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学案55

时间:2019-05-13 21:27: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史记学案55》,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史记学案55》。

第一篇:史记学案55

滑稽列传

教学目标:

1、了解其中人物的事迹描写,并了解人物的具体事迹描写对刻画人物和叙述历史进程的作用

2、了解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丰富多彩的手法

3、在了解、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可进而了解和思考历史真实与艺术描写之间的表面矛盾而实际上更高层面统一的关系,由此了解《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描写对后来小说、戏剧的影响

4、积累文言词汇,了解文言被动句式的几种形式,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学重点:同目标2、4 教学难点:同目标3 教学方法:讲读结合,展开讨论 教学过程:

一、阅读《滑稽列传》第1段,具体落实字词句式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1)六艺于治一也 相同、一样 .(2)《礼》以节人 用来 .(3)《春秋》以义 宣扬正义 .(4)天道恢恢 广大无边的样子 ..(5)谈言微中 正道 .

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六艺于治一也。

六经对于治理国家来讲,作用是相同的。

(2)《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义。《礼》是用来规范人的生活方式的,《乐》是用来促进人们和谐团结的,《书》是用来记述往古事迹和典章制度的,《诗》是用来抒情达意的,《易》是用来窥探天地万物的神奇变化的,《春秋》是用来宣扬正义。

(3)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二、阅读《滑稽列传》第2-4段,具体落实字词句式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1)数使诸侯 多次 .(2)齐威王之时喜隐 说隐语,隐语即谜语。.(3)沉湎不治 不治:不问政事。..(4)国且危亡 将要 .(5)淳于髡说之以隐曰 说,劝说,说服。.(6)三年不蜚又不鸣 蜚(fēi):同“飞”。.(7)诸侯振惊 振:通“震”。.(8)楚大发兵加齐 加:陵压、覆盖。.(9)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 之:往、到。.(10)赍金百斤 赍(jī):携带。.(11)先生少之乎 以„„为少,形容词意动用法。.(12)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溢 益:增加。溢:通“镒”。古代的重量单位。..(13)威王大说 说:同“悦”。喜欢、高兴。.(14)恶能饮一石哉 恶:如何、怎么 .(15)髡恐惧俯伏而饮 连词,表修饰。.(16)不过一斗径醉矣 径:直,就。.(17)若乃州闾之会 若乃:至于。..(18)卒然相睹 卒然:卒,通“猝”,突然。.(19)相引为曹 曹:侪辈。这里犹伙伴。.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

(2)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这只鸟不飞就罢了,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就罢了,一叫就使人惊异。(3)诸侯振惊,皆还齐侵地。

诸侯十分惊恐,都把归还齐国被侵占的土地。

(4)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

齐王派淳于髡到赵国请求救兵,让他携带礼物黄金百斤,四匹马拉的马车十辆。(5)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

我看见他拿的祭品很少,而所祈求的东西太多,所以笑他。

(6)若亲有严客,髡帣韝鞠跽,侍酒于前,时赐余沥,奉觞上寿,数起,饮不过二斗径醉矣。

假如父母有尊贵的客人来家,我卷起袖子,躬着身子,奉酒敬客,客人不时赏我残酒,屡次举杯敬酒应酬,喝不到两斗就醉了。

(7)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

所以说,酒喝得过多就容易出乱子,欢乐到极点就会发生悲痛之事。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8)言不可极,极之而衰。

这番话是说,无论什么事情不可走向极端,到了极端就会衰败。

三、阅读《滑稽列传》第5-7段,具体落实字词句式 5.A 6.B 7.C

8.(1)马患肥胖症而,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左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

(2)楚相孙叔敖坚守廉洁一直到死,如今老婆孩子身处困境,背柴为生,廉吏不值得做啊!

四、阅读《滑稽列传》第8-11段,具体落实字词句式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1)秦倡侏儒也

倡:表演歌舞的人 .(2)陛楯者皆沾寒

楯,通“盾”。此处应为拿着盾牌。.(3)优旃见而哀之

哀:怜悯,同情。.(4)陛楯者皆曰:“幸甚。”

希望 .(5)汝疾应曰诺

疾:快速。.(6)我虽短也,幸休居。

幸运 .(7)始皇尝议欲大苑囿

大:扩大。.(8)始皇以故辍止

因为 .(9)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

虽,即使。

固,本来。..(10)漆城荡荡,寇来不能上。

荡荡:漂亮、阔气。..(11)二世杀死

被杀 .

10、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善为笑言,然合于大道。

他擅长说笑话,然而都能合乎大道理。

(2)汝虽长,何益,幸雨立。我虽短也,幸休居。

你们虽然长得高大,有什么好处?只有幸站在露天淋雨。我虽然长得矮小,却有幸在这里休息。(3)于是始皇使陛楯者得半相代

于是,秦始皇准许卫士减半值班,轮流接替。

(4)优旃曰:“善。多纵禽兽于其中,寇从东方来,令麋鹿触之足矣。”

优旃说:“好。多养些禽兽在里面,敌人从东面来侵犯,让麋鹿用角去抵触他们就足以应付了。”(5)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

皇上即使不讲,我本来也要请您这样做的。(6)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

要想成就这件事,涂漆倒是容易的,但是难办的是要找一所大房子,把漆过的城墙搁进去,使它阴干。

五、阅读《滑稽列传》第12段,完成下列问题。

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1)齐威王横行

横行:率意而行。此指齐威王称雄一时。..(2)负薪者以封

因此 .

12、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优孟摇头而歌,负薪者以封。

优孟摇头歌唱,打柴为生的人因而受到封赏。(2)优旃临槛疾呼,陛楯得以半更。

优旃靠近栏干大喊一声,阶下卫士因而得以减半值勤,轮流休息。(3)岂不亦伟哉!

这些难道不都是伟大而可颂扬的么!

第二篇:史记学案

《史记选读》导学案

第一单元001

第一单元 以国家利益为先

[学习目标] 1.培养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3.培养分析综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4.培养鉴赏评价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借助烘托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相关材料:

(一)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文学常识 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沉、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注:可预备一张中国全图,讲述时指出司马迁游踪的大致方位。)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二)晁错生平

晁错(约公元前200—前154),颍川(今河南禹县)人,西汉文景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汉文帝时,曾任太子家令,汉景帝即位后,更受信任,历任内史、御史大夫等职。由于他极力主张加强中央政权,推行“削藩”政策,遭到了诸侯王和朝廷亲贵的反对,因而在景帝三年,吴王刘濞等举兵发动叛乱,借口请诛晁错以“清君侧”时,景帝畏于 制作人:齐河一中高二语文组

把关人:王新岳

七国连兵,遂错将他处死。

大约在任博士期间,他写了《言太子宜知术数疏》,指出:一个君主之所以能够建立留传后世的功业,关键就在于通晓“术数”,即治国的方法和策略。他认为,君主必须懂得怎样统驭臣下,使得群臣“畏服”,懂得怎样听取下面的奏报,而不受欺骗和蒙蔽;懂得怎样使万民生活得安定并且得利,那么海内就一定服从;懂得怎样使臣、子以忠孝事上,那么臣下和子女的品行就完美了。

晁错在太子家令任内,多次上书给汉文帝,提出抗御匈奴的方略,汉文帝很赏识他的才学,采纳了其中很多建议。

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文帝命令朝廷各部门推举贤良、方正、文学之士。晁错也应一些大臣的推荐应策。文帝亲自出题,就“明于国家大体”等重要问题,提出征询,这叫“策问”。参加对策的一百多人中,以晁错的对策为第一。晁错的《举贤良对策》成了西汉一篇著名的政论文。

晁错的对策,深得文帝的嘉许,因此,文帝就把他由太子家令提升为掌管议论政事的中大夫。

西汉的诸侯王问题由来已久,汉高祖刘邦称帝时,子侄幼弱,便大封同姓王以镇抚天下,齐国有七十余城,吴国有五十余城,楚国有四十余城,几乎占了天下一半。而且这些诸侯王可以自己设置官署,自己建立军队,国内的租税也都归自己,如同周朝天子下面的诸侯国一样。当初的设想是假如遇到外敌或是朝中有奸臣作乱,这些诸侯王便可以带领自己的部队入京勤王。可是后来这些祸患消失了,诸侯王的势力反倒对汉朝的中央政权构成了最大威胁。汉文帝时,已经有诸侯王反叛,虽然马上就平息了,但先兆已见。所以贾谊当时在一篇奏疏中就痛陈利弊,要求汉文帝及早解决,方法是“众建诸侯而削弱之”,也就是把大的诸侯国分成若干小的诸侯国,分给诸侯王嫡子嫡孙以外的子孙,如果子孙没有这些,就先把未封的国土空着,这样中央不侵夺各诸侯王的一寸土地,而诸侯王的势力却无形中被削弱了。

