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时间:2019-05-15 10:32: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篇: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1、《笠翁对韵》(节选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第二篇: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学计划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

一、指导思想:

中国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不绝如缕的繁衍历程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风民俗。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系统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德育特色模式,全面提升学校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通过教育,为学生奠定文化修养的基础,使学生未来能以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培养名副其实的文明人、现代人、成功人。

二、理论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依据心理学原理“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提升学生的民族素养。

三、实施原则

1、育人性原则:根据学校实际,结合时代特点和形式需要,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广大师生在校园传统文化的教学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方针。

2、整体性原则:传统文化教学要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围绕学校教学工作,密切联系学校实际,弘扬传统文化精神

3、特色性原则:创新学校教书育人的途径和方法,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在继承中挖掘新意,通过传统文化来领导新事物。用融合的手段为我校教书育人注入生机与活力。

四、目标任务

1、通过诵读经典,使学生在小学阶段能够掌握1000条成语,300余首古诗词,熟练背诵经典篇目。

2、通过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活动推进素质教育,读经典、培心灵,汲取营养,开发心智,使学生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使学校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

3、通过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学生成就优美的人格奠定基础,使学生明确知道应该做一个怎样的社会人。

4、形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模式”,使学校在办学思想、学科教学、学校管理、校园文化等方面的独特性得到社会的认可。

5、使教师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人文性教育思想。

五、教育内容

在传统文化中渗透德育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诵读”为主线,以人文性管理为手段,以养成教育为途径,以各项德育活动为载体,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寻求熠熠生辉的精神瑰宝,从而继承和发扬传统的美德、良好的风范、高雅的情趣、昂扬的气概、坚韧的意志、顽强的的追求,逐步形成“明理厚德”的德育体系。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针对不同学生,具体细化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六、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 知礼守规

1、正衣冠 重仪表 1课时

2、步从容 立端正 1课时

3、容有度 言有章 1课时

4、不学礼,无以立 1课时 第二单元 尊师敬长 1课时

5、长者问 须辞让 1课时

6、天地民 孝尊长 1课时

7、尊师长 重学礼 1课时

8、三人行 有我师 1课时 第三单元 入则孝亲 1课时

9、父母呼 应勿缓 1课时

10、顺乎亲 以为子 1课时

11、亲有疾 细心待 1课时

12、亲其亲 孝爹娘 1课时 第四单元 亲和友善 1课时

13、为君子 与人善 1课时

14、近善人 远不善 1课时

15、多存善 不积恶 1课时

16、善若水 利万物 1课时

第一单元 知礼守规

1、正衣冠 重仪表

备课时间:9月1号 上课时间:9月6号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穿着衣服,纽扣要对齐,鞋子穿正确。

2、让学生明白穿衣只要整洁大方,得体合适。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穿着衣服,纽扣要对齐,鞋子穿正确。难点:让学生明白穿衣只要整洁大方,得体合适。教学方法 :课件资源 谈话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律动行礼

一、活动导入

1、带领学生随着歌曲做律动。

2、带领学生向孔夫子行三鞠躬礼仪。

活动二 读典明理

二、说文解字

1、出示: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

2、解释:君子衣冠整齐,目不斜视,庄重威严的样子使人望而有所畏惧。

活动三 故事引导

1、安静听《刘琎束带》故事,情境导入。

教师提问:刘琎为什么要过那么长时间才给他哥哥开门呢?

2、“看”动画提问导入:你们平时会自己穿衣服吗?

3、、教师提出如下问题:

(1)你们早上起床是怎样穿衣的?(2)妈妈告诉你们怎样的衣服就可以穿?

(3)小朋友你觉得怎样的衣服才是漂亮的? 学生有疑问可再次观看动画,老师根据本班级学生共性特征及个体差异,对动画进行暂停或播放,结合剧情节点,在学生已有经验上进行选择性互动提问教学。教师总结:学生早上起床自己穿衣时纽扣扣错了,鞋子穿反了,得到了妈妈的帮助,穿戴整齐的小朋友看起来别提多精神了!小朋友们我们平时穿衣的时候,要注意纽扣扣好,保持衣服的干净整洁就行了。

作业:教师可在午觉起床之后,培养孩子自己动手穿衣。和家长联系,习惯养成延续至家庭中落实 板书设计 正衣冠 衣着得体 知行合一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明白了校服的领子应该整整齐齐的翻下来,校服的拉链都应该拉好进校门,力争做一名风度翩翩、举止得体 的好孩子。

2、步从容 立端正

备课时间:9月1号 上课时间:9月13号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学习并使用问候语,以正确使用问候语为荣;

2、通过学习,能够在生活中优雅的谈吐、认真聆听、在与人交谈时,注意文明用语。教学重难点:

1、学习并使用问候语,以正确使用问候语为荣;

2、通过学习,能够在生活中优雅的谈吐、认真聆听、在与人交谈时,注意文明用语。教学方法:谈话法 表演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1、读典明理 说文解字

出示: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弟子规》

2、古语今说:走路时步伐应当从容稳重,站立时身体要端正,行礼的时候要真诚恭敬。

3、总结:我们平时说话要注意,尤其是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喧哗,言行举止要礼貌。这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活动二

1、小组合作学习认读生字,练习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学习状况:集体朗读、学生领读、分组读。

5、指名朗读课文,集体朗读课文

6、小组合作学习“解析”集体朗读“解析”

7、学生自由读解析。

8、指名说一说课文的大体意思。

9、练习背诵课文 活动三 鞠躬礼表演展示

1、行鞠躬礼时面对客人,并拢双脚,视线由对方脸上落至自己的脚前1.5米处(15度礼)或脚前1米处(30度礼)。

2、鞠躬时必须伸直腰、脚跟靠拢、双脚尖微微分开。坐姿端正。站立时像松树一样挺拔。走路时挺胸抬头。上下楼梯右行让礼。

活动四 活动延伸,主题内化(1)带领学生诵读《弟子规》经典。不从容 立端正 板书设计

步从容 立端正 坐如钟,头要正 腰板挺,脚放平

教学反思 : 由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激烈的讨论,学生们争相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的道理,整个班级焕发出别样的精神气儿。

3、容有度 言有章

备课时间:9月5号 上课时间:9月20号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学习并使用问候语,以正确使用问候语为荣;

2、通过学习,能够在生活中优雅的谈吐、认真聆听、在与人交谈时,注意文明用语。教学重难点:

1、学习并使用问候语,以正确使用问候语为荣;

2、通过学习,能够在生活中优雅的谈吐、认真聆听、在与人交谈时,注意文明用语。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演示法 教学准备: 课件资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讲故事导入

《戴晞被免》的故事

1、你悟出什么道理了吗?

