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科学教案

时间:2019-05-13 21:38: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年级科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篇:一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一起学科学

星眨眼,气球飘,我有很多“小问号“。多动手,勤动脑,科学课上探奥妙。1.走进科学课

一、教学要求:

1、收集有关科学和科技发展的资料,明确科学课研究的对象和学习的知识内容。

2、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3、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2、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⑴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名字? ⑵知道哪些我国科技项目?

2、学习新课;

(一)科学课上要做什么?

1、谈话,简述科学的意义,科学课研究的对象。

2、分析科学家取得某项成就的原因。

3、具体说出科学家的哪些精神值得自己学习,(二)活动过程:(1)

1、看书第二页。

2、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等得了什么?

3、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同位互相交流。

4、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

(三)活动过程:(2)1.拿出带来的叶片观看一下,叶子是什么样的? 2.小鱼为何改变了方向?(课本第三页)

3、小组代表说发现。

4、教师小结:我们要从小热爱科学,善于观察与思考,能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答案及追求真理。

四、拓展活动 听科学家的故事。学生互相讲。2.我的“小问号” 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研究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研究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 不同颜色的小动物玩具,图片等等。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初步感悟

1、师:我们在这么美的大自然中,亲近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同学们的心情怎么样?

2、组织学生交流。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1、师:老师这儿有几样物品,你能提出小问号吗?

师出示:黄色、红色、绿色的玩具、小车等。谁来提问?学生自由提问(只要学生能够根据物品或者是提示提出问题即可,不管问题有没有答案,问题是否科学,都可以。)

2、师:是啊,小车为什么能跑,青蛙为何能跳,这一个个美丽的小问号是多么有趣啊!我们来说说听听。学生各抒己见。

3、师:我们可以自愿组合成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分组,选好组长)

4、全班汇报:

5、看课本第五页的图画,你有哪些“小问号”?(1)彩虹是怎样形成的,有哪几种颜色?(2)鸟类是怎样繁殖的?......(3)全班汇报,共同揭秘。对于可以解决的问题,老师可以积极发动学生,师生一起解决。

三、拓展活动(课后作业)

在课后进行观察,把自己的“小问号“记录下来,我们下一节课讨论。

第二单元 我们怎么知道 用眼看,用鼻闻,靠耳听声音。用舌尝,用手摸,观察方法多。3.看一看

教学目标:认识眼睛,以及它们的作用,知道眼睛的重要性。准备材料: 镜子 七巧板 图片 教学建议:

学生戴眼罩的时间不宜过久,可能会造成感觉不适。教学过程:

1、导入一 教师:(播放动画)蒙蒙诺诺是怎么找到自己照片的啊?小朋友们闭上眼睛,你们还能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吗?,往四周看一看能看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眼睛的重要性)

2、导入二 活动导入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安静。仔细听一听,听见什么声音了吗?那么现在请你们把耳朵捂住,还能听见吗?听得清楚吗? 活动: 小眼看世界(1).戴上眼罩,体验黑暗

教师:(分发材料)你看得见吗?能走路吗?(引导体验黑暗带来的不便)教师:下面老师要请一个小朋友上前,戴着眼罩,穿过这些障碍物,看看会怎么样。(在教室前面摆法一些椅子等障碍物,摆放2-3个即可,同时老师在旁边注意保护,以免学生跌倒磕碰)(2).眼睛的作用

教师:刚才戴上眼罩的小朋友走的跌跌撞撞的,谁说一下这是为什么呢?(鼓励幼儿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进一步让幼儿体验黑暗,明白眼睛的作用)教师: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好,所以我们要爱护我们的眼睛,还要关心和帮助眼睛看不到的人,对不对?(引导小朋友爱护眼睛,培养小朋友助残意识,关心帮助残障人士)

3、评估

(1).是否知道眼睛的作用。(2).是否参与了眼睛的游戏。

4、小结:师谈话说如何保护自己眼睛和耳朵

4、延伸: 图片有哪几种动物(9页大象图)教学反思: 4.听一听 教学目标

认识眼睛和耳朵,以及它们的作用。知道眼睛和耳朵的重要性。材料准备 水杯、瓶子、沙、石子等。教学建议:

在进行声音的游戏的时候,尽量选择周围相对比较安静的环境中进行。教学过程

一、现在请同学们安静。现在仔细听一听,听见什么声音了吗?那么现在请你们把耳朵捂住,还能听见吗?听得清楚吗?

二、听声辩音比赛

(1).请学生聆听几种乐器的声音,并尝试记住这些声音的特点 教师:刚才小朋友们听到了哪些乐器的声音?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呢?(配合幼儿回答演奏乐器,引导幼儿回忆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2).让学生在戴着眼罩的情况下,辨别几种乐器的声音 教师:这边的小朋友戴上眼罩,老师演示乐器,这边的学生当评委。(将学生分成两组,第二轮轮换进行,让学生辨认乐器的声音)教师:老师请出一个小朋友来演奏乐器,让戴着眼罩的小朋友猜测是哪种乐器的声音,好不好?(引导幼儿探究声音的兴趣,体验耳朵的重要性。)

三、评估 1.是否知道耳朵的作用。2.是否参与了耳朵的游戏。

四、延伸 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一个“盲人摸物”的游戏。小朋友和爸爸妈妈轮流来体验闭着眼睛摸东西的感觉。教学反思: 5.摸一摸 教学目标: 1.能力。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冷热、软硬、粗糙、光滑等特征,发展感知

2.帮助幼儿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3.培养幼儿用手触摸感知物体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用手感知物体的特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 教学准备:

每人一套材料:三支彩笔,复印纸、纸板、砂纸 方法与手段:讨论法、问答法、游戏法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动手触摸的兴趣。

师:请你用手摸一摸自己的皮肤,说说你有什么感觉?(引导说一说摸过的什么感觉,引导说完整句。)学生自由操作,并各自发表意见。

二、引导幼儿通过触摸,感知物体的不同特征。1.师:你准备的东西摸上去感觉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捏捏毛巾和纸板有什么不一样?摸摸砂纸的正面和反面又有什么不同? 引导幼儿说出软硬、光滑、粗糙等词汇。

师:我们能用手摸出软、硬、光滑、粗糙,你们的小手真能干!2.教师继续提问: 现在请你用手摸摸自己身上,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3.再摸摸其他物品 从箱子中任意摸出一种物品,说说它的特征。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用手摸一摸物品,说一说事物的特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尝试用几个词表达自己的感觉,帮助学生从物体的

多方面感知特征与表达。

三、引导学生讨论,扩展经验。1.准备1—2个学生没有触摸过的东西。

师:你怎样才能知道这些东西是冷的、热的、软的、硬的、光滑的还是粗糙的?那么谁来试试?

引导幼儿回答用手摸摸捏捏并请几位小朋友上来捏一捏,摸一摸。2.教师继续提问:你还摸过什么东西?他们摸上去有什么感觉?说出来告诉大家。

四、活动延伸:

回家蒙上眼睛,摸一摸,分辨出爸爸、妈妈。教学反思:

首先,我让幼儿直接动手操作,激发幼儿触摸的兴趣,并明确从各物体获得的感知。接着,引导幼儿摸摸物品,感知冷热、软硬、粗糙、光滑等相对的特征,进一步感受各特征。通过摸摸自己和摸摸教室里的物体,幼儿感知物体的不同特征。然后,再以幼儿没有碰触过的物体、曾经碰触过的物品、看到的教室外的物体展开讨论,拓展幼儿的经验。最后,我以游戏进行延伸,让幼儿通过触摸物体进行猜测,加深幼儿对物体特征的印象。活动中,绝大多数幼儿能够用一个词描述物体特征,但并不能自主地使用两个及其以上的词语描述。今后我会加强幼儿从多角度描述物体特征的能力。6.闻一闻,尝一尝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感官,学习用鼻子、眼睛、嘴巴来辨别各种液体。

2、愉快的参与活动,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觉。教学准备:

1、无色透明的液体(开水、酒精、白醋)。

2、黑色的液体(咖啡、可乐、酱油)。

3、气味较为浓烈的水果(苹果、柠檬、石榴)

4、透明一次性杯子若干、带盖塑料杯若干。教学过程:

1、老师:“听说森林里的小动物要举行一个问答比赛,你们想参加吗?”请学生尽快举手回答问题:(1)什么动物的鼻子最长?(大象)(2)什么动物的鼻子像圆形?(小猪)(3)什么动物的鼻子最灵敏?(小狗)

2、把实验材料(苹果、柠檬、石榴)放在桌上,让学生蒙住眼睛,闻闻气味。

3、请学生说一说刚才闻的是什么,然后摘下眼罩验证。

4、将三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开水、酒精、白醋)放在桌子上,先请学生猜杯子里装的是什么,然后请幼儿闻一闻,区分开水、酒精、白醋。引导学生发现鼻子对认知物体的作用。

5、将三种黑色的液体(咖啡、可乐、酱油)放在桌上,提问:“我们除了通过视觉、嗅觉来辨别各液体,还有什么方法呢?”引导学生通过尝一尝来辨别各种液体。

6、小结辨别物品的方法: 闻、尝都是在观察。第三单元 玩中学

推小车,捏彩泥,玩中发现小秘密。玩磁铁,分铅笔,我能解决小问题。7.玩磁铁 教学目标:

1.在游戏中,了解磁铁同极排斥、异极相吸的特性。2.能在主动探索、反复尝试中找出磁扣的南北极。3.在合作游戏和探索活动中感受玩磁铁的乐趣。教学准备:

条形磁铁、U形磁铁若干,磁扣人手一个,磁铁玩具 教学过程:

一、探究磁铁同极排斥、异极相吸的特性 1.情境导入,激趣

师:小队员们,又到了我们一起“学科学,大闯关”的活动了,大家有没有信心闯关成功?别忘了我的口号是“科学泡泡,动手动脑;玩转磁铁,探索奥妙!”大家准备好了吗?有没有信心们?好,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闯关游戏。2.探究知道新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观察一下磁铁。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磁铁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学生:

(1)磁铁的形状:方块磁铁、瓦形磁铁、圆柱形磁铁、圆环磁铁、圆

片磁铁、条形磁铁、U形磁铁。(2)磁铁两端有蓝色,一端红色。(3)磁铁能够吸引铁磁性物质。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3.游戏:变身小磁铁 师:同学们很棒,请你们任选蓝色和红色小标志的两头,互相对碰会有什么现象?(同颜色的两端相斥,不同颜色的两端相吸。)

二、探究磁铁的应用 1.激趣

师:玩过了游戏,我们休息一下,进行我们的终极挑战。2.学生探究,磁铁还可以吸引那些物体?(教师适时引导,并观察学生实验情况。)3.分享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简介磁铁在生活中的 应用。8.玩彩泥 教学目标:

1.彩泥制作学会揉、压、搓等技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2.能随意取橡皮泥,通过分泥、团圆、压扁、挤捏等技能,塑造不同 样式的花朵形状。

3.通过学生用彩泥制作花朵,激发学生爱护植物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准备: 课件、彩泥、硬纸板、彩泥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让我们一起拍拍小手吧!

2、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好朋友,它的名字叫圆圆,它想和大家一起玩游戏。你们愿意吗?

二、基本部分:

1、游戏:《彩泥变变变》 ①、揉一揉:彩泥变成汤圆

②、压一压:汤圆变大饼,比一比谁的饼大。③、搓一搓:汤圆变面条,比一比谁的面条长。④让幼儿自己变一变,说一说变成了什么。

2、同学们,彩泥好玩吗?今天是圆圆的生日,圆圆有一个生日愿望?

圆圆:我最喜欢夏天五颜六色的花朵,可是现在是冬天,花朵都枯萎了,我想看盛开是美丽花朵,你们能帮我实现生日愿望吗?

3、老师边播放课件边动手演示花朵的制作过程。

讲解彩泥花朵的制作的过程:

制作一个黄色的小球,五个红色的小球,两个绿色的小球和绿色的长条。按照顺序粘在白纸板上。

师:让我们一起用彩泥做出漂亮的花朵,帮小彩泥实现愿望把!

