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江苏南京溧水三中高二政治教案: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人教版必修4)

时间:2019-05-13 21:31: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5-2016学年江苏南京溧水三中高二政治教案: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人教版必修4)》,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5-2016学年江苏南京溧水三中高二政治教案: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人教版必修4)》。

第一篇:2015-2016学年江苏南京溧水三中高二政治教案: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人教版必修4)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全章概述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也是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新课程学习

9.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2、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片面性,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根据,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矛盾的概念、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本节课我们就要学习辩证法矛盾的观点。

(二)进行新课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7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即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可见,矛盾是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关系,即对立统一。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矛盾关系的内容,说说矛盾关系有哪两个方面的属性。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

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的同一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8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对立中的两个方面又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8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3、矛盾的斗争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8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是在对立、斗争中存在发展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2页“专家点评”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哲学上的斗争与生活中所讲的斗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哲学上的斗争更有广泛性,生活中所讲的斗争只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

4、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9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思考、讨论,积极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的。

(1)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2)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3)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69页“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9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即矛盾具有普遍性。

1、矛盾的普遍性(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2)矛盾普遍性的意义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0页“名言和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才能历经风雨,又见彩虹。

2、矛盾的特殊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0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矛盾是各不相同的,即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0-71页“名言和相关链接”内容,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我们区分事物,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要把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起来。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漫画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该病人不懂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的道理。(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1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矛盾观点,知道了矛盾是事物内部两个方面的对立和统一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各不相同的,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

(四)实例探究

[例1]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的()

①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②相互离异、相互排斥

③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④相互差异、相互对立

A.① ② B.①

C. ② ④ D. ③ ④ 答案:C

[例2]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这一观点主要说明矛盾具有()A. 普遍性

B特殊性

C斗争性

D同一性

答案 D [例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是

()

①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②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④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A.① ② ③ B.① ③ ④ C. ② ③ ④ D.① ② ③ ④ 答案:A [例4]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答案:B. ★课余作业

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例,分组讨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意义。

第二篇: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案(新人教必修4)

一、【教学目标】: ◇识记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3)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

(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2)矛盾普遍性原理

(3)矛盾特殊性是区别不同事物、区分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根据(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二、【重点、难点】:

1、矛盾的概念;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三、【辅助教学】:

ppt;

四、【教学过程】

◇课堂探究:(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探究提示:(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观点。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哲学上讲的“矛盾”含义,不是逻辑矛盾。

1、矛盾。(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课堂探究:漫画:你敢吗?(略)◇探究提示:教材中引用这幅漫画,形象、生动地说明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图中的两人分别悬挂在山崖两边,他们两人之间的平衡是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另一方面,双方又可以转化。因此结论是“不敢”。烧断绳子的后果是:失去矛盾的一方;另一方也就不存在了。

◇课堂探究:(1)善恶、有无、难易、高下等为什么可以相互依存?(2)治乱、强弱、祸福、荣辱等为什么可以相互转化? ◇探究提示:(1)中的相互依存和。

(2)中的相互转化是矛盾同一性的两方面的含义,在下面将学到,此处提出这一探究性问题也起到了引出下一问题的作用。

(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提示:矛盾双方依存的关系在教材漫画中体现出来,分析见前述(略)。

◇课堂练习: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是指: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没有一定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说由“进步”转化为“落后”的条件就是“骄傲”;由“落后”转化为“进步”的条件就是“虚心”。总之,矛盾双方是可以转化的,又是有条件的。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学习了矛盾概念之后,你对这段话有哪些新的理解?(3)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教材中“专家点评’说明了哲学上的说的“斗争性”与日常生活

中所说的“斗争”的关系。

◇课堂探究:(1)以上说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2)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 ◇探究提示:(1)史伯和孔子的话语主要说明由于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才有事物的发展。(2)可联系运用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性,关系来分析说明,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如何正是以下要学习的内容。

(4)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文科班补充: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发展,对于理解矛盾概念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为了更具体地进一步理解它,有必要从以下两方面理解和把握。

①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意思是说,没有斗争就没有同一,没有同一也就无所谓斗争,无论离开斗争或者离开同一,都不能成其为矛盾。

首先,同一离不开斗争。具体地说,第一,依椭不开斗争。“依存”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一方的性质依赖于另一方来规定,这就是平

