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说课稿

时间:2019-05-13 21:52: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竹石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竹石说课稿》。

第一篇:竹石说课稿

《竹石》说课稿

金涌浩

一、教材分析

《竹石》这首诗是六年级下册中的一首古诗,它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二、教学目标

第三学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所以本节课我定的教学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

三、教法和学法

六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古诗的方法,借助工具书或注释能理解古诗的意思,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的是让学生自学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学生能从表面上理解诗意,但要理解作者刚正不阿的内心世界是一个难点。要解决这个难点,需要从作者的资料、时代背景入手,感悟诗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逐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体会古诗词的魅力和文化蕴涵,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

1、教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我主要通过朗读、感悟、交流等方法,让学生走进古诗,感悟作品的内在蕴涵,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2、学法: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抓住关键词来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结合作者的生平,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从中明白做人的道理。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说一说自己了解的竹子和作者的背景信息

(二)、诵读古诗,体验情感。通过齐读、指名读、跟视频读、老师范读等方式熟读古诗,通过指导朗读方法提高朗读水平。

(三)、抓住关键词感悟竹子和诗人的品格。这首诗通过竹子的品格来写人,在教学中让学生想象竹子生长的环境,总结竹子的品格,再由竹子到人,结合作者的生平资料,知道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受到人格魅力的感染和熏陶。

(四)、课外拓展,收集和展示课外关于竹的诗,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五)、巩固和背诵

(六)、小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郑燮的这首题画诗《竹石》,让我们感受到了竹子的坚忍不拔,作者也由此借物喻人,表达了自己的刚正不阿,不畏风浪,不怕打击的顽强精神。联系到我们自己,人的一生中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当你遇到这些困难的时候,你会想到这首诗,一定会给你增添面对困难的勇气。也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做一个坚忍不拔的人!

第二篇:竹石说课稿

《竹石》说课教案

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艺术园地一朵奇葩,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探讨的是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五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竹石》。

一、教材分析

1、强调诵读,读出节奏,读出轻重,读出韵味。

2、体会诗歌感情。

3、品味字句,体会诗歌语言精妙。

4、体会诗的意境、情趣,要有一定自读和初步赏析诗歌的能力。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基础较差、文学底子薄,各方面能力相对低下。没有学习诗歌的意识和方法,教学目标制定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情况,我定出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情感性。

2、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

3、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目标2是对方法理解,为重点。难点是目标3,由学生自身弱点和学

生对教材适应情况决定的。

四、教法学法

新的语文教材更为注重学生想像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发现理论中认为:“应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过程中去。”叶圣陶也有理论:“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 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活跃好动,再加上诗歌教学一定的难度性。必然采用灵活多样、形象直观的方法突破难点。方法定为:

1、情境法(直观画面,音乐)

2、诵读法(反复诵读)

3、讨论法(交流体验)

4、竞赛法(提高兴趣)

五、教学过程(穿插媒体分析)

(一)预习

预习要求:①熟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②了解诗人及创作背景

通过课前预习对新课有一个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顺利进行作准备,并且可以培养学生读书习惯。提高释词识字能力。

(二)学习诗歌,授之以渔

1、第一步,导入新课。

由学生熟悉的诗句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流动的春景为课堂创设情境读诗

想诗

解诗

赏诗

悟诗

2、介绍诗歌方法,授以新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一方法符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并且遵循了循序渐进的规律。

3、用方法学习本诗。

“读诗”——

利用多媒体声、像具备的特点,展开诗句所对应的图景。学生跟着读可读出节奏、读出轻重音。在朗朗书声里,在生动的画面中学生快乐的学习着。

“解诗”——

①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②说说诗大意。

③找出诗中所绘景物并且寻求游踪。

这一步由学生讨论完成,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解诗是解作者、解诗意,对初中学生而言通过这一步骤可以拓展知识面,同时为后几步的学习贮备力量。它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悟诗”——

①景中有情吗?将你感触到的说给同桌听。

②自由诵读,融入诗情(配乐)。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可见景产生于

情,情是作品的灵魂。悟也就是悟诗情。以情为桥梁与诗人交流容易产生共鸣,体会到了情才会看到诗词的精妙。这一步我仍然让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将诵读作为手段来让学生悟情。这样学生口、脑并用,在热热闹闹的课堂里大胆的发挥。

“赏诗”——

①点击赏诗办法

a、抓字眼(抓关键字,美词美句)b、品诗情(如游子思乡情、忧国忧民情、热爱自然之情等 c、现画面(找出隐藏着的图画)

②赏析诗歌(写、画)

叶圣陶曾说:“文学鉴赏犹如采矿,你不动手,自然一无所获,只要你动手,就会采到晶莹的矿石。”让学生将体会到的用笔写下来,或者鼓励他们用画笔将脑海中已有的图画勾勒出来,这样,他们是会有所收获的。在他们寻找美的过程中,表达与创造已经和谐统一。“想诗”——

