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为什么而活着读后感
爱情,越是将它看得高尚,就越感觉容易亵渎它,就越想珍惜它,它是我们成长一定时期的阶段产物,我为什么而活着读后感。似乎上天给人们的爱情都是被精心安排的,无论你是富有的还是贫穷的,是精神上的独领风骚之师还是穷酸落魄之士,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爱情,并且都可以为爱情“愿意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陶醉其中”,爱情给人们的满足感是其他一切事物难以媲美的。但是当今的人们,或者从产生爱情的时刻起,人们这种无知的家伙就用自己的毫不满足的贪婪欲亵渎着自己少有的爱情。
对自己一时迷恋的人穷追不舍,漫无目的耗费着自己的精力与时间,最终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还说是爱情伤害自己。孰不知,就是自己经过深思熟虑想要去过一辈子的人,在精心准备后追求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发现这不是自己生命所需要的那个人。况且前者也只是一时的冲动。这伤害或许就是冲动的惩罚,自己伤害自己,就像伊甸园内的夏娃和亚当。但终究也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上帝让我们伤害我们自己,就已经是对人们最大的惩罚。
对自己想要倾尽一生的人,我们总是害怕失去,想要争取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彼此在一起,一起玩耍,一起打闹,一起学习,一起厮混,一起流浪等等,多数时候甚至是刻意地安排所谓的邂逅。可是,如果爱情可以衡量为一种定量的东西的话,上天赋予每个人都是相对等量的爱情,经营爱情的时我们不得不支出着这些东西,支出的越多,我们自己拥有的就越少。到最后可能会透支,并且让自己遍体鳞伤,痛苦余生。所以,我们应该都得顺其自然,懂得珍惜。这里我们似乎可以通过阅读大自然变迁的规律来体会和把握平衡感,《物种起源》应该是不错的选择,或者最近的一部影片《海洋》也还好。
总之,不管怎样,爱情还是让我产生了无限的渴望,也似乎可以在寻找爱情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的自己,找回更多的自我。
知识,不一样,我们可以随时获取它,相对的容易得到,但是也容易失去,所以“活到老,学到老”,它是终身产物。小时候,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给自己学,这种思想几乎持续到了高中时代。即使是高中时代,也只是知道“只是能够改变命运”,但是如何改变?一片混沌。直到现在,可能对知识的认识仍然只停留在表面的表面,还是不知道知识具体能够怎样改变命运,因为总感学得太少。但不可否认,我已经对知识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渴望,读后感《我为什么而活着读后感》。
“学无止境”,真是这样。
学习文学,可以培养精神之气,身子薄弱的我们需要文学的积淀,明事懂理,修身养性。“宝剑锋错磨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坚韧,“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粉身碎骨浑不怕,却留清白在人间”的顽强,“会当击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的豪气。路瓦栽夫妇的执着,葛朗台的吝啬,变色龙让人厌恶的嘴脸,我对叔叔于勒的冷漠,最后一课的悲壮......我们在文学的殿堂,“取之无尽,用之不竭”。
学习自然科学,我们可以了解自然变换,从而体会自身与自然是怎样的格格不入,感慨自然的伟大,“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相比之下自己的生命多么的渺小,但也万不可沉浸于消极悲观之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人虽弱,但也可得“江上清风,山间明月;耳闻成风,目遇成色”。
学习社会人文科学,我们可以了解人类发展的文明与规律,朝野更替,兴衰相随,“剩余价值”的产生,社会性质的变革发展等等,足以让我们再次渺小,但是我们尽可在这边海洋打捞自己所想要的,满足自己的贪婪欲望,增加自己的情商,经营自己的人脉网络,将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大增强,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或许这样的理解是极端的,可是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有大家云:“存在即合理”。可是现在的我是排斥这样的,有人会说你还不懂得现实,还不自知。但是我宁愿这样,一个演讲似乎可以让我们看到曙光——罗永浩,就是老罗最近在保利剧院的演讲。
我相信对知识索取到一定程度,我们自然会创造新的思想,新的知识,即便有时也只是灌溉了自己的心田,但我们也会是快乐的。所以,这里我们可以大胆的贪婪。“月满则溢”,我们也不是例外。
对世间苦楚的怜悯之心,似乎是精神与物质的共同作用,有精神没物质支持,我们会力不从心,有物质没精神支撑,更是白搭,所以“人类和平”现阶段依然处于呼吁阶段!
