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中国的人口教案05(湘教版八年级上)

时间:2019-05-13 21:54: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3中国的人口教案05(湘教版八年级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3中国的人口教案05(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一篇:1.3中国的人口教案05(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一章第三节中国的人口 【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会用调查或收集的我国与当地近年来人口增长的资料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我国与当地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

2.学会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知道我国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并比较其西北、东南在面积和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方面的地区差异,从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3.通过阅读上述数字资料和图表,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理,提高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口数量和人口分布特点 2.难点:人口增长及其问题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过程】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引入新课

(1)由启发性问题引入新课:关于我国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生对这一“话题”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各种各样的看法。由启发性问题直接引入新课,一方面可通过学生发表意见,在学生思考讨论中形成活跃的教学气氛,另一方面也是引入人口观点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可联系以前学过的世界地理的知识,提问世界人口总数,世界前十位人口大国和前五位面积大国,再与我国人口和面积数值进行计算和对比。例如算一算中国的人口数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巴西人口的多少倍,中国在世界上人口1亿以上的国家中的排位,中国与印度在人口国情方面的异同点,从而说明我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加深对中国人口最多的印象。

2.转折深入

(1)结合课本“我国人口的增长(公元初~2000年)”图,说明人口增长折线图的绘法,引导学生从图中分析出我国在1578年后和1949年后两个人口增长高峰,特别是1949年后人口增长过快的特点。

(2)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进一步分析:从以前学过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补充说明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文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

随后,联系正文的“话题”,引出1970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9%(特别是1960~1970年,某些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3%以上,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 000多万,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数1 875万);我国1999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8%,每年新增人口1 200万(接近荷兰的总人口数1 570万,超过南斯拉夫、希腊、比利时、捷克、匈牙利、白俄罗斯、葡萄牙这些人口总数为1 000万左右的欧洲国家),近30年少生2.5亿人(接近美国总人口数2.78亿),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开支约3万多亿元。说明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的事实,并分析由于人口基数这个人口“分母”太大了,每年净增人口数很大的事实,突出“人均”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自觉地执行与宣传我国人口国策。

(3)提出人多好不好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明确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与资源相协调的人口观。再由学生联系实际,结合课本活动教材,举例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所带来的突出的人口问题,以及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3.组织学生分组活动

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印发一些资料,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分析我国的人口构成和人口素质。例如利用“中国文化程度构成百分比变化”“中国人口文化程度的构成”“中国每10万人中各种文化程度人口的增长”图表,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素质正在逐步提高的事实,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教育。还可以举例说明我国四化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加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人口素质提出更高要求,而以上图表反映我国人口中大学、中学文化程度的百分比数值还不高,再依据“中国各省(区、市)文盲、半文盲人口比”图及“各省(区、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图,分析我国文盲、半文盲仍占较大的比重,各省区文化素质有较大的地区差异,说明进一步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性,并结合人口教育的宣传图片,教育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建设祖国打好基础。

[人口东多西少]

1.仍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先让学生复习人口密度的概念,再指导学生计算中国人口的平均密度,与印度、美国、俄罗斯等国的人口密度相比较,说明我国人口密度大的特点。

2.在讲我国人口分布时,重点应放在如何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图”和“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上,让学生使用图例和注记来识别人口分布情况和分布特点。这些内容不要单凭教师讲授,要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例如问我国大约每平方千米多少人?这个数字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这样就复习了人口密度这个概念。还可以选出我国东、西部地区几个省级行政单位的情况(例如完成活动教材),训练学生掌握其计算方法,并在“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上找出它们的位置,加深对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多西少状况的印象。

3.在指导学生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时,要及时提出一些问题,指导学生观察。例如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400人/平方千米以上?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千米以下?人口密度不足1人/平方千米的是什么颜色图例,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图上找出黑河和腾冲,列表分析“黑河-腾冲”这条“人口分界线”东南部与西北部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加深对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认识。

4.要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是各地区自然、历史、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不要仅限于自然条件的好坏,要启发学生从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方式等方面去思考。用近年来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内地人口流向沿海和工矿地区的事实,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分布是在不断变化的。

5.在人口国情教育中,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在教学时间又可容纳的条件下,可以对我国人口增长、分布、结构、年龄构成、文化素质现状做一些补充说明,并分析这方面的地区差异。例如,通过“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图表,指出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较轻,一方面后备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另一方面到20世纪末,我国面临又一个新的生育高峰;通过“中国人口增长及自然变动情况” 图表,补充指出我国农业人口比重大的人口国情。【人口政策】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人口政策的内容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板书设计:

一、数量世界第一

二、增长速度快

三、分布疏密不均 我国人口政策

第二篇:1.2人口教案3(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

第二节 众多的人口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会用调查或收集的我国与当地近年来人口增长的资料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我国与当地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

2.学会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知道我国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并比较其西北、东南在面积和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方面的地区差异,从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3.通过阅读上述数字资料和图表,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理,提高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

引入新课

(1)由启发性问题引入新课:关于我国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生对这一“话题”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各种各样的看法。

(2)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

提问世界人口总数,世界前十位人口大国和前五位面积大国,再与我国人口和面积数值进行计算和对比。说明我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加深对中国人口最多的印象。

结合P11图,说明人口增长折线图的绘法,引导学生从图中分析出我国在1578年后和1949年后两个人口增长高峰,特别是1949年后人口增长过快的特点。

(2)可进一步分析:从以前学过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补充说明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什么?(经济文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由于人口基数这个人口“分母”太大了,每年净增人口数很大的事实,突出“人均”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自觉地执行与宣传我国人口国策。

(3)讨论:人多好不好?

