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散文二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臼齿,茸毛,蔓延,凋谢,洗涤 ”
2、理解修辞手法的作用。
3、概括本文的写作手法:欲扬先抑。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史永久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2、要树立乐观、豁达的人生观。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生命的意义。教学难点:
1、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2、揣摩文章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
第一课时《永久的生命》
一、导语: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答案吧!
二、走进作者:(由学生发言,检查预习情况)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汉人。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奖、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2005年7月20日病逝于北京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正音,并勾画出你不太理解的语句。
臼齿(jiù)茸毛(róng)蔓延(màn)凋谢(diāo)
洗涤(dí)
俯瞰(kàn)遏制(è)
2、选两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教师评点: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烈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
3、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述层次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层(第二至四自然段)通过小草和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第三层(第五自然段)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四、合作探究:
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会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样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只能“听天由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都非常可怜。
2,第二段文章用“地面上的小草”比喻什么? 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段地创造新的生命。
3,最后一段说“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意义”,你觉得“生命的真实意义”指什么? 生命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世界以芬芳。
五、深入探讨: 作者对生命本质有怎样的认识?谈谈你的理解,学生自己探索,自由发言。①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软的,但整个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②生命的道路是曲折的,要经历种种磨难。但它是强大的,永久不朽,不能被任何的艰难困苦所阻挡。
③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创造无限的价值。④我们都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去创造美好的未来。① 惜时间,珍爱生命,做有意义的事。
六、写作特色:(5分钟)1,欲扬先抑,章法井然 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如“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然后再谈生命的永久,以小草,小牛犊为例,从正面展开,指出“它却永远存在”;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2,通俗易懂,感情充沛
语言通俗易懂,如“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边头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个人生命不像一件衬衣,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就可以脱下它来洗涤,把它再补好”。这样通俗易懂的语句,阐述的却是深邃的哲理。作者在行文中感情充沛,如“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毁灭不掉的生命吧”,表达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小结:
本文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体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我们感谢生命,并以自己的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七、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有同学知道刚才那首歌的题目?《为了谁》是呀,我们为了谁,为了什么而活着?同学们,你们想过吗?(找几个回答)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在寻找着答案。历史中孔子是为“仁”而生,孟子是为“义”而生;当代的人呢?医生为治病救人而生,运动健将为梦想而拼搏,还有地震中奋不顾身的很多人,他们都在告诉我们到底该怎么活着,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罗素一生追求真理,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二战期间,还因为反战坐了六个月的牢,但他仍不改初衷。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三、通读文本,了解全文结构特点,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爱因斯坦曾经说 朗读指导:
1、朗读这篇文章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2、边读边勾出关键句。思考,罗素为什么而活着?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幻灯)
三、全体学生自由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罗素为什么而活着?
(抽生)板书
爱情
知识
同情心
所以,全文采用的结构是——总——分——总。(齐读1段)
明确结构:总--分--总。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回答作为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四、速读2、3、4段。然后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探讨解答。
1、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齐答)
爱情:相信大家都渴望自己将来能拥有幸福美满的爱情,关于爱情罗素曾这样说过。(幻灯)罗素一生经历过三次爱情。他追求爱情,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
(师点:爱情是自私的,但罗素在真诚地追求爱的过程中,却让自己的胸怀变得更宽广,更博大。板书:博大)
2、作者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
罗素第一个方面的知识,是有关人的。第二个方面,实际上就是说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现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等。第三个方面,则是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如三大宗教、马列主义等。(幻灯知识:)
他在学术上取得这样多的成就,所以(板书:博学谦逊)
3、.作者同情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我们就来看一看罗素在他一生身体力行为了人类的和平作出了哪些贡献。同情:(板书:博爱崇高)
4、其中哪一种追求是令他最执着最痛苦的?(同情心,也是最重要的)爱和悲悯,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呢?