如今的我只是想心怀一颗感恩的心,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帮助能帮助的人们。是在力不从心,我也不会自责,因为把自己管好,尽量减少自己的苦痛与烦恼也算是减少一些世间的苦痛。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最终,还是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给了我生存的前提。再之,感谢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或许,这些只是想象;或许,梦想成真很难;或许,我会变得比现在所想的现实更加现实,但至少,许多年之后我还能知道我曾经这么想过,我曾经尽力去做过。梦是好的,我们都想尽力去做,一点点靠近梦,即使真的不能实现。
第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读后感
第一次接触罗素的名著《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文章是在上高中时。因为列选在语文教科书中,所以还是有意无意的阅读了。不过因为那时年少轻狂不识人间情愫为何物。草草阅过几遍,也许是青春期的判逆吧,那时的我对那些太富有人生哲理的文章不做细读。因而,虽然现在懂得人生的意义所在,但还是与许多哲理精华失之交臂。
前段时间,综英老师给我们随堂放听力进行练习,其取材就是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那一刻发现这篇文章耐人寻味。另外,因课程需要,马哲老师要求我们写一篇读后感。所以,我带着那份兴致再一次阅读了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在自己心志渐渐成熟和价值观开始形成的条件下,仔细琢磨了这篇文章。感触颇多。下面,想要就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读后的感受以文字呈现。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有的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的人搜故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罗素为什么而活着?通过文章,我们可以知道:“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没错,这就是罗素生活的全部内容。以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他的一生。那么罗素用“纯洁”、“无比强烈”来形容这种激情,到底要表达什么样的含义?通过细读,我认为作者用“纯洁”,说明其一生的追求,除了这三种之外,别无其他;“无比强烈”与“不可遏制”呼应,也说明这三种激情在自己漫长的一生中始终左右着自己的行为。通过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困难诠释是他一生为什么活着,同时也显现出了他崇高而伟大的情怀。
通过研读课文,我深入理解了作者的观点,体味到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首先,他写道自己活着的第一种激情是渴望爱情。因为爱情给他带来狂喜,可以帮他解除孤寂以及体会美好的人生境界。没错,爱情是世界上美好的东西。但是,什么是爱情?以及现在的我们需要爱情的理由又是什么?我想这是值得活在当下的人们应该思考的话题。
其次,支配他活着的第二种激情是求知。文章中作者提到自己求知的原因是。
(1)希望了解人类心灵;在这里我想说“人的心灵”代指有关人本身的知识。
(2)希望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代指有关自然的知识。
(3)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而这代指有关人与社会的知识。作者用诗化的语言形象地表现了渴望了解人类自身、探索自然奥秘、理解社会科学的强烈愿望。这三方面的知识涵盖了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部内容,也就是说作者渴望了解的是一切知识。作为求知的我们,来到大学到底是为了求知还是为了享乐,或者说是挥霍父母的血汗钱乃至自己的青春?现在竞争日益激烈,有多少人为了赶上时代的步伐,日夜兼程。而学习这场激烈竞争的序幕才刚刚拉开,谁能大意的可以高枕无忧呢?更何况以后找份满意的工作是我们的宿愿!
再次,作者提到第三种支配他活着的激情: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他同情苦难:饥饿的儿童、被折磨的受害者和无助老人、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然而也通过这些表达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在司空见惯的环境里,人是脆弱的。各种单调重复的信息和符号切割着视觉、听觉以及包括第六感在内的其它种种感觉,没有人能抗拒,麻木成为最经常的结果。如今,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所以人类应有的生活,应当是充满着爱,充满着人性,平等和谐、有序发展的生活;而社会中却一直存在贫穷、冷漠、孤寂等现象,这体现了人性的丑恶,社会制度的不公,给人类散布了灾难,破坏了人类的正常生活,压抑和毁坏了人性。因此,这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
罗素在文中提到的三种激情是他在漫长一生中追寻、奋斗的原动力。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激情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当然,也因为这三种激情,使他永远不会放弃希望。另外,“冰冷死寂”“深不可测”提示了孤寂的可怕,它犹如黑洞一般吞噬了作者的心。然而作者越是描述孤寂的可怕,越反衬了真挚爱情的可贵,从而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追求。
人生是一条无法选择的路,我们没有权利选择我们的出身,没有理由抱怨我们的家世背景,也没有理由为生活中的跌跌撞撞而怨天尤人。最后,针对自己提问:我究竟为什么而活着呢?我不想为死亡而活着,否则来人世何用?既然选择我来到这里,我就为体验生活而活着。因为活着是一种修行!
