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而活着(说课)

时间:2019-05-14 17:27: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为什么而活着(说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为什么而活着(说课)》。

第一篇:我为什么而活着(说课)

《我为什么而活着》说课稿

仪征市第二中学

徐立银

一、教材分析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的思想随笔,本文结构清晰,语言简洁,不需要对文本进行多少研习,但从中可以窥见思想家罗素的崇高思想境界和伟大人格。所以,虽然它与《逍遥游》《报任安书》《陈情表》等经典篇章相比,似乎比较不起眼,但我觉得它有其特有的作用。其一:作为必修五教材的收官之作(苏教版必修五的第四专题“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第二板块“伟大的情思”。),它既是对必修五前面三个专题的总结与深化,更是全套教材内容的升华!其二:高二学生正处于思想未成熟期,在如今的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缺乏明确的积极的价值取向,容易受到一切思想的影响。这时一场成功地关于人生意义的探讨,必将影响他们的一生。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分析本文特点,结合学生实际,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

2、引导学生思考“人为什么而活着”的人生问题。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此,我主要采用“文本研习”和“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

通过文本研习,感受罗素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体会罗素包含哲理与激情的语言风格。通过问题探究,展开教师、学生、作者和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对话的语文课堂。

四、教学设想

由一幅有关死亡的图片入手,直接把学生引入关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问题的讨论氛围中,然后集中讨论三个问题:

1、从自己的角度思考、探讨“我为什么而活着”

2、当代思想文化巨人罗素是如何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的

3、其他一些为信仰而活着的形象及事例

五、教学程序

(一)从自己的角度思考、探讨“我为什么而活着”,要求:讲实话、发自内心

(给足学生时间,让他们各抒己见)

人最宝贵的东西莫过于生命,有生必有死,生死问题是我们每个人必须给出答案的问题。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是件多余的装饰品,那是很难堪的。活着而又没有目标是可怕的。”苏格拉底认为,未经思索的人生是不值一过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思索、探讨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我为什么而活着。好,下面,以前后

左右四个同学为一组,互相采访交流。提一个要求,大家要讲大实话,不要因自己的回答可能被别人笑话而改变初衷,也不要去琢磨怎样的回答可能赢得掌声,一切出自内心,好吗?

可能有如下类型: 为自己而活着 为家人而活着 为生存而活着 为死亡而活着 为爱好而活着 为理想而活着 „„

归纳:通过以上的讨论,大家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归纳起来,大家活着的理由大致如下:一是为了生存而活着。人,作为生命形式中的一种,也如植物动物一样,首先维持机体,保全生命,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一个人的活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莫里哀所说的“一个人应当为活着而吃饭,而不是为吃饭而活着”,就是这个意思。杰克.伦敦认为,人的正当作用是生活,而不是生存。古语说得好,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因此,大家活着的第二个理由是情感——亲情、爱情和友情,它们如一盏盏明灯,驱走了黑暗,照亮了前程,让我们体验到喜悦和温暖。当然,人活着的更高的境界,乃是超越自我利益,把目光投注到更广阔的范围,这样的人生目标升华为一种崇高的信仰。

(二)当代思想文化巨人罗素是如何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的。

1、罗素。

罗素,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他在将近100年的生涯里,坚持不懈地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广泛涉猎各科知识,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等人文科学领域,都有极大的建树。他一生写过70多部专著,给人类留下丰富的精神财富。罗素晚年创作了大量丰富的文学作品。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勾出表现罗素活着的理由的关键句子。

3、罗素一生有哪几种追求呢?

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

4、这三种激情可以说是罗素在漫长的一生中奋斗不息的精神动力。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前两者把他带到天堂,后者使他回到尘世。

5、哪一中是他真正的动力呢?

对人类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和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的所有智慧和力量奉贤给人类,救民众于水火中。他直接参与救弱

扶困,但往往失败,这就使他更加痛苦。他曾受迫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他终其一生,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专制,追求和平。可以说,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对照我们的讨论,可见,罗素的人生追求,已经到了很高的境界。

(三)古往今来,还有哪些人物像罗素一样为了自己的信仰而活着的呢?

庄子:追求真正的逍遥游——《逍遥游》 司马迁:以生践志——《报任安书》 李密:奉养祖母——《陈情表》 毕淑敏:写作——《我的五样》 „„

(四)总结

作为生命个体,人人都是平等的,但每个人活的意义和价值不一样。正是有了那些为崇高的信仰而奋斗的人,人类才更有希望。他们的活,也因此而更有价值。卢梭说: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爱默生说:思考是行为的种子。希望大家从今天的探讨得到一点启发,进而认真思考如何在短暂的一生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第二篇:《我为什么而活着》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一)罗德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2、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罗素一生追求真理,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二战期间,还因为反战坐了六个月的牢,但他仍不改初衷。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三)初读课文“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件之一。”--爱因斯坦指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做朗读指导。朗读时要注意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应读出他的从容、激昂和无奈,读出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读出他对人类苦难者的漠大关心,读出一个哲学家的大度来。明确结构:总--分--总。作者在这篇短文中,开门见山回答作为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他活着的三个理由或三个目标是: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四)默读课文,分析课文。

布置学生画出自己难以理解句子。然后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探讨解答。Δ难以理解的句子可能包括以下一些: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实际上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这个句子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激情强烈地支配着我的一生,在我漫漫的人生路中,我都活在这三个理由之间,我得到了爱情,但我获得的知识“并不多”,并且为了拯救人类自己也深受其害,所以这三个理由把我吹到了绝望的边缘。罗素生于1872年,死于1970年,期间别的不说,单说两次世界大战,就可以想见他的生涯是怎样的动荡不定了。在这样的生涯中,罗素有过深沉的痛苦,也曾陷入绝望,但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如此强烈,犹如飓风一样,给他摆脱痛苦的希望和力量,让他从绝望中奋起,从爱情中发现美好,从知识中获取力量,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意识到人生的责任,总之,这句话的含义是说,这三种强烈的感情,是鼓舞人生的强大动力。

