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为什么而活着公开课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著名思想家对人生价值的看法,理解文章表达的人生追求。2.体会作者通过朴素真挚的语言表达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的写法效果。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
“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我们今天来聆听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显示幻灯片1)
二、作者介绍
课文注释有关资料。
补充: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显示幻灯片2)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
1、自读课文,思考罗素为何而生,具体内涵是什么?
2、划出文中有疑惑的或印象深刻的句子。(显示幻灯片3)
学生自读思考后回答第一问。
明确: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人类的苦难的同情,就是罗素活着的全部内容。
四、具体分析
1、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
明确:有三个理由:爱情给作者带来狂喜,给作者解除孤寂,令作者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古今中外,不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我们的文学作品中对爱情的追求一直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感受过“双玉”爱情的凄美,体味过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热烈,也领略了张生与崔 1
莺莺的执著缠绵,同样罗素这位伟大的人物,他一生虽经历过几次婚姻变故,但他始终是真诚的,一直在努力追求爱。
(显示幻灯片4)
2、罗素追求哪些知识?
明确:人的心灵,星星为什么闪闪发亮,毕达哥拉斯是思想威力。
罗素第一个方面的知识,是有关人的。第二个方面,说“星星为什么闪闪发亮”,实际上就是说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现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等。第三个方面,说“毕达哥拉斯是思想威力”则是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如三大宗教、马列主义等。罗素是个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写了70多部著作,还有若干篇文章,涉及哲学、数学、文学等多个领域,可谓著作等身,知识庞杂。特别是临近80岁的高龄,即1951年才开始创作小说,居然在文学方面又取得了不匪的成绩。真的令我们感叹啊!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显示幻灯片5、6)
3、如果说,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入了美好的理想境界,那么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则把罗素带回尘世,带回现实,那么现实世界怎么样?(显示幻灯片7、8)
明确:现实中有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折磨者,孤苦无依的老人,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4、这样的世界令罗素感到很痛苦,他“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他又“无能为力”,“自己也深受其害”。罗素不仅仅是渴望“减轻这些不幸”,更是身体力行。下面我来读一则材料,看看罗素是怎么样同情人类不幸,保卫世界和平的吧。
(显示幻灯片9)
的确,面对这样一个世界,我们不能无动于衷,我们也应该向罗素一样关心、同情这个世界,用爱来改变世界,冰心老人有一句话说的很好:“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请把这句话记在心里!
(显示幻灯片10)
5、小结:文章开篇提出总的观点,然后具体说这三个方面,最后一段又是总结。所以,全文采用的结构是总——分——总。层次分明,结构清晰严谨,表明追求爱情、追求知识、尽可能地帮助人类减少苦难,是“我”生活的意义所在,表现了作者崇高而博大的胸怀。
(显示幻灯片11)
五、感受非凡的语言魅力:含蓄,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回答自读思考题二,划出文中有疑惑的或印象深刻的句子。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明确:这用“飓风”设喻,表明这三种激情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无比强大而不可遏抑,是作者永恒而无悔的追求,“在深深的苦海中”是说这些追求而面临种种挑战,但无论如何,“我”都将任由这三种激情支配,去面临人生。这句话实际上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 2
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2、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明确: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有三方面:爱情给予人类的巨大安慰和力量,爱情能使人摆脱孤寂,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美好体验。
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明确: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他之所以孜孜不倦地追求知识,一方面是知识能引领他进入美好的境界,另一方面是他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贡献给人类,可以帮助人类摆脱苦难,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显示幻灯片12)
六、课文发散:
罗素活者的意义无疑是崇高的,有价值的。在罗素面前,我们无疑是渺小的,无论是就其成就而言,还是其思想而言,我们不能不景仰他。学习了本文,我们每个同学也应该叩问一下自己的心灵:我们又是为什么而活着?
