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第二单元测试(新人教必修2)
高一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
说明:本试题分为一、二两卷,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 90分钟 第Ⅰ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渣滓(zǎi)战栗(lì)逡巡(qūn)懵懂(měng)....B.耸身(sǒng)嗤笑(chǐ)濡养(rú)微蹙(cù)....C.攥住(zuàn)海市蜃楼(shèn)呓语(yì)干瘪(biě)....D.附丽(fù)粗糙(cào)差强人意(chāi)啼笑皆非(tí)....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淫佚 干涸 一蹶不振 万劫不复 B.锁屑 枷锁 席不暇暖 相濡以沫 C.瞳孔 希冀 因循守旧 玉树临风 D.承载 憧憬 吊儿郎当 生死攸关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那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出版后,受到中小学生和家长们的热烈欢迎,一时洛阳纸贵。....B.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是不容分说的,千里之外的问候,只要一个短信,瞬间就能完成。....C.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陆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D.学习了他的先进事迹后,我们每一个青年都应该追本溯源,看看自己做得如何。....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如果陈水扁冥顽不化,一意孤行,制造“台独”,必将给台湾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②政绩是一个干部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所创造的。
③我 认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一定能对整个城市的形象和经济有多大的改变,城市标志性建筑及其周围的交通环境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城市的人文美学特征。A.事变 绩效 不是/但是 B.事端
业绩
不但/而且 C.事端 绩效 不但/而且 D.事变
业绩
不是/但是
5、下面横线上填入最恰当的句子应是: 百年以来,中国人曾被讥为一盘散沙。一时间内,它凝聚不起来,这不怨沙,而怨没有吸沙的磁盘。
A.其实,这是对中国人的污蔑 B.其实,中国人的心并不散
C.如果硬要比作沙,那么,中国人不是泥沙,而是铁沙 D.如果硬要比作沙,那么,总有一天它会凝聚成坚固的堡垒
二、默写。每空1分,共15分。
6.静女其娈。,说怿女美。7.。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8.氓之蚩蚩,,来即我谋。9.士之耽兮,;女之耽兮。10.日月忽其不淹兮。11.惟草木之零落兮。12.劝君更尽一杯酒。13.洛阳亲友如相问。14.沉舟侧畔千帆过。15.近水楼台先得月。16.接天莲叶无穷碧。第Ⅱ卷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并翻译划线的句子。(5分)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岂若从辟世之士哉?櫌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7.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2分)
译文:。18.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3分)
译文:
四、阅读理解(20分)
提醒幸福
①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天气刚有一丝风吹草动,妈妈就说,别忘了多穿衣服。才结识了一位朋友,爸爸就说,小心他是骗子。你取得了一点成功,还没有乐出声来,所有关心你的人一起说,别骄傲!你沉浸在欢乐中的时候,自己不停地对自己说,千万不可太高兴,苦难也许马上就要降临„„
②我们已经习惯了提醒,提醒的后缀词总是灾祸。灾祸似乎成了提醒的专利,把提醒也染得充满了淡淡的贬义。
③我们已经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看的见的恐惧和看不见的恐惧始终像乌鸦盘旋在头顶。
④在皓月当空的良宵,提醒会走出来对你说:注意风暴。于是我们忽略了皎洁的月光,急急忙忙做好风暴来临前的一切准备。当我们睁大眼睛枕戈待旦之时,风暴却像迟归的羊群,不知在哪里徘徊。当我们实在忍受不了等待灾难的煎熬时,我们甚至会恶意期盼风暴早些到来。
⑤在许多夜晚,风暴始终没有降临。我们辜负了冰冷如银的月光。
⑥风暴终于姗姗地来了。我们怅然地发现,所做的准备多半是没用的。事先能够抵御的风险毕竟有限,世上无法预计的灾难却是无限的。战胜灾难靠的更多的是临门一脚,先前的惴惴不安都帮不上忙。
⑦当风暴的尾巴终于远去,我们回到凌乱的家园。气还没有喘匀,新的提醒有智慧地响起来,我们又开始对未来充满恐惧的期待。
⑧人生总是有灾难。其实大多数人早已练就了对灾难的从容,我们知识还没有学会灾难间隙的快活。我们太多注重了自己警觉苦难,我们太忽视了提醒我们幸福。
⑨请从此注意幸福!