应该说贾谊既有先见之明,方法也很正确,可惜汉文帝认为自己的政权还不够稳固,所以厚施仁惠结天下人心,不愿因削藩问题闹得沸沸扬扬,一直搁置未办。后来武帝时,主父偃把贾谊的这套方法加以完善,就成了“推恩令”。而武帝终于借此解决了诸侯问题。晁错在诸侯王问题上的看法是和贾谊不谋而合的,他继贾谊之后,再次提出削藩,太子刘启很赞成晁错的建议,而爰盎和不少大臣、功臣则持反对态度。汉文帝见反对的大臣太多,且大多是掌握实权的人物,便没有采纳。

汉文帝死,太子刘启继位,称汉景帝。晁错因受景帝宠信,先是被任命为内史,主管首都长安的行政管理工作。晁错多次请求景帝单独召见自己,和景帝商议国家大事,景帝对他言听计从,宠幸超过九卿。晁错仰仗景帝的宠幸把法令制度该改的都改了一遍。这自然引起许多人的不满,可是这些人看晁错正独邀主宠,无人敢于发难。

不久晁错升为御史大夫,就是副丞相。他便在此时向景帝上《削藩策》,建议凡诸侯有罪过的削其支郡。凡是犯罪有过错的诸侯王,削去他们的支郡,只保留一个郡的封地,其余郡县都收归朝廷直辖。

这个《削藩策》一提出来,立即在朝廷内外引起极大震动。景帝下令,让公卿、列侯和宗室共同议论,大多数人知道景帝是完全支持晁错的,因此没有人敢公开表示反对,最后,景帝决定: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 《史记选读》导学案

第一单元001

豫章郡和会稽部。随后晁错又修改了关于诸侯王的法令三十条。诸侯王都喧哗起来,联合在一起准备武力抗拒削藩,借口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使晁错被处死。

晁错针对当时匈奴不断侵扰西汉边境的情况,在人口问题上最重要的主张是移民戍边。他认为把内地居民迁往边地,既可以对他们进行训练,“居则习民于射法,出则教民于应敌”,有利于抗击匈奴,巩固边防,又可以“使屯戍之事益省,输将之费益寡”,节约朝廷开支,改变“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的状况。

为了使内地居民愿意到边地去,去后又能“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他制定了多条有利于移民的政策。

移民戍边,在晁错以前虽然早已实行,但大多采取强迫命令的办法,而他不但第一次提出要用经济措施来鼓励移民,同时对移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生命安全又考虑得这么周到、具体,在我国古代思想家中是绝无仅有的。其次,他主张把人口迁往边地,固然主要从军事的目的出发。而不是从人口的合理分布出发,但因他第一个从理论上对移民戍边进行了阐述,这对后代一些封建思想家主张把人口从稠密地区移往宽旷地区,是有很大影响的。

第一课时

【重点实词积累1】

1、使人遗赵王书 送(动词).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交换(动词).

3、求人可使报秦者 答复(动词).

4、窃计欲亡走燕 逃跑(动词)..

5、窃计欲亡走燕 私下(谦词).

6、臣舍人相如止臣 劝阻(动词).

7、燕王私握臣手 私下(副词).

8、其势必不敢留君 情势(名词).

9、而束君归赵矣 捆绑(动词).

10、则幸得脱矣 能够(能愿动词); 脱,避免(动词)...

11、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理亏(名词).

1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权衡(动词).

13、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给。。看 .

14、璧有瑕,请指示王 玉上的斑点(名词)指出来,给„„看 ...

15、相如因持璧却立 退后(动词).

16、且以一壁之故逆强秦之欢 触犯,冒犯(动词).

17、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尊重(动词)增强敬意 ...

18、礼节甚倨 傲慢(形容词).

19、乃辞谢 道歉(动词).20、决负约,不偿城 违背(动词).

21、引赵使者蔺相如 延请(动词).

22、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拉(动词).

23、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显露,显出 . 制作人:齐河一中高二语文组

把关人:王新岳

24、度道里会遇之礼毕 结束(动词).

25、赵王鼓瑟 弹奏(动词).

26、左右皆靡 倒退(动词).

27、相如引车避匿 调转(动词).

28、臣等不肖 没有才能,无用 ..

29、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 学习(动词).30、天下无治《尚书》者 研究(动词).

31、年九十余,老不可征 征召(动词).

32、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 原来的 .

33、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 受学(动词).

34、以其辩得幸太子 口才好 .

35、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晋升官职(动词).

36、公言善,吾亦恨之 好(形容词).

37、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喜欢(动词).

38、力未有以伤 中伤(动词).

39、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罪(名词).40、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奏章(名词).

41、丞相谢 谢罪(动词).

42、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 小辈(名词).

43、诸侯皆諠哗,疾晁错 痛恨(动词).

44、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穿上 .

45、吾去公归矣 离开(动词).

46、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晋见(动词).

47、内杜忠臣之口 堵塞(动词).

48、公言善,吾亦恨之 遗憾(形容词).

49、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 处所(名词)50、吴楚罢不

撤退 .

51、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

闭口不说话 ..请同学们将《廉颇蔺相如列传》、《晁错》里你认为的其他重点实词积累在下面:

第二课时

【重点实词积累2】

1、面折大臣于朝

驳斥(动词)

2、上欲自持兵救贾姬

兵器(名词)

3、都伏上前曰

跪(动词)

. 《史记选读》导学案

第一单元001

4、亡一姬复一姬进

失掉(动词),进献(动词)..

5、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

难道 .

6、陛下纵自轻

纵然

7、上还,彘亦去

离开(动词).

8、由此重郅都

器重(动词)

9、两千石莫能制

制服

10、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

授予官职(动词).

11、公廉,不发私书

公正廉洁(形容词),打开(动词),个人的(形容词)

....

12、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

接受(动词)听从(动词)

..

13、已倍亲而仕

做官(动词)

14、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本来,尊奉(动词),顾及(动词)

...

15、郅都迁为中尉

升迁(动词)

16、丞相条侯至贵倨也

傲慢(形容词)

17、而都揖丞相

作揖(动词)

18、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薄

征召(动词),到(动词)

..

19、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 谢罪(动词)

.20、而都禁吏不予

给(动词)

21、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

暗中,给(动词)

..

22、以危法中都

中伤(动词).

23、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

带领(动词),直到 ..

24、临江王独非忠臣邪

难道 .

25、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

逃(动词),恨(动)

..

26、道必更匈奴中

经过(动词)

27、传诣单于

到„„去(动词)

28、汉肯听我乎

允许 .

29、然骞持汉节不失

丢失(动词)

.30、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随从者,逃(动词)

..

31、唯王使人导送我 希望 .

32、大宛闻汉之饶财

丰富(形容词)

33、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赠送(动词),尽

...

34、康居传致大月氏

转送(名词).

35、殊无报胡之心

根本 .