如果没有爱和悲悯,那么我们片面追求爱情、知识可能会出现怎样的结果?追求爱情会产生爱情恐怖主义;追求知识会成为灾难的帮凶。
爱的意识和悲悯意识。
所以三者能否交换顺序?(爱情,自然朴素的精神追求;知识,提高素质的精神追求;同情心,道德层面的精神追求)
5、那么最后罗素对自己的一生作了怎样的总结?(齐读5段)
他觉得自己一生为爱情、知识、同情心而活着是值得的,他多想再活一次,再为人类奉献他的一切,可是正象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说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6、那么,像罗素一样心忧天下,悲天悯人的人多吗?请举例如: 被订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滴着鲜血仍眷顾着红尘的苦难的人们;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正因为有悲悯之光的照耀,这个世界就少了一些黑暗凄凉,多了慰藉希望。世界才会前进,才会象歌里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7、当然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观点,下面我们立足于爱情、知识、同情心的关系的基础,来说说自己的观点。分成三组讨论爱情观、知识观、同情心。(幻灯展示名言)
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秦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白居易:在天原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8、那么现在我想再问一次大家我们到底应该为什么而活着?(观看资料《灰色的震撼》)然后: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自己这一生能多挣点钱,一家人能平安健康幸福的活着就足够了;但是,当我看见非洲的难民,地震中的人们,以及身边的很多苦难的人们时,我知道我错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看了这些之后有什么感想呢?我们到底应该为什么而活着?
9、同学们,请分组完成下面二道题。
一组:假如生命就是为了活着,那么(一切不仁不义苟且偷生的行为都应当肯定); 假如生命就是为了活着,那么(人类一切伦理道德都应当改写); 假如生命就是为了活着,那么(一切生物的价值都是一样的)。二组:岳飞活着是为了(“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陆游活着是为了(“王师北定中原日”;)余光中活着是为了(“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抽几个有代表性的念给大家听,并做适当的点评,然后出示幻灯片。
五、课堂小结:当然人生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很难分出高下。罗素追求爱情、知识、同情心,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只要你的追求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的,是有利于大多数人的,是符合社会的进步要求的。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我为什么而活着 爱情
博大
知识
博学谦逊
爱和悲悯 同情心
博爱崇高
(道德
重要)
第二篇:为本身而活着散文
余华是一位心灵作家,他感性,他敏感,他承受着现实的丑恶和阴险向人们展示一种超然的高尚。于是,《活着》出现了。他说过,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想,是这样的。
全书白纸黑字,无时不透露着沉重的叹息,字里行间也寄存着短暂的喜悦、忏悔、悲痛、觉悟与释然,正如《活着》的书名一样,精炼且震慑。本书以主人公福贵自述的一生串通,跨越了二十世纪大半个年代,语言平淡朴素,主旨却引人深思。
福贵的一生令人唏嘘,爹娘,有庆,凤霞,家珍,二喜,苦根的相继离去,让他从最初只会挥霍家产的混小子变成了爱父母,爱妻子儿女朋友的有血有肉的人,他戏剧性的一生塑造了他鲜活的人物形象。他爹去世后,他娘说过“人只要获得高兴,穷也不怕”,常常在想,为什么要活着,活着就可以了吗?不论是人,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每天都在努力地生存,这是一种天性,可是这种天性是一种本能嘛?婴儿哭泣是要吃奶,小鸟、老虎会为了自己的子女而去觅食,微生物靠着仅有的营养繁衍生存,这些更似乎是一种不变的世道轮回,生生不息。如果说活着是一种本能,一种天性,一种生存的手段,一种想看日出日落的愿望,那么简简单单的苟活是远不够的。我们不断地想要活成自己最想要的样子,或许会事与愿违,或许不断靠近,那么何不简单一点,快乐就好。
我喜欢家珍,可怜家珍,也同情家珍。她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然而在那个年代,她的一生却只为了福贵而活,不论是她在赌场跪着祈求福贵还是能够容忍福贵的始乱却仍坚守妇道,亦或是一辈子做牛做马尽心服侍公婆、丈夫、子女,都是让我肃然起敬的。这个女人她从未为自己着想,一辈子为了家庭,也一辈子相信了爱情,幸而爱情也回报了她。她痛苦、悲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磨难;她又快乐、幸福,在兵荒的年代守得云开见月明,等回了丈夫,她有一对懂事乖巧的儿女,最重要的是牢牢守住了爱人的心。有福贵在,她就是踏实的,甚至于死去时也积攒着满足,这个耗尽了毕生运气的女人,上帝没有辜负她。
“这两只鸡养大了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养大了又变成牛。”这是富裕的法则,富裕是为了更好的活着;两个福贵晃动着身体,在田间耕作,这是激情后的平淡。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夺走的东西,在斗争与生存,残忍与善良的交织下,最终活了下去。就像“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的人生哲理,活着,为了本身而活着。
第三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2、树立学生“为什么而活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三、教学方法:研讨法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中央十套》电视散文《对我们的人生负责》,谈谈我们该怎么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二、走近罗素