明确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与资源相协调的人口观。联系实际,结合教材,举例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所带来的人口问题,以及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的正面影响。

【人口多东西少】

1.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说明我国人口密度大的特点。

2.阅读“我国人口密度图”和“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注重读图方法)

让学生使用图例和注记来识别人口分布情况和分布特点。训练学生掌握其计算方法,并在“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上找出它们的位置,加深对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东多西少状况的印象。

3.读P13图,提问:

1-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400人/平方千米以上?

2-哪些地区人口密度在10人/平方千米以下?

3-人口密度不足1人/平方千米的是什么颜色图例,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找出黑河和腾冲,这条“人口分界线”东南部与西北部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4.我国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是各地区自然、历史、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分布是在不断变化的。

第三篇:1.3中国的人口教案03(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一章第三节中国的人口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掌握我国人口基本国策;通过读图,找出我国人口分布情况等。

技能培养: 学会计算人口密度;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文字材料等,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我国人口,使学生认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初步树立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加强我国国情、国策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及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理由是计划生育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国策,同时也为初三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打下基础。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上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制约。这些知识是学生必须认识的内容。)

2、难点: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或影响。(理由是根据初一学生的认识水平及学生大多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三、教法方法。

教学中运用读图分析法、启发诱导法、分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是哪个国家,我国在1995年抽样调查、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是多少,分布情况如何,过多的人口带来哪些问题或影响,该如何控制?(理由: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对我国人口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同时可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个粗略的认识。)

探究新知,师生互动:[课件]播放一组人口众多的照片和录像片和录像给大家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师归纳小结。(能使学生感性认识我国人口众多)接着展示[课件]我国人口增长图 师指出1995年、2000年世界人口总数,并让学生计算一下,当时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启发学生从图中发现“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及引导学生分析研究840年—1949年百年多时间与1949年—2000年50多年时间人口增长情况,并讨论分析其原因。[课件]显示“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1999)”图[提问]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学生读图回答)(通过这些数据,使学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中国人口数量多的特点,各省数量相差大,为学习下一知识点作基础)接着师也联系一下本地实际(加强乡土教育)针对前面得出的结论,师分组让学生思考讨论: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或影响。

关于人口密度教学:可以这样转入,我国人口众多,这么多的人口分布在哪里?从地图上怎么阅读?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状况用什么表示,怎样计算?为了理解人口密度启发学生计算江苏、山东、新疆、西藏四省的人口密度(作业本),并根据结果思考:我国人口分布有何特点? [课件]显示“中国人口密度图” [读图提示]1.A、B两点的人口密度各在什么范围? 2.我国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大,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小?3.我国人口界线是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4。在图中找出人口密度最大的省和人口密度最小的一个自治区。师指导学生读图,归纳小结。(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为突破重点奠定了基础)[课件]闪烁“黑河、腾冲”的名称和之间的人口界线

南、西北两部分面积和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各是多少?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

归纳小结:根据本节课知识内容和特点,对照地图采取概括式小结方式。

反馈练习:为了真正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引入练习板书设计:(略)

第四篇:湘版美术教案八年级上全集

湘版美术教案八年级上全集

]

课目

第1课 我喜爱的书

年级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媒体运用 年级

(第一课时)

1. 课前一周,布置学生课余到学校附近书店调查一些封面设计具有特点的书。

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书籍封面

2. 请学生介绍自己收集或者喜爱的书籍封面设计。(注意及时总结学生从哪些方面介绍书籍封面,积极肯定学生对封面设计美感朴素的认识与思考。)

教学引入 3. 教学归纳引入:

书籍封面设计一般从图形、文字、色彩等几个方面进行。常见的方式是以图形为主,图形与文字的有机结合。其实,单纯以文字为主要的设计元素,把文字看成一种可以进行设计的图形符号,同样可以产生视觉冲击力,体现与众不同的设计意味。

文字组合、变化、构成为主的设计方式。

展示分析海报设计作品

4. 展示两组以文字图形设计的优秀海报并加以借鉴。分析作品中文字图形设计的大小、位置、形状、色彩变化及设计特点。

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一些实用的文字图形设计技巧,然后教师再升华总结。

更多从文字造型设计、大小变化、位置安排、色彩搭配及组合图形等方面来考虑设计。

位置变化:

疏密、虚实、藏露、错落、上下、偏正、曲直、纵横、集点成线、集线成面、对齐方式。

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5. 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进行封面布局的版式设计。

(尝试把文字都看成几何方块,注意大小、位置、形状、色彩的变化与设计。)

展示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学生练习尝试

6. 学生动手练习尝试。

(教师参与各个小组学生的设计探讨过程,引导学生寻找更佳的设计方案,选择更优化的制作表现手段。教师的引导不要演变成一种包办,激发学生不断完善设计的欲望及提供努力的方向是教学辅导的核心。)

(第二课时)(课前用适合设计绘制的白纸包装一本自己喜爱的书籍准备重新设计。)

分析书籍封面

1. 分析一组以文字元素为主设计的中外书籍封面。(引导学生运用上课时学习的文字设计知识进行分析。)

展示一组中外书籍封面。

总结学生练习

2. 回顾总结上课时学生练习的情况。

(教师针对版式设计问题提出学生需要改进的建议。)

投影仪配合。

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3. 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籍,尝试把文字看为主要设计元素,根据自己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对原有书籍封面进行再设计。