36、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离开,只有 ..请同学们将《郅都》、《张骞》里的其他重点实词积累在下面:

第三课时

【积累重点虚词】

1、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只,只不过

《廉蔺列传》

2、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不过,表轻微转折

《廉蔺列传》 制作人:齐河一中高二语文组

把关人:王新岳

3、必

王必无人/大王必欲急臣:倘若,如果

《廉蔺列传》 我见相如,必辱之:一定,必定

《廉蔺列传》 道必更匈奴中:必须

《张骞》

4、固

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固请/蔺相如固止之:坚决

《廉蔺列传》 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实在《晁错》 晁错曰:“固也„„”:本来

《晁错》 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当然

《郅都》

5、独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难道,表反问

《廉蔺列传》 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只

《晁错》 莫敢难,独窦婴争之:只有

《晁错》 临江王独非忠臣邪:难道

《郅都》 6•、而

•《廉颇蔺相如列传》

•1夫赵强而燕弱:连词,表并列,不译 •2而君幸于赵王:连词,表递进,并且 •3而束君归赵矣:连词,表递进,反而 •4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连词,表并列

•5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6城入赵而璧留秦:连词,表顺承,就 •7且秦强而赵弱:连词,表并列,不译

•8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连词,表假设 •9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连词,表因果,从而 •10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连词,表修饰,……地

•11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连词,表递进,而且 •12不如因而厚遇之:连词,表修饰,不译

•13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连词,表顺承,就 •14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连词,表转折,然而 •

而位居我上:连词,表转折,却

•1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连词,表目的,来 •16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连词,表转折,然而 •17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连词,表转折,却 18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连词,表并列,不译 《郅都》

••19已倍亲而仕:连词,表目的,来 •20而都揖丞相:连词,表转折,却 •21而都独先严酷:连词,表转折,却

22列侯宗室见都侧面而视:连词,表修饰,……着

连词,表假设,如果 《史记选读》导学案

第一单元001

•23而都禁吏不予:连词,表转折,然而 •24而便道之官:连词,表递进,并且

《张骞》

•25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连词,表转折,却 •26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 :连词,表递进,并且 于(介词)

《廉颇蔺相如列传》 •1以勇气闻于诸侯:在 •2而君幸于赵王:被

•3故燕王欲结于君:跟,和 •4拜送书于庭:在 •5设九宾于廷:在 •6乃设九宾礼于庭:在

•7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在

•8怀其璧,从迳道亡,归璧于赵:给

•9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被

•10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引出动作对象,不译

•11使不辱于诸侯:被 •12会于西河外渑池:在

•13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引出动作对象,不译

•14况于将相乎:对,对于

•15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对,向 《郅都》

•16郅都者……面折大臣于朝:在

7、其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 这个 其势必不敢留君 这种

乃使其从者衣褐 他的 其势不俱生 这种 左谷蠡王攻其太子自立 他们的 以其辩得幸太子 他的 以其头为饮器 他们的

8、因

不如因而厚遇之 趁机 因跪请秦王 趁机 相如因持璧却立 于是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经由 通过 因上便宜事 趁机

因欲通使 于是就 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趁机 • 7 制作人:齐河一中高二语文组

把关人:王新岳

请同学们将文本中你认为重要的其他虚词积累在下面:

第四课时

一、通假字

⑪可予不:不,通“否”。⑫臣愿奉璧往使:奉,通“捧”,用手托。⑬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处理政务的地方。⑭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⑮秦自缪公以来二十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⑯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7)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 详,通“佯”假装(8)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 同“洛”洛阳 .(9)由此与错有卻 同“郤” .(10)吴楚罢不 通“否” .(11)计划始行,卒受大戮 通“猝 .(12)野彘卒入厕

“卒”通“猝”,突然

.(13)已倍亲而仕

“倍”通“背”,离开 .(14)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

“象“同“像” .(15)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 通“向” .(16)诚得至,反汉 通“返”,返回 .(17)为发导绎 通“译”,翻译 .(18)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通“腰”,衣腰 .(19)并南山,欲从羌中归 通“傍”,靠近.

二、一词多义

1、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2、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使臣)

⑤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派遣)

⑥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派遣,使臣)⑦乃募能使者(出使)⑧汉何以得往使(出使)⑨唯王使人导送我(派遣)

3、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史记选读》导学案

第一单元001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引申为掉转)

4、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的)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5、幸①而君幸赦臣(幸,敬辞,表示对方这样做使自己感到幸运)

②而君幸于赵王(宠幸)③则幸得脱矣(侥幸)

6、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以郎事孝文帝(凭借)

⑦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表目的,来)⑧以危法中都(用)⑨以其头为饮器(用)⑩骞以郎应募(凭借)

汉何以得往使?(凭借)⑾又自以远汉(认为)

7、治:

天下无治《尚书》者

研究(动词)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整顿,训练 .明于治乱

安定,太平

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对付,抵御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医治

此为救死而恐不瞻,奚暇治礼仪哉!

讲求,研究

8、征:

怪其无征

效验,验证

挟天子以征四方

征伐,发兵讨伐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出征

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征收

9、善: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好;美好 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善良;好心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羡慕

三、古今异义 ⑪传以示美人及左右-----指妃子、姬妾和近侍之臣。....⑫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示,指给...看 ..⑬于是相如前进缻--前进,上前进献 ..⑭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扬言,到处说 ..⑮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所以。。的原因;亲戚,近亲及姻亲. .... 制作人:齐河一中高二语文组

把关人:王新岳

(6)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古义:文献经典 今义:以语言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 ..(7)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 古义:汉朝时掌管图书的官名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8)诏以为太子舍人 古义:让„„做 今义:认为 ..(9)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 古义:凭借这个 今义:表因果关系连词 ..(10)上书言军事,谒见上 古义:军中之事 今义:与军队或战争有关的事情 ..(11)于是景帝默然良久 古义:对此 今义:承接关系连词 ..(12)因上便宜事 古义: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 今义:方便合适 ..(13)上目都,都不行

古义:没有动

今义:不中用。..(14)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 古义:在这种情况下

今义: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15)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妻子

..(16)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

古义:不如朝谢恩而直接赴任 今义:近便之道

..(17)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

古义:不须请示而灵活处理

今义:方便合适

..(18)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古义:要旨

今义:要点,要求

(19)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古义:十三年

今义:年龄

(20)上目都,都不行

古义:没有动

今义:不中用。..(21)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 古义:在这种情况下

今义:表承接关系的连词。

..(22)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妻子

..(23)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

古义:不如朝谢恩而直接赴任 今义:近便之道

....古义:不须请示而灵活处理

今义:方便合适

四、词类活用 ⑪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衣,穿

④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上,奉上,进献 ⑤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在怀里藏着 ④畏罪自重---犯罪

⑤上目都,都不行

用眼睛示意(名词活用作动词 ⑫名词作状语

①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上 ②怒发上冲冠-------上,向上 ③西走数十日 向西 ⑬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大王必欲急臣-------使臣急 .⑤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⑭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史记选读》导学案

第一单元001

②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③匈奴患之 以···为祸患 ④既臣大夏而居

以···为臣 ⑤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以为„„奇(意动用法).⑥太子善错计策 认为„„善(意动用法).别疏人骨肉 使„„离别疏远(使动用法)..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穿(名词活用为动词).吾当先斩以闻 使„„知道(使动用法).内杜忠臣之口 对内(名词做状语).外为诸侯报仇 对外(名词做状语).错乃穿两门南出 向南(名词做状语).面折大臣于朝

当面(名词做状语)

.(5)为动用法 ①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为„„而死

.是时民朴,畏罪自重

犯罪(名词活用作动词)

.匈奴素闻郅都节

有节操(名词做动词)

.西走数十日,至大宛

向西(名词做状语)

唯王使人导送我 做向导(名词作动词)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

使„„称臣(使动用法)

(6)形容词作动词

①皆言匈奴破月氏王

攻破,战胜

第五课时

一、文言句式 ⑪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③且相如素贱人 ⑫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 ⑬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何以知之. ②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 ③介宾短语后置:拜送书于庭(4)省略句

①秦王坐(于)章台见相如 ② 传(之)以示美人及左右 晁错者,颖川人也(判断句)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状语后置)制作人:齐河一中高二语文组

把关人:王新岳

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被动句)此非庙垣,乃堧中垣(判断句)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省略句)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省略句)

郅都者,杨人也

(判断句)

面折大臣于朝

(状语后置)

陛下纵自轻

(宾语前置)

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薄(被动句)

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省略句)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省略句)

张骞,汉中人

(判断句)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

(定语后置)

无与共击之

(省略句)

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省略句)

汉何以得往使?

