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国学启蒙
第 一 课《论语》八则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感悟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古代圣贤做人、处事的教诲。教学内容:
1、人物介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八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
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3、《论语》中庸的道德标准
在《论语》中,孔子把在“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其含义大致有三:
执中守正
就是 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折中致和
就是 执两用中 和而不同。
因时制宜
就是 与时俱进 通权达变 随机应变
所以综合起来,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教学内容:《中庸》二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教学重点:关键在落实上。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顺着人的天性的就可以叫做道,我们说“天理昭彰”,就是讲的顺应人的天性啊!违背了人的天性,就是违反天道,违反天理。
复习内容:
1)让小朋友复习上堂课的内容:《大学》二则。齐声背诵。
讲解内容:
天赋“人心”叫做“性”,循着本性的叫做“道”,修习“道”的叫做“教”。这道哇!不可片刻离开的啊,可以离开,不是“道”啊。人的天性就决定了人们能够建立起人的社会系统,是一切教育的本原基础与出发点。离开了这样的本原,其他就无从谈起。|所以,能够顺着人的天性的就可以叫做道,我们说“天理昭彰”,就是讲的顺应人的天性啊!违背了人的天性,就是违反天道,违反天理,能够修习这样的天理和天道的,就是我们说讲的“教”了。所谓的道,和我们的生存像鱼和水一样,片刻时间都不能离开,可以离开的,就不是道了。
其实,讲人性,讲人道(人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之道)是在我国古代就有儒家提出,并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啊!在这一点上,我们比西方早了千年哪!
2)理解译文:上天所赋予人的一切叫做本性,依照这种本性去做叫做正道,理解并发扬正道叫做教化。道,是不可片刻背离的;如果可以背离,那就不是挣到了。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到他的行为时也警惕谨慎,在别人听不到他的言语时也畏惧小心。
3)自学诵读、理解译文、背诵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理解译文:《四书》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
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4)熟读 小组内背诵 作业:背诵课文、理解句意
第 四 课《列子.汤问》二则
教学目的:教会学生谦虚好学是做人最根本的美德。
《列子·汤问》的作者是列御寇
《列子·汤问》是列子所辑注,里面具有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
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人所作,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成的,晋张湛注释并作序 列子简介:
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教学内容:《列子.汤问》二则
复习:背诵上节课所学内容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1)讲授新课: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动。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2)理解句意: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就自己说已经学完了,于是告辞回去。秦青没有阻止他,在郊外的大路上设宴送行;(秦青)击打着乐器,悲壮地歌唱起来,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要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
举例说明: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向别人请教是要虚心认真听讲。同学们有的时候,会对别人不尊重也不以为然。作为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帮助孩子克服这些坏毛病。总结:本节主要讲述了小朋友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品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习惯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3)小组内学习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方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 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译文:
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刚刚弹琴,琴义在于赞 美泰山,子期说:琴弹得好似巍峨的泰山;琴义在叙说流水,子期说:洋洋(水很大)的琴声好似流水,伯牙所要表达的内容,子期必定会知道。
4)课文延伸:
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人的一生难得遇到知音 作 业:熟读 背诵 复述译文
小学六年级地方课程
传统文化教案
王标小学 2016年9月
第二篇: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第1课 《论语》(八则)、一、经典回放:
看课本第1—3页原文和文意 教学过程:
二、简介《论语》。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第3页
七、活动广角:第4页
八、成长阶梯:第4页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本课在阅读原文时最初兴趣不大,但是在理解了文意之后,很多同学兴趣很高,学的很认真。我感觉学生对古代名人了解太少,对传统文化知道不多。
第2课《大学》(二则)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5—7页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8页
六、活动广角:第8—9页
七、成长阶梯:第10页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教学反思:本课通过诵读文章,让学生理解《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人们的美德,更新精神面貌,专注于追求善的至高境界。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边读边理解,让学生受到教育。在诵读下一段文章中让学生了解了“慎独”的含义,结合故事,让学生知道做人的道理。我感觉一些学生从心里反省自己,开始审视自己的言行。
第3课《中庸》(二则)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11—13页原文和文意。
二、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3、(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4页 指名读,然后说一说读后有何感想。
六、活动广角:第15页
七、成长阶梯:第16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学生在学习后有很大进步,对于学习方法等明白很多,很多同学谈感想很透彻、很深入,也是一次思想教育。但从学习中发现,很多同学积累的词语、名言警句不够多,需要逐步积累、学习。
第4课、《列子·汤问》(二则)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17—21页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你对薛谭有何看法?你会学习他吗?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9页
六、活动广角:第19、20、22页 交流:“薛谭终身不敢言归”说明了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七、成长阶梯:第20、23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5课、《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24—28页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26、29页
六、活动广角:第26、29—31页
七、成长阶梯:第31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三篇: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1课
《论语》学而篇第一
一、经典回放:看课本21-23原文和文意 教学过程:
二、简介《论语》。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六、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2课《论语》为政篇第二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23-25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2、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3、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3课 八佾篇第三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25-28页原文和文意
