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共五则范文)

时间:2019-05-12 23:1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篇: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第五单元

绘画艺术

第13课

工笔

工笔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朵奇葩,向来以细腻和丰富著称。传统的工笔绘画需要极大的耐心和高超的运笔技巧和渲染技术。

中国画表现手法之一。与之相对应的是写意。

工笔画法出现较早,远在魏晋时期就被画家采用,并成为主要的或唯一的表现技法。像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就是用工笔画法创作的。隋唐至五代两宋,工笔画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日趋成熟。

工笔作为一种绘画技法,一般是在经矾水加工过的熟宣纸或熟绢上,用工细流畅的墨线勾勒出所画物象的轮廓,也称白描稿,然后用淡墨或色笔染出物象的阴阳向背,在此基础上染一层底色,一般是石绿用赭石作底色,石青用花青作底色,等等。底色染好后可正式上色。因设色重轻、浓淡、厚薄的不同,工笔又分为工笔重彩和工笔淡彩。不管是淡墨晕染,或是染底色,正式上色,都要在每着一笔墨或色后,用含有清水的毛笔晕染一次,以冲开墨或色的痕迹,而且要反复进行,即俗称的三晕九染。因在晕染设色过程中覆盖了部分轮廓线,因此,待最后一次色着完后,要视所绘物象的不同,用墨或色依原轮廓线重勾一遍,这样可使线与色融为一体。待全部完成后,如果仍感到画面色彩厚度或深度不够,可在画背面用淡墨水或色重染一至数次。

工笔画法要求线条工稳、细致、流畅,色彩匀净、明丽、典雅,所画物象造型准确生动逼真。工笔表现范围较宽,多用于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中的青绿、金碧及以楼阁建筑为题材的界画。除卷轴画外,工笔画法在古代壁画中也大量使用。

第14课

写意

写意画分小写意和大写意画,大写意突出一个大字,不是指大笔大纸,才量上的大永远只是相对而言的,而是贵在精神境界大,笔墨气魄大。如能在小幅画中写出大气象的山水或花鸟,才显出大写意的特点。

早在两宋时期的梁楷秉性疏野,放荡不拘,以粗阔的笔势、浓淡的水墨、简练豪放的减笔画风,大胆变格,开创了大写意画新风。历代画家中,最能充分发挥写意精神的代表人物是徐渭。由于他历经坎坷人生,加上天资过人,令他具备独特的艺术气质。

近代写意画大师齐白石以高度简练的笔墨为百花写精神,为万物表生命,诗、书、画、印齐全。他兼取文人画的放逸及宋画的细致,造就了单纯而丰富的艺术世界,形成写意画的又一座高峰。

大写意画注重心灵感悟的抒发,不着重物理表象的真实再现。大写意画重精神,这种精神既是画家个人的个性,也是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大自由和大解放。所以,大写意画在强调表现画家真情实感的同时,须同时强调游心于万物,整体把握客观世界生生不息的变化韵律,不受时空、体面、光色、透视等物理现象的束缚,这就是中国文化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极高境界。

天人合一既是有我之境,又是无我之境。有我与无我的统一才是大写意画的境界。而大写意画的本质,正是敢于超越客观物象世界,表现人的精神和宇宙之情,是一种生命的自觉。

早在唐代,山水画家张璪就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思想,这个“心源”二字就是画家的内在修养;由“心源”而产生的“心象”就是写意画的造型观。

书画艺术含纳天、地、人之精、气、神,包括着人文、意象和人格的多层意义。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多么高的艺术境界啊!大写意画以草书入画,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造型观和境界观。大写意画既是高度自我的艺术,又是高度忘我的艺术。有我与忘我看似相矛盾,其实是相统一的。

只有有意识地追求大写意画这一独特的境界,才能真正将这门解衣磅礴的艺术发扬光大。

第15课壁画

秦汉时期的壁画

中国壁画历史悠久,已知现存时代最早的壁画实物是秦代首都咸阳宫殿遗址发现的壁画残片,但是中国壁画绝非始于秦代,据古代文献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壁画了,只是没有保存下来,所以我们今天谈中国壁画只能从秦代开始。

秦代的建国时间由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虽然只有15年的时间,却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修筑了长城、驰道、宫殿、秦始皇陵等,这些建筑都是规模宏大,并有壁画和雕塑装饰。

秦宫壁画属于殿堂壁画,中国历代宫殿、厅堂都有装饰壁画,内容多为山川景物、文武功臣、神仙灵怪等。这些壁画多为宫廷画师、名家巨匠所绘,所以艺术水平都比较高。只是这些殿堂壁画几乎都随着古建筑的倒塌而毁灭了。近年发现的秦宫壁画残片不仅是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也是唯一的殿堂壁画实物,非常珍贵。

汉墓壁画的构图,造型和色彩都具有装饰性,以装饰性统一画面,使天、地、古、今统一,使整个建筑统一,浑然一体。形成建筑统一,壁画统一,建筑与壁画统一的“三统一”。这是中国艺术总的来看,汉代壁画的风格特点是:气韵生动,奔放有力,朴实浑厚,简朴大方。有装饰性,有气势,为中国艺术的民族风格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汉墓壁画的主要代表作有《卜千秋墓壁画》《洛阳烧沟61号汉墓壁画》《和林格尔汉墓壁画》《望都汉墓壁画》《密县打虎亭汉墓壁画》《营域子汉墓壁画》《安平汉墓壁画》等,此外还有汉代画像石和画像砖。

第16课版画

起源

中国版画的起源,有汉朝说、东晋说、六朝以至隋朝说。现存中国最早的版画,有款刻年月的,是举世闻名的咸通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卷首图,根据题记,作于公元868年。四川成都唐墓出土的至德本版画,据估计比咸通本早约百年。唐、五代时期的版画,在中国西北和吴越等地都有发现的作品。作品大多古朴俊秀,奏刀有神。内容题材以宗教经卷为主。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的佛教版画,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刻本章法完善,体韵遒劲。同时,在经卷中也开始出现山水景物图形。其他题材的版画,如科技知识与文艺门类的书籍、图册等也有大量的雕印作品。北宋的汴京,南宋 临安、绍兴、湖州、婺州、苏州、福建建安、四川眉山、成都等,成为各具特色的版刻中心。同一时期的辽代套色漏印彩色版《南无释迦牟尼佛像》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彩色套印版画,在世界文化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实用的要求,在宋代也出现了铜版印刷,主要用于印制纸币和广告。元代的「平话」刻本是中国连环版画的前身。

明清两朝

版画欣赏在欣赏版画近千年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大量作品时,有以下一些艺术特点值得注意:

1、尽可能利用对象的本色,显出木味。

2、巧妙利用「留黑」手法,对刻画的形体作特殊处理,获得版画特有的艺术效果。

3、发挥刻版水印的特性,让大块阳刻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4、通过巧妙构图,以丰满密集和萧疏简淡等不同风格来衬托表现主题。

第六单元 诗词诵读

(二)第17课

古诗两首

《观书有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揭示课题

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二、写——整体感知

三、品——还原诗情

(一)、出示: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三)、学生写话:大致写写对这首诗的理解

(四)、背诵这首诗。

四、悟——引入哲理理解

1、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引出: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池水清澈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

2、交流,指答。出示、齐读: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五、拓——延伸阅读范围

《己亥杂诗》(之五)

教学设计

1.作者简介

2.背景介绍

3.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4.名句赏析

5.小结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6.拓展提高(课件:读写训练)

7.朗读并背诵诗歌(指导)

五、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总结本课

第18课

诗词两首

教学目标

1、理解《放言》所表达的哲理,了解古诗借用典故表达主题的写法.2、了解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通俗朴实的风格.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二、,放言五首赏析

1、让学生看注释,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2、教师范读诗文,以此感染学生.3、串讲课文(讨论式)

问:诗文上阕提出了什么“决狐疑”的方法

分析:首先否定了“钻龟”,“祝蓍”这一类做法.接着用如何鉴别玉石和辨别木材间接地告诉了这个方法.明确:这个方法就是历史,就是时间.它们可以透视一切伪装,一切虚假,一切欺骗的本来.问:下阕借用周公和王莽的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什么观点和感情

(让学生看注解4和注解5)学生复述周公和王莽的典故.是啊,周公也有被人误解的时候,王莽也有蒙蔽他人的时候.诗人借此安慰朋友,表 达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同时发泄了自己内心的不平.4,全班有感情地朗诵全诗.5,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2)课后自读下面这首诗:

浣溪沙

教学目标

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说明: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

2、难点:理解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一、激发兴趣

1、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你还记得哪些?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2、记得李白有诗《黄鹤楼》,其中有一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变迁、人生没有永恒的感慨。那么在曾经贵为一国宰相的宴殊笔下,会留给我们一些怎样的思考呢?

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浣溪沙》。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古诗词。

2、由学生积累过的《黄鹤楼》中慨叹时间的茫远、人生变化无常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导入对本词主题的理解与探讨。朗读体会,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词中所表现出的感慨抒怀之情。在朗读中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初步感知本词的字面意思。

三、感悟深邃内涵

四、布置作业

1、网上查阅有关宴殊的资料,了解其生平。

2、自由积累宴殊的其它《浣溪沙》词作2首,读读背背,感受词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完成作业。

3、可在课外讨论交流自己对作业中两个问题的认识与理解。通过网络资源、与同学的交流互动,拓展视野,增加积累,并在自我学习中增强语文能力。思路点拨

第19课 古诗两首

《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译文;如果说,悠扬的琴声来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如果说,优美的琴声是来自于弹琴的手指,那人们为什么不从手指上欣赏美妙的音乐呢

赏析;苏轼的《琴诗》,内容和形式都很特殊。关于琴是什么样的,琴声又如何,作者是只字未提,而是分别以两句诗组成一联,每联先设一个假定的前提,然后再提出疑问,而这种疑问又是以问句的形式进行否定,否定中又暗含了肯定的意思:如果说,悠扬的琴声来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言下之意,光有琴,婉转的琴声是不会自然发出来的;如果说,优美的琴声是来自于弹琴的手指,那人们为什么不从手指上欣赏美妙的音乐,也就是说,再高明的琴师,没有琴,灵巧的手指是奏不出乐章的

秋日偶成秋日偶成 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注释]

1)从容:不慌不忙。

(2)觉醒:醒。

(3)静观:仔细观察。

(4)春、夏、秋、冬四季。

(5)淫:放纵。

(6)豪雄:英雄。

[译文]