(介词宾语前置)

若欲何之

(宾语前置)

而为匈奴所闭道

(被动句)

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

(被动句)

复为匈奴所得

(被动句)

二、翻译句子。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3、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4、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6、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7、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8、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第六课时

1、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2、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史记选读》导学案

第一单元001

3、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4、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5、亡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

6、都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

7、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8、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至行法不避贵戚。

9、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

10、匈奴素闻郅都节义,居边,为引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

11、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

12、居匈奴中,益宽,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数十日,至大宛。

13、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14、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第七课时

【人物形象】

一、请写出下列人物形象的特点并筛选出表现这些人物的信息。蔺相如、廉颇、晁错、郅都、张骞 示例:

(一)蔺相如

1、有智谋

A相如从得害观点分析,指出缪贤不应逃亡燕国,应向赵王请罪,结果缪贤真的被免罪。

B从决定要奉壁使秦和提出宁许以负秦曲的看法,可见他有独特的见解。

C当相如看出秦王无意偿城时,便以壁有瑕为借口取回玉,并拖延时间,安排将玉送回赵国。

D渑池之会上,相如凭机智胁秦王击缶,又以秦献咸阳作为赵的献礼。

2、勇敢、机智 制作人:齐河一中高二语文组

把关人:王新岳

A他勇于向赵王自荐奉壁出使秦国,并保证能够完成任务。

B在秦廷上,相如持壁倚柱而立,又怒斥秦王无礼也无意偿城,并表示与壁玉同归于尽.C璧玉送回赵国,相如一人独对秦王,以不卑不亢的言辞,视死如归。

D渑池会上,相如以死胁迫秦王击岳,当秦臣杀他时,相如张目叱之,吓退他们,表现出胆量过人。

3、爱国、忠心、以国家利益为重

A两次以死相胁,甘心为国牺牲性命。

B深明大义,以国家的前途为重,私人恩怨为轻,爱国忘私。

(二)廉颇

1、鲁莽善妒,心胸狭窄

只知自己立下很多战功,看不到蔺相如在外交上的成就,因此不服蔺相如地位高于自己,扬言要侮辱相如,完全没考虑国家安危,狂妄自大胸襟狭窄。2善于谋略,在渑池之会一事中,献良计以防秦国挟持赵王,并且作出军事部署,使秦国不敢轻举妄动

3勇于改过,当知道蔺相如以国为重的用意后,深为感动,立即负荆请罪,表现出勇于认错的精祌。

二、试分析《史记》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示例1: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是如何塑造蔺相如这一人物的?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成功的塑造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敌、能言善辩、顾全大局、不计私怨的思想品格。同时用寥寥数语塑造了廉颇忠君爱国、勇于改过的光辉形象,此文中作者主要运用下列几种手法,使二人成了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人物。《史记选读》导学案

第一单元001

(一)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文章开头简明扼要交代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后,紧接着便将赵国、秦国尖锐的矛盾展示出来。正当君臣为难,矛盾无法解决之时,宦者令缪贤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举荐蔺相如智谋过人,从而给读者造成很强的悬念。赵王召见蔺相如后,蔺相如胸有成竹地分析了赵国、秦国的形势,得出了“宁许以负秦曲”的结论,并愿亲自出使秦国,且向赵王保证“城入赵,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这就与缪贤的举荐巧妙呼应,证明蔺相如确实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所以缪贤的举荐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二)对比映衬,相辅相成

文章一开始作者对廉颇与蔺相如在身份、地位上进行强烈的对比:“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宦者令缪贤舍人也”。使二人身份一高一低、一贵一贱,从而造成强烈的反差,紧接下来作者又用赵国君臣对秦国欺诈性的来信“计未定”,来衬托蔺相如的智谋过人;在“完璧归赵”一节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贪婪与欺诈来反衬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在“渑池会”一节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色厉内荏,窘态毕露来反衬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三)细节描写,形神兼备

“完璧归赵”中写到:“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冠。”只寥寥数字,却十分形象的描绘出了蔺相如的神态、动作,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渑池会”中,写蔺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在这里一个“前”字,一个“跪”字都十分准确的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再如“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仅此两笔就描绘出了蔺相如正直、刚强、不畏强敌的凛然正气。

蔺相如有智谋,有勇气,善于言辩,爱国,待人宽厚,有大局观念。廉颇,有勇力善战,爱国,为人坦率,知错能改,也有眼光和决断(这一点可能需要提示)。

示例2: 司马迁塑造的晁错这个形象,性格鲜明,主要是通过哪些手法来表现这个人物的?

(1)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2)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

(3)通过反面衬托和侧面烘托表现人物。

第八课时

一、请在蔺相如、廉颇、晁错、郅都、张骞这些人物形象中任选一个人物,撰写一副对联概括其性格特征,并在班内交流。示例: 制作人:齐河一中高二语文组

把关人:王新岳

1、蔺相如:

使诸侯、叱秦王、亦智亦勇是真英雄; 怀国家、让廉颇、能屈能伸乃大丈夫。

2、廉颇

攻城拔寨,赢得威信镇帝国; 负荆请罪,留得美名传千古。

3、张骞

丝绸之路手中开,西域风情眼底来。博望封侯君莫羡,胸怀锦绣几人裁。

参考答案 写蔺相如的:

1、唇枪舌剑斗秦王,宽容大度让廉颇 横批是‚一心为国‛

2、完璧归赵封大夫,渑池之会升上卿 横批 ‚汗马功劳

3、持璧睨柱叱秦王,智勇双全;引车避匿让廉颇,心怀天下

4、智勇双全,留完璧归赵美誉;虚怀若谷,传将相和欢佳话

5、外斗强秦完璧归赵,内和良将保家卫国 写廉颇的:

1、攻无不克 战无不胜 真是常胜大将军;负荆请罪 知错就改 实乃坦荡大丈夫

2、渑池胜归,幕后英雄凭谁属?负荆请罪,心系祖国胸何宽!合写蔺相如廉颇的:

1、将相齐心抗强敌 谱千秋佳话 ;文武协力保国家 传万代美名

2、凭智勇,完璧归赵,使不辱命,退而让颇,真乃英雄气概;能屈伸,袒肉负荆,谋则强国,戍则安邦,无愧丈夫品德。

3、完赵璧,会渑池,千古辞令,谁可纵横捭阖,有他相如丞相;破齐兵,取阳晋,古今战场,何人横刀立马,是我廉大将军。

4、负荆请罪,能伸能屈方显英雄本色;完璧归赵,有智有勇大展谋士风流。

5、有智有谋,完璧归赵显神勇;知耻知羞,负荆请罪见高风。

6、丞相有勇有谋完璧归赵,名垂青史;将军能伸能屈负荆请罪,万古流芳。

7、将相和而安家邦,文武并而治天下。

8、完璧归赵,神勇盖世,威震千古;负荆请罪,心胸坦荡,名扬九州。《史记选读》导学案

第一单元001

二、积累素材

本一单元所选各篇,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人物维护国家利益的行为,既有顾全国家大局的廉颇、蔺相如,也有为国忘家的晁错、郅都,还有矢志为国、不辱使命的张骞。这些人物的哪些特点最打动你哪?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填空。

蔺相如的,廉颇的,晁错的,郅都的,张骞的 是值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三、练笔空间(请任选一题完成)

1、请任选文本中的一位人物,为他写段50字以上的颁奖词。

2、请在文本中任选一位人物,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四、请同学们按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方式出一套题。出完后同桌互做,小组推荐出好的,供全班做。

五、拓展阅读

关于廉颇蔺相如的诗: 《七绝•蔺相如墓》 [宋]范成大

玉节经行虏障深,马头酾酒奠疏林。兹行璧重身如叶,天日应临慕蔺心。

《自广平乘醉走马六十里至邯郸登城楼览古书怀》 [唐]李白

醉骑白花骆,西走邯郸城。扬鞭动柳色,写鞚春风生。制作人:齐河一中高二语文组

把关人:王新岳

入郭登高楼,山川与云平。深宫翳绿草,万事伤人情!相如章台巅,猛气折秦嬴。两虎不可斗,廉公终负荆。…

关于晁错的诗: 《咏史上•晁错》 [宋] 陈普

谁人能夺伯氏邑,何德敢隳三子都。内史自侵汉家庙,未须削楚更衰吴。关于张骞的诗: 《七律•咏张骞》 汉朝社稷历烽尘,出域排忧多毅臣。踏破关山惊塞马,凿开丝道沃胡民。八千里路死生泪,一十三年沦落身。衣烂归来留壮色,长教豪杰敬如神。