(提倡选择水彩笔、蜡笔等简便、易行的绘制工具,探索剪、贴、镂空、拓印等省时、实用的表现技巧。

英文及其他文字符号也都属于文字图形设计元素。

提倡先设计几个创意草图,比较后再选择确定其中一个加工完善,完成正稿设计与制作。)

展示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学生分组练习

4.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辅导。

(教师的引导侧重强化学习活动的要求,激发学生探索封面设计。)

展示与评价

5. 作业展示与评价。

(学生介绍分组对比原有书籍的设计,介绍本组最佳设计作品的特点,教师积极引导同学之间探讨各组设计作品的特点与不足所在。)

投影仪配合。

课目

第 2 课 苍松翠柏

年级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媒体运用

(第一课时)

欣赏作品:《松石图》

1. 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潘天寿的《松石图》。(约5分钟)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作品特定造型特点及画面情境,教学中对比加入另一幅风格差异明显的松石图,宜简洁。)

教师设问:对比一下,两幅作品的画面在意境上给你什么明显不同的感受?

分析一下,为什么两幅作品会给你这种感受上较大的差异呢?

你觉得作品中的特定造型与画面的特定意境有什么内在联系吗?

(教师及时总结归纳学生看法,引出中国传统绘画以独特的笔墨技巧表现对象,传达不同精神寓意的特点。)

对比展示两幅写意松树作品。(可以局部放大)

学生自主欣赏松树作品

2. 学生尝试自主欣赏松树作品。(约5分钟)

(展现两幅松树为主的画面,注意作品技法风格与画面意境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示两幅松树写意作品。

展年级上册

师生一起分析范画

3. 师生一起分析一幅松树范画的特点、临摹步骤与技法要领。(约5分钟)

(注意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学生分析的具体方向与角度。)

展示一幅松树范画。

学生临摹范画局部

4. 学生自己尝试练习,临摹范画的局部。(约5分钟)

(强调锻炼学生自己体会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5. 教师及时总结学生在试画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针对性提出改进的具体方法及要点。(约5分钟)

学生临摹松树范画

6. 学生正式对一幅自己较为喜爱的松树范画进行临摹练习。(约15分钟)

教师出示三张不同风格与不同技巧难度的松树临摹作品,都不宜偏难。

纸张建议选用毛边纸,四开大小。

(建议部分学生画完一张后,教师在积极肯定与提出改进意见的同时,再发一张毛边纸,鼓励学生的绘画积极性。教师及时根据班级练习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辅导中的动态提示与补充。)

展示三幅松树临摹范画。

作业展示 7. 部分学生优秀作业展示与教学小结。

投影仪配合展示。

1. 布置学生先用毛笔工具在八开毛边纸上试画出三棵松树的(第二课时)

试画出三棵松树的组合

组合变化。(约5分钟)

在复习上一课时教学内容的同时,引入新课的教学内容,及时与真实掌握学生对组合变化的已有认识水平与运用程度。

观察、归纳作品中树木组合的特点与规律

2. 教师出示两张示范作品,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作品中树木组合的特点与规律。(约5分钟)注意结合示意图来强化学生对树木组合基本特点的把握,同时提示学生养成良好的构图步骤习惯。

展示树木组合的示范作品。

学生分析试画作业

3. 教师出示几张树木组合变化的示意图,结合前面学生的试画作业,让学生尝试分析作业中组合变化的优劣。(约5分钟)

了解画山石的用笔、用墨与结构变化特点

4. 观察山石示范作品,让学生初步了解画山石的基本用笔、用墨与结构要点,了解山石组合大小、聚散等变化特点。(约5分钟)

松、石水墨画创作

5. 学生尝试以松、石为主体,创作水墨画。(约20分钟)

纸张选用毛边纸,四开大小。

教师出示几张适于初学者直接借鉴的松石小品范画。

(建议部分学生画完一张后,教师在积极肯定与提出改进意见的同时,再发一张毛边纸,鼓励学生的绘画积极性。教师及时根据班级练习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辅导中的动态提示与补充。)

作业展示 展示三幅松石临摹范画。

6. 部分学生优秀作业展示与教学小结。教学评议可采用师评、自评、互评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有条件的学校可采用适时举行小画展的办法,展示学生作业,激励学习热情。

投影仪配合展示。

课目 第 3 课 缤纷家用电器

年级年级上册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媒体运用

课前布置学生调查活动

1. 课前布置学生分组进行市场电器的调查活动。

主要调查内容:

a. 产品造型、色彩、人性化设计等方面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b. 不同设计的同类产品在市场价格、销售等方面的情况有何差异。

多种家电实物

大家一起分析调查的信息

2. 教师与大家一起分析调查总结的信息,初步归纳产品设计与市场之间的内在联系。

(调动每个调查小组参与到调查信息整理的竞赛活动中。)

投影仪配合展示。

优化原有设计的举例

3. 引导学生根据调查结果,对本小组调查产品再设计。

(教师先自己对一组学生调查的产品,参照调查得出的信息,建设性地提出一些改进建议,并先对优化原有产品设计进行教学举例。)

展示产品设计效果草图

4. 展示一组马克笔绘制的产品设计效果草图,引导学生注意产品创意稿绘制的技巧。

展示产品设计效果草图。

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5. 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根据调查的结果,对本学习小组调查的产品进行再设计,并画出创意稿。

注意与学习小组的同学进行协作、交流。

产品的改进必须明确改进的理由,体现优化设计的价值。切忌脱离实际的盲目设计。

创意稿力求表达明确,力图展现产品的设计特点。

提倡使用马克笔或水彩笔等结合黑色水性笔进行绘制。

提倡用简短的文字标注配合产品造型,提示设计的特点,提倡写出设计说明。

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展示学学生练习

6. 学生动手练习及教师辅导。

(第二课时)