第三篇:《我为什么而活着》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一)罗德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2、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罗素一生追求真理,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二战期间,还因为反战坐了六个月的牢,但他仍不改初衷。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三)初读课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爱因斯坦指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做朗读指导。朗读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明确结构:总--分--总。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回答作为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四)默读课文,分析课文。
布置学生画出自己难以理解句子。然后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探讨解答。Δ难以理解的句子可能包括以下一些: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实际上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个句子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激情强烈地支配着我的一生,在我漫漫的人生路中,我都活在这三个理由之间,我得到了爱情,但我获得的知识“并不多”,并且为了拯救人类自己也深受其害,所以这三个理由把我吹到了绝望的边缘。罗素生于1872年,死于1970年,期间别的不说,单说两次世界大战,就可以想见他的生涯是怎样的动荡不定了。在这样的生涯中,罗素有过深沉的痛苦,也曾陷入绝望,但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如此强烈,犹如飓风一样,给他摆脱痛苦的希望和力量,让他从绝望中奋起,从爱情中发现美好,从知识中获取力量,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意识到人生的责任,总之,这句话的含义是说,这三种强烈的感情,是鼓舞人生的强大动力。
2、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其意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像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像再也没有其他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这孤寂之苦,反衬爱情的给人的充实、喜悦。这个句子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描绘出了没有爱情的生活是孤寂的,在深不可测的,令人胆颤心惊的无底深渊中,我完全不能自拔,我几乎会丧失活的希望,这样就从反面衬托出爱情的美好。
3、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
4、爱情与知识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爱情和知识把罗索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这些句子,教师与同学共同探讨如何理解。不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Δ师生探讨:
1、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中间三段对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阐述。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1.爱情可以带来狂喜;2.爱情可以摆脱孤独;3.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者也以像追求爱情一样的激情去追求知识。
2、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1.了解人类心灵;2.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3.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社会。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
3、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前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4、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确实,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追求激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它们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罗素觉得他的人生追求是正确而崇高的,回顾一生,问心无愧,并且不无欣慰。可以说,这篇文章,是罗素生活的宣言书,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生活的共同准则,它具有普遍意义,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5、作者的这三种激情有没有内在的逻辑顺序?这三种激情是按照境界、感情的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对爱情的追求是最人本能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则进了一层,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升华到了博爱的境界。
(五)作者的三种激情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你最(是否)赞同作者的哪一观点?讨论 1(渴望)爱情(至高无上、纯洁无瑕之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2(追求)知识-----人类(了解苦乐);自然科学(科技的威力,现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社会科学(三大宗教、马列主义)3(同情)苦难者-----战争不幸者、天灾受害者、人祸带难者、贫困无助者、衰老无养者„„
(六)拓展延伸谈谈古今中外的名人的生存观,正反面人物都行。(1)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2)俗语:“人生在世,吃穿二事。”(3)名人:◇观音愿承担世上所有的痛苦和罪孽,耶稣为解救整个人类而被钉死在十字架。◇毛泽东、周恩来、孙中山为实现民族解放、中华复兴而活着;◇马丁路德金、林肯为实现黑人的解放而活着;◇马克思为替工人阶级谋福利,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活着;◇艾伯特史怀哲:人不能只为他自己而活,我们必须认知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贵的,而我们和所有的生命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认知指引了我们心灵和宇宙的关系。◇阿拉法特:“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希特勒宣扬诺尔曼民族是最高贵的民族,以此发动战争,给其他民族、人民带来痛苦的伤害;◇和绅须溜拍马,为谋取自身的更大私利而活着。有的人流芳百世,有的人却遗臭万年,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活着有N种可能改变社会--追求目标(伟大的先驱、革命者)适应社会--物质生活(凡人)逃避社会--精神家园(陶渊明为代表的隐士)以“我应当怎么活着”为主题,师生共同探讨这一重大的人生问题,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深入思考人生观和价值观。(提示:可以用一句简要的话或名人名言来概括,也可以用一两句歌词来表达)过渡:作为我们平凡的人们,我们应当怎么活着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境遇的人都有不同的生存观,不同的人生追求,从而也就有了不同的结果,或成功,或失败,或碌碌无为,平平淡淡。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讨论,都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人不会因为获得许多爱而觉得人生有意义却会因为付出许多爱而肯定生命的价值
(七)布置作业:学习了这一课文我们了解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其实每个人的人生追求大多是有区别的,即使人生的每一阶段也有所不同。请试着设计一下你的人生旅途,以“我少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中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老年时候的追求有是什么?”为题,写一篇想像性随笔。、教学反思:
上完这个教学设计,首先自我感觉,课堂传统没什么新意,而且本文是一篇哲理性散文,又是外国人物,离学生距离比较远,所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尤其是首先对作者的长篇介绍,让学生感觉心累,但本文又不得不介绍作者相关的背景和经历,所以,我觉得有必要重新构思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活着》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把握文章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读写结合的方法对人生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教学难点: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它所带有的理性色彩。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PPT出示问题:我们每个人都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而活着?请几个学生谈谈后,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素,看看他为什么而活着,看看的他的活法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什么启发。