秦州杂诗〃闻道寻源使

杜甫

闻道寻源使,从天此路回。牵牛去几许?宛马至今来。一望幽工隔,何时郡国开? 东征健儿尽,羌笛暮吹哀。

《咏史上〃张骞》 宋 陈普

风沙霜雪十三年,城郭山川万二千。汉马死亡宛马到,万人怨怒一人怜。

负荆的英雄

——再读《廉颇蔺相如列传》

眼前又一次弥漫起温热的气息,又一次在诵读中气塞声咽语不成句,我的泪也又一次落在了书页上。忽然有了一种冲动,隔着千年飘摇的风雨,我真的很想拥抱一下你这征尘满衣的燕赵赤子,拥抱一下你这可敬可爱的老人。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年事已高,须发如雪的老人,背负着荆条,重重地跪了下来,为自己曾经的狭小气量,为自己曾经的追名逐利,为自己曾经任性使气,你这德高望重果敢决绝战功赫赫 《史记选读》导学案

第一单元001 的老将军,跪了下来!铮铮铁骨扣击着大地,振聋发聩。你的身躯矮了下去,而灵魂却愈来愈高大,任历史的烟云倏忽迷蒙,尤自千年屹立,清晰巍峨。

由于完璧归赵,由于渑池之会,劳苦功高的蔺相如理所当然地加官进爵了,由一名身份卑微的门客,成了‚位在廉颇之右‛的上卿。从古至今,嫉妒,就是一粒埋在心底最隐秘处的种子,会随着别人的成就而疯长。面对蔺相如的平步青云,面对举国上下的欢呼雀跃,或许是因为嫉妒,或许是出于不满,反正你要发泄一下了,你要教训一下这个不知好歹的后生晚辈——自己是如何的出生入死才有了今天的地位,而你,怎么可以仅凭三寸之舌,就把官做得比我廉将军还大呢?!可是,你心目中最具杀伤力的发泄方式也不过是宣言辱之,也不过是引车拦路。漠雪磨砺过的秉性太过正直,朔风涤荡过的襟怀太过坦荡,以至容不下丝毫的尘垢,你不去勾心斗角,也不会权术阴谋,任何卑劣龌龊的手段你都不会用。你用整个赵国都能听得见的声音‚宣言‛——我见相如,必辱之!,我分明看到,你这高大傲慢不可一世的大将军,其实就是一个孩子啊,一个可爱的不肯服输的孩子啊!你赌气追着同伴要一试高下,你亮着嗓门满大街喊着,用率真地近乎幼稚的声音发泄着自己的不满。

有多少斤斤计较曾使得两败俱伤?有多少勾心斗角曾使得身败名裂?又有多少倾轧报复最终会灭家亡国?那些滋生在心灵角落里的阴暗啊,曾使得多少苦心经营的伟岸在瞬间倒塌?曾使得多少终生锻铸的辉煌在顷刻黯淡!在仕途上,在名利中,古往今来,还能有比这更磊落的嫉妒方式吗?错得如此莽撞,悔得如此真诚。坦坦荡荡真君子,凄凄惶惶是小人!负荆请罪是大英雄气概,深深跪拜乃好男儿本色!

史书煌煌,我能看得见你是怎样的叱咤风云骁勇无敌,我能读得懂你是怎样的心怀澄澈光明磊落。当小人的谗说冰封了你热切的期待,当征战疆场马革裹尸的希望成为了泡影,当壮心尤存英雄暮年的悲怆在史书中回旋,我仿佛又听到了那曲来自天际的苍凉,那曲荡气回肠的慷慨悲歌!

千秋英雄在,廉颇何曾老!

丝路之父——张骞

站在塞北的大漠高原上,任呼啸的寒风吹散你的头发,任漫天的黄沙迷茫你的双眼,在它的上空,一串串驼铃的声音悠然响起,一个模糊的影子隐约闪现……

你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个新婚妻子,你也有飞黄腾达的事业前途,你本可以无忧无虑地生活在锦衣玉食之中,交往于贤士达贵之间,然而这一切你都没有得到。

一道诏令使你原本应有的全部放在责任之后,放在使命之后。你明白你是大汉人,你应有铁血男儿的意志与不屈,应承担起统一天下,扫尽匈奴的责任。于是你放弃了闲适安逸,放弃了亲人相聚,毅然接受诏命,带领大汉使者去开拓一条漫长而遥远的路。

大漠狂风中,你拥有的只是一骑一鞭一行囊。然而,你的行囊早已空空如也,马已瘦弱不堪,你忍着饥渴,顶着风沙侵袭,在沙漠中艰难地爬行,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带领大汉使者走出荒漠,完成大汉天子的使命。在烈日下,在狂风中,在饥渴难耐中,你 制作人:齐河一中高二语文组

把关人:王新岳

以马尿为水,以马肉为食,终于走出了荒漠。可是你悲剧的命运才刚刚开始。

匈奴单于一次次想要诱降你,大使之间一次次地争吵,还有你们一次次预计的逃亡的失败,这都让你悲愁万分。你哀叹,张骞你何时才能完成使命,回到大汉,再见天子龙颜啊!你忧伤,和你同来的使者一个个不是背叛就是被害,你怎么向天子交代!你默然,你愤然,你一定要冲出这囚笼,走出这牢狱!是的,你成功了,你逃出了匈奴之地,周游于各国探求风俗地理农作物等学问,你用几年心血终于完成了它。可是你不知道,你的忠心竟被小人诬蔑,大汉天子也开始怀疑你是否还会回来。循着你走过的漫长的丝绸之路,携着你用血泪交织浇铸的真经,擎着那挂着大汉标志的旌节,扶着发出令人心颤的声音的驼铃,你终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故土,见到了日月思念的龙颜!你颤抖的声音在那一刻凝固了,让所有大汉人震惊,让所有大汉人垂泪。你完成了历史的使命,走出了丝绸之路。

张骞,你让大汉真正地懂得了什么是忠。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当西风古道不再有漫天的黄沙,丝绸也带不走那悠扬的驼铃;当曾经的辉煌已成为往事,传说就成了永垂不朽的奏鸣。

第三篇:《史记_陈涉世家》复习学案

陈涉世家复习学案

一、作者作品介绍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主要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

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

《离骚》”。

二、注音

辍 耕 怅 恨 闾 左 適 戍 渔阳 度 已失期以数谏 故 乃行卜

烹 食 忿 恚 尉陈胜佐 之袒 右将 兵徇 蕲 以东

三、重点字词

1、词语解释

辍耕之垄上 之:去、往 尝与人佣耕 尝: 曾经 怅恨久之 怅:失望 苟富贵 苟:如果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燕雀,小鸟,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天鹅,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 屯大泽乡 屯:停驻 若为佣耕 若:你 適戍 强迫去守边。適通谪 皆次当行 次: 编次;当行:当在征发之列 会天大雨 会:适逢 法皆斩:法:按法令

度已失期 度:估计

失期:误了期限 亡亦死 亡;逃走 等死 等:同样 死国可乎 死国:为国事而死 楚人怜之 怜:爱戴

苦秦久矣 苦秦:苦于秦的统治

扶苏以数谏故 以:因为 数:屡次 诚以吾众诈自称 诚:果真 诈:假称 为天下唱 唱通倡,首发

吴广以为然 然:对,正确 卜者知其指意 指意:意图

念鬼 念:考虑 威众:威服众人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书:写 王:称王

所罾鱼腹 罾: 用网捕 得鱼腹中书 书:字条 固以怪之矣 固:本来 以:通“已” 又间令吴广 间令;暗使 间:私自

之次所旁 之:到。次:旅行或行军途中停留。次所:临时驻扎的地方

篝火 用笼罩着火 往往语 到处谈论 指目 指指点点,互相以目示意 素爱人 素: 向来 广故数言欲亡 故 故意;数:屡次 忿恚尉 忿恚:使„恼怒 尉果笞广 笞:用鞭子打 陈胜佐之 佐:帮助 并杀两尉 并:一起 召令徒属 召令:号令; 藉第令毋斩 藉第令 :三个字都是即使、假若

