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文化一年级
1、《笠翁对韵》(节选一)
教学目标:
1、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2、能够顺畅朗读课文。
3、理解明白课文大意。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能够顺畅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搜集对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立翁诗他的号。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解决文中的生字词。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2、讲解第一段
(1)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2)苍穹:天空 下响:指下午 高舂:傍晚 青春:指春天
(3)学生一起说文意。
四、分组读
(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五、作业
把课文回家读熟,明白其含义。
第二课时
一、检查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二、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1、首先大家齐读这篇课文
2、下面男生女生分读。
3、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小组练习,然后男生说上句,女生说下句。)
4、这些句子当中都描写了那些事物?在过春节的时候,家家都要贴春联。春联必须对仗工整,合乎韵律。你能根据课文试着能写几句吗?
三、背诵
1、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2、让我们进行一次朗读,背诵比赛吧!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搜集你身边的对联。教后小记:
2、笠翁对韵(节选二)
教学目标:
1、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2、能够顺畅朗读课文。
3、理解明白课文大意。教学重点:
能够顺畅朗读课文,理解文意。教前准备:
呈现搜集的对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今天大家来学习立翁对韵的另一篇。
二、首先大家回顾一下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找生起来回答。
三、大家齐背第一篇课文。
四、学习新课
1、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2、学生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每一个同学的朗读情况
二、首先大家齐读一遍课文,然后老师继续讲解课文。
1、首先大家齐读这篇课文
2、下面男生女生分读。
三、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河对汉,红对绿,雨伯对雷公。„„(小组练习,然后男生说上句,女生说下句。)
四、课文中这些句子都描写了那些事物?你能根据课文试着能写几句吗?
五、1、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2、进行一次朗读比赛!
六、课后拓展
1、熟读课文并理解课文
2、留心身边这样的词句 教后小记:
3、小儿语(节选)教学目标
1、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2、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教学准备:
准备儿歌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1、《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找出生字词。
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
二、1、学生一起说文意
2、齐读课文
三、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
二、学生练习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小组练习,然后男生说上句,女生说下句。)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三、和同桌比一比,看谁读的又正确,又流利
四、检查背诵
五、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
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教后小记:
4、《治家格言》(节选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治家格言。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我们生活、学习的各种物品是怎么来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那些艰辛劳动的人们?
第二课时
一、解决上节课留给学生的作业。
二、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三、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4、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5、《治家格言》(节选二)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正确理解课文。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善欲人见„„便是大恶”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孟子的名人名言。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不知,便是大恶”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在最短的时间内,将课文读熟,并且流利说出其含义。
第二课时
一、解决上节课留给学生的作业。
二、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三、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四、课外拓展
1、生活中具有良好品质的人很多,你想到的能有谁呢?
2、古代有哪些品质好的人?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1.复习有关诗词的课文。2.能够背诵所学的古诗词。3.能够理解课文大意 4.了解中国的古典文化。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创设生动自然的语言情境,促进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
2.通过学课后小诗的活动,复习有关课文。学习重点:
人文文化熏陶,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与隐士文化 学习难点:
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笠翁对韵》、《小儿语》、《治家格言》,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一下。
二、检查背诵情况:
1、指名背诵。
2、选择性背诵,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或者最熟练的一课进行背诵比赛。
3、分组背诵。
4、抽签背诵。
5、总结背诵情况。选出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
三、从我们学习的这些课文中,你从中受到最深的教育的是那一课呢?