2、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其意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像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像再也没有其他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这孤寂之苦,反衬爱情的给人的充实、喜悦。这个句子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描绘出了没有爱情的生活是孤寂的,在深不可测的,令人胆颤心惊的无底深渊中,我完全不能自拔,我几乎会丧失活的希望,这样就从反面衬托出爱情的美好。

3、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

4、爱情与知识可能领域,总是引领我到天堂的境界。爱情和知识把罗索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这些句子,教师与同学共同探讨如何理解。不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Δ师生探讨:

1、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中间三段对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阐述。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1.爱情可以带来狂喜;2.爱情可以摆脱孤独;3.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者也以像追求爱情一样的激情去追求知识。

2、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1.了解人类心灵;2.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3.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社会。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

3、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前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在这里,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他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

4、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确实,爱情、知识、同情,写在了罗素生活的旗帜上,高高飘扬。他追求激情,追求知识,关爱人类,它们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伟人罗素。罗素觉得他的人生追求是正确而崇高的,回顾一生,问心无愧,并且不无欣慰。可以说,这篇文章,是罗素生活的宣言书,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生活的共同准则,它具有普遍意义,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5、作者的这三种激情有没有内在的逻辑顺序?这三种激情是按照境界、感情的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对爱情的追求是最人本能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则进了一层,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升华到了博爱的境界。

(五)作者的三种激情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你最(是否)赞同作者的哪一观点?讨论 1(渴望)爱情(至高无上、纯洁无瑕之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2(追求)知识-----人类(了解苦乐);自然科学(科技的威力,现代武器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社会科学(三大宗教、马列主义)3(同情)苦难者-----战争不幸者、天灾受害者、人祸带难者、贫困无助者、衰老无养者„„

(六)拓展延伸谈谈古今中外的名人的生存观,正反面人物都行。(1)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2)俗语:“人生在世,吃穿二事。”(3)名人:◇观音愿承担世上所有的痛苦和罪孽,耶稣为解救整个人类而被钉死在十字架。◇毛泽东、周恩来、孙中山为实现民族解放、中华复兴而活着;◇马丁路德金、林肯为实现黑人的解放而活着;◇马克思为替工人阶级谋福利,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活着;◇艾伯特史怀哲:人不能只为他自己而活,我们必须认知所有的生命都是珍贵的,而我们和所有的生命是结合在一起的。这种认知指引了我们心灵和宇宙的关系。◇阿拉法特:“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希特勒宣扬诺尔曼民族是最高贵的民族,以此发动战争,给其他民族、人民带来痛苦的伤害;◇和绅须溜拍马,为谋取自身的更大私利而活着。有的人流芳百世,有的人却遗臭万年,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活着有N种可能改变社会--追求目标(伟大的先驱、革命者)适应社会--物质生活(凡人)逃避社会--精神家园(陶渊明为代表的隐士)以“我应当怎么活着”为主题,师生共同探讨这一重大的人生问题,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深入思考人生观和价值观。(提示:可以用一句简要的话或名人名言来概括,也可以用一两句歌词来表达)过渡:作为我们平凡的人们,我们应当怎么活着呢?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不同性格、不同文化修养、不同境遇的人都有不同的生存观,不同的人生追求,从而也就有了不同的结果,或成功,或失败,或碌碌无为,平平淡淡。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讨论,都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人不会因为获得许多爱而觉得人生有意义却会因为付出许多爱而肯定生命的价值

(七)布置作业:学习了这一课文我们了解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其实每个人的人生追求大多是有区别的,即使人生的每一阶段也有所不同。请试着设计一下你的人生旅途,以“我少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中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老年时候的追求有是什么?”为题,写一篇想像性随笔。、教学反思:

上完这个教学设计,首先自我感觉,课堂传统没什么新意,而且本文是一篇哲理性散文,又是外国人物,离学生距离比较远,所以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尤其是首先对作者的长篇介绍,让学生感觉心累,但本文又不得不介绍作者相关的背景和经历,所以,我觉得有必要重新构思教学设计。

《我为什么活着》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把握文章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2、能力目标: 通过读写结合的方法对人生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教学难点: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它所带有的理性色彩。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PPT出示问题:我们每个人都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而活着?请几个学生谈谈后,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素,看看他为什么而活着,看看的他的活法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什么启发。

二、走进罗素

(学生简要介绍作者,让学生对罗素产生敬慕感,拉近作者与学生的距离。)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罗素一生追求真理,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二战期间,还因为反战坐了六个月的牢,但他仍不改初衷。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结果被判两个月的监禁。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过渡:罗素是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为世人所敬仰,爱因斯坦就是其中的一个,爱因斯坦曾经说,“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情之一。”)

三、聆听罗素

1.全体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要求:注意把握节奏、语速和情感,体味本文优美流畅的文笔、凝练生动含蓄的语言、独特而又细腻的情感,思考:作者为什么而活?揣摩好我们找学生朗读。(从容、激昂、无奈)

2.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作者为什么而活?板书:爱情知识同情心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明确:这用“飓风”设喻,表明这三种激情在作者心中的地位,无比强大而不可遏抑,是作者永恒而无悔的追求,“在深深的苦海中”是说这些追求而面临种种挑战,是人生的苦难但无论如何,“我”都将任由这三种激情支配,去面临人生。这句话实际上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感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濒临绝望的边缘指的是作者渴望减轻这些苦难但是无能为力,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