心情闲静安适,做什么事情都不慌不忙的。一觉醒来,红日已高照东窗了。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只要能够富贵而不骄奢淫逸,贫贱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

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万物静观皆自得

人生在世也就那么三、四十年的好日子,真不算长,转眼间已进“天命”之年,可自我感觉还没怎么活,人活着易,活出质量来难,在我看来,快乐的人生才是最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他人的人生。人啊,怎么活才能活快乐,这里面的学问还真大。常从朋友们的文章中看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多是悲情、伤感,充满对现实的无奈与苦闷,真正能把自己的快乐传递给大家的实在不多。

反躬自问,自我感觉是个活的快乐的人,尽管生活中遇到了诸多的挫折与磨难,在别人看来我应该是脸上挂满愁容的,可事实恰恰相反,我脸上的微笑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很难有什么事情能让我的心情阴晴不定了。

[析赏]日子闲散的时候,没有一样事情不自如从容,往往一觉醒来,东边的窗子早已被日头照得一片通红,写闲散日子的从容、逍遥、快乐。无挂无愁,每天都睡到日头高高的。

[名句]闲来无事不从容 睡觉东窗日已红

作者简介

程颢(hào)北宋(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生于湖

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黄陂县令,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卒于该县。父程珦年幼无力返乡,遂居于黄陂,曾任黄陂县尉,后官至太中大夫。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黄陂县尉时所生,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

第七单元传统服饰 第20课

汉服

一、汉民族简介

中国共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被称为“中华民族”,而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灿烂。现在在国家的一些重大的庆典和礼仪性的场合,为了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通常会让礼仪小姐穿上旗袍。但是你们可否知道,旗袍并非汉族人的真正的民族服饰,而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满族的民族服饰。而真正 的最正宗的汉人服饰,却在明末清初满清入关时被迫灭亡,今天,我就来给大家揭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当然,讲解历史之前,我首先要给大家讲讲什么是汉服。

板书:华+夏=服饰+礼仪=汉族

二、汉服定义

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民族服饰的简称。板书:汉服: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简称

三、汉服的基本特征

1、汉服的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宽袖,系带。

2、汉服与满服的区别

3、汉服与和服、韩服的关系。

A、和服、韩服是汉服的分支。

日本和韩国在古代都属于中华文化圈,它们在历史上都曾经学习和借鉴过许多传统中国的文化,比如服饰、文字,政治制度,器物、科技发明等等。B、和服与汉服的关系

C、韩服与汉服的关系

韩服和汉服的关系同样密切,尤其是男子的服饰,和汉服尤其相象。韩国人又将韩服称为“明服”,也就是中国明朝的服装。汉服款式和图片展示

四、插入图片序号和简介:

板书:汉服的基本特征:交领,右衽,宽袖,系带

汉服的分支:和服、韩服

第21课

龙袍与官服

龙袍(lóngpáo)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绣有龙形图纹的袍服。帝王的礼服。皇帝专用的袍。又称龙衮。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

龙袍是古代皇帝参加庆典活动时穿着的礼服。据《苏州府志》卷147记载,在明代万历29年(公元1601年)宦官孙隆到苏州充当税监,督造龙袍。1957年在北京十三陵定陵发掘的出土文物中就有用缂丝制成的龙袍。因龙袍上绣纹以龙为主,故此得名。

大明朝官服的定制 和官像画服饰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打败了蒙元帝国,也废止了元代的服饰制度,从皇帝到老百姓,都做了大规模的调整。大臣们参考周、汉、唐、宋的服饰形式,加以修改,先后试用了二十多年,才在洪武二十六年(西元一三九三年),确立了基本的款式。明朝的文武百官,依照官位大小品级,有不同的规定。戴在头上的有:

一、梁冠:

二、乌纱帽:

三、襆头:

四、四方平定巾:

五、飘飘巾:

六、东坡巾:

其他尚有儒巾、平顶巾、汉巾、软巾、吏巾、二仪巾、万字巾、披云巾、网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时也加上披肩。

女性的冠戴,是依照丈夫官品的大小区分。

明代袍的颜色,也分等级。一至四品官穿绯色(大红),五至七品官用青色,八品以下用绿色。官袍圆团花纹直径的大小也区分等级,一品用大独科花,直径五寸;以下品级用品,随品级大小而缩小。

女生官服各部名称

官袍的补子,也依照官阶的大小有一定的图像:

一、公、侯、驸马、伯用麒麟补、白泽补(白泽、麒麟,是神话动物或古代绝种的动物)。

二、文官,一品画仙鹤的补子。二品画锦鸡。三品画孔雀。四品画云雁。五品画白鹇。六品画鹭鸶。七品画鸂鸂。八品画黄鹂。九品画鹌鹑。杂职画练鹊。风宪官画懈廌。

三、武官,一品、二品画狮子。三品、四品画虎豹。五品画熊罴。六品画彪。七品也画彪。八品画犀牛。九品画海马。一、二品官服补子实物

明代官袍圆团纹,除了龙团纹,还有蟒衣(四个爪的龙)、飞鱼(有翅膀和鱼尾巴的龙)和斗牛(头上有两只弯角的龙),以及麒麟的纹路,穿这一些花纹大红袍的人,都是一、二品到公、侯、伯、驸马以上的高官。

明代的官像画服饰,验证了文献记载的史实,并补充文字叙述的抽象和不足,我们从许多官像画的服饰实例中,可以发现几种特色:

一、冠帽方面:可看出官方规定格式,只是原则上的条件宣告,样式也是多采多姿富於变化的。

由官家妇女装扮的华丽,也可看出先生对太太的疼惜与尊重,女生爱美、艺术要求的天份,就在凤冠上展露。也有一些女官像没有戴凤冠,只插几个头钗,可能是官便装,或早期凤冠还未形成制式、流行,也有可能跟官位大小有关系。

第22课

旗袍

一、汉服消失的历史原因

1、明朝末年的**:

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在起义中,明朝正规军和农民起义军两败俱伤,而此时,关外的满人乘虚而入,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2、满清的剃发易服政策:

A、剃发易服政策的目的:打击汉人的民族自尊心、汉对满人统治臣服的象征

B、剃发易服政策的内容:“十从十不从” 着重讲解: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

(由“男从女不从”引出清朝中后期汉服女装的异化,即满化。由“生从死不从”引出为何现在汉服被某些人污蔑为“寿衣”。)

C、剃发易服政策的执行过程:

着重讲解:1)重大事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2)执行口号:“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D、剃发易服政策的后果: 汉人传承了数千年的衣冠被毁于一旦,辉煌灿烂的汉族传统民族服饰到明末清初几乎被彻底灭绝,以至现在的汉族成了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没有民族服饰的大民族。

二、旗袍

深受殖民文化影响的上海,一些裁缝尝试将传统的满人旗装(形状类似于直筒子)运用西式的剪裁方法进行剪裁,收腰、开叉,使之突显人体曲线,展现性感和身材,一时成为上海以及全国的流行服饰。

旗袍是满族的传统服饰,二十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服饰设计师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揉和具象。在现时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国的女性服饰文化象征意 义。

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现在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传统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尽管旗袍改于满族妇女的袍子,或称旗装、旗服,但旗袍并不是旗装。旗袍是带有中国特色、体现西式审美、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旗装是满族妇女的民族服饰。

第八单元 历代文学 第23课 《诗经》与楚辞

一、《诗经》、楚辞比较综述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诗歌共三百零五首。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学者们把它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为《诗经》。《诗经》中的作品本来都是要以由乐器伴奏演唱的乐歌,所以《墨子•公盂篇》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它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小雅。

《诗经》中的三百零五首诗歌主要是由周王朝在各诸侯国的协助下于民间搜集的诗歌和贵族们为特定场合如祭祖、宴客、出猎、房屋落成等典礼,以及为讽谏、颂美等目的而向君主进献的诗组成的。内容非常丰富,归纳起来大致包括四方面。

(一)反映爱情与婚姻的诗篇

(二)反映社会矛盾的诗篇

(三)记载周部族历史的史诗

雅、颂中的一些诗篇在为周王朝歌功颂德的同时,也较客观地记录了周部族发展的历史。例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大明》等,这些诗叙事性很强,记述了自周始祖后稷建国至武王灭商的全部历史和传说。

(四)反映生产情况和礼俗的诗篇

比兴手法的运用是《诗经》的另一艺术特色。其在《诗经》中的运用是很成功的,显示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深刻观察,感受以及丰富的想像力,赋予作品以极大的艺术魅力,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第三个艺术特点表现在语言形式上。四言句是《诗经》的基本格式,它们语气自然,句法多样,形式整齐,是相当成熟的诗歌语言。章节的复沓是《诗经》语言形式的又一特点,作者的感情在反复咏唱中得到了充分表达,同时也给作品带来了回环反复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大量双声叠韵词、叠音词的运用,使作品的语言更优美、生活、形象。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这些优秀的篇章,确立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坚实基础,对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汉魏乐府到近代民歌、民谣的历代民歌是它的嫡传。

楚辞是战国后期形成于楚国的一种新型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上的又一诗歌高峰,楚辞的产生和形成与《诗经》不同,其有着古老的根源和复杂背景。

楚辞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地方色彩的新型诗体,与《诗经》相比,在内容、形 式上都有许多独具有特征。

从内容上看,楚辞作品中贯穿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着力于表现作者的主体感受和他们在社会以及自然现象激发下喷涌出来的情感。

从艺术表现形式上看,楚辞篇幅扩大,具有更大的容量,更强的表现力。

第24课

唐诗

1、诗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华。

2.在活动实践中感受唐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感情。

3.通过口语交际,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领悟人生的真谛。

活动准备

1.搜集、背诵唐朝著名诗人的诗词。

2.搜集唐朝诗人的故事。

3.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选出好作品拿到班级交流。

4.民主推选,成立由学生组成的最佳活动成果评议委员会

课时安排:二课时

活动步骤

第一课时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百花园,在缤纷的唐诗奇葩中尽情徜徉。

一、走进唐诗,你吟我诵

1.我最喜欢的一首唐诗(小组推荐,激情朗诵。)

杜甫的《登高》。王勃的《山居秋暝》。李商隐《乐游原》

2.我最喜欢的一句唐诗(自由发言,抒写感悟。)

3.我最欣赏的唐代诗人(抓住特色,勾勒个性。)

二、品味唐诗,你赏我析

1.到唐诗中去听鸟叫

2.到唐诗中去赏月

3.到唐诗中去安家

(唐诗的魅力远不只这些,唐诗背后的故事更是充满悬疑、充满诱惑与神秘!下面,我们就请大家来展示一下你所积累的与唐诗有关轶闻趣事。)

三、亲近唐诗,你讲我说

“推敲”的来历。李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宋之问吟诗遇老僧。

黄鹤楼李白止笔。白居易进长安。

四、学习唐诗,你创我写

主持人: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现代诗歌来描绘它的意境吗?

