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认识位置》教学反思
《认识位置》教学反思
宋光磊
本节课用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本节课的数学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指鼻子游戏”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准确的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也体会了其相对性。听完这节课,主要有以下收获:
1、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很多有趣的活动情境,如:在课堂中,组织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动手摆文具,拍手操,说一说自己的前后左右是谁,人人参与,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整节课充满生气。
2、本节课设计富有层次性:由认字自然引出右手再由右手认识它的好朋友—左手。学生在活动中认识了左手和右手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紧接着从左手和右手的小范围放大到我们的身上,孩子们自主的找到了诸如:左脚右脚,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肩右肩等身体上与左右有关的部位并通过一个小游戏逐渐把“左右”的概念抽象出来。
3、在出示文具图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提问题:“谁能用左右提一个数学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热情,给予学生极大的空间范围来展开思维。通过这个活动把数学知识溶入到实际生活当中,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第二篇:认识位置教学反思
《认识位置》教学反思
在课的开始,我创设生活情境——用鼓掌来引入左手和右手。再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分辨这两只手?从而引入课题(左右)。探究新知部分,我创设了问题情境和游戏情境帮助学生感知身体上的左右。1.说一说。师:“同学们都能分清左手和右手,你能说一说常用左右手做哪些事情吗?”(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举例)2.找一找。师:“请大家在自己的身上找一找,看看还有哪些象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同桌两个人互相指一指,说一说。”(此时学生纷纷寻找同桌合作,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充分感知自身的左和右)3.玩一玩。通过老师带着学生玩 “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帮助学生借助身体器官认识并正确分辨左右。
实践操作环节我创设探究情境,理解生活中的“左右”,突破教学难点。这里我设计了三个活动:1.摆一摆。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叙述摆学具,通过摆的活动,学生学会确定物体的左右,初步感受如何用语言来叙述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2.说一说。看着摆好的文具,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3.数一数。让学生从左右不同的方向数一数橡皮是第几个? 学生在数的过程中自然体会到同样的东西,按左右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4.反馈练习:小动物排队。这里创设游戏情境,老师发口令,请小动物们按口令排队,再组织学生用左右来描述小动物们排队的情况。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涨,将“左右”在游戏中得到了实践,实现概念的外化运用。
智慧广场----重叠问题 教学反思
教材编排的意图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让学生对图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准备。
1、注重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因为新课标明确指出: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2、课堂重视小组讨论合作。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讨论是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先让小组同学讨论,然后再合作画一画,用更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知识冲突。
3、重视算法的多样性。提倡同一问题有不同的算法和解法,因此在学生根据图列出算式表示:当学生列出5+3=8时,或9-1=8时给与肯定,能够让学生说出其它不同的算法,并说明算理。
不足:提问不够明确,提问的有效性不够。学生还没有充分感受到这个知识冲突,马上要让学生讨论并尝试画图,学生有些茫然不知道要画什么?要怎么画?只有部分聪明的孩子知道要懂得根据黑板上的圈圈来画。这个环节直接影响到了后面的整个流程。
《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整个教学过程,我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创设了一个小熊卖铅笔的活动情境,先出示了小动物买一枝、五枝铅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接下来通过出示“买十枝铅笔可以怎么拿的疑问?”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接下来,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这堂课上我进行了多次的操作:
1、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计数单位10的意义,抽象出10个一就是1个十。
2、让学生摆出12根小棒,怎么摆让人一眼就看出有12根小棒呢?为什么不一根一根的摆呢。学生在比较分析中深刻体会10个一是1个十。加深了对计数单位的认识。接下来,通过老师摆,学生自己摆一摆、说一说的互动中体会1捆和几根合起来就是十几。巩固练习部分:1让学生读一读直尺上的数并体会数的大小顺序,渗透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2、让学生先估一估,再数一数草莓、小伞的个数,初步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并指导学生怎么数才能不重不漏呢。最后通过小熊去进货的场景图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一些数。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突显了很多的不足,特别是在组织教学的形式上有些欠缺,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对此,教研员沈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的建议,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的注意这方面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移多补少》教学反思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借助直观图的方法来解决“移多补少”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画图的方法。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以下三个环节:
1.教师先提供直观学具让学生用摆一摆的方法进行验证,为下一环节学习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做铺垫,同时体会移多补少问题的特点。