分析产品造型、色彩、功能人性化设计等方面特点

1. 出示一组优秀设计作品,分析产品造型、色彩、功能等方面有机结合的特点。

展示一组设计作品。

2. 出示一组优秀设计作品,分析作品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及创意特点。

展示一组设计作品。

引导学生分析产品特点

3. 出示一组优秀设计作品,引导学生自己独立分析产品造型、色彩、功能及人性化设计的特点。

展示一组设计作品。

引导学生总结绘制效果图的简易技巧

4. 出示一组马克笔绘制的产品设计效果草图,引导学生总结绘制效果图的简易技巧。

a. 选择更能体现产品主要特点的角度绘制产品。

b. 用黑色水性笔勾画产品造型结构线。

c. 使用浅灰色的马克笔在体块转折处入手,强化立体感与质感。

d. 使用黑色马克笔勾画产品的外轮廓及装饰投影。

回顾学生练习

展示一组设计效果草图。

5. 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生练习中值得进一步注意的设计构思问题及绘制技巧的差距。

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6. 布置学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尝试设计一种家用电器,画出创意稿。

自己独立设计或者与学习小组的同学协作进行。

设计的电器产品应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

创意稿力求表达明确,能够充分展现产品的设计特点。

注意选择更能体现产品设计特点的角度绘制创意稿。

尝试运用简易技巧绘制创意稿。

提倡用简短的文字标注配合产品造型,提示设计的特点,提倡写出设计说明。

习活动及活动要求。

学生练习

7. 学生动手练习及教师辅导。

展示及小结

8. 学生作业展示及单元教学小结。

展示学生作业。

课目 第4课 触摸美丽

年级 年级上册

展示学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媒体运用

(第一课时)

学生介绍材质特性

1. 先检查学生课前收集材质的准备工作,然后请同学介绍自己收集的材质在肌理与质感等方面的特性。(约5分钟)

实物材料

材料照片资料展示与分析

2. 借助影视媒体展示一些材料的照片资料。(注意图片的清晰,注意展示材质细部的放大图片。)(约10分钟)

教师着重对比分析一组材质的肌理与质感,强调不同肌理与质感给人感受的心理差异,帮助学生建立材料特性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

幻灯片展示几组不同材料的照片。

学生分析课前收集的材质

3. 请部分学生对课前收集的材质进行分析。(提倡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强化特定材质肌理与质感的不同感受,提示学生关注材料特性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内在联系。)(约5分钟)

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收集的材料。

开展学习活动及提出相关要求

4. 布置学习活动一的要求及相关准备工作。(约5分钟)

提倡选择教师提供的绘画线稿为基础进行改造,如果自己独立选择参照作品,宜选择适合夸张变形及造型较简单的。

注意材质的加工、处理,使其能够更加适合体现改造后的造型,提倡根据特定材料特性,大胆改造画面原有造型。

注意利用适合的材质及拼摆方式展现你对特定造型对象的感受。改造完成后的装饰作品与参照作品造型上可以具有较大的差异或改变,但应利用材质来体现一定的视觉美感。

前后相邻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每组学生提供几幅简单绘画线稿,大小40厘米左右的硬板为拼摆装饰练习的基面。

注意每组同学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争取运用团队协作的力量,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件美的装饰作品。

5. 学生分组进行动手练习。(约15分钟)

(教师及时根据班级练习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辅导中的动态提示与补充。)

幻灯片提示学习内容及活动要求。

画稿及制作材料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课堂教学 1. 先整体评价学生上课时的学习活动,然后请几位同学给大家介绍本学习小组制作的装饰作品。(约3分钟)

(注意提示学生重点从材料选择、加工技巧、拼摆处理、装饰美感等方面加以介绍。)

2. 教师从学生作品入手,着重对比分析几件利用不同材质合理搭配的优秀装饰作品。(约10分钟)

(引导学生关注各种材料构成点、线、面的色彩、质感、肌理、疏密、形状、位置、大小、曲直等等形式对比的处理技巧,同时特别应当强调视觉艺术中对比与统一的原则,帮助学生初步理解特定材质的形式美表达技巧。)

3. 请学生自己尝试分析上课时装饰练习中在形式对比方面的优缺点。教师及时进行归纳补充与升华。(约5分钟)

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

幻灯片提示学习内容及活动要求。

新授及作业安排

1. 布置学习活动二的要求及相关准备工作。(约2分钟)

装饰造型的设计可较为具象,也可较为抽象,关键在于造型设计是否适合充分展现材质的形式美感。

更多考虑同种材质更多对比与变化的可能,不要急于使用更多的材质进行对比,注意把握对比与统一的原则。

前后相邻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每组学生提供几幅简单绘画线稿,大小40厘米左右的硬板为拼摆装饰练习的基面。

每组同学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争取运用团队协作的力量,在更短时间内完成一件更有创意与形式美感的装饰作品。

2. 学生分组进行动手练习。(约15分钟)

(教师及时根据班级练习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在辅导中加以提示与补充。)

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

教学评估与课堂小结

学生评价自己设计装饰的作品。(5分钟)

(教师主要充当教学组织与引导的角色,同时鼓励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与交流。)

课目 第 5 课 与米罗游戏

年级

媒体运用 年级上册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建立教学情境

(一)教学情境建立

时间:17世纪西班牙、中国新石器时代

地点:西班牙一所学校内 中国新石器时代阿木林酋长部落内

人物:米罗和他的学生(老师与学生饰)