三、结束语

主持人:唐诗中那些优美的诗句,伴随着千千万万的华夏子孙的成长。唐诗中那些动人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让我们在唐诗的陪伴下茁壮成长!

第二课时(积累)古诗苑漫步的参考资料

一、古诗词里的春夏秋冬

(一)、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二)、描写夏的古诗词

(三)、描写秋天的古诗词

(四)、描写冬天的古诗和描写冬天的名句

二、古诗词中的花鸟虫鱼

三、古诗词中的山水风光

四、古诗词中的爱国情怀

五、古诗词中的离情别绪

六、古诗词中的名胜古迹

第25课

宋词

简介宋词

婉约与豪放——宋词中的两种主要艺术风格

“婉约”一词,早见于先秦古籍《国语?吴语》的“故婉约其辞”,晋陆机《文赋》用以论文学修辞:“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按诸诂训,“婉”“约”两字都有“美”“曲”之意。分别言之:“婉”为柔美、婉曲。“约”的本义为缠束,引伸为精炼、隐约、微妙。

“豪放”一词其义自明。宋初李煜的“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浪淘沙》),已见豪气。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也是“沉雄似张巡五言”。正式高举豪放旗帜的是苏轼,其《答陈季常书》云: 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豪放之作在词坛振起雄风,注入词中强烈的爱国精神,唱出当时时代的最强音。

二、欣赏 李清照的《一剪梅》 简介这首词写作背景

配乐朗读

学生读

教师教读

学生欣赏

教师欣赏。

归纳婉约词的特点

三、欣赏岳飞的《满江红》

1简介岳飞《满江红》

配乐朗读

抽学生读教学生一句一句的读

齐读学生欣赏

教师欣赏

《满江红》宋词鉴赏

四、怎样欣赏宋词怎样欣赏宋词呢?

1、知人论事,探其本源

2、笺注疏诂,明其大意

3、设身处地,得其意境

4、逐层求索,寻其脉络 5、吟味精研,察其匠心

6、深入善出,发其奥妙

第26课 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元散曲的相关知识。

2了解元散曲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二、能力训练点

元曲

1初步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从作品中提炼写作方法,训练学生以读促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通过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来了解这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

2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发现自己独得的秘密。

[教学法构想]

一、教法

1设计表格让学生通过查找了解有关元散曲的知识和相关的作家作品。

2通过诵读指导,体会语言,把握作品的艺术风格。

3有意识地进行写作方法指导,读写结合。

二、学法

1借助网络等媒体查找资料相互交流,学习对知识进行系统总结。

2反复诵读,抓住形象,体会情思。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了解作品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二、难点:体味作品语言,学习各种写作技巧。

[教学过程]

一、了解散曲的发展

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预习,汇报总结。

(1)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这一条是重点)

(2)外乐番曲的传入。(以下各条学生说到多少均可)

(3)元代商业繁荣,城市兴起,文娱需求增加。

(4)蒙古贵族喜声色文娱——统治阶级的提倡。

(5)外族统治,汉人受尽压迫,或借散曲以抒郁愤。

二、了解散曲独特的诗歌形式——与音乐相生相伴 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预习,汇报总结。

三、了解元散曲作家、作品的情况

四、比较阅读《正宫?醉太平刺世》和《双调?夜行船秋思》 问题:两首散曲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五、比较阅读《越调?天净沙秋》和《双调?大德歌春》 问题:两首曲诗如何打破常规,写出个性的?

常见的情景关系图: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六、阅读《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问题:试着说说你在阅读中的独特感悟和发现。(可随意选取一个角度进行鉴赏)

分析:(1)“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这两句景中蕴情,寄托深沉婉转。(2)视线由远山、碧水触及婀娜杨柳,滚滚飞絮,最易惹人愁思,让人生出几许怅惘。

第27课

明清小说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清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成熟期,这些小说多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由幸福的思想,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值得我们骄傲。

2.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了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而形成的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之一。梅兰芳是中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明清古典小说、戏剧。

难点:

a.明清书法和绘画方面的成就和特点。

b.《牡丹亭》主题思想的理解。

c.如何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待这时期的文化特点。

教法学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生自主学习与分组协作学习法相结合。

3.师生一起搜寻邮票、报刊上的有关资料或历史信息,并相互交流、介绍。教学资源

1.录像资料:《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2.京剧片断的录像资料。

3.校图书室中学生阅读丛书(《如何鉴赏书法、绘画、戏剧》等)。4.多媒体教学设备。

5.纪94邮票(梅兰芳京剧表演艺术)。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

a.精选音像资料片断。

b.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

借阅老师推荐书目。

3.师生学唱一段京剧。

4.师生搜寻有关的邮票、明信片、报刊等资料。

第九单元

齐鲁文人

第28课

李清照

教学目的1、感受李清照的婉约词风

2、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

3、比较李清照前后期作品风格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

2、比较李清照前后期作品风格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走近作者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课堂交流)

三、阅读诗词的方法:

1、初读词作,整体感知

2、品读词作,体味情感

3、诵读词作,读出真情

四、进入主体(前期作品):——赏析《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一)初读词作,整体感知

(二)品读词作,体味情感

上阕:

1、上片的前一句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提示:先翻译这句话,然后用一两个形容词来概括)

首句描绘室外晨雾尚未消散,又见浓云密布;室内兽形炉中喷出的瑞脑香的袅袅烟雾,缭绕四周。反映了词人百无聊赖的内心。(迷惘、愁苦、凄苦)

2、词人之“愁永昼”,是因何而愁呢?

“佳节又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本可以和丈夫一同登高望远,共饮菊花美酒,而如今只有自己。一个又字包含了词人无尽的伤感和惆怅之情,真是举世皆乐我独愁呀。

3、在这种愁情之下,词人就自然感觉“玉枕纱橱,半夜初凉透”。上片的后一句中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是哪个字?

4、句中“初”和“透”是否矛盾?为什么?

下阕:

1、下片前一句中,词人是如何排遣她孤寂凄凉的心情呢?

2、于是,词人捻花入室,但觉幽香满袖,久久不散,又触动了才下眉头的离愁别恨,发出这样的悲叹:“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下片的后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从修辞和内容两个方面)

3、能说说其他把抽象感情形象化的诗句吗? 略

(三)诵读词作,读出真情(提示:听录音学生跟读,再指明学生朗读,并点评)

五、比较阅读(后期作品)(提示:指明学生朗读)

《声声慢》

六、拓展阅读(提示:指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李清照堪称“中国第一女词人”,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她的其他作品,体味她的思想。精彩的朗读或朗诵是对作品的再创造,会让听众沉浸其中,深受感染。

七、我眼中的李清照

八、总结

九、作业:背诵诗文

第29课 辛弃疾

教学目标:全面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探索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简单回顾学过的辛弃疾词作

二、简单回顾辛弃疾的生平

三、根据所学词作,将辛词创作大体分为三类:

由学生举例完成1、表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失意的悲愤。

例如:《破阵子》又如:《贺新郎》

2、表现农村闲居生活情趣,描写农村景色和农村习俗。

例如:《西江月?遣兴》

3、表达其他情感的词作

例如,表达爱情的《青玉案?元夕》辛词的艺术成就

1、延续豪放词风,开辟新的领域

苏辛词的简单比较:

例如:苏轼《水调歌头》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意象的选择

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

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

又如《宋金词三首》中的前二首《沁园春》、《玉楼春》

1、分析《沁园春》的艺术特色:

第30课

蒲松龄

【自学指导】

1.掌握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体会作者用字准确的精妙。

3.正确理解本文宣扬的思想观点。

一、诗画揽胜:

1.蒲松龄,清代着名文学家。郭沫若称他:“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2.《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是我国着名的积极浪漫主义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我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它的主要艺术特色是:语言精炼,想象丰富,情节曲折。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

六、活动广角:

七、成长阶梯: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第31课

孔尚任

一、介绍孔尚任、孔尚任的人、文、品。

孔尚任(清),字聘之,一字季重,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著名戏曲家,代表作《桃花扇》。与洪昇《长生殿》并称“南洪北孔”。

二、介绍代表作

三、学生自读孔尚任《桃花扇》节选《哀江南》

1、阅读任务说明:

概括剧情―――――――故事情节。

归纳人物―――――――主要角色。

分析手法―――――――艺术特色。

整理知识―――――――字、词、修辞、典故等。

编制提纲―――――――阅读提纲。

2、归纳结题:

(1)编制阅读笔记――――纲目式笔记。

(2)老师点拨板书――――四篇古代戏曲的扼要板书设计

(学生阅读时,老师板书)

(3)老师小结:了解剧情的重要性。

掌握人物的必要性。

熟读台词的必然性。

3、过程安排:

围绕自学阅读导入。

分时段自学阅读剧本。

老师的点拨和引导。

4、方法手段: 导入。自读。点拨。

四、课内分组排练剧作课

第十单元

姓氏称谓

第32课姓氏

教学目标:

1、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能力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角度,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4.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姓氏发展、年节风俗、民族探源的基本命脉,对文化寻根产生兴趣。

2、了解姓氏来源的几种常见的形成方式。

3、了解各种年节风俗的来源。

4、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民族的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教学难点:通过对个体姓氏的了解、年节风俗的形式和民族的源流,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想:

一、课前学习

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利用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二、课堂学习

1、由教师介绍一些关于百家姓、年节风俗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积极参与,研讨各自姓氏的来源。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由姓氏来宣扬前辈的优良品质并使之发扬

教学步骤:

一.分析姓氏源流

1、新课导入:

2、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古姓,(姬、姒、姜)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明确:都有一个女字旁。

3、大家能不能猜测一下这是为什么?明确:与远古时期母氏氏族社会特点有关。

4、大家看一下“姓”这个字,拆下来就是女生,可见姓是因为生而得。因此在母氏氏族时期人们用姓是来区分不同的部落。既然我们讲清楚了姓,那么氏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氏”是什么意思?你们可以试着猜。(学生自由发言)