4、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三、结束部分:

1、让大家和老师来欣赏一下你们的作品。

2、我们一起去洗洗小手吧!9.玩小车 教学意图:

玩具是每一个小学生的最爱,并且各种各样的颜色对于他们来说也充满了好奇,这节活动课就是通过让学生在玩小汽车的过程中,使学生产生对颜色的兴趣,感受和同伴一起玩的乐趣。教学目标: 1.对颜色感兴趣。

2、会将小汽车车轮或其他圆形的东西蘸颜色在白纸上滚。教学准备: 为每个宝宝准备一辆玩具汽车,拉链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好玩的玩具,你们猜猜是什么? 2.在学生自由猜测时,教师掀掉布,给学生一个惊喜:(师:“看,是什么?”)(小汽车)

师生一起说说小汽车的种类和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3.“这么多好玩的小汽车,你们想不想玩一玩啊?”

(教师讲清楚要求,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玩具汽车玩。)

二、引发兴趣,教师进行示范演示。

1.师:小朋友们,快来看呀,老师的汽车会变魔术!教师把汽车车轮蘸上颜色在白纸上开过,边开汽车边念儿歌“小汽车,嘀嘀嘀,开来开去真有趣。”

2.引导学生观察小汽车滚出来的画,师:厉害吧,老师的小汽车还会画画呢,看,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在学生回答像什么时,教师要给与肯定。)4.师:同学们,你们的小汽车能画画,依靠的是什么力量?(推力 拉力)

三、活动结束

1、每人一个方向盘,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做开小汽车的游戏。

2、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推力或拉力。10.分一分 教学目标:

1、经历根据色彩、形状、用途等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个标准进行简单的分类;

2、初步培养学生整理物品的习惯。教学重点: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分类、整理,即掌握分类方法。教学难点:找到合适的分类标准; 教具准备: 各种颜色的立体快、铅笔等。教学过程: 师: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是懂礼貌、爱整洁的孩子。而且老师还知道你们今天每个人都会表现的非常乖。

一、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分类需求 那下面请小朋友们看大屏幕,(出示第一幅图)。仔细观察后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生1:书架上的书很乱;生2: 玩具到处都是;生3: 笔、桌上、地上都有? 师:很乱。那孩子们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很乱呢?请生自由回答。师:孩子们说的都对。小猴自己也说了,好乱呀!播放课件。师:Ppt出示第二幅图

师:孩子们,下面我们看看小猴整理后的房间,你感觉怎么样? 生自由答。(整齐)很舒服(或很整齐)。

那孩子们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很舒服呢? 师:回答的真不错。所以呀,我们平时都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共同学习。

之前老师已经请小朋友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预习了关于分一分的内容。

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听清要求:(2、3个同学)你是怎样整理自己的书包的?(出示课件)(善于捕捉学生回答问题的信息,灵活处理)生自由汇报:语文放在一起,数学放在一起,文具放在一起等

师引导总结:把书放在一起,作业本放放在一起,学具放在一起等。师:看来呀孩子们真能干,学会了整理自己的书包。真了不起!

三、练习

1、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把桌子上的小棒自己独立的试着分一分;老师看哪些同学能干,分好用坐姿告诉老师。(老师巡视,捕捉信息,灵活处理)

2、请同学们把小棒快速地放到桌子的左边然后用坐姿告诉老师。那下面我们来展示展示你们的本领。老师相信你们行。

3、练习(出示课件)

(1)把生活在水里的动物涂色。

师:请同桌之间小声地相互讨论,然后再回答问题。(生自由答。)(2)整理玩具,分类摆放。第四单元 水

看颜色,尝味道,水的特点我知道。小水滴,真奇妙,食盐遇它不见了。11.运水游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运水游戏中,再次感知水的特性。

2.能认识和选择在不同情况下适宜运水的工具、材料,并用语言表达出来。3.在活动中充分感受玩水带来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准备:

水、充气盆、空桶、漏斗、瓶子、小水桶、小杯子,小铲子,小筐、小勺子、毛巾、棉花、吸水纸、海绵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起学生对水的兴趣。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水吗?水是什么样的?玩水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呢?(不能把自己和同学的身上弄湿)

(二).通过玩水,自由探索。1.运水。(1)我们今天接到一个新任务,就是把这边水槽里的水运到那边的水槽里去。(不能直接倒,并且不能漏了水或着撒了水。)(2).学生运水。(渗透教育“水是很珍贵的,别把它漏到地上了。” 2.看图片。师:看着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水会流东,水很珍贵,要节约用水;谁能给人们带来方便,也能带来危害。)

(三).活动延伸:

师:今天的任务都完成得很好,下面让小水轮转起来。(两人一组)12.认识水

教学目标: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教学准备:水、烧杯、水槽、量筒、不同形状的其他容器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出示课件有关水的图片? 学生观看。

2、谈话:我们生活、生产都离不开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水。(板书课题)

12、认识水

二、认识水

1)、你们知道哪些水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回答。

2)、你闻一闻容器里的水,是什么味道?尝一尝什么味道? 板书:无色、无味、透明、易流动

3)、出示白醋、清水、橙汁、白糖水,让学生分辨出来。方法指导:一看二闻三尝

4)、出示书中插图。小明不知道水是什么形状?我们来帮帮小明好吗? 学生说水倒入桌上容器的形状。5)、实验证明水倒入容器后的形状。

(老师演示将水倒进不同容器中,学生观察水的形状。)

三、拓展活动:说说自然界中哪里有水,学生互相交流,师小结。13.水变咸了 教学目标:

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征,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

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教学重、难点:

1、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征;

2、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准备: 食盐、白糖、勺子、筷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师:请同学们看黑板,我们今天研究的主题是什么? 生:水变咸了(师同时板书)。师:水为什么变咸了? 生:因为放了盐。师:怎么知道水里放了盐? 生:尝一尝。

师:老师这有一杯溶液,谁来尝一尝?(指生品尝)师:是盐水吗?

生:不是,是糖水,因为它是甜的,说明放了糖。

二、认识溶解。

师:同学们想不想做一杯甜水和一杯咸水呢? 生:(齐答)想。师:怎么做?说说你的方法,并说一说要用到哪些物品和器材。(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表现好的同学给予小组鼓励。学生按照老师给的提示来配置溶液。(师巡视、指导)

强调:边做实验变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学生配置的溶液展示,并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引导:那我们刚才放到烧杯里的盐和糖去哪了?(生来回答:化了、看不见了??)

引出:我们科学上称这种现象为“溶解”,根据我们刚才做的实验,你认为什么样的是溶解?(生讨论交流汇报,师简述溶解的意义)

三、深入探究,拓展认识。

在水里是不是所有的物品都能溶解?学生交流后师小结。

四、课堂反思: 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指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五、作业布置: 把食盐水倒入盘子里,放在窗台上,没议案进行观察,会有什么发现? 14.把它们放到水里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并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

2.知识与技能:意识到通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认识物体的更多性质。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和溶解现象,意识到固体在水中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感受猜测和假设的重要性,懂得通过实验观察获得事实,根据事实作出的判断才是科学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固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的现象。

难点:意识到固体的沉和浮不是由其轻重决定的,而是由材料、形状所决定的。教学准备: 沙子、小苏打、勺子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故事导入:

1、谈话: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请看:三个小伙伴在森林里玩皮球,小兔子一使劲,把皮球踢进了一个深深的树洞,于是三个小伙伴开始想办法,小猴看到附近有一条小河,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你知道他们想到了什么办法吗?

学生讨论:他们把水倒进树洞,皮球飘上来了。

2、同学们真聪明,和小伙伴们想到一块去了,于是他们抬来了水,把水倒进树洞,皮球就浮上来了。小伙伴们又开心的玩了起来。

3、大家都是利用了皮球能在水里浮起来这一知识,帮小动物们解决了这个问题,皮球是固体,那是不是所有的固体放到水里都能浮起来呢?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把物体放到水里,看看是溶解在水里,还是浮在水面上。

二、探究

(一)预测物体在水里的情况。

1、认识材料。老师给每一个小组都准备许多好玩的物体,快看一看都有什么?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2、学生汇报。(沙子、小苏打、食用油)

3、猜一猜。把他们放到水里,会有什么现象? 生讨论:(有的沉、有的浮、有的不见了。)

4、学生汇报本组的猜想。

(二)探究物体在水里的沉浮情况。

1、谈话: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就让我们亲自动手试一试,用实验来验证吧。你们准备怎样做这个实验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吗?

2、学生汇报做实验的注意事项。

(三)师小结:有些物质在水里容易溶解,有些物质在水里很难溶解。

三、拓展活动:

1、饮料可以冲着喝,知道为什么吗?

2、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 15.放大镜 教学目标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平面镜片。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教学过程

一、问题与猜想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探究与实践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拓展与创新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四、小结 16.我的削笔刀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几种削笔刀,并了解其用途。2.初步知道削笔刀的发展过程,感悟制造刀具的材料和工艺已经并将继续不断发展。

教学重点:知道选用合适的削笔刀更能提高削铅笔的效率。教学难点:理解技术的发展使制造工具所用的材料和工艺都得到了不断的发展。教学准备:剪刀、菜刀、削笔刀、指甲刀、手术刀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刀具,不同的刀具被用来切割不同种类的物品,但外形也不相同。二:问题与猜想

1、出示铅笔 这些铅笔没法用了怎么办?

2、学生自由回答,根据回答师说:同学们真棒!知道的那么多呀!

四、探究与实践

1、你门还想不想知道使用哪种削笔刀方便?学生亲自体验(注意安全)

2、展示交流:使用哪种削笔刀方便?为什么?(使用转笔刀既省时、省力、又安全。)

五、拓展与创新

1、科技产品给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举例说明。(计算器具、交通工具等)

2、师小结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看一看 教学目标:

1、知道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颜色、形状等;了解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 会不同。

2、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3、能对生活中的七巧板、松树、花生等物体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4、意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注意卫生保健。

教学重点: 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教学难点: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教学准备:七巧板、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出示课件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板书:看一看 讲授新课:

一、看一看我们的眼睛。

1、学生自主观察,和同伴一起互相观察对方的眼睛。

2、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我们的眼睛有什么本领?

三、引导学生先观察课本给出的图片,再观察自己的物体。

1、学生对七巧板颜色进行描述。

2、板的颜色有红色的,七巧板的有黄色,有蓝色等等。

3、生对七巧板形状和大小进行描述。

黄色的七巧板是正方形,绿色的七巧板是三角板,红色的七巧板是三角形,绿色的七巧板比红色的大„„

3、观察顺序指导: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等。

四、用不同的方法观察,有哪些发现?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和讨论,指导学生真正的观察体验。预设

1、从远处看,松树像三角形;从近处看,我发现松针非常细。预设

2、花生仁的外皮是红色的,里面是白色的。

2、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并得出: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不同。

五、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

1、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保护眼睛的办法。

2、师生一起总结保护眼睛的方法:

例如:不玩手机,看电视不要距离太近、不在光线过强或者过暗的环境中读书等等。

六、拓展活动;找一找,图中有哪几种动物?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例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等。

图中共有15种动物,引导学生重点认识大象、海豚、鱼、乌龟、鸡、马、狗、猫、老鼠、蛇等10种易于辨别的动物。

七、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题:听一听

教学目标:

1、指导耳朵使我们的听觉器官,耳朵可以辨别声音。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通过观察认识耳朵的外部特征。

3、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对生活中的多种声音表现出探究兴趣。教学准备:手电筒、瓶子、沙子、石子等物品,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播放雷电的声音,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声音。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并板书:听一听

二、教学过程:

1、观察我们的耳朵。

教师指导学生由外到内观察耳朵的内部结构,引导学生思考要借助什么工具来观察耳朵的内部结构。

学生思考后学生借助手电筒观察其他学生的耳朵。教师引导学生画出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展示优秀作品。

2、敲一敲,听一听它们的声音是不是相同。教师展示不同材质制成的辈子并敲打不同的杯子,让学生听杯子敲击后发出不同声音。学生根据听到的声音判断杯子的材质,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

3、猜一猜,塑料瓶里有什么。

4、教师拿出准备好的事先已经放入物体的不透明塑料瓶,告知学生要通过听 晃动瓶子产生的声音来判断瓶子内的物体。教师晃动瓶子,瓶子产生声音,学生进行判断。

三、拓展活动

四、听听,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五、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插图,学生用语言描述图片中的声音。教师引 导学生模仿身边经常听到的声音如模仿动物的叫声等。教师总结:用耳朵辨别声音,也是在观察。

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传话游戏”,提醒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取得胜利,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耳朵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题:摸一摸 教学目标:

1、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

2、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认识皮肤这一感觉器官。

3、通过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4、了解学过的观察物体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教学难点: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教学准备:水彩笔、两条相同的毛巾、复印纸、纸板、砂板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蒙住眼睛,摸一摸老师手中的东西,说一说是什么,并解释是怎么猜出来的,在摸的过程中利用了哪种器官。

二、活动探究

(一)观察我们的皮肤。

1、教师让学生先观察自己的皮肤,待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后,再在小组内和学 生相互观察面部皮肤。也可以让学生观察其他部位的皮肤,如脖子、耳朵、手臂等部分。

2、教师引导学生说皮肤的功能,让学生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干与湿、冷与热、粗糙与光滑等。

(二)、说一说,找到的是什么。

1、教师出示不透明的纸箱,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猜箱子里面可能有什么,注意指导学生要有依据第猜测。

2、教师让学生到讲台上实际摸一摸。当学生说出某一物体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和判断。

(三)、摸一摸,有什么发现?

