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语文八年上新闻写作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写作:新闻写作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采访新闻的方法技巧。
2.了解新闻的构成要素及特点。
3.了解新闻的种类,选择合适的 新闻载体。
教学过程
一、文题展示
根据自己的采访情况和搜集到的新闻素材,写一则新闻。
二、写作导航
同学们,在刚刚学习的第一单元的几篇文章中,你印象最深的新闻是哪一篇?对如何写新闻,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技巧吗?
要想写好新闻,首先要熟悉新闻的种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其次要知道新闻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一般而言,一篇新闻可以分成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结尾、背景。
(一)设置醒目的标题
消息的标题是全文的眼睛,要求准 确、凝练、新颖、醒目。它主要有四种形式:
1.主题式。如:
(1)胜利截流腰斩“黄龙”
(2)国民遇难海里挣扎 首相 挥汗球场尽兴
主题式标题直接揭示文章的核心。
2.主题加引题式。如:
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引题)西藏打击乱捕滥猎不法分子的活动(主题)
肩题也称引题、眉题,在主题的上面,从一个侧面对主题作引导、说明。3.主题加副题式。如:
一道公文背着39颗印章旅 行(主题)
希望有关部 门舍繁就简,多办实事,加快住宅建设步伐(副题)
副题也称子题、辅题,在主题下边,对主题其补充、注释的作用。
4.完全式(主题加引题、副题)。
如:屡遭打击流浪异地而不改其志(肩题)
勇哉,科技铁汉刘忠笃!(主题)
如:二十年获三十多项创造性研究成果,七项受到奖励(副题)
(二)提炼精彩的导语
导语是消息写作的重心,是消息的头一句或第一段话,用来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导语有以下四种形式:
1.叙述式:是用摘要或综合的方法,对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作扼要的叙述。
2.描写式:是对消息中的主要事实或某一个有意义的侧面,作间接的描写。
3.评论式:是对所报道的事实,作简洁、精辟的评论,以揭示事物的性质。
4.提问式:是把主要事实用提问的方式写出来,使报道的问题更为尖锐,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三)展开丰实的主体
主体是消息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展开和补充。其结构形式有两种:
1.先后顺序。即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
2.逻辑顺序。即按事情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并列、主次、点面等关系)安排层次。
(四)介绍背景和结语
消息的背景和结语是一篇消息中可有可无的内容。
1.背景是指消息所报道事实的历史情况和环境条件。消息使用的背景材料一般有三类:(1)对比性的;(2)说明性的;(3)注释性的。
2.结语。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者一段话。有的消息已经把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语了。常见的结语有下面三种方式:概括小节式;预测趋势式;提出问题式。
三、例文引路
新学期、新气象、新面貌
一个漫长的寒假已过去,迎来的又是一个美好的春天。在这万物复苏的时刻,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迎着早晨的第一缕阳光,我们又重新回到美丽的校园,开始了新一学期的征途。
在过去的征程中,曾拥有过欢笑,拥有过阳光,这都已成为永远的记忆,现在加上一把锁将它封锁起来,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切都是新 的。新的学期正在向我们招手,拿上我们的武器,整装待发,向新学期的目标迈进!
今天的校园、办公室、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老师、同学们也都穿着崭新的衣服,他们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校园里到处洋溢着生机勃勃、祥和向上的新气象。
新学期,“新”希望,每个同学都给自己定了新的学习计划:早上读英语、背单词、公式以及课文;中午回家先 复习所学过的知识,再小憩一会儿;晚上按时完成各科作业;每周坚持写周记,记下学习的点点滴滴作为成长永恒的回忆……
付出一份努力才会换取一份收获。学习并不是一种兴趣,而是一种责任,是我们应该做而且必须做好的事情。同时学习必定会有负担,没有苦的、累的过程,就不会有进步和提升。我们要把自己的喜悦、悲伤都化作前进的助力和动力,不断克服困难,取得新进步。没有辛勤的汗水,没有踏实的耕耘,就不会有收获。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让我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力前进吧!绚丽多彩的初中生活正等待我们去探索。也 许路上我们会遇到荆棘、坎坷、艰险,但我们一定会战胜一切困难,避 过所有的浅滩,到达成功的彼岸!
新春就是新的企盼、新的希望,新的征程,新的收获。新学期,新起点,新面貌,让我们憧憬更美好的明天,让我们再一次踏上征途!同样的脚步在催促,同样的声音在召唤。是小草,就要染绿天涯;是水滴,就要汇入浩瀚的大海;是萤火,就要燃成熊熊烈焰。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放飞理想的翅膀吧!