(显示幻灯片13)
学生分小组讨论、发言,教师进行引导、点拨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小结:大家活着的理由大致如下:一是为了生存而活着。人,作为生命形式中的一种,也如植物动物一样,首先维持机体,保全生命,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一个人的活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莫里哀所说的“一个人应当为活着而吃饭,而不是为吃饭而活着”,就是这个意思。古语说得好,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因此,大家活着的第二个理由是情感——亲情、爱情和友情,它们如一盏盏明灯,驱走了黑暗,照亮了前程,让我们体验到喜悦和温暖。当然,人活着的更高的境界,乃是超越自我利益,把目光投注到更广阔的范围,这样的人生目标升华为一种崇高的信仰。
最后把居里夫人的话送给大家:“愿你们每天都愉快地过着生活,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出它们的可爱之点,也不要把所有特别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来。”
(显示幻灯片14)
七、作业布置
1、课外阅读名人随笔,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古今中外名人的生存观。
2、爱因斯坦说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阅读罗素的这篇随笔,你是否也感到快乐,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第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2、树立学生“为什么而活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三、教学方法:研讨法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中央十套》电视散文《对我们的人生负责》,谈谈我们该怎么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二、走近罗素
伯特兰•罗素(1872—1970)系英国现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政论家。由于政治原因,曾两次被监禁。他是一个极富鼓动天才的辩论家,一个文理兼通的勤勉的科普工作者,曾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他为他所信仰的自由事业而孜孜以求,义无反顾。因他“为思想的自由和人道主义的理想而写作”,于195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是他为晚年自传所作的前言,以其饱含情愫的如椽巨笔精要地概述了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三、品味罗素
对比上一版本教材中的《我为何而生》,谈谈自己对翻译不同的感受
四、聆听罗素 听多媒体朗读
五、解读罗素
1、作者为什么而活着?
2、作者为什么追求爱情?
3、这些知识包含了哪些方面的知识?
4、是什么事情触发了作者的同情心?
5、对于爱情和知识作者是怎样评价的?同情心呢?
6、对于这一生,作者认为怎么样?
7、小结主题
8、欣赏名人名言
六、追随罗素 有更多的人却说:“我觉得什么都是空的,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广义上的所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什么都不想,也想不出来。我承认个人生命的独特性,然而我还是无所事事的。除了空虚还是空虚,要么无聊,要么痛苦,要么麻木。《红楼梦》语:“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保持;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演讲:我为什么而活着
七、结语
许多的事得失成败我们不可预料,也承担不起,我们只需尽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之后的坦然和快乐;许多的选择如果让我们抓住,有可能抵达我们的成功,但我们一次次失去机会,没有关系,那只是命运剥夺了你活得高贵的权利,却没有剥夺你活得伟大的权利!
记住: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但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
八、作业
课外阅读一些随笔,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古今中外各层次人不同的生存观。
板书:
带来狂喜
渴望爱情
解除孤寂
我看到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为
带到天堂 什
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类)
么
追求知识
知道星星为什么发光(自然)
而
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的威力(社会)
活
着
饥饿的儿童
同情苦难
被压迫被折磨者
回到尘世
无助的老人
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值得
第三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知识与能力)
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用比较深沉的语气陈述“我为什么活着”的话题,使学生进入课堂氛围之中,能够注意今天所学习的课文内容。)我是谁?从哪里来?我为什么活着?我将要到哪里去?这是人生的三大问题,也是三个很古老的哲学命题。)
“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我们今天来看看一代才子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
(通过简要介绍,让学生对罗素产生敬慕感,拉近作者与学生的距离。)
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罗素一生追求真理,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二战期间,还因为反战坐了六个月的牢,但他仍不改初衷。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三、探究学习
“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
——爱因斯坦
(一)学生朗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正音正字,初步感知。
1、指定男女同学各一名,分别朗读一遍课文,布置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自己难以理解或印象特别深的句子。(比较哪位同学对文章感情把握的更好)
朗读指导:朗读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
2、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同时思考本文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明确结构:总――分――总。本文阐述了作者自己的人生信仰和追求。文章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人生崇高境界的热烈追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详见板书)后附板书设计