四、解读罗素

(过渡,这三点就是罗素活着的全部理由,现在,精读课文2-4段,思考以下问题: 1.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2.作者寻求哪些领域的知识? 3.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

4.从作者的追求中,可以看出罗素是怎样的人?讨论后明确:

1、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爱情可以带来狂喜;二是爱情可以解除孤寂(爱情给予人类的巨大安慰和力量);三是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古今中外,不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我们的文学作品中对爱情的追求一直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大家能不能举例子来说一下。裴多菲:“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维斯冠:爱情是生命的火把。苏霍姆林斯基:闪电照耀一瞬间,而爱情却照耀一生。

徐志摩、梁山伯与祝英台祝、林黛玉贾宝玉、崔莹莹与张生、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杨绛和钱钟书、过渡:我们感受过“双玉”爱情的凄美,体味过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热烈,也领略了张生与崔莺莺的执著缠绵,同样罗素这位伟大的人物,他一生也有过几段爱情,罗素曾这样说过:“在我所爱的那些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爱情虽然是自私的,却让他的胸怀变得更宽广,更博大。板书:博大)

(过渡:追求爱情,让他觉得欢愉,感到心满意足,作者在心满意足之余,是不是就停止追求的脚步呢?不是,他还在追求知识。他追求哪些知识?点学生回答)

2、追求知识有三个方面:一是了解人类心灵;二是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三是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过渡:从这三方面可以看出他的博学,他的知识面非常广,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在哲学、数学、政治、历史、宗教、社会学等方面,78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知识的力量在他的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关于知识的名言大家都记得哪些?)

学生回答:卢克莱修:心灵中的黑暗必须用知识来驱除。李大钊:“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 左拉:“愚昧从来没有给人类带来幸福,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托·因哲伦德:人如果没有知识,无异于行尸走肉。高士其:“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要衰竭,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阳光照亮世界,知识照亮人生。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识是万物中的指路明灯。(非洲)知识就是飞上天的羽翼。(英国)知识能使你增加一双眼睛。(叙利亚)知识比金子宝贵,因为金子买不到它。(苏联)

(过渡:罗素用知识让自己变得强大,罗素追求爱情和知识,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 2、理想境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他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是怎样的?或者说,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指什么?)

3、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被折磨者,被儿女视为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插入图片,你感受到什么?学生回答 过渡:他能看到这些不幸并希望减轻这些不幸,这一切都缘于他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和对人类的关爱,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悲悯(悲天悯人)。

罗素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从他的经历中都可以感受到他的悲悯情怀。那么,像罗素一样心忧天下,悲天悯人的人多吗?请举例谈谈。如:被订在十字架上的耶稣,滴着鲜血仍眷顾着红尘的苦难的人们;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阿诺德:“同情,使软弱的人觉得这个世界温柔;使坚强的人觉得这个世界高尚。”白朗宁:“把爱拿走,世界将变成一座坟墓。”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南丁格尔、曼德拉、甘地、特蕾莎修女

正因为有悲悯之光的照耀,这个世界就少了一些黑暗凄凉,多了慰藉希望。世界才会前进。作家冰心有一句话说的很好:“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4、这三种追求,哪一个让他更执着、更痛苦呢?---同情心,从文章的哪块可以看出?(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却总把我带回尘世。赏析: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理想,而同情苦难则是现实。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为了自己,同情苦难则是为了他人。对人类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作者追求爱情和知识的真正动力。作者追求爱情和知识,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民于水火之中。从这里也体现出一个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作者想减轻人类的不幸,但是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所以这样的人生带给作者不安和痛苦,因而他说激情将他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但是,即使痛苦,也没有放弃追求。)

5、从作者的追求中,可以看出罗素的是怎样的人?学生回答 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多姿多彩,博大精深。本文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充分显示了作者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有爱心,有责任心,敢于奉献自己,对自己的生命负责,胸怀宽广,精神崇高等)(过渡:罗素无疑是伟大的,他的伟大不仅在于他对生命的理解,对众多知识的汲取和开拓,更在于他对人类苦难的不可遏止的同情心。因而他认为自己值得为他的一生而活。他的一生是不平凡的)

小结:罗素的一生,是在知识海洋愉快遨游、不息求索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是丰富充实、精彩纷呈的一生。

五、感悟罗素

罗素活者的意义无疑是崇高的,有价值的。在罗素面前,我们无疑是渺小的,无论是就其成就而言,还是其思想而言,我们不能不景仰他。学习了本文,我们每个同学也应该叩问一下自己的心灵:我们又是为什么而活着?应该怎样活?

以“我为什么而活着”为话题,以“我寻求、追求,因为”的格式写一组排比句,体现出你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思考。

(为了亲情而活着为了友情而活着为了恩师而活着为了所有对我们友善的人而活着为了良知而活着为了正义而活着为了美好而活着为了成就而活着为了奉献而活着为了尊严而活着)莫里哀所说的“一个人应当为活着而吃饭,而不是为吃饭而活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当他临终的时候就可以骄傲的说,我已将我的全部精力和生命都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还说过这样的话:只为家庭活着,这是自私;只为一个人活着,这是卑鄙;只为自己活着,这是耻辱。

卢梭也说过: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只有确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无为和虚度。

六、结语

当然人生的追求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很难分出高下。罗素追求爱情、知识、同情心,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只要你的追求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的,是有利于大多数人的,是符合社会的进步要求的。

生命本没有意义。没有人会替你确定人生的意义,但如果你无法确定人生的意义,你将一辈子活在无意义状态里面。大到每一天,小到每一件事,你都会感到无名的痛苦,因为你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走。所以,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这是做人的本分之一,而且确立目标要趁早。——毕淑敏