5、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多少种姓?(让学生讲,老师尽量表扬)

6、大家通过预习有没有发现其他获得姓氏的方法。(国名、自己祖先的字等。)

(一)以图腾作姓氏。最古的姓氏和氏族社会的图腾有关。如:姬、姜、姒、姚等。

(二)以分封的土地为姓氏,如周阳、虞、安陵等;

(三)以国名为姓氏。如齐、鲁、晋、宋、秦、楚、卫、韩、赵、魏、陈、蔡等;

(四)以担任的官街为姓氏,如司马、司空、太史等;

(五)以居住地为姓氏。如东郭、南宫、西门、延陵等;

(六)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如陶、匠、巫、卜等

(七)以先人的名或字为姓氏。如周平王的一个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便姓林;又如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之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八)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氏。如慕容、宇文、呼延等。

(九)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如伯、仲、叔、季等;

(十)因避讳而改姓氏,如丘姓因避讳孔丘而改为邱姓;庆姓因避讳刘庆(汉安帝的父亲)而改为贺姓等;

11、既然有这么多的姓氏来源,那么你们的自己姓氏是怎么来的,历史又有那些与你们同姓的名人?课前我已经布置同学们做这个工作了,我想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的姓氏。(自由发言)

展示:

(一)、林姓的由来。

(二)、李姓的由来

(四)、陈姓的由来

(五)、王姓的由来

(六)、黄姓的由来

第33课

名 字 号

随着语言文字和文化观念的发展,中国古代的人取名也越来越复杂,既有 “名”又有“字”,有的还有“号”。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故又称“表字”。“字”是男女成年后才加取的,表明他们开始受到尊重。一般名、字多由父母长辈所取,其中多表达长辈对子女的期望。如关羽,字云长,意为“展翅入云”;赵云,字子龙,取“云从龙”之意。“号”,是人的别称,又叫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以寄托或标榜自己的某种情操和旨趣,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以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号为“六一居士”,以表示自己鄙视利禄;南宋画家郑思肖在宋亡后自号“所南”,以示心向南方,不忘故宋。封建社会中的士大夫往往有自己的别号,宋代以后,取别号之风尤盛。

古人对取“名”、“字”比较重视。有的古人名、字涵义相近或相辅,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岳飞,字鹏举。有的古人名、字取自古书上的名句或成语,例如曹操,字孟德,出《荀子》“夫是之谓德操”句。有的古人名、字互为反义,例如曾点,字皙。(点,黑也;皙,白也。)有的古人还有“小字”,即乳名,例如曹操被称为阿瞒,刘禅被称为阿斗,都是乳名。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字中加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长幼,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示同辈关系。

同样,古人在名、字、号的用法上也很有讲究。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在尊称、下对上称呼时则称字、号,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时直呼其名,是一种很不礼貌的做法。

第34课 谦称 尊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许多地方都能体现出这个文明古国的谦敬之风。古人在说话时非常注意称谓,说自己时用谦恭之词,呼对方时用尊敬之语。

古人在说自己时的谦称因身份而有所不同。一般人说自己可以说“鄙人”、“在下”、“小可”、“不才”、“愚兄”,单个字可以说“仆”,如“仆窃不逊,近自托自无能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可以说“愚”,可以说“窃”,“愚以为”“窃以为”都是“我以为”的意思。大臣们在君主面前可以说“臣”、“微臣”,甚至说“奴才”(何绅不是经常说吗?),犯了罪了说“罪臣”。下级官吏在上级面前说自己“下官”、“卑职”。下级将领在统帅面前称自己“末将”。君主自己称呼自己时说“寡人”、“孤”、“朕”。丫环在主子面前自称“奴婢”。百姓在官员面前说“小人”“贱民”。古代女子谦称自己为“妾”、“妾身”、“贱妾”。出家人称自己“贫僧”、“贫道”、“贫尼”。所有这些都是古人对自己的谦称。

古人不但说自己用谦称,说自己家里人时也用谦称。说自己的儿子“犬子”、“不肖子”、“贱息”(“老臣贱息舒祺”《触龙说赵太后》)。说自己的女儿“小女”。说自己的父母为“家父”、“家母”、“家严”“家慈”。说自己的妻子“内人”、“贱内”。说自己的东西时也用谦称,自己的房子“寒舍”、“蓬荜”、“舍下”。自己的文章为“无能之辞”、“鄙贱之语”、“拙作”。自己的意见主张为“管见”、“浅见”。表演技艺时说“献丑”,自己的功夫为“三脚毛”。在别人之前发言不忘说“抛砖引玉”。

像这样的例子当然还有很多很多。我们通过对上面的分析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谦称都是用表示身份低、见识浅、品德低的一类词。比如“愚”是愚蠢的意思;“仆”原意是“仆人”,仆人身份多低。帝王的“寡人”是“寡德之人”。“犬子”就更不用解释了。古人用这些“不好”的字眼来表示谦虚在古文中随处可见。例如: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陈情表》)

“童子何知,躬逢盛饯”(《滕王阁序》王勃说自己是小孩子,小孩子知道的肯定 少)

“敢竭鄙怀,躬疏短引”(《滕王阁序》)

“则区区与诸君,论此于荒山之上”(归有光《山舍示学者》“区区”有见识浅陋的意思)

谦称自己用“不好”的字眼,称呼对方就不能用这些字眼了。古人称对方“子”、“吾子”、“君”、“足下”、“殿下”,复数有“二三子”。臣子称君王为“陛下”,太子为“殿下”。(“陛下”原意是台阶下,“殿下”是“功殿下”,臣子门呼皇上太子时不能直呼,所以用“陛下”“殿下”来代替,以此来表示敬意。像称呼一般人为“足下”、“阁下”也是同样的道理。)君王呼臣子为“爱卿”。古人在称呼对方父母时为“令堂”“令尊”,对方子女为“令爱”“令郎”,此处“令”的本意是“美好”的意义。说别人的意见为“高见”、“高论”。别人的文章为“大作”,称呼兄为“兄台”、称呼弟为“贤弟”,别人的妻子为“尊夫人”。别人的徒弟为“高徒”。别人的家为“府上”。称呼和尚为“高僧”、“圣僧”。尊称老师为夫子、师父、师傅、先生、先哲。

尊称在古文中非常常见,例如:

“今媪之尊长安君之位”(《触龙说赵太后》)

“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不直呼秦穆公,而呼他的手下是对穆公的尊称。)

从上面可以看出,尊称和谦称正好相反,多数用表示美好、高贵高尚的字眼来表示。这些表尊称谦称的词汇应该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中许多词汇还在使用。

有人说古人真是婆婆妈妈,用“你我他”不就什么都包括了。看看大街上处处可听到的“老头儿”“喂”“那个人”“这家伙”,我们现代人还有资格说古人婆婆妈妈吗?

探究课 姓氏寻踪

一、猜一猜姓氏

1、同学们,我先考考大家。(各打一姓氏)

(1)两画一大,两画一小。(2)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张着嘴,小口里面藏.(3)头在海里游泳,尾在天上发光。(4)走在上边,坐在下边,埋在两边。(5)枯泉(6)一曲东方红

2、同学们,你看,每个姓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的姓氏也非常多。每天我们都叫着别人的姓名,而我们自己的姓名也被别人叫着,可见,姓是非常重要的。

二、回顾《百家姓》

三、小组汇报

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对赵姓有所了解。那么,课下的时候让同学们搜集了与自己姓氏有关的资料。我请三个组的代表给大家汇报一下,其他同学可作补充。我做了一下统计,我们班人数最多的是张姓,其次是赵姓和王姓。

张姓的由来

王姓的来由

苏姓的来由:

四、延伸课外

关于姓氏还有很多很多知识,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去研究。

第二篇: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下学期

传统文化教案

李台镇中心小学

赵丽平

年3月2013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诗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3、想象“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二、自读<<观书有感》<<已亥杂诗>>理解诗意 自读全诗,整体感知。

读《观书有感》<<已亥杂诗>>有什么感觉?这两首诗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诗,提出疑问。

三、细读《观书有感》<<已亥杂诗>>理解诗意

1、《观书有感》<<已亥杂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读生字:徘徊 浩荡 吟鞭 一鉴开,象一面镜子被打开。天光,比喻书中的内容。浩荡,广大无边。吟鞭,诗人的马鞭。

3、理解两首诗的意思。

四、总结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诗意。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观书有感》<<已亥杂诗>>。

五、背诵《观书有感》<<已亥杂诗>>。诗词两首

教学目标:

1、理解《放言》<<浣溪沙>>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词。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二、自读《放言》<<浣溪沙>>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放言》<<浣溪沙>>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三、细读《放言》<<浣溪沙>>理解词意

1、《放言》<<浣溪沙>>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读生字:蓍 狐 疑

狐疑,传说狐多疑,冬天河水结冰,狐从冰面走过时,都是边走边听.此处形容犹豫不决。

钻龟与祝蓍,都是古代占卜的方法。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四、总结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五、背诵《放言》<<浣溪沙>>。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诗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教学重点:

学习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二、自读<<琴诗》<<秋日>>理解诗意 自读全诗,整体感知。

读<<琴诗》<<秋日>>有什么感觉?这两首诗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诗,提出疑问。

三、细读<<琴诗》<<秋日>>理解诗意

1、<<琴诗》<<秋日>>>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3、理解两首诗的意思。

四、总结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诗意。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琴诗》<<秋日>>

五、背诵<<琴诗》<<秋日>>。汉服

教学目标: 了解汉服的发展历程和式样,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阅读书籍和网络搜索等形式,来了解汉族的发展历程和服饰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我国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并且汉族和少数民族互相取长补短,丰富了各族的文化,从汉族的服饰中,感受美的力量。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汉族服饰的发展历程和样式;通过观看华美飘逸的汉服和汉服服饰的样式,了解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右边图片,你知道这是谁的剧照吗?他穿着什么服饰?(利用图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大家知道,现在在国家的一些重大的庆典和礼仪性的场合,为了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通常会让礼仪小姐穿上旗袍。但是你们可否知道,旗袍并非汉族人的真正的民族服饰,而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满族的民族服饰。汉服起源何时?让我们走进本课的学习——汉服。

二、汉民族简介

中国共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被称为“中华民族”,而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灿烂。汉族在汉代以前被称为“华夏民族”。《左传》中对“华夏”两字的解释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板书)也就是说,华就是指的服饰,而夏指的是礼仪,所以说,汉族又叫做华夏民族,而华夏民族中的“华夏“两字,就是服饰和礼仪的结合体。而到了汉代,由于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强盛的朝代,所以从汉代起,华夏民族又开始被称为汉族。

一、汉服

1、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民族服饰的简称。你知道夏商时期的中原地区,华夏族穿什么样的服饰?

