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元素教案4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掌握了水的组成、原子构成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引领学生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的认识统一起来,为今后学习化学式、化学方程式打下基础。同时元素作为“双基” 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因此,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十分重要。
2、重点难点: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由于元素的概念较抽象,易跟原子混淆,我确定元素的概念为本节的学习难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初三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⒈知识与技能
⑴初步掌握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⒉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知识,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认识。
⑵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情感和意识。
三、教学方法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借助多媒体,采用了 “自学辅导,当堂达标”教学模式,以学为主,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我确立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自学、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得知识,增长能力。
四、教学过程
流程设计: 先是简单导入、认定目标,接下来我把本部分内容分成两个模块进行学习:第一模块是元素的概念,第二模块是元素符号的书写、记忆和意义。每个模块一个小循环,每个小循环都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精讲点拨---巩固应用四个环节进行的,最后是达标测试,反思小结。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㈠ 情境导入(2分钟)
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多媒体展示一杯水,水中有许多水分子,你能根据图示,说出水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吗?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过渡:水中这许许多多的氢原子都属于氢元素,许许多多的氧原子都属于氧元素,那么,什么是元素?从而导入本节课题。这样从学生熟知的水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入课题,贴近学生生活,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元素知识的强烈愿望,增强学习的动力。
(二)认定目标(2分钟)
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默读。使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明确努力方向。
﹙三﹚课堂达标
下面我们进入第一模块的学习。
模块一:元素概念
1、多媒体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迅速阅读教材73、74页元素部分内容,对重点内容记忆、圈划,按要求试着解决屏幕上自学讨论所提出的问题,不明白的组内交流、讨论。
⑴ 什么是元素?找出元素定义中的关键词,并在树上圈划。
⑵ 质子数为
26、中子数为27的原子和质子数为
26、中子数为26的原子是同种元素吗?
⑶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结构中的 部分,与中子数有无关系?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不同。
⑷ 读课本73页图4-4,了解不同元素在地壳中的分布情况。在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的素,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地壳中含量少,作物生长大量需要的元素是,所以作物要施肥。
设计意图: 这个自学讨论经过了精心设计:问题典型,能切中元素概念的要点,有讨论价值,渗透了学法指导。
2、自主学习:学生带着自学讨论中的问题阅读教材,思考讨论。这样设计便于以问题为载体,思考元素的本质,克服元素概念的理解这一难点。能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取新知,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品质和能力。
3、精讲点拨:教师根据自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精讲点拨: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重点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讲解过程中,尽量得多让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点拨: ⑴ 定义中的关键词: 相同核电荷数 同一类原子
⑵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结构中的哪一部分?
⑶ 地壳中含量占前四位的元素:o si al fe
⑷ 元素和原子的区别
为方便记忆,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八国联军进中国时,抢走了中国的许多金银财宝,所以说 “洋鬼子扛着铝和铁”,﹙投影出示﹚ 学生在会意的笑声中根据谐音记忆法记住了地壳中含量最多的 前四种元素的名称。
[分组讨论]:课本p73,学生讨论活动。
通过讨论使学生领悟化学反应中什么粒子一定改变?什么粒子一定不变 ?元素种类是否发生变化?
[学生总结]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只是进行重新组合,没有发生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
4、巩固练习:通过两个选择题,及时巩固元素概念的理解。
第二篇:元素教案
课题2
元素
龙头中学
汪秋娟
教材分析:
本课题包括三个部分,即元素、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课时分配: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他人相处。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含量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 【教学难点】
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数=核电核数=核外电子数
质子数为8的是(氧)原子,而不是其他原子
碳原子质子数为(6),而不会是其他数值
﹝导入新课﹞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我们再来看一下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二氧化硫分子、一氧化碳分子,这些分子中都有共同的(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原子核内都含有8个质子,即核电核数为8。化学上将质子数(即核电核数)为8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同样的,将质子数为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将质子数为6的所有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从而引出课题---------元素。
一、元素
1、定义: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核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①
②
③
提问并举例:C和O(×)
Ne和H2O(×)
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宏观概念(这是元素定义必须注意的三点)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变化,(原子)不发生变化,那么元素是变化还是不变化呢?(课本59页)
硫
+
氧气→二氧化硫
(S)
(O2)
(SO2)
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原子和元素都不发生变化。
2、元素与原子有什么区别呢?