2、师总结:同学们,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文明用语不可少,我们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场合 正确的使用文明用语,有助于我们人际交往。尤其是对我们学生来说,如果经常使用文明用 语,那么人人都喜欢我们,赞美我们。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生活中的言谈礼仪。活动二:举止礼仪

1.礼貌用语:礼貌用语分为问候语、致谢语、致歉语、迎送语、2、谈吐礼仪:谈吐是指说话时的言辞和举止。优雅而闻名的谈吐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道 德水平和 科学文化素质。动作要领是谈话的姿态要端正,要保持合理的谈话距 离,注意谈话 的态度,选择谈话的 主题和内容,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图,根据不同的谈话对象和 场 合,把握好谈话的分寸。

3.聆听礼仪:在与人的交谈过程中,聆听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认真的聆听对方的谈话 时尊重对方的表现。动作要领:注重自己的姿态,聆听对方谈话时要全神贯注,有耐心。聆 听对方谈话时要主动积 极,过程中要积极反馈,不要随意 插话,不要轻易打断对方。作业:日常生活中,做到容有度,言有章。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礼仪课,希望对学生以后的生活有帮助,也希望他们在生活中能按照今天学到的礼仪规范自己。

4、不学礼,无以立

备课时间:9月7号 上课时间:9月27号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使同学们认识自己的行为习惯,意识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

2、在生活与学习中不断学习应用和改进,做一个表里一致,内秀外美的文明小学生。教学重难点:

在生活与学习中不断学习应用和改进,做一个表里一致,内秀外美的文明小学生。

教学方法:谈话法 表演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礼仪情景剧

通过视频出示一个礼仪情景剧,瞬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发现其中存在的礼仪上的不足,从而激发学生对礼仪学习的兴趣。

二、礼仪的重要内涵

借助ppt对礼仪的内涵与重要性进行了阐述。从孔子与孟子的态度中,使学生体会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及礼仪文化的传承性和重要性。

三、障碍游戏: 5个小组,每组二人,依次进行。其中一人用布蒙住眼睛,扮演盲人,另一人扮演哑巴,“哑巴”作为拐杖扶“盲人”在教室内按指定路线行走,两人均不准出声,班上其他同学将不动声色地在他们行进的过程中设置障碍,“哑巴”用身体语言引导“盲人”通过障碍。(建议:按规定参与者可用加德育分等措施予以奖励)

哑巴、盲人的扮演者谈感触(着重在通过障碍的过程中的心理和达到目的地时的心情)。

四、“文明人”测试,总结出 小学生“十个”文明形象,及我们的做法。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曲礼》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看演出的时候你要怎嘛做?上下楼梯时你要怎么做? 布置作业: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文明好少年。板书设计:不学礼,无以立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明白了不学礼,无以立的重要性,做一个表里一致,内秀外美的文明小学生。

第二单元 尊师敬长 5《长者问 需辞让》

备课时间:9月7号 上课时间:10月11号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长者问……非礼也。”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方法:谈话法 表演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过程设计

一、诵读《礼记·曲礼》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礼记·曲礼》。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长者问……非礼也。”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礼记·曲礼》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与长辈说话的时候,你会怎么做?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对长辈应该尊重,懂得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6《 天地民 孝尊长》

备课时间:9月7号 上课时间:10月18号 课型:新授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孝经·三才章》的文学常识。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重点与难点

1)《孝经·三才章》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教学方法:谈话法 表演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3、翻译:

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孝经·三才章》。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孝经·三才章》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我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到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的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即“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隐语从先秦过渡到西汉,就开始逐步趋向于谜语,当时流行的射覆,已成为民间和宫廷的娱乐品了。并且大量的隐语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现出对其的特别钟爱。

2、用猜谜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1)谜面:呀(打一成语)2)谜面:群英会(打一教育机构)3)谜面:欧美民族(打一人名)谜底:1)唇齿相依 2)幼儿园 3)西施 作业:背诵课文

反思:通过反复朗读和师生讨论,学生能够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并能指导自己的言行。

7《 尊师长 重学礼》

备课时间:10月11号 上课时间:10月25号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礼记·曲礼》的文学常识。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重点与难点

1)《礼记·曲礼》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过程设计

一、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3、翻译: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2、做联句游戏,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导我们要尊敬师长,见到老师有礼貌,听老师教导。作业:背诵课文

反思: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了字词句段的意思,明白了尊师重道的含义,并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表示要将本节课所学运用到生活中。

8《三人行 有我师》 备课时间:10月11号 上课时间:11月1号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 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 总结学习方法:

1、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

4、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论语》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描写拜师的古诗。

反思:随着学习的深入,诵读范围的增加,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对于三人行,有我师的理解深刻,并懂得了要善于向身边的人学习。《 父母呼 勿应缓》

备课时间:10月11号 上课时间:11月8号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学习理解“ 父母呼,行勿懒。”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的是《 弟子规》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 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 总结学习方法:

1、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

2、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介绍自己孝敬父母的故事。

反思:《弟子规》,自已根据所学,在家中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10 《顺乎亲 以为子》

备课时间:10月11号 上课时间:11月15号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学习理解“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子。”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方法:谈话法 表演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弟子规》。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介绍自己怎么关心爸妈

反思:通过本节学习,能够更加关心家长,做一个懂事的孩子。《亲有疾 细心侍》

备课时间:10月11号 上课时间:11月22号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学习理解“ 出入......莫厌烦。”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方法:谈话法 表演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是《劝报亲恩篇》。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将照顾生病父母的小故事。

反思:自已生病的时候,家长是怎么照顾我们的,当家人生病的时候,也学着帮家长倒杯热水,做一顿合口的饭菜。《亲其亲 孝爹娘》

备课时间:10月17号 上课时间:11月29号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人人,,,而天下平。”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离娄上》。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介绍体贴理解父母的小故事。

反思:通过学习本节课,学会照顾家长,孝敬父母。为君子 与人善

备课时间:10月17号 上课时间:12月6号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公孙丑上》。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身边与人为善的小故事。

反思: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我们要做君子。与人为善。近善人 远不善

备课时间:11月17号 上课时间:12月13号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学习理解“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季氏》。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向品行好的人学习的故事。

反思:通过讨论,谈话,学生进一步理解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的意思.15《多存善 不积恶》

备课时间:12月6号 上课时间:12月20号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周易·系辞》建。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看到并学习别人的善行。

反思: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能理解“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16《善若水 利万物》

备课时间:12月6号 上课时间:12月27号 课型:新授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方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道德经》。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作业 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学生能理解“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剩余时间复习

第三篇: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课《笠翁对韵》教案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 下响 高舂 青春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收集对联。

第二课:小儿语

一、问题提出

小学生说话做事要注意什么呢?