2、春秋时期,出现什么样的服饰?有何影响?(深衣)

3、汉服的总体风格以清淡平易为主,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有何特点?

4、成语故事:你知道“胡服骑射”的故事吗?(请一位学生讲一讲)

5、你说我说: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改革服饰?对赵国有何影响? 教师点拨:汉族服饰很注重吸收其他少数民族服饰的精华,汉服宽衣博带、常裙长袍,拖拖沓沓,作战十分不便。而胡人的服装,短衣窄袖,轻便利落。“胡服骑射”极大地提高了赵国军队的战斗力。

二、拓展思维: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你怎样看待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查找资料,你能不能找出类似的例子?

五:小结 在五千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服饰以超然的神韵,展示者华夏风采,滋养着炎黄精神。中华民族是个对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中,从服饰的相互借鉴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民族友好、相互学习是主流。

六:布置作业 你对哪个时期的汉服感兴趣,请收集资料或阅读书籍,并记录下来。

第三篇:齐鲁书社六年级传统文化下册教案

第六单元 诗词诵读

(二)第17课 古诗两首

《观书有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揭示课题

出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二、写——整体感知

三、品——还原诗情

(一)、出示: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三)、学生写话:大致写写对这首诗的理解

(四)、背诵这首诗。

四、悟——引入哲理理解

1、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引出: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池水清澈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

2、交流,指答。

出示、齐读: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五、拓——延伸阅读范围

六、教学反思

《己亥杂诗》(之五)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初步理解诗的意思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学习的感受和理解。

2.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诗人豁达的胸襟,思辨的智慧,受到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陶冶。教学设计 1.作者简介 2.背景介绍 3.理解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诗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

后两句抒情。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4.名句赏析

5.小结: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6.拓展提高(课件:读写训练)7.朗读并背诵诗歌(指导)8.课后拓展

课下再找更多的关于朱熹和龚自珍的诗背诵。9.教学反思

第18课 诗词两首

《放言》

教学目标

1、理解《放言》所表达的哲理,了解古诗借用典故表达主题的写法。

2、了解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通俗朴实的风格。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二、放言五首赏析

1、让学生看注释,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教师范读诗文,以此感染学生。

3、串讲课文(讨论式)。

问:诗文上阕提出了什么“决狐疑”的方法

分析:首先否定了“钻龟”,“祝蓍”这一类做法。接着用如何鉴别玉石和辨别木材间接地告诉了这个方法。

明确:这个方法就是历史,就是时间。它们可以透视一切伪装,一切虚假,一切欺骗的本来。

问:下阕借用周公和王莽的什么典故表达了诗人什么观点和感情(让学生看注解4和注解5)学生复述周公和王莽的典故。

是啊,周公也有被人误解的时候,王莽也有蒙蔽他人的时候。诗人借此安慰朋友,表达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同时发泄了自己内心的不平。

三、全班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五、教学反思

《浣溪沙》

教学目标

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

难点:理解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所蕴含的深邃内涵。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你还记得哪些?能背给大家听听吗?

2、记得李白有诗《黄鹤楼》,其中有一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变迁、人生没有永恒的感慨。那么在曾经贵为一国宰相的宴殊笔下,会留给我们一些怎样的思考呢?

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浣溪沙》。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古诗词。

2、由学生积累过的《黄鹤楼》中慨叹时间的茫远、人生变化无常的诗句“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导入对本词主题的理解与探讨。朗读体会,初步感知

1、学生自由散读,结合书下注释,初步理解本词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词中所表现出的感慨抒怀之情。在朗读中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初步感知本词的字面意思。

三、感悟深邃内涵

四、布置作业

网上查阅有关宴殊的资料,了解其生平。

通过网络资源、与同学的交流互动,拓展视野,增加积累。

五、教学反思

第19课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这两首诗,初步理解诗的意思和蕴含的哲理,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学习的感受和理解。

2、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诗人细腻的情思,思辨的智慧,受到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陶冶。教学过程:

1、听、读 《琴诗》

2、译文:如果说,悠扬的琴声来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如果说,优美的琴声是来自于弹琴的手指,那人们为什么不从手指上欣赏美妙的音乐呢?

3、赏析:苏轼的《琴诗》,内容和形式都很特殊。关于琴是什么样的,琴声又如何,作者是只字未提,而是分别以两句诗组成一联,每联先设一个假定的前提,然后再提出疑问,而这种疑问又是以问句的形式进行否定,否定中又暗含了肯定的意思。如果说,悠扬的琴声来自于琴本身,那琴放在琴盒子里,为什么发不出声音,言下之意,光有琴,婉转的琴声是不会自然发出来的;如果说,优美的琴声是来自于弹琴的手指,那人们为什么不从手指上欣赏美妙的音乐,也就是说,再高明的琴师,没有琴,灵巧的手指是奏不出乐章的。

4、听、读 《秋日》

[注释](1)从容:不慌不忙。(2)觉醒:醒。(3)静观:仔细观察。

(4)春、夏、秋、冬四季。(5)淫:放纵。(6)豪雄:英雄。

5、[译文]

心情闲静安适,做什么事情都不慌不忙的。一觉醒来,红日已高照东窗了。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道理通著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只要能够富贵而不骄奢淫逸,贫贱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

6、编辑本段诗词鉴赏。

万物静观皆自得。人生在世也就那么三、四十年的好日子,真不算长,转眼间已进“天命”之年,可自我感觉还没怎么活,人活着易,活出质量来难,在我看来,快乐的人生才是最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他人的人生。人啊,怎么活才能活快乐,这里面的学问还真大。常从朋友们的文章中看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多是悲情、伤感,充满对现实的无奈与苦闷,真正能把自己的快乐传递给大家的实在不多。

反躬自问,自我感觉是个活的快乐的人,尽管生活中遇到了诸多的挫折与磨难,在别人看来我应该是脸上挂满愁容的,可事实恰恰相反,我脸上的微笑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很难有什么事情能让我的心情阴晴不定了。

7、[析赏] 日子闲散的时候,没有一样事情不自如从容,往往一觉醒来,东边的窗子早已被日头照得一片通红,写闲散日子的从容、逍遥、快乐。无挂无愁,每天都睡到日头高高的。

8、作者简介

程颢(hào)北宋(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生于湖

北黄陂县。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黄陂县令,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卒于该县。父程珦年幼无力返乡,遂居于黄陂,曾任黄陂县尉,后官至太中大夫。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黄陂县尉时所生,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著称。

9、教学反思

第七单元 传统服饰 第20课 汉服

教学目标:

1、认识汉服的形制,了解汉服的特点及发展演变过程。

2、引导学生学习搜集、阅读资料的方法,学会利用资料和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

3、激发学生喜爱研究汉民族服饰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之间的了解,培养热爱各民族文化的情感。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汉服的特点、感受汉服的华美。

了解汉服的发展演变,体会其承载的文化内涵。教学过程:

一、汉民族简介

中国共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被称为“中华民族”,而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灿烂。现在在国家的一些重大的庆典和礼仪性的场合,为了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通常会让礼仪小姐穿上旗袍。但是你们可否知道,旗袍并非汉族人的真正的民族服饰,而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满族的民族服饰。而真正的最正宗的汉人服饰,却在明末清初满清入关时被迫灭亡,今天,我就来给大家揭开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当然,讲解历史之前,我首先要给大家讲讲什么是汉服。

板书:华+夏=服饰+礼仪=汉族

二、汉服定义

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民族服饰的简称。板书:汉服:汉民族传统服饰的简称

三、汉服的基本特征

1、汉服的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宽袖,系带。

2、汉服与满服的区别

3、汉服与和服、韩服的关系。A、和服、韩服是汉服的分支。

日本和韩国在古代都属于中华文化圈,它们在历史上都曾经学习和借鉴过许多传统中国的文化,比如服饰、文字,政治制度,器物、科技发明等等。B、和服与汉服的关系 C、韩服与汉服的关系

韩服和汉服的关系同样密切,尤其是男子的服饰,和汉服尤其相象。韩国人又将韩服称为“明服”,也就是中国明朝的服装。汉服款式和图片展示

四、插入图片序号和简介

板书:汉服的基本特征:交领,右衽,宽袖,系带 汉服的分支:和服、韩服

五、教学反思

第21课 龙袍与官服

教学目标:

1、了解龙袍与官服的样子及象征意义,感受古代服饰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整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3、感受历史所赋予的服饰文化的政治内涵,培养学生对服饰文化的研究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龙袍与官服的权利象征意义,感受古代服饰的政治内涵。辨析不同时代官服的象征意义是本课的难点。教学过程

龙袍(lóngpáo)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绣有龙形图纹的袍服。帝王的礼服。皇帝专用的袍。又称龙衮。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

龙袍是古代皇帝参加庆典活动时穿着的礼服。据《苏州府志》卷147记载,在明代万历29年(公元1601年)宦官孙隆到苏州充当税监,督造龙袍。1957年在北京十三陵定陵发掘的出土文物中就有用缂丝制成的龙袍。因龙袍上绣纹以龙为主,故此得名。

大明朝官服的定制 和官像画服饰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打败了蒙元帝国,也废止了元代的服饰制度,从皇帝到老百姓,都做了大规模的调整。大臣们参考周、汉、唐、宋的服饰形式,加以修改,先后试用了二十多年,才在洪武二十六年(西元一三九三年),确立了基本的款式。明朝的文武百官,依照官位大小品级,有不同的规定。戴在头上的有:

一、梁冠:

二、乌纱帽:

三、襆头: 四、四方平定巾:

五、飘飘巾:

六、东坡巾:

其他尚有儒巾、平顶巾、汉巾、软巾、吏巾、二仪巾、万字巾、披云巾、网巾、瓦楞棕帽、瓜皮帽等等,形形色色,有时也加上披肩。女性的冠戴,是依照丈夫官品的大小区分。

明代袍的颜色,也分等级。一至四品官穿绯色(大红),五至七品官用青色,八品以下用绿色。官袍圆团花纹直径的大小也区分等级,一品用大独科花,直径五寸;以下品级用品,随品级大小而缩小。女生官服各部名称