请一位“小导游”,在“导游”描绘的春景中插上想像翅膀飞翔观光。伴着跳动的旋律,学生心儿也会随之跳动。这时候他们获得的不再仅仅是呆板的挂图,而是着有情感的活生生钱塘湖春景。

“读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用竞赛形式让学生进行诵读。这一读不仅把前几个环节有机衔接了起来,在书声里,诗情、诗意、诗韵综合感受。同时,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是最后一步,也是总结

性一步。

(三)延伸性阅读

用捕鱼方法捕鱼是教学最终目的。这一阶段是知识的巩固运用性阶段,同时也是能力深化培养的阶段。用本课所授方法自学此词可以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六、总结

1、这堂课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例子的原则。

2、具有实践性。篇二:竹 石

竹 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石》的作者是郑燮(1693——1765),又叫郑板桥,他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能诗善画,以画兰竹出名。

郑燮曾经担任过山东范县、潍县的知县,当官时因替老百姓办理赈灾救济,得罪了富豪和有权人,他不得已辞官回家,以卖画为生。

这首诗原来是一幅画的题诗,后来渐渐流传开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讲的是翠绿的竹子牢牢地生长在青山上面,它的根须深深地扎在破损的岩石缝隙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讲的是长在岩石缝隙里的竹子,经受了千百次的磨难,依然坚韧不拔,任凭你从四面八方刮来阵阵狂风。

诗人用“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和“破岩”比喻竹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而竹子仍然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还要“立根破岩中”,把根深深地扎进去。诗人借竹子的这种精神,抒发了他不畏磨难,坚韧不拔的乐观人生态度。我也要学习竹子的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

破岩:破裂的岩石。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任:任凭。

尔:你。

译文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也是一首题画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

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注释] 1.《竹石》是一首题画诗。2.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不松口一样。3.磨:折磨。坚劲:坚定强劲。4.尔:那。这句意思说:随那东南西北风猛刮,也吹不倒它。??[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

摇的品格。??[作者简介] ??郑燮(音谢)(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著名书画家。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

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竹石》说课稿

各位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鄂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诵读《竹石》。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

二.设计理念

新课标阶段目标中提出:低年段以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所以我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想象力,让他们反复的读古诗,利用课件的形象性帮助学生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初步感受诗人的借竹咏人。

三.教学目标

1、认识“破、磨、击、尔、南”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

1、教法。根据学生的特点,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学法,图文结合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来体会诗中的景象。

2、学法。学生通过看图片感受,反复吟诵,来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这首诗的诗中有画,具有形象性、可感知性,就从这一处入手,我设计了以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出示《梅花》)导人:大家还记得这首诗吗?

2、学生读诗。

3、师:这是一首赞美梅花的诗,今天刘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首赞美竹子的诗。(出示课题,让学生读课题,注意把字音读准。)

二、初读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自由读诗,自学不认识的字。(教师进行巡视,提醒学生把宇音读准)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教师引导学生互评。

4、教师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破 磨 击 尔 南

咬定 破岩 千磨万击 坚劲

5、小组齐读古诗,读流利。

三、读诗悟情

1、师:平时你们见过竹子吗?见过的同学给大家说说竹子是什么样子的呢?(生答)师你们想不想亲眼看看竹子?(出示课件各种各样竹子的图片)2.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竹子吗?我们的大画家郑燮也非常喜欢竹子,他还画了很多竹石图呢!(出示课件竹石图,边播放边简介诗意)

(播放音频《竹石》)

3.学生练读1、2句,师指导; 4.学生练读3、4句,师指导.5.全班齐读。跟着诗人一起读。(播放音频)6赛诗会。

7、练习背诵古诗。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交流好的背诗方法。

四、课后延伸

自然界中有好多植物都具有优秀的品质,诗人们时常写诗来赞美它们。课后读读《青松》。下次课大家来交流学习体会。

板书设计: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以上是我对教学古诗《竹石》的一些设想,望各位评委老师不吝赐教,谢谢!篇三:《小石潭记》说课稿

《小石潭记》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代借景抒情散文。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这一单元是本册课本的第二个文言文单元,选入了四篇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编入这类文章意在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同时能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色,触摸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脉搏,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教学这篇美文,应注重在诵读中品味语言,体验情感,发展语感,结合亲身体验加深对写景抒情类文章的体会和理解。《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游记散文,山水游记,这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他的山水游记在意境构造与表现技巧上很有特色。对景物的描绘不仅能肖其貌且能传其神,常结合自己的遭遇寓情于景,别具味外之味。由意在宣泄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教学《小石潭记》,既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要帮助学生体会柳宗元游记散文的凄美特色,体会其意境美、艺术美。