酋长和村民(初二学生饰)

简单的服装饰品。

把握抽象艺术特点

(二)把握抽象艺术特点

A. 米罗先生正在用他特殊的方式教学生如何绘画——音乐教学联想法。

B.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抽象:

a. 是从各种事物中抽出共同的本质成为概念。

b. 笼统、概括:与生动具体相对,不具体,不具象的。

美术与音乐在节奏、韵律、意境等方面都有相通之处,所以很多美术家可从音乐中得到启发,音乐可用绘画作品为题材,绘画也可采用音乐性标题。

电子琴演奏。

认识平面——浮雕

(三)认识平面——浮雕(半立体)

A. 接下来,请同学们先看灯片,首先把音乐中的音符与绘画中的点、线、面进行一种对比。

B. 第二步:老师弹奏一下音符,同学们试图想一想,用纸画下来。

同学们以三种方法来画抽象的作品。

方法一:几何体的组合。

方法二:强调物体的骨架、主体。

方法三:点、线、面的结合。

把以上三种方法组合起来,你就可以画出一幅很有装饰性的抽象作品来。

C. 第三步:老师弹奏第二遍,请学生上台用颜料直接挤、绘在画纸上。

D. 第四步:下面老师弹两首曲子,同学们第一遍可用笔画,第二遍请几位同学上台用手中的材料做一张浅浮雕作品。

曲子A:美国歌曲《雪绒花》

曲子B:中国歌曲《潜海姑娘》

演示幻灯片。

学生讨论用什么材料,用什么方法来表现?

用琴声表现时空隧道,侧面介绍米罗的一些作品。

(第二课时)

欣赏作品,同时,造型从平面过渡到立体

(一)欣赏作品,同时,造型从平面过渡到立

演示音符变化的幻灯片。

A. 米罗先生带着几位得意门生,通过时空隧道来到了中国新石器时代阿木林部落内,现在是中国阿木林部落。(情景剧表演)

B. 介绍米罗的抽象作品。

a幅:这幅作品叫“光辉翅膀的微笑”

b幅:这幅立体作品的名字叫“人物”

画家作品

提问:大家可否在这幅画中看到什么?

引导学生做立体抽象作品

(二)引导学生做立体抽象作品

A. 老师配打击乐,两个学生跳舞,其他学生边看边思考。

B. 学生动手制作。

提问:大家请仔细观察一下,这些是用什么东西做成的?

学生即兴表演

(三)学生即兴表演

A. 学生上台解说自己的作品内涵。

B. 小组协商合作进行即兴表演。

学生作品及自编小剧目

小结、下课

(四)小结、下课

创作应该点到为止,这样才能保持抽象艺术的魅力。今天我到阿木林部落玩得很高兴,看到了中国未来的抽象艺术家,那就是你们。希望以后你们用身边任何材料都能做出美好的作品来。

课目

第6课 光影的交响

年级

媒体运用 年级上册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引入课题

一、引入课题

用同一景物的彩色和黑白摄影作品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安徽民居天井的彩照转换为黑白照。

视觉情感体验

二、视觉的情感体验

1. 欣赏生活中的三张摄影作品,理解其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通过音乐的通感加强体会。

①画面中哪种色彩元素占的比例大?

②它给你带来什么视觉感受?

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视觉效果?

小结:画面中黑偏多,多有厚重、跳跃之感;灰偏多,多有朦胧、含蓄之感;白偏多,多有明快、活泼之感。

产生不同的影调的主要原因有:光的方向、光的强弱等。光线强,影调清晰;光线弱,影调朦胧;顺光,白偏多,影调明亮;逆光,黑偏多,影调厚„„

2. 感受艺术家在美术作品中是如何运用光影的黑白灰变化赋予画面生命力的。

作品赏析:厚重而寂静的山间夜色,迷蒙的雨中街景,炽烈的高原景色。

《牧归》《晨》《雪景》三幅风景照的欣赏。

《雁荡山下村舍》

《苏联街中雨景》

《拉萨高原》三幅风景画的欣赏。

画面简洁描绘

三、画面简洁与概括的描绘

1. 引入教材上的彩照《沙漠》,谈谈它带给大家的视觉感受。

体会并谈谈照片带给自己的感受。

2. 转换成黑白效果,分析构图韵律主线形成的主要原因。

3. 用简洁的黑、白、灰三色概括画面。

4. 简洁地描绘照片中的影调关系。

5. 活动一:将自己课外收集的风景照片或风景画用单色工具进行概括与描绘。

6. 展示并简要评析两幅优秀的学生练习,老师对线条、黑白灰的处理进行简洁的示范性修改。

优化描绘的基本步骤。用概括的线条与块面将黑白灰三调子进行整体的描绘。

漠》转换为黑白效果。

分析其韵律线。

进行黑白灰分割的简洁的素描稿描绘,为未收集作品的同学提供列维坦的作品以供临摹。

切换到视频展示仪上进行分析和老师示范。

空气透视规律

四、空气透视规律

1. 欣赏丽江风景照片,体会其中黑、白、灰组合的形式韵律。

2. 透视规律分析,重点分析空气透视规律。总结:近大远小,近实远虚。

3. 展示空气透视规律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

4. 活动二:对画面进行进一步的修改,较好地体现空气透视规律。

彩照《沙5. 展示两幅优秀学生练习,让学生自己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尝试让学生上台进行修改。)