⑩幸福也需要提醒吗?
⑾提醒注意跌倒„„提醒注意路滑„„提醒受骗上当„„提醒荣辱不惊„„先哲们提醒了我们一万零一次,却不提醒我们幸福。
⑿也许他们认为幸福不提醒也跑不了的。也许他们以为好的你自会珍惜,用不着谆谆告诫。也许他们太崇尚血与火,觉得幸福无足挂齿。他们总是站在危崖上,指点我们逃离未来的苦难。
⒀但避去苦难之后的时间是什么? ⒁那就是幸福啊!
⒂享受幸福是需要学习的,当幸福即将来临的时刻需要提醒。人可以自然而然地学会感官的享乐,人却无法天生地掌握幸福的韵律。灵魂的快意同器官的舒适像一对孪生兄弟,时而南辕北辙。
⒃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它像会倾听音乐的耳朵一样,需要不断的训练。
⒄简言之,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它出现的频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少。人们常常只是在幸福的金马车已经过去很远,拣起地上的金鬃毛时说,原来我见过她。
⒅人们喜爱回味幸福的标本,却忽略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那时侯我们往往步履匆匆,瞻前顾后不知在忙些什么。世上有预报台风的,有预报蝗虫的,有预报瘟疫的,有预报地震的,却没有人预报幸福。
19.作者为什么要提醒幸福?(3分)
20.作者在文中不止一次提到“幸福”,试分析作者笔下“幸福”有什么含义?(3分)
21.作者认为人生有灾难也有幸福,对待灾难和幸福应该各持什么态度?(4分)
22.第⑥自然段中加点的“临门一脚”,我们应该怎样理解?(5分)
23.第⒄自然段中“它出现的频率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少”一句中,“它”指什么?为什么我们会感觉“那样少” ?(5分)
五、语言表达。(5分)
下面是名人巧答的故事,请试着替名人作答。
24.有一次,林肯正在擦皮靴,某外交官不无揶揄地问:“总统先生,你总是擦自己的靴子吗?”林肯不动声色地回答:“。”
六、作文
依依翠柳,郁郁繁花,嫩嫩春笋,茵茵小草„„万物被温暖照亮,生机勃勃,尽情展示大自然的绚丽。在青春旅途中,你也常被温暖照亮:眷眷亲情,殷殷师恩,醇醇友爱„„让你坎坷变坦途,郁闷变快乐,单调变精彩,蓬勃向上,纵情演义成长的浪漫。请以“被温暖照亮”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②500字左右。③ 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④书写要规范、整洁。
高一语文第二单元测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C(A 渣滓zǐ B 嗤笑chī D 差强人意chā 粗糙 cāo)
2、B(锁——琐)
3、A(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时。不容分说:分说指辩白,解说。不容人分辨解释,不容许分辨说明。巧立名目:变法儿定出些名目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追本溯源:比喻追究事情发生的原因。)
4.D(事变:军事政治方面的重大变故。事端:事故,纠纷。绩效:成绩、成效 业绩:建立的功劳和完成的事业;重大的成就。)5.C
二、默写。每空1分。6.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 7.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8.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 9.犹可说也 不可说也 10.春与秋其代序 11.恐美人之迟暮 12.西出阳关无故人 13.一片冰心在玉壶 14.病树前头万木春 15.向阳花木易为春 16.映日荷花别样红
三、文言文阅读
17.孔子路过,让子路去询问渡口在哪里
18.像洪水一样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
四、现代文阅读
19.人们总认为自己生活在痛苦之中,不珍惜自己已经拥有的幸福。
20.作者笔下的幸福是指没有痛苦的时刻。21.我们对待灾难要敢于面对它并且想方设法战胜它;对待幸福要充分珍惜并且要学会享受幸福,这样才能快乐相伴。22.“临门一脚”指当你处在幸福与灾难的边缘时,要敢于打破传统的观念,冲破阴霾,这样才能得到幸福。23.“它”指幸福。本来幸福并不少,但是人们习惯于提醒灾难,故而幸福显得少了许多。
五、语言表达
24.是啊,那你是经常擦谁的靴子呢?