二、教学目标

教学本课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游记散文的兴趣和能力,学会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对游记散文的欣赏能力。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新课标提出了这样的基本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它又在“实施建议”强调,初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所任教的八年级学生通过近两年的文言文学习,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已基本养成查阅资料、圈点勾画、归纳整理的良好习惯,也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赏析能力,自主、自立、自学的意识逐渐增强,但学生的这种习惯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浓,学生的理解、欣赏、迁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课程、单元要求,结合课文特点及学生的发展需要,我预设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能熟练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观察、质疑、鉴赏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过程方法:通过诵读品味,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情感态度:领略小石潭寂静、幽美的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的抑郁忧伤的感情。

●重点: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原因,并尝试将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以致用。

三、教法学法

文言文教学中选择学生需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既要“求活”又要“求实”。为此我对学生文言文学习的情况作了调查,反馈如下:

于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培养,学生活动体现自主性,教师活动重在激发思维性,课堂在于问题探索、交流、生成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是将学生“被 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的有效途径。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朗读式:朗读之于文言文,犹如活水之于游鱼,必不可少。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发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效率,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质疑式:对文章的词句疏通、内容理解、写法意境等方面的疑难提出问题进行探究。鉴赏式:利用图片鉴赏及情境重现的形式引发对课文的深入探究。整理式:利用“研讨与练习”一梳理文章的游览顺序、景色特点、作者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也为背诵作铺垫。利用反思笔记整理文言文的重点词句,总结学习过程、结果及方法。

整体思路是:自主预习——导入新课——朗读疏通——质疑积累——鉴赏诵读——总结拓展(读——思——赏(悟)——结)本文由于时代背景遥远、文言词汇艰深、作者寄予于景的感情难以把握,因此设计了自主预习这一环节,消除阅读障碍。

自主预习: 熟读课文及《永州八记》中的有关文章(下发《钴姆潭西小丘记》《始得西山宴游记》等文章)疏通课文,圈画重点疑点,做好自学笔记。并根据自己的条件兴趣自主选择以下研究任务:

诗文组:搜集关于柳宗元的诗文,并选出一些诵读,向同学推荐。

资料组:搜集有关柳宗元及作品《小石潭记》的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所处的时代与环境。

录音组:选择合适的音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搞好配乐朗诵录音。

图片组:搜集与文中景色相关的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前准备交给学生做,可一举多得,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学会自学,学会合作。

四、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欣赏当代文化名人余秋雨《柳侯祠》中对于系列山水游记《永州八记》的高度评价,导入新课《永州八记》第四篇——《小石潭记》。然后学生自渎提示语进入课文。

因为这段评价和提示语不仅提示了写作背景、文章内容,暗示了作者情感,能为学生学课文作背景、情感铺垫,而且语言很有吸引力,余秋雨的深情评述,易感染学生。提示语亲切,像导游一样引领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文本。

2、朗读疏通

①示范朗读。导入后音乐响起(高山流水音乐),老师声情并茂地地配乐朗读课文。

②自读课文。布置要求:读准字音,不读错字;读通句子,不读破句;读顺文章,不打疙瘩。具体方法:一人读书,一人发现读音或停顿有错误,随时指出来,两人都拿不准的地方借助注释词典,讨论统一意见。

③全班齐读或推荐朗读好的学生读。

设计意图:因为这篇文章的生字难句、多音字较多,学生难以读好。

示范朗读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熏陶感染,初步领略文章的文字美、情景美,尽快进入自主朗读的状态,同时帮助学生矫正自己的朗读,起到示范作用。两人小组的朗读,激励学生人人参与,既互相系检查了预习又促使学生自己进行查漏补缺。

最后的齐读进一步体验了朗读的语感、气势。

④四人小组交流:交流预习过程中的疑难词句及重点词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新词等),看注释、查词典、翻资料,疏通全文,逐字逐句理解。并根据利用“研讨与练习一”梳理文章的游览顺序、景色及特点、作者感受。老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解决语言积累问题,养成“眼到、手到、心到”良好阅读习惯,提高课堂阅读效率。

3、质疑积累

①质疑问难:学生提出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在黑板上归类板书,然后引导学生集体讨论解决。完善自学笔记。设计意图:“读书贵有疑”,学生在质疑中往往会闪现智慧的火花,使课堂“出彩”,同时这也是师生互动、共同进步的过程。

4、鉴赏诵读

①出示图片鉴赏

柳宗元的妙文引得古往今来无数墨客游人去寻访永州城内外这些山山水水、草木竹石。不过,如今除了县西2公里处的西山依稀可辨外,作家笔下的遗迹都难以寻识。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老师及同学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并拍摄了一些照片,你觉得这些图片能体现文中的情境吗?如果能,从文中找出依据说明,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所表述的内容,进行还原性阅读,同时激发起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去领悟文章的氛围、意境、感情基调,进行创造性阅读。

在鉴赏过程中,突破难点:(质疑: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资料组展示搜集成果。)同时结合图片有感情的朗读有关语句并尝试背诵。