微观,既讲种数又讲个数
宏观,只讲种数,不讲个数
① 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② 水由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氢氧元素组成
水由氧和氢两种元素组成
3、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决定元素种类
4、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前四位是:氧、硅、铝、铁
二、元素符号
1、书写
首大二小
H
O
N
Na
Al
Ca
Fe
Zn
2、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宏观:表示一种元素 O氧元素 微观表示一个相应的原子 O一个氧原子
②宏观:还表示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如金属,碳,硫,硅等
③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数字,仅表示微观意义相应个数的相应原子 4H 5N 6Na 练习题
⑴写出下列符号的意义
O表示——;——。2H表示——。⑵将下列写错的元素符号改正过来
铜CU 锌ZN 银AG 氯cl 钙ca ⑶写出氮、氯、硫、磷、锰、铜、镁 的元素符号 板书设计 元素
一、元素
1、定义: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核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微观,既讲种类又讲个数
宏观,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3、元素的本质区别:质子数不同
4、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 前四位是:氧、硅、铝、铁
二、元素符号
1、书写 首大二小
2、元素符号意义
①宏观:表示一种元素 微观表示一个相应的原子
②宏观:还表示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 如金属,碳,硫,硅等
③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数字,仅表示微观意义相应个数的相应原子
很多年以前,我还是一个顽童。在一个炎炎夏日,我曾经不止一次一丝不挂地跳进这池塘,追逐过游鱼,捉过青蛙,逮过蝴蝶,摘过莲蓬,挖过莲藕,也掐过荷叶,采过荷花。那时候仿佛爱什么就追什么,喜欢什么就要什么,心里要求不高,没有那么多的欲望,也没有那么多顾虑,似乎与世无争,仿佛无欲无求,心里纯洁得像白云,感情简单得如白纸,天真无邪得好像我就是一个主宰者,而池塘就是整个世界。这里是那么神秘,又是那么神奇,这里既有幽静的诗情画意,又有热闹非凡的花鸟虫鱼。水是流动的诗,鱼是水中的鸟,荷是纯情的少女,蝶是多情的公子,黄鹂和燕子是行吟诗人,青蛙和知了是不倦的歌手。我曾经在水里静静地观看那柔若无骨的荷花,也曾经把莲蓬里的莲子想象成一位位神童,曾经趴在岸边对着泥洞里的青蛙默默地观望,也曾经把莲叶当遮阳伞顶在头上观察那飞来飞去欲停未停的美丽蜻蜓。我曾经把荷花当成天上的仙女,也曾经把荷叶上的水珠当成未经定型的珍珠
第三篇:元素教案一
第二单元
探秘水世界 编写
四川 蒋寿康 第四节 元素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什么是元素
2、了解元素和原子的区别
3、知道不同原子的判定依据是质子数不同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原子的不同形态的比较归纳元素的定义,并能根据元素的定义,判断物质的组成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知道比较和归纳是学习的重要方法 教学重点: 元素的含义 教学难点: 元素的应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课件1】前面我们在电解水的实验中知道,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问:小孩在成长中经常会缺钙,缺钙的时候吃些什么呢? 展示【课件2】缺钙吃什么好?
学生回答问题:以上的钙锌指的是什么?
指的是钙元素
锌元素
【师】问:什么是元素呢?它跟原子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交流:(有的学生预习过,知道概念,但不会明白具体意义)【师】不知道没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下元素 请同学们先思考下,前面我们在学习相对原子质量的时候,曾经提到过一种碳原 子的质量的十二分之一,这一的一种暗示什么意思呢? 展示【课件3】相对原子质量的依据
强调:一种碳原子是指原子核中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原子,并提出问题,是不是有其他的碳原子呢?