四、谈体会:
五、学习课外小诗
六、教师总结: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从中明白了很多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说到做到,做一个人人喜欢的好孩子。
6《名贤集》(节选一)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教学准备:
准备名人的故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名贤集》。
二、背景介绍:
《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三、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3、领读课文,并且读熟课文。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1)重点字词,重点句子。(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一、继续讲解课文。
二、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小组交流。
4、师生共同放声齐读。总结:
三、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四、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明贤集》的文化,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7《名贤集》(节选二)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名人故事。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名贤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承袭为临川王。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2)重点句子
三、教师翻译课文。
四、回家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抽查学生读课文。
二、继续解释课文
1、首先大家齐读课文,并且熟读课文。
2、做联句游戏,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
三、总结学习方法:
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四、总结:
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8《逢老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重点难点:
1、能够熟练朗读课文
2、找出生字词。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古诗《龟虽寿》。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我们这学期所学的逢老人,老师今天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那要求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老师讲故事,古诗《龟虽寿》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对了,我们都有爷爷奶奶,走路蹒跚。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看——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指名读,正音。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三、课后作业: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第二课时
一、上课时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
二、给学生解释,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老人的外貌,后两句写了老人走路时艰难的神态。这首诗以简练通俗的语言刻画了一位老人。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谈话:在学习生活中,有那些尊老爱幼的例子?请说给大家听听。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尊老爱幼呢?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总结谈话: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像这些增广贤文会教我们很多学习、生活、做人的道理。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多读多想,一定会让你的头脑更聪明,如果运用于写作上,那一定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总结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3、布置作业: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逢老人讲给家长听,背给家长听。
9《幼女词》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找出不会的生字词。重点难点:
1、能够熟练朗读课文
2、找出生字词。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简介: 作者有个天真可爱的小女儿,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小女孩在七夕之夜,一本正经的学着大人的样子遥拜新月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小女孩的 爱恋之心。这首《幼女词》更是含蓄兼风趣的妙品。
四、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二、1、老师读课文
2、老师领读课文。学生跟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三、1、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2、指名读,正音。
3、齐读,读正确流利。
4、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四、回家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一、老师抽查学生读课文
二、学生齐读课文,男女生分读。
1、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
2、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3、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三、让学生再次理解课文内容
四、给学生时间背诵课文,并且进行背诵比赛。
五、给学生引出课外小诗《乞巧》,领读课文,让学生熟读课文。
六、课文说明了小女孩天真烂漫,这类以歌颂童真为主题的作品,可以追溯到晋左思《娇女诗》,那首五古用铺张的笔墨描写了两个小 女孩种种天真情事,颇能穷形尽态。
七、课外拓展:
给学生解释七夕的典故。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1、复习有关诗词的课文。
2、能够背诵所学的古诗词。
3、能够理解课文大意
4、了解中国的古典文化。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创设生动自然的语言情境,促进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
2.通过学课后小诗的活动,复习有关“课文。学习重点:
人文文化熏陶,了解中国古代的贬官文化与隐士文化 学习难点:
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名贤集》、《逢老人》、《幼女词》,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一下。
二、检查背诵情况:
1、指名背诵。
2、选择性背诵,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或者最熟练的一课进行背诵比赛。
3、分组背诵。
4、抽签背诵。
5、总结背诵情况。选出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
三、从我们学习的这些课文中,你从中受到最深的教育的是那一课呢?
四、谈体会:
五、教师总结: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从中明白了很多的道理,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说到做到,做一个人人喜欢的好孩子。
第二篇:一年级传统文化
一年级传统文化《小松》教案
2010-05-07 22:46:33| 分类: 传统文化教案|举报|字号 订阅
【教学目标】
1、学生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学生通过诵读、记背,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
3、学生深刻了解中国文化长廊,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而骄傲。【教学重难点】
1、重点:背诵这首描写松树的诗。
2、难点:能够理解诗的意思,并翻译出译文。【课前准备】 配乐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好听的歌,一起欣赏一下。(放歌曲《小松树》)。提出问题: 这首歌唱的是什么?生:小松树。
师:同学们见过松树么?你对松树有怎样的印象?这首歌的歌词是如何描述小松树的?(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松树的小诗。来看看古人是如何来描述小松树的。
——板书主题《小松》
二、学习《小松》
1、师: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首诗的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人王建,他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观察松树生长时的情景。下面我们就来细致的学习一下这首诗。
2、自己试着读一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其它同学。)
3、老师领读,集体朗读。
4、四人一组互读互评。
5、指名读,师生评议。
6、师:同学们,我们读了这么多遍,你理解这首诗的内容了吗?你能简单地说出来吗?(学生思考回答)
师总结:小松树刚刚几尺高,还没有长出挺直的树枝。空闲时站在树旁边,天天看着它,只觉得它长得很慢。
7、看插图让学生理解后开始练习背诵。
三、学一学
请同学们做小松树,边读诗边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来表达诗句的意思。能熟练、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四、拓展练习
1、这里还有一首描写松树的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看看他是如何描绘小小松树的。(出示《咏松》)
2、你还知道描写松树的诗吗?同学们可以在课下搜集一些关于描写松树的诗。
第三篇:一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4《不学礼 无以立》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礼者„„自卑而尊人”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
一、简介《礼记·曲礼》
《礼记·曲礼》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1(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曲礼》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看演出的时候你要怎嘛做?上下楼梯时你要怎么做?