二、走进罗素
(学生简要介绍作者,让学生对罗素产生敬慕感,拉近作者与学生的距离。)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罗素一生追求真理,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二战期间,还因为反战坐了六个月的牢,但他仍不改初衷。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过渡:罗素是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为世人所敬仰,爱因斯坦就是其中的一个,爱因斯坦曾经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情之一。”)
三、聆听罗素
1.全体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要求:注意把握节奏、语速和情感,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含蓄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思考:作者为什么而活?揣摩好我们找学生朗读。(从容、激昂、无奈)
2.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作者为什么而活?板书:爱情知识同情心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明确:这用“飓风”设喻,表明这三种激情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无比强大而不可遏抑,是作者永恒而无悔的追求,“在深深的苦海中”是说这些追求而面临种种挑战,是人生的苦难但无论如何,“我”都将任由这三种激情支配,去面临人生。这句话实际上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濒临绝望的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
四、解读罗素
(过渡,这三点就是罗素活着的全部理由,现在,精读课文2-4段,思考以下问题: 1.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2.作者寻求哪些领域的知识? 3.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4.从作者的追求中,可以看出罗素是怎样的人?讨论后明确:
1、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爱情可以带来狂喜;二是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爱情给予人类的巨大安慰和力量);三是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古今中外,不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我们的文学作品中对爱情的追求一直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大家能不能举例子来说一下。裴多菲:“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维斯冠:爱情是生命的火把。苏霍姆林斯基:闪电照耀一瞬间,而爱情却照耀一生。
徐志摩、梁山伯与祝英台祝、林黛玉贾宝玉、崔莹莹与张生、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杨绛和钱钟书、过渡:我们感受过“双玉”爱情的凄美,体味过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热烈,也领略了张生与崔莺莺的执著缠绵,同样罗素这位伟大的人物,他一生也有过几段爱情,罗素曾这样说过:“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爱情虽然是自私的,却让他的胸怀变得更宽广,更博大。板书:博大)
(过渡:追求爱情,让他觉得欢愉,感到心满意足,作者在心满意足之余,是不是就停止追求的脚步呢?不是,他还在追求知识。他追求哪些知识?点学生回答)
2、追求知识有三个方面:一是了解人类心灵;二是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三是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过渡:从这三方面可以看出他的博学,他的知识面非常广,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在哲学、数学、政治、历史、宗教、社会学等方面,78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知识的力量在他的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关于知识的名言大家都记得哪些?)
学生回答:卢克莱修:心灵中的黑暗必须用知识来驱除。李大钊:“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 左拉:“愚昧从来没有给人类带来幸福,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托·因哲伦德:人如果没有知识,无异于行尸走肉。高士其:“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要衰竭,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阳光照亮世界,知识照亮人生。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识是万物中的指路明灯。(非洲)知识就是飞上天的羽翼。(英国)知识能使你增加一双眼睛。(叙利亚)知识比金子宝贵,因为金子买不到它。(苏联)
(过渡:罗素用知识让自己变得强大,罗素追求爱情和知识,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 2、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他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是怎样的?或者说,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指什么?)
3、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被折磨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插入图片,你感受到什么?学生回答 过渡:他能看到这些不幸并希望减轻这些不幸,这一切都缘于他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和对人类的关爱,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悲悯(悲天悯人)。
罗素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从他的经历中都可以感受到他的悲悯情怀。那么,像罗素一样心忧天下,悲天悯人的人多吗?请举例谈谈。如:被订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滴着鲜血仍眷顾着红尘的苦难的人们;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阿诺德:“同情,使软弱的人觉得这个世界温柔;使坚强的人觉得这个世界高尚。”白朗宁:“把爱拿走,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南丁格尔、曼德拉、甘地、特蕾莎修女
正因为有悲悯之光的照耀,这个世界就少了一些黑暗凄凉,多了慰藉希望。世界才会前进。作家冰心有一句话说的很好:“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4、这三种追求,哪一个让他更执着、更痛苦呢?---同情心,从文章的哪块可以看出?(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却总把我带回尘世。赏析: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理想,而同情苦难则是现实。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为了自己,同情苦难则是为了他人。对人类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作者追求爱情和知识的真正动力。作者追求爱情和知识,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民于水火之中。从这里也体现出一个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作者想减轻人类的不幸,但是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所以这样的人生带给作者不安和痛苦,因而他说激情将他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但是,即使痛苦,也没有放弃追求。)
5、从作者的追求中,可以看出罗素的是怎样的人?学生回答 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本文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充分显示了作者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有爱心,有责任心,敢于奉献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胸怀宽广,精神崇高等)(过渡:罗素无疑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对生命的理解,对众多知识的汲取和开拓,更在于他对人类苦难的不可遏止的同情心。因而他认为自己值得为他的一生而活。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
小结:罗素的一生,是在知识海洋愉快遨游、不息求索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是丰富充实、精彩纷呈的一生。
五、感悟罗素
罗素活者的意义无疑是崇高的,有价值的。在罗素面前,我们无疑是渺小的,无论是就其成就而言,还是其思想而言,我们不能不景仰他。学习了本文,我们每个同学也应该叩问一下自己的心灵:我们又是为什么而活着?应该怎样活?