【课件4】碳原子ABC和氧原子ABC 归纳:碳原子中质子数都是6,这些碳原子总称碳元素,氧原子的质子数是8,这些氧原子总称氧元素,因此,元素指的是……..1、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课件5】
【师】注意这里的质子数相同就是同种元素,如果质子数不同,那就不是同种元素。比如核电荷数为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
核电荷数为6的所有的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那么我们判断不同原子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 答案:质子数(或者核电荷数)下面我们来看看资料 【课件6 7 8 】
该组课件说明不同的物质中有同类的原子,这些同类原子统称一种元素,并且解决了前面的问题。
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段落小结: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元素,并且知道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那么元素有什么样的特点呢?能够说1个元素或者几个元素吗? 下面我们来看看元素有什么样的特点:
2、元素的特点: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课件9】指出元素只有种类之分,没有个数。比如:KMnO4是由钾、锰、氧三种元素组成
KMnO4是由一个钾元素、一个锰元素、四个氧元素组成前面的说法是正确的,后面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请同学们判断下面的题目: 【生】学生练习:
【课件10】练习题2个
通过这些练习同学们知道了元素的特点,不能有个数之分,但是原子既有种类,又有种类,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元素和原子的区别; 【课件11】完成填表明确区别 段落小结:
【师】在认识了元素后,我们就可以用元素来说明物质的组成情况了,在说明组成的时候要注意是宏观的表达还是微观的表达;比如: 水由什么组成? 水由什么构成?
而水分子由什么构成?
【课件12】
【生】完成问题然后交流
老师给出结果,然后请同学们接着完成下面的相关练习,加强巩固 【课件13】练习题
【课件14】思考题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变化了吗?元素变化了吗? 得出结果,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并用于练习【课件15】习题拓展
【生】学生练习,小组讨论 给出结果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元素,并把元素的拓展知识进行了了解,请同学们下来后认真复习,理解元素的知识对后面的学习非常重要。
板书
第四节
元素
一、元素
1、定义: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内涵: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2、元素的特点: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第四篇:表演元素教案
《表演基础训练》教案
第一单元 有机天性解析、创作天性与表演(40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对学生有机天性的释放,激发出学生的原始创作天性,使学生在舞台上建立正确的自我感觉,自由、松驰的生活,从而建立起正确的表演观。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述:
1、什么是天性?
“天性”是人生而具有的自然属性,人之初并无善恶这样的道德概念,也没有因道德、法律、约定俗成的禁忌。然而随着人逐步的自我认识与社会认识,自觉不自觉的受到各种束缚,使人不能在他人面前真实的表露自我。演员表演是“当众孤独”的,需要能够挣脱各种束缚真实、自如的表演,对人的天性的回归就将是摆在演员面前的第一个问题。
2、什么是有机天性?
天性加上有机两字就使它变得不同,有机是指有意识的并赋有合理性与逻辑性的,因此这里的有机就带有技术技巧的色彩。有机天性就是合理的赋予逻辑的运用技术和技巧使演员的自然天性回归。
3、怎样有机的解放学生的天性?
解放学生的天性就是使学生在舞台上回归自然状态的“自我”。初上舞台的学生往往因为心有杂念而紧张,从而表现出手足无措、语无伦次、面红耳赤、呼吸困难、满头大汗等不正常的状态。如何能够让学生在舞台上放松呢?上台以前必要的热身活动可以使紧张的肌肉放松,适当的调整呼吸可以使心率趋于正常,心境趋于平静。上台以后注意力的集中可以排除心中的杂念,并使头脑清醒保障条理、逻辑的完成舞台任务。
注意力集中为什么能够排除杂念呢?据心理学家研究人在一个瞬间注意力只能集中在一个点上,人十分专注于一件事往往忽略身边发生的其他事情。因此如果把演员在舞台上的每个瞬间所需的注意力清晰合理的安排好并连接成不间断的线,那么演员的杂念将无隙而入,这就保障了演员始终处在表演状态而不会跳出。
到达注意力集中,需要上台以前保持心境的平静、头脑的清醒,并反复梳理默忆需要表演的每个环节乃至细节。熟练是增强自信的好方法。上台后认真执行每个表演环节乃至细节,并梳理默忆下一表演环节和细节。可逐步达到“目中无人”的境界。
二、课堂实践:
梳理练习——通过用意念带领肢体的方式,使学生注意力专注,并放松肌肉。破相练习——运用游戏的方式使学生将自认最丑陋的一面展示给众人,由于所有游戏参与者都会展示,以集体方式打破心中禁忌。
肌肉放松练习——通过寻找多余的紧张肌肉的方式,使学生提醒自己肌肉放松,找到合理的舞台姿态。
冥想练习——通过冥想使学生进入自我想象的催眠状态,放松自我。
三、作业及习题:
1、天性和有机天性有什么异同?
