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人口教案
《中国人口及其问题》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中国地理》是国家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用于地理教育专业的本专科教材。本节课内容是第四章《人口与经济发展》第一节的内容。主要从四个方面来介绍中国人口问题,即: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以及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口强国。通过前三章的学习,学生系统的学习了中国各自然结构为本节课分析中国人口分布格局奠定了基础。中国人口特点以及呈现的问题又为后续章节来介绍中国经济和环境现状做了铺垫。所以本节课在本册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09地理班的学生经过大一自然地理和大二人文地理各门专业课的学习,已经具有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地域性也都有了清晰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让学生来了解中国人口的各项指标。
2、在各类指标中,我们从地理学的角度要求学生重点把握中国人口数量、人口自然结构以及人口分布状况。
(二)能力目标:
1、面对中国人口结构存在的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能够提出 合理的建议。
2、通过人口分布线-----胡焕庸线的学习,会分析限制性因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继而影响人口分布。
(三)情感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有在困境中树立乐观的心态的自我调节能力。一切事情既要正视困难,又要努力找寻解决的措施,发现自身存在的优势,继而将这种优势发展为一种能力。国家如此,个人也如此。
四、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中国人口结构
(二)教学难点:中国人口分布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
六、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各类资料的收集,教材分析,多媒体课件制作
(二)学生准备:关注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及其分析
七、教学时间: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今年的7月11日是世界第22个世界人口日,今年世界人口日主题“面对70亿人的世界”。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的报告2011年 10月31号地球第70亿位公民顺利诞生。2011年对于中国人口来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今年的4月28号,世人瞩目的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各项数据终于公之于众了。
(二)引导探究:
通过前面几幅图片,大家最直接的感受?------人多
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大陆总人口数13.39亿,加上港澳台,那么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拥有13.7亿人!所以我们得出中国人口特点------
1、人口数量大(1)人口数量多
通过陆地面积辽阔的几个大国人口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总人口相当于中国人口的35%。中国自唐朝以来人口一直世界第一。19世界初,中国人口4亿,全球人口10亿,中国占40%;20世纪初,由于中国长期战乱,中国人口仍然停留在4亿,而世界人口增长到了16亿,中国占25%;2005年中国人口13亿时,全球人口65亿,中国占20%;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国目前占全球的比重是19%。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目前自然增长率0.57%,也就是每年增长760万人,从每年净增人口上来说,我们几年就可以增加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口规模。
(2)数量多带来的问题
人口众多给我国带来了众多的问题:春运拥挤、就业压力、电力短缺、粮食短缺、环境污染、房价攀升„„
人口众多使得我国人均占有的各类资源比全球平均值少很多:耕地、林地、草地、水资源、矿产资源„„
转承:人口数量问题是衡量人口非常重要的指标,也是最容易受人关注的指标。实际上在人口问题上还有一个指标并不亚于人口数量指标,这就是-----人口结构
2、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包含很多方面,具体来说我们主要关注九个方面。把这九个方面进行划分,分为两类:人口自然结构和人口的社会结构。人口自然结构包括:年龄、性别;人口社会结构包括:人种、民族、宗教、教育程度、职业、收入以及家庭人数。在人口结构各因素中,年龄和性别是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中国的人口的年龄和性别结构。
年龄和性别两项指标是衡量人口结构是否健康和谐的重要方面。理想的结构如图示。(1)年龄结构
中国建国后六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特点以及变化趋势。大家可以看出来,三个年龄组大概走势少年组从82年来持续呈下降的比例,中年组从82年以来是持续上升的,老年组从64年之后是持续上升的。表面上看来每组有升有降,好似正常。但是不同组別的持续升或者降会反映深刻的社会问题。首先我们看中年组中年组我们指的是15—59岁年龄组的人群,是我们整个 社会劳动群体,也是整个社会的创造群体。这个群体从82年以来人口比例一种呈现上升的态势,这种现象为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即人口红利。所谓“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整个国家的经济成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人口红利”不意味着经济必然增长,但经济增长一旦步入快车道,则“人口红利”势必会成为经济增长的有力助推剂。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制造。一直以来,人口红利都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源泉。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人口红利在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告诉发展过程中的贡献率超过30%。
然而,“红利”在很多情况下和“债务”是相对应的,当这几亿劳动力逐渐退出劳动市场,需要我们整个社会来赡养的时候,中国人口负债就开始凸显了-------人口老龄化。
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大家通过图表可以看出,我国在2000年人口普查时,60岁以上人口比例已经占到10.33%。中国人口学界和中国经济学界认为1999年中国正式跨入老龄化社会。第6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大家看到我国大于60岁的老年人占13.26%,大于65岁的老年人占8.87%。
在任何一个社会,老年人的生活状况都是我们关注的热点。因 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是人类发展的至高目标。老年人的今天就是青年人的明天。
在今天的中国大于60的老年人我们有1.78亿人,大于65岁接近1.19亿。这些人的生活好不好?是不是所有人都老有所养?
