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传统文化下册教学设计
用快乐传递快乐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台子镇中心小学 刘爱青
近读吴非老师写的《不跪着教书》这本书,感慨万端。这本书文笔朴实清鲜,思想求真务实,敢说真话实话,敢于解剖目前教育现状,真的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书中有很多篇我都很喜欢,如开篇《永不凋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做最出色的老师》《努力去做几件事》《呼唤风格》等,这些文章显现出一种为人的道理,一种正直、纯洁的气质,深入的剖析、新锐的理念、独特的视角、无畏的精神,深深地吸引了我。做一名快乐的老师,才能给学生更多的快乐,作为小学综合教师,这应该是给我最深的触动了。
在《论语》中,孔夫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有这样一段对话:“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穷人,老师说,这很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就是“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要安于清贫,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快乐。这种快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
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
这和我们当今教育中强调教师要微笑面对学生是同一个道理。这一点我做到并且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在四五六年级上课,因为综合课时量比较少,在完成规定任务后,给同学们讲解一些关于历史人物,事件题材,让他们走进另一个全新的世界。每当我讲解这些内容,学生们都会翘首倾听,甚至还会追根问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快乐。我就因势利导,把综合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综合实践同我们日常生活的息息相关,生动活泼的传递给孩子们。师生之间没有了任何隔阂,学习效果和课堂纪律出奇的好,以至于很多学生都特别希望我能多上几节专科,能多陪陪他们聊几句。大家都知道,原来我还教着校本科,很枯燥乏味的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我将它定义为“快乐礼仪”,在快乐中学到礼仪知识,这点,已经得到学校领导、同事和同学们的认可与好评。我常想,精心设计谋划但呆板僵硬的教学模式,固然是一个老师勤苦敬业的优秀表现,但如果得不到学生的接受和认可,教师教的痛苦,学生学的疲劳,又有什么实在的意义呢?
用快乐传递快乐,在快乐中学习成长,这是我教学的一个原则,也是我这多年孜孜以求的目标。但快乐的课堂,需要教师有快乐的心态和丰富的知识能力。为了做到这一点,我经常读一些《百家讲坛》、《明朝那些事》、《白话二十四史》等书籍,并有意 — 2 —
识的观看电视台的综合频道,力求使自己的知识更丰满,能在学生的提问下对答如流。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不仅仅有一桶水,而是不停的涓涓细流。我觉得这才是个永不过时的概念。
快乐的课堂,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心态。现在的学生,不好教,这是共识。高年级学生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课堂,就会出现纪律问题。我觉得,营造一个快乐的课堂,首先要把自己放在同学生平等的位置上,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孩子,而不要处在管理者的位置。所以,每次和学生交流,我都是微笑的,和蔼的,亲切的,力求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表扬、肯定、鼓励,是我课堂上用的最多的教学手段。因为只有教师是快乐的,才能感染学生一起快乐——快乐的课堂,最主要的前提是尊重、平等和包容。
快乐的课堂,需要设计快乐的元素。无论是综合实践,还是校本,备课的时候我都充分考虑每个班学生的实际特点,设计好兴趣点和爱好点。比如六年级第四单元讲《走进民间艺术》,我就说,潍坊的风筝、木版年画,济南的刺绣,滨州的剪纸,学生听了兴趣大增,课后有很多学生去查阅有关的资料,下次课堂,交流的异彩纷呈。
读《不跪着教书》,结合工作实际,谈了自己的一点感想。做一名快乐的老师,构建快乐的课堂,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进步,是我教学工作的出发点。更希望自己的快乐带给学生,带给同仁,— 3 —
自己会更快乐。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也是我读《不跪着教书》的精髓之所在吧。
— 4 — 刘爱青 年3月3日
2015
第二篇:六年级下册传统文化教案
六年级下学期
传统文化教案
李台镇中心小学
赵丽平
年3月2013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诗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3、想象“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二、自读<<观书有感》<<已亥杂诗>>理解诗意 自读全诗,整体感知。
读《观书有感》<<已亥杂诗>>有什么感觉?这两首诗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诗,提出疑问。
三、细读《观书有感》<<已亥杂诗>>理解诗意
