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时间:2019-05-13 01:09: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篇: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9《幼女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幼女词》,作者是唐代诗人施肩吾。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

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 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

总结学习方法:

1、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

2、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古诗《乞巧》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乞巧节的相关资料。《陶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陶者》,作 者是宋代诗人梅尧臣。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

完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题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题画》,作 者是清代诗人袁枚。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

完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古诗《画鸭》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描写图画的古诗。《池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池上》,作 者是清代诗人白居易。《 池上》是描写小朋友天真烂漫的一首诗。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 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古诗《江南》

2、读 《关山月》(节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关山月》, 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 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古诗《凉州词》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描写边塞风景的古诗。《棉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棉花》,作者 是清代诗人马苏臣。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 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童谣《棉花》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棉花的的资料。

15《小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闲即傍边立,看多长却迟。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小松》,作 者是唐代诗人王建。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 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16《神童诗》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神童诗》, 作者是宋代诗人汪洙。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

完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17《神童诗》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神童诗》,作者是宋 代诗人汪洙。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2、出示古诗:

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 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1、2、出示古诗《清明》

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清明节的有关资料。

18《绕口令》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绕口令,并能熟练背诵。

2、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绕口令的理解。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绕口令》的形式,喜欢绕口令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绕口令》, 《绕口令》是 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游艺形式,富有生活气息。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绕口令

2、多种形式朗读绕口令。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绕口令。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 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朗读绕口令。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绕口令《水连天》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选择一个绕口令分组比赛。

2、搜集绕口令,比一比哪个小组搜集的多。

第二篇: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计划

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传统文化》是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地方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共有22名学生。一年级的每个孩子都活泼可爱,纯洁善良,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但是由于年龄小,自制能力差,课堂太随便。受识字少的限制不愿读书,更不愿背诵。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说话随便。首先应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入手,使他们觉得《传统文化》是一门趣味性很浓的学科,丰富多彩的画面,和脍炙人口的儿歌,使他们喜欢统文化。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齐鲁名人”、“诗歌诵读二”“名胜古迹”“政治人物”“宫殿园林”五个单元。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教材基本呈现形式:“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的精华部分;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总结评价积累沉淀的空间。

三、教学目标

1、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

2、能够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欲望,正确理解背诵传统文化中的选文。

五、教学措施

根据以上的情况分析和本册的教学目标,本学期的传统文化教学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六、教学进度

第一周:17课孙武

第二周:18课管仲 第三周:19课诸葛亮 第四周:20课观书

第五周:21课冬夜读书示子聿 第六周: 22课 寄吴冲卿 第七八周:2324课

第九周至十一周: 2526课 十二周至十四:2728 十五周:2829

十六周:3031

十七周:3233

第三篇: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祝陈小学赵 梅

《传统文化》是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地方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年级共有22名学生。一年级的每个孩子都活泼可爱,纯洁善良,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但是由于年龄小,自制能力差,课堂太随便。受识字少的限制不愿读书,更不愿背诵。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走神,说话随便。首先应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入手,使他们觉得《传统文化》是一门趣味性很浓的学科,丰富多彩的画面,和脍炙人口的儿歌,使他们喜欢统文化。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艺术乐园”两个单元。“经典驿站”: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教材基本呈现形式:“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的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成长袋”为学生提供一个总结评价积累沉淀的空间)等。

三、教学目标

1、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

2、能够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学习欲望,正确理解背诵传统文化中的选文。

五、教学措施

根据以上的情况分析和本册的教学目标,本学期的传统文化教学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

4、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5、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和激励性。

六、教学进度

一周常规教育

二周、9《幼女词》

三周、9《幼女词》

四周、10《陶者》

五周、10《陶者》

六周、11《题画》

七周、11《题画》

八周、12《池上》

九周、12《池上》

十周、13《关山月》(节选)十一周、13《关山月》(节选)十二周、14《棉花》 十三周、14《棉花》 十四周、15《小松》 十五周、15《小松》

十六周、16《神童诗》

(一)十七周、16《神童诗》

(一)十八周、17《神童诗》

(二)十九周、17《神童诗》

(二)二十周、复习。

第四篇: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传统文化》书上内容比较艰涩难懂,读书方法也有待于老师指导,由于年龄尚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有一定难度,他们在理解古文上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内容

《传统文化》是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地方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两个单元《经典驿站》和《艺术乐园》,共有十八课。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在“经典驿站”里,你会感悟到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在“艺术乐园”里,你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

四、学期教学目标

1、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

2、能够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

五、教学重难点

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国学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六、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七、教学辅导计划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

八、教学进度和教学时间分配

第一周—第二周 第十课

第三周---第四周 第十一课

第五周----第六周 第十二课

第八周—第九周 第十三课

第十周---第十一周 十四课

第十二周---第十三周 第十五课

第十四周---第十五周 第十六课

第十五周----第十六周 第十七课

第十七周---第十八周 第十八课

第五篇: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1、《笠翁对韵》(节选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下载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课《笠翁对韵》教案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1、《笠翁对韵》教案一、 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

    部编教材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传统文化》是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地方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

    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五篇

    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一年级的每个孩子都活泼可爱,纯洁善良,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但是由于年龄小,自制能力差,课堂太随便。受识字少的限制不愿读书,更不愿......

    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1、弟子规》(一) 教学目的:让小朋友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1

    1、《笠翁对韵》(节选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

    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笠翁对韵》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