【名师点评】本文是一篇记叙新学期、新气象的通讯,小作者从校园环境的变化、老师、同学们的衣着打扮写起,写出了新学期同学们的精神状态、心理变化、奋斗目标,给人一种勃勃向上的力量。
四、板书设计
(一)设置醒目的标题
新闻
(二)提炼精 彩的导语
写作
(三)展开丰实的主体
(四)介绍背景和结语
第二篇:新闻写作全集(小编推荐)
通讯的写作
一、通讯的起源
简单地说,通讯,也就是新闻通讯是真实发生的故事。尤其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不过,工作通讯也应该有故事。消息也越来越讲究故事性嘛。更何况通讯比消息内容更详实,表现手法更生动,报道的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更具体。
消息的本质是报信儿,通讯的本质是说事儿。一个是集中,一个是展开;一个是点,一个是面。
其实一篇好的通讯做到三点就够了: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故事、完美的表达。思想性是通讯的灵魂,没有思想性的通讯就像僵尸站不起来,没有故事性的通讯很难让人读下去。表达的所谓完美是相对的。我们有些人平时说哪儿哪儿出车祸了,哪儿出抢劫案了,绘声绘色。可一落到纸面儿上,就特别呆板。书面儿语一变就没生动可言了,所以应该放开一些。
通讯一路走来到了今天逐步演变,是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的。通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记事文。当时,我们的祖先为了把发生的大事记录在案,以免忘掉,开始使用记事文。当然,这是一种宽泛的文体,内容也特别庞杂:上至国王口谕,下至民间风俗,都可以写,表现手法也很灵活。或叙述、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十分生动。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左转》中有名的《曹刿论战》。它记叙公元前684年齐鲁两个诸侯国长勺之战中的一件事。
这则记事文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事件,原因和结果都交待得很清楚。在写法上,有叙述,有描写,既有对话性的描写,又有细节描写。这种写法已经有了通讯的雏形。
西汉时期的司马迁是这种记事文有了新发展。他在做了大量的实地考察和采访之后,写出了130篇(包括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古代人物传记。这些作品记叙了从传说的黄帝到汉武帝时为止的三千多年的历史。既写了帝王将相,又写了民间侠客义士和能工巧匠。他写的人物性格鲜明、栩栩如生,许多细节、场面和对话都有着十分典型的选择。在表现手法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应有尽有。《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就是代表作。这篇文章把刘邦、项羽如何会鸿宴门,酒席上下如何斗智斗勇、刘邦如何借故逃脱的情节交代得清清楚楚。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细节刻画更是细致入微,使人印象深刻。可以说,司马迁的《史记》已经基本具备了通讯的特点,只是由于当时新闻舆论工具尚未出现,所以未能登上报纸。有人把《史记》比喻为我国第一部“人物通讯集”,看来毫不过分。
通讯在报刊上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和消息没很大区别,只是传递方式不同。1838年美国人莫尔斯发明了电报。1851年美联社首次用电报播发新闻电讯的出现使新闻的传播速度大大加快。重要的、时效性强的快讯从过去的邮寄改为电报拍发。但是,由于电报费用贵,而且时断时续,更为详细具体的报道仍靠邮局传递。这时,人们把用电报发出得要闻叫电讯,或叫消息,把靠邮局传递来的新闻报道叫通讯、通信。
随着社会的进步,新闻报道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人们不只是满足于了解新闻事件的梗概,而且要了解新闻事件的详尽内容和具体细节。于是,出现了新的报道形式——记事或通讯。它不仅报道新闻事件,而且有现场情节的生动描绘和记者的议论,这就是报刊上早期出现的通讯。我国报刊上早期出现的新闻通讯,大体上有三种形式。
1、新闻记事:对新闻事件的经过进行较为详细报道的表现形式。但和后来的通讯相比仍比较简略。
2、长篇记事:比新闻记事叙述事实更为具体,反应事件更为全面。这是在新闻记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叫“详记”,“委屈”。这种形式是固定的。它先用简洁语句概括全文内容,或交待新闻事件起因,相当于消息之中的导语,紧接着用一句过渡:“兹将肇事情形分志如下”“兹记其谈话入左”,等等。下面就是正文,即通讯的主体部分,叙述事件的经过。它老老实实地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逐步展开,一五一十地写下去,条理清楚,材料具体。辛亥革命前后的报刊通讯大都具备这些特点。
3、印象派记事:是一种比长篇记事更为完美的表现形式。其特点是,记者或写稿人在写作时可以在客观叙述基本事实的过程中,灵活地加入个人主观见解,并且对某些重要部分进行着力描绘。所以,也有人称它为“描写记事”。就是把“印象”与“记事”联系起来,把客观情况和主观感受联系起来、结合起来向读者介绍,也就是注重了描写、叙述客观事物与抒发作者感情、发表议论结合起来。
印象派,本来是法国19世纪末叶出现的一个绘画流派。它不追求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而重在反映作者主观感受和印象。它借鉴到新闻通讯写作当中,突破了长篇记事中那种平铺直叙、详略不分的呆板写法,使其详略得当、有情有景、有事有理,比较生动具体、具有形象性和感染力。
现代的新闻通讯就是在新闻记事、长篇记事和印象派记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但基本特点没大的变化。
二、通讯的定义
通讯是采用叙述、描写或议论等多种手法,及时、详细和形象地报道现实生活中具有新闻价值的典型人物与事件的新闻体裁。
通讯不仅仅告诉人们在什么地方,因为什么原因,发生了什么事件,它还会给人们以思想的启迪和情绪的感染。
三、通讯的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与文艺作品相区别