2.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会画图的方法:图要一个对着一个画,然后加上一条小竖线找出多出来的部分。然后把多出来的部分分成一样多的两部分,拿出一部分给少的就一样多了。
3.然后交流画图的好处,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突出画图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地方处理得不到位,如:有效利用学生生成资源调控课堂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这堂课通过让学生利用学具的操作,自己去探索、去发现,体验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活动中让学生亲自感知、亲身体验,在感知和体验中进行思考和探索,通过思考和探索来发现新知,突破了理解这类应用题的算理的难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训练。
第三篇:认识位置教学反思
《认识位置》教学反思
通过对《认识位置》的教学,我对本节课的思考主要有以下几点:
本节是在让学生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用上下、左右、前后三对相对的词语描述物体的位置,并能在实际生活中正确辨认和运用。本节从生活经验出发,素材有童趣,游戏穿插其中,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活动,重视亲身体验。教材利用学生熟悉的游戏和身边常遇到的一些现象,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学习有关方位的初步知识。
一、本节课努力的方向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清楚的加以辨认上下、前后,但不少同学对左右往往不太容易分清。本节课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通过不停的强调“要发言的请举右手”,“写字的手是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为例,让学生看图说说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加深学生对右边的印象。
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大多数都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作出判断,这是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征的表现。为了能让学生加深记忆,我请班上的几位学生分别指出自己的左手边的同学是谁、右手边的同学是谁。这样不但加深了印象,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使学生能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来。
二、本节课需要提高的地方
对与本节课我虽然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也预设了很多环节,但是还是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首先,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习过程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学生在一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在课堂上我也努力去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但我始终有种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感觉,没有充分放手。
其次,对细节的处理上欠妥,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习,老师的语言不可以有随意性,同样对每一个小环节的处理上也是不容一点马虎,要正确的处理知识。例如在本课的教学中,当我在讲解文具店内容时,讲解不够详细,练习不够到位,未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左右,从而,在左右的认识上还有些欠妥。一节课下来,感觉教学目标已基本完成,但是在一些细节性问题的处理上还欠妥当,有时学生说不来的情况下,自己很着急,险些替他们说出来,而对如何引导到正确的地方来做到很不够。今后,我将朝这个方向继续努力。
最后,记住,表达语言是多样的,学生喜欢怎样说就怎样说,只要求表达正确完整即可,不要求用统一模式的语言,让学生充分发挥,展示自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关键。
三、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今后我将更加仔细的研读新课标,从新课标的角度严格要求自己,在课堂上和学生增加更多的互动,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备课环节中加入更多自己的思考,和方法,尽快形成自己灵活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注入更多情感,注意语音语调,和学生一起快乐的学习数学,形成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灵活处理,加强引导,让学生顺着课堂的思路方向去思考。
在课后练习的处理上,增加互动,可以给孩子提供适当的变式训练,让孩子有更多自由发挥和思考的空间。
第四篇:《认识位置》教学反思
《有趣的游戏——认识位置》教学反思
我教学的《有趣的游戏——认识位置》一课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位置”课内容。通过学习,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以后认识立体图形建立空间立体感打好基础,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课的开始,我创设生活情境——用鼓掌来引入左手和右手。再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分辨这两只手?从而引入课题(左右)。
探究新知部分,我创设了问题情境和游戏情境帮助学生感知身体上的左右。
1、说一说。师:“同学们都能分清左手和右手,你能说一说常用左右手做哪些事情吗?”(学生积极性很高,纷纷举例)
2、找一找。师:“请大家在自己的身上找一找,看看还有哪些象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同桌两个人互相指一指,说一说。”(此时学生纷纷寻找同桌合作,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充分感知自身的左和右)
3、玩一玩。通过老师带着学生玩 “听口令,做动作”的游戏,帮助学生借助身体器官认识并正确分辨左右。
实践操作环节我创设探究情境,理解生活中的“左右”,突破教学难点。这里我设计了三个活动:
1、摆一摆。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叙述摆学具,通过摆的活动,学生学会确定物体的左右,初步感受如何用语言来叙述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
2、说一说。看着摆好的文具,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
3、数一数。让学生从左右不同的方向数一数橡皮是第几个? 学生在数的过程中自然体会到同样的东西,按左右不同的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
4、反馈练习:小动物排队。这里创设游戏情境,老师发口令,请小动物们按口令排队,再组织学生用左右来描述小动物们排队的情况。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涨,将“左右”在游戏中得到了实践,实现概念的外化运用。
在联系实际环节我创设了生活情境和游戏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1、教师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左边和右边的同学,然后向后转,再说说自己左右的同学,提问:和刚才一样吗?为什么?学生讨论交流,质疑、释疑,发现因为方向不同,所以左右的同学刚好相反。