第二篇:语文:2.5《离骚》教案(新人教必修2)
《离骚》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
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1-7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8-13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五、重、难点解决过程 学习1-7节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
3、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4、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六、小结: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七、作业:
背诵课文。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
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教具准备
录音机 教学磁带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屈原的《离骚》及他的政治理想。
2、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
3、学习诗歌的1-7节,解决其中的疑难字、词,能够熟读并基本背诵下来。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离骚》,以求在文学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解题
1、简介“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上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辨》等。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1-7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8-13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五、重、难点解决过程 学习1-7节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
3、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4、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六、小结: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七、作业:
背诵课文。
第三篇:新人教必修三_Unit1_Festivals_around_...
易仁荣特级教师工作室:
国家级课题“英语模块教学法”正式开题
4月10日下午,国家级课题“英语模块教学法提高教学效率研究”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正式开题。该课题是由国家基础教育中心外语实验中心批准的2009-2010资助金项目,本北京市仅此课题获批。
“英语模块教学法”(english modular approach)是由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易仁荣老师历经十年探索出的一种新的英语教学方法。该方法以“模块”(module)为原理,以辩证法和系统论为理论指导,把复杂的英语语法、3500个英语单词和英语听说读写等语用能力的培养优化为若干个教学模块,模块的内容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衔接。“英语模块教学法”使英语教学内容板块化、简单化,系统化,既节省英语教学时间,减轻师生教学负担,又能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教育部主管的国家级核心刊物《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课程 教材 教法》等先后发表了易仁荣老师的系列论文,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易仁荣老师编著的《高中英语语法7天会》、《高中英语写作7天会》、《高中英语词汇7周会》等5 本专著,颇受读者欢迎。
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组专家鲁子问教授、朝阳分院副院长夏秋荣、教研中心教研员朱丽萍、八十中学校长田树林等分别在开题会上对“英语模块教学法”给予高度评价,并希望课题组认真做好此课题的扩大实验和推广工作。朝阳区教委特级教师工作室管理办公室王雪梅老师、易仁荣工作室核心成员以及八十中学、日坛中学、九十四中学部分英语老师也出席了开题会。
(八十中学 易仁荣 供稿)
朝阳区职业高中第二期青年教师培训班启动
2009年3月27日,朝阳区教研中心职成教研室组织完成了第二期培训班的开学典礼暨培训课程第一阶段讲座,培训工作正式启动。全区八所职业高中上报本期学员30名,涉及9类学科。教研室针对学员具体需求,拟聘13位职高校骨干教师和5位教研员,组建了师资力量比较雄厚的指导教师队伍。本期培训班将延续上期“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指导教师与学员密切配合、教研室对导师和学员跟踪管理”的特点,与时俱进地完善课程设计方案、完善管理方法,将本期课程分为教学理念学习、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践与听评课、教学论文撰写等四个阶段,为期四个月,主体课程拟在本学期结束。
(区教研中心职成教研室 陈 清 供稿)
第八十中学
◆日前,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机制研究分会和教育杂志社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全国中学优秀校内报刊活动颁奖典礼”在京铁大酒店举行,八十中学报送的教科研刊《八十教研》获最佳科研刊特等奖、《晨光报》获最佳社团报一等奖。
◆2009年2月13日,八十中组织全体教职工召开了首届教科研年会,会议主题确定为: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会议由张恩海副校长主持,朝阳区教委姜继为副主任、朝阳区教科所桂富荣所长、朝阳分院教科研处刘继玲主任出席了会议。
在会上,刘丽斌书记宣读了获奖名单,教科研室童嘉森主任做了学校2008年教科研工作总结报告,于冬云助理对《教科研年会章程》进行了解读,随后对评选出的优秀科研成果3个一等奖、8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和4个先进科研集体进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