宁有种乎 宁:难道 敬受命 敬:愿意 从民欲也 从:依从 欲:愿望 徇蕲以东 徇:攻占

为坛而盟 为:筑 盟:盟誓

比至陈 比:等到 皆来会计事 会计:集会商量

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 身:亲自 皆刑其长吏 刑:惩罚

2、通假字

【发闾左適戍渔阳】“適”通“谪”,贬谪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为天下唱】“唱”通“倡”,首发 【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 穿着

3、古今异义词

【等死】 古义:同样 今义:等着 【卒中往往语】往往 古义:处处 今义:常常 【楚人怜之】怜 古义:爱怜 今义:怜悯 【夜篝火】篝 古义:用竹笼罩着 今义:泛指火堆 【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十六七

古义: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数的约数 今义:表整数的约数,十六或十七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会计

古义:集会,议论 今义: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 【今亡亦死】 古义:逃走 今义:死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间

古义:私下 今义:两段时间或两种事物相接的地方

4、词类活用

【大楚兴,陈胜王】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尉果笞广】 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示意 【夜篝火】 篝:名词用作动词,用笼罩着 【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用作动词,就是用网捕 【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

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锐利的武器

【死国可乎】 死:为„„而死 【乃丹书】 丹: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法皆斩】 法:名词作状语,按法律。【固以怪之矣】 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而怪。【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5、一词多义

之: 辍耕之垄上(动词,到,去)

怅恨久之(语气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二世杀之(代词,扶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结构助词,的)次: 吴广皆次当行(编次)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会: 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将: 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与皆来会计事(集会)项燕为楚将(将领)为: 为屯长(当 书: 乃丹书帛曰(动词,写)为天下唱(替)得鱼腹中书(名词丝绸条士卒多为用者(成为)

为坛而盟(修筑)数:广故数言欲亡(屡次)乃: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是)卒数万人(几)陈胜乃立为王(于是,就)

5、朗读节奏

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3、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6、出自本文的成语及名句 鸿鹄之志:比喻远大志向

篝火狐鸣:假托鬼狐之事诱众起事。

苟富贵,无相忘:有朝一日谁富贵了,别忘了咱们。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四、句子翻译

1、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年轻年轻时,曾经同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唉!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3、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适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时期。误了期限,按法令都得杀头。

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现在逃走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5、天下苦秦久矣。

天下老百姓苦于秦(的统治)很久了。

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7、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假托是公子扶苏、项燕的部下,向天下人倡导,应当(有)很多响应的人。

8、此教我先威众耳。

这是教我们先威服众人罢了。

9、固以怪之矣。

自然就诧怪这事了。

10、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 又暗使派吴广往驻地旁边的丛林里的神庙中,夜间用篝火装作“鬼火”,又装狐狸叫,喊道

1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第二天,戍卒中到处谈论,都在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

12、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

吴广故意屡次扬言要逃走,使尉恼怒,让他责辱吴广

13、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即使仅能免于斩刑,可是守卫边境而死的人一定也占十分之六七。

1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况且大丈夫不死便罢,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16、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17、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几天后,(陈胜)下令召集三老、豪杰一起来集会商议大事。

18、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将军亲自披着坚固的盔甲,手拿着锐利的武器,讨伐无道的昏君,消灭暴虐的秦王

19、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

各郡县苦于秦朝官吏压迫的人,都惩罚那些当地各郡县的长官。

五、理解性默写

⑴起义的直接原因(导火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⑵起义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⑶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问卜念鬼)、丹书鱼腹,篝火狐鸣。⑷“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与孟子所主张的观点相似,用孟子的话来说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⑸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⑹文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⑺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还有同甘共苦的句子“苟富贵,无相忘

⑻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诸郡县)苦秦吏(9)起到画龙点睛,提挈全篇作用的句子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六、人物形象

陈胜:⑴少有大志(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或具有远大的理想,非凡的抱负

⑵敏锐的洞察能力(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⑶高超的组织能力

⑷非凡的宣传、鼓动能力(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⑸卓越的农民起义组织者、领导者或有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⑹善于把握机遇 ⑺胸襟宽广

吴广:关爱士兵,机智勇敢(在杀两尉的过程中,他①抓住时机②故意使自己受辱(激将法)③激怒众人)

七、课文理解

1.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

(1)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残暴统治极其愤恨,处处蕴蓄着反抗的力量;

(2)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群众对秦王朝的更大不满(3)楚人怀念楚将英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2、“苟富贵无相忘” 此句反映了陈胜有远大的志向和与同伴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朴素感情

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一句反映了陈胜与众不同,在青年时期就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4.为起义作舆论准备:

①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置鱼腹中,戍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鱼腹藏书)

②广在驻地旁的丛祠中,点上篝火作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篝火狐鸣)

目的: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戍卒们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对于这种做法的评价:利用当时普遍存在的敬奉鬼神的心理来制造舆论,达到很好的宣传效果。这样做显示了陈胜等组织起义的足智多谋。

5、起义三步骤: 并杀两尉—扫除障碍

召令徒属—进行宣传 为坛而盟—团结一心

6.“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表达了陈胜等人敢做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否定。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7、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的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胜、吴广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一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

8.总结主题:

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陈胜起义的过程,刻画了陈胜、吴广的英雄形象,赞扬了他们反抗暴秦专制的历史功绩。

八、关键语句理解 1.苟富贵,无相忘。

言外之意是说如果有朝一日我富贵了,不会忘记大家的,这句话是本文的纲,也表达了陈涉对命运的反抗,胸怀大志。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展示陈涉的伟大理想和非凡抱负

3.卒皆夜惊恐。旦日,族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这句话细致地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说明了①士兵对陈胜的敬畏②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③陈胜善于斗争 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不仅显示了陈涉的抱负,反抗的决心和叛逆的精神,而且对激励士卒起义有极强的鼓动性和号召力,表现了这位起义军领袖的卓越才能。

5.攻陈,陈守令皆不在。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①说明起义军声势浩大,所向披靡,秦朝的地方官闻风丧胆,弃城而逃

②说明起义军深得民心,得到各地人民群众的热烈响应,证明陈胜起义前对形势的分析完全正确

③点明了陈胜起义的巨大影响,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④说明秦的暴政使天下人深受其苦,说明了天下苦秦久矣的事实。

第四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导学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导学案

第一课时

学前预习:

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初步了解司马迁,在文中找到简介《史记》的相关句子。

3、在文中把本课生字标出,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并帮组词(组员向组长口头组词),完成课后描红。

自学检测:

1、看拼音写词语:(组内成员一对一检查)

rù yùkù xíngtài shāntān kāilìshū

()()()()()

hào jìnfēi lái hâng huîliǎo cǐ cán shēng

()()()

2、小组以读的方式互查,把容易读错的词语标注出来。

发愤波涛滚滚呼啸而去掌管影响游历泪流满面嘱托研读搜集专心致志飞来横祸降临辩护酷刑悲愤交加了此残生泰山耻辱克制隶字辉煌前无古人耗尽毕生

3、给粗体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1)飞来横祸()

①凶暴,不讲理;②不顾情理;③意外的。

(2)临终之时()

①将要,快要;②挨着,靠近;③照着字画模仿。

3、小组内轮读课文,组内正音,把文章读得正确、流利。

我的问题:

训练拓展

一、细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请讨论概括各段的段意,把每部分的大意出来。

第一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概括段意的基础上,用更精简的小标题来提炼故事的内容()()()()

2、你能用精炼的话概括文章的大意么?给同组伙伴说说吧!

二、切入课文段落学习

1、精读课文,读中感悟司马迁“爱史”的原因。

2、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这里的“游历”可以换成“游览”吗?为什么?)