②复述赏析

他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令人向往。《小石潭记》这篇文学作品,也是一件艺术品。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那 么请我们用欣赏的眼光观赏这副作品,用自己的语言展现相关的画面。

利用“研讨与练习”二,品读第二自然段,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种景致。当堂展示评价。评价中对学生复述中“精确的词语、形象的修辞、合理的想象、凄美的意境”作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同时还可建议学生改变一下常规顺序、安排合理的结构、运用文中的恰当写法(如动静结合、特写镜头、侧面描写等)。当然对学生不符合文意的地方也要作出矫正。评价时老师把复述的方法归纳在黑板上。学生根据这些方法修改。之后让学生想象自己描绘的画面,背诵原文中的精彩段落。播放学生的录音朗读。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读,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熏陶,在读中迁移。

诵读是内化的过程,赏读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更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5、总结延伸

1、整理反思笔记,准备做练习检测。(课内完成)

易读错写错的字音、字形:

作者作品背景:

重点字词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新词等)

疑难及主题探究:

方法改进:

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复习反馈,使学生的整理归纳、反思评价成为习惯。

2、选读《永州八记》中的文章,选择自己喜欢的篇目或段落写好书面复述。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范围,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色、写法有整体的印象、初步的探究,对复述的方法(情景交融的写法)能学以致用。

3、配乐朗诵并录音(可回家作业)回校展示播放

我校英语学科教学中通过建立录音档案,提高口语能力,效果良好,语文“古诗苑漫步”诗歌朗诵中,有些同学的录音展示,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于是有学生向我提议文言文朗诵背诵也可采用此法。我认为这一方法可行,让学生充分运用现代手段进行自我评价,在评价中提高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还可作为形成性评价把学生成果存入档案袋。

4、推荐阅读余秋雨《柳侯祠》,更广更深地走进柳宗元,让学习成为一个延续的过程,让学生带着欲望走进课堂,又带着新的欲望走出课堂。

以上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教学环节的设计力求体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

“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努力的目标。

努力使课堂变成“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让课堂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的“生态环境”。篇四:《小石潭记》说课稿

《小石潭记》说课稿

南津中心学校 徐玲儿

一、教材内容

《小石潭记》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古代借景抒情散文。课文作者通过仔细入微的观察,运用多种技巧,生动地描绘出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这一单元是本册课本的第二个文言文单元,选入了四篇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编入这类文章意在继续培养学生借助提示、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增强语感,同时能体会游记散文借景抒情的特色,触摸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脉搏,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教学这篇美文,应注重在诵读中品味语言,体验情感,发展语感,结合亲身体验加深对写景抒情类文章的体会和理解。《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一篇游记散文,山水游记,这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他的山水游记在意境构造与表现技巧上很有特色。对景物的描绘不仅能肖其貌且能传其神,常结合自己的遭遇寓情于景,别具味外之味。由意在宣泄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教学《小石潭记》,既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要帮助学生体会柳宗元游记散文的凄美特色,体会其意境美、艺术美。

二、教学目标

教学本课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游记散文的兴趣和能力,学会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提高对游记散文的欣赏能力。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新课标提出了这样的基本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它又在“实施建议”强调,初中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所任教的八年级学生通过近两年的文言文学习,初步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已基本养成查阅资料、圈点勾画、归纳整理的良好习惯,也具有一定的分析、概括、赏析能力,自主、自立、自学的意识逐渐增强,但学生的这种习惯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浓,学生的理解、欣赏、迁移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根据课程、单元要求,结合课文特点及学生的发展需要,我预设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能熟练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观察、质疑、鉴赏能力,学会多种描写景物的技巧。

●过程方法:通过诵读品味,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情感态度:领略小石潭寂静、幽美的景色,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理解作者失意被贬、寄情山水的抑郁忧伤的感情。

●重点: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原因,并尝试将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以致用。

三、教法学法

文言文教学中选择学生需要的有效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既要“求活”又 式学习着眼于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的培养,学生活动体现自主性,教师活动重在激发思维性,课堂在于问题探索、交流、生成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是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化为“主动学习的探索者”的有效途径。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朗读式:朗读之于文言文,犹如活水之于游鱼,必不可少。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发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效率,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质疑式:对文章的词句疏通、内容理解、写法意境等方面的疑难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鉴赏式:利用图片鉴赏及情境重现的形式引发对课文的深入探究。

整理式:利用“研讨与练习”一梳理文章的游览顺序、景色特点、作者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也为背诵作铺垫。利用反思笔记整理文言文的重点词句,总结学习过程、结果及方法。

整体思路是:自主预习——导入新课——朗读疏通——质疑积累——鉴赏诵读——总结拓展(读——思——赏(悟)——结)

本文由于时代背景遥远、文言词汇艰深、作者寄予于景的感情难以把握,因此设计了自主预习这一环节,消除阅读障碍。

自主预习:

