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语文3《不懂就要问》教案2新人教版
《不懂就要问》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理解由这些生字组成的生词和熟字组成的新词语。2.能按要求完成课后练习第2、3题,能正确回答练习第1题中的两个问题。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孙中山思考的问题和他回答同学的那两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2.重点理解“学问”“照例”“私塾”等词语。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11个生字,掌握它们的音、形、义,并能正确书写。
(二)掌握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并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三)能借助拼音,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一)讲读课文,理解内容,能回答课后练习第1题的两个问题。
(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认识到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中做到勤学好问,是不容易的,教育学生学习这种精神。
(一)练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巩固复习生字新词,会听写字词。
(三)做课后作业练习第3题,看拼音写句子。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并掌握11个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字义、词义。
(二)初读课文后,认识到孙中山小时候在学习中做到勤学好问,是不容易的。
(一)理解孙中山思考的问题和他回答同学的两句话,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二)理解“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的道理,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做到勤学好问。
(三)能正确流利地读好这篇较长的课文。看拼音写句子,完成课后练习3,提高拼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题:不懂就要问
2.谈话导入:简介孙中山(可挂画像)。
同学们听说过孙中山这个名字吗?他是广东人,生于1866年,于1925年因病去世。他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早年就有志反清。曾任中国同盟会总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遗嘱主张,“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写孙中山先生小时候的一件事。
(二)让学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1.借助拼音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孙中山向老师提出了什么问题?(在文中划出有关句子。)3.指名二人读课文,回答问题。
(共9个自然段。本课书讲的是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为了弄懂书里的意思,大胆地向先生提出问题的事。)
4.指名读本课由生字组的词,全班对对。
(三)自学生字,记住字音、字形,了解字义、词义,不懂的词语查字典。
(四)检查自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
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第1自然段。1.指名读第1自然段,提问:
(1)孙中山小时候读的什么书?那时候怎么上课?
2.理解词语“私塾”、“至于”。3.小结第1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里读书,先生只让背诵,从来不讲。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本段,思考问题,并在文中标出有关语句。
(1)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先做什么,接着做什么,后来又做什么?(2)理解词语“照例”、“流利”。这两个词说明了什么?板书这两个词并讨论。(“照例”就是按照平常的做法。“流利”就是读得很通顺、熟练。说明了孙中山每天到校都是这么做的;他学习认真、成绩好。)
2.提问:孙中山向老师提出了什么问题?是在什么情况下提问的?
(孙中山不满足于只会背,不理解意思的现状,他认为糊里糊涂地死记硬背而不懂得意思是没有用的。由于这个原因,孙中山“壮着胆子”,向老师提出讲解有关教材意思的要求,渴望老师帮助,态度非常诚恳。
3.小结段意:
孙中山读书认真,功课完成得很好。有一天,他因为不懂书里的意思就站起来请求先生讲解。
过渡:孙中山这一问引起了什么?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学习第3~7自然段。1.默读第4~7自然段,理清思路。
思考:每一自然段讲的是谁?怎么做的?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
2.指名5人读,每人读一段后回答问题。(第3段讲同学们吓呆了;第4段讲先生厉声责问孙中山会不会背;第5段讲孙中山背出了这段书;第6段讲先生答应讲解;第7段讲先生详细讲解,学生认真听。
3.从这几段课文中找出反映当时课堂气氛和先生态度的词语,讨论理解回答。板书:吓呆、鸦雀无声、拿着、厉声。
4.提问:先生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变了呢?
(孙中山“一字不漏”地背诵,说明他确实已经完成了先生留的功课,他写得很认真。他要求先生讲文章的意思,是想进一步理解所背的文章内容,而不是无理取闹。所以先生才改变了态度,破例给孙中山讲解书中的内容。)
板书:收起,讲得详细。
5.把3~7自然段连起来读一遍,要读出文中先生态度的前后变化的语气来。过渡:孙中山为什么要提这样的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四)学习第8、9自然段。1.指名读第8、9段,思考回答:
(1)什么叫“学问”?孙中山是怎么理解学问的?
