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第十二周音乐教案
第6课
两岸情深第2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与学唱《阿里山的姑娘》。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阿里山的风光视频或图片,从感受阿里山之美导入歌曲《阿里山的姑娘》的聆听。让学生猜猜:这是来自哪儿的一首歌曲的旋律?
二、新课教学。
1、聆听歌曲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绪。
2、简介管弦乐《阿里山的姑娘》
鲍元恺编写的管弦乐小品《阿里山的姑娘》又名《高山青》,经典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的旋律,由各种乐器声部轮流奏出,音色由幼细到柔和,再至深厚,仿佛众人口耳相传着什么令人喜悦的话语。首尾热烈狂放的乐队合奏,表现出民歌本色的淳美之感,使阴柔与阳刚之美,水乳交融令人惊奇,并将中国原味民歌与西洋交响乐创作技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3、跟琴视唱歌谱,熟悉歌曲的旋律。先进行跟琴视唱,然后教师弹奏全曲,请学生边听边在歌谱中划出这条旋律。
4、学唱歌曲,表现歌曲热情欢快的情绪。在学唱过程中,可采取男女生对唱、分组接龙唱的形式,活跃学习的气氛。也可鼓励学生与同伴一起边唱边加上简单的动作,随音乐边唱边跳。如:四人一组手牵手(如教科书中的插图),三步一弹腿,左右方向各做1次。
5、分组表演唱《阿里山的姑娘》。
三、全课总结。
评一评哪一小组的同学演得好,好在哪儿?
第3课时
教学内容:聆听《丢丢铜仔》,学吹竖笛《摇篮曲》。教学过程:
(一)聆听
民族管弦乐《丢丢铜仔》
1、导入新课。
复唱以前学过的台湾歌曲作导入,然后进入乐曲的聆听。如:《一只鸟仔》《摇船 调》《外婆的澎湖湾》和《乡间的小路》。设问:这几首歌曲都是哪个地方的歌曲? 2.初听乐曲《丢丢铜仔》,听听这首乐曲的旋律与哪一首歌相似?
3、简单介绍民歌《丢丢铜仔》的背景及意思。
《丢丢铜仔》是流行在台湾和福建闽南一带的民歌,两百多年前,顺水路运送木材的工作在返回宜兰的路上’常常唱着这首歌走过山洞。“丢丢铜仔”的意思是模仿山洞里的滴水声。4.再听乐曲,听出乐曲是由什么乐器主奏的?听后请学生说一说对音乐的整体感受,可引导学生从主奏乐器二胡所表现的形象谈起。
5、完整聆听全曲,比较乐曲1、2段在旋律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情绪?让学生 通过唱一唱1的旋律,用竖笛吹奏2来比较。
(二)学吹竖笛《摇篮曲》
1、吹奏三声部合奏曲《摇篮曲》。
第一部分是旋律声部,主要是复习指法和装饰音的吹奏。第二部分与第三声部是以基本节奏型的和声。
2、根据学生的能力,安排他们演奏力所能及的声部,使每个学生都能参考演奏,在合奏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3、先进行分声部练习,集体吹奏第一部分,熟练后进行三个声部的合奏。
4、师提示:吹奏的技术是为表现音乐服务的,课堂上提高学生演奏能力的相关训练千万不要“为训练而训练”,也不要强求学生在一堂课的时间内必须掌握。乐曲中的装饰音,如果学生演奏有困难,省略不吹。这样,既降低了学生的吹奏难度,又不影响乐曲的情感表达。学生也能在表现音乐中尽情抒发内心的情感。
5、编创游戏“吹对子”
游戏的玩法可参看教科书的提示由易到难。先由教师出题,学生模仿并编出不同的音符。再由学生自己出题,其他同学模仿、编奏等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只要能达到编创出“自己的音”、“自己的歌”,玩什么、怎样玩,都可以让学生自己想、自己定。
三、全课总结。
说说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第二篇:六年级数学第十二周
4.数学思考
第2课时
数学思考(2)
执教:黄宗奎
时间:
****年**月**日
教学内容 逻辑推理 教学目标
1.学生根据已知条件通过列表等直观手段进行推理、判断,得出结论。
2.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重点难点
根据已知条件,运用排除法判断得出结论。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同学们喜欢看警察叔叔破案的影片吗?警察叔叔根据一些线索进行推理,最终将犯罪分子绳之以法。你们想不想进行推理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呢?
1.课件出示简单的推理问题,学生回答。
(1)小红和小明分别拿着语文书和数学书,小红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那么,他们两人究竟各拿什么书?
学生:根据小红说的话可知她拿的是语文书,小明拿的是数学书。(2)小红、小丽、小刚分别拿着语文书、数学书、社会书。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书。”小刚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那么小丽拿的什么书?
学生:根据小红和小刚说的话可知小刚拿的是社会书,小丽拿的是数学书。
2.小结:同学们对简单的推理问题分析得有理有据,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这节课,我们学习较复杂的推理问题。希望同学们积极开动脑筋,作出准确的推理判断。
二、复习讲授
课件出示例2:六年级有三个班,每班有2个班长。开班长会时,每次每班只要一个班长参加。第一次到会的有A、B、C;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指名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并进行集体评议。使学生明确:这里的A、B、C、D、E、F分别表示3个班的6位班长,每班有2个班长,每次开会,每班只有1位班长参加。
3.教师:第一次到会的有A、B、C,说明A不可能和谁同班?组织学生议一议,并进行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使学生明确:A不可能和B、C同班。
教师:第一次到会的有A、B、C,说明A只能和谁同班?组织
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使学生明确:A只可能和D、E、F同班。
4.教师: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这些条件又说明了什么?
组织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5.教师:看了这些条件你有何感想?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使这么复杂的条件一目了然呢?