伯特兰•罗素(1872—1970)系英国现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政论家。由于政治原因,曾两次被监禁。他是一个极富鼓动天才的辩论家,一个文理兼通的勤勉的科普工作者,曾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他为他所信仰的自由事业而孜孜以求,义无反顾。因他“为思想的自由和人道主义的理想而写作”,于195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是他为晚年自传所作的前言,以其饱含情愫的如椽巨笔精要地概述了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三、品味罗素
对比上一版本教材中的《我为何而生》,谈谈自己对翻译不同的感受
四、聆听罗素 听多媒体朗读
五、解读罗素
1、作者为什么而活着?
2、作者为什么追求爱情?
3、这些知识包含了哪些方面的知识?
4、是什么事情触发了作者的同情心?
5、对于爱情和知识作者是怎样评价的?同情心呢?
6、对于这一生,作者认为怎么样?
7、小结主题
8、欣赏名人名言
六、追随罗素 有更多的人却说:“我觉得什么都是空的,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广义上的所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什么都不想,也想不出来。我承认个人生命的独特性,然而我还是无所事事的。除了空虚还是空虚,要么无聊,要么痛苦,要么麻木。《红楼梦》语:“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保持;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演讲:我为什么而活着
七、结语
许多的事得失成败我们不可预料,也承担不起,我们只需尽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之后的坦然和快乐;许多的选择如果让我们抓住,有可能抵达我们的成功,但我们一次次失去机会,没有关系,那只是命运剥夺了你活得高贵的权利,却没有剥夺你活得伟大的权利!
记住: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但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
八、作业
课外阅读一些随笔,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古今中外各层次人不同的生存观。
板书:
带来狂喜
渴望爱情
解除孤寂
我看到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为
带到天堂 什
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类)
么
追求知识
知道星星为什么发光(自然)
而
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的威力(社会)
活
着
饥饿的儿童
同情苦难
被压迫被折磨者
回到尘世
无助的老人
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值得
第四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知识与能力)
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用比较深沉的语气陈述“我为什么活着”的话题,使学生进入课堂氛围之中,能够注意今天所学习的课文内容。)我是谁?从哪里来?我为什么活着?我将要到哪里去?这是人生的三大问题,也是三个很古老的哲学命题。)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我们今天来看看一代才子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
(通过简要介绍,让学生对罗素产生敬慕感,拉近作者与学生的距离。)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罗素一生追求真理,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二战期间,还因为反战坐了六个月的牢,但他仍不改初衷。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三、探究学习
“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爱因斯坦
(一)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正音正字,初步感知。
1、指定男女同学各一名,分别朗读一遍课文,布置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自己难以理解或印象特别深的句子。(比较哪位同学对文章感情把握的更好)
朗读指导:朗读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2、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同时思考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明确结构:总――分――总。本文阐述了作者自己的人生信仰和追求。文章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人生崇高境界的热烈追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详见板书)后附板书设计
(二)自我研读课文,探讨问题:
1、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
明确:
A、追求爱情:
他追求爱情,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爱过不止一个女性,经历过几次婚姻的变故,但他始终是真诚的,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
B、追求知识——“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罗素平均每天写作三千多字,一生著书71种,著述涉及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尤以哲学、数学最有成就。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中立一元论为现代西方哲学某些流派开一代先河。