二、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4课 里仁篇第四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28-30页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5课 公冶长篇第五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30-34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6课 雍也篇第六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34-37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7课 述而篇第七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37-41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8课 泰伯篇第八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41-44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小卡片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小卡片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9课 子罕篇第九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44-47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0课 乡党篇第十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47-50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1课 先进篇第十一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50-54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2课 颜渊篇第十二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54-58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3课 子路篇第十三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58-62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卡片和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卡片和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高要市莲塘镇第二小学
传统文化 六年级上册教案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
任课班别: 六(6)班
任课老师:孔小玲
第四篇: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下学期
传统文化教案
李台镇中心小学
赵丽平
年3月2013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诗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3、想象“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二、自读<<观书有感》<<已亥杂诗>>理解诗意 自读全诗,整体感知。
读《观书有感》<<已亥杂诗>>有什么感觉?这两首诗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诗,提出疑问。
三、细读《观书有感》<<已亥杂诗>>理解诗意
1、《观书有感》<<已亥杂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读生字:徘徊 浩荡 吟鞭 一鉴开,象一面镜子被打开。天光,比喻书中的内容。浩荡,广大无边。吟鞭,诗人的马鞭。
3、理解两首诗的意思。
四、总结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诗意。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观书有感》<<已亥杂诗>>。
五、背诵《观书有感》<<已亥杂诗>>。诗词两首
教学目标:
1、理解《放言》<<浣溪沙>>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词。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二、自读《放言》<<浣溪沙>>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放言》<<浣溪沙>>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三、细读《放言》<<浣溪沙>>理解词意
1、《放言》<<浣溪沙>>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读生字:蓍 狐 疑
狐疑,传说狐多疑,冬天河水结冰,狐从冰面走过时,都是边走边听.此处形容犹豫不决。
钻龟与祝蓍,都是古代占卜的方法。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四、总结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五、背诵《放言》<<浣溪沙>>。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诗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教学重点:
学习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二、自读<<琴诗》<<秋日>>理解诗意 自读全诗,整体感知。
读<<琴诗》<<秋日>>有什么感觉?这两首诗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诗,提出疑问。
三、细读<<琴诗》<<秋日>>理解诗意
1、<<琴诗》<<秋日>>>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3、理解两首诗的意思。
四、总结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诗意。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琴诗》<<秋日>>
五、背诵<<琴诗》<<秋日>>。汉服
教学目标: 了解汉服的发展历程和式样,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阅读书籍和网络搜索等形式,来了解汉族的发展历程和服饰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我国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并且汉族和少数民族互相取长补短,丰富了各族的文化,从汉族的服饰中,感受美的力量。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汉族服饰的发展历程和样式;通过观看华美飘逸的汉服和汉服服饰的样式,了解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右边图片,你知道这是谁的剧照吗?他穿着什么服饰?(利用图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大家知道,现在在国家的一些重大的庆典和礼仪性的场合,为了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通常会让礼仪小姐穿上旗袍。但是你们可否知道,旗袍并非汉族人的真正的民族服饰,而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满族的民族服饰。汉服起源何时?让我们走进本课的学习——汉服。
二、汉民族简介
中国共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被称为“中华民族”,而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灿烂。汉族在汉代以前被称为“华夏民族”。《左传》中对“华夏”两字的解释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板书)也就是说,华就是指的服饰,而夏指的是礼仪,所以说,汉族又叫做华夏民族,而华夏民族中的“华夏“两字,就是服饰和礼仪的结合体。而到了汉代,由于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强盛的朝代,所以从汉代起,华夏民族又开始被称为汉族。
一、汉服
1、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民族服饰的简称。你知道夏商时期的中原地区,华夏族穿什么样的服饰?
2、春秋时期,出现什么样的服饰?有何影响?(深衣)
3、汉服的总体风格以清淡平易为主,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有何特点?
4、成语故事:你知道“胡服骑射”的故事吗?(请一位学生讲一讲)
5、你说我说: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改革服饰?对赵国有何影响? 教师点拨:汉族服饰很注重吸收其他少数民族服饰的精华,汉服宽衣博带、常裙长袍,拖拖沓沓,作战十分不便。而胡人的服装,短衣窄袖,轻便利落。“胡服骑射”极大地提高了赵国军队的战斗力。
二、拓展思维: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你怎样看待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查找资料,你能不能找出类似的例子?