时所言的“相比较而存在”。例如,“上”与“下”的性质是相互规定的;“大”与“小”的性质也是相互规定的。这是因为,“上”与“下”“大”与“小”是对立的。而“上”不是由“大”或“小”来规定,因为二者并不对立。可见,依存是对立中的依存。第二,转化也离不开斗争性。矛盾双方的转化足能是向对立面转化。当我们说“上”转化了,那肯定是指“上”转化成“下”。只有“上”与“下”之间的转化,绝无“上”与“大”或“小”之间的转化。因为只有“上、下、之间是对立面,“上”与“大”或“小”不是对立面。

其次,斗争离不开同一。什么样的东西才相互排斥呢?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同时呈现出排斥的倾向。如果不是相互依存的东西,那就意味着“彻底分离”“毫不相干”,还谈什么相互排斥呢?例如,正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共同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有了后者的剥削,才有了前者的被剥削,其利益要求是相互排斥的,而无产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没有依存关系,也就谈不上他们之间的排斥、斗争关系。

②矛盾双方同一性与斗争性,既是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矛盾是一种联系,而联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因而,矛盾也就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一句话,“一切事物”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课堂探究:(1)每一事物中都存在着矛盾,你能举出实例吗?(2)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矛盾?

◇探究提示:(1)举例如下:

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包含着矛盾。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是机械运动的矛盾;在物理运动中,有吸引和排斥、正电和负电、吸热和辐射热等矛盾;在化学运动中,有化合与分解、阳离子和阴离子等矛盾;在生命运动中存在着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等矛盾。

社会运动中更充满着复杂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之间、剥削阶级内部乃至被剥削阶级的不同阶层之间,都充满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也都存在着矛盾。例如,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建设,就存在着速度和效益,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等种种矛盾。在政治生活中,存在着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法制等矛盾。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矛盾。

(2)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会存在许许多多的矛盾,学生各举身边事例说明存在的矛盾。(略)1.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原理)。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

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自然界的各种运动形式都包含着矛盾。对机械运动的矛盾“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个地方又不在这个地方”较难理解。物体在同一瞬

间“在这个地方”反映了物体运动中相对静止的一面;“又不在这个地方”则反映了物体 的绝对运动的一面。这是物质的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这对普遍的矛盾在机械运动中的特殊表现,体现了物体机械运动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社会运动中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速度和效益、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等种种矛盾。人的思维领域充满了矛盾。在音乐、艺术、文学艺术作品中存在着矛盾,如格调高雅与低级庸俗的矛盾。思想健康、格调高雅的艺术,可以振奋人的精神,造就高尚的人格;而那些格调低下的作品,则会使人消极、悲观、颓废甚至堕落。

②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就是说,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具体地说:矛盾贯穿于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在这一过程中只存在矛盾的差别问题,不存在矛盾的有无问题。新旧矛盾之间绝不存在哪怕是一刹那的无矛盾的状态。

(2)学习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正确对待矛盾。关于正确对待矛盾,教材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分析的。

①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又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所以,人们必须敢于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回避和掩盖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文科班补充:但在实际学习中,有的同学曾提出“人们能不能有意识地制造矛盾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作如下分析: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矛盾,不是人们制造出来的。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事物,而这一事物中也包含着矛盾,那是不是意味着人们可以有意识地“制造’’矛盾呢?不是。例如,人们为了解决水旱灾害与农田水利灌溉需要水的矛盾而修筑拦河坝,旧的矛盾解决了,而新的矛盾又产生了,库水对河坝的压力同河坝对库水的支持力就是一对矛盾。压力同支持力之间的矛盾在自然界中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修建水库只是改变了矛盾的具体形式,并没有制造出客观世界中不存在的新矛盾。社会矛盾同样也不是由人们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既不是无产阶级也不是资产阶级制造出来的,而是社会自身运动的结果。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不是人们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本来“没有”矛盾,有人挖空心思“制造”出了矛盾。对此我们应当这样来分析:本来不是没有矛盾,而是矛盾处于非常缓和的状态;后来出现了某些条件,矛盾激化了,于是似乎制造出了矛盾,至于某些别有用心之人生拉硬扯,为所欲为地“制造”出来的根本就不存在的“矛盾”,已经不是辩证法所讲的矛盾了。总之,矛盾的产生和消灭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的结果,不是人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因而,决定了我们只能承认矛盾,并敢于揭露矛盾。教材中毛泽东的名言强调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整个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世界。