教师提供材料:复印纸、纸板、干湿不同的毛巾两块、光滑的彩纸1张、粗糙的砂纸1张、分别盛有凉水和温水的玻璃杯两只。

学生活动,摸一摸纸的厚薄、毛巾的干湿、冷与热。用皮肤认识物体的特点,也是在观察。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作业布置:

回家后,蒙上眼睛,摸一摸,分辨出爸爸和妈妈。活动前,要有礼貌整的爸爸和妈妈的同意和配合,还要洗干净手,要细心观察,用心感受。课题:闻一闻、尝一尝 教学目标:

1、知道鼻子是我们的嗅觉器官,舌头是我们的味觉器官;鼻子可以分辨多种 气味,舌头可以尝出多种味道。

2、能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果的形态特征并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这些特征。

3、能围绕“观察水果”这一主题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水果。

4、意识到保护鼻子、舌头的重要性,注意卫生保健。教学重点:能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果的形态特征并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这些特征。

教学难点: 能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果的形态特征并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这些特征。

教学准备:筷子、镜子、苹果、橘子等实物图,旨在提示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来观察,增强学生勤于观察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教师播放视频,指导学生观察鼻子、嘴、舌头,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可以利用鼻子和舌头做什么,导出本节课的课题------闻和尝。

二、活动探究

(一)观察我们的鼻子和舌头。

1、教师让学生用镜子观察自己的鼻子和舌头,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特征并让学 生在小组内交流。

2、教师班内交流:介绍自己的鼻子和舌头。

3、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鼻子和舌头的功能,让学生知道:鼻子可以闻到气味,舌头可以尝到味道。

(二)、闻一闻它们的气味。

1、闻苹果的气味。

教师演示如何闻苹果的气味,强调闻水果的正确方法:把水果放到鼻子前方,鼻子不能靠得太近也不呢靠得太远。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仿闻苹果气味的方法并描述闻到苹果的气味。

3、闻液体的方法。教师演示闻白醋气味的方法:先把杯子放到鼻子前方,注 意不要离着太近;再用手轻轻往鼻孔里扇一扇就能闻到气味了。这样做可以减轻强烈气味或者有毒气味对着鼻子的刺激。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闻白醋的味道并描述闻到的气味。教师强调:对不知道气味的物体不要随便闻。

(三)、尝一尝它们的味道。

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尝。然后强调:品尝的时候要把水果洗干净,小口咬慢慢嚼;品尝液体时要小口喝仔细品;用筷子蘸着尝的时候,筷子伸进液体不要太深,手拿着的一端要高于蘸有液体的一端。学生尝一尝橘子和白醋的味道并描述。

教师强调:对不了解的物体不要随便尝。为了更准确地辨别味道,尝完一种物体后要漱口。

(四)、利用多种器官观察水果,说一说它们的特征。

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水果: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闻和舌头尝。

2、小组活动:用眼睛看多种水果的颜色、形状、大小、并描述;用手敲西瓜,判断西瓜成熟程度;摸多种水果感受表面的粗糙程度并进行描述。教师总结:

想全面、准确地认识一个物体,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三、总结本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二篇:一年级科学教案

冀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进度表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进度表周次时间进度12017年8月28日—9月1日课堂常规29月4日—9月8日课堂常规39月11日—9月15日1 走近科学49月18日—9月22日2 我的感官59月25日—9月30日3 放大镜610月9日—10月13日4 身边的植物

.710月16日—10月20日5 认识植物810月23日—10月27日5 认识植物910月30日—11月3日6 观察蒲公英1011月6日—11月10日7 身边的动物1111月13日—11月17日8 认识动物1211月20日—11月24日8 认识动物1311月27日—12月1日9 观察金鱼1412月4日—12月8日10 动物的感官1512月11日—12月15日11 认识物体1612月18日—12月22日12 给物体分类1712月25日—12月29日13 常见材料182018年1月1日—1月5日14 科学擂台—贴画大比拼191月8日—1月12日14 科学擂台—贴画大比拼201月15日—1月19日结课评比211月22日—1月26日期末复习221月29日—2月2日期末复习

2017-2018 年一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从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一年级的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有较强的求知欲,经过学前教育的学习,基本具备了初步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了初步的探索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基本能主动开展探究活动,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能力还是比较薄弱,能主动开展的学习的学生比较少,比较依赖于教师的教,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以及合作研究学习的能力与意识还是比较薄弱。

因此教师的教学要积极地发展学生探究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愿意用自己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的认识与观点。我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应记笔记,并能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二、教材分析:

小学科学总目标:

本册教科书以主题研究的形式编排了 个单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体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将“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促使学生在“事物宏观的外部表象与微观的内部特征”之间建立联系,进行以“逻辑推理”为主的思维技能训练。

三、教学目标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提供足够的材料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完成探究任务。

2、针对一年级学生好动坐不住的问题,在课程中增加游戏等环节,匹配孩子的年龄特点。

3、挖掘科学知识、科学概念与兴趣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知识为载体渗透科学方法、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的培养,让孩子对科学自然而然地产生兴趣。

4、动手做,玩中学,一年级不侧重原理性的东西,重在接触和体验,让学生在亲自经动手的过程中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5、要求学生只要做试验就要做记录,引导学生如

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3人,男生29人,女生24人。学生刚入校,对学校的常规不了解。年纪小,自律性差。但都比较懂礼貌,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有部分学生有说普通话的意识,能用简短的普通话与老师和同学做简单的交流。个别学生不懂得执笔方法,需要老师不断纠正、督促。至于其他学习成绩还有待于在今后去了解。

二、教材内容分析

河北人民出版社的一年级科学注重培养学生科学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大科学素养,寻求科学本质与教育本质的统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主要以“特征与性质”这一统一概念统整学科间知识体系,整体上从第一单元“我们爱科学”开始,第一课“走近科学”首先展示给学生包括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的科学和技术世界的概况,第二课“为的感官”引导学生善于利用自己身体的感官观察世界,“放大镜”一课则引导学生了解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延伸和拓展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然后逐渐带领学生走进具体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包括身边常见的动植物、物体等,结尾“科学擂台——贴画大比拼”引导学生综合上册学习的科学和技术知识进行活泼多样的动手实践。本册教材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使他们通过自己与生活环境的相互作用,体验到成功的愉悦,调动和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了学生基本的科学理论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学期教学目标

(一)我们爱科学 1.能说出科学课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2.能说出眼、耳、鼻、舌、皮肤等感官作用。3.能说出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二)植物 1.能说出周围常见的植物的名称。2.能说出生活中常见植物的特征。3.能简单描述蒲公英的外部主要特征。

(三)动物

1.能说出常见动物的名称。2.能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3.能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觉器官感知环境。

(四)物体

1.能说出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2.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3.能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四、教学措施

1.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成功的体验,使待进生很快尝到成功的甜头。

2.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插图,教学多媒体,实验器材,培养观察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在在发现中学习,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

3.优化课堂行为,备好每一堂课,使学生上完课后都能有所得,都有充实感。

4.深入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需要,尽可能满足他们。针对一年级孩子的特点,努力使课堂生动有趣、有吸引力,从而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

5.多与家长沟通,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有效方法,家校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教学进度安排: 1 认识科学教材 2 走近科学 我的感官 4 放大镜 5 身边的植物 6 认识植物 7 观察蒲公英 8 身边的动物 9 认识动物 10 观察金鱼 11 动物的感官 12 认识物体

13常见材料14科学擂台——贴画大比拼(备注每课一课时)

1走进科学

课 题走进科学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2、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初步了解怎样学科学 重点难点重点: 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难点: 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教学准备课件 A4纸 气球/孔明灯教学过程集体备课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

1、今天学习什么课? 什么是科学?说说你的想法。预设:科学就是科学家在研究。

2、也许你认为科学是神奇的,但它并不神秘。当你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好奇,并思考“为什么”的时候,探究科学就开始了。大家想探究科学吗?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感受科学探究 周围事物:

课件展示:出示图片:花朵 下雨 热气球 火车

思考并提出问题:

预设:花为什么有各种颜色? 雨是怎么形成的? 气球为什么会漂在空中?

火车怎样跑得更快?教学过程集体备课谈话:你还想知道什么? 你对周围感到好奇的事物是不是能够提出问题? 现在恭喜你,你已经开始探究科学了。《活动二》、做一做科学探究 出示图片:吹A4纸

让我们猜一下,向两张纸中间吹气会发生什么现象? 预设:◎纸张会向两边分开 ◎纸张会向中间靠拢

下面我请两位同学上台来做一做。有人愿意来试一下么?

通过两位同学的实验,我们可以知道两张纸会向中间靠拢。这是气流的作用。那么这个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发现做到什么呢? 折一个纸飞机,同学们这个是什么? 你们玩过么?你们还会别的折飞机方法吗? 这就是我们的科学课,大家喜欢么?

三、本课总结:

这节课就到这里了,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知道了 我的感官

课 题 我的感官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己的感官

2、学会正确使用感官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自己的感官,学会正确使用感官 难点:学会正确使用感官。教学准备 课件 橘子或者苹果 纸箱(玩具)教学过程

集体备课

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 我们都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学习知识的?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出示课件

大家来说一说这些都是什么?我们是如何使用他们的?眼、耳、鼻、舌、手、皮肤。《活动二》、观察橘子(苹果)

拿出橘子,问大家这是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知道它是什么味道么?怎么知道的? 看一看、摸一摸、问一问、尝一尝 《活动三》、盒子里面有什么? 请同学上台来试一下。苹果、火腿肠、文具盒、卷笔刀、积木„„

谈话: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正确的使用我们的感官呢? 看电视,看电脑一定要离远一点,声音要小一点

未知的物品不要随便闻或尝 教学过程

你对周围感到好奇的事物是不是能够提出问题? 现在恭喜你,你已经开始探究科学了。做一做科学探究 出示图片:吹A4纸

让我们猜一下,向两张纸中间吹气会发生什么现象? 预设:◎纸张会向两边分开 ◎纸张会向中间靠拢

下面我请两位同学上台来做一做。有人愿意来试一下么? 通过两位同学的实验,我们可以知道两张纸会向中间靠拢。这是气流的作用。

那么这个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发现做到什么呢? 折一个纸飞机,同学们这个是什么? 你们玩过么?你们还会别的折飞机方法吗? 这就是我们的科学课,大家喜欢么?

三、本课总结:

这节课就到这里了,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知道了

五、关于科学,你还想研究什么?