(2)孙中山为什么敢向先生提问?为什么认为“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呢? 2.讨论回答问题。(然后老师补充总结)(“学问”在这里指的是知识、学识。孙中山认为要想求得真正的知识,就是“不懂就要问”,要问个明白,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为了弄清书里的道理,为了学到知识,他当时宁愿挨打,这种精神是可贵的。在当时情况下,孙中山敢于提出问题是一件不寻常的事,是需要有胆量,有魄力的,是求知的强烈欲望促使他这样做的。孙中山这种认真读书、不懂就问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3.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五)流利、有语气地朗读全文,讨论: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孙中山小时候勤学好问?(让学生在文中圈画出反映孙中山勤学好问的词句,再用自己的话有顺序地说一说。)
(六)作业。
1.写本课生字词和“读读写写”的词各三遍。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练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巩固复习生字新词,会听写字词。
(三)做课后作业练习第3题,看拼音写句子。
二、教学重点、难点
看拼音写句子,完成课后练习3,提高拼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练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老师进行朗读指导。
(1)课文中的问句和感叹句,要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如“这样胡里胡涂地背,有什么用呢?”这句话反映了孙中山认为胡里胡涂背没有用这一看法,要用反问表示肯定的语气;“……不怕挨打吗?”这句话是那个同学不明白孙中山怎么敢问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得稍重些,表示出恳求、期待的语气。
(2)第三段是一个长句,要读出课堂上当时紧张的气氛。可按下面的停顿和重音来读。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二)巩固复习生字新词。(出示小黑板)1.比一比,组词语。
列()
孙()
通()例()
孔()
诵()提()
厉()
堂()题()
历()
党()2.给下面的字加部首组成生字,再组词语。
董()________
昭()________ 卷()________
木()________ 3.填空组词语。
弄清()
摇头()
胡里()连连()
壮着()
()无声 4.从下面的词语中各找出两组近义词和反义词填空。照样 认真
糊涂
详细
马虎
仔细
明白
照例
近义词:()——()
()——()反义词:()——()
()——()5.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看拼音写句子。(1)心里拼读,对齐拼音写汉字,默读句子。(2)指名读拼音写出两句话,纠正错的,再齐读。
(三)听写本课生字词。
(四)作业。
1.把听写中的错词各改三遍。
2.写课堂练习题。3.熟读课文。
第二篇:三年级语文上册3 不懂就要问
不懂就要问
课题
不懂就要问
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本课的“诵、例”等13个字,认识多音字“背、圈”。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孙中山对待学问的态度,学习他勤学好问的精神。
教学
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独立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
难点
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把“不懂就问”化为学习的自觉行为和重要的学习方式。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导入
新课
教学
一、简介伟人,导入课文
1.(课件出示2)(出示孙中山先生的画像)这位伟人,大家认识吗?他就是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
2.(课件出示3)简介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孙中山先生少年时候学习生活的课文。
板书课题:不懂就要问。齐读课题。
二、出示提示,自学感知
1.(课件出示4)出示自读提示
(1)默读课文,画出有新鲜感的词语或句子,与同学交流。
(2)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想法。
2.根据提示,学生自读课文,完成相关问题。
二、独立学习,提出质疑。
1.这篇课文同学们都预习过了,现在请大家放开声音读一遍课文,读完之后,想一想有没有不懂的问题。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3.根据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和解决主要问题:
(1)“照例”是什么意思?
(2)“先生”是谁?
(3)“戒尺”是什么?
(4)什么是“私塾”?
(5)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要壮着胆子?
(6)为什么孙中山问问题其他同学都吓呆了?
……
同学们有这么多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争取把这些问题都弄明白。
三、研读课文,交流展示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出示课件5:生字)
bèi
sònɡ
lì
quān
duàn
liàn
hú
tú
dāi
jiè
lì
ái
chǔ
背
诵
例
圈
段
练
糊
涂
呆
戒
厉
挨
楚
教师指导:注意读准平舌音“诵”,翘舌音“楚”,前鼻音“段”,边音“例、厉”。
另外注意多音字“背”,在文中读“bèi”,组词为“背诵”,还有一个读音是“bēi”,组词为“背包”。多音字“圈”,在文中读“quān”,组词为“圆圈”,还有一个读音是“juàn”,组词为“羊圈”。
2.教师补充资料:(课件出示6、7)
私塾:在孙中山小的时候是没有学校的,想上学就要到私塾。私塾是那个时候由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没有教材,也没有学习的年限。
先生:那个时候称呼老师为“先生”。先生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一切都得听老师的,学生不许多问。
3.学生交流如下:
(通过两次问题的讨论,让学生从“照例”“流利”“连连点头”“壮着胆子”等词语中领悟到孙中山读书认真,学业完成得极为出色,表达了他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有进一步要求理解课文意思的愿望。)(板书:背诵
很快)
4.(课件出示8)找出带有下列词语的句子读一读:“吓呆了、霎时、鸦雀无声、拿着戒尺、厉声问道、收起戒尺、让孙中山坐下”。
(1)(课件出示9)看课文插图,对比想一想,同学们的表现与先生的态度怎样?