1、《观书有感》<<已亥杂诗>>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读生字:徘徊 浩荡 吟鞭 一鉴开,象一面镜子被打开。天光,比喻书中的内容。浩荡,广大无边。吟鞭,诗人的马鞭。
3、理解两首诗的意思。
四、总结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诗意。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观书有感》<<已亥杂诗>>。
五、背诵《观书有感》<<已亥杂诗>>。诗词两首
教学目标:
1、理解《放言》<<浣溪沙>>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词。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二、自读《放言》<<浣溪沙>>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放言》<<浣溪沙>>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三、细读《放言》<<浣溪沙>>理解词意
1、《放言》<<浣溪沙>>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读生字:蓍 狐 疑
狐疑,传说狐多疑,冬天河水结冰,狐从冰面走过时,都是边走边听.此处形容犹豫不决。
钻龟与祝蓍,都是古代占卜的方法。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四、总结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五、背诵《放言》<<浣溪沙>>。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诗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教学重点:
学习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二、自读<<琴诗》<<秋日>>理解诗意 自读全诗,整体感知。
读<<琴诗》<<秋日>>有什么感觉?这两首诗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诗,提出疑问。
三、细读<<琴诗》<<秋日>>理解诗意
1、<<琴诗》<<秋日>>>的作者分别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3、理解两首诗的意思。
四、总结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诗意。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琴诗》<<秋日>>
五、背诵<<琴诗》<<秋日>>。汉服
教学目标: 了解汉服的发展历程和式样,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通过阅读书籍和网络搜索等形式,来了解汉族的发展历程和服饰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我国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并且汉族和少数民族互相取长补短,丰富了各族的文化,从汉族的服饰中,感受美的力量。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汉族服饰的发展历程和样式;通过观看华美飘逸的汉服和汉服服饰的样式,了解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影响。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右边图片,你知道这是谁的剧照吗?他穿着什么服饰?(利用图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大家知道,现在在国家的一些重大的庆典和礼仪性的场合,为了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通常会让礼仪小姐穿上旗袍。但是你们可否知道,旗袍并非汉族人的真正的民族服饰,而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满族的民族服饰。汉服起源何时?让我们走进本课的学习——汉服。
二、汉民族简介
中国共有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被称为“中华民族”,而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文化最灿烂。汉族在汉代以前被称为“华夏民族”。《左传》中对“华夏”两字的解释为:“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板书)也就是说,华就是指的服饰,而夏指的是礼仪,所以说,汉族又叫做华夏民族,而华夏民族中的“华夏“两字,就是服饰和礼仪的结合体。而到了汉代,由于汉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空前强盛的朝代,所以从汉代起,华夏民族又开始被称为汉族。
一、汉服
1、汉服是汉民族传统民族服饰的简称。你知道夏商时期的中原地区,华夏族穿什么样的服饰?
2、春秋时期,出现什么样的服饰?有何影响?(深衣)
3、汉服的总体风格以清淡平易为主,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有何特点?
4、成语故事:你知道“胡服骑射”的故事吗?(请一位学生讲一讲)
5、你说我说:赵武灵王为什么要改革服饰?对赵国有何影响? 教师点拨:汉族服饰很注重吸收其他少数民族服饰的精华,汉服宽衣博带、常裙长袍,拖拖沓沓,作战十分不便。而胡人的服装,短衣窄袖,轻便利落。“胡服骑射”极大地提高了赵国军队的战斗力。
二、拓展思维: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你怎样看待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查找资料,你能不能找出类似的例子?