5《长者问 需辞让》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长者问„„非礼也。”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过程设计
一、诵读《礼记·曲礼》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礼记·曲礼》。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长者问„„非礼也。”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礼记·曲礼》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与长辈说话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6《 天地民 孝尊长》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孝经·三才章》的文学常识。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重点与难点
1)《孝经·三才章》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过程设计 教学流程:
一、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3、翻译:
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孝经·三才章》。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孝经·三才章》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我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到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的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即“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隐语从先秦过渡到西汉,就开始逐步趋向于谜语,当时流行的射覆,已成为民间和宫廷的娱乐品了。并且大量的隐语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现出对其的特别钟爱。
2、用猜谜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1)谜面:呀(打一成语)2)谜面:群英会(打一教育机构)3)谜面:欧美民族(打一人名)
谜底:1)唇齿相依
2)幼儿园
3)西施
7《 尊师长 重学礼》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礼记·曲礼》的文学常识。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重点与难点
1)《礼记·曲礼》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过程设计
一、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3、翻译: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2、做联句游戏,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导我们要尊敬师长,见到老师有礼貌,听老师教导。
8《三人行 有我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 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 总结学习方法:
1、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
4、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论语》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描写拜师的古诗。《 父母呼 勿应缓》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学习理解“ 父母呼,行勿懒。”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是《 弟子规》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 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 总结学习方法:
1、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
2、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介绍自己孝敬父母的故事。《顺乎亲 以为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学习理解“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子。”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弟子规》。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介绍自己怎么关心爸妈 《亲有疾 细心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学习理解“ 出入......莫厌烦。”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是《劝报亲恩篇》。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将照顾生病父母的小故事。《亲其亲 孝爹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人人,,,而天下平。”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离娄上》。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介绍体贴理解父母的小故事。为君子 与人善》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公孙丑上》。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身边与人为善的小故事。近善人 远不善》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学习理解“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季氏》。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向品行好的人学习的故事。
15《多存善 不积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易·系辞》建。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看到并学习别人的善行。
16《善若水 利万物》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道德经》。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第四篇:一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一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传统文化》是经山东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地方课程,学习传统文化,在研读中华经典的同时,注重国学思想精髓与当代教育思想的结合,并融入学生创新能力拓展和研究性学习等内容。通过这些经典内容的学习,能使学生明白热爱学习,孝敬老人,关爱他人等道理,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两个单元《经典驿站》和《艺术乐园》,共有十八课。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世界。在“经典驿站”里,你会感悟到我们民族语言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在“艺术乐园”里,你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
三、教学目标
1、能够熟读、背诵这些经典名句。
2、能够理解这些名篇名段的意思。
3、学习了这些经典文章之后,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能聆听到古代圣贤语重心长的教诲,并能在实际中学以致用。
四、教学重难点
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国学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时而教师讲解、时而学生讲故事、时而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我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第一课 笠翁对韵(节选一)
教学内容:《笠翁对韵》(节选一)教学目标 :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国学素养。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课件、对联录音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过春节的时候,大门上都贴对联吧?对联必须对仗工整,合乎韵律。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就是一本诗韵对仗的书。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2、解释《笠翁对韵》
3、出示题目:笠翁对韵(节选一)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1、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2、领读一遍。
三、释读
1、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拼一拼,把句子读通顺,不懂的圈出来。
2、讲解:
(1)、找学生读韵文
(2)、学生提问题
(3)师生共同解决。
3、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 下响 高舂 青春
3、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指导朗读背诵。
1、同桌读
2、小组赛读
3、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4、背诵儿歌
(1)、同桌学生边拍边试着背诵,比比谁背得快。
(2)、小组内互相检查。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背熟
2、收集身边的对联,和学生交流。
板书设计:
笠翁对韵(节选一)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晨对午,夏对冬。下晌对高舂。
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
第二课 笠翁对韵(节选二)
教学内容:《笠翁对韵》(节选二)教学目标 :
1、继续学习对仗语句,培养语感。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国学素养。教学重点:
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涵,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课件、对联录音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谈话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课下你们和自己的爸爸妈妈搜集了许多有趣的对联,谁先给大家说说?学生到台上展示交流,师生评价。
2、指生背诵《笠翁对韵》(节选一)
师导入:同学们,我们上次学习了《笠翁对韵》的一部分,大家还想知道一些其他的内容吗?