官袍的补子,也依照官阶的大小有一定的图像:

一、公、侯、驸马、伯用麒麟补、白泽补(白泽、麒麟,是神话动物或古代绝种的动物)。

二、文官,一品画仙鹤的补子。二品画锦鸡。三品画孔雀。四品画云雁。五品画白鹇。六品画鹭鸶。七品画鸂鸂。八品画黄鹂。九品画鹌鹑。杂职画练鹊。风宪官画懈廌。

三、武官,一品、二品画狮子。三品、四品画虎豹。五品画熊罴。六品画彪。七品也画彪。八品画犀牛。九品画海马。一、二品官服补子实物

明代官袍圆团纹,除了龙团纹,还有蟒衣(四个爪的龙)、飞鱼(有翅膀和鱼尾巴的龙)和斗牛(头上有两只弯角的龙),以及麒麟的纹路,穿这一些花纹大红袍的人,都是一、二品到公、侯、伯、驸马以上的高官。

明代的官像画服饰,验证了文献记载的史实,并补充文字叙述的抽象和不足,我们从许多官像画的服饰实例中,可以发现几种特色:

一、冠帽方面:可看出官方规定格式,只是原则上的条件宣告,样式也是多采多姿富於变化的。

由官家妇女装扮的华丽,也可看出先生对太太的疼惜与尊重,女生爱美、艺术要求的天份,就在凤冠上展露。也有一些女官像没有戴凤冠,只插几个头钗,可能是官便装,或早期凤冠还未形成制式、流行,也有可能跟官位大小有关系。

第22课 旗袍

教学目标:

1、识旗袍的形制,了解旗袍的由来及其发展、改良的过程。

2、引导学生从调查走访和搜集资料中提取信息,了解现代人对旗袍的看法。

3、发学生研究旗袍服饰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喜爱。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旗袍服饰,感受旗袍端庄和典雅的艺术内涵;了解旗袍的发展演变过程。教学过程:

一、汉服消失的历史原因

1、明朝末年的**:

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在起义中,明朝正规军和农民起义军两败俱伤,而此时,关外的满人乘虚而入,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2、满清的剃发易服政策:

A、剃发易服政策的目的:打击汉人的民族自尊心、汉对满人统治臣服的象征 B、剃发易服政策的内容:“十从十不从” 着重讲解: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由“男从女不从”引出清朝中后期汉服女装的异化,即满化。由“生从死不从”引出为何现在汉服被某些人污蔑为“寿衣”。)C、剃发易服政策的执行过程:

着重讲解:1)重大事件:扬州十日、嘉定三屠2)执行口号:“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D、剃发易服政策的后果:

汉人传承了数千年的衣冠被毁于一旦,辉煌灿烂的汉族传统民族服饰到明末清初几乎被彻底灭绝,以至现在的汉族成了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没有民族服饰的大民族。

二、旗袍

深受殖民文化影响的上海,一些裁缝尝试将传统的满人旗装(形状类似于直筒子)运用西式的剪裁方法进行剪裁,收腰、开叉,使之突显人体曲线,展现性感和身材,一时成为上海以及全国的流行服饰。

旗袍是满族的传统服饰,二十世纪上半叶由民国服饰设计师参考满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是一种东西方文化揉和具象。在现时部分西方人的眼中,旗袍具有中国的女性服饰文化象征意 义。

在浓厚的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现在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传统旗袍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尽管旗袍改于满族妇女的袍子,或称旗装、旗服,但旗袍并不是旗装。旗袍是带有中国特色、体现西式审美、采用西式剪裁的时装。旗装是满族妇女的民族服饰。

三、教学反思

第八单元 历代文学 第23课 《诗经》与楚辞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与楚辞的产生,感受诗经与楚辞的语言魅力。

2、学习诵读和积累古典诗歌。

3、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学习屈原对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精神以及对祖国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本课重点和难点:

了解《诗经》和楚辞的由来,感受屈原伟大而高洁的人格品质。教学过程:

《诗经》、楚辞比较综述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诗歌共三百零五首。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学者们把它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为《诗经》。《诗经》中的作品本来都是要以由乐器伴奏演唱的乐歌,所以《墨子•公盂篇》说:“弦诗三百,歌诗三百。”它根据音乐的不同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雅又分为大雅、小雅。

《诗经》中的三百零五首诗歌主要是由周王朝在各诸侯国的协助下于民间搜集的诗歌和贵族们为特定场合如祭祖、宴客、出猎、房屋落成等典礼,以及为讽谏、颂美等目的而向君主进献的诗组成的。内容非常丰富,归纳起来大致包括四方面。

(一)反映爱情与婚姻的诗篇

(二)反映社会矛盾的诗篇

(三)记载周部族历史的史诗

雅、颂中的一些诗篇在为周王朝歌功颂德的同时,也较客观地记录了周部族发展的历史。例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大明》等,这些诗叙事性很强,记述了自周始祖后稷建国至武王灭商的全部历史和传说。

(四)反映生产情况和礼俗的诗篇

比兴手法的运用是《诗经》的另一艺术特色。其在《诗经》中的运用是很成功的,显示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深刻观察,感受以及丰富的想像力,赋予作品以极大的艺术魅力,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第三个艺术特点表现在语言形式上。四言句是《诗经》的基本格式,它们语气自然,句法多样,形式整齐,是相当成熟的诗歌语言。章节的复沓是《诗经》语言形式的又一特点,作者的感情在反复咏唱中得到了充分表达,同时也给作品带来了回环反复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大量双声叠韵词、叠音词的运用,使作品的语言更优美、生活、形象。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这些优秀的篇章,确立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坚实基础,对后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汉魏乐府到近代民歌、民谣的历代民歌是它的嫡传。

楚辞是战国后期形成于楚国的一种新型诗体,是继《诗经》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上的又一诗歌高峰,楚辞的产生和形成与《诗经》不同,其有着古老的根源和复杂背景。

楚辞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地方色彩的新型诗体,与《诗经》相比,在内容、形式上都有许多独具有特征。

从内容上看,楚辞作品中贯穿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着力于表现作者的主体感受和他们在社会以及自然现象激发下喷涌出来的情感。

从艺术表现形式上看,楚辞篇幅扩大,具有更大的容量,更强的表现力。教学反思

第24课 唐诗 活动目标

1、诗的各种信息的搜集、整理、探究,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华。2.在活动实践中感受唐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感情。3.通过口语交际,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领悟人生的真谛。活动准备

1.搜集、背诵唐朝著名诗人的诗词。2.搜集唐朝诗人的故事。

3.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选出好作品拿到班级交流。4.民主推选,成立由学生组成的最佳活动成果评议委员会 活动过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唐诗的百花园,在缤纷的唐诗奇葩中尽情徜徉。

一、走进唐诗,你吟我诵

1.我最喜欢的一首唐诗(小组推荐,激情朗诵。)

杜甫的《登高》。王勃的《山居秋暝》。李商隐《乐游原》 2.我最喜欢的一句唐诗(自由发言,抒写感悟。)3.我最欣赏的唐代诗人(抓住特色,勾勒个性。)

二、品味唐诗,你赏我析 1.到唐诗中去听鸟叫 2.到唐诗中去赏月 3.到唐诗中去安家

(唐诗的魅力远不只这些,唐诗背后的故事更是充满悬疑、充满诱惑与神秘!下面,我们就请大家来展示一下你所积累的与唐诗有关轶闻趣事。)

三、亲近唐诗,你讲我说

“推敲”的来历。李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宋之问吟诗遇老僧。黄鹤楼李白止笔。白居易进长安。

四、学习唐诗,你创我写

主持人: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现代诗歌来描绘它的意境吗?

五、结束语

主持人:唐诗中那些优美的诗句,伴随着千千万万的华夏子孙的成长。唐诗中那些动人的故事激励着我们对真善美的追求。让我们在唐诗的陪伴下茁壮成长!

六、教学反思

第25课 宋词

教学目标:

1、了解宋词的产生与由来,感受宋词的语言魅力。

2、诵读与积累宋词,培养欣赏美的能力。

3、感受古代人民生活的情趣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受到古代文学艺术的熏陶。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了解宋词的由来,体会宋词独特的语言特点。难点是了解词的三种分法,感受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不同词风。教学过程:

一、简介宋词

婉约与豪放——宋词中的两种主要艺术风格

“婉约”一词,早见于先秦古籍《国语?吴语》的“故婉约其辞”,晋陆机《文赋》用以论文学修辞:“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按诸诂训,“婉”“约”两字都有“美”“曲”之意。分别言之:“婉”为柔美、婉曲。“约”的本义为缠束,引伸为精炼、隐约、微妙。

“豪放”一词其义自明。宋初李煜的“金剑已沉埋,壮气蒿莱”(《浪淘沙》),已见豪气。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也是“沉雄似张巡五言”。正式高举豪放旗帜的是苏轼,其《答陈季常书》云: 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豪放之作在词坛振起雄风,注入词中强烈的爱国精神,唱出当时时代的最强音。

二、欣赏 李清照的《一剪梅》

1、简介这首词写作背景

2、配乐朗读

3、学生读

4、教师教读

5、学生欣赏

6、教师欣赏。

7、归纳婉约词的特点

三、欣赏岳飞的《满江红》

1、简介岳飞《满江红》

2、配乐朗读

3、抽学生读

4、教学生一句一句的读

5、齐读

6、学生欣赏

7、教师欣赏 《满江红》宋词鉴赏

四、怎样欣赏宋词怎样欣赏宋词呢?

1、知人论事,探其本源

2、笺注疏诂,明其大意

3、设身处地,得其意境

4、逐层求索,寻其脉络

5、吟味精研,察其匠心

6、深入善出,发其奥妙

五、教学反思

第26课 元曲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元散曲的相关知识。

2、了解元散曲的主旨及艺术手法。

二、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从作品中提炼写作方法,训练学生以读促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通过能够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来了解这个时代广阔的社会生活。

2、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发现自己独得的秘密。

3、有意识地进行写作方法指导,读写结合。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作品的主旨及艺术手法。难点:体味作品语言,学习各种写作技巧。教学过程:

一、了解散曲的发展

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预习,汇报总结。

(1)词的衰颓——文体本身的发展。(这一条是重点)(2)外乐番曲的传入。(以下各条学生说到多少均可)(3)元代商业繁荣,城市兴起,文娱需求增加。(4)蒙古贵族喜声色文娱——统治阶级的提倡。(5)外族统治,汉人受尽压迫,或借散曲以抒郁愤。

二、了解散曲独特的诗歌形式——与音乐相生相伴 让学生通过自己课前的预习,汇报总结。

三、了解元散曲作家、作品的情况

四、比较阅读《正宫·醉太平刺世》和《双调·夜行船秋思》 问题:两首散曲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五、比较阅读《越调·天净沙秋》和《双调·大德歌春》 问题:两首曲诗如何打破常规,写出个性的?