六、布置课下活动

1、大家课后可以尝试折纸飞机,看谁的飞机非得更远,只能用没有用的纸哦,注意飞机一定不要乱扔,都要捡回来收好或者扔到垃圾桶。保护我们共同的环境卫生,节约用纸才是还孩子!

2、大家想一想,我们要怎么学习科学,学习科学都要用到我们的什么?

课 题

3、放大镜

教学目标

1、能说出使用放大镜的方法和用途。

2、能正确使用放大镜并描述观察结果。

3、能对放大镜产生浓烈的兴趣,了解工具是我们学校科学的好帮手。重点难点重点:能说出使用放大镜的方法和用途。

难点:能说出使用放大镜的方法和用途。教学准备放大镜、带盖的瓶子、装水的烧杯、圆形鱼缸及金鱼 小花、布条、报纸、小字的书、指纹等教学过程集体备课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会了如何使用自己的感官来研究科学。出示课件图片花太小,看不清。以此引发学生思考:“当我们看不清楚的时候,怎样才能看清呢?你有什么好办法么?”这样就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放大镜。

“放大镜能够帮助我们看清什么?”引导学生自然过渡到下面的探究活动。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出示课件

放大镜可以帮我们看清小花,看清布上的花纹……

同学们注意看图片,应该怎样用手拿放大镜呢?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使用放大镜呢? 调整放大镜与物体间的距离直到看清楚为止。

放大镜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很多东西,出示图片:比如看不清的小花,蝴蝶翅膀上的纹络(其他小昆虫),帮助老人看报纸,考古学家考古等等 《活动二》、自制放大镜

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放大镜,露珠大家都见过么?大家早上的时候可以注意观察下,或者课下可以在植物上洒点水观察一下。

灌满水的玻璃瓶大家见过么?圆形鱼缸力的金鱼大家仔细观察过么? 大家在课下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放大镜,观察一下。

教学过程不要将放大镜对着太阳,小心烧伤,或者引起火灾课件展示 出示实物

三、本课总结:

这节课就到这里了,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知道了放大镜可以帮助观察小的物体

学会了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调整放大镜与物体间的距离直到看清楚为止。

五、关于放大镜,你还知道什么?你还想研究什么?

六、布置课下活动

课 题

4、身边的植物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能说出草、树等都是植物。

2、初步感知科学研究需要制定计划,能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与探究过程,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3、能对常见花草树木的外部形态及用途表现出探究兴趣,从多个角度认识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并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重点难点重点: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能说出草、树等都是植物。

难点:能说出草、树等都是植物。教学准备校园取景照片(包含各种植物)教学过程集体备课创设情境: 出示幻灯片:雪深用放大镜观察花,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会了如何使用放大镜观,也用放放大镜观察了植物,课下你们有没有仔细观察植物啊?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出示课件:校园角落照片。

这是哪里的照片啊?照片的植物真多啊,你都认识那些? 预设:柏树、爬山虎、柳树、杨树等。

那么你在操场还发现了哪些植物?或者你还知道哪些植物? 预设:玉米、白菜、苹果、桃、葡萄等

我们身边有许多植物,小草、大树、庄稼等都是植物。这些植物与我们的生活都有什么关系啊?

预设:可以吃(做食物)、可以看(观赏用)、可以用(作为资源)、可以治病(入药)、制造氧气(净化空气)防风护沙涵养水源等。

那么植物有这么多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做啊? 预设:爱护植物

你观察这些植物都用到了哪些感官或者工具? 预设:眼、耳、鼻、皮肤、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不要随便尝植物,很多植物都是有毒的,会很危险。集体备课

三、本课总结:

这节课就到这里了,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认识了新的植物,知道了植物

五、关于植物,你还知道什么?你还想研究什么?

六、布置课下活动

1、大家下去把练习册中的卡片来填一下,校园里都有什么植物,你的观察方法有哪些。这些植物中有可吃的么?还能做什么用?

2、大家已经认识了

课 题

5、认识植物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特征。

2、初步感知科学研究需要制定计划,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能简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3、能对植物的外部形态及用途表现出探究兴趣。重点难点重点: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难点:能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能简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教学准备身边的蔬菜水果植物等教学过程集体备课创设情境:

出示准备的实物,同学们这些植物大家都认识么?他们都有什么特点?都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味道?)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出示课件:

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植物,你知道他们都有什么特点么?我们先来观察银杏树,他的叶子是绿色的,形状像扇子,我们称他为扇形叶。银杏果是浅黄色的像球一样是球形的。

梨树的叶子像鸡蛋一样,我们叫他卵形叶,梨成熟后是黄色的,有的圆圆的像个球,有的顶部还有个尖,像个鸭嘴,故称鸭梨。问一问还有梨的香味呢。

牵牛花的叶子是心形的,称他为心形叶。它的花有多种颜色,有红色的,紫色的,黄色的白色的。形状像一个喇叭所以也叫喇叭花。

向日葵的叶子有的是心形有的是卵形,它的花是黄色的像太阳圆圆的。这是哪里的照片啊?照片的植物真多啊,你都认识那些? 预设:柏树、爬山虎、柳树、杨树等。

那么你在操场还发现了哪些植物?或者你还知道哪些植物?

预设:玉米、白菜、苹果、桃、葡萄、柳树、杨树、爬山虎、柏树等。教学过程集体备课

那么这些植物都有什么特点啊? 出示实物:柳树、杨树、葱、等

《活动二》、闻气味辩植物:葱、橘子、大蒜、洋葱等 看书本第12页,花生,国槐,葡萄有什么不同?

三、本课总结:

这节课就到这里了,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认识了新的植物,知道了不同植物有不同的特点。

课 题

6、观察蒲公英

教学目标

1、能简述蒲公英的外部主要特征。

2、能用语言描述观察的结果,并于同学讨论交流。

3、能认真观察蒲公英,并且表现出浓厚的探究兴趣。重点难点重点:能简单描述蒲公英的外部主要特征。

难点:能简单描述蒲公英的外部主要特征。教学准备《科学活动手册》、彩笔教学过程集体备课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小伞兵,随风飞,落土地,扎根基。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么? 预设:蒲公英

那你知道蒲公英是什么样的么?(那你知蒲公英有什么特点?)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出示课件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植物,大家还记得我们是怎么观察的么?

那么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仔细观察一下蒲公英都有什么特点,同学们打开书本第13页,看看书中的图片,仔细观察,花是什么颜色的?它的花是什么味道?蒲公英长在哪里? 预设:长在地里,花是黄色的/白色的,花是香的/甜的,同学们除了这些特点你们还知道它有什么特点? 预设:它的叶子是锯齿形的。

同学们,试着把你们观察到的蒲公英画下来吧,看看谁画的最像。同学们,下面小组讨论下书上14页下面的这四种植物各有什么不同? 凤仙花(指甲花),菊花,狗尾草 预设:叶子都是绿色的,叶子的的形状不同,花的形状不同、颜色不同。

教学过程我问你答 评价

白色的不是花,而是它的种子。集体备课

三、本课总结:

这节课就到这里了,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知道了蒲公英的花是黄色的,叶子是锯齿状的,种子像个小伞兵……

五、关于蒲公英,你还知道什么?你还想研究什么?

六、布置课下活动

1、大家已经认识了蒲公英,把练习册第八页观察蒲公英填好,在下面粉色的框里画一株蒲公英,看谁花的最像最漂亮。反思与改进:

课 题

7、身边的动物 教学目标

1、能说出周围常见动物的名称。

2、能如实描述观察到的动物。

3、能从多个角度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重点难点重点:能说出周围常见动物的名称。难点:能说出周围常见动物的名称,能如实描述观察到的动物。教学准备教学过程集体备课创设情境:

同学们,图上是小明的家,大家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二、教学活动:

预设:鸡、狗、猫、鸽子等

我们把鸡、狗、鸽子这些都叫做什么?——动物

同学们,刚才从家里找到这么多的小动物,那么在我们的校里,你都见过那些动物呢? 树上都有什么动物? 大树周围都有什么动物? 草地里都有什么动物?我们可以用放大镜来看看虫子。同学们说一说你们都知道什么动物啊? 预设:猪、狗、鱼、大象、骆驼……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动物的图片,老师带大家来认识一下。那么这些动物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比如说:导盲犬可以帮助盲人走路,我们爱吃的蜂蜜是有蜜蜂采集的,春蚕图的丝可以用来制衣服。作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与我们的生活相关?教学过程集体备课

三、本课总结:

这节课就到这里了,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认识了很多动物,知道了动物与我们的生活有很多联系。

四、关于动物,你还知道什么?你还想研究什么?

五、布置课下活动

1、大家已经认识了很多动物,把练习册第10页填好

课 题

8、认识动物

2、教学目标:

3、同学们可以比较一下们有什么不同么

它们有这么多不同,那么它们又有那些相同之处呢?

4、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动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我们先来看一个视频

引导:小狗/螃蟹/小猫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

我们观察小动物的时候一定要小心,注意小狗会咬人,小猫会挠人也会咬人,螃蟹的大钳子可是很有力的。我们观察他们的时候要保持安静,注意爱护小动物,同时同时自己不要被小动物弄伤。得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是: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

我们知道了动物都需要食物。那他们的食物一样吗?看书中第19页,小兔子,小鸭子和大鲨鱼都吃什么?他们的食物有什么不同?同桌之间讨论一下。预设 兔子胡萝卜

鸭子:草 菜 小鱼 虫子 鲨鱼: 小鱼 教学过程

5、板书:认识动物集体备课

三、本课总结:

这节课就到这里了,同学们回忆一下,通过本课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知道了动物都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

四、关于动物,你还知道什么?你还想研究什么?

五、布置课下活动

1、大家已经认识了很多动物,把练习册第11页填好

9观察金鱼 教学目标知识(1)认识金鱼的外形结构、身上长有什么、是怎样运动的。

(2)能用科学的方法观察、记录、表达金鱼形态结构和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过程与方法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喜爱小动物、爱护小动物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们,今天我们就来鱼类中最漂亮的鱼——“金鱼”。教师板书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师追问:(3)金鱼是怎样运动的?

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条金鱼,在观察前,老师是想给大家两点提示:

一:观察要安静,不要惊扰了鱼。二:观察要仔细,了解鱼的身体特征。

记住老师的提示没有?好,请小组长来领金鱼,比一比谁观察得细致。

2、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教师巡视学生汇报金鱼的身体特征,教师 金鱼外形: 梭形(中间大,两头小)有几部分: 头 躯干 尾

身上长有: 眼睛 嘴 鼻 鳃 鱼鳞 鳍 怎样运动: 游动

4、恭喜你们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是不是每个人都观察清楚了?现在老师提一个问题,谁

来挑战一下?请闭上眼睛,回想一下你观察到的金鱼,它有几个鳍?分别在什么部位?(抽

生答)(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当的要求学生再次观察并画金鱼图)

5、孩子们,要不要再次观察?好,请孩子们再次认真细致地、安静地观察,观察的时候可

以有重点的观察,比如说鱼鳞或者鱼鳍,这次观察,可以把看到的金鱼画下来,你看到什么

样的金鱼就画什么样的金鱼,把你的重大发现画下来,看谁发现细微的地方多。

6、学生观察鱼,画鱼,老师巡视。

7、汇报(注意:测线、鱼鳞、鱼鳍等)

8、观看学生的金鱼图,问:鱼为什么会长成这个样子?可能跟什么有关系?(抽生说)

9、再次观看学生的金鱼图,问:为什么同一条鱼,大家画的却不一样呢?(抽生说)(原因:观察不细致、观察角度不同

10动物的感官

11认识物体 12给物体分类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物品的外部特征,知道什么是分类,知道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科学探究: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分别经历给定标准,自定标准的分类过程,在老师的指导下归纳分类方法,提升观察比较分类能力,渗透归纳方法.

科学态度:逐步形成细致认真的习惯乐于制定不同的标准为物体分类,体会分类活动在生活.学习和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准备

每组5支不同颜色的铅笔,带橡皮头的铅笔(削尖与未削尖的)和不带橡皮的铅笔. 每组4个容器:纸杯、塑料杯、带盖透明圆筒、带胶塞的玻璃管。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物体的相同与不同,那么怎样给物体进行分类呢?