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互相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引导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试一试。课件展示问题:
用数字“1”表示到会,用数字“0”表示没到会,填写下表: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填写。
组织学生互相交流,指名学生汇报。(投影仪)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教师: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
指名学生答一答,并进行集体评议。(板书:A、D同班,B、F同班,C、E同班)
6.教师:如果不用列表,能直接根据条件推理吗? 组织学生议一议,互相交流。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使学生明确:上面的推理过程用了“排除法”。
三、课堂作业
教材第103页练习二十二第6、7题。第6题:
(1)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2)组织学生独立完成(3)组织学生相互交流
(4)指名学生说一说解题思路,并进行集体教学。(5)全班齐练。第6题:答案:4种。
第7题:答案:1号第四名,2号第三名,3号第一名,4号第二名。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六、教学板书
第2课时数学思考(2)
第一次到会的有A、B、C→A不可能和B、C同班→A只可能和D、E、F同班。
七、教学反思
5.综合与实践 第1课时
绿色出行
执教:黄宗奎
时间:
****年**月**日
教学内容 绿色出行。教学目的
通过计算,设计调查表,分析调查结果联系交通现状,体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进一步应用代数及统计等知识。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复习讲授
教师:同学们今天都是怎么来到学校的呀?是坐汽车的多呢还是骑自行车或者步行的多呢?翻开课本105页,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绿色出行。
1.组织学生阅读绿色出行相关材料,相互交流。指名学生汇报对材料的理解,其他同学补充。
2.讲授第1题。
教师:根据题中要求的数据,我们需要用到材料中的哪些已知量?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举手回答。
学生:①2011年末汽车数量;②一辆汽车平均每年行驶路程;③2011年末私人轿车数量。
教师:很好,那么请同学们用上述数据求出第1题的结果。汽车:49620000×0.16kg=7939200千克=7939.2吨 7932.2×15000=119088000吨
私人轿车:43220000×0.16kg=6915200千克=6915.2吨,6915.2×15000=103728000吨 3.讲授第2题。
教师:刚才我们求出了全国的排放量,下面我们帮小明算一下,他们家的排放量。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检查,教师评讲。板书: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的距离: 20÷60×45=15千米
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4.反思。
教师:根据前面的信息,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①妈妈的单位和爸爸的单位一样远; ②妈妈坐地铁比爸爸开车快; ③小明的交通方式最环保。
5.组织学生设计调查表,调查本班学生及家长的交通出行方式。
6.讲解第106页阅读材料“你知道吗?”。
组织学生就“绿色出行”展开小组讨论,相互交流。教师讲解统计材料中的同比和环比。
二、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四、教学板书 第1课时
绿色出行 小明爸爸从家到单位距离: 20÷60×45=15千米
小明爸爸一年上下班行驶路程: 15×2×245=7350千米
排放的二氧化碳量:7350×0.16=1176千克
五、教学反思
第2课时
北京五日游
执教:黄宗奎
时间:
****年**月**日
教学内容 北京五日游。教学目的
通过制作旅游计划,进一步理解时间、路程等知识。重点难点
对时间、路程的整体把握。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展示:我们来帮小明设计一个旅游计划。(1)旅游计划包括什么?(5天的全部行程)
(2)全部行程由哪几部分组成?(日期、行程、交通工具、住宿、费用等)
(3)哪些景点要去呢?(天安门广场,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博物院、景山公园、王府井大街等)
2.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利用以上信息,如何安排五日游行程?”
学生汇报,并说明安排理由。教师将各组汇报的计划板书。3.将学生们设计的旅游计划和第108页小明的计划对比,看看各
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如何改进。
如:第二天小明全家刚到北京就去那么多景点,时间和精力都会不够。
二、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课后作业
1.通过互联网连接更多旅游信息。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四、教学板书
第2课时
北京五日游
日期
行程
交通工具
住宿
费用 ①景点大小 ②景点距离 ③景点路线 ④游览时间
五、教学反思
第3课时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执教:黄宗奎
时间:
****年**月**日
教学内容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目的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合理支付邮资,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经历探究确定邮资、合理支付邮资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进一步理解运用综合知识。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观看课本第109页的图和邮政相关费用表。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5g
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3.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1)不超过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引导列表描述。(课本110页)(2)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80分
1.2元 两张:80分×2=1.6(元)1.2×2=2.4(元)0.8+1.2=2.0(元)三张:0.8×3=2.4(元)1.2×3=3.6(元)1.2+0.8×2=2.8(元)1.2×2+0.8=3.2(元)
(3)你认为可以再设计一张多少面值的邮票?学生自行设计各种面值的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4.布置作业:
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观察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5.观看课本第109页的图,并说一说。
(1)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二、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所欲言。
三、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四、教学板书
五、教学反思
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
执教:黄宗奎
时间:
****年**月**日
教学内容 有趣的平衡。教学目的
通过实验,初步感受杠杆原理,进一步理解反比例关系。经历应用反比例关系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实验操作、探究发现等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1.进一步加深对反比例关系的理解。2.进一步理解运用综合知识。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仪。教学过程
一、复习讲授
1.教师:谁能说一说反比例的意义?能举例说明两种相关的量成反比例吗?
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2.组织活动。(1)制作实验用具。
教师提前布置实验用具,学生准备。
①准备的竹竿长度是一米,尽量做到粗细均匀。
②在竹竿中点处打孔栓绳子时注意绳子的长度,同时注意检查拎起绳子后竹竿是否平衡。
③从中点处开始每隔8㎝做一个刻度记号,尽量等距。④选用的棋子、装棋子的塑料袋要完全一样。(2)探索规律,体会杠杆原理。
①CAI课件展示第二幅图,问题1: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相同的地方,怎样放棋子才能平衡?
组织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确:如果塑料袋挂在竹竿左右两边相同的地方,放相同数量的棋子才能平衡。
②课件展示第二幅图,问题2:如果左右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到什么样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组织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确:如果左右两个塑料袋放入同样多的棋子,它们移到距中点相同的位置才能保证平衡。
③课件展示第三幅图,问题3:左边的塑料袋放在刻度3上,放入4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4上,放几个棋子才能平衡?