(2)围绕上面的词语展开讨论研究:当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学生的表情有什么变化?先生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3)课文插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能有感情地运用有关词语复述图意。
5.学生质疑:向先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还要挨打呢?而今天的老师为什么却鼓励学生提问呢?(教师帮助学生区分清楚:过去私塾封闭式的封建教育与今天开放教育的不同。)
6.孙中山在那种棍棒教育下敢于提问,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样的精神?课文是怎样告诉我们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明确:孙中山当时就有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勤学好问的可贵精神。)
四、深入画面,指导朗读。
1.自由组合,三人为一组练习。
2.请两组同学汇报。
3.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意思读出不同的语气。
(1)(如“……,有什么用呢?”这句话是说孙中山认为糊里糊涂地背没有用,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2)“……,不怕挨打吗?”是别的同学感到奇怪,不明白,才问孙中山的,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3)“你会背了吗?”是先生厉声问的,要读出严肃、生气的语气。
(4)又如“请您给我讲讲吧!”应读出恳求、期待的语气;“我就讲讲吧!”应读出表示答应的语气。)
五、深入探究,学习精神。
1.学习了课文,你有哪些体会?
(1)孙中山小时候读书背诵,不糊里糊涂,能够自己提出问题,正如名人所讲“读书要有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所以先生对他小时候的学习成绩是“连连点头”,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2)在一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孙中山为弄清道理,不怕挨打,敢于向先生提问,他认为“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这种“勤学好问、读书求理”的精神太值得我们学习了。(板书:不懂
提问)
2.说说你在平日的学习中是怎样勤奋好学的。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六、拓展提高,积累运用
1.迁移练习。(课件出示10)
用“不是糊里糊涂、壮大胆子、不懂就要问、弄清楚、连连点头”等词语写一段话来赞扬一位同学的勤学好问精神。
(板书:壮胆)
2.积累格言,明读书道理。
同学们,我这里有一些关于读书方面的格言,请你用心读一读,悟一悟,定会有收获。(课件出示11)
①奋发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②蜂采百花酿佳蜜,人读万卷知深理。
③书声歌声声悦耳,粉笔钢笔笔生花。
④恒心搭起通天桥,勤奋拨开智慧门。
⑤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⑥千古文章书卷里,百花消息雨声中。
⑦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能不能找一些抄下来自勉呢?
板书
设计
背诵——很快
不懂就要问 心想——不懂 好习惯
提问——壮胆
教学反思
第三篇:不懂就问教案3
不懂就问
教学目标
1.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13个生字,积累7个词语; 2.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描摹和临写“私”等7个生字。
3.朗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按标点停顿。学习边读边思考:想想为什么孙中山明知会挨打,还要向老师提问题。
4.知道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识记生字,能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认读。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懂得不懂就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1.教师:生字卡片,相应的课件,课文朗读录音。2.学生:预习课文,圈出生字。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小朋友,我们在学校里学到了许多知识。而在古时候,人们把学校称为“私塾”。1.板书并学习:私塾
师:以前,孩子们在私塾里是怎样读书的呢? 2.出示第二小节。3.交流读后的感受。
师小结:那时候的私塾老师一般都比较严厉,谁不听话或不认真读书的话,还会挨老师戒尺的打。上课时,学生大多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可是,孙中山却敢于不懂就问。4.揭示课题: 不懂就问 5.学习生字:懂
过渡: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些什么呢? 说明:
由于“私塾”这个词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由学校这个话题引出“私塾”,然后自然导入课文。这样的情景创设,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到学习情境中,真正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不加字,不漏字,读通句子。2.指名学生读课文,教师随机正音。重点指导:
糊涂:“涂”在词语中念轻声。详、段:复习三拼音 霎:注意读准翘舌音。
3.指导学生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概括课文内容。说明:
这个故事的内容比较浅显,学生把课文读熟了,就能大体上懂得意思。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应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概括,目的是初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细读课文,深入了解。
师:那时候在私塾上课,先生从来都是让学生读、背课文,至于书里的意思,从来是不说的。可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的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就向他的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是一个什么问题呢?