与其它新闻文体一样,通讯的生命在于真实。通讯只能挖掘故事情节,不能虚构情节。它的典型是选择的,不是塑造的。不能夸张和合理想象。
穆青曾经说过:“哪怕只有微小的一点虚构,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因为读者一旦知道有假,必然会对整个通讯产生怀疑。这将是一种可怕的信任危机„„”
在第五届中国新闻奖评奖过程中,评委们对一篇题为《九米冲刺》的通讯是否应获奖产生了意见分歧。这篇通讯写的是杭州客运站青年驾驶员毛计三驾驶长途汽车与火车相撞时的情景。其中有一段写到了毛计三的心理活动:
„„焦灼、紧张、懊丧似无数钢针刺着他的心。要是有一米的宽裕,或者再有一秒的延宕就好了。他可以避开撞车,可以将客车倒出来。可是环境对他是那么苛刻和险恶。他一跃而起,大把大把地朝左猛打方向盘„„他知道,只有将车头顺着火车前进的方向偏转过去,避免垂直方向相撞,才能将撞击烈度减到最小。后来大家形成共识,这是所谓的合理想象。整篇稿子失去了参评资格。
2、报道的客观性:与评论报道相区别
通讯以反映为主,以情节取胜,以客观为佳。不要搞鉴定式集中拼凑典型化,不要搞动员式和口号式。通讯要展开丰富的画面。议论要在事实上稍作引申和发挥,少而精,把印象感受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我们有的同志可能是图省事,可能是对通讯的要求理解不深,可能是敷衍工作,反正有一些所谓通讯是把单位的工作总结工作安排拿来,掐头去尾,整段整段地抄下来,甚至一二三四序号都不差,就组装成了一篇所谓的通讯。这种情况还不太少。我们尤其注意。即使是工作通讯和工作总结和安排也有本质的区别,因为着眼点不一样。比方说,同样是一个男人,对象或媳妇看的是他长得怎么样、气质如何、性格怎样;而父母看他是不是孝顺、是不是常想着老人常挂念老人;儿女看他往往是看关心不关心他们是否给他们零花钱和学习费用,给不给他们买手机等等。他们也好父母也好不会关注他的美丑、气质。
同样地,通讯员、记者和秘书不一样。关注点大不一样。写的东西,通讯与总结要求不大一样。通讯关照的是典型性的人、事、经验、做法。这些越有别于别人越好。常规性的工作,跟别人做的差不多的事不要。就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东西。而总结关照的是全面的工作,这工作别的单位做没做我不管,我们单位尽量不落项。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尽量总结到,越全面越好,说明我这个单位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所以,写通讯的人照抄照搬总结材料是一条死胡同。
3、较长的时效性:与回忆录、人物传记相区别
通讯要写新发生的事。过去的事只能当背景。不能写编年史,和当前扣不上、针对性不强,不能给秦始皇、给成吉思汗写篇通讯。当然,对通讯的时效性要求不大严格。往往是先有消息后有通讯。不过随着时代发展正在起着变化。今天的新闻是金子,昨天的新闻是银子,而前天的新闻是垃圾。
但通讯写作要求记者在动笔前要掌握尽可能丰富和全面的材料。手头没掌握足够多的材料或掌握的材料还有欠缺的时候,不应为抢时效而草率动笔。
一方面,通讯这一题材更适合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挖掘,充分展示其新闻价值;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地展示新闻价值,通讯才具有生命力、才有魅力。一些优秀的通讯作品,之所以能引起较大的社会影响,甚至流传后世,关键是展示了人物或事件的新闻价值。
4、叙述、描写的形象性、故事性:与消息相区别
(1)一般消息概括性强、简短,往往是片段、突发性事件,一事一报。
(2)通讯要掌握细微扎实的素材,以报道人物为中心。人物消息侧重写人,通讯侧重反映人的思想、活动、风貌及斗争。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谈话。
(3)通讯比消息更生动、比消息有更多的描写、议论、抒情,语言更富有文学色彩。
四、通讯的种类
1、按内容或说按写作对象分类有四种
(1)人物通讯:是指集中反映新闻人物工作、生活和思想的通讯。他着重写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着力反映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精神。优秀的任务通讯将主人公放在种种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写出人物的鲜明特点。建国以来,我国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人物,如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张海迪、孔繁森等等,以他们为题材的通讯作品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铁人王进喜》,已成为人物通讯的代表作。(2)事件通讯:记叙有价值的新闻事件的通讯。
它着重介绍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优秀的事件着力展示事件中体现出来的主要矛盾,并从中反映出该事件的社会意义。(3)工作通讯:是指以各项工作中取得的进展、存在的争议、产生的问题和取得的成果为报道对象的通讯。它涉及的报道面十分广泛。工作通讯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带有一定的评论色彩,对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前些年,对张家港等先进城市的系列工作通讯可以称的上是这类通讯的代表作。
(4)风貌通讯:写各方面风貌和特色,展现时代步伐和人的思想境界变化。如瞿秋白的《饿乡纪程》、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这类通讯题材广泛、形式自由、不拘一格。
2、按表现手法分类(1)一般记事通讯
(2)访问记(专访、人物通讯):用第一人称出场,用问答式介绍方位内容,选择适当场合、环境提出读者欲知未知的问题。(3)小故事:一人一事、线索单一,短小精悍、生动活泼。(4)集纳:几个小故事在一个主题下分段编组,可发生在一个单位,也可以发生在许多单位。
(5)巡礼:边走边看,写出所见所闻,敏感地抓住典型人物,写出现场感、动态感、亲切感,常有议论、抒情。
(6)速写:快速捕捉、简笔勾勒,粗线条地把一事情经过或片段写出来,没有曲折的情节、细致的环境和心理描写,少议论、抒情。