以“我为什么而活着”为话题,以“我寻求、追求,因为”的格式写一组排比句,体现出你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思考。
(为了亲情而活着为了友情而活着为了恩师而活着为了所有对我们友善的人而活着为了良知而活着为了正义而活着为了美好而活着为了成就而活着为了奉献而活着为了尊严而活着)莫里哀所说的“一个人应当为活着而吃饭,而不是为吃饭而活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当他临终的时候就可以骄傲的说,我已将我的全部精力和生命都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还说过这样的话:只为家庭活着,这是自私;只为一个人活着,这是卑鄙;只为自己活着,这是耻辱。
卢梭也说过: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只有确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无为和虚度。
六、结语
当然人生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很难分出高下。罗素追求爱情、知识、同情心,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只要你的追求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的,是有利于大多数人的,是符合社会的进步要求的。
生命本没有意义。没有人会替你确定人生的意义,但如果你无法确定人生的意义,你将一辈子活在无意义状态里面。大到每一天,小到每一件事,你都会感到无名的痛苦,因为你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走。所以,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这是做人的本分之一,而且确立目标要趁早。——毕淑敏
七、拓展阅读
比较阅读,本文和《坦然看生活》写作上有哪些异同相同点:都能用凝练而生动的语言,表达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显示了敏感的诗人的气质。不同点:第一,《我为什么而活着》整体采用“总—分—总”式结构,行文之间的过渡照应,使本文读起来顺畅、严谨。《坦然看生活》则用匀称的结构、对称的句式、流畅的情理,表达散文深远的意旨。在这里,乐观的垂钓、愉悦的纺织和自信的扫街,三个典型情节,三种坦然形象,相互映衬,步步蓄势,为其后的议论抒情、直抒胸臆、揭示文旨张本。而在情节的展现与主旨的展示之间,引述泰戈尔的诗句巧妙过渡,来得那么自然,那么顺畅,恰到好处地引 第二,《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作者直抒胸臆,三种单纯而强烈的激情在娓娓的叙说中自然流露。《坦然看生活》则借助鲜明的意象表达深远的意旨。夕阳下,垂钓者钓回了一路的欢歌,失意长成了乐观;朝霞中,纺织女工慵倦的脸上正编织着灿烂的笑靥,沮丧接纳了调适;暮霭里,扫街老伯扫净了一颗平常的心,平淡饱蕴着自信??正所谓:“文章得失不由天,精思附会是关键。洞穿形象发神韵,妙笔生花意旨远。”
八、作业
1、积累关于爱情、知识的名句。
2、以“人为什么而活着”为话题,以“人生短暂,犹如一个匆匆过客”为开头,写一篇不少于80字的短文,短文必须运用举例论证,体现出你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思考。
教学反思:
通过改进后,明显比第一次教学设计效果好的多,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适当的时机插入作者相关的经历介绍,让学生对罗素的认识逐层加深,也对自己人生重新审视定位,从而树立理想目标。另外,运用幻灯片插入图片,更加形象直观。不足之处,因为时间的把控不足,在应对临时状况处理不当,例如,在提到爱情时,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不到位,可能因此引起误会。
第四篇:为本身而活着散文
余华是一位心灵作家,他感性,他敏感,他承受着现实的丑恶和阴险向人们展示一种超然的高尚。于是,《活着》出现了。他说过,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想,是这样的。
全书白纸黑字,无时不透露着沉重的叹息,字里行间也寄存着短暂的喜悦、忏悔、悲痛、觉悟与释然,正如《活着》的书名一样,精炼且震慑。本书以主人公福贵自述的一生串通,跨越了二十世纪大半个年代,语言平淡朴素,主旨却引人深思。
福贵的一生令人唏嘘,爹娘,有庆,凤霞,家珍,二喜,苦根的相继离去,让他从最初只会挥霍家产的混小子变成了爱父母,爱妻子儿女朋友的有血有肉的人,他戏剧性的一生塑造了他鲜活的人物形象。他爹去世后,他娘说过“人只要获得高兴,穷也不怕”,常常在想,为什么要活着,活着就可以了吗?不论是人,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每天都在努力地生存,这是一种天性,可是这种天性是一种本能嘛?婴儿哭泣是要吃奶,小鸟、老虎会为了自己的子女而去觅食,微生物靠着仅有的营养繁衍生存,这些更似乎是一种不变的世道轮回,生生不息。如果说活着是一种本能,一种天性,一种生存的手段,一种想看日出日落的愿望,那么简简单单的苟活是远不够的。我们不断地想要活成自己最想要的样子,或许会事与愿违,或许不断靠近,那么何不简单一点,快乐就好。