2、为什么要解放天性?
3、注意理集中有什么作用?
4、每天早晚将梳理练习、冥想练习作各作一遍。
5、随时做肌肉放松练习。
第二单元
舞台行动(56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舞台行动在戏剧中重要性及其基本原理,掌握组织舞台行动的基本能力,能够较好的运用舞台行动外化人物的内心活动。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述:
1、舞台行动的概念
舞台行动:是在意志的支配下,为达到一定的目的所采取的一切手段。这里面有几个要点,一是意志的支配,二是要有目的性,这两点很重要,这是区别于生活中的一些动作行为。行为是人的行动的一个抽象和概括,他是对很多的行动的抽象和概括,然后总结出来的一个概括性的东西,比如说某某同学忠厚老实,怎么来说明他忠厚老实呢?因为是通过他一系列的活动,他在某个活动中展现出来的是这样的,最后通过总结概括出来后,认为该同学在行为举止上比较忠厚老实。另一位同学比较圆滑事故,这都是经过了总结抽象概括以后得出的结论,那么我们说,日常生活中人每天都离不开动作,为什么单单说戏剧是一个行动的艺术,演员是一个动作大师,在舞台上演员都是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在进行着活动,去行动去动起来的,这是戏剧的一个特点,我们把这个动作,分一分类,那么我们刚才说亚里士多德说的
它是对人物行动的模仿,方式是靠动作来完成的,动作是行动的一部分,也可以说动作是具体完成行动的手段和方法。
我们现在把动作进行一下分类:大的来说,动作分两类: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细分的话分为五类:一是纯粹的外部动作,就是你的肢体上的,如打个喷嚏,挠个痒痒,没有强烈的目的性;二是性格化的动作,这个人物身上所独有的,如有的人性格大大咧咧的某些习惯,拿手绢擦汗啊等,性格化的生活习惯所带出来的;三是帮助剧情发展和说明剧情的动作,比较鲜明的是西方的戏剧或是中国戏剧里出现的小丑的角色,先上来一个小丑,先对剧情的背景进行一下介绍,他的动作完全就是为了剧情服务的,还有一种是帮助剧情发展的,如雷雨里,有几次的铺垫,说花园里的电线走电,说家里的老黄狗给电死了,他这些都是后来剧情的发展进行铺垫,最后四凤和周冲触电身亡,为了这个大悲剧的结果进行的铺垫,是为了剧情的需要,没有实在的意义;四是内心动作,也就是心理活动,心理动作分两种:一是心理自我的,也是我们常说的内心斗争,如我要不要去等?二是与他人的,这是一种判断的,如他这样说什么意思等?五是静止动作,静止的动作其实说是不存在的,他只是外部的静止,没有语言也没有动作的情况下,应该有内心活动的,纯属静止的动作如发呆,这种可能属于完全静止的动作。动作还可以分为外部形体动作,心理动作,语言动作,实际来说,不管是外部形体动作还是语言动作都是心理动作的一个外化。
2、舞台行动的三个特征:
一、直观性,它是活生生的展现在舞台上的,如走过去喝杯茶,具有
一定的直观性的;
二、揭示性,就是人的行动人的动作都是去揭示人物内心的活动的,揭示人物的动机的,我们刚才讲过,舞台行动是在意志的支配下有目的所采取的手段,现在展现在我们和观众面前的只是那些手段,比如有人想无端请假,会找出许多理由来做,这都是手段,达到目的,出去玩的目的,我们可以通过他的这个外在现象,如脸红,眨眼睛等的内心不安,通过这些来揭示他在撒谎的行动,通过现象看本质;
三、流动性或运动性,人的动作和行动不是割裂开的,都具有连续性,这个动作接上一个动作,这个动作又连接下一个动作,都是连续性的,没有一个动作可以是孤立的,以上就是舞台行动的特征。
3、行动的三要素