组织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白:要放3个棋子才能保证平衡。
④课件展示第四幅图,问题4:如果左边的塑料袋在刻度6上放入1个棋子,右边的塑料袋在刻度3上放几个呢?在刻度2上呢?
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并进行指导。组织学生相互交流。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教师:通过上述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指名学生汇报,并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白:一般条件下竹竿平衡的规律是:左边的刻度数×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棋子数
(3)应用规律,体会比例关系。
①课件展示教材第112页第4幅图,问题1:左边在刻度4上放3个棋子并保持不变,右边分别在各个刻度上放几个才能保证平衡呢?
组织学生应用上面所总结的规律填一填,并互相交流。指名学生汇报,并互相评议。组织学生验证。
②教师: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发现刻度数和所放的棋子数的关系吗?
组织学生议一议,并相互交流。指名学生说一说,并进行集体评议。
使学生明白:右边刻度数增大,棋子数反而减少;刻度数减小,棋子数反而增大。因此,右边的刻度和所放棋子数成反比例关系。
二、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四、教学板书
第4课时
有趣的平衡
左边的刻度数×棋子数=右边的刻度数×棋子数
五、教学反思
第三篇:第十二周教案
第五单元 往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并说出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联系。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理解课文,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被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学习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难点
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并说出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讨论 学习课时 2课时
预(学)案
熟读课文,会写文中的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并完成练习册中关于字词的题目。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学习难点 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并说出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联系。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从课题看,作者是谁?与鲁迅有什么关系? 3.简介:鲁迅及当时时代背景。
二、检查预习
组长检查各组成员的完成情况,教师及时总结点拨。
三、明确目标,任务导学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思考:想一想课文讲了鲁迅先生哪几件事?在追悼会上;谈《水浒传》;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3.默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五、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1.初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2.指读课文第1段。思考:这一段若分为三层,应怎样分层?你能说初每层的意思吗? 学习第一层,“我”当时对鲁迅先生是怎样的认识? 学习第二层,“我”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看到什么? 学习第三层,讲了什么?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3.自学课文第2段。
各自朗读第二段,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体会到什么。这段主要讲一件什么事?“我”是怎么读《水浒传》的?“我”张冠李戴地乱说,是什么意思?听了伯父这句话,“我”为什么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
(伯父好像是开了一句玩笑,就使“我”从此读书就不再马马虎虎了。)
从这件事,你觉得鲁迅先生怎么样?练习朗读第二段。
4.提出自学要求,自学第3段学习第三段。事情是由什么引起的?鲁迅先生是怎样谈起“碰壁”的?把鲁迅说的话找出来读一读。“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 “碰壁”?“把鼻子碰扁了”?从鲁迅开玩笑说的这句话中,从中体会到什么?“恍然大悟”?“我”恍然大悟,在座的人为什么哈哈大笑?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三段。指名分角色朗读。5.出自学要求,自学第4段学习第四段。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鲁迅是怎样帮助受伤的黄包车夫的?找出读读,体会到什么?帮助受伤车夫后,鲁迅的心情怎样?小声把写鲁迅心情的这段话读读。这时候鲁迅可能在想些什么?从鲁迅当时的表情、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四段。
6.学习第五段,指名读这段。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个方面的意思?说明了什么?
六、课堂小结
鲁迅先生为什么受到那么多的人的爱戴?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七、课堂检测。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同桌互相说说这篇课文讲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情。
七、布置作业
识记本课字词,并熟读课文。板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深切的怀念 读《水浒传》
讲“碰壁” 救助车夫
女佣的回忆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被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
2.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并说出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联系。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学习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想想课文讲了几件小事?
二、检查预习
三、明确目标,任务导学
1.通过理解课文,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被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2.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并说出第一部分和后面几部分的联系。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2.讨论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再说说第一部分和后面的几部分有什么联系。
五、交流展示,适度拓展
1.“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从课文中再找出一些有含义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体会。
2.读有关段落,思考: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表现在哪里?(结合二、三、四段的内容说明。)
3.“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小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 的人,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六、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1.课文中有四个字组成的词要比较多,如“张冠李戴”,找一找,抄写下来,并选其中的两个造句。
2.交流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
七、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通过回忆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小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个()的人,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练习册中的内容。
课后反思:
----------------------------
花脸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通过各种描写充分表现人物心情的写作手法。
2.感受描写与情感发展紧密结合,展示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写作手法。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朗读,体会少年爱慕英雄的热情。
2.初步体会作者试图用文字保留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喜爱与留恋,以及倡导传承的思想。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试图用文字保留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喜爱与留恋。学习难点
通过回忆美好的童年往事,体味孩子的童真、童趣,并体会少年爱慕英雄的热情。学习课时 2课时 预(学)案
课前熟读课文,借助字典和资料解决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并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通过各种描写充分表现人物心情的写作手法。
2.感受描写与情感发展紧密结合,展示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写作手法。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学习难点
通过回忆美好的童年往事,体味孩子的童真、童趣。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同学们,什么是花脸?你知道哪些京剧中的花脸? 2.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冯骥才的散文《花脸》,看看作者喜欢的是哪张脸谱
二、检查预习情况 组长检查各组的课前预习,完成练习册的情况。
三、明确目标,任务导学
1.学习通过各种描写充分表现人物心情的写作手法。
2.感受描写与情感发展紧密结合,展示人物内心情感世界的写作手法。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学生自由读课文,学习字词
2.检查预习情况。俨然 气概 凛然 咄咄逼人 戳 嵌 憋。3.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1)详细复述,学生之间互相补充。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了作者小时侯在年三十买花脸,戴花脸的故事。
五、交流展示,适度拓展
1.通过复述,我们知道作者小时候喜欢戴花脸,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张花脸,看看这是怎样的一张脸谱,作者为什么喜欢它?