我喜欢家珍,可怜家珍,也同情家珍。她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然而在那个年代,她的一生却只为了福贵而活,不论是她在赌场跪着祈求福贵还是能够容忍福贵的始乱却仍坚守妇道,亦或是一辈子做牛做马尽心服侍公婆、丈夫、子女,都是让我肃然起敬的。这个女人她从未为自己着想,一辈子为了家庭,也一辈子相信了爱情,幸而爱情也回报了她。她痛苦、悲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磨难;她又快乐、幸福,在兵荒的年代守得云开见月明,等回了丈夫,她有一对懂事乖巧的儿女,最重要的是牢牢守住了爱人的心。有福贵在,她就是踏实的,甚至于死去时也积攒着满足,这个耗尽了毕生运气的女人,上帝没有辜负她。
“这两只鸡养大了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养大了又变成牛。”这是富裕的法则,富裕是为了更好的活着;两个福贵晃动着身体,在田间耕作,这是激情后的平淡。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夺走的东西,在斗争与生存,残忍与善良的交织下,最终活了下去。就像“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的人生哲理,活着,为了本身而活着。
第五篇:《人为什么而活着》读后感
《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
读 书名——后感
人为什么活着?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我就在问自己这个问题,我为什么活着?为了生存?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别人?或者为了我一直挂在嘴边的那句——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而去活着。我常常会这样想,人活着,不能只为了生存,人是有意识、有感情的动物,人类创造了世界的美好,就应该懂得去享受这一切的美好,大学毕业了,我们努力,我们奋斗,我们为了生计不停地奔波,我们为什么而活着?为了钱,钱又为了什么?我们是为了更好地享受生活,为了让我们的享受变得更加安逸,完美,我们才开始了奋斗的生活。
每个人对于活着的目的也许都不一样,至少我不会想的太过复杂,我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享受生活而去生活。享受生活里的各种爱,各种美食,各种快乐,当然还有成就梦想过程中的心酸等等。
个人认为,本书的适读人群为所有有志之士,但是最适合于商界的成功人士去阅读,去学习,然后总结和反思。稻盛和夫的思想对于成功者是一种思想上的升华,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战略;对于正在或者正向往奔向成功的后继者,是一种警戒,一种正确的引导。
(我写这篇读后感是从拿到这本书以后从书名到翻开书的第一页,一一往后,边看边写的。总觉得这本书能有很多值得品味和研读的道理,因此,看的时候比较慢,我会反复把一个段子看很多遍,但至今总觉得还是有很多的遗漏。以下是我一一的读后感。)
读 稻盛和夫大事年表——后感
翻开书的第一页,稻盛和夫大事年表给我的感想:
1.从教育孩子方面:一直特别关注当代青少年心理教育的问题(我也相信很多为人父为人母的同事都特别关注这个问题,在我周围也有很多的朋友的兄弟姐妹出现过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我也一直特别关注),譬如90后的心理。看了稻盛和夫的求学经历之后,我们可以试着去深思,到底是学习好重要还是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更重要?很多人会很快选择后者,很多人会选择一样重要,我个人观点:后者最重要。我认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才是未来孩子走向成功大道的根基,而身心健康发展的前提是先要教会孩子如何学会做人。家长过分的约束和干预,应试教育的强制化,只会导致孩子的思维僵硬,生活不能独立和自立。教育的过程中不是要求孩子拿到更高的学习成绩,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思维,开发孩子后天的智慧和潜力。
2.从经营企业方面:多元化思维的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产品的研发和开拓;“以心为本”的经营哲学根基,回归到人性与心灵本身来思考危机、转化危机。
3.从自我心里方面:乐观、敢于面对现实,不畏惧失败,一切从实际出发;精神世界的自我升华;品行的修养,意志的历练,生病以后的坦然相待,皈依佛门的大度大安,慈善事业的发展;
感悟一