颁奖仪式结束后,教委姜继为副主任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姜主任首先对八十中的教科研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高度评价了老师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同时对八十中的教科研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获奖代表刘亦工、涂洁、吴卫东三位老师做了典型经验介绍,向全校教师介绍了他们开展校本教研的切身体会。最后田校长做了大会总结,肯定了八十中2008年的教科研工作,同时指出,学校将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造就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科研型教师队伍,实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
(八十中学 童嘉森 供稿)
望京实验学校
我校承担的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课题《培养中小学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策略的研究》即将于今年结题。为了配合学校结题工作的顺利开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实践研究能力及总结反思能力,2009年2月12日,我校请来课题指导专家——北京市基础教育研究所评价研究室张爱兰主任,对全校教师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培训。会后各教研组针对专家讲座内容,结合各组研究进展情况,就前期实践中的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策略进行交流、讨论,结合学校的科研计划,各教研组、各子课题组对即将开展的课题研究进行规划,制定了本学期各教研组详细的研究计划,这对后期的课题研究工作将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望京实验学校 黄秀英 供稿)
呼家楼中学
◆2009年1月6日下午呼家楼中学召开“呼家楼中学第十一届教育教学论文年会”,会议由学校教科研负责人主持。该年会共收到60篇论文,有14篇获奖,其中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6名,获奖比例占25%。学校领导为获奖者颁发了荣誉证书。两位获奖论文教师分别做了交流发言;李献国校长做了重要讲话,强调教育教学实践与教育教学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强调教师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强调教师必须准确把握考纲、考点等。本次活动搭建了展示教师教育教学智慧的平台,营造了积极向上、努力钻研业务的校园文化氛围。◆2009年2月12日上午,呼家楼中学召开2008-2009学第二学期“校本培训暨专家讲座”会议。学校特邀我区教研中心语文教研员王丹就《对中学校本课程的认识》做专题讲座。该讲座涉及四个版块内容:
一、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
二、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原则。
三、开发校本课程中学校和教师的角色。
四、关于校本课程的评价。该讲座逻辑性强,环环相叩;科学性强,引经据典;实用性强,联系实际;思路开阔,旁征博引。通过聆听该讲座,全校教职工受益匪浅:徜徉在论证严密的科学之中,领略到如何研究的方法之中,将尝试在新学期的实践之中。
◆2009年2月27—28日,呼家楼中学在朝来农艺园召开毕业年级教育教学双研会。与会领导有区中教科乔科长、教研中心苏主任、各科教研员以及学校领导。会议由教学主任李锋主持。首先,李献国校长致开幕词。主管教学的白光副校长、李锋主任就高三和初三年级学情现状先后做了认真细致地分析,就新学期工作任务、工作重点、工作措施和注意要求做了认真布置。初三和高三年级组长就各自年级教情与学情现状先后做了详细剖析。之后初中、高中组进行分组讨论,区教研员随组参加,针对学科特点做出指导;
中教科乔科长参加了初中分组讨论,就中考报名、查漏补缺、采取措施和注意事项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最后初三和高三两个年级组长将分组讨论情况进行汇报。区教委中教科乔科长对这次校本培训——双研会,予以充分肯定、体现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精细化、文本化,希望教师认真细致地做好教研、考研,为质量工程的推进落到实处。区教研中心苏主任肯定了教师的学情分析细致、到位,针对中高考工作重点强调四个要点:思路清晰、安排合理、方法得当、落实到位。这次双研会,气氛热烈,集思广益,受益匪浅,意义重要,影响长久。
(呼家楼中学 供稿)
劲松职业高中
阳春三月,春光明媚。劲松职高“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的校本培训拉开帷幕。学校聘请北京市职教专家庆敏校长进行了《如何上好一节课——做好教学设计》的专题讲座。区职成教研室张俊英主任解读了《朝阳区职高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观摩赏析了市区级优秀课,进行课例分析。在理念讲座与课例观摩的基础上,“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的校本培训进入到实践演练阶段。4月底,学校开展了“教学开放周”活动,中层干部推门听课实地了解培训效果。5月份,学校将在推门听课的基础上,推出典型全校展示,并组织优秀教师参加区市级教学基本功大赛。
(劲松职高 孙敬梅 供稿)
第四篇: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测试
五年级语文
第二单元测试
一、拼音写字我最棒。(9分)
huò
huàn
jǔ
jué
cán
kuì
fáng
ài
wǔ
mèi
pēi
tāi
suō
yī
táo
zuì
jì
mò
二、写下列填空
绞尽()汁
坚强不()
运作自()
一动不()
随心所()
莫名其()
三、按要求写句子。(8分)
1.丝绸之路是古代横贯亚欧的通道。(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园子留下回忆。(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我会默写古诗。(4分)
牧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舟过安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者我会连。(5分)
《牧童》
杨万里
《舟过安仁》
萧红
《清平乐·村居》
吕岩
《祖父的园子》
费奥多罗夫
《童年的发现》
辛弃疾
六、解释下列词语:
1·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怪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翁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判断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3分)
1.《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是《城南旧事》的序言。()