五:小结 在五千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服饰以超然的神韵,展示者华夏风采,滋养着炎黄精神。中华民族是个对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中,从服饰的相互借鉴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民族友好、相互学习是主流。
六:布置作业 你对哪个时期的汉服感兴趣,请收集资料或阅读书籍,并记录下来。
第三篇:六年级上学期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1课
《论语》(八则)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看课本第1—3页原文和文意
二、简介《论语》。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第3页
七、活动广角:第4页
八、成长阶梯:第4页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2课《大学》(二则)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5—7页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
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8页
六、活动广角:第8—9页
七、成长阶梯:第10页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3课《中庸》(二则)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11—13页原文和文意
二、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三、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四、温馨点击:第14页
五、活动广角:第15页
六、成长阶梯:第16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4课、《列子·汤问》(二则)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17—21页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19页
六、活动广角:第19、20、22页
七、成长阶梯:第20、23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5课、《史记·淮阴侯列传》(节选)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默读课本24—28页原文和文意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26、29页
六、活动广角:第26、29—31页
七、成长阶梯:第31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6课、马 援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教学过程
一、人物剪影:
默读课本32—33页原文和注释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
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四、温馨点击:第34页
五、活动广角:第34、35页
六、成长阶梯:第35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7课、诸葛亮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小卡片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教学过程
一、人物剪影:
默读课本36—37页原文和注释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38页
六、活动广角:第38页
七、成长阶梯:第38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8课、岳飞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小卡片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教学过程
一、人物剪影:
默读课本39—40页原文和注释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小卡片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41页
六、活动广角:第41、42页
七、成长阶梯:第42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9课、李清照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教学过程
一、人物剪影:
默读课本43—45页原文和注释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45页
六、活动广角:第46页
七、成长阶梯:第46页
八、个人熟读自立歌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0课、辛弃疾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教学过程
一、人物剪影:
默读课本47—48页原文和注释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49页
六、活动广角:第49、50页
七、成长阶梯:第50、50页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四篇:六年级下册比例尺教学设计
比例尺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47、48页,练习八第1-3题。
【设计理念】
数学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就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学生数学概念的获得要在观察、比较、概括、归纳等数学活动中才能形成。对于“比例尺”这样的数学概念,抓住其外延和内涵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主要途径。
【学情与教材分析】
“比例的应用”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和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之后的一个教学内容。“比例尺”是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一个典型范例之一。本节课,要通过在生活中的应用,把握比例尺的内涵——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认识两种不同的比例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比例尺的内涵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学生在学习时,对于比例尺的本质——比例尺是一个比,往往容易因为名称的误导产生歧义,对于由比例尺的规定形式——前项或后项为1,而产生的计算上的易错点,都是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的比例尺,能读懂两种形式的比例尺。
2.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正确计算比例尺,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用途。
3、感受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培养亲近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把线段比例转换成数值比例尺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入比例尺
(脑筋急转弯)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去过安阳,那你们坐车从古贤到安阳大约需要多长时间?(1个多小时),可是有只蚂蚁却只用了4秒钟。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生猜:蚂蚁可能在从古贤到安阳的地图上爬。
师:对了。蚂蚁爬的是地图上的图上距离,(板书:图上距离)而我们坐车所行的是从古贤到安阳的实际距离。(板书:实际距离)师:看,在这幅地图上(出示第一幅地图)从古贤到安阳蚂蚁只用了4秒钟,(出示第二幅地图)在这幅地图上蚂蚁用4秒钟还能到达吗?(出示第三幅地图)在这幅地图上呢?
师:为什么同样是从古贤到安阳,有的只需4秒钟就能到达,而有的却到达不了呢?(地图有大有小)
请同学们观察这几幅地图,它们虽然大小不同,但形状却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让学生思考片刻后才说,可先让学生说)是因为人们在制作这三幅地图时所用的比例尺不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认识比例尺
1、什么叫比例尺?它是尺吗?是比例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8页,自学48页的内容。
2、揭示比例尺的意义。
你们从书上了解到什么叫比例尺?(嗯,是个比 板书于课题后)前项是什么?后项呢?(在板书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中加入“:”)
那就是说只要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就能求出比例尺,还能写成什么形式?