二、教学目的

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三、过程设计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 重点解释: 沉静、从容、体悉、从宽。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

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第三课:《治家格言》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二、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三、过程设计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 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第四课《 名贤集》

(一)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二、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三、过程设计

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名贤集》。

四、教学流程:

(一)、背景介绍:

《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3、重点字词:末儿

4、重点句子:

5、翻译:

6、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我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到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 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的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即‚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隐语从先秦过渡到西汉,就开始逐步趋向于谜语,当时流行的射覆,已成为民间和宫廷的娱乐品了。并且大量的隐语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现出对其的特别钟爱。

2、用猜谜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1)谜面:呀(打一成语)

2)谜面:群英会(打一教育机构)3)谜面:欧美民族(打一人名)

谜底:1)唇齿相依 2)幼儿园 3)西施

第五课《 名贤集》(二)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二、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三、过程设计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名贤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承袭为临川王。

(一)、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

2、重点句子:

3、翻译:

(二)、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2、做联句游戏,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一家人要和和气气;劝诫我们凡事都要从小处做起;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互相尊重。

第六课、逢老人

一、教学目的 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二、过程设计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诗人隐恋。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老人的外貌,后两句写了老人走路时艰难的神态。这首诗以简练通俗的语言刻画了一位老人的形象。2.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诗句意义

重点解释: 路逢、两鬓、白如雪 行、歇。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句,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描写老人的诗句?说给大家听一听。

第七课《增广贤文》(一)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我们这学期所学的增广贤文,老师今天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那要求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老师讲故事。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对了,做人要善于宽容原谅别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看——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 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总结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谈话: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者是听到、看到别人宽容原谅别人的例子呢?请说给大家听听。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宽容原谅别人呢?

(四)、拓展延伸,布臵作业

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含有深刻道理的句子,谁还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句子或者是名言警句?如得饶人处且饶人。

2、总结谈话: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像这些增广贤文会教我们很多学习、生活、做人的道理。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多读多想,一定会让你的头脑更聪明,如果运用于写作上,那一定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布臵作业: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增广贤文讲给家长听,背给家长听。

第八节《增广贤文》(二)

一、教学内容: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不说自己桶索短,但怨人家箍井深。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我们这学期所学的增广贤文,老师今天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那要求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老师讲故事。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对了,做人要善于宽容原谅别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看——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 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总结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谈话: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者是听到、看到别人宽容原谅别人的例子呢?请说给大家听听。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宽容原谅别人呢?

(四)、拓展延伸,布臵作业

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含有深刻道理的句子,谁还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句子或者是名言警句?如得饶人处且饶人。

2、总结谈话: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像这些增广贤文会教我们很多学习、生活、做人的道理。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多读多想,一定会让你的头脑更聪明,如果运用于写作上,那一定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布臵作业: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增广贤文讲给家长听。

第九课:《弟子规》

(一)一、教学目的:让小朋友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二、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三、教学重点;有余力,则学文

复习内容:上堂课的内容:中国人、中国心,中国的礼节——鞠躬,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

讲解题目:《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教学方法:老师念一句,小朋友重复一句。也可老师念上句,小朋友念下句。根据小朋友的接受能力确定学习时间,需要念几遍。

讲解内容:

弟子规—— 是(古代)小朋友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小朋友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

圣人训—— 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

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

首孝悌—— 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

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

次谨信—— 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

泛爱众—— 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

而亲仁—— 仁:指同情友爱,仁慈之心。我们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以上四条是做人的根本。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举例说明)一个六岁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他骄傲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姥姥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客人愕然。从这个例子说明:家长不能一味的培养孩子技能,但不知道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他表演,而是为了让他有一计之长,将来好做事。可他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怎么去做事?一个连自己的家长都瞧不起的孩子,他怎么会虚心向别人学习?

总结: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因为它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弟子规的内容是教育小朋友在家懂得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外要敬师长、懂礼貌、讲信用。和别人平等相处,不自私、不傲慢、爱大众、爱国家、爱民族。在培养好了自己的品德后,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我们能够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

互 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对《弟子规》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自己原来哪些方面做的不够。家庭作业:请家长帮助熟念《弟子规》总序

第十课《弟子规》

(二)一、教学目的:通过圣贤的教诲,启发培养孩子的孝心,让他们知道怎么具体去做!

二、教学内容: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三、提问内容:上节课留的家庭作业,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小朋友举手自己来说做了哪些?反复强调,直到养成习惯为止。

四、讲解内容: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好:喜欢恶:厌恶父母亲喜欢你做的事情,你要尽量去做,不要敷衍了事,漫不经心。力:是尽我们的力量。父母厌恶的事情,你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括你的一切坏习惯。例如;父母喜欢让我们好好读书,将来有能力做事。可我们不愿学习,一心贪玩,这就是不够孝心。还有父母不喜欢我们出去和别的小朋友打架,那我们就尽量不让家长为我们操心。做什么事情之前先想想父母知道了会不会高兴我去做?用心体会父母对我们的教育,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互动:请小朋友自己来讲家长喜欢自己做什么?同时老师也要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如何?如不正确的老师要帮助指正。如;某个小朋友就说:‚我爸爸说:‘在外边,谁要是打你,你就打他。不要怕’!‛以免不好的家教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时代不同,人的素质不同,结合今天的社会,进行正面的教育。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可见古人对父母的孝心,入微入髓。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给的,我们不敢随便毁伤,即使是手臂上划一个口,父母都会担心的,何况大病父母会难过伤心的。现在社会有很多人,一遇到不顺心的麻烦事,就要自杀,跳楼。没有替父母双亲想一想,含辛茹苦把我们培养大,还没有报答父母,就要去死。父母会怎么样呢?身体有伤,只是让亲人为你担忧。可是你做出了不道德的事情,你的父母会跟着你蒙受耻辱。那你更是不孝的子孙。你要想到;自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对得起生养我们的父母,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抚养大,我们虽不能给他们更多的物资享受,可我们也不能让他们为我们伤心,为我们难过。为我们而感到羞愧!比如:有的小朋友没有礼貌、不敬师长、破坏公物、打骂同学、偷盗,或者做出了不该做的事情,你的家长会为你感到自豪吗?