出示题目:《笠翁对韵》(节选二)
二、初读感悟:
1、学生借助拼音读儿歌
要求:遇到不认识的字拼一拼,把句子读通顺,不懂得做个记号。
2、同桌互相读一读
3、指生读韵文,师生评价
4、比赛读:同桌读、小组读、师生同读
三、理解韵文内容
1、学生借助下面的注释讨论交流韵文内容。
2、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交流,教师点拨。
3、提问:这些诗句中都描写了哪些事物?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总结。
四、指导背诵:
1、同桌先试着背一背,比一比谁背得快
2、指生背诵
3、师生比赛背诵。
五、课堂延伸:
1、用实物投影出示7页的内容:动动脑筋,看谁能对上来?
2、学生回答,师生评价。
3、说一说自己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对子。
4、学生交流。
五、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又有了新收获,出示成长袋自我评价。
六、布置作业:
课下再搜集一些相关的对子
板书设计:
笠翁对韵
河对汉,绿对红。雨伯对雷公
清对淡,薄对浓。暮鼓对晨钟 奇对偶,只对双。大海对长江 泉对石,干对枝。吹竹对弹丝
第三课 小儿语(节选)
教学内容:小儿语(节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选文。
2、让学生借助注释读懂选文,感悟选文中所讲的道理。
3、教育学生说话做事要从容、镇静宽容对待别人。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选文,感悟选文中所讲的道理。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明白说话做事要从容、镇静宽容对待别人。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学生背诵《笠翁对韵》
2、师导入:今天来学习一些有关我们说话做事的儿歌,名字叫“小儿语”。
3、板书课题
二、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
三、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2.领学生读词句
3.学生自读儿歌。要求:不会的字拼一拼,不懂的地方圈出来。
4、指生读,同桌比赛读,小组比赛读,师生评价。
四、了解儿歌,背诵儿歌
1、通过读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理解儿歌
重点解释:沉静、从容、体悉、从宽。
2、师生一块读文意。
3、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①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②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③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教师总结
五、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
1、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2、学生演,教师指导
六、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小儿语
一切言动,都要安详。十差九错,只为慌张。沉静立身,从容说话。不要轻薄,惹人笑骂。
第四课《治家格言》(节选一)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 教学方法:
讲解法、朗诵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板书设计:
《治家格言》(节选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
第五课《治家格言》(节选二)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国学素养。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人有喜庆……便是大恶。”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准备:
课件、录音 教学方法:
讲解法、朗诵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治家格言》(节选一)
2、这节课我们将诵读《治家格言》(节选二)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的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人有喜庆……便是大恶”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目并随时加以辅导。
(2)同桌互读。互相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后拓展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背诵
板书设计
治家格言(节选二)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 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庆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第六课《名贤集》(节选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本篇选文的名言警句。
2、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
3、能够顺利的完成本文的活动,并有所收获。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本篇选文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准备:
提前搜集典型的名言警句 教学方法:
谈话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名贤集》为流传很广的古代启蒙读物。它汇集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名言警句以及民间流传的格言、谚语。该书语言虽然浅显,但却包含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二、《名贤集》
得人一牛,还人一马,老实常在,脱空常败。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一)经典回放