行动的三要素可以分为做什么——任务 为什么做——目的 怎么做——适应
一、做什么:指动作的任务,即此时此刻要做什么?人们的动作总是在一定的推动下完成的。任务是动作的依据,同时又推动着动作,演员为完成任务需精心准确地去动作,任务是激发演员积极行动的动力,不同的任务将产生各自不同的动作。善于准确而富于想象地抓住剧作提供的任务,是正确表演,正确行动的前提。生活中人们做什么是天性,然而演员要将角色做什么化为演员的第二天性确要难得多。演员要通过艺术想象与信念等元素,将角色的艺术转化为 演员的艺术,将角色的行为动机转化为演员内心的行为动机。将角色的动作转化为“演员——角色”的动作,将剧作家文学描述或蕴含于台词中的
动作转化为活生生的戏剧动作。
二、为什么:指动作要达到的目的。任何动作都包含着特定的目的。动作的目的不同,动做的具体内容与方式也相应不同。
三、怎么做:指动作完成的主要内容以及方式。为了完成任务(做什么),必须采取的动作与方式,而这又必须根据动作的目的(为什么)。怎么做还必须依据具体的规定情境,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任务关系将导致不同的动作内容和方式。怎么做还必须根据人物的性格,不同的人物完成同样的任务将会出现不同形态。正如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儿》的信中指出:“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实际上,展示在观众面前最直观,最细微,最具体的是“怎么做”的方案,从而体现出“做什么”,“为什么”。
4、行动三要素的重要性
演员在表演时,如果不能找到或者抓不住自己行动的任务,既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就会陷入直接表演热情,或者直接去表演形象,所以,抓住行动首先是要抓住“怎么做”。同时演员的想象,演员的功力,演员的魅力主要通过怎么做体现出来的。演员主要通过“怎么做”来施展英雄之用武之地。不同的演员在分析同一个剧本的同一人物时,对“做什么”,“为什么”往往大同小异。而“怎么做”却完全不同,显示出艺术之高低。人物的“性格化”往往也是通过“怎么做”来体现的。
促使行动者去做什么当然是要做这件事情的目的,行动的目的是演员创造出来的,应该是能够促进角色在舞台上活起来,使演员真正地行
动起来。
在行动中要怎样做----适应,就有所不同了,尽管演员可以争先设计自己怎样去完成这一行动,但是这种争先的确定,往往是有条件的。因为,演员不能完全了解在行动的过程中他将会遇到些什么样的阻力和障碍,而最主要的是,对于将如何对待自己由于种种原因演员所设想的完全可能被打破,所以演员在行动的过程中要学会适应,要打破这种按部就班的模式,要随着对手的变化而随机应变。
所以,演员在自己准备角色时完全可以寻找出角色的行动任务和目的,即确定要做什么和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但是,如果在自己事先准备工作中,就完全确定了要怎么去做,准备好了说话的语调、主势和表情、只是按照一种模式表演的话那往往是适得其反。演员在创造人物形象时必须首先抓住人物的行动。但是任何一个行动都必然是在一定的规定情境中进行的,规定情境对行动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因此,演员在创作中就必须了解规定情境在人物形象创作中的重要性以及规定情境与行动的关系。
动作的三要素是紧密相关,联成一体的,是构成动作的,不可分割,必不可少的因素
二、课堂实践:
1、单人小品
三、作业及习题:
1、什么是舞台行动及其特征?