朗读课文:请小朋友打开书,进行指读训练。从总序复习到这堂课的内容,每天争取边读边认,天长日久不但会背诵,而且也会认字。个别的字老师也可以写一写,加深印象。作 业:回家询问自己的父母,希望自己做什么?不喜欢自己做什么?自己家的家教是什么?父母希望你长大做什么?

第十一课《随园诗话》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学生通过诵读、记背,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

3、学生深刻了解文章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背诵这首诗是重点,难点是能够理解诗的意思,并翻译出译文。

突破措施:通过配乐的经典回放,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1、启发导入

音乐播放:随园诗话

让学生反复听几遍后,开始朗读,可以分角色朗读。

2、出示译文

让学生理解后开始背诵。

3、作者简介

四、教学反馈

学生集体背诵,学生对抗赛。

第十二课《池上》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2.揭题《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3.学生齐读题目。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2)教师小结: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借助多媒体,弄懂诗意。

(1)欣赏池塘美景,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2)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4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臵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景美引人)池上

不解 浮萍开(童真童趣)

第十三课:王戎识李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古文 王戎识李。老师来介绍一下王戎这个人物。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于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于,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这

二、自学生字词

第一步,查找生字、难词: 1)诸:众,许多的意思。2)尝:曾经的意思。3)折:压弯的意思。

4)竞走:争先恐后地朝前跑去。5)人:过路人。

6)之:代词,指王戎。7)信然:果然如此的意思。

三、理清文章

归纳段落大意。一文分成四层:

第一层,简介人物和事情发生的背景。

第二层,写王戎和他的伙伴们看见李树多子时的不同表现。第三层,写王戎不与诸小儿竞走取李的原因。第四层,写王戎推理的正确性。

第四步,归纳中心思想。记叙了小儿王戎识李的故事,表现了他遇事不盲从,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第五步,在以上各步的基础上,写一篇小文章,逐段逐节进行分析,夹叙夹议进行讲解。实际上是一篇小‚教案‛。《王戎识李》浅析

刘义庆(403—444),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南朝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世说新语》是魏晋 轶事小说的代表作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书中不少故事,如‚周处除三害‛、‚祢衡击鼓骂曹‛、‚温娇娶妇‛、‚望梅止渴‛、‚曹植七步成诗‛等,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新亭对泣‛、‚谢女咏雪‛、‚管宁割席‛、‚子猷访戴‛等,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全书语言精炼,辞意隽永,对后代笔记文学颇有影响。梁刘孝标为作注释。后代仿《世说》者极多,在我国古小说中自成一体,《王戎识李》一文就是摘自此书。

王戎是《王戎识李》中的主要人物,西晋琅砑临沂(今属山东)人。字睿仲,好清谈,为‚竹林七贤‛之一。惠帝时,累官尚书、司徒,贪吝好货,广收八方园田,积钱无数,每自执牙筹,昼夜计算,为时人所讥。《王戎识李》这篇文章共分四层。第一层是‚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诸‛:众,许多的意思。‚尝‛:是曾经的意思。言下之意就是‚王戎识李‛这件事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生的,王戎并非事先就知道旁的李子是苦的。‚七岁‛:是指王戎当时的年龄。当时,年仅七岁的王戎就能正确地对事物进行严谨的推理,真不愧为名副其实的神童,作者明确地指出王戎当时的年龄,是为了突出‚年龄小‛,为下文打下伏笔。作者在这一层简介了人物和事情发展的背景。第二层是‚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多子折枝‛,形容李子多得压弯了李树的树枝。‚多子‛,可引申为无人采摘的意思。‚竞走‛,争先恐后地朝前跑去。作者在此形象地描绘出儿童嘴馋的特点——争着摘李子吃,但对于同样属于儿童的王戎来说,他却没有去争着摘李子吃,他为什么不去摘呢?是因为他不爱吃那红得发紫的李子,还是因为他的妈妈不允许他随便在外面吃李子?于是,作者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悬念。这层是写王戎和他的伙伴们看见李树多子时的不同表现。现在,让我们带着作者特意留下的不解之谜,继续阅读第三层。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之‛:指王戎。‚人‛指过路的人。我想这个过路人一定是个大人,为什么呢?因为前面我们分析了小儿嘴馋,如果他见别人摘李子吃,他必定也会跑去采摘。所以,我认为这个过路人一定是个大人。这个大人对‚诸儿竞走取李,惟戎不动‛这件事疑惑不解,连大人都没有想到那李子是苦的,而他却想到了,由此反衬出了王戎的智慧。这一层是写王戎不与诸小儿竞走取李的原因。阅读了这一层,作者设臵的不解之谜就迎刃而解了。他不去摘李子,是因为他认为李子是苦的。为什么他知道李子是苦的呢?结论来自于严谨的推理,王戎的推理过程是:李树在道旁,既然果实累累,且均已成熟,为什么无人采摘呢?原因一定是因为李子是苦的,苦李子谁愿吃呢?如果是甜李子,早就会被人摘光了,怎么还会有他们的份呢?因此,他认为‚此必苦李‛。王戎的这种推理方法属于演绎推理中的直言三段论,他从‚树在道旁而多子‛这个已知的一般原理,得出关于‚此必苦李‛的特殊结论。在此,文章省略了大前提,即李树在道旁多子,成熟而无人采摘,必苦李。小前提是:这里的李树生长在道旁且果实已经成熟却无人采摘;于是,王戎由此得出了结论:‚此必苦李。‛

第四层是‚取之,信然。‛‚之‛:指树上的李子。‚信然‛:果然之意。摘下李子一尝,果然如王戎的推理,是苦李。这层是写证实王戎推理的正确性。

《王戎识李》这篇文章是以记叙文为体裁,记叙了小儿王戎识李的故事,表现了他遇事不盲从,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四、教师小结

《王戎识李》这篇文言记叙文语言精炼、简洁,通俗易懂且辞意隽永,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突出了王戎的智慧。全文一共49个字,却把‚王戎识李‛这件事写得生动、感人。

王戎的推理虽还严谨,但我认为还是有不足之处。儿童玩耍一般爱找没有人的地方去尽情地玩耍,因此,倘若王戎和他的小伙伴们看见的李树是长在人迹稀少的道旁,由于没有被别人发现,即使李子像蜂蜜一样甜,也不会被人采摘,所以,王戎若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判断,那么他的结论就不一定正确。因此,我认为作者应当把‚树在道旁‛改为‚树在大道旁‛才妥当些。