熟读课文及《永州八记》中的有关文章(下发《钴姆潭西小丘记》《始得西山宴游记》等文章)疏通课文,圈画重点疑点,做好自学笔记。并根据自己的条件兴趣自主选择以下研究任务:

诗文组:搜集关于柳宗元的诗文,并选出一些诵读,向同学推荐。

资料组:搜集有关柳宗元及作品《小石潭记》的背景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所处的时代与环境。

录音组:选择合适的音乐,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搞好配乐朗诵录音。

图片组:搜集与文中景色相关的图片。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前准备交给学生做,可一举多得,培养综合学习能力,学会自学,学会合作。

四、教学环节

1、导入新课

欣赏当代文化名人余秋雨《柳侯祠》中对于系列山水游记《永州八记》的高度评价,导入新课《永州八记》第四篇——《小石潭记》。然后学生自渎提示语进入课文。

因为这段评价和提示语不仅提示了写作背景、文章内容,暗示了作者情感,能为学生学课文作背景、情感铺垫,而且语言很有吸引力,余秋雨的深情评述,易感染学生。提示语亲切,像导游一样引领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文本。

2、朗读疏通

①示范朗读。导入后音乐响起(高山流水音乐),老师声情并茂地地配乐朗读课文。

②自读课文。布置要求:读准字音,不读错字;读通句子,不读破句;读顺文章,不打疙瘩。具体方法:一人读书,一人发现读音或停顿有错误,随时指出来,两人都拿不准的地方借助注释词典,讨论统一意见。

③全班齐读或推荐朗读好的学生读。

设计意图:因为这篇文章的生字难句、多音字较多,学生难以读好。

示范朗读使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熏陶感染,初步领略文章的文字美、情景美,尽快进入自主朗读的状态,同时帮助学生矫正自己的朗读,起到示范作用。两人小组的朗读,激励学生人人参与,既互相系检查了预习又促使学生自己进行查漏补缺。

最后的齐读进一步体验了朗读的语感、气势。

④四人小组交流:交流预习过程中的疑难词句及重点词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新词等),看注释、查词典、翻资料,疏通全文,逐字逐句理解。并根据利用“研讨与练习一”梳理文章的游览顺序、景色及特点、作者感受。老师巡回指导。

设计意图:解决语言积累问题,养成“眼到、手到、心到”良好阅读习惯,提高课堂阅读效率。

3、质疑积累

①质疑问难:学生提出讨论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在黑板上归类板书,然后引导学生集体讨论解决。完善自学笔记。

设计意图:“读书贵有疑”,学生在质疑中往往会闪现智慧的火花,使课堂“出彩”,同时这也是师生互动、共同进步的过程。

4、鉴赏诵读

①出示图片鉴赏 柳宗元的妙文引得古往今来无数墨客游人去寻访永州城内外这些山山水水、草木竹石。不过,如今除了县西2公里处的西山依稀可辨外,作家笔下的遗迹都难以寻识。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老师及同学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并拍摄了一些照片,你觉得这些图片能体现文中的情境吗?如果能,从文中找出依据说明,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章所表述的内容,进行还原性阅读,同时激发起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去领悟文章的氛围、意境、感情基调,进行创造性阅读。

在鉴赏过程中,突破难点:(质疑: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资料组展示搜集成果。)同时结合图片有感情的朗读有关语句并尝试背诵。

②复述赏析

他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令人向往。《小石潭记》这篇文学作品,也是一件艺术品。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那么请我们用欣赏的眼光观赏这副作品,用自己的语言展现相关的画面。利用“研讨与练习”二,品读第二自然段,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这种景致。当堂展示评价。评价中对学生复述中“精确的词语、形象的修辞、合理的想象、凄美的意境”作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同时还可建议学生改变一下常规顺序、安排合理的结构、运用文中的恰当写法(如动静结合、特写镜头、侧面描写等)。当然对学生不符合文意的地方也要作出矫正。评价时老师把复述的方法归纳在黑板上。学生根据这些方法修改。之后让学生想象自己描绘的画面,背诵原文中的精彩段落。播放学生的录音朗读。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读,在读中积累,在读中感悟,在读熏陶,在读中迁移。

诵读是内化的过程,赏读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更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

5、总结延伸

1、整理反思笔记,准备做练习检测。(课内完成)

易读错写错的字音、字形:

作者作品背景: 重点字词整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新词等)疑难及主题探究:

方法改进:

设计意图:让学生及时复习反馈,使学生的整理归纳、反思评价成为习惯。

2、选读《永州八记》中的文章,选择自己喜欢的篇目或段落写好书面复述。设计意图:拓展阅读范围,对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色、写法有整体的印象、初步的探究,对复述的方法(情景交融的写法)能学以致用。