②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教材在分析了矛盾客观性的基础上,要求我们必须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而进一步深入地揭露矛盾、分析矛盾,必须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两分法是最基本的矛盾分析方法,是矛盾分析的起点。其他分析方法如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把握重点和主流等,都是两分法的继续和深化。

◇课堂探究:(1)上述事实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成语? ◇探究提示:(1)上述材料说明了矛盾特殊性原理,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的三个方面(略)。

(2)“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等。

2.矛盾特殊性原理。

教材中毛泽东的名言主要说明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必要性,由此引出我们所要学的相关内容。

我们学习了矛盾普遍性原理,它为我们正确分析事物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但仅仅承认矛盾普遍性是不够的。因为物质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种矛盾是千差万别的。本部分介绍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及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1)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这就是说,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自身的特殊的矛盾。也正是这种特殊矛盾,才构成了事物之间相互区别的特殊本质。因而,矛盾的特殊性是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无机自然界、生物界和社会,它们的矛盾都各不相同,正是由于这些领域各自的特殊矛盾,才构成了无机自然界、生物界和社会三者的区别。正是由于矛盾的特殊性才把社会的各个产业、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每个人区别开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由于各自研究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矛盾,才使我们学习的各门功课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从而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科学。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就是说,一个比较复杂的事物,其发展总要经历若干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之间,都存在着差别。各自都包含着特殊的矛盾。当前我国正在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具有显著的特殊性。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就是说,任何事物都有矛盾,而构成事物矛盾的两个方面也各有其特

点。

◇课堂练习:“写景状物要抓住景物的特点”,“人物描写要抓住外貌特征、个性语言和行动特点。”你能用学过的哲学道理加以解释吗? ※文科班补充:我们在学习矛盾的特殊性时,要与矛盾的普遍性联系起来分析。①从空间矛盾的普遍性说“事事有矛盾”。那么,各个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是否一样呢?是由矛盾特殊性来回答的问题: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有不同的特点;二是同一矛,的两个方面也各有其特点,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②从时间上看,矛盾普自洼说“时时有矛盾”。那么,每一事物的矛盾自始至终都一样吗?这又需要矛盾自特殊性来做出回答: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也必须进i具体分析。这三个“不同”,就构成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也可以说,“事事”“目时”都要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这样分析,不仅有助于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和比较中更准确地把握矛盾特殊性的含义,而且也为学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材“相关链接”介绍了在我国的历代文学宝库中,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作品浩如烟海,但读者完全可以凭借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它们区别开来,此材料主要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即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课堂探究: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探究提示: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谈到“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

同的树叶”和“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具体内容可参考以下讲述)。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本部分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二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学生对“普遍性寓于(寓,居住、寄托之意,这里应理解为‘存在于’或‘含于,)特殊性之中”往往感到最难理解,产生的问题较多。有的同学甚至反其意而理解为“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了特殊性”。这主要是因为对普遍性(共性)和特殊性(个性)的含义不够明确,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误解为“多数”和“少数”的关系,如认为“张三”这一特殊性,只是一个人,而“人”这一普遍性,既包括了张

三、李

四、王五,也包括了古今中外所有的人,从而得出“普遍性包括特殊性”“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的结论。二是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误解为“整体”

与“部分”的关系,如把金属当成“整体”,而把金、银、铜、铁、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理解“普遍性寓于特殊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而不是系。深入理解“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如对张,都可以从各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在高矮、胖瘦、长相上,在思想觉悟、待人接物、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上,在性格、脾气、兴趣、爱好和特长上,他们每个人都各自具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他们各自的特点、特性,即个性、特殊性。那么,张

三、李四等这些具体的人有没有普遍具有的共同性质、共同本质呢?这当然要到张

三、李四等这些具体的人中去找,而不能离开一个个具体的人。张

三、李四等虽然各有特点,千差万别,但通过观察和思考总是可以找出他们的共同性,如他们都有一个脑袋两只手,都要进行新陈代谢,都具有“自觉能动性”等等。这些共性是存在于个性之中的,是我们从个性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而不能