《王戎识李》这篇文章给我们的启发是很有教育意义的。例如:有一位同学做了一道题,他的做法和结果都是对的,但当他看见一位学习成绩比他好的同学的答案与他不一样时,他也 不管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就立即照葫芦画瓢地把答案抄下来,这是不对的。他不应该盲目地随大流,应该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这对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是很有益的。至此,《王戎识李》一课就自学完了。

第十四课风

一. 启发导入

二. 一年四季都有风,人们把春天的风叫和风,夏天的风叫熏风,秋天的风叫金风,冬天的风叫朔风。虽然它们都是风,可是他们的脾性完全不同。这首诗的名字就叫《风》,是唐代诗人李峤写的。三.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四.作者介绍

字巨山。赵州赞皇人。儿时梦人遗双笔,由是有文辞。弱冠擢进士第,始调安定尉,举制策甲科。武后时,官凤阁舍人。每有大手笔,皆特命峤为之。累迁鸾台侍郎,知政事,封赵国公。景龙中,以特进守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睿宗立,出剌怀州。明皇贬为滁州别驾,改卢州。峤富于才思,初与王杨接踵,中与崔苏齐名,晚诸人没,独为文章宿老,一时学者取法焉。集五十卷,今编诗五卷。五.注释:

三秋:晚秋,指农历九月。二月:早春,农历二月。六.赏析课文

这首诗让人看到了风的力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此诗为唐代李峤所作。李峤以‚风‛为题的组诗共有3首,此为其中一首。风,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经由生命个体用心去感受或通过外物的变化知晓。因此,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之外部形态与外显特点,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原质或原态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可见诗人对物态常识的熟知与了然。在这种生活常识的支撑下,诗人熟练地通过外物的形变来显发风之特点,以间接描写来表现风的种种情态,让人真切感受风的温存与魅力。

兴、比、赋‛为古典诗歌表现的基本手法。所谓的‚兴‛意指‚兴发‛‚感兴‛,由物及心,即因为外物的作用而产生内心‚情变‛。‚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叶落‛与‚花开‛,乃事物发展到极态而自然产生的质变,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减缓其变化的速度。在此处,诗人把叶落花开归因于风的作用,表现出作者观察的细微与内心的细腻,把自然万物的变化同风——外力的作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隐性地昭示着风之生命力及其给外物的温情关怀。‚解落‛,‚解‛字用得好。常言道‚秋风扫落叶‛,秋风之蛮横可见一斑。不用‚扫‛‚吹‛,也不用‚刮‛‚剥‛,就用一个‚解‛。‚解‛,是细心,是用心,是专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让叶儿怡然清爽地离开了母体,找到了很好的归宿。风之柔情让人感动。‚能开‛,‚开‛,是唤醒,是催生,是召唤,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儿,在风儿的轻轻抚摸下,睁开惺忪的睡眼,伸伸懒腰,又将迎来一个美丽、美好、美妙的春意。风之温情让人舒坦。‚解落‛与‚能开‛,把风的温存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深深地触动了读者那或许早有些漠然的心绪,重新唤醒人们对美好生命的感念。‚赋‛意指‚直赋‛‚赋陈‛,由物即心,直面陈说,直接表白。‚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风,‚过江‛卷起‚千尺浪‛,风急浪高,直冲云宵,风之气 力是何等威风;风,‚入竹‛引来‚万竿斜‛,风狂竹伏,万般无奈,风之外力是何等潇洒。此处,风之强悍,风之强劲,风之强势,同之前风之温情,风之柔情,风之痴情形成强烈的反差。任何一种生命都有其‚喜怒哀乐‛之表现,‚风‛也不例外。风的变幻莫测便是很好的例证。

讲究对仗或对偶,‚风‛一诗亦如此。例,‚解落‛对‚能开‛,‚三秋叶‛对‚二月花‛工整有序。‚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如果说,诗的前两句在‚兴发‛方面更为出色的话,则后两行在‚对仗‛则更显特色,‚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一过‛‚一入‛,‚一高‛‚一低‛,‚一直‛‚一斜‛,把风对自然界物象在风的作用下所产生的变幻鲜活而传神地表现出来。综观本诗,诗人通过抓住‚叶‛‚花‛‚浪‛‚竹‛四样自然界物象在风力作用下的易变,间接地表现了‚风‛之种种形力,让人真切地感受风之魅力与威力。以上‚赏析‛难免存有‚就诗论诗‛之嫌,如果能够结合李峤的另外二首关于‚风‛的诗文,再联系诗人的平生历练、生活背景与创作情况等,或许会有更为精彩而深刻的解读。七.指导背诵

第十五课《小松》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学生通过诵读、记背,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

3、学生深刻了解中国文化长廊,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而骄傲。

二、教学重难点:背诵这首描写松树的诗是重点,难点是能够理解诗的意思,并翻译出译文。

突破措施:通过配乐的经典回放,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1、启发导入

音乐播放:小松(唐 王建)

小松初数尺,未有直生枝。闲即傍边立,看多长却迟。

让学生反复听几遍后,开始朗读,可以分角色朗读。

2、出示译文

小松树刚刚几尺高,还没有长出挺直的树枝。空闲时站在树旁边,天天看着它,只觉得它长得很慢。让学生理解后开始背诵。

3、作者简介

《小松》的作者是唐朝人王建,他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观察松树生长时的情景。

四、教学反馈

学生集体背诵,学生对抗赛。

第十六课 画鸡

一、教学目的

理解诗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

二、过程设计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唐寅,明朝诗人,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他精通诗,画。《画鸡》是他一首题在画上的诗。前两句描绘了一只红冠白羽、漂亮威风的公鸡形象;后两句描述了由公鸡啼鸣而生发的联想和感触。

2.教师范读原诗,请学生认真听。3.领学生读诗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 重点解释

红冠、走将来、平生、轻言语、千门万户。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诗句背诵

7.拓展训练:照着诗句所描写的,我们也来画一画大公鸡的样子吧!