七、拓展阅读

比较阅读,本文和《坦然看生活》写作上有哪些异同相同点:都能用凝练而生动的语言,表达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显示了敏感的诗人的气质。不同点:第一,《我为什么而活着》整体采用“总—分—总”式结构,行文之间的过渡照应,使本文读起来顺畅、严谨。《坦然看生活》则用匀称的结构、对称的句式、流畅的情理,表达散文深远的意旨。在这里,乐观的垂钓、愉悦的纺织和自信的扫街,三个典型情节,三种坦然形象,相互映衬,步步蓄势,为其后的议论抒情、直抒胸臆、揭示文旨张本。而在情节的展现与主旨的展示之间,引述泰戈尔的诗句巧妙过渡,来得那么自然,那么顺畅,恰到好处地引 第二,《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作者直抒胸臆,三种单纯而强烈的激情在娓娓的叙说中自然流露。《坦然看生活》则借助鲜明的意象表达深远的意旨。夕阳下,垂钓者钓回了一路的欢歌,失意长成了乐观;朝霞中,纺织女工慵倦的脸上正编织着灿烂的笑靥,沮丧接纳了调适;暮霭里,扫街老伯扫净了一颗平常的心,平淡饱蕴着自信??正所谓:“文章得失不由天,精思附会是关键。洞穿形象发神韵,妙笔生花意旨远。”

八、作业

1、积累关于爱情、知识的名句。

2、以“人为什么而活着”为话题,以“人生短暂,犹如一个匆匆过客”为开头,写一篇不少于80字的短文,短文必须运用举例论证,体现出你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思考。

教学反思:

通过改进后,明显比第一次教学设计效果好的多,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思路更加清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适当的时机插入作者相关的经历介绍,让学生对罗素的认识逐层加深,也对自己人生重新审视定位,从而树立理想目标。另外,运用幻灯片插入图片,更加形象直观。不足之处,因为时间的把控不足,在应对临时状况处理不当,例如,在提到爱情时,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不到位,可能因此引起误会。

第三篇:为本身而活着散文

余华是一位心灵作家,他感性,他敏感,他承受着现实的丑恶和阴险向人们展示一种超然的高尚。于是,《活着》出现了。他说过,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想,是这样的。

全书白纸黑字,无时不透露着沉重的叹息,字里行间也寄存着短暂的喜悦、忏悔、悲痛、觉悟与释然,正如《活着》的书名一样,精炼且震慑。本书以主人公福贵自述的一生串通,跨越了二十世纪大半个年代,语言平淡朴素,主旨却引人深思。

福贵的一生令人唏嘘,爹娘,有庆,凤霞,家珍,二喜,苦根的相继离去,让他从最初只会挥霍家产的混小子变成了爱父母,爱妻子儿女朋友的有血有肉的人,他戏剧性的一生塑造了他鲜活的人物形象。他爹去世后,他娘说过“人只要获得高兴,穷也不怕”,常常在想,为什么要活着,活着就可以了吗?不论是人,动物植物还是微生物,每天都在努力地生存,这是一种天性,可是这种天性是一种本能嘛?婴儿哭泣是要吃奶,小鸟、老虎会为了自己的子女而去觅食,微生物靠着仅有的营养繁衍生存,这些更似乎是一种不变的世道轮回,生生不息。如果说活着是一种本能,一种天性,一种生存的手段,一种想看日出日落的愿望,那么简简单单的苟活是远不够的。我们不断地想要活成自己最想要的样子,或许会事与愿违,或许不断靠近,那么何不简单一点,快乐就好。

我喜欢家珍,可怜家珍,也同情家珍。她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然而在那个年代,她的一生却只为了福贵而活,不论是她在赌场跪着祈求福贵还是能够容忍福贵的始乱却仍坚守妇道,亦或是一辈子做牛做马尽心服侍公婆、丈夫、子女,都是让我肃然起敬的。这个女人她从未为自己着想,一辈子为了家庭,也一辈子相信了爱情,幸而爱情也回报了她。她痛苦、悲惨,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磨难;她又快乐、幸福,在兵荒的年代守得云开见月明,等回了丈夫,她有一对懂事乖巧的儿女,最重要的是牢牢守住了爱人的心。有福贵在,她就是踏实的,甚至于死去时也积攒着满足,这个耗尽了毕生运气的女人,上帝没有辜负她。

“这两只鸡养大了变成鹅,鹅养大了变成羊,羊养大了又变成牛。”这是富裕的法则,富裕是为了更好的活着;两个福贵晃动着身体,在田间耕作,这是激情后的平淡。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夺走的东西,在斗争与生存,残忍与善良的交织下,最终活了下去。就像“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的人生哲理,活着,为了本身而活着。

第四篇:大学生演讲稿:为谁而活着

诸位年轻的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所探讨的话题是:“为谁而活着 活着为了谁”。

那么,这个话题似乎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思想观念联系不大。也许还会有部分朋友认为我的观点有悖于时代。而今天我们的眼前所呈现的,就是如何挣钱,如何将来拥有多少财富。也就是说,将来成就人生的价值体现,也只有用“拥有财富的多少”来衡量。

那么,为什么去挣钱?这个钱应该如何去挣?挣钱又为了什么?等等,以及怎么进入社会?如何去寻求展示自己才华的发展平台?恐怕这些则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这也可能就是我们今天所承受的“十年寒窗苦”,而为了将来辉煌自己、成就自己的生存价值意识。