2.指名朗读描写花脸的语句:这花脸好大,好特别!通面赤红……脸下边是用马尾做的很长的胡须。
3.抓关键词语,概括这张花脸的特点:特别——毫不凶恶,却有股字凛然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
4.学生欣赏课件,齐读体会。
5.这张脸是不是很熟悉,是谁的脸谱,从文章哪里看出?这是关羽的脸谱。从下文卖花脸的小罗锅的话中知道,也可从与这个脸谱匹配的兵器上看出。
6.这是怎样的兵器?请学生齐读描写青龙偃月刀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看法。
7.文中哪些描写写出了作者将得到花脸与刀时的心情?
8.、这种心情在买好花脸和刀后有没有变化?试从文中的语句中找出。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大组交流。
9.为什么作者的情感会有这样的变化?关键因素是什么?关键在于他从舅舅那里知道了关公的英雄事迹。播放《温酒斩华雄》与《过五关斩六将》的片断,并请看过《三过演义》的学生讲述故事。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作者在舅舅那里也知道了这两个故事,知道关羽是个大英雄,因此与其说喜欢关羽,想成为关羽,不如说是崇尚英雄,渴慕成为一位英雄。
六、强化训练,当堂达标 听写本课学习的词语。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们曾经想过当一名英雄吗?你想当怎样的一名英雄呢 ?
让学生畅所欲言,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外国,从动漫人物到现实中人物,教师适时引导,在增加学生积累的同时,激发学生崇拜英雄的情感。
八、作业
熟读课文,掌握本课学习的字词。课后反思: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朗读,体会少年爱慕英雄的热情。
2.初步体会作者试图用文字保留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喜爱与留恋,以及倡导传承的思想。学习重点
初步体会作者试图用文字保留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喜爱与留恋。学习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少年爱慕英雄的热情。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明确目标,任务导学
1.通过朗读,体会少年爱慕英雄的热情。
2.初步体会作者试图用文字保留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喜爱与留恋,以及倡导传承的思想。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小组学习,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部分读读,并成员互相交流,说说为什么认为这一部分是精彩的。
2.全班交流
(1)每组派代表朗读精彩的部分。
(可以是对花脸的重点描写;也可以是我戴上花脸后的得意心情;也可以是我闯的祸;还可以是闯了祸之后的不安的心情......)
(2)说说每一部分中哪些词语用的最恰当,表现出了精彩。
四、交流展示,适度拓展 1.课文把花脸的做法和样子描写得非常仔细,有必要吗?
学生们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对花脸的喜爱之情。)
2.卖花脸的小罗锅儿说:“还是这个小爷儿有眼力,要做关老爷!关老爷还得拿把青龙偃月刀呢!我给您挑把顶精神的!”
这样的语言描写表现人物的什么特点?
(表现出卖花脸的小贩会做买卖,既迎合了买主的心理,又推销出另一件玩具,语言极富表现力。)
3.到家,人人见人人夸,妈妈似乎比我更高兴。连总是厉害地板着脸的爸爸也喊小称我“小关公”。我推开大人们,横刀立马地一照,呀,哪里是小关公,我是大关公哪!
4.为什么妈妈比我还高兴?(妈妈爱子心切,她看到儿子漂亮的扮相十分高兴,也替儿子骄傲,表现了妈妈对儿子深深的爱。)
5.此时此刻我是怎么想的?(此时的心里除了骄傲外,还有受到众人瞩目的得意。)
五、强化训练,当堂检测(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写一段细节描写,表达自己的心情或是动作、样子。
2.交流练笔。
六、课堂小结
读完了这篇文章,你会感到文章喜气洋洋的气氛,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课文中有一些描写颜色的词,例如花花绿绿、大红、金黄、闪闪发光、碧绿......这些词会让你感到过年的气氛)作者在写作方法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用到。
七、作业
再读课文,完成练习册中的内容。板书设计
花脸
细节描写 富有童趣
课后反思:
----------------------------
荷塘旧事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日积月累”中的六组生词:点缀、边缘、攫住、留恋、憨直、纯朴。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背诵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尤其注意文中比喻句的使用。3.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景物描写的,并学习作者的这种描写手法。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中心,体会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和人类纯朴的爱。学习重点
要明确什么是景物描写,并学以致用;理解文章中心,体会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和人类纯朴的爱。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景物描写的,并学习作者的这种描写手法。学习课时 2课时 预(学)案
利用工具书,课前自读课文,并完成练习册中有关字词的题目。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日积月累”中的六组生词:点缀、边缘、攫住、留恋、憨直、纯朴。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背诵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尤其注意文中比喻句的使用。学习重点
要明确什么是景物描写,并学以致用。学习难点
是小伙伴们的性格,尤其是他们就人后的笑。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荷花是什么样的吗?谁来说说自己眼中的荷花什么样?它美在哪里?那么,你们见过连成一片的荷花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荷塘的文章《荷塘旧事》。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生词小黑板,点名汇报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共同纠正读音。记住字形。
2.开火车按自然段初读课文。
3.读后请大家结合预习课文的情况,说说课文中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
三、明确目标,任务导学
1.学会“日积月累”中的六组生词:点缀、边缘、攫住、留恋、憨直、纯朴。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背诵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尤其注意文中比喻句的使用。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谁来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大体答出即可)
2.文章围绕着课文中的一句话,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你能找到这句话吗?(我怀念那荷塘,在那里我认识了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性纯朴的美。)
五、交流展示,适度拓展
1.课文是怎样表现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性纯朴的美的?指导学生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加以理解。
(1)水流像母亲柔和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我们,我们像荡漾在摇篮里。以“母亲柔和的手”来比喻水流,突出了水流轻柔、细腻的特点,以“摇篮”来比喻荷塘,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它微波荡漾的特点,同时也点明了它是我们的“乐园”,是我们快乐游戏的天堂。
(2)小伙伴们在水中排成一队,手拉手铁链般将我拖到岸上。以“铁链”为比喻,生动细致地表现了当时,在“我”心中伙伴们的友情救助,倾情相帮是那么值得信赖和依靠,当时,可以说是“我”生命的保障。
这些比喻句,对写景叙事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并自己找到答案)2.把你印象最深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请几个学生起来朗读。)
