、郑和下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