二、活动一:每组分好5支不同颜色的铅笔,让学生找出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学生汇报: 学生动手活动:分一分

学生汇报:你是怎样分的?标准是什么?

三、活动二:给容器分类。

每组4个容器:纸杯、塑料杯、带盖透明圆筒、带胶塞的玻璃管。

1、讨论:它们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你打算怎样给它们分类?

2、学生活动: 汇报本组的结果。

四、我们已经学会了给物体分类,那么,为什么要给物体分类呢?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学生讨论、汇报。介绍指南车信箱

四:课后引伸:用分类的方法整理我们的书包、衣柜

13常见的材料

14科学擂台——贴画大比拼

第三篇:一年级科学教案

一年级科学教案

1.我们知道的植物

教学内容:我们知道的植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植物,使学生初步具有研究植物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教学难点:怎样观察、描述植物。

教学准备:课件、一些植物图片、绿植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认识书上图上的植物。

1.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中生长着许许多多的植物,人类已经发现的植物有30多万种。

2.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学生分组交流自己知道的植物,展示自己的小成果)。

3.找找课本大图中哪些是植物?个别同学说说,其他同学补充。

4.塑料花是植物吗?学生讨论交流,老师引导学生明白:塑料花不是植物。

二.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1.课前同学们采集了一些植物,搜集里一些有关植物的资料,下面在组内给同学介绍一下。

2.选择组内你认为最有趣的资料或采集的植物介绍给大家。三.认识校园中的一些植物。

1.我们校园中也有各式各样的植物,看一看你们认识哪些? 2.校园中的植物,在冬天哪些是落叶的?哪些是不落叶的? 四.拓展活动

课外选择一种方法种植一种植物,通过画画或拍照的方法记录它的生长情况。老师引导学生掌握步骤方法,学生分组交流自己准备种什么,打算如何去做。

五.作业设计: 课外选择一种方法种植一种植物,通过画画或拍照的方法记录它的生长情况。

2.观察一棵植物

教学内容:观察一棵植物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与技能: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2在教师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3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科学情感、态度:1.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能认真 观察、认真记录。

2.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

教学重点: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教学难点: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教学准备:凤仙花、记录单、植物拼图、课件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导语:星期天,维尼熊去植物园游玩,植物园里的植物真多啊!(板书:植物)小朋友,我们跟维尼熊一起去看看,他看到了哪些植物?

2.在游玩中,维尼发现了一种不认识的植物,怎么办呢?小熊维尼决定好好观察这棵植物,回去问问见多识广的跳跳虎。

二、观察一棵植物

1.整体观察植物。

拿出教师准备的一盆大的凤仙花,学生观察说说看到的情况。在学生的交流中呈现植物的结构:根、茎、叶。

2.观察植物的茎和叶。

(1)为了观察得更仔细,小熊维尼决定走近这棵植物的茎和叶。走近了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观察,还可以用什么来观察?(在交流中板书:鼻子、手,同时强调要轻轻摸)(2)学生观察茎和叶。(3)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在交流中强调说的习惯和听的习惯。)

三、画一棵植物

过渡:听了大家的观察交流,觉得我们班的小朋友很厉害。如果把这棵植物画下来,再去问跳跳虎,肯定能认出这是什么植物。怎么画呢?我们先来看看科学记录单吧!1.教师示范科学记录单的使用。

1)请学生拿出科学记录单,教师在展台显示科学记录单。2)老师指导学生填写姓名、日期。2.指导画一棵植物。

1)教师示范画植物的顺序、方法。在示范的过程中,强调边观察边画,顺序是:茎——叶——根。2)观察植物的根,指导画根。3.交流评价画的植物。

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围绕科学记录的真实性进行研讨和评价。

四、小结

过渡:你的介绍,看了你们画得画,认出了这棵植物,原来它是凤仙花!(PPT出示)

发现大家这么厉害,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考考大家,你们能接受挑战吗?(投影逐块展示拼图)

1.请两位学生分别来拼两种植物的拼图,并找出根、茎、叶。

2.这是两棵大树,如果我们要去观察拼图中这样的大树,我们可以怎样去观察呢?(PPT播放其中一棵树的远景、近景、茎叶的特写。)

3.结束:今天小朋友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我们一起认识了植物上有根、茎、叶,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课后大家去校园里找找植物,用今天的方法去观察它。

五.作业设计:画一株植物,要具有根茎叶结构。

3观察叶

教学内容:观察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知道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引导学生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2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兴趣。

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

3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教学难点:

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学生准备: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几片叶柄、叶片、叶脉都比较清晰完整的叶的图片, 让学生说说图上是什么叶,学生能说出最好,说不出时可直接告诉学生。

2.提问“这些叶是什么样的?都有什么特点?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学生会发现叶都有叶片、叶脉和叶柄。(具体名称不作要求)3.提问:“是不是只是一片叶是这样的呢?你们有没有在其他叶上见过这些部分?”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叶具有相同的结构,为后面的“画一片叶”打基础。

二、观察各种各样的叶

1.出示需要观察的各种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些叶,知道它们的名称。

2.接着出示各种叶,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字,和图片做比较,判断

这些是什么叶。

3.知道了叶的名称后,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类叶的不同之处。在观察之前, 教师应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法比较叶在颜色、大小、硬度、形状、厚度、气味等方面的不同之处。4.观察之后,全班交流,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整理。交流过程可以围绕“叶是什么颜色的?”“叶的大小如何?”“叶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等问题进行。

5.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叶排序来认识叶的大小。通过比较、描述,学生发现叶的颜色大多数是绿色的,但也有其他颜色。学生通过发现叶的大小不同,形状多种多样,从而感受到叶的多样性。叶的形状只要求学生能用“像什么”来表述即可。

6.教师组织“猜叶子”的游戏。教师或者学生描述叶的特点,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叶。比如描述“这个叶的形状是椭圆形的,轮廓像锯一样,这是什么叶呢?”游戏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我们能猜对叶子,是因为不同的叶的形状和其他许多方面是不同的”,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叶。

三、观察同一棵植物的叶

1.先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条上的嫩叶和老叶,让学生比一比, 判断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叶。

2.提出观察任务“它们有哪些不同?”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根枝条,让学生对这根枝条上不同生长阶段的叶进行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关注到颜色浅、比较小的是“小时候”的叶,颜色深且比较大的是

“长大后”的叶,教师可以顺势告诉学生,“我们通常把这样的叶分别称为嫩叶和老叶”。叶是有生命的,从叶芽开始,会长大、会死亡。)

四、画一片叶(活动手册)

1.先让学生说说需要画出叶的哪些部分。

2.画法需要教师指导,先画叶片、再画叶柄,最后画叶片上的叶脉。教师在示范时, 可以手持一片叶,边观察边画,学生跟随模仿。学生画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 让其他同学来猜猜画的是哪一片叶。

五、拓展

做叶画。在课堂上展示几幅叶画图片, 最好是实物作品。让学生在课后进行。作品可做展示。

4这是谁的叶

教学内容:这时谁的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

2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

3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4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完成任务并表 达。

科学态度目标

1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2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

3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学重点: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学生准备:为学生准备:冬青叶、牵牛叶、法国梧桐(悬铃木)叶、松树叶、月季叶等,或者校园中其他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的叶,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 “猜叶”的游戏。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下,请同学们猜。还可以由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

二、到校园里去找一找

1.在寻找前,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即要到哪里去找?怎样才算是找到了?活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2.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 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

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

“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建议用15分钟及以上的时间。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叶反复观察、比对。同一片叶,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处的树木。这边找到了,可以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环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三、学生分组交流讨论: 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在哪里找到的?”两个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其他学生补充。

1.学产生分小组畅所欲言。2.全班交流,老师总结发言。

作业设计:师生共同完成活动手册的活动记录。

5植物是“活”的吗

教学内容:植物是“活”的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

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

教学重点:植物是有生命的,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教学难点:证明植物是“活”的。

学生准备: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塑料花、植物、课件等。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一、课件出示因引入,设疑带入。

1.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兔和蝴蝶是‘活’的吗?”请学生说说理由。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

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提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

2.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15页所示的“班级记录表”中。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有叶、有根、有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

二、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1.活动一:学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1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回顾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接下来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植物并交流。最后,教师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

2.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这棵植物是‘活’的吗?它有叶吗?它是绿色的吗?”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

3.活动二:出示春、夏、秋、冬四季苹果树的变化的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苹果树,说说同一棵苹果树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苹果树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苹果树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

三、学生交流谈论: 1塑料花不是“活”的,让学生说说理由。

2我们为自己种的植物做了什么?

四.老师总结:植物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我们应该爱护它们。

作业设计:师生共同完成活动手册P5的活动记录。

板书设计:

5.植物是“活”的吗

需要阳光有颜色

会长大能开花 ____植物是活的

有果实会长叶 ……

6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内容:6.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

2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3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

2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

3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教学重点: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师准备:一些植物的图片、资料或者实物和课件。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问学生,“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 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在哪里见过它?”教师适时介绍植物名称,帮助学生梳理植物各个部分的特征。

2.教师再出示一张学生种植的植物的照片或植物实物,请学生观察和描述。这时教师初步形成班级记录表。记录内容可包括学生说到的叶、开花、有果实等,他们知道的植物生长的地点, 例如墙角、墙上、池塘里等,以及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等。

二、观察校园里的植物

1.引导学生讨论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共识:注意安全,不能边走边画, 安全保管铅笔。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提出要求:①活动时,小组一起行动;②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③听到老师的集合声要及时回来;④注意不拔起、采摘或伤害植物。

2.首先把他们带领到事先确定的一棵植物前,组织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观察,再次明确观察和记录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活动。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安全,并巡回指导,答疑解惑。

三、交流展示:

1.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在学生分享观察和记录结果时,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描述自己画下来的植物的特征,说一说这棵植物的名称以及在哪里找到的植物,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2.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会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不足,教师需要不断追问、引导:“这棵植物长在哪里?这棵植物长了些什么?叶有什么特征?这棵植物开花了,以后会怎样变化呢?”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的回答,并补充在班级记录表中。最后教师设疑: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

四、教师小结:校园里的植物既净化了空气,又美化了校园,我们应该爱护它们。

五、作业设计:师生共同完成活动手册里P6、P7的表格和评价表。

板书设计: 6.校园里的植物

校园里有丁香、小白杨、杏树……

不拔起、不采摘、不伤害植物

教学反思;

比较与测量

第1课在观察中比较

教学内容:在观察中比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明白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2.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学习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2引导学生学习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3.培养学生对探究过程与方法的反思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学生准备:每组四只恐龙模型等(要求:长短不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最好是缩放比例相同的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教师准备:课件。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情境导入,创设侏罗纪公园情境,允许学生即时表达所见所闻。

2.聚焦问题。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教师提问: “图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3.揭示课题:在观察中比较

二、引导学生探索: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1.让学生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它们排序。

2.提出探究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每人都要及时记录比较结果。

3.引导学生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把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教师要将学生比较结果中有代表性的内容记录到黑板上。

4.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有几种比较结果?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更准确?

三、学生交流讨论:

1.汇报: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

2.引导学生总结: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比较恐龙的大小? 我们该怎样描述比较结果?

(1)个别学生发言:自己是如何比较恐龙的大小的?