六、当堂检测
1.我觉得以下生字该注意(包括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等写在下面): 2.以下词语我理解:
浮光跃金: 不可名状: 攫住: 憨直: 淳朴: 留恋:
七、课堂小结
说说课文中的比喻句,并说说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八、作业
熟读课文,识记课文中的字词。板书设计
大自然和谐的美
荷塘旧事
人性纯朴的美
课后反思
----------------------------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景物描写的,并学习作者的这种描写手法。2.理解文章中心,体会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和人类纯朴的爱。学习重点
理解文章中心,体会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和人类纯朴的爱。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景物描写的,并学习作者的这种描写手法。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能背诵的,把你喜欢的部分背给大家听。
3.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明确目标,任务导学
1.通过学习课文,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景物描写的,并学习作者的这种描写手法。2.理解文章中心,体会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和人类纯朴的爱。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写了一件自己遇险的事?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从中可以看出乡下小朋友的纯朴、聪明、勇敢,对小伙伴发自内心的爱。引导学生体会中心思想。)
2.为什么那么多年后,“那荷塘却同天上的月牙儿一样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可引导学生由物及人的思考——难忘的不仅仅是美景,更是那些纯朴无华憨直可爱的小朋友,友情难忘,令人永远铭记在心。)
四、交流展示,适度拓展
3.当我“吓”得哇哇大哭的时候,为什么小伙伴们却哈哈大笑?(在救助了“我”的生命以后,小伙伴们松了一口气,及至此时,看到“我”的狼狈相才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五、强化训练,当堂检测
1.请你用本课学到的写景方法,练写一处家乡的美景。
2.交流各自写的内容,同学互相评定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哪些地方有待改进,为什么?
六、课堂小结
说说本文中作者的描写手法。
七、作业
课后继续用本课学到的写景方法,练写一处家乡的美景。板书设计
荷塘旧事 人性纯朴的美
纯朴无华 憨直可爱
课后反思
----------------------------
报纸的故事
预(学)案
1.自主学习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完成练习册第相关题目。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对文学和真理的不懈追求。2.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把握作者的情感。
3.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文章的心理描写,注意语言描写对心理描写的表现作用。学习重点 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把握作者的情感。学习难点
文章的心理描写,同时注意语言描写对心理描写的表现作用。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读报纸吗?你都喜欢读什么报?为什么?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孙犁的文章《报纸的故事》。
2.、简介作者。请同学们读读自己课前查阅的有关孙犁的的生平简介。要求学生认真听,并互相补充。
3.简介《大公报》。课题中所说的报纸是什么报?谁来介绍一下《大公报》?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孙犁与报纸之间有什么样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情况
组长检查各组的课前预习,完成练习册的情况。
三、明确目标,任务导学
1.体会作者对文学和真理的不懈追求。2.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把握作者的情感。
3.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文章的心理描写,注意语言描写对心理描写的表现作用。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课文围绕报纸写了几件事?指导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3.再读课文,看看作者想订报纸的原因是什么。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一是作者认为《大公报》是一份严肃的报纸,二是《大公报》上的文章好,三是想给《大公报》投稿。)
4.“我”想订报纸,为什么说自己是“异想天开”?
5.“我”是怎样和妻子商量的?
(1)分角色朗读“我”和妻子的对话,注意人物的语气。
(2)从妻子的几句话中,可以看出妻子当时是怎么想的?你又能体会到妻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3)“我”听了妻子的话又是怎么想的?指名读对话下面一自然段,听了妻子的话,“我”的自尊心为什么受到了损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你觉得这段话中的哪个词最能表达出作者的这一心情?(作者自尊心受到损失的原因:一是失业在家,证明书是白念了;而是作为一个男子汉不能赚钱养家,还伸手想妻子要钱,面子上难堪。“千钧之重”)再读这一自然段,体会作者的这一心理活动,读出感情。
6.作者后来到底是怎样订到报纸的?这时又是怎样的心情?你又是从哪儿体会到的?(愉快而满足)
7.作者在描写他读报时“先读社论……放到屋里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表现了作者对报纸的喜爱,对这些来之不易的知识十分珍惜。)
8.夏天雨水大,“我把报纸按日期排列起来……把登广告的糊在顶棚上”,以及课文最后一段都写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五、课堂检测
1.“我”事业在家,且要订报看报,你如何评价这件事?
2.课文中对作者的心理活动描写得很细致,你最喜欢哪一部分的心理描写?读一读,再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读的报纸,课后注意收集自己喜欢的报纸,把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剪贴,这样既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还可以为自己的写作积累材料呢。
七、作业
熟读课文,完成练习册。板书设计
报纸的故事
筹订报纸
喜读报纸
裱糊房屋
课后反思
----------------------------
第一支笔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小组交流故事的主要内容。
2.感受当时人民生活的艰辛,通过阅读了解社会、理解人。过程与方法:
1.课前预习,初步感知,了解课文内容。2.品读自悟,质疑探究,理解文章。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当时人民生活的艰辛,通过阅读了解社会、理解人。学习重点
感受当时人民生活的艰辛,通过阅读了解社会、理解人。学习课时 1课时
预(学)案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读准生字的读音,读通课文。3.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你的第一支笔是怎么来的?什么样子的?现在在哪里?关于这支笔有什么感人的故事吗?著名作家梁晓声的第一支笔可有着一段感人的经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支笔》
二、检查预习情况
说说课前通过自读,掌握了哪些生字,并读一读。
三、明确目标,任务导学 1.小组交流故事的主要内容;
2.感受当时人民生活的艰辛,通过阅读了解社会、理解人。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通读全文,解决字词问题,不懂的地方可以同桌互相帮助,也可查字典。2.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用自己的话总结下来,要注意语句通顺,总结完整。3.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各是什么?