丽江的风景照欣赏及空气透视规律的总结。

提供列维坦的作品以供临摹。

切换到视频展示仪上进行分析和学生示范。

韵律的表现

(一)五、韵律的表现

1. 再一次对照片和画面的韵律加以体会。

2. 活动三:对画面进行更进一步的描绘和修改,更好地表达画面或照片的视觉情感体验。

3. 展示学生练习中黑白灰处理更有韵律层次感的作业,作者谈谈对画面艺术处理的感受。

展示列维坦的作品以供临摹。

切换到视频展示仪上进行分析和学习。

课堂小结

六、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情感导入

一、情感导入

欣赏凡•高的作品《夜间露天咖啡座》,引导学生分析画面光影构成方式,对应讨论画面带给人的情感体验。

展示油画《夜间露天咖啡座》及细部。

光源的表现

小结:强烈的光线包围了咖啡馆的平台,远处是一片灯光昏暗的住宅,晴朗的星空发出的是弱光。寂静的、深蓝色的夜色中,咖啡座给人以阳光、明亮的感觉,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情感。

画面构图

二、画面构图

1. 《夜间露天咖啡座》的咖啡座处于画面中间偏左位置,避免了画面死板;街道延伸较长,使咖啡座处于视觉中心,使画面空间有了深远的感觉。

2. 作品《威尼斯》欣赏。分析合理安排主体景物的位置,对体现画面创作意图的辅助作用。

将背光和受光的两面墙置于画面的左右方,而强光下建筑物的投影既给画面增添了情趣,又使画面达到了构图和视觉上的平衡。

3. 活动四:选择自己喜爱的风景照片,根据自己对画面的情感体验,注意画面韵律表现及主体物的位置的处理。

4. 展示部分构图较好的学生作品,谈谈自己的创作意图,师生共同为之提出修改意见。

《夜间露天咖啡座》创作草图。

作品《威尼斯》欣赏。

展示两幅校园内风景照片供学生描绘。

空间立体感

三、画面的空间立体感

1. 《夜间露天咖啡座》创作草图中,不同远近的住宅的光影与形状有何变化?

光影随着街道的延伸,越远越暗,即我们上节课所分析的近实远虚的空气透视规律。形状上的变化则是遵循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2. 学生自主欣赏《拉纳地区的山路》:中景的树刻画细致,对比强烈;越远树越小,且对比越弱,越模糊。使画面有视觉延伸之感,即空间的立体感。

3. 活动五:将构好图的画面,在把握好基本明暗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更具体细致的明暗处理,使画面呈现出一定的空间立体感。

4. 展示、评价学生作业,进行适当的示范和修改,提高学生处理画面空间立体感的技巧。

《夜间露天咖啡座》创作草图。

作品《拉纳地区的山路》欣赏。

展示两幅校园内风景照片供学生描绘。

课堂小结

四、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情感导入

一、情感导入

列维坦作品《路边的枯树》和凡•高作品《放羊柳树下》比较,两幅作品给人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同样是画树,为什么画面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感觉?(树的外形、质感、描绘方法、所运用的绘画工具„„)

列维坦的作品《路边的枯树》和凡•高的作品《放羊柳树下》。绘画工具

绘画工具

二、绘画工具

1. 《山坡枯树》《风景》《老松》等作品的欣赏和比较。

小结:不同的工具描绘出的景物给人的感受也不同。木炭笔快速、较适合描绘大的明暗关系;钢笔层次分明,线条清晰;铅笔细腻,层次丰富,可进行立体感强的事物的塑造。

2. 提供几棵不同的树的照片,请学生谈谈运用哪些工具进行描绘最合适。

3. 活动六:选择合适的作画工具描绘一种树,并表现出你对这种树的感受。

4. 展示学生作品,共同评价,并引导学生分析质感描绘表现不够生动、合理的原因。

作品《山坡枯树》《风景》《老松》欣赏。

展示三种不同质感的树的照片。

表现方法

三、表现方法

1. 用木炭笔示范修改其中一幅学生作业,同时讲解描绘的方法,如皴擦等技法。(《林间小路》欣赏。)

2. 请学生谈谈钢笔的运用方法:短线描绘、长线平铺等。(列维坦的《路边的枯树》和凡•高的《普鲁旺斯的果园》欣赏。)

3. 体会和分析铅笔的描绘技法。(凡•高《放羊柳树下》和萨夫拉索夫《水中树的倒影》欣赏。)

4. 活动七:选择适当的绘画工具,对你所描绘的树,进行进一步的技法上的修改。

作品《林间小路》欣赏。

列维坦的《路边的枯树》和凡•高的《普鲁旺斯的果园》。

凡•高的《放羊柳树下》和萨夫拉索夫的《水中树的倒影》。

韵律的表现二

四、韵律的表现

1. 欣赏、回顾《拉纳地区的山路》《放羊柳树下》等作品,体会画面的韵律和画家所表达的情感。

2. 活动八:完善“活动五”已完成的作业,加强自己对画面情感体验的表达,注意画面空间的远近大小、虚实和影调的处理。

提供校园内两幅风景照片供学生体会和描绘。

拓展生活

五、拓展生活

希望同学们课后养成用自己的慧眼发现生活美的习惯,并多用相机、画笔捕捉和描绘美的事物。

课目 第7课 多彩的风景

年级

媒体运用 年级上册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学生探究

演示导入 学生尝试用各种方式改变白纸盒的颜色。

1. 教师用光源色来改变白纸盒的颜色。

2. 教师用环境色彩来改变白纸盒的颜色。

3. 师生共同总结:白色物体的受光面受光源色的影响,背光面受环境色的影响。

教师布置学生课前准备一些白色纸盒备用。

投影仪、不同颜色透明色纸及不同色彩衬布。

切入正题

1. 欣赏风景图片(播放音乐)。

2. 请学生分析风景画中白色物体的色彩倾向。

多媒体播放音乐。

深入探究

1. 提出问题:学生观察思考,景物中物体的色彩往往多种多样,如果景物的固有色不是白色,而是其他的颜色,它的色彩会发生变化吗?