1、学生借助拼音试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教师适当解释
(二)温馨点击 介绍《名贤集》
《名贤集》为流传很广的古代启蒙读物。作者不详,从内容上看是南宋以后儒生所辑,本书汇集孔、孟以来历代名人贤士的嘉言善行。全书以四言、五言、六言组成。易诵易记,读之朗朗上口,其间集有不少成语、格言,如“人穷志不穷”“年老心未老”,但也有“有钱便使用,死后一场空”之类容易理解为糟粕的字句,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对社会都有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对世态炎凉的认识及相应采取的对策。
三、活动广角
1、朗读课文
自由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读
2、背诵课文
学生试背、检查背诵、背诵接龙游戏
3、你还知道哪些名言警句,把它写下来吧,看谁写得多。(可布置学生提前搜集)(1)学生回答,积累名言警句(2)书写名言警句,看谁写得又对又好(3)学生汇报
四、课堂总结,成长记录。
五、资料袋
板书设计:
《名贤集》(节选一)
得人一牛,还人一马,老实常在,脱空常败。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第七课《名贤集》(节选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本篇选文的名言警句。
2、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
3、完成“活动广角”中的三个活动任务,使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本篇选文的名言警句 教学难点:
了解这些名言警句的大意,感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准备:
提前搜集典型的名言警句 教学方法:
谈话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名贤集》的片段。
二、《名贤集》
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家和贫也好,不义富如何? 怕人知道休做,要人敬重勤学。泰山不却微尘,积少垒成高大。
(一)经典回放
1、学生借助拼音试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教师适当解释
(二)温馨点击
这几句话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一家人要和和气气;劝诫我们凡事都要从小事做起;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互相尊重。
三、活动广角
1、朗读课文
自由读、同桌对读、男女生对读、小组读
2、背诵课文 学生试背、检查背诵
3、联句游戏
自由读、同桌对读、齐读,了解熟悉诗句
联句游戏:教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师生游戏、同桌游戏。
四、课堂总结,成长记录。
五、作业设计
1、把你记住的句子回家背给爸爸妈妈听
2、找找《名贤集》,读一读。看谁记住的句子多。
板书设计:
在家敬父母,何必远烧香?家和贫也好,不义富如何?
怕人知道休做,要人敬重勤学。泰山不却微尘,积少垒成高大。
第八课《逢老人》
教学目标:
1.对《逢老人》达到背诵的目标,能够简单理解古诗的意义。
2.能够认识到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能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运用。3.通过图片展示和讲故事等形式将学生引入课堂情境之中。通过提问和学生自由发言的形式,让学生感受古诗的意义和包含的道理,引起学生共鸣。
4.引导学生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好精神。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对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产生认同感,能在生活中应用。教学重点:
能够当堂背诵,并初步理解古诗的意思。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能够了解中国尊敬老人的传统美德,知道自己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和老人相处。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敬重老人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 生:喜欢。
师:同学们知道农历九月初九是什么节日吗? 生:重阳节。
师:回答的非常好,他还有一个名子叫中国老人节。课件出示:老爷爷,老奶奶图片。师:图片上的照片是谁? 生:老爷爷,老奶奶。
师:那么大家平时都是怎样和爷爷奶奶相处的?接下来我们就去看看其他人是怎样和老人相处的。(课件图片展示)每组选一位代表发言。
二、由故事引出古诗《逢老人》
1.讲故事。同学们都说了自己与老人相处的故事,现在老师也讲一个我自己的小故事给大家听。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路上遇到一位老人”。有一天,我在路上遇到一位老爷爷。我看见老爷爷两只耳朵的头发白得像雪一样,老爷爷拄着拐杖老爷爷没走上几步路,就要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到了路口,我赶紧跑上前去,扶着老爷爷一起过了马路。老爷爷说:“谢谢你。”我说:“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这就是老师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事。有意思的师,唐朝有一个叫隐峦的大诗人他也和老师一样,遇到过这样的老爷爷,而且还写了一首诗呢。诗的题
目就叫《逢老人》。师:出示课件,领读课文,讲解诗意。2.让同学们采取各种形式朗读,争取达到背诵。
3.朗读结束,适当评价并指导朗读。加动作表情示范朗读一遍。
现在哪位同学愿意到讲台前一边表演一边朗诵这首古诗?请举手。(同学表演结束评价鼓励。通过本环节使学生有机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融入到课堂情景之中。)
4.集体朗读这首诗。5.背诵,并表演《逢老人》。
三、总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逢老人》,一位老爷爷在路上行走。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帮助老人,又应该向老人家学习些什么?