2、舞台行动的三要素及其重要性是什么?
3、单人行动小品。
第三单元
舞台判断与舞台交流(56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了解舞台判断与舞台交流的基本概念及诸环节,掌握并熟练的运用舞台判断与舞台交流。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述:
1、舞台判断
舞台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是在接受了外界事物的刺激后才产生思想情感交织的思维活动。舞台上的规律也是一样。演员在舞台上要注意对手的一切行动和语言。演员要对发生在舞台上的每一个小变化、小细节作出反应。演员运用“内心独白”规范人物的思考,并组织成不断的线。不论在说出台词时,或停顿时,还是在倾听对手台词时,都在自己内心里即兴地产生出无声的内部语言,这种内部语言具有片断的不完整的性质,有时是一个短的词组,有时甚至是一个词、一个问号或感叹号,并非必须有完整的语句形式,并且要防止事先写好大段独白,在表演时无声地背诵,而应当即兴创造,相对固定,在演出中生动灵活地再现这些思考判断过程。潜台词是潜藏在台词下面的人物的思想、愿望的目的,是台词的真实含意。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潜台词“是角色的并不明显的,但在内心感觉得到的‘人的精神生活,它在台词字句底下不断地流动着,随时都给予台词以根据,赋予台词以生命。潜台词„„就是使我们说出角色台词的那个东西”。
潜台词存在于一切台词之中。一句简单的话就可能有多种潜在意思,即所谓“弦外之间”、“言外之意”。当人物采取直接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时,他的台词与潜台词是一致的。当人物采取曲折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时,他的话中就有了“弦外之间”、“言外之意”。
2、舞台交流
舞台交流与适应:指在舞台上演员与演员之间真实的互相影响。交流是舞台表演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和信念、注意力、真实、感觉、行动等各种活动统一于表演艺术领域中,是由心理到形体组织起来的活动。演员在舞台上最直接的行为就是交流,观众在台下看到的是演员与其对象相互传达内容的这一过程,要想真正的感染观众,就必须真实的感受到对象对自己的刺激和态度,再通过自己的态度和思考反射出去,当演员做到了真听、真看、真感受时,流露出来的才是真实的交流。这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传接球一样,要接住对手丢给你的球,首先要看到,从视像到行动一定是经过你大脑思考的,相对的要对手接住你的球也是这一过程,那么就是怎样使你的对手注意到你,形成没有间隙的默契。“所谓交流就是有对象的表演,就是与他人的思想、动作、情绪的相互给予与接受,是指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与对手之间的思想、感情、意志、愿望、动作等相互传递、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如果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演员与行动对象之间的接受和给予、刺激和反应。在舞台上要做到与对手真正的交流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你有坚实的表演素质基础,这是日积月累的,做好一切基础训练才能实现舞台上真实的交流,这对演员塑造人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课堂实践:
1、舞台判断练习
2、有机沉默练习
3、双人少言练习
4、双人交流小品
三、作业及习题:
1、什么是舞台判断?
2、什么是舞台交流,有哪些环节?
3、双人交流小品。
第四单元
观察生活小品(64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学会并自觉将生活作为创作的源泉,初步建立表演是塑造鲜活人物的理念。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述:
1、生活与艺术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不管艺术的发生学里讲艺术是劳动产生了艺术,还是祭祀活动产生了艺术,总之艺术是和人的生活是分不开的。它既是人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它反映的内容又是人的生活。它们的关系既是艺术的源头,又是艺术反映的对象。作为戏剧艺术、表演艺术同样的是遵循着这样的规律。戏剧艺术是最贴近生活形态的一种艺术门类,它和生活最接近最具体,最容易在欣赏
这种艺术的时候去关照自己的生活,拿自己生活中的与舞台发生的事情去对照比较评判,包括舞台上反映的戏剧艺术在观众中产生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也是遵循着生活的规律。
2、观察生活练习
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汲取与集中生活素材、提炼人物的鲜明特征、明确具体的规定情境,具有一定的矛盾冲突。不要随意胡造。要在真实生活的引导下去产生合理的想象、去充实和丰富矛盾冲突、去组织人物行动、去创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联系可以有音乐、效果等其他表现手段的运用,使其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完整性。
二、课堂实践
1、模拟人物
2、观察生活小品
三、作业及习题:
1、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如何?