2、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创设在公路行驶的情景图,思考:他们都是靠右边走的吗?学生带着疑惑,在课堂上模拟公路行驶的情景,在体验中再一次感受 “左右”的相对性。
情境化教学是贯穿于本节课的最大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生活情境营造宽松学习氛围。在具体的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宽松、融洽的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导课时可根据教材特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可感情境,让他们置身其中,深入体验教材的内涵,学生由此积累的情感,必然转化为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在引入新课环节,我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选择学生最熟悉的左手、右手为突破口,借助身体的器官,让学生在熟识的生活情境中,领会左右的含义,分辨左右的位置关系。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能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在探究新知部分,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都能分清左手和右手,你能说一说常用左右手做哪些事情吗?”“请大家在自己的身上找一找,看看还有哪些象左右手这样的好朋友,同桌两个人互相指一指,说一说。”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积极思考,参与活动。利用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充分感知自身的左和右,在各自原有的经验的基础上去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3、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愉悦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我设计游戏情境,采用多种游戏形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提高学习成效。理解左右的性对性需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而一年级小朋友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强,要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只有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亲历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才能感悟较深。在教学中,我创设游戏情境,组织学生说一说自己左右坐着的同学,再向后转说一说自己左右坐着的同学等活动,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方向不同,左右不同。这样,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学生对左右的相对性这一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较好地落实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同时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4、体验知识形成过程。教学时,我努力挖掘教材本身潜在的智力因素,充分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为学生创设一个发现、探索的学习情境,使他们在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教学中我让学生用铅笔、橡皮、尺子等学习用品“摆一摆”,然后我问“能不能用左右来描述一下它们的摆放情况?”(说一说),“从左(右)数橡皮是第几个?”(数一数),这些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直接的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左右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左右的位置关系。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形成生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环境,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五篇:《位置》教学反思
六年级上册《位置》的教学反思
武安市富强小学:刘艳红
回顾本节课,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努力切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认识—抽象—实践
在设计教学时,整个环节密切联系,首先从现实的课堂情境导入,先让学生对位置有个立体的认识,进而抽象到平面图中(主题图)的位置,再上升到方格纸中位置,最后是回归到生活中的位置,整个环节是一个从直观到抽象的转化过程,正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对概念认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建立一个数学模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生成,效果很好。不过,在引出数对概念时,十分突然,学生比较难接受。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又通过换座位的游戏,来弥补这个不足,从而使学生加深了对“数对”意义的理解。
(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拓展教学知识,丰富教材内容
根据教材的安排,教学的程序是先讲教材情境图的内容,然后再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而我的设计是先说一说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再把情境图作为巩固练习。因为讨论的是学生每天都坐的位置,所以这一交换就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兴趣,使教材内容更加丰富了。我想现在新课标提倡做反思型的教师,那么教师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也是我们新课标的一个新的理念吧。
(三)充分利用现场资源,把数学问题简单化
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大胆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数对”在确定位置的作用。在教学时,我让学生从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入手,用自己唤起探究如何确定位置的欲望。在学生探究确定位置的方法时,我不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开动脑筋,尝试用自己的方法去描述,组织学生讨论谁的方法比较好。引入“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时,我没有直接讲授,而是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
式表示。此时,本课重要的知识点从学生之口引出,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更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逐步抽象出数学的表示方法,也使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
(四)存在的不足
在实际教学中当有学生出现(4、2)和(2、4)混乱的问题时我没有及时进行对比,而急于完成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