(2)全班学生交流讨论,找出不同的方法。

3.教师总结: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比较方法,比较的标准是不同的,比如长短和高矮,所以结果不同。

四、指导学生完成活动手册

完成P8页比较的表格:

给恐龙模型排队:

从高到矮:1 2 3 4

从长到短:1 2 3 4

从胖到瘦:2 4 3 1

第2课起点和终点

教学内容:起点和终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知道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引导学生明白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2.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3.让学生掌握测量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4.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4.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学习用纸带测量。教学难点: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游戏导入。

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

2.问题聚焦。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

根据回答,让学生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3.揭示课题:起点和终点

二、活动探索:纸蛙跳远比赛

1.体验纸蛙跳远。

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

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

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

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教师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我们

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 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老师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全班要统一标准。

3.纸蛙跳远比赛。

(1)老师发材料,分小组活动。

(2)教师需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3)学生自己练习。

4.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比较自己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确定最远的一次作为自己纸蛙的跳远距离。

比较小组成员的纸蛙,确定“哪只纸蛙跳得最远”。要求对齐起点,然后比较终点。张贴各小组的纸带,让学生观察、比较“谁的纸蛙跳得最远”,评出全班跳得最远的纸蛙。

三、全班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可以提问:“在小组中,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结论。接着可以提问:“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它为你提供了有关纸蛙跳远的什么信息?”“你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有其他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教师在比较中需反复提醒:①对齐起点②确定终点。

四、贴纸带

让学生把纸带粘贴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五、展示活动:

用同样大小的纸折一个飞机,看看谁的飞机飞得远。

第3课用手来测量

教学内容:用手来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2.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

3.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

2.引导学生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

3.引导学生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找出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3.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4.意识到细致的一拃一拃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教学重点: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教学难点: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一个胶棒

教师准备:课件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揭示课题。

1.问题引入。从生活入手,说明我们不仅要比较,有时还需要测量。测量有许多工具,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教师可以追问:“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能当作测量工具呢?你怎么用它测量的?”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回答。

2.聚焦主题。教师可以用课件介绍,用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作为“一拃”来测量长度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沿用至今。本课的活动主题就是用我们的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二、探索活动:测量桌子的高度

1.预测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拃。让学生观察桌子的高度,再观察手指一拃的长度,最后做出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拃的预测。

2.请几位学生演示测量桌子高度的方法。向学生指出,每次都要

用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来测量;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在一拃与一拃相连处要画线作为记号。随后请学生谈谈测量的体会。

3.匹配一条测量纸带。向学生说明为了便于在测量中做记号,我们要用一条纸带匹配桌子的高度。注意提醒学生确定起点和终点,桌子的高度要一致。

4.测量纸带的长度。先讲解探究步骤,发材料。当学生测量纸带的长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提醒学生注意:①用相同的手指测量;②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③在纸带上写上姓名、日期。

5.展示纸带,观察测量结果。需要选择几条有代表性的纸带,把纸带对齐黑板的红线(代表地面)粘贴好。

三、组织学生讨论:

1.请学生先观察一会儿纸带。

2.提问:“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 你是如何知道的?”“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一样的呢?”“比较纸带上的拃的标记,它们有什么不同?”

3.引导学生从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去反思。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的看法可能包括:用纸带匹配桌子高度时可能出现误差;没有使用同一根手指测量;不能很准确地做到一拃紧连着一拃;很难做到每一拃的长度都相同;每个人的手指长度不一样,有些同学手指长,有些同学手指短。

4.教师小结:人手作为一种测量工具,一般都是以拃作为测量单位。但由于人为的原因,存在一定的误差。

四、拓展与思考

1.请学生课后思考:测量时,怎么解决测量单位长短不同,用脚测量自己家的房间宽度,用手测量自己家的家具长度。

2.完成P10页活动手册的拓展活动。

第4课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内容: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明白我们除了可也用手作为测量工具外,还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测量方法,如小棒、橡皮、书本等。

2.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在课堂上积极动脑的好习惯

3.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在测量学习事物的长度学习观察和比较的方法。

2.引导学生尝试使用手中各种各样的物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

3.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2.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3.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物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小组一块橡皮(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小棒、4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用的班级记录表。

教师准备:课件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导入。使用课件出示第3课用手来测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长度的数据,设疑:我们能不能还可以用其它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长度和高度?

2.学生思考,同桌位商量方法。

3.分小组汇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方法,其他同学考虑行不行,老师一一把合适的方法罗列在黑板上。

4.发布活动任务:我们就用橡皮、小立方、小棒、铅笔盒、书本 来测量桌子的长、宽和高。

二、探索活动:测量桌面的长、宽和高。

1.指导学生分组首先用小棒测量自己桌子的长、宽和高,并做好记录。

2.分小组进行汇报,老师把各小组的测量结果都写在黑板上。

3.提问:你有没有从这些数字中发现什么?

4.学生观察得出结论:每个小组测出的都不一样。

5.用同样的方法引导学生分别用书本、回形针、小立方体测量桌子的长、宽和高。

三、讨论交流:

1.老师提问:为什么我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长、宽和高,结果会不一样?

2.学生讨论,个别回答。

3.老师总结:由于用来测量的物体,同学们在测量时产生了一定的误差,所以结果不太一样。

四、布置课外活动

用不同的物体测量家里的沙发、床或学校的黑板、窗台的长度。

第5课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内容: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3.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小立方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

3.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2.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3.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尝试使用小立方体进行长度的测量,掌握基本的方法。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小组一块橡皮(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小棒、4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用的班级记录表。

教师准备:课件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导入。使用课件出示第4课用不同物体测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长度的数据,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长。然后指出,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数值不能比较,所以我们需要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

2.统一选择测量标准物。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介绍标准物。提问:“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呢?”发标准物。学生观察标准物后,尝试测量桌面的长度,然后小组讨论。

3.分小组汇报。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教师可视情况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比较小,可以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数问题,测量数据的误差也会比较小。小立方体的缺点是,如果只用一个小立方体的话,测量会很慢,首尾相连很难做到准确。

二、探索: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1.预测桌面和讲台的长度。学生观察桌面、讲台和小立方体,然后做出预测并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2.教师提问:“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会很慢,有什么好办法吗?”也可在学生测量遇到问题后再问,增强学生的感悟。如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减小组织教学的难度。学生回答后,上台演示。十个小立方体一组,用透明胶带连接起来。

3.教师提问:“讲台只有一张,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有什

么办法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纸带、棉线等)。

4.测量桌面和讲台面的长度。分发材料,学生分小组动手测量。

教师观察学生测量,提醒注意事项。用小立方体制作更长的测量工具时,小立方体之间要紧紧挨着,不能有缝隙;测量过程中也要做到首尾相连;重复测量三次;把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5.汇总数据。在黑板上展示班级记录表,学生上台填写数据,或学生汇报后由教师填写。

三、布置课外活动

用小立方体又快又准确地测量家里的沙发、床或学校的黑板、窗台的长度。

第6课做一个测量纸带

教学内容:做一个测量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测量纸带具有更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特点,可以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量。

2.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

3.在教师指导下,能针对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指导下,依照制作测量纸带的步骤进行制作。

2.引导学生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2.体会工具的改进给人们测量带来的便利。

3.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

教学难点:能制作出自己的测量带。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印有小方格的纸若干、十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一支标记笔、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塑料桶测量带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可先询问学生,他们是否用小立方体完成了课外测量活动以及他们是如何测量的。实物展示十个连接起来的小立方体和一个小塑料桶,提问:“我们该如何测量这个小桶的边沿长度呢?”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

2.教师小结: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制作一条可以卷的测量纸带,这样的测量纸带可以弯曲,可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

3.今天我们来制作自己的测量带,并用它来测量物体的周长。

二、制作、测量。

1.介绍如何制作测量纸带。

(1)展示并介绍工具和使用的材料。

(2)介绍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每段纸带首尾要相连;粘接时,纸带要直;用数字做标记;写上姓名和制作日期。

2.学生制作纸带。教师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个别辅导有问题的学生。

3.用测量纸带测量物体。先测量书的长度。填写活动手册。

再测量小塑料桶边沿的长度。先让学生观察小桶,预测小桶底部边沿的长度,然后测量并将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注意帮助在测量时读数困难的学生。

三、讨论交流:

1.引导学生观察数据。

2.老师提问:测量纸带与小立方体相比,有哪些好处? 3.学生分组讨论,个别说说,其他同学补充。

4.老师总结:测量带可以测量圆的物体,比手、小立方更轻,方便携带、能快速读出测量数值、不用数小立方体的个数、比用小立方体测量更准确。

四、布置课外活动

使用测量纸带测量更多你想测量的物体,建议测量前先预测,再实测,并比较预测,和实测的结果。第7课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教学内容: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知道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统一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

2.引导学生了解尺子与测量纸带是两种测量工具,有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

3.初步掌握尺子的使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或图画初步描述尺子与测量纸带的特征,并与同伴讨论和交流。2.细致观察并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的异同。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3.愿意分享与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4.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和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5.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增强了人的能力。教学重点:初步掌握尺子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能用语言或图画初步描述尺子与测量纸带的特征,并与同伴讨论和交流。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测量纸带、一把塑料尺、一条软尺、一个橡皮、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测量纸带、一把塑料尺、一条软尺、一个橡皮

课时: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演示引入尺子,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或使用尺子的经历。

视频播放生活中人们使用各种尺子的情境,介绍世界各地统一使用相同标准单位的尺子,这样使测量结果有可比性,便于交流和使用。

2.明确任务。

老师:今天我们来观察和比较测量纸带与尺子,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二、探索活动

1.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1)分发材料:塑料尺、软尺和制作的纸带。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观察、比较结果,教师用课件辅助学生交流。2.引导学生用尺子测量物体。

(1)教师使用课件介绍尺子的使用方法:

①把尺子的0刻度线和物体的一端对齐;②读出尺子上与物体另一端对应的刻度;③介绍如何读数。

(2)请学生示范测量并读出长度。

(3)学生分别使用尺子和测量纸带测量橡皮和桌面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教师需要帮助测量有困难的学生。

三、学生交流讨论:

1.教师提问:“尺子和测量纸带相比,有什么好处?”

2.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3.老师小结: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统一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尺子与测量纸带是两种测量工具,有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

拓展活动:

回家后用家中的卷尺测量一下家中家具的长、宽和高,并试着用表格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

第四篇:一年级科学教案

一年级科学教案

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

科学探究: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从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学习比较方法,初步形成比较能力。

科学态度:勇于尝试新的比较方法,初步形成仔细比较,如实描述的态度。

教学准备:不同形状,颜色的积木块,轻重不同的小球,白纸,笔,米尺.教学过程:

一:出示二根长短一样,粗细不同的小木棒. 哪根更长呢?你打算怎样验证? 讨论: 汇报:

小结:比较二根木棒的长短可以采用用尺量或并排放在一起比的方法,那么对于其它的物体呢,我们又怎样比较呢? 二:活动一

出示不同形状颜色的积木块.你们又打算怎样比较呢? 学生活动: 汇报:你是怎样比的?比的是什么?

小结:比较物体的时候,我们可以比较它们的形状,也可以比较它们的颜色,还可以比较它们的轻重和软硬.那么我们人呢,又怎样比较? 三:活动二

找我们的相同与不同.