1.出示句子: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们背的这段肯问是什么意思?请您为我们讲讲吧!” 1教师引读第3小节。
2理解“壮着胆子”的意思,体会孙中山此时紧张的心情。(初步感受孙中山明知可能会挨老师的打,但仍然勇敢地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可贵精神。)
2.当他提出自己的问题后,老师和同学又是怎样的呢?再读课文4-8节。3.学生读后交流,教师随机板书。1板书:
同学们:吓呆了、鸦雀无声 老师:拿着戒尺、厉声
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 讲得很详细
师:老师为什么没有打孙中山?(因为孙中山一字不漏地把课文背了出来。体会孙中山是一个认真学习的好学生,因此,老师没有用戒尺打他。)2随机指导:
鸦雀无声: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鸦雀无声”的含义。厉声:区分“厉”和“历”
一字不漏: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漏”字,生书空,再在田字格里描写一个。戒尺:查字典理解。说明: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不少的识字方法,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找出学习的难点,而教师则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在识字时所遇到的困难,然后加以引导和点拨。在写字指导中,可以让学生先回忆一下笔顺规则、及结构。学生写字时,教师注意巡视和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4.朗读课文4-8节。
师:既然孙中也怕挨打,那为什么还要向老师提问的呢?
5.学生交流后出示句子: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A.齐读句子。B.男女生轮读句子。
6.明白道理:不懂就问是人的美德,更是学习的良好习惯。说明:
在读熟、读好句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来理解、感受孙中山明知可能会挨老师的打,但仍然勇敢地向老师提出问题的可贵精神。
四、复习巩固,课外拓展
1.用游戏的方式巩固生字新词。(游戏自定)
2.说话练习:说一个“不懂就问”的事例,可以说自己,也可以说别人。3.拓展作业:了解孙中山的其他故事。
第四篇:中考语文 说明文阅读复习教案3 新人教
说明文阅读
[复习内容]:说明文阅读——感受、体会、推断、想像 [复习目标]:
1、能在理解文段内容基础上,谈出有独到见解的感受和体会。
2、能联系实际生活,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金点巧指]:
1、有时候,阅读材料没有直接给出现成的结论,或要求结合现实生活、科技发展等有关常识,推测某一新的发现、认识的前景,这就要求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合理推测和想像,在此基础上发表独到感受和体会。
2、任何推测、想像、感受、体会必须以原文的有关信息为基础,以客观实际为对照,以科学为指导,不是凭空进行的,要有理有据。
3、中考题式举例:(1)建议措施题(2)标语拟作题 [中考例析] 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所蕴含的能量实在是太巨大了,它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万年后的光和热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在400万年的时间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万年为目标!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的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近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出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与此同时,近400年来人类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地球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的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年后乃至400万年后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 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人类可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替代一些不可再生资源,那么这种替代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毕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吃咸萝卜操淡心的!
⑦所以,人类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
1、阅读全文回答问题:人类在地球上生活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什么?
2、文章第②段中“这一过程”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用波浪线在原文中划出。
3、文章第③段划横线的句子中能量消耗者应是,这句话强调了。
4、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第③段中划线部分的内容,20字以内。
5、文章第⑤段关联词语使用有误,请改后将正确的填入下面的括号里。如果()……那么()……毕竟()……
6、文章第⑥段中“吃咸萝卜操淡心”一语是个
语,它形象地说明 1
了,请写出一个与“吃咸萝卜操淡心”意思相同的成语。
7、阅读文章第⑦段,指出人类不能控制自身的含义并举例加以说明。
含义:
例子:
8、仔细推敲文章结构,如果将文中的第⑥段调换位置,你认为应放在哪一段前为宜?