在我国城镇基本实现养老保障。虽然企事业单位有差异,但是老有所养基本达到。关键我国60%(一亿左右)的老年人是生活在农村的。现在在农村虽然也开始试点,进行养老金的发放,但是发放的金额和养活一个老年人基本的生活需求还有很大的距离。也就是现在我们正艰难的养活了我们社会上40%的老年人。其余60%需要家庭养老。农村家庭养老的模式存在着很大的道德风险,一旦子女不孝,老人就失去了生活来源,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我们现在是1.78亿60岁以上的老人,也就是说七八个中国人养一个老人。按照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好了,到2020年的时候,2.48亿,占总人口17%,60岁以上的老人,我们大约是四五个人要养一个老人。2050年,4.37亿60岁以上的老人,我们不到三个中国人就要养一个老人,请问养得起吗?
转承和老龄化同样困扰我们的还有人口的性别结构。(2)性别结构
正常情况下,因为男性和女性承担的社会责任不同,男性的社会压力要大于女性,再加上男性不良的生活习惯,所以往往男性的平均寿命要低于女性的平均寿命。所以整个社会也会呈现男女数量的不同。在发达国家,男女平均比例94:100。越高龄,环
境越好的社会,性别比就越低。图表展示的是我国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性别比,大都在105—107左右,比国际社会认可的97---100偏高。在中国大于60岁年龄组的年龄结构和国际基本接轨,关键在于中少年组。我们从1982年开始持续三十年出生性别比高于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102---106:100,特别是从1990年之后持续走高。男女性别比失衡带来了一些列社会问题:
<1>妇女权益受到损害 <2>基本国策难以落实 <3>国际形象蒙受影响 <4>社会和谐受到冲击 <5>婚姻家庭遭受威胁
关注和推进妇女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决不仅仅是妇女的事情,而是政府的责任。政府的认识应当上升到这一高度:争取男女平等的重要性,不亚于废除奴隶制和殖民主义的消亡!
——联合国1995年《人类发展报告》
3、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特点
1935年,我国著名的学者胡焕庸在《中国人口之分布》里,第一次用等值线的方法,绘制《中国人口密度图》。文中通过对比发现:从黑龙江的瑷珲到云南的腾冲画一条线,在此线之西北,在全国53%的土地上,只有不到全国10%的人口。该线以东以南人口密集,以西人口稀疏。通过历次人口普查1953---2000年,我们发现中国人口 的分布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2010年人口数据出来之后,我们发现比2000年的时候胡线以东人口比例更高了。
自主探究:胡焕庸线的地理透视
<1>气候因素
胡线以西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胡线以东气候类型:季风气候
它与我国400毫米等量降水线基本重合,此线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由于我国西部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气温的年、日较差都大,降水稀少而且大都处于高寒阴冷、干旱缺水、风沙危害、土层瘠薄,并不是非常的适合人类在该地域生活,生产以及其他人类活动。因此在该地域的人口数量不如东部地区多。<2>地形因素
胡线以西地形:高原、山地、沙漠戈壁
胡线以东地形:平原、丘陵、低矮山地
由于我国西部地区多以高山高原、沙漠戈壁等地形为主,少有适宜人类以及农作物生存的土地,因此该地区畜牧业发达,却不适宜大量人口的聚居和活动。<3>经济原因
纵观世界各国,尤其是有临海的国家,其经济发达地区基本都是沿海地区,沿海地区在经济交流上比深居内陆的西部地区有很大的优势。而且东部发达的经济也吸引了许多西部的人才.<4>历史原因由于我国5000多年的历史中,我们的主先决大多数时间是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活动,因而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有着更深厚的人文底蕴,经济也更为发达。
转承:谈了接近一节课的人口,大家直观的感受是什么?-----巨大的压力
为此我记起了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世纪之赌。
甲方保罗.埃里希,写了一本书《人口爆炸》。他认为:由于人口爆炸,食物短缺,不可再生性资源的小号,环境污染等原因,人类前途不妙。希望全球人口降低到5亿,美国人口缩减至1.35亿。间接诱导中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
乙方朱利安.西蒙,写了一本书《终级的资源》。他认为:技术进步和价格机制会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名人口的增长导致人们更加富裕,人类前途光明。该理论对美国政策影响深远,美国既鼓励生育也吸纳移民。
1980年,他们决定赌不可再生性资源是否会消耗完。他们选了五种金属:铬、铜、镍、锡、钨,以1980年的价格为基准,看看10年后价格涨跌。到1990年世界人口从1980年的45亿增加到53亿,但是这五种金属无一例外的都跌了价,埃里希输了!世界上任何一种资源都有代替品。例如,当制造器皿和电线的铜的价格上升时,就被大量塑料制品和光导纤维代替,对铜的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人的智力资源才是最重要的资源!人脑是人类发展的终极资源!