五:小结 在五千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服饰以超然的神韵,展示者华夏风采,滋养着炎黄精神。中华民族是个对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中,从服饰的相互借鉴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民族友好、相互学习是主流。
六:布置作业 你对哪个时期的汉服感兴趣,请收集资料或阅读书籍,并记录下来。
第五篇: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传统文化备课 第 一 课 《论语.为政》二则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感悟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古代圣贤做人、处事的教诲。教学内容: 1)、人物介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二则》。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学习课文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跟师朗读2遍,3、)小组内互读初步感知课文意思
4、)句意孔子说:“仲由!交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明智的做法。”
5、)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6、)自学第二节
子曰:“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1),小车无軏(2),其何以行之哉?”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作 业:流利的背诵课文,理解句意,明白其中的道理。
第 二 课 《大学》二则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大学》?大学的大概内容是什
么?
教学内容:学习《大学》二则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教学重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复习内容:
1、)上堂课的内容:背诵
2、)跟师朗读
3、)讲解内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人们的美德,在于更新人们的精神风貌,在于引导人们专注于追求善的至高境界。有所专注之后才能有确定的目标,目标确定之后才能心境不乱,心境不乱之后才能深思安和,深思安和之后才能潜心思考,潜心思考之后学问道德才能臻于极致。凡物都有根和枝末,凡事都有起始和终结,知道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就比较接近于大学之道了。
(举例说明)一个六岁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他骄傲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姥姥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客人愕然。从这个例子说明:家长不能一味的培养孩子技能,但不知道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他表演,而是为了让他有一计之长,将来好做事。可他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怎么去做事?一个连自己的家长都瞧不起的孩子,他怎么会虚心向别人学习?
4、)自学诵读、背熟、理解意思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总 结:为什么要学习《大学》?因为它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大学》的内容是教育学生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在培养好了自己的品德后,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我们能够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
互 动: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对《弟大学》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自己原来哪些方面做的不够。
家庭作业:请家长帮助背诵《大学》二则
第 三 课
教学目的:把孝心的观念引入到小朋友的心田。教育小朋友孝敬父母要从小事做起。不但孝,关键是顺。培养小朋友的感恩之心。
教学内容:《中庸》二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教学重点:关键在落实上。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顺着人的天性的就可以叫做道,我们说“天理昭彰”,就是讲的顺应人的天性啊!违背了人的天性,就是违反天道,违反天理。
复习内容:
1、)让小朋友复习上堂课的内容:《大学》二则。齐声背诵。讲解内容:
天赋的“人心”叫做“性”,循着本性的叫做“道”,修习“道”的叫做“教”。这道哇!不可片刻离开的啊,可以离开,不是“道”啊。读:人生而赋有一切“人”的天性,用朱子的话就叫做天理。国学论坛
人的天性就决定了人们能够建立起人的社会系统,是一切教育的本原基础与出发点。;、离开了这样的本原,其他就无从谈起。所以,能够顺着人的天性的就可以叫做道,我们说“天理昭彰”,就是讲的顺应人的天性啊!违背了人的天性,就是违反天道,违反天理,能够修习这样的天理和天道的,就是我们说讲的“教”了。所谓的道,和我们的生存像鱼和水一样,片刻时间都不能离开,可以离开的,就不是道了。
其实,讲人性,讲人道(人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之道)是在我国古代就有儒家提出,并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啊!在这一点上,我们比西方早了千年哪!
2、)理解译文:上天所赋予人的一切叫做本性,依照这种本性去做叫做正道,理解并发扬正道叫做教化。道,是不可片刻背离的;如果可以背离,那就不是挣到了。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到他的行为时也警惕谨慎,在别人听不到他的言语时也畏惧小心。
3、)自学诵读、理解译文、背诵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理解译文:《四书》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
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4、)熟读 小组内背诵 作业:背诵课文、理解句意
第 四 课
教学目的:教会学生谦虚好学是做人最根本的美德。
教学内容:《列子.汤问》二则 复习:背诵上节课所学内容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1、)讲授新课: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动。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2、)理解句意: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就自己说已经学完了,于是告辞回去。秦青没有阻止他,在郊外的大路上设宴送行;(秦青)击打着乐器,悲壮地歌唱起来,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要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举例说明: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向别人请教是要虚心认真听讲。同学们有的时候,会对别人不尊重也不以为然。作为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帮助
孩子克服这些坏毛病。总结:本节主要讲述了小朋友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品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习惯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3、)小组内学习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方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 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译文:
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刚刚弹琴,琴义在于赞美泰山,子期说:琴弹得好似巍峨的泰山;琴义在叙说流水,子期说:洋洋(水很大)的琴声好似流水,伯牙所要表达的内容,子期必定会知道。
4、)课文延伸:
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再鼓琴。人的一生难得遇到知音 作 业:熟读
背诵 复述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