3、配乐朗诵并录音(可回家作业)回校展示播放 我校英语学科教学中通过建立录音档案,提高口语能力,效果良好,语文“古诗苑漫步”诗歌朗诵中,有些同学的录音展示,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于是有学生篇五:小学课文《坐井观天》说课稿

《坐井观天》说课稿:

一、说教材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青蛙和小鸟争论天的大小,告诉我们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是,是不对的,《坐井观天》位于本单元四篇课文中的第三篇,上承《捞月亮》、《狐狸和乌鸦》下跟《小马过河》。它处于由知识的学习向知识的运用转化的过渡位置,因此,它是本单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着重理解“坐井观天”、“大话”、“无边无际”等词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坐井观天”这个成语的比喻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课文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是教学的重点。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创新点

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可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1)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2)做实验,体验“观天”。学生用纸圈成筒体会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有井口大”,是因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从而揭示寓意;(3)借助情境,动画演示小鸟漫游,体会小鸟见多识广;(4)设计“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

二、说教法

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再有,低年级学生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为贴近学生实际,可采用简笔画、录像、动片演示等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依据新课标的精神,我运用了谈话法、对比法、表演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被大大激发,其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本课时,指导学生自由选用“读、说、背、演”等学习方法,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情境、直观理解、做实验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习惯。

四、说练习

生练说,抓重点词让学生练说,想象青蛙跳出井口后练说;(3)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引读等形式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4)布置学习课后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延伸课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说过程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体现以读为本,以读促学教学方法,注重看、听、说、读、练的教学思想,可安排两个课时完成。下面具体说第一课时的教学步骤: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从学生实际生活中,所见到事物谈起,说自己认为天有多大,引入课题,释题质疑。

(二)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借助图片动画弄懂“落”、“井沿”,在简笔画中贴图找青蛙与小鸟的位置。

(三)指导朗读,启发想象。重点引导体会问号和感叹号的语句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从小鸟漫游的画面想象走过的地方,领悟出小鸟眼界宽,看得多,见识多。

(四)突出重点,解决难点。(1)通过动作表演理解课文;(2)通过卷纸筒“观天”,懂得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大”的原因。

(五)总结学法,引导自学。检查效果,完成练习。

(六)角色表演。假设情境,创造思维,练说:青蛙跳出井口的情境。(七)归纳总结,提示寓意。

六、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利用简笔画和图片吸引学生,理解课文,提示寓言,板书如下:

12、坐井观天

天无边无际

看得多 见得多

天井口大

看得少 见得少

投身新课程改革,激活小学语文教学

民权县老颜集乡渔王庄小学 :胡方霞

正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们践行着光荣而任重道远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从优秀教师们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上,我真切地感觉受到了时代前进的气息,耳濡目染了教学中主体意识,创新意识的巨大作用,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下面本人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与各位同仁共勉。

“把语文还给语文”,这是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教授在《科学与人文的语文教育》座谈会上讲过的一句话,这是顾老对课堂教学层面语文脱离本位现象的忧虑及拷问,提醒我们应回归语文的本真,用学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创设种种教学情境,用“语文”的方式教出浓浓的语文味儿来。那么,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极富“激情”。在语文课中,如何体

二、给学生一个“阅读与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师几乎包办一切,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阅读、交流,也根本没有时间去阅读和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阅读与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教师的第一要务便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涵咏其丰富内蕴,进而学会阅读。这一环节的设计,从学生对文本的初步感悟出发,精心设计“对话”的切入点。通过引领学生亲历文本,多角度,多层次地“读”和“听”,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真正对话。每次的“读”和“听”以及“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都伴随着解读文本的有价值的思考和交流:有把握整体的“思”,有感知细节、发现细节的“思”等,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受、想象、视觉去感受词语的色彩、气息,触摸文字背后的情感,聆听来自老师的、同学之间的不同的真挚见解和来自词句深处的声音。只有闪烁着思考光泽的“读”和“听”及相互交流,才能够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去感悟语言,培养语感,领悟情意,发展思维,才是有效的、厚实的语文阅读教学。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教学中,我让孩子们去充分“展示自己”。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们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第三篇:《竹石》教案

古诗《竹石》 教案设计

古诗《竹石》教案设计

一、教学分析:

(一)性质: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这一经典文化,对提高我们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因而加大诗歌学习的力度是十分必要的。随着教育改革的进展,诗歌教学也在发生着变化。以自学为主,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查字典、看注释、查找资料,动手尝试学生是完全可以读懂诗句,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朗读是学习诗歌的重要手段。许多诗歌的内容往往是在读中感悟的。因此朗读在古诗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让学生在读中认识,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语文课堂中,情感这条线应该始终贯穿于学与教的始终。通过学习,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深入体察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参读互训中升情

(二)特点: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作用:《竹石》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性。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四)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已初步掌握理解和朗读古诗的方法,能够较好地运用搜集资料、查阅工具书、合作探究等方式“自读自悟”学习古诗。本课三首古诗的内容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具有启蒙价值,写法同中存异,不同的背景、不同作者的阅历以及不同的写作目的会给学生造成相当的学习障碍,但诗句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诗意极浓,与六年级学生感性化思维方式相契合,易于被他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二)过程与方法