2.《祖父的园子》重点写了作者在园中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
3.“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七、快乐阅读轻松答。(14分)
这条小鱼在乎
一位在中国某医学院任职的美国教师在演讲中讲道:
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他一边沿着海边走,一边注意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虽然近在咫(zhǐ)尺。被困的小鱼,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的。
男人继续朝前走着。他忽然看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他在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把它们扔回到大海。这个男人停下来,注视着这个小男孩。看他拯救着小鱼们的生命。
终于
这个男人忍不住走过去:“
孩子
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
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
谁在乎呢
“
“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
一边拾起一条鱼扔进大海
:”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今天,你们在这里开始大学生活。你们每一个人,都将在这里学会如何去拯救生命。虽然你们救不了全世界的人,救不了全中国的人,甚至救不了一个省一个市的人,但是,你们还是可以救一些人,你们可以减轻他们的痛苦。因为你们的存在,他们的生活从此有所不同——你们可以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是你们能够并且一定会做到的。
在这里,我希望你们勤奋、努力地学习,永远不要放弃!记住:“这条小鱼在乎!这条小鱼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1男孩为什么要捡浅水洼里的小鱼?(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____”画出短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说说这两处有什么不同。(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男孩听到劝阻后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这么做?(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位老师演讲的目的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在写故事中成长。(20分)
童年中,你们曾经欢笑过,也曾哭泣过;曾经开心过,也曾烦恼过。在童年这短暂而美好的时光中,发生了形形色色有趣和难忘的事。请你从中选择一件来写(注意写出怎样“有趣”或者为什么“难忘”)。可以运用下面这段文字作为开头。
人生就像一条缀满珠宝的项链,而童年是一颗最珍贵的宝石;记忆如同汪洋大海,而童年是一朵最动人的浪花;生命犹如一棵大树,而童年是一片最美丽的绿叶;岁月像花园,而童年是一株最艳丽的鲜花…(字数300字左右)
第五篇:语文:2.7《逍遥游》教案(新人教必修5)
2.7逍遥游·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初步了解庄子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4、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
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
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教学重点】
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教学难点】
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方法】导读、启发、讨论、总结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庄子及其文和道家思想;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落实基本知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大约在公元前369年,“天崩地坼”(李泽厚语)血雨腥风的战国,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当时叫“蒙”的小国,一位思想家带着他的第一声啼哭诞生了,他,就是我国历史上与老子并称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周。
对于庄子我们并不陌生,高一时就拜读过庄老先生的《秋水》,我想请教的是出于《秋水》的成语及其意义是否还有同学记得?(望洋兴叹:看到别人的伟大方知自己的渺小;后多比喻要做一件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被有很高的道德修养的人笑话了;现表示被内行人笑话。)
既然并不陌生,我们是否能够遥想一下庄子的形象呢?(答案具有开放性,大致要点:曾垂钓于濮水,曾向监河侯贷粟,曾以卖草鞋为生,著《庄子》“十余万言”[《史记》语],是一位被褐怀王的隐士高人。)
可以让学生多介绍相关的故事。
明确知识:
1、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2、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3、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4、《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鲁迅: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今天我们再一次接触庄子,我们要通过《逍遥游》了解庄子的哲学世界,走进庄子内心的深处。
二、初步感知课文
学生听课文录音,注意读音和断句:
北冥(míng)鲲鹏(kūn)抟(tuán)迁徙(xǐ)坳堂(āo)草芥(jiâ)夭阏(â)
蜩蝉(tiáo)舂粮(chōng)蟪蛄(huìgū)大椿(chūn)斥鴳(chì yàn)泠然(líng)万仞(rân)蓬蒿(gǎo)
三、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相关存在的疑难问题(字词)。
四、选三个学生读,随时正音,纠正错误,学生初步理解内容即学生谈本段讲了什么。
五、学生再读课文,看图说话。(等于翻译课文)明确:
1、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不自由)
学生讲图,随时翻译文章,点明重要词语的意思。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而后乃今将图南。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如?