(二)自我研读课文,探讨问题:
1、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
明确:
A、追求爱情:
他追求爱情,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爱过不止一个女性,经历过几次婚姻的变故,但他始终是真诚的,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
B、追求知识——“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罗素平均每天写作三千多字,一生著书71种,著述涉及哲学、数学、政治、伦理、教育、文学、社会学。尤以哲学、数学最有成就。
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中立一元论为现代西方哲学某些流派开一代先河。
罗素于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C、同情苦难——保卫和平的战士
罗素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二战期间,还因为反战坐了六个月的牢,但他仍不改初衷。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
1961年,为反对美国政府发展核武器,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2、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中间三段对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阐述。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1.爱情可以带来狂喜;2.爱情可以摆脱孤独;3.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者也以像追求爱情一样的激情去追求知识。
3、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
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1.了解人类心灵;2.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3.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社会。
4、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前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
5、思考:作者是怎样把这三种激情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你看出罗素的人格是怎样的 ?我们大家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
要点:“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
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民众于水火之中。
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本文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充分显示了作者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
(三)其它难以理解的句子
1、这些感情„„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实际上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罗素生于1872年,死于1970年,期间别的不说,单说两次世界大战,就可以想见他的生涯是怎样的动荡不定了。在这样的生涯中,罗素有过深沉的痛苦,也曾陷入绝望,但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如此强烈,犹如飓风一样,给他摆脱痛苦的希望和力量,让他从绝望中奋起,从爱情中发现美好,从知识中获取力量,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意识到人生的责任,总之,这句话的含义是说,这三种强烈的感情,是鼓舞人生的强大动力。
2、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其意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像辛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像再也没有其他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这孤寂之苦,反衬爱情的给人的充实、喜悦。
3、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
4、爱情与知识的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
爱情和知识把罗索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5、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
确实,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追求激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它们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
罗素觉得他的人生追求是正确而崇高的,回顾一生,问心无愧,并且不无欣慰。
可以说,这篇文章,是罗素生活的宣言书,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生活的共同准则,它具有普遍意义,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四、拓展延伸
1、谈谈古今中外的名人的生存观,正反面人物都行。(1)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2)俗语:“人生在世,吃穿二事。”(3)名人:
毛泽东、周恩来、孙中山为实现民族解放、中华复兴而活着;
马丁路德金、林肯为实现黑人的解放而活着;
马克思为替工人阶级谋福利,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活着;
艾伯特•史怀哲:人不能只为他自己而活,我们必须认知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贵的,而我们和所有的生命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认知指引了我们心灵和宇宙的关系。
阿拉法特:“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
希特勒宣扬诺尔曼民族是最高贵的民族,以此发动战争,给其他民族、人民带来痛苦的伤害;和绅须溜拍马,为谋取自身的更大私利而活着。等等。
2、有的人流芳百世,有的人却遗臭万年,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活着有N种可能