(7)侧记:抓住事物侧面,反映一个主题,写出读者感兴趣和关心的问题。
(8)散记:用散文的笔调把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集有趣性、知识性的片段积累成篇。
(9)采访札记:提出一个问题,一事一议,针砭时弊,议论风生,启发思考。
五、通讯的结构
1、纵深式:发展延伸,推进式题材。
(1)按照事件发生发展顺序,一气呵成,脉络清楚。(如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末日即将来临”》、《历史将铭记这一时刻》。)(2)按照读者思维顺序推进材料(如《黄土山的变迁》、《谁是最可爱的人》。)
2、平行式:根据一个主题思想,把几个单独故事或一个事物的几个侧面组织起来,没有中心人物、中心事件。
3、纵深平列结合:平列式不易承上启下,但比照多、说服力强;纵深式不易时间跳跃、容易冗长。纵深式能够写出人物思想起伏,线索单
一、写作方便,容易向深处发展。二者结合可突显多方面优势,多写重要题材(如《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
六、恰当地谋篇布局
古人把写文章比作盖房,何处建厅、何处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都要事先策划好。我们这里所说的结构即确定所用的材料的安排:先用哪些事例、后有哪些事例,什么地方详尽、什么地方粗略,怎样把场面、情节有机地组合。
还有人把通讯结构比作“彩线穿珠”,把人物事件及其他材料穿起来,即把零散片段,甚至有时看来毫不相干的材料串起来,达到联系紧密、有条不紊,让读者循线摸珠。
1、以事件为线索:报道某一先进人物,围绕某一大事展开,按着此大事发生发展时间顺序写,即纵深式。
2、以人物为线索,如写他、她之间的关系。
3、以几件事之间的关系为线索。
围绕一个主题,不报道一个中心人物,而报道几个人物。不报道一个中心事件,而写几件事。以事与事的关系为线索,如因果、点面、主次并列等关系安排层次,相当于并列式(如《谁是最可爱的人》。)
4、以情态为线索,如通讯《笑盈盈的男子汉——兰州军区长城公司主任李巍剪影》
他承包长城公司过程中写到了六个侧面:(1)面对采访:“他笑了,这是充满信心的笑。”
(2)面对竞争对手:“他笑了,面带自嘲而又带挑战意味的笑。”(3)面对赞扬:“他嘿嘿笑了,这是被人理解后的坦诚的笑。”(4)受到讥讽:“付之一笑,这是洋溢着智慧和坚定的笑。”(5)击败对手:“哈哈大笑起来,这是充满胜利的笑。” 线索是否恰当主要看它是否顺乎事物本身逻辑,合乎读者欣赏习惯,是否便于作者在开头、正文、结尾各部分都能再现人物或事物、景物形象(如《留着胡子的老战友——复旦大学八十周年校友见闻》。)
七、通讯的开头
1、开头要紧扣主题和主体。
2、新鲜生动变化万端,引人入胜。
3、注意整个通讯完整统一,气氛格调统一。给全文定下基调。
4、几种开头(1)以重要情节开头(2)以尖锐矛盾开头(3)鲜明的对比开头(4)事实的由头开头(5)用精彩的描写开头(6)用丰富的联想开头(7)深刻的议论开头(8)突然的悬念开头(9)恰当的引语开头(10)强烈的转折开头
八、通讯的结尾
1、画龙点睛
2、留有余味的作用
3、前呼后应的作用
4、不留任何议论,尾巴,当完则完
5、手法:
(1)运用含蓄的手法(2)运用描写的手法(3)运用抒情的写法
6、几种结尾:
(1)问答式:大姑你长寿的秘诀?秘方是运动,补药是阳光风雨,不信你们试试。
(2)联想式:一连串问号集中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 参加工作究竟为什么
(3)悬念式:“啊,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4)展示式
(5)号召式:还可用诗句、警句、名言。
九、通讯的标题
突出主题,特点鲜明,寓意深远,富有感情,虚实结合。主体以虚为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副题告知以事。
1、有意义明朗、庄严宏伟的标题。题材是重要性和严肃性的结合。
2、有生动形象、寓意深远的标题。记人叙事故事性强的题材。
3、有启示含蓄、引而不发的标题。《战争到来的时候》
4、用成语、诗句、对偶、对比的标题。
榜上无名,脚下有路。春风普度玉门关。《一个弱者的呼声》 当代陈世美
丈夫你好狠心;法官啊,你好糊涂;包公啊,你在哪里。
5、引用人物有个性、有典型意义的语言作为标题。
6、感情色彩强烈,用抒情式标题。“啊,南极洲”、“我爱你,美丽的中华”
7、不用渲染的标题。《西瓜弟兄》
第三篇:部编七下《写作:怎样选材》教学设计
《写作:怎样选材》教学设计
教科书分析:
1.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确立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贴近生活,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着以上理念,该套教材在主要结构上,仍然沿用传统的以单元为主要结构单位,写作指导是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融合在一起来编写的,初衷是为整合教学内容,简化教学头绪。
2.新课标强调,初中阶段学生要能写简单记叙文,并能恰当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有真情实感。《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写作要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七年级课文篇篇都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这些被采撷到教材花篮中的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一个个精美而又真实的生活镜头,这些镜头或催人悟,或启人思,或动人情,或悦人心,给读者和学习者以知识和做人的启迪。新教材在编排中紧紧围绕“语文与生活联系”这条主线进行内容组构,实际是紧紧抓牢“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语文课程性质的新界定,充分实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从语文中学会生活”这个以人为本的学科教学目的,而这新教材在吃透课标精神的前提下,通过教材编排,在人们面前拎起了一种朴素的语文学科的内涵: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