常见的情景关系图:乐景——乐情哀景——哀情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六、阅读《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

问题:试着说说你在阅读中的独特感悟和发现。(可随意选取一个角度进行鉴赏)分析:(1)“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这两句景中蕴情,寄托深沉婉转。

(2)视线由远山、碧水触及婀娜杨柳,滚滚飞絮,最易惹人愁思,让人生出几许怅惘。

七、教学反思

第27课 明清小说

教学目标:

1、了解明末清初章回体小说兴盛的社会背景,了解“四大名著”作者及作品内容。

2、阅读名著,了解内容,培养分析评价作品中人物的方法。

3、感受四大名著的语言魅力,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的文化内涵。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小说产生的社会背景,了解四大名著的内容与作者,感受明清小说的文学成就,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搜集四大名著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四大名著的视频片段,让学生感受作品的美感和作品中人物的可爱。

二、自主学习

初读课文,查字典解决生字。并在书上勾画重难点。

三、小组合作探究 小组内交流重难点。

小组内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

你最喜欢哪一部名著?为什么?你最喜欢哪个人物?

四、精讲点拨

多媒体出示四大名著的简介及书中的典型人物介绍。

五、我的收获(自由交流)

六、课后拓展

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四大名著。

七、教学反思

第九单元 齐鲁文人 第28课 李清照

教学目标:

1、感受李清照的婉约词风

2、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

3、比较李清照前后期作品风格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李清照词中思想感情

2、比较李清照前后期作品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走近作者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李清照生平,课堂交流)

三、阅读诗词的方法:

1、初读词作,整体感知

2、品读词作,体味情感

3、诵读词作,读出真情

四、进入主体(前期作品):——赏析《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一)初读词作,整体感知

(二)品读词作,体味情感

上阕:

1、上片的前一句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提示:先翻译这句话,然后用一两个形容词来概括)

首句描绘室外晨雾尚未消散,又见浓云密布;室内兽形炉中喷出的瑞脑香的袅袅烟雾,缭绕四周。反映了词人百无聊赖的内心。(迷惘、愁苦、凄苦)

2、词人之“愁永昼”,是因何而愁呢?

“佳节又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本可以和丈夫一同登高望远,共饮菊花美酒,而如今只有自己。一个又字包含了词人无尽的伤感和惆怅之情,真是举世皆乐我独愁呀。

3、在这种愁情之下,词人就自然感觉“玉枕纱橱,半夜初凉透”。上片的后一句中最能表现作者心情的是哪个字?

4、句中“初”和“透”是否矛盾?为什么?

下阕:

1、下片前一句中,词人是如何排遣她孤寂凄凉的心情呢?

2、于是,词人捻花入室,但觉幽香满袖,久久不散,又触动了才下眉头的离愁别恨,发出这样的悲叹:“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下片的后一句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从修辞和内容两个方面)

3、能说说其他把抽象感情形象化的诗句吗? 略

(三)诵读词作,读出真情(提示:听录音学生跟读,再指明学生朗读,并点评)

五、比较阅读(后期作品)(提示:指明学生朗读)

《声声慢》

六、拓展阅读(提示:指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李清照堪称“中国第一女词人”,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她的其他作品,体味她的思想。精彩的朗读或朗诵是对作品的再创造,会让听众沉浸其中,深受感染。

七、我眼中的李清照

八、总结

九、作业:背诵诗文

十、教学反思

第29课 辛弃疾 教学目标:

1、全面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色.2、感受辛弃疾的爱国情操。教学重点:探索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理解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

一、简单回顾学过的辛弃疾词作

二、简单回顾辛弃疾的生平

三、根据所学词作,将辛词创作大体分为三类: 由学生举例完成

1、表现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和失意的悲愤。例如:《破阵子》又如:《贺新郎》

2、表现农村闲居生活情趣,描写农村景色和农村习俗。例如:《西江月?遣兴》

3、表达其他情感的词作

例如,表达爱情的《青玉案·元夕》辛词的艺术成就。延续豪放词风,开辟新的领域。

四、苏辛词的简单比较:

例如:苏轼《水调歌头》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意象的选择

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 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又如《宋金词三首》中的前二首《沁园春》、《玉楼春》

五、教学反思

第30课 蒲松龄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2、体会作者用字准确的精妙。

3、正确理解本文宣扬的思想观点。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感受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奇特的文学风风格;难点是感受蒲松龄42年笔耕不辍的建议与顽强。教学过程

一、诗画揽胜:

1.蒲松龄,清代着名文学家。郭沫若称他:“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2.《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是我国着名的积极浪漫主义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我国古典短篇小说的高峰。它的主要艺术特色是:语言精炼,想象丰富,情节曲折。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

八、课外延伸

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

九、教学反思

第31课 孔尚任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尚任生平及其代表作《桃花扇》。

2、学会在品读和想象中感受作品内涵,感悟作品情感。

3、体会作者在作品中蕴藏的情感和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了解孔尚任生平及其代表作《桃花扇》,难点是体会作者于作品中蕴藏的情感与精神。教学过程:

一、介绍孔尚任、孔尚任的人、文、品。

孔尚任(清),字聘之,一字季重,号东塘,自称云亭山人,著名戏曲家,代表作《桃花扇》。与洪昇《长生殿》并称“南洪北孔”。

二、介绍代表作

三、学生自读孔尚任《桃花扇》节选《哀江南》

1、阅读任务说明:

概括剧情―――――――故事情节。

归纳人物―――――――主要角色。

分析手法―――――――艺术特色。

整理知识―――――――字、词、修辞、典故等。

编制提纲―――――――阅读提纲。

2、归纳结题:

(1)编制阅读笔记――――纲目式笔记。

(2)老师点拨板书――――四篇古代戏曲的扼要板书设计

(学生阅读时,老师板书)

(3)老师小结:了解剧情的重要性。

掌握人物的必要性。

熟读台词的必然性。

3、过程安排:

围绕自学阅读导入。分时段自学阅读剧本。

老师的点拨和引导。

4、方法手段: 导入。自读。点拨。

四、课内分组排练剧作课

五、教学反思

第十单元 姓氏称谓 第32课 姓氏

教学目标:

1、文化角度,引导学生对文化现象进行思考。

2、能力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角度,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重点是了解中国姓氏的起源与意义;难点是感受中国姓氏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学设想:

一、课前学习

1、按姓氏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

2、小组间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姓氏的不同来源。

3、让学生从语文课本中找一个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课题,然后从文化寻根的角度做些探究。利用家庭藏书和学校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

二、课堂学习

1、由教师介绍一些关于百家姓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积极参与,研讨各自姓氏的来源。由姓氏来宣扬前辈的优良品质并使之发扬 教学步骤:

一、分析姓氏源流

1、新课导入:

2、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古姓,(姬、姒、姜)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明确:都有一个女字旁。

3、大家能不能猜测一下这是为什么?明确:与远古时期母氏氏族社会特点有关。

4、大家看一下“姓”这个字,拆下来就是女生,可见姓是因为生而得。因此在母氏氏族时期人们用姓是来区分不同的部落。既然我们讲清楚了姓,那么氏是怎么产生的。首先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氏”是什么意思?你们可以试着猜。(学生自由发言)

5、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多少种姓?(让学生讲,老师尽量表扬)

6、大家通过预习有没有发现其他获得姓氏的方法。(国名、自己祖先的字等。)(一)以图腾作姓氏。最古的姓氏和氏族社会的图腾有关。如:姬、姜、姒、姚等。(二)以分封的土地为姓氏,如周阳、虞、安陵等;

(三)以国名为姓氏。如齐、鲁、晋、宋、秦、楚、卫、韩、赵、魏、陈、蔡等;(四)以担任的官街为姓氏,如司马、司空、太史等;(五)以居住地为姓氏。如东郭、南宫、西门、延陵等;(六)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如陶、匠、巫、卜等

(七)以先人的名或字为姓氏。如周平王的一个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便姓林;又如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之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八)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氏。如慕容、宇文、呼延等。(九)以亲属的排行为姓氏,如伯、仲、叔、季等;

(十)因避讳而改姓氏,如丘姓因避讳孔丘而改为邱姓;庆姓因避讳刘庆(汉安帝的父亲)而改为贺姓等;

11、既然有这么多的姓氏来源,那么你们的自己姓氏是怎么来的,历史又有那些与你们同姓的名人?课前我已经布置同学们做这个工作了,我想请同学们来说说自己的姓氏。(自由发言)展示:

(一)、林姓的由来。

(二)、李姓的由来

(四)、陈姓的由来

(五)、王姓的由来

(六)、黄姓的由来 教学反思

第33课 名 字 号

教学目标:

1、了解名、字、号的概念与意义。

2、在学习为自己取字与号的过程中,感悟古代字、号的意义与内涵。

3、感受蕴含于名、字、号中的文化内涵。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名、字、号的概念与意义,难点是学习为自己取字与号。教学过程:

随着语言文字和文化观念的发展,中国古代的人取名也越来越复杂,既有“名”又有“字”,有的还有“号”。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故又称“表字”。“字”是男女成年后才加取的,表明他们开始受到尊重。一般名、字多由父母长辈所取,其中多表达长辈对子女的期望。如关羽,字云长,意为“展翅入云”;赵云,字子龙,取“云从龙”之意。“号”,是人的别称,又叫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以寄托或标榜自己的某种情操和旨趣,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以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加上他本人一老翁共六个“一”取号为“六一居士”,以表示自己鄙视利禄;南宋画家郑思肖在宋亡后自号“所南”,以示心向南方,不忘故宋。封建社会中的士大夫往往有自己的别号,宋代以后,取别号之风尤盛。

古人对取“名”、“字”比较重视。有的古人名、字涵义相近或相辅,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岳飞,字鹏举。有的古人名、字取自古书上的名句或成语,例如曹操,字孟德,出《荀子》“夫是之谓德操”句。有的古人名、字互为反义,例如曾点,字皙。(点,黑也;皙,白也。)有的古人还有“小字”,即乳名,例如曹操被称为阿瞒,刘禅被称为阿斗,都是乳名。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先秦时,常在名、字中加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长幼,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示同辈关系。

同样,古人在名、字、号的用法上也很有讲究。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在尊称、下对上称呼时则称字、号,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时直呼其名,是一种很不礼貌的做法。

教学反思

第34课 谦称、尊称 教学目标:

1、了解并学会使用古代常用谦称、尊称;

2、在情境表演中学会使用古代常用谦称、尊称;

3、学习中华民族尊敬他人及谦虚的美德,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教学重点:了解古代常用谦称、尊称,感受中华民族礼仪文化之丰富; 教学难点:会使用古代常用谦称、尊称。教学准备:学生搜集资料、课件。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讲故事(知府与知县宴会上的对话)。

2、教师追问:这位知县怎样称呼自己的儿子更恰当呢?