我的问题:

思维导图

第五篇:《史记》选修教材考点复习学案

《史记》选修教材考点复习学案

——《高祖本纪》《项羽本纪》

【学习目标】

要求

1、浏览教材、学新课时的笔记、翻阅资料及古汉语字典,用笔记法二次归纳复习考点。

要求

2、完成对应的考点训练,力求把积累的知识转化转化为技能。

要求

3、再读《史记》时注意积累议论文写作素材

一.文言知识整理

(一)文中常考字词释义

1、常用通假字

(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2)遂坐上坐,无所诎

(3)诸所过毋得掠卤,秦人憙,秦军解

(4)无内诸侯军„„距之

(5)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6)不如决策东乡

2.古今异义词

(1)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2)诽谤者族

(3)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

(4)稍征关中兵以自益

(5)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3.一词多义

(1)吕公者,好相人

无如季相

(2)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

吕公因目固留高祖

(3)因重敬之,引入坐

沛公引兵西

(4)去辄烧绝栈道

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

实词当堂练:

①足下必欲诛无道秦,不宜踞见长者。必:

②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必:

③于是沛公起,摄衣谢之,延上坐。

④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⑤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⑥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二)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都彭城

①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

② 4.名词作状语

降章邯

项羽与宋义北救赵

③会项伯欲活张良

④ 沛公从百夜往见良

余骑

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

2.意动用法

5.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武负、王媪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单父人吕公善沛令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

高祖竟酒,后

沛公然其计

吕媪怒吕公曰

3.名词活用为动词

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

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6.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欲约分王关中

及见怪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

大王起微细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系颈以组

此三者,皆人杰也

4.定语后置句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诸将过此者多

2.被动句

项羽王诸将之有功者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5.固定格式

3.状语后置句

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

遇彭越(于)昌邑

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又与秦军战于蓝田南

是以兵大败

(四)文言虚词

1.因

二世使使者斩以徇

高祖因狎侮诸客

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

因与俱攻秦军

啖以利

因张良遂略韩地轘辕

可以有大功

2.以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乃以秦王属吏

二、重点语段翻译:

①或说沛公曰:“秦富十倍天下,地形强。今闻章邯降项羽,项羽乃号为雍王,王关中。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可急使兵守函谷关,无内诸侯军,稍征关中兵以自益,距之。

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③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也。

三、能力迁移训练

(一)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闻汉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节选自《资治通鉴》)

(二)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①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②盗粮者也。

(《史记•李斯列传》)

注:①黔首:秦称百姓为黔首。②赍(jī):送东西给别人。

五、能力提升——课内写作素材积累

可从刘邦《大风歌》与项王歌泣别姬比较,认识两位历史人物形象。

《高祖本纪》《项羽本纪》:两手分书 一喉异曲

互见法是司马迁首创的纪传体史书特有的一种叙述史事的方法。这种方法将传主的生平事迹,事件的来龙去脉,分散记于数篇之中,参错互见,最大限度地弥补了以记人为中心的纪传体史书的不足。“史臣叙事,有缺于本传而详于他传者。是曰互见。”①简言之,本传不载或略载之传主事迹,略见或详见于其他传记,这就是互见法。其运用之妙,“有似两手分书,一喉异曲,则又莫不同条共贯,科以心学性理,犁然有当”②。了解纪传体史书人、事互见这一特点,对全面准确认识历史人物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以入选江苏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的《高祖本纪》《项羽本纪》及与之相关的其他人物传记为例,说明司马迁是如何运用“互见法”,完整、准确、生动地塑造刘邦、项羽形象的。

一、评、传互补:塑造刘、项形象的基本手段

《高祖本纪》叙述了刘邦由起兵反秦,到楚汉相争,到建号称帝的全过程。传主刘邦这一开国君主的行迹在本传中得到充分反映。刘邦的一些优秀素质,如顺应时代,收揽人心,知人善任,恩威并用,团结内部,分化敌人等,本传作了具体描绘。史家向有避讳传统,汉高祖被西汉统治者颂为“大圣”,本朝人写本朝史事,司马迁对开国君主的个人缺陷,在本传中是刻意作了回护的。

刘邦进入咸阳,受降子婴,成为秦帝国的终结者,这是本传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然而,刘邦究竟在灭秦过程中发挥了多大作用,本传的记载并不明朗。事实上,在相关评论中,司马迁并未肯定刘邦在推翻秦朝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太史公自序》谈到《高祖本纪》的写作目的:“子羽暴虐,汉行功德,愤发蜀汉,还定三秦;诛籍业帝,天下唯宁,改制易俗,作《高祖本纪》。”司马迁创作《高祖本纪》的宗旨是说明“汉行功德”始能统一天下。《高祖本纪》侧重叙写刘邦打败项羽,除暴安天下,“改制易俗”的历史作用。但是,灭秦之功,第一应归于陈涉之发难,揭竿而起;第二应归于项羽之继业,击溃秦军。强大的暴秦主力实由项羽“力战”灭之。《史记》表称“秦楚之际月表”,而不名以“秦汉之际月表”,是寓有深意的。陈涉首事,项氏继业,浴血苦战,推翻暴秦,才为刘邦统一天下扫清了道路。评、传互补,表、传互足,还历史以真实,表现出司马迁忠于历史事实的卓越史识,而这一点,仅读《高祖本纪》就很难体认。

《项羽本纪》歌颂了项羽在反秦斗争中建立的伟大业绩,也揭示了项羽失败的原因。司马迁重点写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三大事件。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奠定了灭秦基础。鸿门之宴挑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也是项羽事业的转折点。垓下之战,项羽走向穷途末路,悲歌别姬,东城决战,让读者目睹了举世无双的英雄项羽的风采。项羽最后自刎而亡,令读者悲叹惋惜。至此,一个顶天立地的盖世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写得最成功最具文学色彩的史传,其主旨是揭示项羽的盖世英雄性格和悲剧结局,因此,项羽的许多个人缺点乃至暴虐罪行,在本传里或是一笔带过,或是略而不载。对此,太史公用一篇《项羽本纪赞》作了全面补充。一方面称颂项羽是“近古以来未尝有也”的英雄,另一方面也从大处着眼,对项羽的历史罪行作了严肃批判:第一,分裂天下,引起争斗;第二,背关怀楚,失去地利;第三,放逐义帝,引发叛乱;第四,自矜功伐,不行仁政;第五,专恃武力,丧失民心。司马迁的这些直接评论,思想深刻,褒贬得体,引导读者对项羽有一个全面准确的认识。

评、传互补是“互见”的一种方法。在不失历史之真的条件下,司马迁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刘、项形象作了回护,而在相关评、赞中客观评论了刘、项的历史功过,完善了人物形象。所以,仅仅据《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分析刘、项形象,显然是不够的。评、传互补,方能对刘、项形象有全面准确的认识。

二、两传相足:使刘、项形象完整的重要手法

秦王朝灭亡后,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是反秦队伍中的两大军事集团,两个军事集团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楚军起初处于绝对优势,但由于项羽缺乏远见,刚愎自用,残忍暴虐,不擅用人,优势转为劣势,项羽兵败自杀。刘邦一开始就否定割据,顺应潮流,善纳谏言,知人善任,遂由劣势转为优势,最后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刘、项势力,此长彼消,刘、项二人,如影随形,《高祖本纪》中有项羽,《项羽本纪》中有刘邦,这是读两篇传记产生的强烈印象。

刘邦事迹与项羽事迹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材料组织上,太史公往往运用详此略彼手法记录重大事件。显然,在考虑两篇本纪的布局时,司马迁“对于材料如何安排更合理、更重要,是费了多番考虑的。尽管是一部规格庞大的书,也必然体现出篇与篇之间错综离合,彼此关联的精神”{3}。

“鸿门宴”是刘、项成败的转折点,是刘、项本传中不可缺少的重大事件。这一事件,如果在刘、项传记中都详细描述,会造成文章的累赘;但如果只在其中一篇中叙述,另一篇中忽略不提,则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历史,而且也无法表现传主的全貌。司马迁的安排是,在《项羽本纪》中作详尽描写,而在《高祖本纪》中仅寥寥数语:“沛公从百余骑,驱之鸿门,见谢项羽。项羽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生此!’沛公以樊哙、张良故,得解归。归,立诛曹无伤。”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冗赘,又使史事叙述条理分明。刘邦、项羽对峙成皋,《高祖本纪》详载刘邦历数项羽十宗罪之词:“始与项羽俱受命怀王,曰先入定关中者王之,项羽负约,王我于蜀汉,罪一。项羽矫杀卿子冠军而自尊,罪二。项羽已救赵,当还报,而擅劫诸侯兵入关,罪三。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又强杀秦降王子婴,罪五。诈阬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罪六。项羽皆王诸将善地,而徙逐故主,令臣下争叛逆,罪七。项羽出逐义帝彭城,自都之,夺韩王地,并王梁楚,多自予,罪八。项羽使人阴弑义帝江南,罪九。夫为人臣而弑其主,杀已降,为政不平,主约不信,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罪十也。”上列言词在《项羽本纪》中仅以“汉王数之”一语带过。认真思考一下,不难发现司马迁这样安排材料的用意。“鸿门宴”重在突出项羽的“自矜功伐”“妇人之仁”,故虽记刘邦,须载《项羽本纪》。“十宗罪”重在表现刘邦的顺天应时吊民伐罪,故虽写项羽,须载《高祖本纪》。如果材料反过来摆放,就与创作两传旌表传主的宗旨舛违了。这两件事,司马迁在本纪中的处理“错综离合,彼此关联”,显示了高超的艺术。这就是历史学家评论的“互文相足”:“一事所系数人,一人有关数事,若为详载,则繁复不堪,详此略彼,则互文相足焉。”{4}