你能说说这些比例尺的意义吗?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个比例尺上的数字的变化以及这几幅地图的大小变化,你又有什么发现,同桌交流一下
比例尺前项都是1,后项数字越大,图上1厘米所表示的实际距离越长,所画出的图形就越小,后项数字越小,图上1厘米所表示的实际距离越短,所画出的图形就越大
3、练习:
知道了什么是比例尺,如果我想求一幅图的比例尺,那要怎么办呢?老师给你们数据你们会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吗?
①、一张桌子画在图纸上的高度是8厘米,实际高度是80厘米,求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②、一栋楼房东西方向长40m,在图纸上的长度是50cm.这幅图纸的比例尺是多少? ③、在一幅地图上,量得甲地到乙地的距离是4厘米,而甲地到乙地的实际距离是16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注意:单位统一
要化简
结果不带单位(因为它表示的是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4、认识放大比例尺 观察这三个比例尺,你有什么发现?(前项为1)也就是说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小,其实现实中还能见到这样的比例尺(课件出示一些精密零件的图纸)
看,把比例尺读出来,你有什么发现?(选一个说意义)小结:比例尺根据它的作用可分为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板书)通常情况下,为了计算的方便,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5、认识线段比例尺
刚才我们认识的比例尺都是用数字来表示的,它们都叫做数值比例尺。请同学们再来看这幅比例尺(出示线段比例尺)它与数值比例尺有什么不同?
学会看线段比例尺。图上每一段都是长1厘米,每一厘米都相当于实际多少千米?
用线段来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这叫做线段比例尺
区别:形式不同,但都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倍数关系
小结:比例尺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板书)
6、把上面的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
(1)这个线段比例尺它表示图上1厘米相当于实际50千米,那你们会将它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吗?
(2)1厘米:50千米= 1厘米:5000000厘米 =1:5000000(3)根据数值比例尺标出线段比例尺
小结: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是比例尺的两种基本形式.它们之间可以进行转换.把线段比例尺转换成数值比例尺只要把写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再化简就可以了.三、巩固练习,灵活运用
(一)填一填
1、在比例尺是1:2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厘米或()米
2、在比例尺是1:25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千米。
3、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倍,把这个数值比例尺该成线段比例尺是
(二)辨一辨
1、所有的比例尺的前项都是1。()
2把一个电脑零件放大到原来的100倍画在图纸上,应选用1:100的比例尺。()
3、比例尺就是一把尺子。()
4、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50000厘米。()
5、一幅图的比例尺是8:1,这幅图所表示的实际距离大于图上距离。()
(三)、选一选
1、用图上距离5厘米,表示实际距离200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5:200
B.C.1:4000厘米
2、长4厘米的零件,画在图纸上是40毫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1:10
B.10:1
C.1:1
D.1
3、线段比例尺
改成数值比例尺是()
A.1:23
B.1:2300000
C.1:2300000km
四、课后延伸
选择合适的比例尺画图
红光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草坪,长85米,宽30米,把这块草坪按一定的比缩小,你能在纸上画出这个长方形草坪的平面图形吗?(1:1000、1:500 1:10000)结论:一幅图的比例尺由纸张的大小来决定。
五、谈学后体会。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五篇:六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
六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设计