初读诗文,自主感知;读懂古诗,理解诗意;品读赏析,领悟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三、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难点 :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四、教学方法:串讲法、诵读法、引导分析法

五、教学时数:1课时

六、教学准备:

(一)课前搜集郑燮的故事,有关竹的诗句

(二)课件

七、教学基本过程

(一)导入: 1 看图:图上有什么? 观察比较竹子的样子和生长环境

你觉得那个地方的竹子生命力最顽强?(学生讨论)

我们古代有一个的大书画家也觉得长在石头上的竹子生命力最顽强。你们想进一步了解他是谁吗?

(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

(二)学诗 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4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5 分析古诗

(1)“咬定青山不放松”

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 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

“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2)“立根原在破岩中”

理解“ 立:站立,扎根。立根(把根扎在„„)”。

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通过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 欣赏《竹石图》

初步感受竹子坚韧顽强的精神,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在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读议议,展开想象,再现竹子牢牢扎根在山石间,不怕艰险、顽强生长的情景,深入体会竹子坚韧顽强的品质。

(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④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破岩、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坚韧不拔。)⑤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

⑥读着读着,你对这样的竹子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⑦朗读,读出对竹子的崇敬之情。

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⑧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请自读诗句给这两句诗找出多音字在书上注音,并理解。

“磨”是读mò

“磨——磨砺、磨难、困难” “还”是 读

hái“还是”

“劲”也是多音字在此处是形容词只有读作“jìng”才符合作者的真实意图。“劲”指竹子“挺拔有力、威武挺立”

“坚”是“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意思,坚劲:坚定强劲。击:打击

任:任凭。

任尔:随你。尔,你。

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 “东西南北风” 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④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⑤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三)体情 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

(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

(作者非常喜欢竹子。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4 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小学生现在也要像竹子扎根一样把文化知识的基础打牢固,将来长大了才能经得起社会各行业的磨练,才能有顽强的拼搏精神)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

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五)巩固

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

竹 石

郑燮

板书设计:

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六)布置作业

1.在采集本上用简笔画画一画你心中的竹子,并在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或抄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有关写竹的诗句或像文人墨客们那样爱竹,请你也来赞一赞竹子吧!想好之后写下来。

2.假如郑燮还活着,他现在走到你身边,你会对他说什么?怎样跟他交朋友?写一段话。

3.搜集有关咏竹的诗句。

补充资料,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七)课程小结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凝结体。《竹石》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性。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八、教学反思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第四篇:竹石教案

竹石

教学目的:

1、认识“咬、破、研、磨、击、劲”6个生字,掌握“还、磨”的两种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诵读古诗,感受竹子坚定顽强的精神。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中重点词的释义,翻译句子。

2、领悟这首诗的意义,学习竹子顽强不屈的品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上课之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呢?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个成语的来历呢?

胸有成竹的来历: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 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察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晁(cháo)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晁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可以发现什么?古代“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那么到底竹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呢?

整体感知图画,说说画中的竹子给你的感觉。

那今天老师和大家一块儿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作家简介:郑板桥(1693年11月22日-1766年1月22日),汉族,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原名郑燮,“燮”读音ㄒㄧㄝˋ,字克柔,号板桥,也称郑板桥;乾隆时进士,曾任潍县县令。历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著有《板桥全集》。

板桥居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种种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抱负难以实现,后辞官归田,曾一度卖画度日,生活贫困。

三、初读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2、自由读诗,自学不认识的字。(教师进行巡视,提醒学生把字音读准)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4、教师检查生字、生词的读音。

咬(yǎo)定 破(pò)岩(yán)千磨(mó)万击(jī)坚劲(jìn)

还huán(还给)hái(还有)

磨mó(磨炼)mò(石墨)

5、小组齐读古诗,读流利(配古琴乐)。

四、读诗悟情

1、理解诗中重点词的释义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原来。

破岩:破裂的岩石。

磨:折磨,挫折,磨炼。

击:打击。

坚劲:坚定强劲。

任:任凭。

尔:你。

2、逐句练读。

(1)赏画。竹子长在什么地方?

学生自由读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教师描述诗句的意境:竹子紧紧扎根在岩缝中,好像把青山咬住了一样.一点也不放松。

学生自由读前两句诗,指导学生评读。标准:音准、有感情、韵律美。

(2)赏画想象:风吹来了,雨打来了,竹子害怕吗?