我们都知道,“意识主导行为”“意识也决定行为”。今天我们塑造什么样的生活意识,就已经决定了我们将来的人生价值体现。今天给你们这些大学生讨论这个话题,我想会有大部分朋友可能会持反感态度。因为,大家差不多都是 90 后的年轻一代。在你们的生活中所看到、所感受到的是:怎么享受生活,怎么想方设法赚钱。只要能够弄到钱,至于做什么样的人,就不重要了。哈哈,对不对呀?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不知道你们所看到的 80 后那些大部分哥哥、姐姐们,他(她)们今天的生活现实怎样?他们所感受的生活怎样。?我经常与我们这些同龄人谈论起今天的年轻人,大家都对这种严重的社会现象,持无奈的态度,也为年轻一代惋惜。不过,我始终则是对今天的年轻一代持有一种理解、宽容的态度。为什么呢?“玉不琢,不成器”呀!我说,年轻人在接受教育的时段(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他(她)本身是一块非常好的“玉石”原材料,至于最终没有成为大家满意的“精品物件”,并不是这块“玉”的错,而是“雕刻师”(家长、老师、领导)的责任。雕刻师们在早期的雕刻(教育)“玉石”阶段,根本就没有“尽力把玉石雕刻成精品”的良好态度,只不过是为了尽早地把这些“物件”推上市场,能够换得丰厚“财利”而已。却没有对那些纯洁的“玉石”精雕细刻的意识观念。所以,才会有今天中年人所看到不满意的结果。同时,也浪费了那些原本纯洁的“玉石”材料。“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呀!年轻的朋友们,如果你们今天,认识不到昨天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的处境和结局,那么,你们这些 90 后的年轻人,未来就有可能将会变成一群不通人性的“狼”。将会给家庭、团队、社会、民族乃至国家,带来更大的麻烦和人为性灾难。多么可怕的后果呀!

所以,今天党和政府提倡“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又提倡创建家庭和谐、团队和谐、民族和谐、社会和谐乃至世界和谐的“和谐”社会环境。让大家都能够明白“人为什么而创造财富,为谁而创造财富,人活着为了什么,为谁而活着”等等人生哲理和人生价值观。

就我们今天的学校学习而言,我们也不能只学习表面性知识,而应该研究更深层次的哲理。为什么呢?表面性知识既是诱惑,又是“陷阱”。将来用在生活中,不但会损害别人,更会坑害了自己。就今天我们能够看到和感触到的很多现象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大家可以看看,今天有多少人,念完大学以后,背着厚厚的应聘资料,到处求职而不能如愿;有多少人,即便找到了工作,确是在委屈自己,而不能够舒心、顺心、开心的工作;有多少人在无奈中虽然找到了职业,却又在无奈中失业;又有多少人为了生存,又无奈去做自己不情愿做的事情。这到底为什么?归根到底,是他(她)们只认识到了表面性的科学知识,而没有认识到深层次的自然知识和人伦、社会知识。所以,当大家进入社会中,就没有经受风雨的耐力,就没有分辨真假善恶的能力,就没有应对残酷现实生活考验的信心。因此说,在今天我们的校园学习生活中,每接触认识到问题和事物,就应该立即反应到疑问,“为什么会这样?”。“致知在格物”呀!只有这样的学习态度,才能够明白更多的人伦哲理、社会哲理和自然哲理;才会分辨出世间的善恶、是非、真伪、对错;才能够“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够修得出君子的风范,成就出惠及大众的真正良才。

根据我们华夏民族先贤圣者们千百年来经过实践检验,并已经得到共认的观点,其人生规律就逃不出“明理、修身、成才、立业、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个法则。一个人的一生要有所成就,就必须“明白事理”“惠及大众”,也就是《大学》中所讲的“明明德”“止于至善”。正如《大学》中所讲:“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物格”是什么?就是认识事物,了解事物,明白事理;“明理”之后才会提高自己的意识境界,修养好自己好的品行;“修身”之后才会努力成就自己卓越的对待事物、处理事物的能力才华,“成才”了以后才能够創立宏伟的事业,“立业”了才有资格参与家庭的管理,“齐家”的能力就不具备,又岂能会有治国的本领?“治国”的本领不足,也就谈不上会“名扬天下”“感召后人”了。

其实,人生一辈子,就那么几十年的时间。一般而言,0——6岁,是无知启蒙阶段;7——16岁,是好奇、模仿阶段;17——25岁,是学习认识阶段;26——35岁,是立业创造阶段;36——50岁,是总结经验阶段;51——60岁,是丰富智慧阶段;60岁以后,是享受成就阶段。也就是说,人真正能够体现价值的生命时间,只有26——50岁左右,二十多年的光景,非常地短暂啊!当然,特殊的人生也很多。有的六七十岁,甚至更高的年龄,还仍然在创造价值。不过,这些人也就并非一般的人了,这些人可以称得上是大贤者,他们的德行、才华、智慧,社会都离不开他。他们多生存一天,就能够为社会贡献出极大的力量,放出更大的光芒。他们的人生价值,不仅体现在今生,更会名扬天下、感召未来。这样的人,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你们会在我们的民族历史中见到很多。为什么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人能够惠及千代,感召后人呢?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华夏民族,不能不去了解,更不能不知道。

所以,圣人在《大学》中教诲我们:“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在我们民族的几千年生活历史中,人一到会说话,家人就启蒙引导教育我们,尊敬长者、识别对错、认识事物等等,这就是“明理”的开始。无论从家庭,到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博士、硕士、院士,我们从“老师”那里都接受的是“明理”。明什么理?也就是明“人伦哲理、社会哲理、自然哲理”,辨“人生与世间的是非对错”。所以,圣人才讲,在我们的学习阶段,“苟不教,性乃迁”,做老师的也应该“教之道,贵以专。”我在讲“《大学》与企业管理”的时候,曾经把人类比做手机。一部有使用价值的好手机,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有质量过硬的手机本体,二是有充足的电能,三是有良好的信号。质量再好、电能再足,而没有良好的信号,你愿用吗?如果你经常接住电话就断线,或者接通电话就听到对方在骂你,你会高兴吗?如果你遇到这种现象,我想你肯定会迫不及待地扔掉手机或者马上去换电话卡。何况一个人不也是如此吗?身体再强壮,知识再丰富,若是没有健康良好的思想意识,那么他的行为结果,就会让大家受到伤害,让大家不能接受。因此说,我们必须首先学会“明理”,塑造高尚、远大、健康的思想意识精神灵魂,才能够充分利用我们的才华,实现我们真正的人生价值。