罗素于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C、同情苦难——保卫和平的战士
罗素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二战期间,还因为反战坐了六个月的牢,但他仍不改初衷。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
1961年,为反对美国政府发展核武器,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2、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中间三段对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阐述。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1.爱情可以带来狂喜;2.爱情可以摆脱孤独;3.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者也以像追求爱情一样的激情去追求知识。
3、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
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1.了解人类心灵;2.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3.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社会。
4、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前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5、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三种激情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你看出罗素的人格是怎样的 ?我们大家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要点:“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
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民众于水火之中。
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本文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充分显示了作者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
(三)其它难以理解的句子
1、这些感情„„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实际上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罗素生于1872年,死于1970年,期间别的不说,单说两次世界大战,就可以想见他的生涯是怎样的动荡不定了。在这样的生涯中,罗素有过深沉的痛苦,也曾陷入绝望,但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如此强烈,犹如飓风一样,给他摆脱痛苦的希望和力量,让他从绝望中奋起,从爱情中发现美好,从知识中获取力量,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意识到人生的责任,总之,这句话的含义是说,这三种强烈的感情,是鼓舞人生的强大动力。
2、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其意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像辛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像再也没有其他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这孤寂之苦,反衬爱情的给人的充实、喜悦。
3、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
4、爱情与知识的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
爱情和知识把罗索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5、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
确实,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追求激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它们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
罗素觉得他的人生追求是正确而崇高的,回顾一生,问心无愧,并且不无欣慰。
可以说,这篇文章,是罗素生活的宣言书,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生活的共同准则,它具有普遍意义,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四、拓展延伸
1、谈谈古今中外的名人的生存观,正反面人物都行。(1)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2)俗语:“人生在世,吃穿二事。”(3)名人:
毛泽东、周恩来、孙中山为实现民族解放、中华复兴而活着;
马丁路德金、林肯为实现黑人的解放而活着;
马克思为替工人阶级谋福利,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活着;
艾伯特•史怀哲:人不能只为他自己而活,我们必须认知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贵的,而我们和所有的生命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认知指引了我们心灵和宇宙的关系。
阿拉法特:“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