一位成功的企业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位成功的思想家。“敬天爱人”,汲取了佛家文化的营养。所谓敬天,我认为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对天上神佛的敬爱,而是一种高境界的信仰;爱人,简言之,在企业经营域内,就是爱自己的员工。三聚氰胺事件,我们可以总结出一点的就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的领导者尤其是核心领导者的品行,道德观,价值观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作为企业家,虔诚的推崇佛学或者一种正义的信仰是一件至高无上的事情。因为佛学里,善良是人性源泉之一,因此我不得不说三鹿集团的领导人不懂得稻盛和夫先生的“敬天爱人”这一经营哲学,也是导致了他们企业的失败的原因之一。中国目前食品业存在的安全隐患导致了行业的危机四伏。而这一隐患的根本性来源是人性的贪婪和信仰的偏失所导致。而中国的现状之一就是全民缺少恒定的信仰(稳恒而坚定)。像刘思奋说的那样“中国文化是一种现世文化~~~只有由现世哲人构筑的一套道德操守和价值观念,一旦时移世易,社会形态发生剧变,就会随同发生坍塌,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因此社会的共同进步和健康可持续发展不仅取决于科技和全民素质的发展,更取决于社会高层次精英群体坚守的精神和信仰。三鹿事件就是范例之一。领导者路线、心灵、人格的误导以及品德的修养,就带动了跟随者的盲从,从而毁了企业,影响了全民。因此,在尔虞我诈、优胜劣汰、竞争激烈的今天,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企业领导人的诚实、信用、社会责任心、道德品行、个人信仰等均息息相关。
无论是佛学,还是宗教,我并不赞同每一个人都要信仰佛教或者宗教,但是我支持每一个人都能够在意念里有寻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正确信仰。信仰是一种精神上的依托,也许所谓神人并不存在,但当你寻找到了正确的信仰,你就不会在挫折的路上容易迷失,不会因为过多的贪念而铸成大错,更不会伤及到家庭、社会、乃至国家。当然这仅仅是我个人的观点而已。就像杂志社总编张朋所说的那样,你信奉哪种表达方式并不重要,因为真理是可以被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再回到“人为什么而活着”?为了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精彩的瞬间,为了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转变,等等,我认为只要是善良的,不危害社会,不伤及他人幸福健康的,都是一种活着的理念。
感悟二
像中国企业家思想研究中心主任王育琨说的那样,稻盛和夫是少有的能够把主题深化的商业领袖。很多的成功人士在拥有了大量的财富之后,心灵觉得空失,他们一直再去努力地寻找可以弥补这种空失的物质,他们通过慈善事业,各种娱乐活动,试图去寻找,可最终依然觉得缺失。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可谓种种,但我认为有一种原因是造成他们缺失感的根本原因,那就是目的的单一低俗贪婪化和过程的急功近利,而这个原因却是即使后来意识到了,也无法再去弥补回来的东西。也许是被金钱与现实的诱惑和驱使下过分地追求利益化,他们从一开始目的中只注重了现实和物质的追求,而缺失了精神境界的追求。因而他们费尽心机手段,甚至昧着良心做着危害社会的事情,最终即使得到了,却感觉不到成功升级的持续快感,因为他们的精神世界没有得到提升。因此稻盛和夫值得中国企业家借鉴和学习的不仅是经营企业的战略,更重要的是一种心性的修
为和心智的提升,这也许正可堪称为书中所多次提到的“超脱”。成功的最高境界也许不外乎于一种境界,那就是稻盛和夫书中所提到的“利用造物主给予的机会,磨练出纯净美丽的心灵”。“并非只有失败才是考验,成功同样也是一种试炼。~~~有人成功了,就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态度变得傲慢无礼,这就表示其人性堕落了;但也有人成功了,同时领悟到单凭自己无法有此成就,因而更加努力,也因此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人性。~~~~~”稻盛和夫的每一句话都让我觉得经典。
小公司生存靠“钱”,大公司生存靠“道”。譬如:黄光裕、牛根生
感悟三
企业家经营企业不仅要有头脑,更重要的是要有修行。像无锡盛和企业经营哲学研究会会长曹岫云所说的:“命运不是宿命,因为决定人生的除了命运的法则之外,还有一条更重要的法则,就是‘善因生善果,恶因得恶果’的‘因果报应的法则’。这条法则可由每个人自己掌控。”因此,大爱,从善~~~我们应该从身边,从每一件事情做起。但现实中,好人不见得有好报,恶人也不见得得到惩罚,这就归结于原因和结果之间往往有一个时间差。个人观点:其实,人们在做一些善事的时候,不要在心里试图去追求种种的回报,反而做了错事,在第一时间究其原因,不断的总结教训,时间久了,因果报应法则也许就在无形之中得到了体现~~~而每一次的总结和教训,对于自我都是一次质的提升~
稻盛和夫哲学传达的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一种正义思想的宣扬,而是经过其亲身实践而总结出来的一种大彻大悟的真理、信念、方法。《人为什么而活着》这本书中有太多的精髓,因此,我认为我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要细细地读,慢慢的品味,反反复复地去学习,然后去实践,去应用,去体会,去感悟,去总结,去完善~~~~~~