明确:鹏鸟奋飞:必须凭借强大的风力。水雾尘埃:要靠气息相吹。大舟无力:因为积水不深。杯水胶地:因为水浅舟大。蜩鸠嘲鹏:不知自己“所待”。远行所待:备粮,越远所待越多。
第二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又有“小大之辨”(亦不自由)
学生讲图,随时翻译文章,点明重要词语的意思。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大小之辩也。
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道春秋;冥灵春秋五百岁,大椿春秋八千岁;彭祖——众人;鹏鸟——斥鴳。
第三段:从自然界到社会的人,无不有所待,真正的逍遥者是不受外物的限制的,他们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追求绝对的自由——逍遥的境界)。
学生讲图,随时翻译文章,点明重要词语的意思。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明确: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有才智修养,当都被世俗所累;宋荣子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度外,但他的修养“犹有未树”;列子御风而行,逍遥自在,但“犹有所待者”。
六、附录,以下内容最好在课文梳通中加以落实。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是说这只鸟在海翻腾激荡的时候,就乘风迁徙到南海。
2、《齐谐》是书名,齐国的志怪之书。文章是引此为证,说明鹏之高翔奋飞是有根据的。
3、“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巳矣。”意思是说:天色苍苍茫茫,究竟是它真正的颜色呢,还是由于它无限高远没有边际的缘故呢?大鹏朝下看也不过这样的罢。
4、“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知,通“智”。年,寿命。本句意思是说:小智不能理解大智,小寿命不能理解大寿命。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译为凭什么知道是如此呢?
6、“而彭祖乃公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特,独。匹,比。彭祖,名铿,尧臣,封于彭城,历虞、夏到商,年八百岁,故以久寿见闻。全句大意:然而只活了八百岁的彭祖现在却独以长寿闻名。众人还都希望同他齐寿,不是太可悲了吗?
7、“汤问棘也是巳。”汤,商朝的建立者,亦称成汤。棘,汤时的大夫。汤曾向棘询问有关宇宙的道理。原文是:
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穷发之北„„”汤王有“物各有极,任之则条畅”的话,与《逍遥游》所持的思想一致。庄子肯定性重述其问,也是为论证自己的观点,同时运用鹏举万里而图南与斥 的“彼且奚适”之问对照,进一步说明“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
8、“此亦飞之至也” ––—这样也就达到了飞翔中最得意的境界。
9、“此小大之辩也” ––—这就是小智与大智的区别。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诸子散文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影响最深。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便是庄子。庄子是一位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继承老子顺其自然的观点,更进一步认为无可奈何的叫“命”,不可违离的叫“天”,一切都只好任凭它的摆布。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世嫉俗,痛恨黑暗现实,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他的人生观很消极,带有浓厚的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色彩。由于庄子生活在战国乱世,诸侯各国征伐不已,暴主佞臣杀人如麻,他的志向不可能实现,他看透了这个社会的一切。于是他开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这是怎样的“自由”呢?希望我们能够在《逍遥游》中能够窥见其中的点滴。
二、理解文章内容。
1、听读全文前,提醒学生思考: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
读毕,学生总结出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
明确:蜩与学鸠笑之
斥鴳笑之
宋荣子犹然笑之。
2、弄清三个“之”,我们就能知道笑的对象了。下面,就请大家解读三个“之”。
明确:前两个“之”所指对象,都是鲲鹏。第三个“之” 所指对象,是“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3、全文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由三“笑”构成的,现在我们一起来解读这三大板块。
三、先看第一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一节。
1、蜩与学鸠为什么要笑鲲鹏?