选二个有特点的学生上台,比较他们有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学生讨论: 小结

四:课堂小结

今天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篇:一年级科学教案

义务教育教科书

科学教案

一年级上册

总述

一、编写目的

(一)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立德树人

(二)落实课程标准,完善教材体系

(三)培养科学素养,应对时代挑战

二、编写依据

(一)以课程标准为依据

(二)以科学教育理论为依据

(三)以教育心理学为依据

(四)以实证研究成果为依据

三、编写原则

(一)教材内容整合化的原则

(二)强调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贴近小学生生活实际的原则

(三)注重科学探究过程,全面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原则

(四)面向全体学生,实现教材的弹性和开放性的原则

四、编写思路

(一)内容体系

(二)组织结构

五、教材特色

(一)围绕统一概念的学习进阶构建教材体系

(二)注重科学探究和科学思路的融合,开展探究式学习

(三)注重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和数学之间的联系,倡导跨学科学习

(四)注重培养基本的科学伦理观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六、一年级上册教材内容说明

一年级教材(上册和下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主要围绕特征和性质,以学生日常生活接触的事物和现象作为切入点,统整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和工程四部分教学内容,进行单元与课题的设计。整体上从上册的第一单元“我们爱科学”开始,第一课“走进科学”首先展示给学生包括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的科学和技术世界的概况,第二课“我的感官”引导学生善于利用自己身体的感官观察世界,“放大镜”一课引导学生了解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延伸和拓展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然后逐渐带领学生走进具体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包括身边常见的动植物、物体等、上册结尾“科学擂台——贴画大比拼”引导学生综合上册学习的科学和技术知识进行活泼多样的动物实践。每个单元内容的编排思路是先概括再分述,充分体现以儿童的认知特点为依据。

上册围绕课标中规定的主要概念,设计为“我们爱科学”,“ 植物”“动物”“物体”单元以及“科学擂台——贴画大比拼”一课。通过各种活动指导学生学习用感觉器官观察物体的方法,认识物体的基本性质和特征,引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并想办法验证假设的能力及愿意合作与交流、喜欢大胆想象、珍爱生命、关心环境的情感态度。“我们爱科学”是本学科的起始单元,以体验为手段。“植物”和“动物”单元设置在上半学期,主要是因为考虑到季节的因素,能够保证在学习相关课程时,校园和其他活动场所有充足的动植物学习资源。“物体”单元帮助学生了解身边常见的物体,了解这些物体的基本特征。“科学擂台——贴画大比拼”是本册的STEAM综合课程,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并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和制作简单的产品。

第一单元 我们爱科学

我们爱科学是本学科的起始单元,其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科学课的兴趣,初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了解科学课是一门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活动体验为手段,以形成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态度为目的的非常有趣的学科。

第一课“走进科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了解科学课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第二课“我的感官”引导学生善于利用自己身边的感官观察世界;

“放大镜”一课则引导学生了解需要借助一些工具延伸和拓展我们对世界的认识,然后逐渐带领学生走进具体的自然世界和人工世界,包括身边常见的动植物、物体、科技产品等。

单元内容的编排思路是先概括再分述,充分体现以儿童的认知特点为依据的理念。

本单元 包括“

1、走进科学”“

2、我的感官”“

3、放大镜”3课,建议安排3课时。单元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科学课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2、能说出眼、耳、鼻、舌、皮肤等感官的作用。

3、能说出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二、科学探究

1、能提出关于科学感兴趣的问题。

2、能对吹纸片的结果进行假设。

3、能利用多种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外部形态

4、能用语言描述观察的结果

5、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6、能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科学课学习的内容、用感官观察事物和使用广大镜观察事物等表现出深厚的兴趣。

2、能如实地讲述观察到的现象。

3、能与他人分享交流、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

1、了解伯感官和工具都是我们学习科学的好帮手。

2、了解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帮助。

五、对应科学课程标准的主要科学概念 人体有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器官。

1-2年级:识别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工具是一种物体的技术。1-2年级

认识常见工具,了解其功能 使用工具对材料进行简单加工。

描述用肉眼观察和用简单仪器观察的不同。

第1课 走进科学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科学课学习的内容和方法

二、科学探究

1、能提出关于科学感兴趣的问题

2、能对吹纸片的结果进行假设

3、能用语言描述观察的结果

4、能与同学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

三、科学态度

1、能对科学课学习的内容表现出深厚的兴趣

2、能如实地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能与他人分享交流、进行合作学习。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视频课件 A4纸,剪刀一把,直尺一把。

与本课有关的科学现象、科学实验的图片或视频。教师可以准备不同领域的资料,如地球宇宙领域,生命领域、物质领域、工程与技术领域等,让学生全方位了解科学。

二、教师与学生共同准备

A4纸一张,纸片两张,剪刀一把,直尺一把。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谈到科学,我们会想到什么?

“同学们中,从一年级开始我们要学习一门科学课,我们要一起走进科学”。“谈到科学,我们会想到什么?”

采用头脑风暴,让学生充分交流,大胆发言。给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聆听学生发言。

看课本的图片。让学生自由提问:花儿为什么有各种颜色?雨是怎样形成的?气球为什么会飘在空中?火车怎样跑得更快?

看课本图片。让学生明白科学包罗万象,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课学习是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开始的。

二、向两张纸片间吹气

1、情境导入

刚才同学们提到学习科学会做各种有趣的实验。下面就开启我们的科学之旅,一起走进科学的大门,动手研究,体验科学的奥妙与神奇。

2、提出问题 :向两张纸中间吹气会出现什么情况?

3、做出假设。

4、实验验证。两人一组进行,一人进行实验,一人记录。变换角色,重复实验。实验方法指导:先将两片纸垂直放下,静止。旁边同学最好不要走动,不要有电风扇等因素干扰。先观察静止时的纸片状态,然后向纸中间用力吹气,观察纸片变化。

5、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得出纸片会向中间靠拢的结论。

6、表达与交流。与同学们交流。简要讲述实验过程。

7、反思与评价。让学生谈谈实验感受。

三、折纸飞机。

1、作品引领。老师先出示做好的飞机,激发学生兴趣。告诉学生我们要作一个纸飞机。

2、掌握方法。打开活动手册观察纸飞机的折法,然后按照上面的方法折纸飞机。

3、技术实践。让学生动物折纸飞机。教师巡视。

4、交流评价。交流自己成功的经验,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自我评价,并对他人作出评价。

5、技术改进。如何飞得远,飞得更高? 教学反思:

第2课

我的感官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能说出眼、鼻、舌、皮肤的作用。

二、科学探究

1、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形态

2、能用语言描述观察的结果。

3、能与同学讨论、交流感官的作用。

三、科学态度

1、能对用感官观察表达出深厚的兴趣

2、能如实地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愿意与他人分享交流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的感官是我们学习科学的好帮手。教学准备

教师与学生共同准备:水果、盒子、闹钟、黄瓜、铃铛、玩具小熊、皮球等物体。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先猜谜语。上边草,下边草,中间一颗黑葡萄,是什么?东一片,西一片,猜不着,听听看。

2、感觉器官能帮助我们做什么?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

一、观察苹果

1、制订计划,你想用什么感官观察?怎么观察?观察时要注意什么?

老师启发,一看二闻三尝。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注意安全卫生。

2、搜集证据 学生开始利用感官观察。给足学生观察的时间。

3、处理信息。

4、表达交流。让小组间交流,全班交流。

5、得出结论:得出各种感官的作用。活动

二、盒子里有什么?

分组实验,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

(三)、应用与拓展

1、采用分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先跟本小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

2、鼓励学生大胆发言。适时启发。

3、如何正确使用感觉器官

学生可以从眼、耳、鼻、舌、皮肤各个方面进行交流。总结:

正确用眼:时间不要太长,要休息,不要总看近处的物体。

正确用耳:不要长时间用耳机,打电话时左右耳轮换。遇到大的声响要捂耳朵。正确用鼻:不认识的物体不要随便闻,远离刺激性物体。正确用舌:不认识的物体不要随便尝,太热或太冷的东西不要尝。正确用肤:不要用手摸太热或太冷的物体。教学反思:

第3课 放大镜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使用放大镜的方法。

2、能说出放大镜的用途。

二、科学探究:

1、能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外部形态。

2、能用语言描述观察的结果。

3、能与同学讨论交流放大镜的用途。

三、科学态度

1、能对放大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能如实地讲述观察到的现象。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工具是我们学习科学的好帮手。

2、了解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帮助。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放大镜、带盖的瓶子、装水的烧杯等。

二、教师与学生共同准备

小花、布条、报纸、书、指纹等要观察的物体。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个东西吗?出示放大镜。激发学生兴趣。

(二)、探究与发现。

1、观察构造。大家看,你们面前的盘子里都有一个放大镜,大家看一看,它是什么样的?学生分组观察,然后交流汇报。教师总结,放大镜由镜片、镜框、镜柄三部分组成。

2、掌握方法

如何使用放大镜呢?看视频。然后让学生说,你知道了什么,然后老师再强调。不可死记。A、观察物体时,手拿镜柄,使镜面对着要看的物体;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上慢慢调整镜面与物体的距离,直到看到最大、最清楚的时候为止;拿稳放大镜,仔细观察。B、让放大镜靠近观察的物体,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然后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放大镜,直至图像大而清楚。C、放大镜尽量靠近眼睛。放大镜不动,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D、不要将放大镜放在地上易碎。不要用手摸镜片,不要接触硬东西。

3、观察物体。

让学生分组看书上的字。看指纹。学会使用。

4、交流评价。你观察了什么物体,你看到了什么?

(三)、应用与拓展。

根据《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4页,按照上面的步骤自制放大镜。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植物

单元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

2、能说出生活中常见植物的特征。

3、能简单描述蒲公英的外部主要特征。

二、科学探究

1、能在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初步感知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

3、能利用多种感官和放大镜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

4、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和同学讨论与交流。

5、能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常见花草树木的外部形态及用途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描述观察到的植物。

3、能从多个角度认识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2、在认识植物、利用植物的时候,一定要爱护植物、保护植物资源的繁盛。对应科学课程标准的主要科学概念。地球上存在不同的植物,不同的植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植物也存在个体差异。

第4课 身边的植物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

2、能说出草、树等都是植物。

二、科学探究

1、初步感知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

2、能用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常见花草树木的外部形态及用途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描述观察到的植物。

3、能从多个角度认识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2、在认识植物、利用植物的时候,一定要爱护植物,保护植物资源的繁盛。教师准备

1、教师要提前进行实地考察,选择校园内植物茂盛的场地,以便让学生进行活动观察。

2、除了课本以外的相关植物图片与视频。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教师出示校园情境园。

这是我们的校园的一角,大家仔细观察,看看你都发现了哪些植物?

“校园里还有哪些植物呢?我们一起去找找吧!”带领学生走进校园,去寻找。

二、探究与发现

1、制订计划。老师引领,我们去哪里寻找呢,需要带些什么呢,怎样观察呢?小组成员怎么分工呢,注意什么呢?大家一起商量。

准备好活动手册,四人一组进行活动,活动方式是用感官或工具观察。观察时要注意安全。不了解的植物不要用手摸,以免划伤自己,更不要随便尝。要爱护植物,不拔起植物,不采摘植物,不伤害植物。观察中要记住自己找到的植物名称。

2、搜集证据。活动发现什么问题,可以记下来,3、处理信息,科学活动手册第六页给出了记录表格,植物的名称可以写字,也可以贴画,贴照片。然后打对勾。

4、表达与交流。观察活动结束后,全班汇报交流和研讨活动。

5、得出结论。我们身边有许多植物,草、树等都是植物。

6、反思评价。大家说一说,你表现怎么样,也可以说一说别的同学怎么样。

三、应用与拓展

同学们,我们身边有这么多的植物,那植物与我们的生活有哪些联系呢? 大家先交流一下,然后全班交流。然后记录到活动手册中。教学反思:

第5课 认识植物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能说出周围常见的植物的特征。

二、科学探究

1、能在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初步感知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

3、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植物的外部形态。

4、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5、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植物外部形态表现出深厚的探索兴趣。

2、能实事求是,客观描述对常见植物的观察和发现。

3、交流过程中愿意和他人分享自己对常见植物的理解,具有很好的合作意识。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在认识植物、利用植物的时候,一定要爱护植物,保护植物资源的繁盛。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仙人掌、白萝卜、松枝、荷花、向日葵,银杏叶,牵牛花,水稻,洋葱、橘子,葱,芹菜、月季。

二、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教师出示教材图片,让学生说一说是否认识这些植物,然后直接引入问题“这些植物有什么特点?”