就“人伦哲理”而言,几千年前,先贤圣者就已经告诉了我们,人间有最基本的“五伦关系”相处原则。那“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这无伦关系,也就是今天的团队企业中上下级之间、子女与父母之间、兄的姐妹之间、夫妻之间、同学同事朋友之间的相处关系。一个人只要生存在世,谁也摆脱不了这些相处关系,只不过相处得融洽不融洽而已。一般而言,“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兄弟有序、夫妻有别、朋友有信”就是我们应该所遵循的人伦关系原则性。也就是圣人所主张的“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中庸》中讲:“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所谓“父子”关系,就是今天我们的家庭中子女与父母之间的相处关系。这种关系是先天形成的,也无法改变和代替的关系。即便今天能够从法律上可以改变,但从根本上是无法改变的,更不可能会颠倒了这种关系。因为,父母与子女的亲情是无法割断的。出于动物的本能,父母疼爱子女,幼年子女依赖父母,这也就是动物天生的本性。也正是这种天生的本性,建立了父母与子女特殊亲情。“父慈子孝”啊!父母因本性爱自己的子女,做儿女的也应该回报父母的恩。父母对儿女的养育慈爱,做儿女的应该知恩、感恩、报恩。圣人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也是家庭教育的根本。如果做儿女的,对父母没有知恩、感恩、报恩的态度,那就失去了做人的本性。《礼记》中讲:“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如果做父母的,不能够用如何做人“礼”的规矩,去教化儿女,而是把儿女当作“家庭宠物”那样对待,那就会毁了儿女的一生。古人讲:“养儿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似养猪”。如果是那样的话,当子女长大后,对待身边的其他人,就会傲慢无礼,自私任性,生活孤立。所以,我们从小就应该在家里学会并养成“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的生活意识习惯。学会恭敬长者、礼敬长者、孝敬长者。“天地君亲师”不可不敬。这就是做儿女与父母保持良好关系的根本性规律,违背了这一规律,做儿女的不知父母对自己恩重,又不知感激父母为自己所付出的恩情,那就不会报答父母的大恩。也就不可能有对父母恭敬的态度、礼敬的行为、孝敬的心情。

在家庭中,父亲就是“蓝天”,他不但养育着我们,而且还给我们生活的胆量和勇气;母亲就是“大地”,她不但呵护着我们,而且还以那博大的胸怀包容着我们无知的行为。他(她)对儿女期盼的不但是健康的成长,更期望自己的儿女长大后有所作为,生活幸福,这就是父母对待儿女的态度。所以,古人讲:“百善孝当先,论心不论行,论行穷家无孝子”,没有对待父母恭敬、礼敬的态度,即便给父母再多的物质,也不能称得上是“孝子”。何况那些从小没有家教的逆子,终日惦记着父母的那点家产,与父母爭财夺利而吵闹,甚至诉诸法律?!这样的父子关系,能使家庭和谐吗?!《孝经》中讲:“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若能够养成好的习惯,就能够如《大学》中所讲:“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事众也”。能够做到孝亲父母,就是“明理”的良好开端。这就叫“父子有亲”。

所谓“兄弟”关系,就是我们今天家庭中的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相处关系。这种关系也是天生的亲情关系,我们出生在同一个家庭,接受着同一个父母的关爱,吸允着同样的乳汁长大,我们的身上流着同样的血,这就铸就了永远无法替代的亲情感。不论是同父同母,或者同父异母,或者同母异父,都是一样的。做哥哥姐姐的,要比弟弟妹妹出生得早,应该时刻对他们有关爱亲情,弟弟妹妹也从小就会依赖哥哥姐姐。在家里,只有哥哥姐姐让着、保护着弟弟妹妹,才会显示出浓厚的兄弟姐妹情。做哥哥姐姐的应该用理解、包容、原谅的态度对待弟弟妹妹。这样才会受到弟弟妹妹的尊敬。“兄亲”才会“弟恭”啊!所以,“家中论情不论理,论理家中不安宁”。这就叫“长幼有序”。