4.写作的材料源自生活,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各类人物,遇到的各种事情,都可以成为写作时的直接材料;而读过的书籍、文章等,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间接材料。当然,在所有材料中,最重要是还是自己的亲身经历。生活中的教材很多,要学会围绕中心进行选择。主题和题材是作文的两个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没有中心,材料就没有生命力;没有材料,中心就无所依附。所以,我们写作不仅要重视立意,还要重视素材的积累和题材的选择。“夫立言之要在有物”,是否“言之有物”正是评定中考作文档次的重要标准。这与《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写记叙文“要做到内容具体”,是完全一致的。
学情分析:
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经过小学的学习,已初步了解作文的格式要求,在书写认真与合乎规范的方面接受了较系统的训练。但是,作文写作和学生的知识经验、阅读积累、作文思维能力、练笔次数等息息相关,学生们对以上几方面均体现为不足。大多数学生遭遇作文难写的尴尬,主要困难在于无法创新、无话可说,训练学生“如何选材”的能力迫在眉睫。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怕写作文或因缺乏观察,没有生活积累,内容干瘪,捕捉不到特写镜头,针对这些现象,本节作文课旨在引导学生从课内外储备丰富的素材,让作文生动鲜活起来。
教学目标:
1.在阅读教学和既有写作积累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
2.拓展阅读,引导学生体会选材对于写作的意义,学习选材的方法。
3.写作实践,指导学生在写作时从生活中选材,围绕中心选材,并努力做到真实、新颖。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认识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2.训练选材能力,学习选材方法。教学难点:
审清题目,确定立意,再从生活中选材,围绕中心选材。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励导入
“优秀考场作文一定来源于平时的练习”“看破千道题,其实一文章”,平时就要备好鲜活素材,苦练审题构思技巧,考场作文是和平时习作交错相通的。考场上,时间短,要高分就得一气呵成。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就要苦练功夫,在看透题目、确定立意的基础上,学会选择自己身边的素材,用真实又新颖的材料写出优秀作文。
1.出示任务: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写作只能“望纸兴叹”。所以海明威说:“如果一个作家停止观察,那他就完蛋了。”
观察就是为了积累素材。那么,同学们平时作文里的素材都是通过什么途径来的呢? 2.反馈指导:
学生交流,探讨平时写作时自己的思路,谈谈通常自己观察的途径有什么。从途径看,通常有两条渠道:
(1)直接观察。就是到生活中去,看、听、闻、尝、摸、踩、想。(2)间接观察。就是通过阅读书箱,听他人转述,收看收听影视广播,浏览互联网,吸收别人的生活体验,获取第二手信息。
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需要细致、勤勉、善思。从内容看,和“我”有关的素材十分宝贵,它们可以给人真实感、亲切感;无“我”的素材同样重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视野更开阔,境界才更高。
3.总结过渡:
直接观察到的素材也就是直接材料,来源于日常生活经历,包括各类人、事、景、物等。作者对这类材料有切身感受,因而运用于写作时得心应手,更利于表达真情实感。除了直接材料,我们还应学会运用间接材料。间接材料来自他人叙述、书报杂志、影视节目、博客空间等。这类材料广而杂,有利于丰富写作的素材。例如:《音乐巨人贝多芬》,文章写于贝多芬逝世一百多年后,作者在充分阅读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艺术地构思并呈现了客人对贝多芬的一次访问,成功地表现了贝多芬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所选皆为间接材料,但人物形象血肉丰满。读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都是写作所需要的。这叫:素材积累多元化!
二、苦练审题,突破难关精准化。
1.出示任务:同学们在写作中常常出现的毛病是:没有正确的审题,对命题的思考不准确,就会选择不了适合的材料来体现主题。考场作文要拿高分,首先要破题!请同学们就几个常见的中考作文题目来突破审题关。
2.反馈指导:首先要抓住“题眼”!所谓“题眼”就是作文题目的关键之处。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就是命题作文的“题眼”。审题抓住了题眼,就抓住了题目的核心,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
(1)单词语题目,题目即题眼,如《沟通》、《老师》《陪伴》等。这三个题目在审题上难度不大,但是难在如何出新。比如《沟通》这个题目,是不是只能写语言沟通呢?《老师》这个题目是不是只能写学校的老师? 审题准确了才能选择鲜活生动的材料。命题作文题目越长越容易迅速确定立意与选材。当题目是一个词时,选材的范围很宽,确定写什么就显得困难,这时你可以采取题目添枝加叶法迅速化大为小,化虚为实,让考生有处下笔。如“陪伴”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先想想自己的亲身体会,平时所常有的“陪伴”,在其前添加这些词语,主题即可变为“妈妈的陪伴”、“书籍的陪伴”、“至理名言的陪伴”等,或在其后添加“是歌”、“是幸福”、“是船”等。这种添枝加叶是在心中进行的,千万不要调换题目!有人认为选材不应放在审题中进行,其实审题与选材应是同步完成的,它们可以相互印证。
(2)词组型题目中,起修饰作用的词语是“题眼”,动词是“题眼”。如半命题作文《走近__》,题目就是动宾短语,写作时要抓住动词做文章,注意到实现这个动词“走近”在这个过程。(3)如果题目是句子的,写作时要强调谓语并顾及限制、补充词语。举例《我养成了一个好习惯》,文章重点要写“养成了“,怎么养成?其过程如何?其间有什么动人的故事或耐人寻味的波折呢? 再比如这个题目:《那声音,常在我心田》