第十七课、绕口令

———《鹅与河》

一、教学目的

理解绕口令意义 熟读背诵

二、过程设计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绕口令,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游艺形式,由于它短小、活泼、有趣,富有生活气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2.教师范读绕口令,请学生认真听,注意每个字的读音。3.领学生读绕口令。

4.师生共同讨论绕口令的意思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A课本上的绕口令,同学们选一首来读一读,看谁读的准,读得快。B我们自己也去搜集一些绕口令吧!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搜集得多。格言警句

一、教学目的

理解格言警句的意思并能熟读背诵

二、过程设计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

格言就是含有劝告意义的话;警句是语言简练而含义深刻的句子。以上都是关于珍惜时间的 格言警句。

2.教师范读格言警句,请学生认真听。3.领学生读格言警句

4.师生共同讨论格言警句意义 重点解释: 徒伤悲、精于勤、荒于嬉、光阴,不可轻。

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

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

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A搜集你喜欢的一两条格言警句,和大家一起分享。B把你喜欢的格言警句制作成一张自己喜欢的书签。

第四篇: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1、《笠翁对韵》教案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讲解第一段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苍穹下响高舂 青春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一东、二冬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课后拓展:

1、利用课余时间熟读一东、二冬。

2、收集对联。

2、小儿语问题提出 小学生说话做事要注意什么呢? 教学目的理解词句意义并能熟读背诵过程设计 1.揭示课题并简介学习内容。《小儿语》是明代吕得胜编写的,它将为人处世的道理与儿童的常生活结合起来,对少儿品德的养成及其成长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2.教师范读原文,请学生认真听。3.领学生读词句 4.师生共同讨论词句意义重点解释:沉静、从容、体悉、从宽。5.学生练习熟读背诵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6.检查背诵 7.拓展训练:当我们遇到紧急情况时,你该怎么做?小组商量一下,演一演。

3《治家格言》教案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过程设计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4《名贤集》

(一)教案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过程设计 上新课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名贤集》。教学流程:

一、背景介绍: 《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末儿

2、重点句子:

3、翻译:

3、课文知识的补充曹娥碑: 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我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到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的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即‚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隐语从先秦过渡到西汉,就开始逐步趋向于谜语,当时流行的射覆,已成为民间和宫廷的娱乐品了。并且大量的隐语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现出对其的特别钟爱。

2、用猜谜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1)谜面:呀(打一成语)2)谜面:群英会(打一教育机构)3)谜面:欧美民族(打一人名)谜底:1)唇齿相依 2)幼儿园 3)西施

5《名贤集》(二)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名贤集》的文学常识。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重点与难点 1)《名贤集》文学常识的掌握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过程设计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名贤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名贤集》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承袭为临川王。

一、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2、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1、重点字词:

2、重点句子:

3、翻译:

3、课文知识的补充曹娥碑: 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深刻道理,而这正是《名贤名贤集集》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名贤集》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2、做联句游戏,看谁完成得又快又好。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一家人要和和气气;劝诫我们凡事都要从小处做起;告诉我们与人交往要互相尊重,6《增广贤文》(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我们这学期所学的增广贤文,老师今天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那要求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老师讲故事。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对了,做人要善于宽容原谅别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看——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⑹ 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总结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谈话: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者是听到、看到别人宽容原谅别人的例子呢?请说给大家听听。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宽容原谅别人呢?

四、拓展延伸,布臵作业

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含有深刻道理的句子,谁还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句子或者是名言警句?如得饶人处且饶人。

2、总结谈话: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像这些增广贤文会教我们很多学习、生活、做人的道理。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多读多想,一定会让你的头脑更聪明,如果运用于写作上,那一定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布臵作业: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增广贤文讲给家长听,背给家长听。

7《增广贤文》(二)教学内容: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不说自己桶索短,但怨人家箍井深。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4、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国学、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刚才你们诵读的是我们这学期所学的增广贤文,老师今天再给你们讲个故事,喜欢吗?那要求大家要认真听,还要认真想:老师讲的这个故事,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老师讲故事。

3、反馈:你明白了什么?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过渡:对了,做人要善于宽容原谅别人,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请看——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⑹ 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总结学习方法: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谈话:在学习生活中,你有没有经历过或者是听到、看到别人宽容原谅别人的例子呢?请说给大家听听。你从中明白了什么?

2、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宽容原谅别人呢?

四、拓展延伸,布臵作业

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含有深刻道理的句子,谁还知道一些有关这方面的句子或者是名言警句?如得饶人处且饶人。

2、总结谈话: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像这些增广贤文会教我们很多学习、生活、做人的道理。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习,多读多想,一定会让你的头脑更聪明,如果运用于写作上,那一定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布臵作业:把我们今天所学到的增广贤文讲给家长听。

8《弟子规》

(一)教学目的:让小朋友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教学重点;有余力,则学文复习内容:上堂课的内容:中国人、中国心,中国的礼节——鞠躬,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讲解题目:《弟子规》——先介绍原文的出处。原名:训蒙文。故名思义;教训启蒙幼童的文章。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内容采用《论语》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等文字编写而成,后改叫《弟子规》。是启蒙学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应有的礼仪与规范。特别讲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教学方法:老师念一句,小朋友重复一句。也可老师念上句,小朋友念下句。根据小朋友的接受能力确定学习时间,需要念几遍。讲解内容:弟子规—— 是(古代)小朋友必须要学习的内容。古人云:学有学业、退有居业。弟子规就是教育小朋友学习以外应该做到的事情。圣人训—— 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们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称为圣人。训:可以做为准则的话。指圣人对我们的教诲。首孝悌—— 首:首要、头,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顺父母。举例;父母生养我们、辛苦劳作,供给我们衣食住行。我们首先要孝敬他们。悌:代表顺从兄长。兄弟姐妹友好相处也就等于孝顺了父母。次谨信—— 次:次要、二,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谨和信。谨:谨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号,做人也要按着准则去做。不能任意随便去做事。做事还要讲诚信。不能欺骗别人,讲信用。从小培养良好的品德,长大就不会染上不良的言行习惯。泛爱众—— 泛:广泛。不是指单纯的情爱。人与人之间要有爱,更要爱世间一切众生、花草树木,小动物、小昆虫等。做人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而亲仁—— 仁:指同情友爱,仁慈之心。我们要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使自己也能成为一个具有仁爱之心的人。有余力则学文——当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备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时间,再去学习文化知识和技能。以上四条是做人的根本。不管你有没有文化知识,但忠、孝、礼、义、信必须要做到。(举例说明)一个六岁的小孩,他不但学会了弹钢琴,而且会说英语。每当家里来了客人,大人都叫他为客人表演。一天,他表演了节目后,大家都在赞扬他。他骄傲地说了一句语惊四邻的话:‚姥姥你是个大笨蛋,什么都不会!‛客人愕然。从这个例子说明:家长不能一味的培养孩子技能,但不知道学习技能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他表演,而是为了让他有一计之长,将来好做事。可他连做人的道理都不懂,怎么去做事?一个连自己的家长都瞧不起的孩子,他怎么会虚心向别人学习? 总结: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因为它是我们行动的准则。弟子规的内容是教育小朋友在家懂得孝顺父母,兄弟姐妹友好相处。在外要敬师长、懂礼貌、讲信用。和别人平等相处,不自私、不傲慢、爱大众、爱国家、爱民族。在培养好了自己的品德后,再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我们能够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个优秀的人。互 动:请小朋友说一说你对《弟子规》的哪些方面比较感兴趣?自己原来哪些方面做的不够。家庭作业:请家长帮助熟念《弟子规》总序