改变社会——追求目标(伟大的先驱、革命者)
适应社会——物质生活(凡人)
逃避社会——精神家园(陶渊明为代表的隐士)
3、以“我应当怎么活着”为主题,师生共同探讨这一重大的人生问题,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深入思考人生观和价值观。(提示:可以用一句简要的话或名人名言来概括,也可以用一两句歌词来表达)
过渡:作为我们平凡的人们,我们应当怎么活着呢? 学生自由发言。
最令我感动的一句话是:奥斯特洛夫斯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五、教师小结
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境遇的人都有不同的生存观,不同的人生追求,从而也就有了不同的结果,或成功,或失败,或碌碌无为,平平淡淡。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讨论,都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读本上罗素散文《论老之将至》。
2、完成相关练习。
附板书:
带来狂喜
(渴望)爱情 摆脱孤独 见到天堂的缩影
我 崇
为 了解人类的心灵 高
什(追求)知识 了解自然奥秘 而
么 了解社会 博
而 大
活 的着(同情)苦难 减轻痛苦 情
拯救痛苦 怀
附:
我为何而生
我为何而生?我为信念而生,我为理想而生,我为未来而生。
在我的世界中,生命只为我一人绽放,我急于挥洒青春,我勇于展现自我。
我愿做一名圣者,在理想的道路上探险。我想找一个伙伴,却无人肯与我同行。我愿做一泓清泉,在沙漠的丘陵上等待。我想找一只汤匙,却没有愿被暴晒的勇者。
我曾经想当个刑警,为人们治救生活上的苦难。
我曾经想当个医生,挽救处于苦难的病人。
我曾经想当个法医,把人们的最后一句话公之于世。
我为何而生?我为母亲的眼睛而生,我为父亲的期望而生,我为家庭的幸福而生。
我甘心做母亲的支柱,陪她走完人生;我甘心做父亲的动力,直至宽心的笑容在他脸上重现。我甘心为家庭的幸福付出一切代价。
我为何而生?我不知如何回答,因为我的生命已开始迷茫,但我愿意等待,等待雾散那一刻,再观看星空月夜。
我为何而生?我为等待而生,我为哭泣而生,我为善良而生,我为奋斗而生。
我为何而生
现在的我,就像一只羽翼未丰的雏鹰,在爸爸妈妈的怀中避风避雨。我终归要长大,要去创自己的一片天空,我,为自由而生。
现在的我,没有任何的生活阅历,脆弱得就像一张白纸,不堪一击。我终归要长大,接受社会的洗礼,我,为坚强而生。
现在的我,像蜜蜂采蜜,蜻蜓点水一样学习知识,学到的知识干干净净,不加粉饰。我终归要长大,在人生这部书中,学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识,让我足以应付各种艰难险阻,我,为智慧而生。
现在的我,被温暖包围着,身边无数的友谊让我不会感到孤独、寂寞。我终归要长大,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在那里,我要靠自己,为自己竞争出一席立足之地,我,为独立而生。
现在的我,胆小怕事,不论做什么,都有老师和家长在一旁指导,我没有能力自主任何事情。我终归要长大,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要敢作敢当,我,为信心而生。
现在的我,是寄生虫,衣食住行不用我来操心,我要努力积蓄知识,积蓄能力„„当有一天,我背起行囊去创天下,那时,我为创造为奉献而生。
第四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探讨“我为什么而活着”,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中发现他的人格魅力。教学方法:
指导朗读法; 巡回点拨法;讨论法; 谈话法。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启示导入
观看视频《人为什么而活着——只为了简单梦,我为什么而活着? 古往今来,人们曾经不止一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奥妙。今天就让我们来聆听罗素的声音,看看他是怎么解答这个问题的。
二、整体感知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思考罗素的一生为了什么而活着?
答案提示: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不可遏止的同情心。
三、探究质疑
1、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它带给人狂喜;它可以解除孤寂;爱情的结合使人看到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2、作者追求了哪些知识? 答案提示:渴望了解人的心灵;希望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想知道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3、“对人类不可遏制的同情心”具体表现些方面? 答案提示: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无助的老人;充满贫穷的孤寂的整个世界。
四、感悟鉴赏
文章开头和结尾你怎么理解的? 答案提示
1、从语言上分析:“像飓风一样”说明激情的无比强烈,“深深的苦海”指的是人生的苦难,“濒临绝望的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作者把自己的感情溶入形象的比喻中,使的文章的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2、从作者情感上分析:即使是苦海但还要活而且是“乐意再活一次”更体现了罗素的博爱„„
五、拓展延伸
人生短暂,犹如一个匆匆过客。有多少人被埋在了历史的荒漠,有多少人却选择了永生。(1)了解其他的名人为何而生;
(2)作为一个平凡人我们应当怎么样活,在规划的理想蓝图上写下各自的理想追求。在《实话实说》活动中大胆说出自己的理想追求。
六、课堂小结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怒放的生命》
七、作业布置
摘记本上写一篇课后感想。
八、教学反思
第五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执教者:汕头市世贸实验学校 李巧贞 2017.10.2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阅读哲理散文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章的语言,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通过小组讨论和自学展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分析作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感受罗素崇高而博大的胸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理性色彩。【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之于宇宙,是何其短暂的一瞬;人生之于岁月,是一个何其匆匆的过客。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今天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罗素是为了什么而活着的。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老师想跟大家先回顾一下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散文会是什年么类型的散文呢?