4.试着画一下情节曲线图。为什么曲线图不包括第1、2、3、24、25、26这些自然段呢? 5.再读课文,静静的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然后小组交流,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
6.你是怎样理解文章25自然段中的最后一句话的?
四、交流展示,适度拓展
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和大家交流一下。
五、课堂检测
理解“成熟在贫困之中的有益的东西,将会存留在下一代的心里”。小组讨论
六、课堂小结
是啊,这篇课文叙述的故事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它讲述了一个贫困家庭中求学上进的孩子和辛勤劳作的母亲围绕一支钢笔展开的故事,精细的描写让人如临其境,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感受深的地方,写出自己的体会。
七、作业
再读课文,完成练习册。板书设计
第一支笔 儿子母亲 穷激烈的矛盾冲突 得到深远的影响
课后反思
----------------------------
语文天地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体会童年金色时光的美好,理解成长的含义。2.理解成长的含义。
3.通过回忆、聆听,提高学生感受生活。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回忆、聆听,提高学生感受生活。2.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倾听理解等各种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1.提高学生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倾听理解等各种能力。2.理解成长的含义。学习重难点
提高学生感受生活,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倾听理解等各种能力。学习课时 3课时
预(学)案
利用工具书,结合已学课文,课前自己完成相关练习题。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童年金色时光的美好,理解成长的含义。2.通过回忆、聆听,提高学生感受生活。3.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倾听理解等各种能力。学习重难点
提高学生感受生活,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倾听理解等各种能力。学习过程
一、导入
往事像一粒粒珍珠,串起了七彩的童年。翻阅自己的影集、日记、成长手册,仿佛又回到了从前。回顾自己的经历,可以看清自己的成长的足迹。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儿时的故事,大家共同分享成长的快乐与体会。
二、准备故事 1.小组为单位交流
学生把翻阅自己的出生记录、儿时录像、影集、日记、成长手册引发的回忆讲给组员听。一人讲,其他人认真倾听。听后评议。
每人讲这个故事时,要注意表情自然,语言流畅,动作得体大方。尽量把故事讲得简洁生动、耐人寻味。
2.每组选出1、2名代表作全班故事会的代表。
三、召开故事会
1.布置黑板:在黑板上写好主题,贴上儿时的照片。2.四周摆上影集、玩具等等。3.情景设置:录音机播放儿时的歌曲,主持人在歌曲中宣布故事会开始。4.每组的代表讲故事。
5.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听后评价。6.评选出故事大王。
四、总结
往事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学生们踊跃发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回忆、聆听,提高学生感受生活。2.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倾听理解等各种能力。学习重难点
提高学生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倾听理解等各种能力。学习过程
一、导入
我们的童年时光五彩缤纷。你们的爸爸妈妈的童年又是怎样的呢?听父母或长辈讲述他们的童年故事,和爸爸妈妈比童年,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准备故事 1.小组为单位交流
学生把听父母或长辈讲述他们的童年故事讲给组员听。
一人讲,其他人认真倾听。听后评议。
每人讲这个故事时,要注意表情自然,语言流畅,动作得体大方。
尽量把故事讲得简洁生动、耐人寻味。2.每组选出1、2名代表作全班故事会的代表。
三、召开故事会
1.布置黑板:在黑板上写好主题,贴上父母或长辈儿时的照片。2.情景设置:录音机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 主持人在歌曲中宣布故事会开始。
3.每组的代表讲故事:讲出父母或长辈童年时的故事,讲出与我们童年生 的不同。
4.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听后评价。
5.评选出故事大王。
四、总结
从长辈的童年与我们童年生活的不同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课后反思
----------------------------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练习运用本单元的字词。2.重点句型练习。学习重点
练习运用本单元的字词。学习难点 重点句型练习。学习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本单元自己学会了哪些字词?特别是一些重点的字词,并说说怎么理解它们。
二、自主练习 1.看拼音写词语
wǎn lián huǎnɡ rán kū shòu
ké sou hú lún tūn zǎo()()()()()2.选词填空
深奥
深刻
伯父的话虽然太(),不容易理解,但伯父严肃的表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去世
逝世
爷爷()了,我们一家人都很悲痛。
鲁迅先生()了,许多人怀着崇敬和悲痛来悼念他。
只有……才…… 既然……就…… 哪怕……也……()刻苦学习,()能取得好成绩。你()不甘落后,那()应该奋起直追。
三、小组练习1.写出两句鲁迅的名言
----------------------------2.修改病句。
造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李老师光荣地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的称号。
--------------妈妈常对我说起那过去的往事,要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们从小要学会爱劳动的好习惯。
--------------
四、总结
说说通过本节课的练习,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 课后反思
----------------------------
作文教学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回忆性文章的写法。
2.练习写写回忆性文章,并和大家分享。3.学习欣赏并修改作文。过程与方法:
1.课前搜集相关往事的作文。2.品读文章,感受文章的特点。3.学习作文的批改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写回忆性文章,并通过文章表达自己的感情。学习重点
掌握正确的写作方法,并能真实的表达感情。学习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回忆性文章的写法。2.品读回忆性文章。学习重难点
掌握回忆性文章的写法。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说说我们学习过哪些回忆性的文章?它们有什么特点?
二、检查预习情况
选一篇学过的回忆性文章,说说它的写作特点。
三、明确目标,任务导学 掌握回忆性文章的写法。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组内交流自己知道的回忆性文章的写法。
四、交流展示,适度拓展 1.回忆人物离不开事件
回忆人物,倘若仅仅回忆他的音容笑貌,这样的人物即便写出来,形象也必然难以丰满,依然“形同陌路”,哪有什么回忆的意义?我们所要回忆的一定是一个深藏在我们心中的人物,在这个人身上或在你们之间一定有过一些值得回忆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这个人物深藏你心底的载体,因此,回忆人物必须清晰地回忆事件。
2.回忆人物离不开描写 描写历来是写人的一个重要法宝。由于记忆中的人物都是过去所接触交往过的,难免模糊淡忘,所以要尽力仔细回忆,避虚就实,挖掘细节,再从多角度描写、再现人物,才能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3.回忆人物离不开感情
回忆一个人物,一定怀着某种深情,如怀念、赞美、歌颂等。这种感情往往就形成一条线索贯穿全文,让回忆有条不紊地展开,倘若离开了这些情感,所回忆的内容就难串联起来。回忆是重现昨天,回忆人物其实是在进行心与心的倾诉,你是在用你的笔推开你的心灵之窗!