这个命题还是有一些审题难度。首先要明确“声音”,不要一味的将“声音”等同于“话语”。很多同学只把握到“关心的话语”“老师的叮咛”等,这些其实离真正的声音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距。什么是声音?水滴声,铃声,脚步声,呼吸声,甚至呼噜声,还有乡间的独特声音。这些不都是很好的声音吗?在写作时还可以很好的突出声音特质,特别注重体现声音的特质,比如用“爸爸自行车的铃声”“爸爸的呼噜声”贯穿全文,使得全文脉络清晰,真实感人显得别开生面,新颖别致。
三、病文会诊,聚焦选材问题。
1.出示任务:收集病文,适当分类,筛选。
翻阅学生近期作文、随笔等,挑出在选材方面明显存在问题的作品,按素材失真,脱离中心、详略不当、取材陈旧等进行归类,从中筛选最有代表性的习作各二三篇。
2.反馈指导:会诊病文,诊断选材问题。
活动:分组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浏览病文。(每组若干类,每类一两篇),组内会诊,找出选材方面存在的问题,推测出现问题的原因。
3.总结:全班交流,各组轮流发布会诊结果,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梳理写作中选材容易出现的问题。
四、头脑风暴,学习选材方法。1.出示任务:
投放活动任务,提出要求,可借用“写作实践”一,也可使用如下题目: 作文题目:难忘那束温暖的目光。如果围绕这个题目,你会表达怎样的中心?选择哪些材料,如果安排详略?先确定文章中心,然后列出所选择的材料,并注明详略安排。
2.个人构思、列出要点。学生思考,按要求列出要点。3.全班讨论,教师点拨指导。
学生发言,谈对习作的中心、选材及详略安排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评价,点拨选材方法。
4.小组交流,修改完善。
组内交流,相互借鉴,对选材出现的问题,互相提出建议。然后,修改并完善。教师巡回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5.小结:取舍加工典型化
对于同学们存在的选材问题,首先要引导去伪存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间接得来的材料,有可能鱼目混珠,真真假假;即使产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说不定也会被假象悄悄地蒙蔽,因此,一定要甄别素材,确保真实。
其次要去粗取精。“意犹帅也”,材料一定要听帅令,跟帅走。如果某个材料与文章中心搭不上边,即使它再怎么催人泪下,千古难觅,就这篇作文而言,你只有一个选择——忍痛割爱。如果它只是跟中心隐隐约约有点联系,那不到万不得已时也尽量不用它。只有那些最有代表性,最典型、最能反映本质、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才是真正的“精华”
五、全文写作,提升选材能力。1.出示任务:
出示同学习作,全班共同修改: 难忘那束温暖的目光
2015年的暑假,我的击剑有了巨大的退步,那次直接从全国前八退到第五百多名。这次打完,本来在妈妈心中骄傲的击剑从此变成了一个笑话,妈妈用讥讽的目光看着我说:“别练了!” 于是我开始努力的训练,每当快不行的时候,想起那讥讽的目光我就又有力量去训练了,在我改剑的一个月后,我成为了剑馆的第三名,可我妈妈还是用那讥讽的目光看着我告诉我如果某某来了你一定打不了第三!从这次开始,我比以前更认真了,老师也认为我下次能打好,而妈妈却一直用那种目光看着我。
终于到表现的时候了!妈妈上次说的某某也来了,妈妈在比赛时又用那讥讽的目光看着我对我发出嘘声。
这次我打了冠军,让妈妈吃惊,更让妈妈吃惊的是她说的某某是倒数,我用我的行动让妈妈对我再一次发生改变!妈妈看着我的目光很温暖。
2.动笔修改,训练选材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修改病文,汇总情况,分析评价,进行专题讲评,进一步提高选材能力,提升习作质量。
难忘那束温暖的目光
又是那束讥讽的目光!又是妈妈对我的打击!我知道,我的击剑退步了。从原来的前八掉到了五百多名。这天,我与妈妈发生了冲突,我气愤地走出家门,跑到剑馆。开始奋发练习。天花板还是那么白,可我的心却是那么的空。
每当我要放弃时,只要一想到那讥讽的目光,我的心就很痛。我坚持练习,每天呆在剑馆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重复,汗水一滴一滴,滴到剑馆的地板上。哪怕腿已经动不了,我还用手继续一遍遍做着击剑的动作。
在一场小比赛中,我成为了我们剑馆的第三名,可是妈妈并没有改变她的看法,我感觉她根本不相信我。她对我说,这并不是你真正的成绩,还有好多人没来,他们来了你一定不是第三。
从这天起我练得比以前更用心了。每天练到汗水浸湿衣服才回家。就这样我每天坚持着。本来想在市比赛中表现自己,让妈妈吃惊,可是又不慎受伤打不成比赛……我没有放弃!(我仍然每天去练剑,仿佛练剑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目的就是想得到妈妈的认可。
终于到比赛的那天了。两个月前妈妈说的高手们都来了,比赛前妈妈紧紧盯着我。但我第一次觉得,那不再是讥讽的目光了,而且充满了期待。甚至,甚至还有那么一点点的温暖。这是我的错觉吗?还是真的呢?是因为我确实努力了所以有信心了吗?无论如何,这些想法让我好像打了鸡血一样,上去打的时候就和项羽一样,感觉自己无比威猛,力大无穷。
比赛结束!我,获得冠军。妈妈虽然没有像我期待那样拥抱我,但我真切感到她眼神里的温暖。似乎她在擦眼泪。也许还是错觉吧……
不过,高冷的妈妈不再高冷了,讥讽的目光才是我心虚的错觉吧。我终于懂得,我的妈妈,是很爱我的。
在击剑馆,我仰起头,天花板还是那么的白,可是我的心再也不空了……因为,那里,有爱!3.小结:
素材毕竟只是作文的原始材料,要成为“题材”,还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这篇作文的原文,全文只写到妈妈讥讽的目光,让人啼笑皆非。该同学觉得自己的选材都是真实的,可是选材是真实并不是要把真实的事情原封不动的叙述出来,叙述的时候要有方法,要呈现艺术的真实。什么是艺术的真实,就要靠美好的语言,一些小小的技巧来实现了。
修改文就很好的运用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将真实的生活艺术的再现。作文的立意就从讥讽到温暖的升华,内容做到从无细节到有细节。因为取材于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这种经历与体验刻骨铭心,所以写得格外真切,读来催人泪下。