3、小组讨论分析这个故事:找一找知府和知县对话中用到的称谓,哪些称谓跟自己有关?哪些称谓跟对方有关?分别有什么特点?

学生展示„„教师适时板书(犬子、令郎)

4、小结:谦称是表示谦虚的自称,尊称是自己对他人表示尊敬的称谓。谦称和尊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体现了我们中国人尊敬他人以及谦虚的传统美德。教师板书(谦称、尊称)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并说一说听到的谦称和尊称。

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礼仪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2、学生展示搜集到的资料。

了解古代常用谦称、尊称,感受中华民族礼仪文化之丰富。

三、拓展应用

1、“开门有礼”游戏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古代谦称、尊称的认识。让学生体会在阅读古代历史文学作品或观看历史影视作品时,能很容易分清人物间关系的优越性。

2、小组合作表演情景剧

在情境表演中学会使用古代常用谦称、尊称,学习中华民族尊敬他人及谦虚的美德。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礼仪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全课总结

我们用尊称来表达个人对他人的尊敬,用谦称来体现自己的谦虚。数不胜数的称谓里,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尊敬他人以及谦虚的传统美德。

这些表示尊称、谦称的词汇是我们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中许多词汇仍在使用。同学们可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的运用谦称和尊称,在使用时要注意场合、对象以及是否适用。

五、课外链接 自选超市:

作业1:制作一张关于古代谦称和尊称的手抄报。作业2:课外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六年级)

六、教学反思

探究课 姓氏寻踪 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姓氏的来源,能讲述自己姓氏的传说和故事。

2、了解与自己同姓的著名人物都有哪些,并进而知道他们为什么著名。

3、了解与自己姓氏相关的其他知识,如对联、谜语和成语等。

4、增强对自己行使的认同。活动准备:

学生分头查找资料;填写表格。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姓氏

1、同学们,我先考考大家。(各打一姓氏)(1)两画一大,两画一小。(2)一点一横长,口字在中央,大口张着嘴,小口里面藏.(3)头在海里游泳,尾在天上发光。(4)走在上边,坐在下边,埋在两边。(5)枯泉(6)一曲东方红

2、同学们,你看,每个姓都有自己的特点,中国的姓氏也非常多。每天我们都叫着别人的姓名,而我们自己的姓名也被别人叫着,可见,姓是非常重要的。

二、回顾《百家姓》

三、小组汇报

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对赵姓有所了解。那么,课下的时候让同学们搜集了与自己姓氏有关的资料。我请三个组的代表给大家汇报一下,其他同学可作补充。我做了一下统计,我们班人数最多的是张姓,其次是赵姓和王姓。张姓的由来、王姓的来由、苏姓的来由:

四、延伸课外:关于姓氏还有很多很多知识,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去研究。

五、教学反思

第四篇: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国学启蒙

第 一 课《论语》八则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感悟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古代圣贤做人、处事的教诲。教学内容:

1、人物介绍: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这些著述对中华文化曾产生过深远影响,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八则》。

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①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②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③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

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3、《论语》中庸的道德标准

在《论语》中,孔子把在“中庸”看成是一个最高的道德标准,也是他解决一切问题的最高智慧。其含义大致有三:

执中守正

就是 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

折中致和

就是 执两用中 和而不同。

因时制宜

就是 与时俱进 通权达变 随机应变

所以综合起来,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坚持原则,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在处理矛盾时善于执两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并且随时以处中,因时制宜,与时俱进。

教学内容:《中庸》二则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教学重点:关键在落实上。一定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顺着人的天性的就可以叫做道,我们说“天理昭彰”,就是讲的顺应人的天性啊!违背了人的天性,就是违反天道,违反天理。

复习内容:

1)让小朋友复习上堂课的内容:《大学》二则。齐声背诵。

讲解内容:

天赋“人心”叫做“性”,循着本性的叫做“道”,修习“道”的叫做“教”。这道哇!不可片刻离开的啊,可以离开,不是“道”啊。人的天性就决定了人们能够建立起人的社会系统,是一切教育的本原基础与出发点。离开了这样的本原,其他就无从谈起。|所以,能够顺着人的天性的就可以叫做道,我们说“天理昭彰”,就是讲的顺应人的天性啊!违背了人的天性,就是违反天道,违反天理,能够修习这样的天理和天道的,就是我们说讲的“教”了。所谓的道,和我们的生存像鱼和水一样,片刻时间都不能离开,可以离开的,就不是道了。

其实,讲人性,讲人道(人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之道)是在我国古代就有儒家提出,并进行了深刻的研究啊!在这一点上,我们比西方早了千年哪!

2)理解译文:上天所赋予人的一切叫做本性,依照这种本性去做叫做正道,理解并发扬正道叫做教化。道,是不可片刻背离的;如果可以背离,那就不是挣到了。所以,君子在别人看不到他的行为时也警惕谨慎,在别人听不到他的言语时也畏惧小心。

3)自学诵读、理解译文、背诵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理解译文:《四书》十九章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

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意志的人,才能真正做到“笃行”。

4)熟读 小组内背诵 作业:背诵课文、理解句意

第 四 课《列子.汤问》二则

教学目的:教会学生谦虚好学是做人最根本的美德。

《列子·汤问》的作者是列御寇

《列子·汤问》是列子所辑注,里面具有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又称“圄寇”“国寇”),相传是战国前期的道家人物,郑国人,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

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已散失。今本《列子》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人所作,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成的,晋张湛注释并作序 列子简介:

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冲虚经》,(于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著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教学内容:《列子.汤问》二则

复习:背诵上节课所学内容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1)讲授新课: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动。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2)理解句意: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就自己说已经学完了,于是告辞回去。秦青没有阻止他,在郊外的大路上设宴送行;(秦青)击打着乐器,悲壮地歌唱起来,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要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

举例说明: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向别人请教是要虚心认真听讲。同学们有的时候,会对别人不尊重也不以为然。作为家长和老师一定要帮助孩子克服这些坏毛病。总结:本节主要讲述了小朋友应该怎样培养自己的品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习惯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3)小组内学习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方鼓琴,志在泰山,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如 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洋洋乎若流水,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译文:

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刚刚弹琴,琴义在于赞 美泰山,子期说:琴弹得好似巍峨的泰山;琴义在叙说流水,子期说:洋洋(水很大)的琴声好似流水,伯牙所要表达的内容,子期必定会知道。

4)课文延伸:

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人的一生难得遇到知音 作 业:熟读 背诵 复述译文

小学六年级地方课程

传统文化教案

王标小学 2016年9月

第五篇: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第1课 《论语》(八则)、一、经典回放:

看课本第1—3页原文和文意 教学过程:

二、简介《论语》。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第3页

七、活动广角:第4页

八、成长阶梯:第4页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本课在阅读原文时最初兴趣不大,但是在理解了文意之后,很多同学兴趣很高,学的很认真。我感觉学生对古代名人了解太少,对传统文化知道不多。

第2课《大学》(二则)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5—7页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8页

六、活动广角:第8—9页

七、成长阶梯:第10页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教学反思:本课通过诵读文章,让学生理解《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人们的美德,更新精神面貌,专注于追求善的至高境界。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边读边理解,让学生受到教育。在诵读下一段文章中让学生了解了“慎独”的含义,结合故事,让学生知道做人的道理。我感觉一些学生从心里反省自己,开始审视自己的言行。

第3课《中庸》(二则)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11—13页原文和文意。

二、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3、(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4页 指名读,然后说一说读后有何感想。

六、活动广角:第15页

七、成长阶梯:第16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学生在学习后有很大进步,对于学习方法等明白很多,很多同学谈感想很透彻、很深入,也是一次思想教育。但从学习中发现,很多同学积累的词语、名言警句不够多,需要逐步积累、学习。

第4课、《列子·汤问》(二则)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17—21页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你对薛谭有何看法?你会学习他吗?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9页

六、活动广角:第19、20、22页 交流:“薛谭终身不敢言归”说明了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七、成长阶梯:第20、23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5课、《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24—28页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26、29页

六、活动广角:第26、29—31页

七、成长阶梯:第31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下载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共五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共五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张均玲

    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木石中心小学 张均玲 2012年3月 第8课、岳飞 一、人物剪影: 默读课本39—40页原文和注释,你想全面了解岳飞吗?那就读一读《岳飞传》吧。 二、教师有感......

    六年级传统文化下册教学设计

    用快乐传递快乐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台子镇中心小学 刘爱青近读吴非老师写的《不跪着教书》这本书,感慨万端。 这本书文笔朴实清鲜,思想求真务实,敢说真话实话,敢于解......

    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1课《论语》学而篇第一 一、经典回放:看课本21-23原文和文意 教学过程: 二、简介《论语》。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

    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大全5篇)

    传统文化备课 第 一 课 《论语.为政》二则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感悟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古代圣贤做人、处事的教诲。 教学内容: 1)、人物介绍: 中国......

    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9《幼女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

    五年级传统文化下册教案

    五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名人长廊 5、姜尚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姜尚的生平及主要事迹。 教学重、难点 参照注释,读懂课文,大体把握主人公的故事内容。 教学课时 一......

    五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第17课 茶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交流,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对茶产生不同程度的兴趣。 2、能对茶的起源、种类、制作流程、茶具有一定的认识,并愿意继续深入的研究......

    4下册 传统文化教案

    四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8、 三孔---孔府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孔府。 2、欣赏孔庆镕诗《五柏抱槐》、李隆基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孔府。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