第一课 明与暗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懂得写实素描石膏几何体写生的意义。了解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深浅不同的明暗关系。把这种关系画出来,就能表现具有立体感的物体。
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使学生初步掌握物体的明暗发现方法。2.技能:学生能初步运用明暗表现方法去观察、分析、描绘物体的立体感觉。3.情感: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存在的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比较物体在光照射下的明暗变化的原理和规律。
教学难点
初步运用物体的明暗画法规律,表现出物体的立体感。
教具准备 1.球体、立方体石膏模型数个。2.射灯。3.摆放石膏形体的桌子,配以衬布。4.投影仪。5.范画两幅 6.铅画纸一张(4k)、铅笔、美工刀。
学具准备 8开素描纸,绘图铅笔、画板、橡皮
教学评价 1.从学生作业中选出质量较高与较差的作讨论评讲。2.肯定作业中的优点,同时启发学生,指出缺点与改正方法。
3.学生作业时,教师应该全面辅导、督促学生按要求、方法进行练习,发现典型问题时再作补充讲解。
教学过程: 活动一:欣赏导入
(设计意图: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看教室两边墙上,这些是美术兴趣小组同学们的素描作品,你们能看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 对,这些作品都是用明暗造型方法表现的石膏体。那么今天我们就跟大家来共同学习新的一课“明与暗”。(出示课题)
活动二:探究新知(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助于学生理解物体明暗的产生。)
1.我们首先来研究研究明暗怎样产生的。
(写生灯)你们来看,这是一张白纸,我们把它放在灯光下,你来观察一下,在它的表面上有没有明暗变化?谁能想办法让这张纸产生明暗变化?(学生上台演示)
你是把它卷了一下,来观察一下在光的照射下发生了什么变化? 总结:有了从明到暗的渐渐过渡的变化。
下面来看这位同学把纸折了一下,我们把它放到灯光下,有了什么变化? 总结:对,明和暗有了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对比非常强烈。还有一位同学把纸揉皱了,看看它在灯光下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总结:纸上出现了丰富的明暗变化。
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总结出明暗时怎样产生的吗?
总结:对了,有体积的物体在光线的照射下,会呈现出一定的明暗变化。
活动三:观察体会(设计意图:通过对实物的观察理解,加强学生对物体明暗认识与体验,并为下一步进行实践创作做准备。)
1.同学们这里有一个石膏球体,我们来观察,当光线照射的它时,我们会发现什么?(出示石膏球让学生思考、议论后回答)
总结:光照后,球体表面出现了明、暗半球。你们再仔细看看,球体的亮部有没有明暗变化?暗部呢?
总结:球体的明暗变化比较复杂,而且是逐渐转变的,可概括为:亮面(即直接受光面),灰面(即侧面受光面),暗面(即没有受光的面),明暗交界线(区分明暗两部的界限),反光(侧面环境光影响),投影(物体挡住光源产生)。(课件演示)2.刚才我们分析了球体的明暗变化规律,其实任何物体在光的照射下都会产生这些明暗变化,我们来找找看。(出示石膏几何体让学生观察)
活动四:主动参与(设计意图:演示绘画方法,给学生直观印象。)下面老师就用铅笔画素描的形式表现圆柱明暗关系。
1.第一步是整体观察分析,要确立光源方位,找出明暗交界线所在的位置。2.观察好了就可以起稿了,用直线画出圆柱的结构轮廓;接着画出明暗交界线、投影; 3.然后就可以铺大色调了,铺出暗面、投影的基调;(注意:用直线排成块面,顺着球的弧面画;投影注意近实远虚。)
4.最后进行细致刻画:从明暗交接线入手,先画出背光面基本调子;背光面近暗远灰,但不能比受光面的灰调亮;再从明暗交界线向亮调子由深到浅过度;亮调子用较硬铅笔画。
活动五:学生实践(设计意图:给学生营造一个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作业设计:
1.学生选择立方体或圆柱体画出明暗素描,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2.注意把握以下问题: A、灰调过少或高光位置不对; B、明暗交界线不准; C、投影不准; D、排线问题; E、反光太亮。
活动六:欣赏讲评(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平台。)1.教师把学生完成的作品摆放到前面,全体学生欣赏讨论,然后说出自己的观点。2.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知道了怎样运用明暗变化表现石膏几何体的立体感,希望同学们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绘画中,观察生活中各种不同物体的明暗,并用画笔把他们描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