(二)师生共同确定本课的目标
读教材的阅读提示及课后练习题,结合自读课文特点,给本课确定目标,学生畅所欲言,并集体归纳四个目标,并请四个学生上台来写下这几个目标。1.整体感知(感知课文内容,明确文章结构特点。)2.赏析句子(小组讨论分享具体句子的含义。)
3.探究感悟(理解作者三个人生追求的内在联系,把握全篇文章的内涵。)4.拓展延伸(思考我们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三)小组自主学习,分享学习成果 学生小组自学成果的展示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第一小组)(1)词语的掌握
(2)对内容的把握(罗素活着是为了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3)文章的结构(4)课文的朗读 2.赏析句子(第二小组)(1)学生展示难以理解的句子(2)其他组的同学提出问题
(3)教师点拨,学生有可能会找出的句子:
①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的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导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明这三种激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激情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面对追寻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人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和绝望。然而,因为这三种激情,作者永远不会放弃希望.②„„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导析: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
这句话以形象的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人孤寂的情感体验。“冰冷死寂”“深不可测”提示了孤寂的恐怖可怕,它犹如黑洞一般吞噬了作者的心。然而作者越是描述孤寂的可怕,就越反衬出爱情的可贵美好,从而表达了对爱情的热切追求。③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 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导析:爱的结合,就是最美好的生活,就是进了天堂,这样的天堂正是自己所追寻的人生境界。“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但最终罗素“得到了它”,喜悦与甜蜜洋溢了出来,更是罗素对美好的爱情的高度赞美----爱情的结合,可以看到天堂。
④爱情和知识,尽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导析:这里运用对比手法,揭示了爱情和知识把罗素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也就是说,他不只是自己不懈追求美好生活,而且他也希望别人过上美好生活,所以他同情那些处在苦难中的人们。这就是他的不同寻常之处、伟大之处。
3.探究感悟(第三小组)(1)爱情、知识、同情心三者的内在联系(2)升华主题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这句话写出了追求爱情、知识和同情苦难的联系。同学们讨论一下,并思考它们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总结)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理想,而同情苦难则是现实。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为了自己,同情苦难则是为了他人。对人类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作者追求爱情和知识的真正动力。从这里也体现出一个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只有对人类心存怜悯,爱情才能纯洁和崇高,知识才能更好地奉献给人类。当这个社会不再需要同情和怜悯的时候,这个世界将是多么和谐、繁荣和美好。尽管这样的人生带给作者不安和痛苦,乃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罗素对这样的人生却深感幸福——“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或一次。”
从这里,我们看见了人作为人的伟大之处,看到了罗素这种缘于人类良知的悲悯情怀和博大真诚的人类之爱。
人生境界有大有小,像罗素这样的人生境界就是大境界。我们是不是该对“人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感悟呢? 4.拓展延伸(第四组)
(1)齐读之后,教师评价然后小结。
罗素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在知识海洋愉快遨游,不息求索的一生;是对人类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是丰富充实,精彩纷呈的一生。
(2)学完了这篇文章,我相信,我们的身心深深地受到震撼。那么我们也来叩问一下自己的心灵,我们又应该为什么而活着呢?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讨论交流。(学生说出答案后,教师评价,追问为什么这样想)
四.课堂小结
从同学们的发言可以看出,每个人的人生追求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也会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担负着责任,我们有责任好好活着,为自己,为他人。
(视频朗读周国平的《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节选))五.布置作业:
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的收获,我感到很欣慰。目标的实现在于平时的努力。一生既是漫长又是短暂的,它像一段旅程,在这段旅程里,我们祝福也坚信同学们都会欣赏到人生最美丽的风景。
课后请同学们以“我的人生风景”为题,写一篇随笔,作为这一周的小作文。(提示:这里的人生可以是整个人生,也可以是人生的某段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