4、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口强国 <1> 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人力资源 <2>把教育大国发展成教育强国 <3>把人口大国发展成人口强国
(三)课堂小结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2011年10月31日世界70亿人口日给各国发电:70亿人是挑战,是机遇,更是我们行动起来的号角!
那我们面对13.7亿中国人的现状也有这样的心态:13.7亿人是挑战,是机遇,更是我们行动起来的号角!
(四)拓展延伸
针对中国人口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写一篇人口小论文,将你对解决中国人口目前存在突出问题提出建议。
九、板书设计
第四章
第一节中国人口及其问题
一、人口数量
1、人口数量: 大陆13.39亿
全国境内13.7亿
2、人口多带来的社会问题
二、人口结构
1、年龄结构(1)年龄结构现状
(2)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2、性别结构
(1)性别比现状(2)性别比失衡产生的社会问题
三、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规律-----胡焕庸线
2、胡焕线的地理透视
四、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口强国
第二篇:中国人口国情教育教案
人口国策知识教育班会教案
班级:二(1)班 教师:李芳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2.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教学重难点
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人口问题及对策,了解我国人口情况,进一步了解我国人口国策。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讲授法、情景教学法。教学媒体
关于我国人口情况教育视频、挂图“中国人口分布图”、“中国人口增长曲线”投影片、课本插图、有关图表等。
教学过程:
导入:“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了华夏文明的古老历史,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三十载改革开放带来的荣光,屹立在 地球的东方。同学们对可爱的祖国了解有多少呢?下面,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学生关注我国现实国情
1.播放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国情视频,让学生了解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知道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知道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用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给学生展示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让学生观察我国的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
通过观察,由学生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1)我国人口基数过大。
(2)增长速度过快。由绘图可知,我国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仅用了47年时间,人口就增长了1.3倍,达到12.2亿。【板书】 人口增长过快及其带来的问题 【教师设问】
(1)新中国成立以前为什么人口增长缓慢?
(2)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什么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人口增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懂得了由于旧中国经济落后,战争、灾荒频繁,疫病多、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缓慢。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口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下降。【板书】
我国的人口问题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在视频中找答案:
(1)我国人口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
(2)什么是人口老龄化?
(3)为什么以前实行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而现在是开放二胎政策?
(播放相关的视频)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个人意见,经过不同观点的辩论,使学生的思想达到一致。然后由小组代表归纳出来,再在全班进行评议。最后由教师小结。【板书】 人口问题的对策
我国政府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之一。实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这是控制人口的关键,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前提。我们要积极地宣传这一基本国策,使我国的人口得以控制。
【总结】
这节课我们对我国的人口特点、人口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学习。努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有效措施。与此同时还应积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文化素质,改变人们的生育观,人口问题才能最终得到解决。
第三篇:中国人口国情教育教案
中国人口国情教育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2.使学生了解有关华侨及华人的知识。
3.培养学生使用“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
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人口问题及对策。教学难点
人口发展要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承载量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的树立。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教学媒体
挂图“中国人口分布图”、“中国人口增长曲线”投影片、课本插图、有关图表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书】
第二章
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第一节
中国的人口
【引入新课】
世界上有多少亿人口,我国有多少亿人口(1996年底)?中国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是多少?(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回答)1996年底世界人口已达57.7亿,我国人口总数为12.2亿,我国占 【板书】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学生活动】