第九课《幼女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 幼女才七岁,未知巧与拙。”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几岁了?在你们这个年纪有的女孩已经会做许多事了,想知道吗? 1.学生交流
2.揭题《幼女词》。(板书诗题:幼女词)3.学生齐读题目。4.简介作者的小女儿。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幼女词》。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诗歌,集体正音。(2)学生简单说说在做一件什么事儿。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与原文对照。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集体交流,了解《幼女词》大意。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指名读,正音。
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四、温馨点击。
讲七夕传说,学生谈感受。
五、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幼女词》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巩固练习。板书设计:
巧与拙
“巧”
学 人
第十课《陶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熟读成诵。
2、编故事理解诗意,采用换词,补充等方法理解,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 内容。
3、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困苦的状况,了解封建制度下获者不劳,劳者不获的 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教学重点:
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内容。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师板书“者“字。给者字找朋友,“作者、记者、读者”。总结得出,者就是……的人。
2、师板书“陶”字。
3、师解释《陶者》课题
陶:烧制瓦片,用黏土烧制成一片片瓦。
陶者:烧制陶器的人。(结合插图,师简单介绍怎样烧制瓦片)请生在来完整地说一遍。
4、简单介绍作者。这首诗是由宋朝的一位大诗人叫梅尧臣的。他是安徽宣城人。他写的诗从各个方面反映人民的疾苦。
5、看课文插图。图上画了两件房子,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是 两件怎样的房子?(结合学生回答板书:高楼大厦 破草房)
6、引读:哪些人住高楼大厦?哪些人住草房?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二.细读,感悟诗意。
1、请生读第一句。
陶尽门前土。尽是什么意思呢?(平常我们说,用尽了所有的力气)那么陶尽呢?我们说陶就是烧制瓦片的意思,这里的陶也是这个意思。尽,挖完。挖完了门前的泥土用来烧制瓦片。
2、读第二句。屋上无片瓦。
请看插图,那房子上都是些稻草,没有一片瓦。那就奇怪了,陶尽了家门前的泥土用来烧制瓦片,烧制出的瓦片去哪里了呢?我们来读一读最后一句,你就能明白瓦片到哪里去了?
3、读第四句。住高楼大厦的人是那些人呢?
预设:有钱人,有权人……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来说,达官显贵。鳞鳞:瓦片很密,叠在一起像鱼鳞,说明房子很漂亮,(看课文插图)
4、读第三句。十指不沾泥
谁来说说“十指不沾泥”的意思?手指都不碰到泥,说明什么?(他们平常不用干活,鳞鳞居大厦)干活的是谁呢?
我们的劳动人民一年四季,无论酷暑还是寒冷,他们一直都这么干着,辛不辛苦?