9《弟子规》

(二)教学目的:通过圣贤的教诲,启发培养孩子的孝心,让他们知道怎么具体去做!教学内容: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提问内容:上节课留的家庭作业,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小朋友举手自己来说做了哪些?反复强调,直到养成习惯为止。讲解内容: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好:喜欢恶:厌恶父母亲喜欢你做的事情,你要尽量去做,不要敷衍了事,漫不经心。力:是尽我们的力量。父母厌恶的事情,你要小心谨慎的去除,包括你的一切坏习惯。例如;父母喜欢让我们好好读书,将来有能力做事。可我们不愿学习,一心贪玩,这就是不够孝心。还有父母不喜欢我们出去和别的小朋友打架,那我们就尽量不让家长为我们操心。做什么事情之前先想想父母知道了会不会高兴我去做?用心体会父母对我们的教育,要使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互动请小朋友自己来讲家长喜欢自己做什么?同时老师也要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如何?如不正确的老师要帮助指正。如;某个小朋友就说:‚我爸爸说:‘在外边,谁要是打你,你就打他。不要怕’!‛以免不好的家教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时代不同,人的素质不同,结合今天的社会,进行正面的教育。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古人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可见古人对父母的孝心,入微入髓。我们的身体是父母给的,我们不敢随便毁伤,即使是手臂上划一个口,父母都会担心的,何况大病父母会难过伤心的。现在社会有很多人,一遇到不顺心的麻烦事,就要自杀,跳楼。没有替父母双亲想一想,含辛茹苦把我们培养大,还没有报答父母,就要去死。父母会怎么样呢?身体有伤,只是让亲人为你担忧。可是你做出了不道德的事情,你的父母会跟着你蒙受耻辱。那你更是不孝的子孙。你要想到;自己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对得起生养我们的父母,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抚养大,我们虽不能给他们更多的物资享受,可我们也不能让他们为我们伤心,为我们难过。为我们而感到羞愧!比如:有的小朋友没有礼貌、不敬师长、破坏公物、打骂同学、偷盗,或者做出了不该做的事情,你的家长会为你感到自豪吗? 朗读课文:请小朋友打开书,进行指读训练。从总序复习到这堂课的内容,每天争取边读边认,天长日久不但会背诵,而且也会认字。个别的字老师也可以写一写,加深印象。作 业:回家询问自己的父母,希望自己做什么?不喜欢自己做什么?自己家的家教是什么?父母希望你长大做什么?

5、荒芜的花园 一中心 马丽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生字‚茵 仆 允 勿 毒 慎 寂 寞‛,积累词语‚荒芜‛、‚忘乎所以‛、‚杂草丛生‛、‚望而却步‛、‚绿草如茵‛等,(2011、2、24)《荒芜的花园》教案——一中心 马丽(修改稿)。

2、了解文章内容,并根据所提供的词语及课文的叙述顺序把课文的大致内容讲清楚。

3、在老师的指导下,理解第二块牌子的内容,能将游客看到牌子后的想法说清楚。

4、理解最后一节的含义,知道只有种植快乐,有了快乐的滋润,心灵的花园才不会荒芜。

一、揭示课题。

1、引出课题。师:读读这个词。用一个词说说你看到的是怎样的花园?可是今天我们要看到的却是一个荒芜的花园。(板书:荒芜的)

2、补全课题,指导字形。师:请跟我写,‚荒‛的中间是个‚亡‛。‚荒芜‛这两个字都是草字头的。从字形上看就知道,荒芜是形容长满了野草、杂草。

3、齐读课题。

4、解题:(1)师:给荒芜找个近义词——荒凉(2)荒芜的花园就是……(荒凉的花园)。

二、整体感知,了解大意。

1、花园应当是美丽的,怎么会变得荒芜呢?让我们读读课文,找找答案。请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试着完成填空:(出示)贝尔太太用‚()计‛吓跑了游客,使()的花园变成了()的花园。

2、自己读读词语,想想每行分别在写谁?(出示)绿草如茵 杂草丛生

毒蛇横行 兴高采烈

忘乎所以

望而却步 生气

孤独寂寞

3、检查反馈:(1)指名读一行,随机归类:花园、游客、贝尔太太(2)随机学习:绿草如茵,茵是毯子的意思。说说绿草如茵是什么意思? 两个‚wang‛意思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一个表示记性不好,忘记了;一个表示往远处看。

4、一起读读词语。

5、谁来完成填空。

三、学习1-2小节,体会游客的快乐。

1、出示第一小节:贝尔太太在城外修了一座花园。引读:这座花园——于是—— 板书:又大又美兴高采烈

2、游客们是如何兴高采烈地游玩的呢?请你自己读读第2小节,用括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3、交流出示句子。正音:扎

4、师生合作:游客们在做什么呢?(引读)贝尔太太的花园又大又美,吸引了许多游客,他们兴高采烈地跑到贝尔太太的花园游玩。瞧,年轻人在做什么?小孩子在做什么?老人在做什么?有人甚至在做什么?

2、自己再读读这几句话,特别是令你印象深刻的语句,多读几遍,想想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交流;随机指导朗读。

4、齐读。

5、理解:忘乎所以。师:游客此时快乐极了,快乐得忘记了什么?小结:快乐得忘记了一切,这就叫快乐得‚忘乎所以‛。板书:忘乎所以

6、过渡:此时的贝尔太太站在窗前,看着这些欢乐的场景,她没有感到一丝快乐,反而越看越生气,一直想着怎样赶走这些不请自来的游客们。(板书:生气)

四、理解两块告示牌的意思,根据提示复述,教案《(2011、2、24)《荒芜的花园》教案——一中心 马丽(修改稿)》(http://www.xiexiebang.com)。

(一)理解第一块告示牌的内容:

1、读正确。师:于是,她让仆人在园门外挂起这样一块牌子。谁来读? 出示:‚私人花园,未经允许,请勿入内。‛

2、理解内容。(1)师:允许的近义词是什么?(许可、同意)未经允许就是?(未经许可、同意)(2)它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3、指导朗读:谁能读出这种语气。(1)指名(2)男生读。