阅读课本中“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比较图”(见下表),提出问题:将四国面积、人口相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
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垃,但人口超过其它三个国家人口总数的2倍,与面积相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7倍,是美国的4.7倍,可见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过渡】
人口大国的人口又是如何分布的呢?首先介绍一下人口密度的知识。
【学生活动】 12.2亿人/960亿平方千米=120人/平方千米。这一数字大约是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30倍。【板书】
二、人口分布不均
观察课本中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量”图,找到江苏、山东、新疆、西藏的人口总数,参考课本“做一做”提供的上述省区的面积,计算四省区的人口密度并比较东部沿海两省与西部内陆两自治区人口密度的差异。
仔细观察课本中的“中国人口密度图”,思考以下问题:
(1)找到黑河—腾冲一线,对照图例观察线两侧东南部和西北部人口密度的差异。观察哪些省区人口密度大于 200人/平方千米,哪些省区人口密度小于10人/平方千米。
(2)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了解该线两侧的面积、人口所占比例。
(3)确认该线东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全班评议,由学生归纳:
黑河—腾冲一线东南部人口密度大于200人/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东部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四川东部等省,这些地区多为平原区,适于人们生产和生活。而西北部人口密度小于10人/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西北部的内蒙古、新疆、青海和西藏等省区,这些地区多为高原和沙漠,不利于人们生产和生活。
【教师小结】
可见我国人口密度东部大于西部,平原大于高原和山区。这是由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以及开发时间的长短而决定的。【板书】
三、乡村与城镇人口比重的差异
【过渡】
人口密度东西部存在差异,农村与城镇也存在差异,而且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扩大,这种差异也在变化。请看下表:
【教师设问】
(1)计算1994年(全国人口为12亿)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数量
(2)世界平均城镇人口比重为41%,目前我国城镇人口的比重仍低于这个水平,你认为今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城乡人口分布将出现什么问题?
(3)城乡人口怎样合理分布,才能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学生主要归纳出以下几点:(1)全国仍有8.5亿人口在乡村,乡村容纳不下这样多的劳力,应该就近建设新型城镇,以缩小城乡差别;(2)为保护大城市的环境,应限制大城市的规模,建设卫星城以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
【板书】
四、华侨与华人 【过渡】
我国到海外的移民,大致分为华侨与华人两种,前者指长期侨居国外并具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后者指已定居国外并取得外国国籍的,又称为外籍华人。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华侨和华人对国家热爱以及他们积极支援国家建设的典型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师说明】
我国赞成与鼓励华侨根据自愿的原则选择自己的国籍。我国政府和人民十分关怀和重视保护海外华侨和华人的正当权益。
【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中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知道了我国人口的分布、乡村与城镇人口的差异,了解了华侨和华人的情况,这对我们学习中国的人口问题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复习巩固】
了解自己的家乡(乡村或城镇)人口密度与人口的迁移情况,分析其原因和解决的措施。
中国人口国情教育
(二)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复习我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及人口的分布特点,引出新课。
根据下表提供的我国人口增长数据,要求学生绘出1764年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曲线图,并观察我国的人口增长有什么待点? 通过观察,由学生分析自己得出结论:
(1)我国人口基数过大。1949年为5.4亿,1996年时就达到12.2亿。
(2)增长速度过快。由绘图可知,我国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仅用了47年时间,人口就增长了1.3倍,达到12.2亿。【板书】
五、人口增长过快及其带来的问题
1.我国人口增长的突出特点
【教师设问】
如果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为1.0%,10亿人口与1000万人口的两个国家每年各增加多少人口?
【学生回答】
前者每年增加1000万人口,后者每年增加10万人口。
【教师小结】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形成了较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庞大的人口总量
【板书】 2.新中国成立前后人口增长差异的原因 【教师设问】
(1)新中国成立以前为什么人口增长缓慢?
(2)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什么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人口增长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懂得了由于旧中国经济落后,战争、灾荒频繁,疫病多、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缓慢。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医疗卫生条件有所改善。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口出生率提高,死亡率下降。【教师提问】
人口的增长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下表】 【板书】 3.我国的人口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哪些问题?
(2)我国实行计划生育遇到哪些困难和阻力?
(3)我国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有什么好处?