5、师:哪个小朋友可以把我们刚才讲的串起来,编个故事?(指名学生讲)
6、尝试着背诵课文。三.全班背诵诗。全班背诵这首诗。
第十一课《题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题画》,作者是清代诗人袁枚。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古诗《画鸭》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描写图画的古诗。
板书设计:
《题画》 村落晚晴天,桃花映水鲜。牧童何处去? 牛背一鸥眠。
第十二课《池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
3、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教学重点:
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自己理解诗句含义。(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第十三课《关山月(节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2、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
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教学难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带领学生一起回顾前面学过的唐诗:
《咏鹅》、《静夜思》、《春晓》、《早发白帝城》
二、学习新课
1、带领学生一起观看一幅月亮从山升起的图画。
2、出示标题《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渡玉门关。
3、先老师带感情地读一遍,然后领读,让学生跟读。
4、反复不断地领他们读几遍,当他们有进步时,及时地给予表扬。
5、让学生单独读,不会之处老师引导,当他们表现比较好时,进行奖励。
6、带领学生分析每句诗的意思。并动笔画一画。
三、全课总结
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希望下一次继续,表现不好的学生,希望改正。
板书设计: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渡玉门关。
教学目标:
第十四课《棉花》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朗读关山月。
2.找学生讲解诗文大意。
二、初读感知 1.师范读课文。2.借助拼音朗读课文。
3.师领读课文。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干。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4.小组练习朗读课文。
5.找学生朗读课文。小组进行练习,看看谁读的好。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四、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童谣《棉花》
2、读一读,背一背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棉花的的资料。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棉花》 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开。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
第十五课《小松》
1、学生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学生通过诵读、记背,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
3、学生深刻了解中国文化长廊,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而骄傲。教学重点:
背诵这首描写松树的诗,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教学难点:
能够理解诗的意思,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师:今天老师想考考大家,看看谁会背古诗?比一比谁背得多。(学生积极背古诗)你们知道的真多!都是背诗小能手!老师相信大家这节课的表现也会如此出色!
二、谜语导入
1、同学们,今天课堂上来了一位朋友。想知道他是谁吗?请你竖起小耳朵,认真听谜语,猜猜他是谁。
头顶青丝发,身披鱼鳞甲。寒冬不落叶,狂风吹不垮。(学生答)
2、你们真棒,反应真快!
3、大家好!我是小松树,真高兴和大家成为好朋友!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一起来欣赏有关松树的古诗吧,看看诗人眼中的我都是什么样子的!(板书:小松)
二、新授
(一)《小松》的学习
1、出示: 小松初数尺,未有直生枝。闲即傍边立,看多长却迟。
2、请同学们自己大声的读一读,看看在诗人王建眼中的我是什么样子的?不会的字多读读拼音,读流利。(学生自己来读)
3、看看大家读的如何了?齐读。
4、看黑板的出示,老师泛读,去掉拼音,齐读。
5、[借助译文,了解古诗大意,感悟古诗中所描绘的意境。](1)你知道这首诗的意思吗?谁来告诉大家?
(2)说的真棒!理解的真好!那我这棵松树有个小小的疑问了:为什么嫌我长得慢呀?
(3)看看古人说话多么的简练,我们需要这么说这么长的话,古人20个字就解决了!中国的文化真是博大精深!
6、谁能带着“盼望松树急切长大的心情”来读一下这首诗?
7、做动作、小组合作等多种有趣的方式检查背诵情况。
8、播放《小松树》歌曲,休息一下。
三、拓展积累
1、出示陈毅《咏松》。这里还有一位大家都认识的诗人——陈毅元帅;我们知道陈毅元帅不仅是一个孝顺父母的儿子;他还是一个品格高尚的人,从他的《咏松》中我们就看的出来。
2、自由读、小组读;齐读
3、背诵
4、欣赏《松鹤延年图》
四、实践画松树
1、老师范画、学生练画
2、展示画作,边展示边背诵刚学的诗句
五、全课小结
第十六课《神童诗
(一)》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教育学生从小要刻苦学习,要有远大的志向。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花朵,将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重任,要落在你们身上。我们少年儿童从小就要刻苦学习,志向远大。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
板书:
16、《神童诗》
(一)二、感知古诗:
(1)出示古诗: 自小多才艺,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2)指导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上的内容。(3)拼拼音,读诗句。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四、温馨点击:
本诗是宋代的汪洙写的,汪洙从小聪明好学,九岁写诗,被誉为神童。
五、课堂总结:
(1)朗读背诵《神童诗》
(一)(2)给这首诗配上精美的图画。
板书设计:
16、《神童诗》
(一)劝学
自小多才艺,平生志气高。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第十七课《神童诗
(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使学生知道清明这个大好时节,春光明媚。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
学习理解诗句,知道清明这个大好时节。教学难点:
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诗作相关资料。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知道清明节吗?清明节在什么季节?(生:春季,四月四日或四月六日)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一课就和清明有关。
板书:
17、《神童诗》