自问自答,不断思索
书中关键性内容的总结:
1.把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做人准则当成规范去遵守,经营就不会迷失方向,并
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2.以心为本——虽然没有比人心更易变、更不可靠的东西,但是一旦建立起牢
固的信赖关系,那么也没有比人心更加可靠的东西。
3.不断地创造新价值。把创新看成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必备的素质,并把创新视
为终身的习惯。只有不断的创新,才有进取的热情。没有不断的创新,企业
就不会又持续的发展和进步。稻盛和夫又说这个创造并不仅仅是一种高新技
术的开发,也是一种小进步日积月累成的大进步。因此只要明天比今天做得
好,后天比明天做的好,就是一种成长的大进步。
4.追求销售额最大化和经费支出最小化,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最大和最小。任何的企业家都希望花最少的钱做最好的事,稻盛和夫在这里宣扬的是一种经营
理念,而不是一种吝啬的方法。必要之时购买必需之物,这一理念只是应用
于对外的经营,而不是对员工的苛刻。很多企业家在企业中对待员工也追求
最小化,这样往往会失去人心,企业最终一定要回归到稻盛和夫所主导的经
营理念——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任何企业,在提出“经营理念”时,都会主张企业“应
有的理想状态”。但如果其中缺乏能引起员工共鸣的大义名分,这种“理念”
就没有意义了。无论怎样高调宣扬企业的“经营理念”,如果它流于形式,不涉及企业员工直接的厉害关系,那么就不能打动全体员工的心。所以,企
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让全体员工获得幸福,这一点必须加以明确。
稻盛经典语录:
1.遭受苦难时,不要憎恨,不要侧身躲避。要从正面接受苦难,努力克服它,这一点非常
重要。
2.成功后能保持谦虚,持续努力,这一过程本身就是磨练灵魂,提升心志。这样就能修炼
出一颗承受和战胜任何考验的纯洁而坚韧的心。如果缺乏坚韧而纯洁的心,那么面对各种经营局面时,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3.在人生中经受各种考验,塑造一颗正直的、理智的心,对于企业经营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
4.中国的企业家们,你们置身于波澜万丈的经营道场之中,不要逃避苦难,成功后不要傲
慢,要从正面接受考验,不懈努力。这样做不仅能提升各位的心志,同时也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5.登山———企业的而目标该是怎样的一座山,企业家首先自己要描绘,然后就需要相应的装备和训练。如果用散步的心情和装备去攀登险峻的高山,必然遭遇困难(企业破产)。
6.将17亿股份赠予1.2万员工的“伙伴式经营”的理念。————这一举动,让全体员
工都成为股东,大家作为合作伙伴齐心协力,共同奋斗。我想,营造这样的工作环境很重要,我的想法仅限与此。
7.求利有道,必须通过正当的市场竞争、用正当的方法获取利润。另外,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还要考虑让自己周围的利害关系者也获得幸福,必须用这样的方法去追求利润。“三方皆好”日本过去商人行商的极致。
8.经营理念——在追求全体员工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幸福的同时,为人类和社会的进步与发
展做出贡献。任何企业,在提出“经营理念”时,都会主张企业“应有的理想状态”。但如果其中缺乏能引起员工共鸣的大义名分,这种“理念”就没有意义了。无论怎样高调宣扬企业的“经营理念”,如果它流于形式,不涉及企业员工直接的厉害关系,那么就不能打动全体员工的心。所以,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让全体员工获得幸福,这一点必须加以明确。
9.想要发展企业,新技术的开发不可或缺,极为重要。即使现时点还没有新技术的萌芽,只要每天都创造新的价值,不断改良改善,这种细小进步的不断积累,就能孕育技术的萌芽。
10.面对经济危机企业生存的战略总结——直面严峻的现实,努力钻研创新,彻底削减成本,尽最大努力克服危机。、11.对于成功者得告诫:日本有句话“胜了仍要系紧头盔”。在贫困和严酷的时代,经营者
们谦虚、不骄傲,能够做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但达到了某种程度的富裕和繁荣后,就容易产生松懈自满的情绪,追求奢侈的生活,所以怎样能让成功延续,就看经营者们
能不能重新系紧自己内心的缰绳,保持谦虚的态度,继续付出与过去相同的努力。要时刻警惕自己心态的变化,要意识到最危险的是骄傲松懈的情绪。以正确的心态去经营企业最为重要(这就和中国的“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