学生自由读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引导学生想象: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

教师总结: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

(4)指名读全诗,学生评读。

(5)经过分析,有人能翻译一下这首诗吗?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挺拔,无论你刮的是东西南北什么风。

3、再次整体感悟古诗。

引导:你喜欢诗中的竹子吗?为什么? 这首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中的劲竹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黑暗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子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4、练习背诵古诗。

学生自由练习背诵,交流好的背诗方法。

四、课后延伸

你们还能找到其它关于竹子的诗句或典故吗? 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

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板书设计:

竹石

郑板桥

板书:

咬定

千磨万击

坚劲

立根

东西南北风

咏物明志

第五篇:竹石读后感

竹石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竹石》,竹石读后感。这首诗,是郑燮写的,整首诗是这样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绿竹生长在青山上是那么牢固,根深深地扎在岩石的缝隙之中。经历了千万次磨炼仍坚韧不拔,任凭你是东南风还是那西北风。我们应该学习它的坚定。

竹子是四季常青的植物,无论在哪个季节,你都能看到它的身影。竹子能够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下来。郑燮的这首诗形象地描绘出了竹子扎根在岩石缝中,不惧怕外界环境的艰险,努力生长,表现出竹子坚韧不拔的特点。同时也赞颂了社会中坚强不怕打击的人的精神,是作者心声的自然流露。

当春天还没到来,竹子就在地下萌发了。第一场春风拂过,竹子就好像一把把利剑一样,穿过顽石,刺破硬土,穿上绿色的竹衣,准备直插云天,不畏艰险,坚韧不拔。颀长的竹干,虽然纤细,那并不孱弱。狂风来了,竹子横眉冷对,毫不在意,在风的呼啸中依旧快乐的舞蹈着。暴雨来袭,竹子也充分显示着高洁的品格,不为之所动。

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顽强生命力,这是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一种品格。我想这种品格就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需要这种精神。

这时,我们不禁想到了禁烟英雄林则徐,他把国家的兴亡放在了自己的心中,时刻也不松懈。面对鸦片泛滥,国家的大厦岌岌可危的时候,他毅然冒着危险来收缴鸦片,逮捕烟贩,采取严厉的措施逼外国烟贩交出鸦片。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冒起的滚滚浓烟,昭示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决心和矢志祖国富强的信心。外敌的软硬兼施,也没有磨灭中国人富国强民的决心。

林则徐的作为惊天动地,给当时行将就木的中国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他领导的禁烟运动,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这不就是竹子的精神的真实写照吗?

从小到大,我读过很多借物言志的诗。今日,我又学习了一首叫《竹石》的诗。

它讲的是生长在岩石的破缝中的竹子在千种磨难万种打击的日子里顽强不屈的生活着。的确,在狂风暴雨中,那些花儿也被打落了很多花瓣,树的枝杆也让风刮断了,可竹子还是傲然挺立着,从中脱颖而出。

这首诗使我明白了竹子十分顽强地战胜恶劣生存环境的精神。比起竹子来我就自愧不如了,就拿那件事来说吧。那次,我看到一道求三角形两个角度数的题目,它只告诉了一个角的度数等有限的条件。我费了很大的劲儿做这个题目,可还是百思不得其解,就在这时,我想到了书后面有正确答案,就想抄袭。说起来还真不好意思了。

从今天起,我一定要学习竹子顽强的毅力,不再做临阵退缩的人。

【扩展阅读篇】

所谓“感”

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

格式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读后感《竹石读后感》。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

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

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

(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

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

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

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

(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下载竹石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竹石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竹石 教案

    《竹石》教案 一、情境导入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在上课之前啊,老师想考考同学们,敢接受我的挑战吗?注意听咯。 师:“花中四君子”指的是哪四君子? 师:没错,花中四君......

    竹石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竹石》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自读自悟,能理解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凭借古诗诗句,感受古诗美的意境,是学生......

    竹石预习题

    《竹石》预习题 1、背诵古诗。 2、思考: (1)、花中四君子指 (2)、岁寒三友指 、查找有关作者郑燮的资料?、题目:(竹石,指 、试着用通过预习你读懂了那些内容? 我读懂了,(词) 我......

    竹石读后感[全文5篇]

    当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竹石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竹......

    竹石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语文课堂要体现开放襟怀,把课外的学习引进课内,使古诗的教学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而且诗人的生平与他诗作蕴涵的精神一脉相承,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

    竹石(带拼音)

    竹石 郑燮 yǎo 咬 lì dìng qīng shān 定 gēn 青 yuán 山 zài bù 不 pò fàng sōng 放 松 ,yán zhōng 立 根 qiān mó 千 磨 rân ěr 任 尔 原 在 wàn jī 万......

    读《竹石》有感

    从小到大,我读过很多借物言志的诗。今日,我又学习了一首叫《竹石》的诗。它讲的是生长在岩石的破缝中的竹子在千种磨难万种打击的日子里顽强不屈的生活着。的确,在狂风暴雨中,那......

    古诗感想竹石

    《竹石》读后感 四年三班: 陈科元指导教师:石伟华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郑燮的《竹石》形象地描绘了竹子咬住青山不肯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