六、结篇师语,总结提升。
综上所述,主题和题材是作文的两个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没有中心,材料就没有生命力;没有材料,中心就无所依附。所以,我们写作不仅要重视立意,还要重视素材的积累和题材的选择。“夫立言之要在有物”,是否“言之有物”正是评定作文档次的重要标准。
本节课作文的引导、示范和实训,按照由面到点,以点带面的写作指导写作复习指导思路,先授学生以渔,帮助其理性分析审题;然后穿针引线,帮助学生总结审题要点,掌握基本技法;引导学生在读题审题的基础上,师生同写同改习作。只有当我们帮助学生明确了怎样去写,体验到了写真情实感的乐趣,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他们的真情和才情。
最后,归纳一下本节课学到的技巧: 板书设计: 怎样选材
技巧一:直接间接,素材积累多元化 技巧二:苦练审题,突破难关精准化 技巧三:学习选材,取舍加工典型化 技巧四:全文写作,修改提升个性化 教学补充资料: 1.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
直接材料来源于日常生活经历,包括各类人、事、景、物等。作者对这类材料有切身感受,因而运用于写作时得心应手,更利于表达真情实感。例如《难忘那束温暖的目光》的原文,全文只写到妈妈讥讽的目光,让人啼笑皆非。小作者觉得自己的选材都是真实的,可是选材是真实不是说要把真实的事情原封不动的叙述出来,叙述的时候要有方法,要呈现艺术的真实。什么是艺术的真实,就要靠美好的语言,一些小小的技巧来实现了。
修改文就很好的运用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将真实的生活艺术的再现。作文的立意就从讥讽到温暖的升华,内容做到从无细节到有细节。因为取材于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这种经历与体验刻骨铭心,所以写得格外真切,读来催人泪下。除了直接材料,我们还应学会运用间接材料。间接材料来自他人叙述、书报杂志、影视节目、博客空间等。这类材料广而杂,有利于丰富写作的素材。例如《音乐巨人贝多芬》,文章写于贝多芬逝世一百多年后,作者在充分阅读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艺术地构思并呈现了客人对贝多芬的一次访问,成功地表现了贝多芬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所选皆为间接材料,但人物形象血肉丰满。读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都是写作所需要的。2.从生活中取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从生活中取材,首先要善于观察。法国作家莫泊桑初学写作时,一次想把听来的几个故事写成小说,就去请教老师福楼拜,福楼拜听后,劝他不要写听来的故事,出去转转,把所见所闻记下来。莫泊桑按老师所言,花了很多时间外出观察终于创作出成功的作品。善于观察,就要有观察的习惯并做到细致、深入。
其次,要用心感悟。莫怀戚与家人散步,体会到肩头的责任和使命感;冰心凝视雨中荷叶护莲,感悟到母爱的无私伟大;泰戈尔由金色花,联想到母爱的圣洁与人类天性的美好。用心感悟,就是在对生活的体验中,发掘人、事、景、物蕴含的深意,获得启迪。
再次,要学会筛选。身边的人谁更有特点,哪件事最使你难忘,生活的地方哪处风景最独特,生活中入眼入耳入心的东西很多,要在脑海中过滤,从中选取印象清晰、感受深刻、触动心灵的片段写进文章,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
3.围绕中心送行选择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需要通过材料支撑与表现。围绕中心选材,就要选取最能突出中心的典型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例如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前半部分选取修改文章、送客、复信等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特人宽厚的美德;后半部分则从作文与做人两方面取材表现其严于律己的品质;选材很好地突出了中心。文章的中心决定着材料的取舍,也决定着详略的安排。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要详写,对表现中心起辅助作用的材料应略写。如魏巍《我的老师》,文章共写了七件事,前五件事从“面”上略写;后两件事,给“我”印象最深,也最能表现老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思念与依恋,从“点”上详写;点面结合,有详有略,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文章结构疏密有间。
此外,围绕中心选材,还要注意材料使用的切入角度。明代画家董其昌说:“山行见奇树,须四面取之。树有左看不入画,而右看入画者;前后亦尔。”取材入画如此,选材成文亦然。
4.注意材料的真实与新颖
中学生写作,取材强调亲历,以突出真实性。马克·吐温说真实的事情不必考虑其可能性,因而有时候比虚构的故事更稀奇;冈察洛夫主张,写作要“写自己的生活和与之长在一起的东西”;契科夫认为,扯谎在写作里比在谈活里还要乏味得多。这些都强调真实对材料的重要性。道听途说或无中生有,多催生虚情假意,并让写作变成一种粗制滥造。
取材新颖,要做到选别人未选,写别人未写,或者就平常素材翻出新意,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例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写自己小时候一次冒险爬悬崖最终在父亲的鼓励下成功脱险的经历,表达深刻的人生哲理。所写事小,也并非新奇,但以小见大,感悟深刻,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第四篇:部编语文一年级上识字《9日月明》教学设计
部编本一年级上册
识字9《日月明》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逸夫小学 杨晶
一、教学目标
1.借助多种识字方法认识“明、尘”等9个生字和日字旁1个偏旁。会写“木、林”2个生字。