明确:因为大鹏“图南”,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
2、蜩与学鸠笑鲲鹏,作者赞成还是反对呢?为什么反对?
明确:大鹏、野马、尘埃,以及天地间的生物,都是靠大自然的气息“相吹”的。而蜩与学鸠同是属于“生物之以息相吹”之类。差别只在于“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罢了。事物的大小不一样,所适的远近不同,它们所凭借的条件(即所待)也是有区别的。所适越远,所要凭借的条件就越是充足,如将要“图南”的大鹏必须有“风斯在下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的条件;而“决起而飞,枪榆枋”的蜩与学鸠所凭借的风(或其他条件)比起大鹏就小多了。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消遥。
3、本段中其实有一句话可以证明以上的内容,而且这句话是作者写鹏如何大,如何飞至九万里的目的,是哪一句?
明确:“天之苍苍,„„亦若是而已矣。”就是说,人们仰而观天,苍苍而无所至极;殊不知九万里高空的鹏俯而下视,也如人们仰视苍天一样。在九万里高空的鹏把地面的人、物看得很渺小,但地面的人或其他小生物看远在至极的高空的大鹏不是一样的渺小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庄子完全泯除了事物的大小。在他看来,世间的万物都是一律平等的。鲲鹏之大,尘埃之小,都是有所待,因而都不逍遥。
4、齐读第一节,感悟内容:鲲鹏凭借风力、蜩与学鸠笑鲲鹏和作者反驳蜩与学鸠。
板书:蜩与学鸠 否定以突出 大鹏
四、再看第二板块,请大家朗读第二节。
1、斥鴳为什么笑鲲鹏呢?
明确:斥鴳认为,鲲鹏要飞高,才依赖于风力,而自己不追求那样的高度,所以能够摆脱对外力的凭借,自己能够自由地“腾跃”“翱翔”。
2、那么,作者对斥鴳的“笑”是什么态度呢?你认为庄子是否赞成“小大之辨”?
明确:“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庄子的观点,相反,他认为这是世人的成见。因为他觉得“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意即像大年之大年的彭祖,不知自己本性的“众人”却非要去“匹之”,这不是很可悲吗!这里,庄子仍进一步阐发要泯除大小之见,对任何事物不要虚妄分别的观点。即使是“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的大鹏,在斥鴳看来,也不屑一顾,它并不像“小年”的“众人”去匹“大年”的彭祖那样去做一些徒劳的事,而是以“我腾越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满足了,因而它自得其乐地笑了。
这里的“笑”就代表了庄子的笑。庄子是借斥鴳笑大鹏来喻自己笑那些持有“大小”成见和以小慕大的人。
庄子为何用斥鴳来喻自己呢?这是由于庄子的时代背景所限。他常常托别人或别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古今人物,禽兽鱼虫无一不成为他借用的对象。他之对己、对人、对物根本就没什么分别,只不过他有时在明处,有时在暗处,有时当场导演,有时幕后指挥,但是“每一个场合中,必然隐藏着一个庄子”(张默生)
板书:蜩与学鸠、斥鴳 否定以突出
五、最后看第三板块,齐读朗读第三节。
1、宋荣子为什么笑“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呢?
因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2、作者对宋荣子的态度怎样?
由“斯已矣”“虽然,犹有未树也”可知,作者对他也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作者还通过否定比他自由得多的列子来进一步否定他。
蜩鸠与大鹏都是有所待,蜩鸠却去讥笑大鹏,这不可取;同样,如果大鹏去讥笑蜩鸠的话,是否可取? 人类中,那些凭着自己聪明的才智、良好的行为、高尚的道德、强大的能力就能够称效一官,投合一君,取信一国的人,虽然他们都以达到目的为满足,但因为是有所待,所以与消遥的境界来说实在相差太远了,理所当然要被比他们略高一筹的宋荣子所笑。
但庄子对宋荣子的“笑”并不完全赞同。宋荣子尽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但却“未数数然也”。他仍是始终“未树”消遥境界。
再如比宋荣子更高一筹的列子,他能“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但和宋荣子一样也是“未数数然”的。他能御风而行,虽说免去步履之劳,可是没有风,不是也无能为力了吗?所以庄子说他“犹有所待也”。
齐读第三节,感悟内容。
板书:“知效一官”等四种人 否定以突出 宋荣子、列子
六、到此为止,我们了解到,作者对“笑”鲲鹏和别人的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一一作了否定。那么请大家讨论一下,1、作者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是不是肯定呢?