所谓“夫妻”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而后天进入家庭的亲情关系。过去所讲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六亲(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父母和岳父母、叔伯姑舅姨、兄弟姐妹和堂兄弟姐妹、儿女和侄亲、内亲)”关系中,“妻族”也是后天新建立的亲族关系。那么,维持这层关系的根本,则是夫妻关系的和顺。在家里,夫为阳、为钢(纲)、为主;妻为阴、为柔(目)、为从。一般而言,养儿育女、洗衣做饭、日常家务,以妻子为中心,家内事务由妻子主持,所以说“女人是男人的心”,“女人就是家”。创造财富、买房修屋、教化子女,以丈夫为主,外部事物由丈夫主持,所以说“男人是女人的胆”“男人就是业”。丈夫体贴妻子,妻子忠诚丈夫,夫妻共同承担家庭和家族的责任,“夫妻有情”嘛!这个关系如果处翻了,夫妻关系就要出问题了。说到这里,我要给孔老夫子喊喊冤了,老夫子曾说“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却遭到了几十年的批判,说孔老夫子“污蔑女人”。其实这么多年来,大家都是在片面地理解圣人的话。我们应该辩证的去理解接受圣人的观点。孔圣人的观点是,“作为女人,应该充分发挥其阴柔醇厚的本性,做好丈夫的参谋和助手,不可‘越位’去替代丈夫处理外部事物”。就像是今天的企业团队,“总经理”是企业的直接管理执行者,不能越位去操持“董事长”应该做主的事情。女子无才如何持家?总经理无才如何管理企业?圣人所讲的“才”,是越位的“才”,而不是才华的“才”。如果你是“董事长”,你愿意让你的“总经理”权力越位吗?所以,作为妻子的女人,不论其才华有多大,在社会上的能力有多强,在家里应该恪守女人的本性,这样才会维系好家庭的和睦,否则夫妻关系必定生变,夫妻关系的稳定,将直接影响整个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儿女的幸福。而今天,受“莎士比亚烂漫爱情观”影响的青年男女,用浪漫的爱情作为建立家庭的基础,生活在戏剧或者小说里。经不起真实生活的磨难,也承担不起对家庭其他成员的责任,更难以原谅、理解、包容夫妻对方的短处,所以,也就出现了大量的离婚现象,造成家庭破裂,给家庭、家族和社会,带来很多的麻烦。同时也给自己造成了极大的痛苦。我曾在讲座中,把一个家庭类比成一颗果树。父母老人如树根,男女夫妻像树干、兄弟姐妹似树枝、儿女孩子是花果。孝养父母如给树根浇水施肥,整棵树才会茂盛;夫妻树干要有很大的力量委屈自己去支撑着整棵大树;兄弟姐妹情系着朵朵粒粒的花果;花果吸允着整棵树的亲情养份而快乐成长。你说,如果夫妻这根树干没了,那么,家庭

这棵树的树根、树枝、花果会是什么结果呢?不过,今天的科学已经能够嫁接树木了,也就是说今天的家庭也能够“嫁接”了。无论嫁接再好的树木,外表可能好看,可接出来的“花果”必定不是“原味”,单亲或者重组家庭中的老人和孩子,精神并不一定快乐,家庭也不一定和谐。这就叫“夫妻有别”啊!

所谓“朋友”关系,也是后天建立的“友情”社会关系。因缘份而相识、相交,“情投意合”而结为知己,无话不谈,甚至这种“友情”超越亲兄弟之间的“亲情”。这种关系的维系,靠的是“真诚”,“诚则有信”啊!为什么古人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呢?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同学、战友、同事、同僚、合作者,乃至于我们朝夕相处的社会大众,都可能成为“知己朋友”。朋友之间,能够相互取得彼此的信任,就是因为彼此相处的真诚,才会取得彼此的信任。“诚”则有“信”啊!如果对待朋友,没有了真诚、坦诚的态度,那么,这个信任度就会下降,甚至会遭到朋友的疏远。这就叫“朋友有信”。

所谓“君臣”关系,也就是我们今天工作中所处的上下级关系,这种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服从关系,怎么去领导别人,或者怎么去服从领导,这种规律和原则我们必须明白。如果不明白这种规律原则,就会使团队中的关系一塌糊涂,甚至是一盘散沙。那么,做领导的,尊重、关爱了属下,属下就会对领导真诚、尽忠。一个团队的存在,就必定会有上下级之分,有领导与被领导的区别。领导者就是这个团队的核心,领导者应该用什么去吸引、凝聚大家呢?不一定需要领导者的某一方面专业才华横溢,只要有受人崇拜的好德行、受人敬仰的魅力,就足以领导大家了。“君仁”才会“臣忠”啊!朋友们,如果你将来做了老板,当了领导者,你应该怎么做呀?今天的时代,就是考验领导者的时代。为什么呢?因为今天是经济发展的时代,大多数人都是为了“财利”而生存,又以拥有多少“财利”而衡量人的生存价值,所以,今天做领导的也自然会用某种手段驱赶属下去给自己“敛财”。属下所敛到多的“财利”与领导比例分成而已。这样就是“领导与属下是利益关系”。为了“财利”,领导可以不讲究自己的德行,也可以不讲究自己的魅力,只需要用“财利”吸引属下,用势力控制属下就可以了。不过,这种建立在“财利”基础上的领导与属下的关系,是一对对立的矛盾关系,“财利”之争,最终会因“财利”而相互争夺,反目成仇。今天的企业管理,大部分企业领导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属下员工的跳槽、背叛。为什么呢?这也正如《孟子》所讲:“敬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魇!”“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以上我们所探讨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原则和规律。总而言之,我们华夏民族几千年以来所铸就的人生价值观念,就是“为别人活着”。正如《孟子》所讲:“乐人(民)之乐者,人(民)亦乐其乐;忧人(民)之忧者,人(民)亦忧其忧。”明白了这些人伦规律,把握与人相处的原则,那么,不论在家庭、在单位、在社会,与人相处得就会开心愉快。否则就会与人相处得紧张痛苦。