4、可是,这样的牌子有用吗?人们还是成群结队地走进花园游玩。(1)理解‚成群结队‛。(2)结合文本内容:人们依然三个成群五个结队地走进花园兴高采烈地游玩,年轻人们依然……;小孩子依然……老人们依然……甚至依然有人……(齐背)

(二)理解并复述第二块告示牌的内容:

1、贝尔太太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她让仆人又挂上了第二块告示牌。请三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出示)欢迎你们来此游玩。——‚欢迎‛为了安全起见,本园的主人特别提醒大家,花园的草丛中有一种毒蛇。如果哪位不慎被蛇咬伤,请在半小时内采取紧急救治措施,否则性命难保。——‚提醒‛最后告诉大家,离此地最近的一家医院在威尔镇,驱车大约50分钟即到。——‚告诉‛

2、理清牌子上的三层意思。

3、师生分别读。

4、请你根据提示,和同桌合作说说第二块牌子的内容。

5、指名交流。

6、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游客,看到这样一块告示,你心里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做?(1)交流时随机点出半小时、50分钟:这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把危险清楚明显地表达了出来。)(2)结合语境理解‚望而却步‛。(想到危险,只能望着这座美丽的花园,停步不前,不敢进去游玩)板书:望而却步过渡:贪玩的游客们也是这样想的,他们再也不敢进花园里游玩了。这真是一个绝妙的主意啊!(读句子)

7、理解‚绝妙‛:绝妙是什么意思? 你知道为什么贝尔太太当时认为这是个绝妙的主意吗?(同桌讨论;交流;随机联系第一块牌子内容:达到‚请勿入内的目的‛)

五、联系下文,理解贝尔太太的主意并非绝妙。

1、贝尔太太的主意真的如此绝妙吗?来读读第5小节。(配乐引读)(1)体会花园发生了变化: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一年两年过去了,贝尔太太的花园悄悄地发生着变化……(2)体会孤独寂寞:她只能一个人在花园里……,只能一个人在池塘边……,只能一个人……,只能一个人……(3)体会贝尔太太对游客态度的改变:她多么希望游客还能像以前一样兴高采烈地游玩。年轻人……,小孩……老人……,甚至还有人……(4)小结并板书:杂草丛生、怀念

2、随机采访:此时,贝尔太太还认为这是个绝妙的主意了吗?

七、创设情境,在释疑中感悟故事的道理。

1、有什么话想对贝尔太太说吗?引出最后一节。(齐读)

2、理解:(1)‚种植快乐‛:当游客不请自来到花园里来游玩时,贝尔太太应当怎样做?板书:种植快乐(2)‚滋润自己‛:快乐还是可以相互感染的,可以传递的,你快乐了,我也会快乐;我快乐了,你也会快乐。板书:拥有快乐

3、配乐读最后一节。

4、小结:拥有快乐的人,心灵的花园就永远不会荒芜。心灵的花园将永远鲜花盛开。

5、布臵作业:请你试着用板书上的词语,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课文主要内容大致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

5、荒芜的花园(原先后来)花园:

又大又美杂草丛生游客:

忘乎所以

望而却步贝尔太太:

生气

怀念(孤独、寂寞)

种植快乐 拥有快乐

第五篇: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一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9《幼女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幼女词》,作者是唐代诗人施肩吾。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

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⑹ 小结。老师先总结诗句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呢?

总结学习方法:

1、反复朗读;小组合作学习。

2、查字典;请教老师、父母;背诵,加深理解。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古诗《乞巧》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乞巧节的相关资料。《陶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陶者》,作 者是宋代诗人梅尧臣。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

完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题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 牧童何处去,牛背一鸥眠。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题画》,作 者是清代诗人袁枚。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

完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古诗《画鸭》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描写图画的古诗。《池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池上》,作 者是清代诗人白居易。《 池上》是描写小朋友天真烂漫的一首诗。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 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古诗《江南》

2、读 《关山月》(节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关山月》, 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 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古诗《凉州词》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描写边塞风景的古诗。《棉花》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棉花》,作者 是清代诗人马苏臣。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 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童谣《棉花》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棉花的的资料。

15《小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闲即傍边立,看多长却迟。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小松》,作 者是唐代诗人王建。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 完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16《神童诗》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诗名是《神童诗》, 作者是宋代诗人汪洙。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古诗:

2、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

完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

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17《神童诗》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年年当此节,底事雨纷纷。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神童诗》,作者是宋 代诗人汪洙。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1、2、出示古诗:

多种形式朗读诗句。

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

⑵ 指名读,正音。

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 整话)

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

⑶ 小组互相学习,理解诗句。

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1、2、出示古诗《清明》

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收集清明节的有关资料。

18《绕口令》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绕口令,并能熟练背诵。

2、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加深对绕口令的理解。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绕口令》的形式,喜欢绕口令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绕口令》, 《绕口令》是 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游艺形式,富有生活气息。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绕口令

2、多种形式朗读绕口令。⑴ 自己轻声读几遍,把诗句读通顺。⑵ 指名读,正音。⑶ 齐读,读正确流利。

3、引导学生理解绕口令。

⑴ 通过刚才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谁来说说。(引导学生说完 整话)⑵ 质疑: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吗?学生说。⑶ 小组互相学习,朗读绕口令。⑷ 指名反馈,师生补充。⑸ 反复朗读,熟练背诵。

三、联系实际,畅谈体会

1、出示绕口令《水连天》

2、读一读,背一背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选择一个绕口令分组比赛。

2、搜集绕口令,比一比哪个小组搜集的多。

下载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五篇

    沟西小学电子备课教学案 传统文化教案 1、《笠翁对韵》教案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

    一年级中华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走近汉字 第一课《鱼羊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从音、形、意三个角度来欣赏汉字的美。 2、收集与整理与汉字有关的传说、书法、字谜等。 3、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情......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讲解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1、《笠翁对韵》(节选一)教案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传统文化的精髓。 2、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读课文。 3、基本了解诵......

    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笠翁对韵》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 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1

    1、《笠翁对韵》(节选一)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

    小学一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1、弟子规》(一) 教学目的:让小朋友了解为什么要学习《弟子规》?弟子规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教学内容:学习《弟子规》的总序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悌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

    传统文化一年级

    1、《笠翁对韵》(节选一) 教学目标: 1、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2、能够顺畅朗读课文。 3、理解明白课文大意。 4、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能够顺畅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背诵课......

    一年级传统文化

    一年级传统文化《小松》教案 2010-05-07 22:46:33| 分类: 传统文化教案|举报|字号 订阅 【教学目标】 1、学生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