明确:也都作了否定。否定后者好理解,关键是否定前者不好理解,因为“鲲鹏展翅”早已作为积极的意象被人们广泛引用。但在本文中,作者在讲述这一寓言故事时,突出的不是鲲鹏本身,而是风力,“故九万里,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对风力作用的突出,实际上就是对鲲鹏的否定。作者写了“笑”的双方,对“笑”的一方蜩与学鸠、斥鴳、宋荣子都作了否定,对被“笑”的一方鲲鹏和“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也都作了否定,并且对顺便提及的野马、尘埃、芥、大舟、朝菌、蟪蛄、冥灵、大椿、彭祖、列子等事物或者人物也都作了否定。这种全盘否定的态度,如果我们借用本文中的一个形象的词语,可以说是:笑!是的,本文也可以说是:庄子“笑”万物!
板书:“知效一官”等四种人 否定以突出 宋荣子、列子 惋惜以突出
蜩与学鸠 否定以突出 大鹏 惋惜突出
2、庄子为什么要“笑”万物呢?
明确:因为它(他)们都“有所待”,都没有做到“逍遥游”。
3、哪种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只有任其自然,随变是适,无乎所待,以游无穷,这才是逍遥游的理论境界!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了,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怎样才能摆脱有待,达到无待呢?庄子强调,根本的一点是要认识到,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或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不知道“以道观物”、“道通为一”的道理;如果能从主观上齐同万物,忘却外在的一切差别,也就无所不适、无所对待了。庄子进而提出了最彻底的“无己”的方法,即从精神上超脱一切自然和社会的限制,泯灭物我的对立,忘记一切,直到忘记自己。无己而后无所待。
板书:蜩与学鸠 否定以突出 大鹏 惋惜突出
“知效一官”等四种人 否定以突出 宋荣子、列子 惋惜以突出 “至人、神人、圣人”
七、小结: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以三“无”(无己、无功、无名)作结,有力地论证“无所待”观点。
至于“无所待”的境界怎样才能达到,希望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读读《逍遥游》的后半部分。
板书:
八、学生讨论:你对这样的境界有何看法?
1、明确:本文的主旨是追求一种“无所待”的精神自由的逍遥境界,即顺应万物的本性,悠然自在,适心任性,达到物我一体的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庄子认为,世上万物都受到限制,社会上的人被生死、寿夭、得失、荣辱、贵贱所牵累,没有自由可言,其原因在于“有己”,“有己”则“有待”,只有做到“无己”才能进而达到“无功”“无名”。所谓“无己”,就是忘掉自我。在庄子看来,人和万物都是得道而生,形体只是道的寓所,人如果拘于形体,必然会受到外物的束缚,达不到恬淡自适的境界。所谓“无功”就是去除功名利禄之心,不汲汲追逐外物,只求保身全生养亲以尽天年而无建功立业的理想。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褒贬任人,俯仰随我,置声名与舆论于不顾。达到“无己”“无功”“无名”,便是在头脑中消除了物我对立,使精神与道融合为一,超越一切现实的矛盾,步入超现实的绝对自由。庄子的这种思想,实际上是在现实中无法摆脱的“心为形役”,即“心”与“形”的矛盾,而超现实地在精神上追求绝对的自由。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对的,但这种“绝对自由”的超现实性恰恰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想借精神上的自由来逃避现实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庄子的哲学其实就是人生哲学。在庄子看来,“有待”和“无待”意味着人生的两个层面,物质形体的活动总是有待的,而无形的精神活动可以是无待的。人生世间,难免神为形累、心为物役,应该通过“无用”、“无己”的“道德”修养,使精神突破有待的束缚,从自我中提升一级,达到无待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