(二)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春到清明好,晴天锦绣文。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指名读,正音。⑶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4、温馨点击:
清明是我国传统的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那时节春光明媚,草木吐绿,是人们春游的好时机,所以有清明踏青的习俗。
5、活动广角:
(1)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棒。
(2)读一读《清明》。
(3)想一想,我们这里的清明节还有什么习俗。
三、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17、《神童诗》
(二)清明
春到清明好,晴天锦绣文。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
第十八课《绕口令---鹅与河》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绕口令,并能熟练背诵。
2、理解绕口令意义,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绕口令的意思, 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绕口令,并能熟练背诵。教学难点:
理解绕口令的内涵,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教学准备:
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绕口令相关资料。教学方法:
谈话引导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播放绕口令视频。2.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绕口令,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游艺形式,由于它短小、活泼、有趣,富有生活气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3.出示本课情境图,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知 1.出示绕口令。
2.教师范读绕口令,请学生认真听,注意每个字的读音。3.领学生读绕口令。
4.师生共同讨论绕口令的意思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三、拓展训练:
读课本上的绕口令:水连天、盆与瓶
1.学生自读。
2.比赛读课本上的绕口令,同学们选一首来读一读,看谁读的准,读得快。
四、作业:课下我们自己也去搜集一些绕口令吧!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搜集得多。
板书设计:
鹅与河 小乐放鹅到南河,宽宽的河,肥肥的鹅,鹅要过河,河要度鹅,不知是鹅过河,还是河度鹅。
第五篇:一年级传统文化计划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和人们思想的不断进步,在我们身边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文化,而各种文化都有一批忠实的拥护者,但从中我们却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传统文化正在悄然淡出青少年一代的视野。青少年一代忽视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其重大的历史意义,我们缺乏对青年一代传统文化的教育。想一想,能有多少孩子读过我们的四大名著,很少,因为他们眼中只有哈利波特;看一看,能有多少年轻人庆祝我们的传统节日,也很少,因为他们在过着西方的情人节;听一听,能有多少青年传唱中国的古韵京剧,没有,因为他们中间流行着摇滚。由此可见,加强青少年一代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迫在眉睫,所以我们不能再忽视我们曾经引以为豪的文化瑰宝,让一代一代的炎黄子孙为之骄傲和自豪。我们的传统文化之所以闻名,是因为他是无数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是世代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的奇葩。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着让人敬仰的力量,催人奋进。而青少年一代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身上肩负的使命是巨大的,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对他们传统文化的教育,让他们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和深邃,发自心底的慨
叹才能真正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将给孩子们讲授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运用各种授课技巧,提高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使他们从知道、了解到深爱、发扬,让传统文化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孩子们爱上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他们能影响到身边的人,使更多的人去学习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并能发扬光大。
二、教学目标
在西方文化被青少年熟知,中国传统文化被他们忽视的现在,这次活动可以给孩子介绍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将在学生中掀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浪潮。我们将通过这门课程,使小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同时,用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去影响他们身边的人。让更多的人们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令中国的传统文化世代流传。
由于传统文化是我国文明的标志,所以进行这样的教育必将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使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能够唤起人们的一种意识,一种保护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心
向,这就使活动本身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渴望是不言而喻的,但传统文化的缺失是一种极大的遗憾,所以为了满足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需求,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教育,让传统文化深入他们的心里,这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授课内容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气脉悠长,绵亘中外,面对如此精妙的文化瑰宝,让学生能深切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学习内容如下:一周常规教育 二周、9《幼女词》 三周、9《幼女词》 四周、10《陶者》 五周、10《陶者》 六周、11《题画》 七周、11《题画》 八周、12《池上》 九周、12《池上》
十周、13《关山月》(节选)十一周、13《关山月》(节选)
十二周、14《棉花》 十三周、14《棉花》 十四周、15《小松》 十五周、15《小松》 十六周、16《神童诗》
(一)十七周、16《神童诗》
(一)十八周、17《神童诗》
(二)十九周、17《神童诗》
(二)二十周、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