离开张

三、李四等个性单独存在。因此,正确的结论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即特殊性(个性)包含普遍性。再如物质(普遍性)存在于各种各样的具体物质形态(特殊性)之中;联系(普遍性)存在于各种各样的具体现实联系(特殊性)之中;运动(普遍性)存在于各种各样的具体运动(特殊性)之中。

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就是说,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结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漫画:漫画中的先生以“香蕉、苹果”与“水果”概念的区别为由拒绝吃“苹果、香蕉”,因为医生让吃“水果”。从而割裂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此漫画引

导学生加深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理解。

◇课堂探究:(1)想一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什么范围是普遍性的矛盾,在什么范围是特殊性的矛盾,为什么?(2)你能否找出实际生活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相互转化的例子? ◇探究提示:(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是所有资本主义国家所共有的东西,对于资本主义来说,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资本主义的这种矛盾,是阶级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东西,对于一般阶级社会中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来说,这是矛盾的特殊性。

(2)①实际生活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相互转化的实例很多,可让学生列举,如动物概念,动物相对生物来说是矛盾的特殊性,动物相对鸡、狗、牛、羊等

来说则是矛盾的普遍性。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这表现为两种情况:首先,从空间上看,在一定范围内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范围内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也一样。如

相对于张

三、李四来说,人是普遍性,而人相对于动物界来说,人又成为特殊性。其次,从时间上看,在一定阶段是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阶段则变为特殊性的东西,反之也一样。如阶级斗争,对整个人类社会来说是矛盾的特殊性,而对于阶级社会来说,则是矛盾的普遍性。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2)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

因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每个国家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因此,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②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性)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特殊性)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

国的马克思主义。

③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鲜明地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具体地说,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普遍性);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特殊性)。

五、【板书设计】:

第一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1)矛盾的含义(2)矛盾同一性的含义。(3)矛盾的斗争性的含义。(4)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意义。(1)矛盾普遍性的含义(原理)。

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

②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2)学习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正确对待矛盾。2.矛盾特殊性原理。

(1)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2)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六、【课后练习】:

七、【教学反思】:

第三篇:高中政治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精品教案 新人教必修4

第九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3)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4)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含义 ◇理解

(1)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2)矛盾普遍性原理

(3)矛盾特殊性是区别不同事物、区分事物发展不同阶段的根据(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5)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6)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7)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分析

(1)联系实例,分析矛盾含义和矛盾普遍性含义(2)联系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特殊性含义及方法论意义

(3)运用实例说明,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4)结合现实生活,分析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2、能力目标

(1)通过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含义的学习,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2)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3)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提高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分析问题的能力(5)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2)培养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的意识

(3)自觉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分析现实问题(4)坚持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

二、【重点、难点】:

1、茅盾的概念;

2、茅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3、主次茅盾与茅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整体感知】:

通过学习,同学们将明确矛盾即对立统一观点、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以及与之相应的方法论,从而学会全面的、辩证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方法点津】:

(1)可联系当地发展经济的实例,分析如何体现所学原理。

(2)结合当前我国经济、政治等领域的重要事例,运用本课原理分析说明。

五、【课文导语】: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供了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一款题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课堂探究:(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探究提示:(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观点。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哲学上讲的“矛盾”含义,提示:矛盾双方依存的关系在教材漫画中体现出来,分析见前述(略)。

◇课堂练习: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是指: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没有一定条件,矛盾双方是不会转化的。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说由“进步”转化为“落后”的条件就是“骄傲”;由“落后”转化为“进步”的条件就是“虚心”。总之,矛盾双方是可以转化的,又是有条件的。

◇课堂练习: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学习了矛盾概念之后,你对这段话有哪些新的理解? 这段话意思是说:世界上的事情有困难与容易之分吗?只要认真去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就变得容易了;反之,不去做,则本来容易的事情也成为困难的了。同样,人们求学、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不同吗?只要认真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变得容易了;相反,如果不肯学习,那么容易的也成为困难的了。

这段话说明了这样一个哲理:凡是与人的行为紧密相关的矛盾,要使矛盾双方转化,必须通过人的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例如,“为之”与“不为”,就是人们办事难易,矛盾双方能否相互转化的条件。同样,“学之”与“不学”,也是学习过程中的难易矛盾相互转化的条件。

◇课堂练习:

1.矛盾着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转化是()A.有条件的 B.无条件的

C.多数情况下是有条件的 D.多数情况下是无条件的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了矛盾双方转化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转化,B、C、D项都是错误的表述。

2.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矛盾同一性的是()A.量体裁衣 B因材施教 c.积劳成疾 D_居安思危

答案:D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弄清每一成语的意思。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同一性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题中只有D项中“安”与“危”是互相依赖的关系,属于矛盾同一性。

3.“我们嘲笑别人的缺陷,却不知道这些缺陷也在我们内心嘲笑着我们自己”。这其中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渗透、相互包含才有事物的发展。

(2)可联系运用矛盾的同一性与矛盾的斗争,l生关系来分析说明,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如何正是以下要学习的内容。(4)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文科班补充: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发展,对于理解矛盾概念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为了更具体地进一步理解它,有必要从以下两方面理解和把握。

①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始终是不可分割的。意思是说,没有斗争就没有同一,没有同一也就无所谓斗争,无论离开斗争或者离开同一,都不能成其为矛盾。

首先,同一离不开斗争。具体地说,第一,依椭不开斗争。“依存”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一方的性质依赖于另一方来规定,这就是平时所言的“相比较而存在”。例如,“上”与“下”的性质是相互规定的;“大”与“小”的性质也是相互规定的。这是因为,“上”与“下”“大”与“小”是对立的。而“上”不是由“大”或“小”来规定,因为二者并不对立。可见,依存是对立中的依存。第二,转化也离不开斗争性。矛盾双方的转化足能是向对立面转化。当我们说“上”转化了,那肯定是指“上”转化成“下”。只有“上”与“下”之间的转化,绝无“上”与“大”或“小”之间的转化。因为只有“上、下、之间是对立面,“上”与“大”或“小”不是对立面。

其次,斗争离不开同一。什么样的东西才相互排斥呢?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同时呈现出排斥的倾向。如果不是相互依存的东西,那就意味着“彻底分离”“毫不相干”,还谈什么相互排斥呢?例如,正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共同存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中,有了后者的剥削,才有了前者的被剥削,其利益要求是相互排斥的,而无产阶级与奴隶主阶级之间没有依存关系,也就谈不上他们之间的排斥、斗争关系。

②矛盾双方同一性与斗争性,既是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矛盾是一种联系,而联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因而,矛盾也就不仅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一句话,“一切事物”都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名言题化(结合课本P68)《老子·二章》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意思是说天下的人都知道美的东西是美的,丑就产生了;天下的人都知道善的东西是善的,恶就产生了。这说明()

难理解。物体在同一瞬间“在这个地方”反映了物体运动中相对静止的一面;“又不在这个地方”则反映了物体 的绝对运动的一面。这是物质的相对静止和绝对运动这对普遍的矛盾在机械运动中的特殊表现,体现了物体机械运动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对立统一。社会运动中充满着复杂的矛盾。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速度和效益、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等种种矛盾。人的思维领域充满了矛盾。在音乐、艺术、文学艺术作品中存在着矛盾,如格调高雅与低级庸俗的矛盾。思想健康、格调高雅的艺术,可以振奋人的精神,造就高尚的人格;而那些格调低下的作品,则会使人消极、悲观、颓废甚至堕落。

②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

就是说,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具体地说:矛盾贯穿于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在这一过程中只存在矛盾的差别问题,不存在矛盾的有无问题。新旧矛盾之间绝不存在哪怕是一刹那的无矛盾的状态。

◇课堂练习: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A.事物有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B.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C.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内部 D.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矛盾普遍性含义的理解,A、B、C项说法都是片面的,只有D项符合题意,故选D。

2.毛泽东指出:“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wc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现象。”毛泽东上述论断的含义是()①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维中,矛盾都是普遍存在的②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点,即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③复杂的事物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有一个矛盾处于支配地位④矛盾存在于事物发展过程中,并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毛泽东的论断主要体现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观点。①④都是矛盾普遍性原理的体现。②没有揭示矛盾普遍性的内涵,把优点和缺点、成绩和错误简单地等同于两点论是不对

(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等,都体现了针对矛盾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办法,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成语? ◇探究提示:(1)上述材料说明了矛盾特殊性原理,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的三个方面(略)。