五、课堂小结
写回忆人物的作文还要适当地选用其他的写作技巧,以使文章锦上添花。例如,可采用倒叙的顺序,先写眼前的场景,再回忆过去岁月中的点点滴滴,能使读者与你一起进入回忆的情境;可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更能反衬出人物光辉的一面。
六、作业
课后搜集回忆性的文章仔细拼读,并感受其写作特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练习写写回忆性文章,并和大家分享。学习重难点
分享自己的作文,并学会儿品读小伙伴的文章。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们已经掌握了回忆性文章的写法,今天大家就来一起试着写写,再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美文,二、检查预习情况
说说自己课前找到了哪些回忆性的文章?
三、明确目标,任务导学
练习写写回忆性文章,并和大家分享。
四、回忆往事,自主写作 1.写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2.注意写作方法的运用。
五、交流展示,适度拓展 1.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作文。
2.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一篇,小组间品读。
六、课堂小结
今天大家自己回忆了往事,试着写了写,并进行了交流,相信大家学会了不少。希望大家互相学习,准确地掌握写作方法。
七、作业
继续完成自己的作文,可以和同伴交流。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练习修改作文,在修改中掌握写作方法。学习重难点
准确地修改小伙伴的作文,并能取长补短。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前大家都写了自己的作文,这节课我们互相修改同伴的作文,并学习写得好的地方。
二、明确目标,任务导学
练习修改作文,在修改中掌握写作方法。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同桌交换修改作文,找出错别字。2.对不通顺的句子进行修改。3.给小伙伴的作文写出评语。
四、交流展示,适度拓展
1.看看对方对自己作文的修改情况。
2.小组内推选写得好的作文,组内学习好的地方。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互相学习,大家应该有很大的收获,希望能把学到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六、作业
课后继续修改自己的作文,把这节课中学到的好方法运用在自己的作文中。课后反思
----------
第四篇:第十二周教案
第十 二 周 课 程
一、教学名称:
形状小火车
二、教学目标:
1、训练宝宝的观察能力,练习用不同方法做“插”的工作
2、培养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增加宝宝的专注力和耐心,培养宝宝对游戏的兴趣。
三、教具构成:
1、形状小火车前两节车厢 2、塑料筐1个 3、教具架摆放教具: 形状小货车6-8份 小猫钓鱼3-4份 塞绿豆2份
形状嵌板、套杯、二指捏、区慕洁积木、智力拼图、摆黑白棋子、插棍、大抓手嵌板、塞硬币各1份
四、教学过程:
1、课前两分钟接待宝宝及家长进入教室。
两位教师同时在门口迎接宝宝及家长,一位教师负责给家长发鞋套,另一位教师引导拖完鞋的宝宝及家长进入教室准备走线。
2、导入――走线
目的:帮助宝宝稳定情绪,更好地进入课程的学习。
训练宝宝良好的身体姿态。
(1)主课老师带领宝宝走线,走线过程中将走线目的讲给家长,请家长协助宝宝安静完成走线活动。(2)配课老师协助维持课堂秩序,开、关走线音乐,同时接待晚到的宝宝。(3)音乐渐停后,主课教师请宝宝及家长坐在线上准备看老师操作教具。
3、教师引导展示
(1)、主课教师双手取工作毯,将工作毯铺于宝宝对面的蒙氏线上,边铺边说:“铺工作毯。”(2)、取教具放于工作毯中间。(教师取教具时,要表现出对教具非常喜爱)。
(3)、教师双腿跪在工作毯边说出教具名称:“形状小火车。”把教具取出放于工作毯中间,托盘放于工作毯右下角。
(4)、主课教师:“我们一起来插小火车的车厢吧。” 左手扶车厢,右手将车厢上的积木取出,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排列于工作毯上方。
(5)、将积木插回车厢,主课教师:“有一个洞的积木插在一根棍的车厢上,有两个洞的积木插在有两个洞的车厢上。”(6)、整理教具,将形状小火车放回筐中。(7)、向家长讲述教学目的及家庭延伸方法。
(8)、双手拿托盘送回原来的位置:“玩具不玩了要从哪拿的送回哪去。”(9)、卷工作毯,将工作毯放回工作毯架上。变化延伸:
可以将剩下的几节车厢拿出让宝宝进行练习家庭作业:
回家后,家长要多训练宝宝的观察能力。宝宝自由工作时间;教师进行个性化指导
(1)、主课教师收好工作毯后,单腿跪在工作毯架旁:“现在请宝宝自己来取工作毯。”(提示家长注意宝宝安全,不要发生碰撞。)
(2)、配课教师协助取完工作毯的宝宝将工作毯整齐的铺在蒙氏线的两边上。
(3)、主课教师在教具架旁协助宝宝拿取教具。所有宝宝全部选完后,两位教师开始分工做
个性化指导。
(4)、听音乐请宝宝将教具收回原处,一位教师:“音乐响了请宝宝把玩具收好从哪拿的送 回哪去。”指导宝宝收玩具,另一位教师协助宝宝收工作毯。
(5)、主课教师:“收好工作毯的宝宝和妈妈一起坐到蒙氏线上和老师一起拍拍手。”引导宝宝坐回蒙氏线上,准备唱名活动。
(6)、配课教师关掉收玩具音乐,准备好电子琴为唱名活动伴奏。
4、集体互动游戏
(1)、唱名活动
目的:增加宝宝的自信心,增进社会性的发展。准备: 1、电子琴
唱名音乐:2╱4 │1 2∣ 3 4 ∣5-∣5 4∣3 2∣ 1-‖
x x x x x x x x x x
A、主课教师:“今天先唱谁的名字呀,请XXX先来吧。”之后请宝宝依次起立,大家一起为站起来的宝宝唱名字.唱完名后教师要对宝宝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予以鼓励。例如:“欢迎x x x 来上课,今天唱的真好。”等 B、配课教师弹琴伴奏。
C、唱完所有宝宝的名字后,主课教师用语言引导宝宝进入下一环节。(2)、游戏活动 教学名称: 小动物走路
教学目标:
1、培养宝宝跟音乐作简单动作的能力
2、增加宝宝认知能力。
1=C 2/4 1 3 ︱ 5 3 ︱i i i i︱5 0 ︱ 1 6 ︱5 3 ︱ 4 4 4 3 ︱