9、请你以“地球与人”为主题策划一则有创意公益广告。[解析] :第1题考查整体阅读能力,不防从首段中找出总起句作答。第2题看看是否明确复指的内容。第3题的判定需承前启后,“太阳”,因为“太阳所蕴含的能量实在是太巨大了”。第4题务必考虑到限制的条件,答案并不过死。第5题考到关联词语,凭语感可知道前一个复句应为转折关系,由此得到下一句的结论。第6题直击熟语(俗语),熟语自有其妙处。第7题是要发掘句子的含义。第8题关乎文章的结构,商榷的结果还是放在第(4)段前适宜。第9题借题发挥,由选文的题材生发开,提出创意广告,足以实实在在考核出考生的素质。
第五篇:「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3《不懂就要问》优质教案
3*
不懂就要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套教材编排的第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默读的基础上,主动思考、提问和交流,充分发表个人见解。要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运用学到的方法,交流有新鲜感的句子。
本课的题目是课文的高度概括,文章围绕“不懂就要问”展开了具体的描写。
课文结构清晰,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围绕“学文学问不懂就要问。”这个关键句,揭示了“不懂就要问”的道理,给学生以启发。
◇
第一部分(一至三自然段):讲述了“问”的起因是少年孙中山不懂书中的意思,壮胆向先生提问,吓呆其他同学。
◇
第二部分(四至七自然段):讲述了“问”的经过:先生检查完孙中山的背诵后,向学生讲解这段话的意思。
◇
第三部分(八至九自然段):讲述了“问”的结果:通过孙中山和同学之间的问答,表现了孙中山“不懂就要问”的认真学习的态度。
文章语言平实,贴近学习生活。如“私塾”“戒尺”“挨打”,以及描写课堂上学生读书的词语,如“咿咿呀呀”“摇头晃脑”,几个词语学生可能感觉陌生,可适当补充时代背景予以理解。其中孙中山的话“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语言通俗,却又蕴含着道理,具有新鲜感。
【教学目标】
1.认识“诵、例”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背、圈”。
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
3.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4.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能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简单表达对这件事的看法。
2.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能找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教学策略】
指导学生结合诘境学习生字新词,根据字义确定多音字读音。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结构特点,再进一步关注关键笔画,正确规范地写好汉字。词句理解方面,主要采用问题引导方式,少教多学,让学生自主探究,抓住“有趣的句子”,尝试找出句子的“新鲜感”!引导学生借助课前提示、课后泡泡,初步了解略读课文学习的基本要求,自主默读、思考、提问,并积极与人交流看法,完成学习任务,学习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观察导入,初识略读
1.初识略读课文:同学们,平时学习生活中,你们遇到不懂的问题会怎么办?(学生发表言论)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课文里,就有一个孩子遇到了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他是怎么解决的呢?在学习之前,我们先看看课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出示课题)
(1)学生看课件出示的课题,说自己的发现。
(2)认识略读课文:课题序号后加了星号的,都被称为“略读课文”,它的学习方法跟我们没加星号的课文是不一样的。你们翻开书,自己快速找找,这类课文还有哪些“新鲜”的地方?
(3)同桌合作,互相交流。
(4)出示文后泡泡语,明确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结合泡泡语,再次明确学习略读课文的策略。
课件出示:
2.学生观察文中插图,初识私塾文化。
(1)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知道以前把这样的学校叫什么吗?(私塾)
(2)孩子们在私塾里是怎样学习的呢?又是谁遇到了不懂的问题呢?最后结果怎样?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学校与私塾等的不同之处入手,选择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变灌输知识为发现知识,更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心理规律。
板块二 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1.出示课题下方的学习提示,学生明确一共有几项学习任务。
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把有新鲜感的词句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学生交流,弄清本课具体读书要求后,结合这些要求初读课文。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课件出示:
●自由读课文,要求圈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文中注音或工具书,或向同桌请教,读准字音。
●标出自然段序号。
2.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
3.检查自由读书的效果。
①重点区分认识:历 厉(对比后组词、说句,加以区分识记)
②组词识记多音字:背 圈
③识记字的读音:糊涂(第二个字轻声)挨打(第一个字读第二声)
④出示词语卡认读、识记新词。
课件出示:
背诵 照例 圈一段 练习 糊里糊涂 吓呆 戒尺 严厉 挨打 清楚
4.指名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更流利。
【设计意图】实现学生独立阅读并能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是解决生字词,读通、读顺全文。让学生发现生字词后,主动通过多种形式去进行识记,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自读课文,思考课文提出的问题,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板块三 结合问题,细阅新读
1.默读全文,解决问题一。
(1)默读课文,思考: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导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交流。
①每件事都有起因、经过、结果。你发现课文哪一部分是起因?哪一部分是结果?