另一方面,太史公有意将不便记入本传的传主事迹纳入了对手传记。“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刘邦为了逃命,竟忍心将自己的亲生骨肉推坠下车,为人残忍如此,当然不便记入本传。“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面临父亲被烹杀的危险,刘邦竟说出这样的话语,为人无赖如此,当然也不便记入本传。这两件事,本传只字不提,有意安排在《项羽本纪》之中。

而从《高祖本纪》又可观照项羽。且看各方面人物对项羽的评说。“怀王与诸老将”的评论:“项羽为人僄悍滑贼,诸所过无不残灭。”关中百姓的埋怨:“项羽遂西,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高起、王陵的观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对手刘邦的分析:“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高祖本纪》载录的各种评判之词勾勒了项羽的形象。虽有一范增,项羽不能用,刘邦的这一分析,尤其一语中的,指出了项羽覆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成皋之战中,刘、项对峙广武,刘邦一筹莫展,乃用反间计离间项羽、范增关系。范增走后,项羽立刻陷入被动,不断钻进刘邦的圈套,终至走上穷途末路。《高祖本纪》中有项羽,项羽的缺点、过失、罪愆恰恰是从《高祖本纪》中看出的。司马迁这样写,是有意识地维护《项羽本纪》中项羽“悲剧英雄”的形象。

运用互见法组织材料,史传内容两两对照。从《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中可以明显看出史公采用的对比手法,这也是一种“互见”。鸿门宴上刘邦的狡诈和项羽的坦率;彭城战败后刘邦逃命的狼狈,垓下之围中项羽别姬的洒脱;项羽残民,刘邦抚民;项羽勇武,刘邦智计;项羽由强变弱,刘邦由弱变强,最后羽灭汉兴——皆对比见义,相反相成,令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三、他传侧记:使刘、项形象丰满的特殊技巧

在从起兵反秦到汉楚相争的历史进程中,刘、项集团中涌现出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司马迁为这些人物立传,从他们与刘、项的关系中,可以进一步看出刘、项的个性。《高祖本纪》和《项羽本纪》是有明确主题的人物传记,作者有意识地把那些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甚密切,甚至与主题抵触的材料写在别的传记里。本传不载,他传发之,既体现了历史的真实性,又保持了人物的形象性。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能仅限于本传提供的材料,必要时还要联系他传提供的资料,否则,刘、项形象就不够丰满了。他传侧记,显示了太史公使刘、项形象丰满起来的特殊技巧。

如果说,《高祖本纪》侧重写刘邦的“圣主”形象,那么,从活跃在楚汉战争中相关人物的列传中,读者可以看到刘邦品质的另一面。《郦生陆贾列传》写其流氓品性:“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也。”秦末儒生在西汉立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待儒生,刘邦态度何其倨傲!《张丞相列传》写其蛮横作风:“(周)昌尝燕时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我何如主也?’”部下面前,刘邦作风何其粗俗!《季布栾布列传》写其忘恩负义:“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结局悲惨的丁公在战场上救过刘邦之命,刘邦心地何其歹毒!《淮阴侯列传》写其巧言令色:“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韩信求封齐王,刘邦恼怒万分,张良、陈平附耳蹑足,刘邦猛然警醒,变脸又何其迅速!总之,司马迁掌握了许多表现刘邦无赖恶劣品行的材料,这些材料不便集中写在《高祖本纪》中,遂曝光于他传。

如果说,《项羽本纪》侧重写项羽的英雄悲剧,那么他传中顶羽的个性弱点得到了更深刻的反映。《陈丞相世家》:“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洁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淮阴侯列传》:“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玩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陈平、韩信及其他人物对项羽的评论角度不一,褒贬不一,显示出项羽形象的复杂性。“‘言语呕呕’与‘喑噁叱咤’,‘恭敬慈爱’与‘僄悍滑贼’,‘爱人礼士’与‘妒贤嫉能’,‘妇人之仁’与‘屠坑残灭’,‘分食推饮’与‘玩印不予’,皆若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5}。“相反相违,而既具在羽一人之身”,正体现了项羽的性格特点。项羽这一形象之所以给人以全面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鲜活感觉,就在于司马迁写出了项羽性格的多面性和矛盾性。《史记》写人物性格,无复杂错综如项羽者,体现了《史记》刻画人物的高度技巧。

把握《史记》述史“互见”这一特点,还可以通过他传读出被本传“掩盖”的历史真相。《高祖本纪》记彭越之反:“梁王彭越谋反,废迁蜀;复欲反,遂夷三族。”仅读此篇,恐怕真会以为彭越谋反,被诛理所当然。但是,只要读一读《彭越列传》就会发现,事实完全不是如此。《彭越列传》:“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洛阳。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刘邦猜忌功臣,往往以子虚乌有的“谋反”罪名除掉心腹之患,功臣彭越即遭此厄运。由此可见刘邦吕雉之狠毒阴鸷。这桩历史冤案,仅读本传,无法察觉,他传发之,始见真相。这种情况,正如李笠所云:“避讳与嫉恶,不敢明言是非,不忍隐避史事,故互见耳。”{6}

司马迁笔下的刘、项形象有血有肉,呼之欲出,形象丰满,又不失历史之真,应归因于互见法的巧妙运用。本传着意刻画人物形象,集中描写和叙述矛盾最尖锐、斗争最激烈的事件,突出人物的主要精神面貌。在此基础上,将人物负面的次要的事迹载于他传。“两手分书,一喉异曲”,是司马迁塑造刘、项形象的重要方法:传、赞相补,用以表述理性的评判;重复累书,用以突出事件的意义;细节描绘,用以凸现人物的个性:遂使刘邦、项羽不仅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且是不朽的文学典型。

下载史记学案55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史记学案5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史记

    从历史构筑意识形态:中国现代史学与史剧的意义 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史学与史剧的关系,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这种关系的表现形式 如何,内在协调的动力机制是什么,是一种什么力量能......

    浅谈史记

    浅谈《史记》的文学之美和文学史贡献《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 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具......

    《史记》

    《史记》读后感 很早就知道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

    史记

    史记《项羽本纪》文言知识总结 分类:选修9-中国小说欣赏+传记选读 | 标签: 项羽 史记本纪陈涉世家成语 2010-05-28 10:17阅读(1838)评论(0) 史记《项羽本纪》文言知识总结......

    史记论文

    浅谈《史记》的悲剧意蕴 摘要: 《史记》,这本有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历史文化沉淀,除其在体例、内容方面的成就引人注意外,其深厚的悲剧意蕴也会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史记》读书笔记

    《史记》读书笔记 15造价一班夏鹏 1513111155 《史记》为汉代司马迁所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从开始撰写到最后成书,经过了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两代人的努力。《......

    史记人物

    轩辕天子 网开一面 囊血射天 酒肉池林 左支右绌 焚书坑儒 指鹿为马 拔山扛鼎 先发制人 破釜沉舟 鸿门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沐猴而冠 霸王别姬 四面楚歌 无颜见江东父老 一败......

    浅谈《史记》读后感

    浅谈《史记》读后感 最近这段时间,我在图书馆借了一本《白话史记读本》,读了之后十分感叹司马迁的文学功底和该书的史学价值,现在我主要从《史记》的文学价值方面的人物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