小 兔 走 路 蹦蹦 蹦蹦 跳,小 鸭 走 路
摇 呀 摇 呀 2 — ︱3 4 5︱ 3 4 5 ︱6 6 ︱6 — ︱5 1 1 ︱3 6 5 ︱
摇,小乌 龟 走
路
慢 吞 吞,小 花 猫 走
路 4 3 ︱ 2 —︱1—︱1 0 ‖
静
悄
悄。
教具构成:
A、歌曲《小动物走路》
B、手偶:小兔、小鸭、小乌龟、小花猫 C、小动物头饰:小兔、小鸭、小乌龟、小花猫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学习新内容
A、主课教师向家长讲解教学目的。
B、主课教师:“宝宝们,看看有谁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了。”主课教师出示手偶小兔吸引宝宝注意力。
C、主课教师:“一会我们来学小动物走路吧,先想想小兔怎么走路呀?”教师边提问边演示小兔、小鸭、小乌龟、小花猫走路的样子。D、主课教师听音乐完整做一遍《小动物走路》。
E、配课教师发头饰。主课教师:“游戏开始了,宝宝们请妈妈帮我们带好头饰。”配课教师放音乐。
F、主课教师组织宝宝及家长听音乐做游戏。配课教师协助组织游戏。G、游戏结束,主课教师:“快和妈妈坐回蒙氏线上,我们一起休息一下吧。” H、对课程进行简短总结,结束课程。变化延伸:
可以教宝宝学习各种小动物的样子。家庭作业:
在家中经常带宝宝复习小兔、小猫、小乌龟、小鸭子走路的游戏
5、欢送宝宝及家长
游戏结束之后,主课教师与宝宝说再见。课程全部结束,一位老师欢送宝宝及家长并整理教室卫生,另一位老师整理教具并摆放下节课教具.
第五篇: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周考卷
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周周测试卷2012.11.2
5姓名分数
一、读拼音写词语.(10分)
sùliàobǐnɡɡānjíxiánɡyìyánɡdùn cuò
()()()()
rìkòumáizànɡshíbēiyùxuèbóshā
()()()()
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8分)
寇()简()畔()哀()
冠()筒()衅()衰()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8分)扇动()呼唤()瞻仰()()的乐谱()的鸥群()的布衣()地注视()地说话
四、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括号里打勾,错误的打叉。(4分)
1、“威胁、帐蓬、衰败、勉励”四个词语中,有一个用错的字。()2 “络绎不绝、悲愤欲绝、绝知此事要躬行“中的三个绝的意思都不一样。()3 “难道为别人的成功喝彩不是一种美德吗?”与“为别人的成功喝彩不是一种美德。”两句话的意思一样。()
4、“今天温度很冷。”与“想到这里,他的眼前展示出一幅美丽的图画。”两个句子都是病句。()
五、下类各句分别采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在括号中写出来.(8分)
1、鸟儿唱着欢乐的歌儿,迎接着喷薄欲出的朝阳。()
2、苏格拉底那苍老的声音如同洪钟一般铿锵有力。()
3、我爱三峡的宏伟壮观,我爱三峡的幽深秀丽。()
4、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六、按要求积累成语。(12分)
()寝()食和()悦()()方()计抑()顿()取()补()相()相()势()可()()遭不()()然大()
()毙荒()体力()()()()成声
七、改句子。(4分)
1、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盘旋翻飞的海鸥们。(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嘎羧凝视着江面。(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8分)
生活在澳大利亚干旱沙漠的巨刺蜥蜴,()长相奇特,()行为十分怪异。()谁不小心打翻了水壶,巨刺蜥蜴()会跑过来,它并不低头喝水,却只是直挺挺地站在水渍上,水流光了也不肯离去。
九、阅读分析(18分)
没想到十多天以后,忽然有人告诉我们,老人去世了。
听到这个消息,我们仿佛又看见老人和海鸥在翠湖边相依相随„„我们把老人最后一次喂海鸥的照片放大,带到了翠湖边。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我非常惊(导异),急忙从老人的照片旁退开,为海鸥们让出了一片空(kōngkòng)地。
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照片上的老人默默地注视着周围盘旋翻飞的海鸥们,注视着与他相伴了多少个冬天的“儿女”们„„ 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 冀)天使。
当我们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海鸥们像炸了营(yínyíng)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在为老人举行的葬礼上,我们抬着那幅遗像缓缓向灵堂走去。老人背着那个(蓝篮)布包,撮(chuōcuō)着嘴,好像还在呼唤着海鸥们。他的心里,一定是飞翔的鸥群。
1、划去文中错误的字或读音。(6分)
2、安放老人遗像的地方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请在文中用“___”划出(3分)
3、动物和人类之间没有血缘关系,但文中哪些句子直接点出海鸥是老人的亲人?请用“~~~~~~~”划出来。(2分)
4、文段中出现省略号,它们的用法是:()(2分)
A、表示列举的省略B、表示话未说完C、语意末尽
5、“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它们想说什么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来形容海鸥的心情吗?(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小练笔(20分)
看完《忠犬八公的故事》之后,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下来吧。(3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