②明确起因是第1自然段、结果是第8~9自然段后,问:剩下的部分是什么?(经过)
③以“起因”为例,指导学生练习概括。
课件出示: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根据学生不同的表达,引导归纳概括方法:可以关注重点词句概括,可以缩句概括,可以删无关的词句概括……学生能说出一两种后,教师根据实际进行相应强化训练即可,不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
④用相同的方法概括“结果”。
⑤小组讨论怎么概括“经过”后,引导总结方法:先概括每一个自然段,再将每一个自然段概括出来的句子进行调整综合。
⑥围绕“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完整交流“起因、经过、结果”。
2.再读课文,解决问题二: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1)组内交流自己对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
(2)推荐代表汇报交流。
(3)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谈论、发现:对一件事形成看法,可以结合课文,再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进行思考。
预设看法一:我认为这件事很有意思,让我发现了孙中山从小就跟别人不一样。
①教师:你从哪些地方发现这件事有意思?孙中山有哪些地方跟别人不一样?他是怎样的人?别人呢?(引导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在课文中进行圈画后,交流重点句1: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课件出示:
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②相机理解“糊里糊涂”,通过将反问句“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改为陈述句等练习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孙中山正确的学习态度。
③还有哪些句子能让你看出孙中山的学习态度非常好?(交流重点句2、3)
课件出示: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你从哪些词语能发现孙中山正确的读书态度?(流利、一字不漏)你能用这两个词语说句吗?
④别的同学是什么学习态度呢?(交流重点句4)
课件出示: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问:其他同学是怎么读书的?你能演一演吗?(摇头晃脑)
思考:你觉得这样读书的效果怎样?其他同学为什么会在孙中山提出问题后吓呆了呢?谁能表演一下?能不能在全班表演一次?这样的状况下,教室里还有声音吗?文中哪个词语说出来了?(鸦雀无声)练习用“鸦雀无声”说句。
⑤孙中山说了一句什么话特别有意思?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出示重点句5)
课件出示:
“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学生交流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后,教师相机小结:“学问”本来是指知识,在这里孙中山把这个词语分解开来,却很巧妙、生动地回答了同学的问题,也更好地表现了孙中山的学习态度。
预设看法二:我认为……(教学方法同上,都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读书,从字里行间寻找依据。)
3.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三。
教师:运用学过的方法,找出本课中有新鲜感的词句进行交流,并说说怎么积累最有效。
【设计意图】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略读课文的学习还处于起始阶段。因此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紧扣课文自读要求,通过教师引领,一步一个台阶,自读自悟出读书策略——怎么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怎么形成自己的看法等,初步学会读书的策略。
板块四 小结拓展,品质传承
1.回顾学法。略读课文的特点是什么?怎么学习略读课文?你学到了哪些方法?
2.主题升华。不懂就问是求学美德。你听过哪些赞美勤学好问的格言警句?或听过、看到过哪些相关的句子?
3.拓展阅读。课后尝试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读读有关孙中山的其他故事。对有新鲜感的词句,及时抄写、积累下来。
【设计意图】阅读方法的学习跟其他方法的学习一样,不仅要重视主动性,更需要重视实践性。因此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是为了后面学生独立阅读文章服务的。课堂上学到了读书的方法,课后就有必要及时巩固运用方法,强化训练。
【板书设计】
3* 不懂就要问
【教学反思】
1.把握教材特点,明确训练要素。
本篇文章是小学阶段第一篇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的学习有很多不同。教学中,我紧扣本文与精读课文的不同点,结合文中泡泡语、课题下方提示语等,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明确了此类文本的训练要素——综合运用精读课文里学到的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自读来学习,进一步夯实语文能力训练。
2.紧扣阅读要求,落实能力训练。
本课的阅读要求看似简单,但学生解决起来却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我将这些难点一一分解、细化,让学生习得方法后,再尝试迁移运用,为学生自读解惑找到实在的抓手。
3.围绕单元目标,注重整体意识。
本单元语文要素为“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本课虽为略读课文的教学,全课设计仍然紧扣单元要素,让学生运用在前面两篇课文里学习到的方法,圈画出本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使学生通过训练,更扎实地领悟了如何发现文章中有新鲜感的词句,如何积累运用,为学生将来的习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课后作业设计】
一、比一比再组词
堂()戒()厉()既()
常()械()历()即()
二、写出下列加横线词语的近义词。
1.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2.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先生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
三、读句子,用加横线的词语造句。
1.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课堂
戒尺
严厉
既然
经常
机械
经历
立即
二、1.细致
仔细
2.照旧
流畅
三、示例:1.爷爷一心为公,从来不计较个人得失。
2.你既然知道做错了,就应该赶快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