任何时候社会的构成离不开“政治、文化、经济”。“政治”主导社会的一切。政治的稳定,决定着工、农、商、科技的发展,政治是社会稳定与混乱的根源,《中庸》中讲:“人道敏政,地道敏树。”“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古往今来,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中,改朝换代的政治统治,就是我们华夏民族历史的主流。“德高望重”的当权者,会是国泰民安,太平盛世,主宰国家的时间会长一些,能有几百年,如《中庸》中讲:“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德寡昏庸”的统治者,就会被取而代之,主宰国家的时间会短一些,可能会有几年或者几十年,如《孟子》中讲:“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的天下者,未之有也”。“文化”制约着政治,先进积极的思想文化,将会促成光明的社会政治;消极贪婪的思想文化,也将会促成污浊的社会政治。譬如,一家人,怀着为了家庭其他成员幸福的态度,而参与家庭财富创造生活,那么,家庭就会亲情浓厚,快乐和谐;如果一家人,是怀着为了个人拥有财富享受的态度,而参与家庭财富创造,那么,家庭就会因此亲情破裂,众叛亲离。所以,《礼记》中讲:“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经济”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物质保障。一个家庭、一个团队、一个国家,富足安定的生活,就来自于工、农、商等不同行业经济的健康发展。不健康的经济发展,将会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也同样会给社会造成混乱。一个家庭的经济来源和收入,如果不是健康的,就会导致家庭矛盾的激化,甚至还会给家庭带来灾难。一个团队、一个国家同样也是如此。《大学》中讲:“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乱世造英雄,盛世出英才”。什么样的社会环境状态,将会成就什么样的人才。不同的社会环境就如不同的天气变化一样。下雨的天气,会成就卖雨伞的;高温天气,会成就卖空调的;盛夏季节,会成就卖裙子汗衫的;寒冬季节,会成就卖大衣皮靴的。关键要我们会“看云识天气”,要在什么样的天气中,去应对不同的生活,适应不同的生活。下雨的天气,不带雨伞,就会被雨淋;盛夏高温天气,穿着棉衣大皮靴,不就成了傻子?!不过,无论在什么样的天气中,我们都应该保持干净整洁健康的生活,如《孟子》所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不论在什么环境生活中,我们不能失去做人的原则,人的“尊严”和“气节”不能失去。一旦失去了尊严气节,就等于失去了做人的本性。所以,无论我们生存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应该如《中庸》中所讲:“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应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就是说“我能做什么,我会做什么”。不能做那些既损害别人,又伤害自己的事情。今天我们常说某人,“那人修养太差了”“那人素质太低了”。那些人素质低到哪里了?修养差到哪里了?就是那些人的举止言谈,相对于圣人的教诲标准,没有达到相应的意识境界,“公共道德”观念不够而已。就我们在座的诸位,为人处世的道德观念、素质修养,达到圣人的教诲标准了吗?我们只不过是在“五十歩笑一百步”罢了。所以,我认为,就我们在座的所有年轻朋友,目前都会有一个愿望:当我走进社会生活中的时候,“我一定要做一个人人尊敬,才华出众,事业有成的人”。那么,怎样做才会实现我们的愿望呢?我们下一次再接着探讨“如何修身”。

谢谢大家!

第五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2、树立学生“为什么而活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三、教学方法:研讨法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中央十套》电视散文《对我们的人生负责》,谈谈我们该怎么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二、走近罗素

伯特兰•罗素(1872—1970)系英国现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政论家。由于政治原因,曾两次被监禁。他是一个极富鼓动天才的辩论家,一个文理兼通的勤勉的科普工作者,曾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他为他所信仰的自由事业而孜孜以求,义无反顾。因他“为思想的自由和人道主义的理想而写作”,于195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是他为晚年自传所作的前言,以其饱含情愫的如椽巨笔精要地概述了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三、品味罗素

对比上一版本教材中的《我为何而生》,谈谈自己对翻译不同的感受

四、聆听罗素 听多媒体朗读

五、解读罗素

1、作者为什么而活着?

2、作者为什么追求爱情?

3、这些知识包含了哪些方面的知识?

4、是什么事情触发了作者的同情心?

5、对于爱情和知识作者是怎样评价的?同情心呢?

6、对于这一生,作者认为怎么样?

7、小结主题

8、欣赏名人名言

六、追随罗素 有更多的人却说:“我觉得什么都是空的,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广义上的所谓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什么都不想,也想不出来。我承认个人生命的独特性,然而我还是无所事事的。除了空虚还是空虚,要么无聊,要么痛苦,要么麻木。《红楼梦》语:“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保持;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演讲:我为什么而活着

七、结语

许多的事得失成败我们不可预料,也承担不起,我们只需尽力去做,求得一份付出之后的坦然和快乐;许多的选择如果让我们抓住,有可能抵达我们的成功,但我们一次次失去机会,没有关系,那只是命运剥夺了你活得高贵的权利,却没有剥夺你活得伟大的权利!

记住:没有蓝天的深邃可以有白云的飘逸;没有大海的壮阔可以有小溪的优雅;没有原野的芬芳但可以有小草的翠绿!生活中没有旁观者的席位,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的光源,自己的声音!

八、作业

课外阅读一些随笔,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古今中外各层次人不同的生存观。

板书:

带来狂喜

渴望爱情

解除孤寂

我看到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带到天堂 什

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类)

追求知识

知道星星为什么发光(自然)

理解毕达哥拉斯思想的威力(社会)

饥饿的儿童

同情苦难

被压迫被折磨者

回到尘世

无助的老人

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值得

下载我为什么而活着(说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为什么而活着(说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为什么而活着读后感

    爱情,越是将它看得高尚,就越感觉容易亵渎它,就越想珍惜它,它是我们成长一定时期的阶段产物,我为什么而活着读后感。似乎上天给人们的爱情都是被精心安排的,无论你是富有的还是贫穷......

    我为什么而活着读后感

    第一次接触罗素的名著《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文章是在上高中时。因为列选在语文教科书中,所以还是有意无意的阅读了。不过因为那时年少轻狂不识人间情愫为何物。草草阅过几......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知识与能力) 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中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探讨“我为什么而活着”,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执教者:汕头市世贸实验学校 李巧贞 2017.10.2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掌握阅读哲理散文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 1.揣摩文章的语......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把握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读写结合的方法对人生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考和......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说教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

    我为祖国骄傲(说课)

    我为祖国骄傲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为祖国骄傲》是科教版《品德与社会》第三册第第一单元《祖国妈妈,祝福您》中的第一课。本课文是在前两课对我国国庆节、新中国的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