(2)“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等等。

◇课堂练习:在现实工作和学习中,不敢正视矛盾和揭露矛盾,而是回避矛盾和掩盖矛盾,这些表现实际上是()A.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B.否认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否认意识具有能动性 D.否认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理解,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故A项是正确的,B、C、D项不符合题意。2.矛盾特殊性原理。

教材中毛泽东的名言主要说明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必要性,由此引出我们所要学的相关内容。

我们学习了矛盾普遍性原理,它为我们正确分析事物指出了正确的方向。但仅仅承认矛盾普遍性是不够的。因为物质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种矛盾是千差万别的。本部分介绍矛盾特殊性的含义及矛盾特殊性的表现。

(1)矛盾特殊性的含义: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课堂练习:下列表述中,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是()①对症下药、量体裁衣②欲擒故纵、声东击西③因地制宜、因时制宜④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D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理解,如果直接以文字陈述来解释矛盾的特殊性并以此来设置相应的选项,那么,这道题就能力考核的要求来说,并不是考查理解能力,而是考查再认或再现能力。而各选项以中国成语典故的形式出现,使得学生所熟悉的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的内容表述发生了转换,这就需要学生仔细审题、认真分析。(2)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0

※文科班补充:我们在学习矛盾的特殊性时,要与矛盾的普遍性联系起来分析。①从空间矛盾的普遍性说“事事有矛盾”。那么,各个事物所包含的矛盾是否一样呢?是由矛盾特殊性来回答的问题: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有不同的特点;二是同一矛,的两个方面也各有其特点,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②从时间上看,矛盾普自洼说“时时有矛盾”。那么,每一事物的矛盾自始至终都一样吗?这又需要矛盾自特殊性来做出回答: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也必须进i具体分析。这三个“不同”,就构成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也可以说,“事事”“目时”都要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这样分析,不仅有助于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和比较中更准确地把握矛盾特殊性的含义,而且也为学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材“相关链接”介绍了在我国的历代文学宝库中,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作品浩如烟海,但读者完全可以凭借人物各自的特殊性,把它们区别开来,此材料主要体现了矛盾特殊性原理,即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课堂练习:

1、一事物之所以成为这个事物而不是他事物,就是因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主要是指()A.事物的外部特征

B.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C.事物内部的特殊矛盾 D.解决矛盾的不同方法 答案:C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矛盾特殊性的表现,A、B、D项不符合题意,c项是最佳选项。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其表现是()①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③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④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考查学生的识记和再现能力,①②③符合题意,④是矛盾普遍性的表现。故选A。

◇课堂探究:从这个故事中,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探究提示: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谈到“天地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和“天地间

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

就是说,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

结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漫画:漫画中的先生以“香蕉、苹果”与“水果”概念的区别为由拒绝吃“苹果、香蕉”,因为医生让吃“水果”。从而割裂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此漫画引

导学生加深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理解。

◇课堂练习: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这种联结表现在();

①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②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④二者在不同的场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该题是从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的角度考查学生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识记能力。该题应选C项。②观点错误,④不是从两;者相互联结的角度说明两者的关系,而是从两者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的角度而言的,不符合题干要求。2.“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A.否认了事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系 B.否认了事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 C.否认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 D.夸大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

答案:A 解析: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白马既有矛盾的特殊;性也有马的共性(普遍性),这是矛盾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白马非马”论者割裂了二者的统一。3.下列关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B.没有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 C.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相互转化观点的理解,因为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的区分是相对的,随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故C是正确选项,A项表述有误,B、D项不符合题意。

(2)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哲学基础。

因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每个国家都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因此,只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②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把马列主义(普遍性)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特殊性)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③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鲜明地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具体地说,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特征和基本原则(普遍性);另一方面,又要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中国自己的特色(特殊性)。

◇课堂练习:

邓小平多次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哲学依据是()A、矛盾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 B、矛盾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D.个性寓于共性之中,共性包含着个性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了对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关系原理的理解,材料的哲学依据是矛盾

617-

第四篇:2015-2016学年人教版必修四教案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九课第一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课前准备: [学生分析]

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学生任务]

布置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几个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语、寓言或某一事件等。

二、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运用: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运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习惯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能力目标]

初步形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理解矛盾是一切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原因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学会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抹杀和否定。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通过分析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就不会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

三、教学方法: 1.讨论法、启发式教学

2.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四、教学重点、难点: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五、教学内容分析: 这一框共有两目。

第一目,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矛盾的定义——矛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漫画“他敢剪吗?” 请问:

1、他为什么不敢剪?