有白色色块的风景画。

多媒体同时展示多幅证实总结

2. 教师从风景画中同一景物的受光面、背光面、中间面中拖出色块,请学生来判断、分析,教师及时肯定学生并总结规律。

①受光面:固有色+光源色。

②中间面:固有色为主。

③背光面:固有色+环境色的反光。

教师提供风景图片,并标出同一景物的受光面、中间面、背光面。

多媒体展现自然风光照片资料。

多媒体演示从景物中拖出的色块。

多媒体展示拖出色块的构成色相。

多媒体先展示教师演示用蜡笔调色的方法。

练习讲评

①请学生上台演示用蜡笔调和色彩的方法。

②学生在座位上练习用蜡笔调色。教师随堂辅导并讲评。

(第二课时)

情感体验

一、让学生感受一段乐曲的情景。让学生谈体会。

二、教师改变原乐曲的节奏和乐器,用古筝演奏一段,请学生谈体会。

切入主题

三、总结:改变乐曲的节奏,乐器可改变乐曲的形象。学生感受画面的意境。

1. 《迷人的夏日》(原作)

2. 《迷人的夏日》(改变笔触与色彩对比)

3. 总结:不同的色彩对比和笔触能体现作者的心境、情绪,也能给观者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

多媒体展示风景画《迷人的夏日》原作以及改变后的效果。

运用知识

4. 欣赏不同意境的画面。

绘画步骤:

(教师演示,多媒体播放)

1. 安排构图(展示几种不同的构图方式)。

2. 画出主要色块。

3. 适当补充和调整细节。

多媒体展示不同意境的画面。

练习

学习活动:

1. 学生选择图片,选择适合的构图方式,运用蜡笔绘制一幅色彩风景画。教师随堂辅导。

多媒体播放教师的绘画步骤。展示不同的构图方式。

评价 2. 学生互评,教师总结。

讲评

3. 展示、评析学生作业,并将优秀作业镶入镜框挂在教室里。

知识拓展

4. 展示各个艺术流派的风景画,初步比较一下不同的表现手法,为《绚丽的阳光》一课作铺垫。

课目

第8课 绚丽的阳光

年级

教学程序

教学活动

媒体运用 年级上册

多媒体播放各个艺术流派的风景画。(第一课时)

活动导入

一、活动导入

展示在明媚的阳光照射下的校园景色,请学生感觉照片上的色彩,分析其中各有哪些色彩成分和色彩成分比例。

小结:大家的感觉和分析是否完整和准确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作品,看看画家是怎样表达自己对色彩瞬间的印象的。

自拍本校的色彩感觉较强的风景照片。

作品欣赏

二、作品《日出•印象》欣赏

1. 画面的瞬间景象的感受和印象:旭日朦胧的光色,船、物、大气、水、阳光交融成一片。

2. 如何表现画面的光的感受?

①光源:橙红色,天空受光照射变成橙色,水面有的直接变成光源色,受影响有的偏黄,有的偏紫。

②物体的色彩:强调瞬间的色彩氛围,没有仔细描绘物象的具体轮廓。银灰色的海面,在光与物的影响下,色彩丰富多彩。

③笔触:短小而清晰的笔触,把不同的色彩一点点地排列上去,看上去有一种光影在颤动的效果。

欣赏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

活动对比

三、色彩分析

活动:请再一次感觉校园的照片,分析其中各有哪些色彩成分及色彩成分各占多少。

小结:欣赏了作品《日出•印象》后,我们再一次感受照片的色彩成分,同学们对照片的色彩有了更全面、更丰富的分析,同时还发现,绘画色彩绝不是简单的物体固有色的明暗变化。《日出•印象》是19世纪后期,在法国画坛上出现的一个标新立异的画派——印象画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莫奈的作品。为什么说是标新立异的画派呢?让我们一起来比较几幅作品。

自拍本校的色彩感觉较强的风景照片。

印象画派的基本特点

四、印象派艺术的基本特点

1. 以光和色彩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彻底打破了传统固有色和棕色调的造型观念。

印象派前的作品《石桥》《父亲的肖像》《卖水的人》以棕色调为主,重点欣赏《卖水的人》,分析画家对写生色彩的认识,即固有色的明暗变化。印象派的作品《草垛》《农家少女》《阿戎堆的桥》,色调有的温暖,有的偏冷,色彩丰富,光与色交融,画面具有生命力。

2. 用明确的笔触画出交织融会的色点和色束,强调客观再现个人的瞬间视觉印象。

印象派前的作品《父亲的肖像》和印象派的作品《打阳伞的女人》进行比较。前者像是在永恒不变的光源下描绘的;而后者则让人不得不叹服阳光这个无形的东西,被画家莫奈描绘得具体而具有生命力。