2.根据图文了解会意字,感受古人的造字智慧,激发自主识字的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借助多种识字方法,认识“明、尘”等11个生字和日字旁1个偏旁。会写“木、林”2个生字。
教学难点:
根据图文了解会意字,学习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的字的书写。
三、教学策略
在教学设计中,借助教材这一载体,精心设计故事情境串编多个环节,让学生在自主识字,中提高语文素养。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看图、游戏等一系列识字活动,让学生在宽松、自然的状态下进入情境,去认识汉字,积累语言文字。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认识了一些汉字,还知晓了一些识字方法,为他们以后的自主识字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看动画片《西游记》片尾曲——《白龙马》。
2、西游小故事
二、识记新字
1、第一关猜字谜:
(1)一个火球挂在天空,白天出现,晚上不见。——日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有时像个玉盘,有时像条小船。
——月
(2)日和月组合成“明”。提出第一个识字方法——猜谜语。“日”和“月”给大地带来光明,所以组合起来就是明亮的明。今天老师就要教你们学习《9日月明》,跟老师读题。
(3)像‘明’字,就是由日和月组成的,那我们一下就记住了它。这就是我们识字方法当中的“加一加”。提出第二个识字方法——加一加。
(4)教学明字:左右结构,日字旁。谁能来给明字找找朋友。
2、第二关看图识字
(1)在生活中除了上面两种识字方法外,还有第三种识字方法——看图识字。
(2)出示幻灯片,看看图上都藏着哪些字。
(3)学习男、从、众、木、林、森等字,提出出第四种识字方法——组词。
预设:
在田地里用力干活的人主要都是男人,所以是“田力男”。教认男并组词。
两个人一前一后跟着走就是“从”,很多人在一起表示的是“众”。两棵树是“林”,树再多一些就是“森”,它们都指树多,但是知道了“森”表示的树更多。
(4)像这种由两个或几个汉字组成的,它的意思就是这几个汉 字的意思的组合,这样的汉字就叫会意字。
3、第三关火眼金睛
学习“尘”和“尖”。告知第五种识字方法——拼音 【预设】
“尖”上面是“小”,下面是“大”,生活中上小下大的东西上面摸起来或者看起来都会感觉尖尖的,所以是“小大尖”。
“尘”上面是“小”,下面是“土”,合在一起的意思是非常小的土,我们生活中这样非常非常小粒的土就叫做尘土,所以是“小土尘”。
4、第四关牢记生字
先出示之前学过的带拼音的生字,师带读,小组轮流读。再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开火车读。
出示歌谣,请生带读,拍手读,男女生PK读。
5、游戏巩固生字:过河,摘苹果。
三、指导写字
出示“木”“林”,观察书上田字格内的笔顺,.教师范写。学生仿写并展示交流。
四、拓展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么多汉字,也了解了这几种识字方法。在生活中像今天这样的会意字还有很多。
出示: 一火灭,禾火秋;
鱼羊鲜,不正歪;
二日昌,三日晶; 双口吕,三口品。
五、板书设计
第五篇: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大小多少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7大小多少
执教:闽侯县实验小学陈瑶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小、少、牛、果、鸟”5个字。认识1个笔画和2个偏。2.掌握“多—少”“大—小”两组反义词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通过归类识记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熟记生字词读音和字形;会写笔画竖折折钩。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举例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两张大小不同的纸张,请学生说说哪张纸大,哪张纸小。比一比男生和女生的数量。
2.揭示课题:通过两次比较,你知道了什么?
3.教师小结:由此可见,大小、多少都是通过比较才能得知的。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大小多少》。
4.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两遍。
二、图文结合,识字认字
1.(1)出示图片:今天的生字宝宝都藏在了这幅图中?你们发现了吗? 一一出示图中词语:红枣 苹果 黄牛 花猫 桃子 杏子 鸭子 小鸟
(2)小老师一人读一行。
(3)归类:水果类 动物类。(课堂小活动)
2.(1)出示课文中所有生字,带有拼音,小老师带读。一人带读一行。
(2)请小朋友提醒字音。
3.字音归类:翘舌平舌 后鼻 轻声
4.(1)去掉拼音帽子齐读读一遍(2)开火车读 5.为生字找朋友:组词 教师总结归纳: 多(多少)(众多)(大多)少(少见)(少数)(很少)黄(黄牛)(黄色)(黄金)边(边上)(水边)(天边)果(苹果)(果树)(果子)桃(桃树)(桃花)(桃子 6.(1)图文认识象形字:牛
(2)出示动画:牛
(3)认识新的偏旁:反犬旁和鸟字旁(4)熟字加偏旁:猫
边
鸭
苹
杏(5)小活动:加一加的方法认识新字。
三、书写指导“小、少”
本课要写的 5 个字都是独体字。其中 4 个独体字,先让学生观察这 4 个独体字 的共同之处,都有写在竖中线上的支撑笔画竖或竖钩,从而领会支撑笔画对摆正汉字位置的作用。
①“小”和“少”字形接近,指导观察、比较。
“小” 第一笔竖钩压竖中线,左右两点要匀称,左点比右点略低。“少”第一笔是竖,不带钩;第四笔要稍长,托 住整个字。②教师示范书写,学生书空后进行描红、练习书写。③书写反馈,投影学生书写情况,师生评议。
四、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3小节,并学会了书写“小、少、”等生字,小朋友们真是了不起,我们回家再继续复习巩固。
五、布置作业
把今天学习的知识读给爸爸妈妈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