2、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回答略。

老师总结:在图中,甲、乙二人的上与下是互相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结论是“不敢剪”。剪断绳子的后果会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可以得出:矛盾的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创设情境,多媒体播放: A.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B.福是祸之所倚,祸是福之所伏 C.失败乃成功之母

D.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E.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运用: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上面的话。

老师提示: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创设情境,播放多媒体:图片“贫富”、“和平与战争”“胖瘦”

设问: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斗争”是否等同于哲学上所讲的“斗争”?如果不能,那么这两者是何关系?请同学们再举一些例子

教师引导提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哲学上的“矛盾”和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分析学生所举的事例,引导学生总结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什么关系。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共同探究:课本69页,思考探究:

(1)史伯和孔子的话中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

教师提示:最关键的是联系自己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两者关系的理解,也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用联系的观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共同探究:阅读课本71页探究,讨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什么范围是普遍性的矛盾,在什么范围是特殊性的矛盾,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教师归纳: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变的,在不同场合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判断正误:

(1)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普遍现象和特殊现象(NO)(2)矛盾的特殊性包含矛盾的普遍性(YES)(3)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局部的关系(NO)(4)就具体事物而言,有的具有矛盾的普遍性,有的具有矛盾的特殊性(NO)

4、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教师: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我们的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如“解剖麻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方法都是正确

学生运用:请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的道理。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依据。

八、课堂检测:

1.“白马非马论”这一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A.它只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否定了矛盾的次要方面 B.它看到了内因而否定了外因

C.它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地辨证关系原理 D.它片面地夸大了矛盾的普遍性,而否认了矛盾的特殊性 答案:C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

①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②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③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D

九、板书设计: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的基本属性(1)矛盾的同一性(2)矛盾的斗争性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7-

第五篇:2015-2016学年江苏南京溧水三中高二政治教案: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人教版必修4)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0.2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2、理解创新与民族进步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用辩证否定观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批判性思维,培养革命批判精神与勇于创新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创新意识,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明确创新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教学重点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收集、整理有关资料,并组织学生探究、讨论哲学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辩证的否定观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在辩证的否定中发展的,我们要解放思想,树立创新意识,与时俱进,推动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本节课我们就要学习创新对民族进步的作用。

(二)进行新课

一、创新的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8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技术的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因此,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9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教师点评: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创新。

创新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大发展,还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9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教师点评:人类的思维方式也不断发展创新。

(1)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实践方式决定的。不同的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不同性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内容。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

恩格斯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2)创新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9页探究框题内容,并思考所提问题。教师点评:人类文化也在创新中不断发展。具体实例(略)

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社会主义文化也不例外。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继承中国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从而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二、创新与民族进步的关系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上述内容,并思考创新与民族进步的关系。

教师点评: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没有创新,我们就失去了追寻真知的可能;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没有创新,我们就不能在变化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藻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三、综合探究: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总结本单元内容,并思考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学生活动:自主阅读,积极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要求人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要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人手,不能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要把事物的现状与它的过去和将来联系起来考察;既要看到事物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更要看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和发展;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只看到事物的现状,看不到事物的过去和将来,或者只看到事物数量的变化和场所的变更,看不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只看到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内在根据。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分歧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分歧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教师点评: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和处理一切矛盾的关键。

3、坚持唯物辩证法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从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教师点评: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和坚决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课堂总结、点评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创新对民族进步的作用,知道了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我们还总结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明确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与分歧,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四)实例探究

[例1]1992年,党的14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实现了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为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这主要说明

()

A、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C、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D、创新推动了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答案:D [例2]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在()

①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②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③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④创新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

A.① ② ③ B.①

C.① ② ④ D.① ② ③ ④ 答案:D [例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分歧在于

()

①是否承认联系

②是否承认矛盾 ③是否承认发展 ④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A.① ② B.① ③

C. ② ④ D.③ ④ 答案:C ★课余作业

收集材料,思考、讨论创新对民族进步的作用。

下载2015-2016学年江苏南京溧水三中高二政治教案: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人教版必修4)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5-2016学年江苏南京溧水三中高二政治教案:9.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人教版必修4).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