3. 关注色彩、线条给视觉造成的印象和刺激,而不在乎其内容或画什么,重复地对同一题材和同一对象进行描绘。

画家莫奈的作品《卢昂教堂》与德加的作品《舞台上的舞女》和《芭蕾舞预演》欣赏。

欣赏《石桥》《父亲的肖像》《卖水的人》。

欣赏《草垛》《农家少女》《阿戎堆的桥》。

《父亲的肖像》

《打阳伞的女人》

欣赏莫奈的作品《卢昂教堂》四幅与德加的作品《舞台上的舞女》和《芭蕾舞预演》。

课堂小结

五、课堂小结,布置课后学习活动

印象画派的产生,突破了传统的绘画模式和色彩观念,建立起一套新的色彩观和绘画表现手法。画派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画家有莫奈、马奈、德加、雷诺阿等。每位画家都有自己关注的题材,有自己的绘画风格。请同学们课后根据老师提供的有关书目和网站搜集资料,对印象画派的代表画家进行了解、总结和归纳。下节课,我们将由每一小组组织一个话题,进行演讲,通过对印象画派中某一位画家的作品的评析,加深对印象画派的特征的理解,体会画家的艺术风格。

提供印象画派相关的书目和网站。

(第二课时)

活动链接

一、活动链接(已完成)

课余,同学们已搜集和整理了大量的有关印象画派的资料,今天,就让我们各抒己见,共同走近艺术家的作品。

为学生收集大量印象画派的代表作品,为欣赏、评析提供良好的平台。

即兴演讲

二、即兴演讲

1. 各小组进行即兴演讲,评论印象画派各画家的绘画作品。

在引导的同时,对有不同意见者,多予以鼓励,引导其发表自己的见解。

2. 客观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①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作品,剖析印象画派的基本特点,领会画家和作品的特色。

②鼓励学生灵活地对生活中大自然的色彩进行感受和表达。

③生动的语言,合理的逻辑。

④独到的见解和大胆的辩驳。

修拉、凡高、塞尚、高更等的作品欣赏。

总结

三、总结

印象主义绘画是世界绘画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与解放,它对绘画形式的探索和对绘画性的追求,使绘画变得更丰富、更自由,更具绘画特点,并由此引发了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的绘画形成。

第五篇:新版人教地理八年级上册《人口》教案

《人口》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人口多、增长快这一基本国情;认识实行计划生育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2、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并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3、会解读人口分布图、人口增长图;能用计算、比较的方法认识我国的人口问题,会做人口资源调查。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计算举例来探究我国人口的国情和分布特点,形成技能,培养正确人口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人口众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的巨大压力;关注人口问题,养成正确的人口观。对我国的人口形势形成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难点

人口过多给我国社会经济和环境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播放电视画面──城市一景:街上人流如潮,摩肩接踵,异常拥挤。

谈谈你遇到过类似的由于人多给你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和烦恼吗?谈谈你这方面的遭遇和体验。

合作探究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互动一:读第11页《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特别是20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情况怎样?师生交流。

教师:人力资源是宝贵的,人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发挥这一优势,可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人又是消费者,过多的人口,过快的人口增长,势必给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互动二:分小组讨论我国人口数量过多,会产生那些负面影响?然后小组间交流。教师小结:由此可见,人口的增长必须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必须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尤其要提倡晚婚晚育。

互动三:结合活动一,了解实行计划生育和晚婚晚育对控制人口增长的显著成效;算一笔账,假设你们是三口之家,年收入是10000元,如果你的父母又超生一个弟妹,你们家的人均收入又是多少,对你的成长有无影响?

二、人口东多西少

我国人口分布很不均匀:黑河-腾冲一线的东南部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3%,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4%;西北部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

互动四: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的发展等方面,说说我国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每小组推举一位发言代表。

教师小结:

造成东西部人口差异的原因:

a、自然原因:东部地区地形平坦,耕地多,气候好,生产粮食多;西部地区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多沙漠,耕地少,气候干旱,粮食产量低。

b、人文原因:东部交通运输便利,工商业发达,城镇多,人口集中。西部交通不便,工商业欠发达,城镇少,城镇人口也少。总结全课:请同学们谈收获。

拓展探究:进行家乡人口状况调查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人口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总数、人口特点 人口众多带来的问题

二、人口东多西少

人口密度 人口地理界线

下载1.3中国的人口教案05(湘教版八年级上)word格式文档
下载1.3中国的人口教案05(湘教版八年级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人口教案

    《中国人口及其问题》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中国地理》是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用于地理教育专业的本专科教材。本节课内容是第四章《人口与......

    八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湘教)

    2013年下学期八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黑田铺中学唐良才一 、学情分析 本学期继续任八年级C167-C172共6个班的教学任务,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全体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有全面......

    2013新版湘教地理八上《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教案(最终五篇)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我国河流众多,为我国航运、灌溉、水电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让学生掌握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河流湖泊的划分......

    人口学校教案3

    人口学校教案---维护公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奖励优惠权 地点:村人口学校时间:2011.1.3授课人:于明丽 维护农农民工实行计划生育的奖励优惠权 1、晚婚假12天; 2、晚育假30天; 3、产假......

    「21页精品」湘教初中音乐七上教案

    第一单元:光荣少年教学内容:1、新学期音乐课要求。2、演唱《光荣少年》。3、音乐知识:变声期的嗓音保护、五线谱识读(一)教学目标:1、通过演唱《光荣少年》这首歌曲,激励新时期少年......

    湘教七年级上地理教学计划

    三、教学计划 潘一艺(一)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形状及大小,会使用地球仪,了解经纬线和经纬度,能使用经纬线判别方向,能使用经纬度确定位置。 2.认识地球自转和公转及其地理现象和意义,......

    人教版 地理 八年级上 教案众多的人口

    《辽阔的疆域》教学设计 瞿道峰 王超 【课题】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辽阔的疆域》【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2.了解我国领土范围,记......

    八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湘教)[精选5篇]

    八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 一 、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八年级的教学任务。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全体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有全面的了解,掌握了计算机操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