希特勒宣扬诺尔曼民族是最高贵的民族,以此发动战争,给其他民族、人民带来痛苦的伤害;和绅须溜拍马,为谋取自身的更大私利而活着。等等。
2、有的人流芳百世,有的人却遗臭万年,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活着有N种可能
改变社会——追求目标(伟大的先驱、革命者)
适应社会——物质生活(凡人)
逃避社会——精神家园(陶渊明为代表的隐士)
3、以“我应当怎么活着”为主题,师生共同探讨这一重大的人生问题,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深入思考人生观和价值观。(提示:可以用一句简要的话或名人名言来概括,也可以用一两句歌词来表达)
过渡:作为我们平凡的人们,我们应当怎么活着呢? 学生自由发言。
最令我感动的一句话是:奥斯特洛夫斯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五、教师小结
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境遇的人都有不同的生存观,不同的人生追求,从而也就有了不同的结果,或成功,或失败,或碌碌无为,平平淡淡。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讨论,都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读本上罗素散文《论老之将至》。
2、完成相关练习。
附板书:
带来狂喜
(渴望)爱情 摆脱孤独 见到天堂的缩影
我 崇
为 了解人类的心灵 高
什(追求)知识 了解自然奥秘 而
么 了解社会 博
而 大
活 的着(同情)苦难 减轻痛苦 情
拯救痛苦 怀
附:
我为何而生
我为何而生?我为信念而生,我为理想而生,我为未来而生。
在我的世界中,生命只为我一人绽放,我急于挥洒青春,我勇于展现自我。
我愿做一名圣者,在理想的道路上探险。我想找一个伙伴,却无人肯与我同行。我愿做一泓清泉,在沙漠的丘陵上等待。我想找一只汤匙,却没有愿被暴晒的勇者。
我曾经想当个刑警,为人们治救生活上的苦难。
我曾经想当个医生,挽救处于苦难的病人。
我曾经想当个法医,把人们的最后一句话公之于世。
我为何而生?我为母亲的眼睛而生,我为父亲的期望而生,我为家庭的幸福而生。
我甘心做母亲的支柱,陪她走完人生;我甘心做父亲的动力,直至宽心的笑容在他脸上重现。我甘心为家庭的幸福付出一切代价。
我为何而生?我不知如何回答,因为我的生命已开始迷茫,但我愿意等待,等待雾散那一刻,再观看星空月夜。
我为何而生?我为等待而生,我为哭泣而生,我为善良而生,我为奋斗而生。
我为何而生
现在的我,就像一只羽翼未丰的雏鹰,在爸爸妈妈的怀中避风避雨。我终归要长大,要去创自己的一片天空,我,为自由而生。
现在的我,没有任何的生活阅历,脆弱得就像一张白纸,不堪一击。我终归要长大,接受社会的洗礼,我,为坚强而生。
现在的我,像蜜蜂采蜜,蜻蜓点水一样学习知识,学到的知识干干净净,不加粉饰。我终归要长大,在人生这部书中,学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识,让我足以应付各种艰难险阻,我,为智慧而生。
现在的我,被温暖包围着,身边无数的友谊让我不会感到孤独、寂寞。我终归要长大,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在那里,我要靠自己,为自己竞争出一席立足之地,我,为独立而生。
现在的我,胆小怕事,不论做什么,都有老师和家长在一旁指导,我没有能力自主任何事情。我终归要长大,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要敢作敢当,我,为信心而生。
现在的我,是寄生虫,衣食住行不用我来操心,我要努力积蓄知识,积蓄能力„„当有一天,我背起行囊去创天下,那时,我为创造为奉献而生。
第五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我为什么而活着”,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中发现他的人格魅力。教学方法:
指导朗读法; 巡回点拨法;讨论法; 谈话法。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启示导入
观看视频《人为什么而活着——只为了简单梦,我为什么而活着? 古往今来,人们曾经不止一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奥妙。今天就让我们来聆听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解答这个问题的。
二、整体感知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思考罗素的一生为了什么而活着?
答案提示: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不可遏止的同情心。
三、探究质疑
1、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它带给人狂喜;它可以解除孤寂;爱情的结合使人看到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2、作者追求了哪些知识? 答案提示:渴望了解人的心灵;希望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想知道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3、“对人类不可遏制的同情心”具体表现些方面? 答案提示: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无助的老人;充满贫穷的孤寂的整个世界。
四、感悟鉴赏
文章开头和结尾你怎么理解的? 答案提示
1、从语言上分析:“像飓风一样”说明激情的无比强烈,“深深的苦海”指的是人生的苦难,“濒临绝望的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溶入形象的比喻中,使的文章的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2、从作者情感上分析:即使是苦海但还要活而且是“乐意再活一次”更体现了罗素的博爱„„
五、拓展延伸
人生短暂,犹如一个匆匆过客。有多少人被埋在了历史的荒漠,有多少人却选择了永生。(1)了解其他的名人为何而生;
(2)作为一个平凡人我们应当怎么样活,在规划的理想蓝图上写下各自的理想追求。在《实话实说》活动中大胆说出自己的理想追求。
六、课堂小结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怒放的生命》
七、作业布置
摘记本上写一篇课后感想。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