2、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些什么,大家快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观察这些植物的特点!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

一、观察植物的颜色和形状

我们先来观察植物的叶子、花的颜色和形状。把观察到的特点记录在活动手册第七页。观察完全班交流。活动

二、闻气味 辨植物。

游戏规则:蒙上眼睛,只能用鼻子闻,不能用手拿,其他同学不能提示。小组活动,其中三个成员用手帮着拿植物,一名同学用鼻子闻,组内成员轮流进行活动。

三、应用与拓展

1、出示不同实物。

2、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比较花生、葡萄、国槐的不同特征。老师适时提示。教学反思:

第6课

观察蒲公英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能简单描述蒲公英的外部主要特征。

二、科学探究

1、能利用感官或借助工具观察蒲公英的特征。

2、能用语言描述观察的结果。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认真观察蒲公英,且表现出深厚的探究兴趣。

2、能实事求是,客观描述对蒲公英的观察和发现。

3、交流过程中愿意倾听他人的见解,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在认识植物、利用植物的时候,一定要爱护植物,保护植物资源的繁盛。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放大镜、蒲公英。(本校可以观察月季花)

二、、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同学们,上课前咱们先来猜一个谜语,学生猜出是蒲公英,那蒲公英有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探究吧。

二、探究与发现。

1、交流 你见过蒲公英,蒲公英有什么特点?同学们说这么多到底对不对,我们一起来观察吧

2、制订计划。我们要做哪些准备?如何进行观察?观察时要注意什么?小组如何分工。

3、搜集证据。从花、叶、种子等特征明显的方面去观察。

4、处理信息。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8页表格中。

5、表达交流。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老师引导。

6、得出结论:蒲公英的花是黄色的,种子上有白色冠毛结成的绒球;它有绿色的叶,它一般生长在田野里,草地上。

7、反思评价。以小组为单位反思,今天我的表现怎么样。

三、应用与拓展。看课件,做练习。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 动物

单元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常见动物的名称。

2、能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3、能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觉器官感知环境。

二、科学探究

1、能在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初步感知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

3、能利用多种感官和放大镜观察动物的外部形态。

4、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5、能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动物的观察表现出深厚的探究兴趣。

2、能如实描述观察到的植物。

3、能从多个角度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动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2、在认识动物、利用动物资源的时候,一定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资源的繁盛,让动物与人类和谐相处。

第7课 身边的动物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能说出周围常见的动物的名称。

二、科学探究

1、能在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2、能初步感知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4、能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动物的观察表现出深厚的兴趣。

2、能如实描述观察到的动物。

3、能从多个角度认识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动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2、在认识动物、利用动物资源的时候,一定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资源的繁盛,让动物与人类和谐相处。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教学视频

二、学生准备:放大镜、《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观看视频,提醒仔细看,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动物。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动物。

二、探究与发现

1、制订计划 我们怎样研究,都要准备什么东西呀,我们要注意什么呀,小组内的小朋友怎么分工呀。

2、搜集证据。看谁找得动物最多。可以画下来,或是让老师拍下来。

3、处理信息。记录到《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0页上。

4、表达与交流。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交流,可以文字,可以画图片,可以手机拍照。

5、反思评价。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

三、应用与拓展

1、动物与我们生活有哪些联系呢? 交流讨论,记录在手册第10页的方框内。

2、画出你感兴趣的动物。教学反思:

第8课

认识动物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能说出动物都需要食物,能动物、会呼吸。

二、科学探究

1、能利用感官观察动物的特征。

2、能简单归纳出动物的某些特征。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观察动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能如实地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在认识动物、利用动物资源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动物、保护动物资源,让动物与人类和谐相处。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与本课有关的图片视频。

二、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寻找到了一些常见的小动物,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动物,你们认识它们吗?看视频。让学生观察它们是什么动物,复习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好基础。

2、比较这些动物有什么不同。

3、他们有这么多不同,又有哪些相同之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究动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二、探究与发现

1、课前观察。课前布置任务,观察家中小动物。

2、课堂观察。看视频。

3、获取信息。

4、分析信息:汇报看视频结果,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5、得出结论。动物需要食物,能动物,会呼吸。

6、交流评价。你在活动中表现怎么样?其他同学呢?

三、应用与拓展。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动物都需要食物,它们吃的食物一样吗/

2、全班讨论,分组讨论。

3、鼓励学生发展思维。兔子以植物为食物,鸭子植物和动物都吃。鲨鱼以动物为食物,你也试着说说。教学反思:

第9课 观察金鱼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金鱼的特征:需要食物、会呼吸、能运动。

2、能说出金鱼是怎样吃食、呼吸和运动的。

二、科学探究

1、能利用感官或借助工具观察金鱼的特征。

2、能用语言描述观察的结果。

3、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金鱼的观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能如实地讲述观察到的现象。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并讲述自己的观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在认识动物、利用动物资源时,一定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资源,让动物与人类和谐相处。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看视频,鱼缸、金鱼。

二、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这节课给你们带来了哪位动物朋友?看鱼缸中的金鱼。你们喜欢他们吗?它们有什么特点?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金鱼吧。

二、探究与发现。

1、作出假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动物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你觉得金鱼有这方面的特点吗?”思考

2、制订计划。你需要观察什么?怎么观察,需要准备什么材料?

3、搜集证据。学生观察金鱼,找出证据。

喂鱼,不要多喂。看视频。金鱼会呼吸。观察时要保持安静,不要打扰金鱼。

4、处理信息。把观察到的金鱼特点及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画一画,只要像就给予肯定。

5、表达交流。你是怎么做的?你观察到什么,你认为金鱼需要食物吗?能运动吗?会呼吸吗?

6、得出结论:金鱼需要食物,能运动,会呼吸。

三、应用与拓展

1、课下亲自养金鱼,有鱼的就要多观察,鱼除了吃饭,呼吸,动物外还会做什么? 教学反思:

第10课 动物的感官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能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二、科学探究

1、能利用感官观察动物的特征。

2、能简要描述探究过程、陈述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3、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动物的感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能如实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了解动物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2、在认识动物,利用动物资源的时候,一定要爱护动物,保护动物资源的繁盛,让动物与人类和谐相处。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当地常见的小动物

2、有关的视频。

二、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播放导盲犬送盲人回家的视频。提出问题,导盲犬为什么能找到家?

二、探究与发现

1、制订计划。观察时应注意什么?

2、搜集证据

3、处理信息

4、表达交流。

三、应用与拓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动物可以用眼睛感知环境,不同的动物眼睛的位置一样吗?

2、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全班交流的方式。

3、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猩猩与老虎的眼睛长在脸的正前方,孔雀和松鼠的眼睛长在脸的两侧,为什么会这样呢?猩猩是为了跳树,松鼠是为了逃避捕食。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

物体

单元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特征。

2、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3、能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二、科学探究

1、能提出与物体有关的感兴趣的问题。

2、能初步感受到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

3、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物体。

4、能简要描述探究过程、陈述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5、能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物体的外部形态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基于对物体外部特征以及常见材料的初步认识,了解垃圾的简单分类,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第11课 认识物体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物体的基本特征。

2、能比较出物体在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方面的不同。

二、科学探究

1、能用简单的词语描述物体的外部特征。

2、能观察、比较物体的不同。

3、能简要描述探究过程、陈述结论,并与同学们讨论与交流。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常见的物体的观察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描述观察的物体。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和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基于对物体外部特征的初步认识,了解物体的不同特征对人类有不同的用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铅笔盒、作业本、词典、橡皮、铅笔、乒乓球、网球、海绵、木棒等物体。

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1、出示准备的材料,让学生说说这些物品是什么?建立简单的物体的概念。

2、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这些物体有什么不同呢?”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观察物体

1、明确任务。观察前要有明确目的,这样观察时就有了针对性,能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今天我们先从外部形态上找找它们的不同。

2、掌握方法 比较的方法

与学生交流,你想怎么观察,观察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3、观察比较。

4、汇报交流

5、得出结论。物体在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很多方面不同。

6、反思评价。

三、应用与拓展

1、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全班交流。

2、比较其他物体。教学反思:

第12课

给物体分类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

二、科学探究

1、能观察、比较物体的不同

2、能用多种感官,从不同角度对物体分类。

3、能简要描述探究过程、陈述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4、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物体的分类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和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分类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帮助。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常见的水果和蔬菜。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上节课,我们知道物体有很多不同点,今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你们最喜欢的水果和蔬菜,看看它们有哪些不同?根据果蔬的不同之处怎样给它们分类呢?如何给它们分类。

二、探究与发现 活动:给果蔬分类

1、明确任务

2、比较分类 制定分类标准。

3、处理信息,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4、表达交流。你按什么标准分类的,如,我按照颜色分的,黄色,绿色

5、得出结论:可以根据颜色、形状、大小、轻重、软硬、表面粗糙程度等特征给果蔬分类。

6、反思评价。评价自己的表现,同学的表现。

三、应用与拓展 书包里的东西如何分类? 教学反思:

第13课 常见材料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能说出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2、能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二、科学探究

1、能根据材料对物体进行分类。

2、能简要描述探究过程,陈述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与交流。

3、能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与评价。

三、科学态度

1、能对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表现出探究兴趣。

2、能如实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并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学习。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基于对常见材料的初步认识,了解垃圾的简单分类,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毛绒玩具、各种积木、皮球、金属玩具、玻璃杯、金属勺、书本、废纸箱、各种易拉罐。

二、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与问题

出示材料,提问你想过这些东西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常见的材料。

二、探究与发现

1、分组观察,辨认常见材料。老师要提示,杯子是用玻璃制成的,那么我们就说玻璃是制成它的材料。

2、找一找身边的物体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物体进行观察,除了教室里的物体,还可以观察书包里的物体。

3、给足时间。做标记,与同学们交流。或请教教师。

4、及时记录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第17页。

5、自我评价。

三、应用与拓展

1、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然后与全班交流。

2、设计垃圾分类箱。教学反思:

第14课

科学擂台

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能说出制作贴画的方法。

二、科学探究

1、能按照任务的要求,选择具体的制作内容。

2、能根据选择的制作内容进行设计并进行材料准备。

3、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解描述,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分享自己制作的经验。

4、能对同学们的作品做出客观评价。

三、科学态度

1、愿意动手制作贴画,对自己成功完成作品表现出兴趣和信心。

2、具有从多个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表现物体特征的意识并积极尝试。

3、愿意和小组同学合作,互相帮助和分享信息,合作完成任务。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体会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是基于我们对事物的观察制作而成的。

2、产生注意观察周围世界的意识和主动性。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剪刀、铅笔、胶水、各种颜色的彩纸、布片、各种形状的树叶、纸板等。教学过程:

一、任务

课前教师自己制作一幅动物贴画。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动物贴画是用什么做的吗?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做一幅你喜欢的动物贴画呢?

二、准备

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工具摆好。

三、制作

1、分组,每个小组自定一个创作主题。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共同创作一幅贴画。

2、让学生了解贴画的主要制作过程。(1)绘图(2)裁剪(3)粘贴(4)整理

3、提出注意事项

(1)作品要具有形式美感(2)使用剪刀时要注意安全(3)活动时保持教室的卫生。

(4)作品中要尽量体现本学期“动物”单元学习的内容。提出评价标准:最佳色彩奖,最佳形象奖,最佳创意奖。

四、评比。

1、展示上组的作品,并请作者谈谈自己的创意和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

2、教师与其他小组的学生可以从色彩、形象、创意等方面评价作品,并针对作品提出改进意见。

五、改进

小组同学根据大家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和通过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吸取大家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通过改进,使自己的贴画设计得更完美。

下载一年级科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年级科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年级科学教案

    一年级科学《不一样的豆子》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大象版一年级第一单元第三课:不一样的豆子 教学目标: 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了解豆子的颜色、形状的区别。 使学......

    2017一年级科学教案

    第一课 我们知道的植物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植物,使学生初步具有研究植物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情感、态度、价值......

    一年级科学教案大全[五篇]

    一年级科学教案汇总【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

    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我们周围的物体 第1课发现物体的特征 教学目标1.用各种感官观察和描述不同的物体。 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察。科学态度目标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

    一年级科学教案放大镜

    放大镜 【学习目标】 1.知道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对比能放大图像的物体的共同点,探究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对比肉眼观察和放......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1单元走进科学 单元目标: 1.能够像科学家与工程师那样去尝试做一些小的探究活动或是工程实践。 2.制定科学课的规则并自觉在活动中遵守。 3.了解科学家与工程师的一些工作......

    一年级科学教案[5篇]

    1 准备单元 吹泡泡 学科学 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开始,也是引领学生走进科学探究的启蒙教育。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理解课程目标和灵活使用教材,将对学生今后......

    一年级科学教案(5篇材料)

    一年级科学教案 第二单元探访大自然 单元目标: 本单元安排了:1、初识大自然。2:考擦大自然——从校园开始。3、大自然中的发现等3课书。共七个活动。旨在让学生以自然界中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