2、观察生活的要点是什么?
3、观察生活小品。
第五单元
小说片段(24学时)
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接触文学人物形象,并了解如何改编小说,逐步从我演我过渡到我演他。
一、教学内容:
通过小说片断的排演,使学生在正确的表演理论的指导下,初步
掌握分析剧本、分析角色以及构思角色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体现出角色的性格特征(包括角色的心理特征和外貌特征),掌握表演的风格体形感、节奏感。学习掌握各种表演的方法与技巧,(包括台词处理,动作选择,道具运用,形体表现,舞台调度等),为创造完整的作的形象打下坚实的基础。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作个性。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以下的专业技能:
1、能够初步的掌握剧本分析的内容与方法。
2、能初步具有分析与构思人物形象的能力。
3、能初步感受和掌握角色的心理特征和外部特征。
4、能按照小说所提供的规定情境,根据角色的任务与同台演员共同完成角色的创造,并通过角色的舞台行为体现出角色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5、学习并初步掌握表演的基本技法——渲染、冲突、对比、呼应、重复、衬托、层次、强调、细节刻画等。
二、课堂实践:
1、小说片断的改编与排演
这是片断教学的第一个阶段。小说与剧本是两种不同的文学形式。通过小说的改编和排演,可以让学生借助小说详尽生动的情节描述和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丰富、立体且富有创造性地完成戏剧情节的结构,清晰的感受到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发展过程,从而在第一个教学阶段学生自我构思人物、构思情节进行表演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在小说的一定制约下进行表演的二度创作。小说片断的改编和排练是
正式进入剧本排演的一种必要的准备和专业的训练,它可以让学生逐步熟悉和适应怎样通过人物的行动、人物的独白和对白等语言形式情节的展开和人物的塑造。所选择的小说片断,应具有情节发展的逻辑性和完整性,具有较为强烈和集中的矛盾冲突,人物的发展具有连贯性和动作性,人物的性格较为鲜明、突出,有较好的人物语言基础,能够给演员的表演创作提供较大的想象空间和行动空间。
三、作业及习题:
1、如何做人物小传?
2、改编一个小说片段。
贯穿于二——五单元的理论基础:情境与动机(48学时)教学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感受规定情境并在规定情境下有机合理的行动。教学内容:
一、理论讲述:
1、情境与规定情境
戏剧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特征之一就是:戏剧中的人总是处于情境之中的。情境可以激发人物行动,改变人物关系。情境又是 人物性格展示的平台。那么情境包括什么呢?情境就是人物所处的情势和境况。规定情境则是规定好的情势和境况,除此之外还包括演员和导演合理的想象给予补充的部分,以及演员在舞台上要注意的一切事项。
假使是使学生相信规定情境的有效途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自我修养》中称之为“有魔力的假使”,说它有魔力其实是使学生相信规定情境,以“假使我就是我会怎么样?”从自我出发感受规定情境,对规定情境的真实感受又激发学生加深了信念感。
2、动机与动作
警官总要寻找犯罪人的犯罪动机,如果没有合理的犯罪动机将很难认证犯罪事实,可见正常人的行为都是在动机的驱使下进行的。动机是行动的驱动力,行动时动机的外在表现和执行手段。动机产生于情境,并对情境有反作用。
二、课堂实践:
1、感受练习——通过对多种不同情境的感受练习,培养学生的信念感。
2、无实物练习——通过对虚拟物品的模拟练习,建立学生的信念感。
三、作业与习题:
1、什么是规定情境?
2、动机与情境的关系如何?
3、无实物练习。
第五篇:元素和元素符号教案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