【学生活动】
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个人意见,经过不同观点的辩论,使学生的思想达到一致。然后由小组代表归纳出来,再在全班进行评议。最后由教师小结。【教师小结】
(1)人口的急剧增长,给我国带来的是环境的巨大压力,人口问题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巨大障碍,我国大多数资源和工农业产品,按人口的平均数都大大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2)由于几千年的传统封建意识的影响,特别是在农村还存在着多子多福、生男比生女好的思想,而且这种思想还根深蒂固,不易改变。
(3)人口的控制可以提高人口素质,人民生活水平可以得到改善,环境质量可以得到提高。
【教师总结】
上述环境、资源、社会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人口过多、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对此我们应采取哪些对策呢?)【板书】
六、人口问题的对策
我国政府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之一。实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这是控制人口的关键,也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前提。我们要积极地宣传这一基本国策,使我国的人口得以控制。
【总结】
这节课我们对我国的人口特点、人口问题及其对策进行了学习。努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有效措施。与此同时还应积极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文化素质,改变人们的生育观,人口问题才能最终得到解决。板书设计 第二章
中国的人口和民族 第一节
中国的人口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二、人口分布不均
三、乡村与城镇人口比重的差异
四、华侨与华人
五、人口增长过快及其带来的问题 1.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
2.新中国成立前后人口增长差异的原因 3.我国的人口问题
六、人口问题的对策
第四篇:中国的人口_教案
中国的人口
教学目标
1.根据图说出中国人口总数和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通过录像说出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的特点。
2.能通过调查表和国家有关人口统计表,说出中国人口素质低、即将面临人口老龄化、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的迁移与农村人口多于城市的现状。3.根据调查表分析人口与家庭经济生活关系,分析中国人口与经济发展和环境的关系;
4.根据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
5.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人口观,明确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教学重点
中国面临的人口问题。教学难点
人口与经济发展、环境的关系。教学方法
谈话法,图示法,讲授法。教学媒体
录像机、投影仪、板图。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板书设计
一、中国人口分布特点(上节课内容)
二、中国人口的特点
三、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附表 投影(1)
我国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比例表
我国文盲半文盲占15.85%居世界第一位。投影(2)
世界主要国家每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工程师与科学家人数统计表
投影(3)城镇与农村人口比例表
1996年我国城镇人口35950万人,农村人口86439万人 投影(4)
预测我国60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表
投影(5)家庭调查表(学生一)
家庭调查表(学生二)
家庭调查表
第五篇:《中国人口》说课稿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人口》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说教材
《
二、说教学目标
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2、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并简陋分析建国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
3、学会制作人口增长曲线图
4、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分布概况
5、使学生明白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估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分布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为我国人文地理的学习打基础。
如何交换学生分析图表和动手作图是本节的难点。本节教材出现了四种类型的图表:如扇状统计图、柱状统计图、线状统计图、人口密度分布图,因此,如何教会分析上述图表和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是本节的难点。
四、说学情
经过七年级世界地理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世界地理中世界人口的学习,使学生已经具备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概念和人口分布图的阅读能力,这将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八年级的学生散漫、不勤于思考和不重视地理课也将使本节课的难点突破具有一定的挑战。
五、说教法、学法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创设一定的情境下,主要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加以点拨。
六、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情境创设:第13亿个公民诞生的图片资料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进入《
新课学习:
活动一感受130000000
a.多媒体展示《20xx年世界人口构成饼状图》,
b.多媒体展示《我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图》找出5000万以上人口大省,9个。
c.生活中人口拥挤的画面:下班的路上、海滨浴场、春运的候车室
说明:让学生感受13亿不再空洞、不再抽象。直观地在他们的脑海中建立起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形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从而解决了本节的一个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活动二我们来发现:
我国人口达13亿,那么我国人口的发展状况如何呢?
a.展示我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公元0年----公元20xx年的变化状况,这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
归纳:慢
较快
飞速发展(基本国情),解决了教与学的重点。
b.师生共同完成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的曲线图,教会学生作人口增长曲线图,从而突破了教学难度。这个难点的突破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合作的教学理念。
c.在自制的我国建国后人口增长曲线上进行自主分析,自主发现问题:
1949-1990变
1990-20xx化变慢,原因:计划生育
d.计划生育的国策
说明:整个活动中,主要是学生自主活动,去动手做,去观察,去发现,不
仅能力得到了培养,而且也初步树立树立学生正确的人口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活动三探讨人口分布的特点
13亿人口在我国有的地区多,有的地区少,分布如何呢?
a.人口密度的复习:比较中、俄、美、世界。横向比,我国的人口密度大
b.展示各省级单位的人口密度图,找出d小大的省区、分布概况。
c.展示人口密度图归纳
以上探索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过程,使由简---难,由分析、推测---科学证实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又突破了教学的另一个重点人口分布特点。
课后拓展延伸:探究
1.为什么我国人口东多西少
2.我国人口过多带来了哪些人口问题
七、说板书
一、人口多,是世界第一
1、人口多
2、人口增长快、原因国情→国策
3、国策:计划生育
二、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
【《中国人口》说课稿】相关文章:
1.中国人口英语作文
2.中国人口作文
3.中国人口日宣传标语
4.中国人口现状英语作文
5.解决中国人口英语作文
6.中国人口问题英语作文
7.中国人口日活动方案
8.关于中国人口的作文
9.说明文:中国人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