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B8间隔排列的规律-安徽省青阳县蓉城镇第一小学-李媛媛

时间:2019-05-13 21:31: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B8间隔排列的规律-安徽省青阳县蓉城镇第一小学-李媛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B8间隔排列的规律-安徽省青阳县蓉城镇第一小学-李媛媛》。

第一篇: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B8间隔排列的规律-安徽省青阳县蓉城镇第一小学-李媛媛

间隔排列的规律 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 余燕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78、79页的活动。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经历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在排列上的规律以及两种物体在数量上的关系。

2.使学生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使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感受解决问题方式的多样化,渗透一一对应、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究间隔排列规律的过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相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差1;当两端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渗透模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看一看: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找出最有规律的一幅,具体说说这幅图片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引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课题)2.说一说:出示其他一一间隔排列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3.找一找:让学生找一找身边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看”,“说”,“找”,让学生初步感知两种物体在排列上的规律。】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教材情境图,让学生找找其中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2.提问: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夹子和手帕的数量哪个多? 兔子和蘑菇的数量哪个多? „„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观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随机解决一组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量多少的问题。小组交流,汇报方法。(1)数一数。(2)圈一圈。

【设计意图: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随机解决其他两组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多少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观察板书,探究规律。

5.在情景图中添加蝴蝶和蜜蜂的图片(两端不相同),探究两端不同的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6.小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探究、概括的能力。】

三、巩固反馈,深化理解

1.出示:你能判断出下面每组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哪种数量多吗? 2.学校准备举行歌咏比赛,要求男生女生一一间隔排列,排成一行,现在确定有9个女生参加,参加比赛的男生可能有多少人? 【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新知,培养学生的符号化意识】

四、总结拓展,迁移能力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回顾总结,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享受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一一 间隔排列

夹子10个

兔子8只

木桩13根 手帕9块

蘑菇 7个

篱笆12块

第二篇: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B10间隔排列的规律 广西田东县油城学校 韦东艳

间隔排列的规律 广西田东县油城学校 韦东艳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78、79页的活动。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能根据间隔排列的特点,由一种物体的个数推算另一种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感悟一一对应的思想及其作用,并能用其解释间隔排列物体的规律,发展比较、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以及探索规律、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数学的奇妙,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的能力,逐步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教学重点:探究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教学难点:发现和概括规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动机 1.初步认识一一间隔排列。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短短的几分钟,韦老师发现你们入场很有秩序,奖励你们一朵红花,发觉你们很有礼貌,奖励一朵蓝花,看到大家坐姿很端正,奖励你们一朵红花,听到同学们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响亮,又奖励一朵蓝花„„按这样的排列,你们知道接下来,老师会对大家的精彩表现奖励什么吗?谁来猜?你是怎么想的?(白板遮屏)指出:你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对,这一组排列是按一朵红花隔着一朵蓝花这样排列的。也可以说每两朵红花中间有朵蓝花。所以,蓝花的后面应该是红花。(点击鼠标:出现苹果雪梨图)提出要求:再观察下面这组图形,图中的物体是怎么排列的?

指出:苹果和雪梨也是一个隔着一个排成一行。

启发: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两组物体的排列,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每组中都有几种物体?

指出:也就是每组排列中都是两种物体。(板书:两种物体)明确: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依次排列的现象,在数学上我们称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要求学生看图分别说一说。2.揭题。

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中蕴含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课一开始,直接出示几组排列,包括间隔排列的两种基本情况,即两端相同和两端不同,目的是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间隔排列”是什么样的现象,从中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初步认识“间隔排列”,为接下来的活动打基础。】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在活动中积累素材。

活动一:用图形或符号画出间隔排列。提出要求:刚才同学们初步认识了一一间隔排列。下面给你们一个任务,请用你喜欢的符号、字母或图形等画一组一一间隔排列。组织讨论:我们一起来欣赏两位同学的作品。先看第一个同学画的,她画的是什么?这组图形符合要求吗?是什么和什么的一一间隔排列?

启发:如果我们想加一个,应该画什么?再加一个呢?请同学们展开自己的想象,如果继续往下画,应该画什么?

继续讨论:再看这位同学画的,是什么和什么的一一间隔排列?

引导:下面还有谁画的不一样?请你说说你画的是什么和什么的一一间隔排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画一画进一步深化对一一间隔排列现象的认识。】

活动二:男女生排队演示间隔排列。

提出要求:接下来老师再给你们一个任务,请大家表演一组间隔排列。先请两位男同学和两位女同学上来表演,谁愿意?

进一步要求:再请1名男生,还能一一间隔排列么?现在男生有几人?女生呢?

引导:如果再增加1名男生,结果怎样?

引导:如果老师再增加加两名女生,能够一一间隔排列吗?如果女生有6人,男生应该有几人?(板出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排队游戏”,从活动中积累素材,引导学生整理数据,在分析和对比中初步感受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

2.在探究中明确关系。

引导:请大家观察刚才游戏中留下的这些数据,你能说说当两个物体的数量存在什么关系时它们可以一一间隔排列吗?

再引导:男生比女生多1人,或女生比男生少1人,这样的关系用一句话怎么说?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相等呢?(根据回答板书:数量相差1,数量相等)

判断:下面每组物体中的两种物体能“一一间隔”排列吗?(4棵柳树 4棵杨树)

(4支铅笔 7块橡皮)(5朵红花 4朵蓝花)

(100个键盘

101个鼠标)【设计意图:判断练习,及时巩固学生找到的规律,突出一一间隔排列里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即:要么数量相等,要么数量相差1。】 3.再次探究,明确两端物体的特征。

启发:看到同学们表现这么好,韦老师也想表现一番,只要你们报出刚才摆好的间隔排列中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各是什么,我就能告诉你们这个间隔排列中的两种物体的数量是相等,还是相差1。

(请两个学生上白板操作,教师背对白板)„„

引导:我从大家的掌声中知道我猜对了。韦老师厉害吗?其实,韦老师没有特异功能,只是掌握了其中的奥秘。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个奥秘?好,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位同学摆出的间隔排列,排在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的各是什么? 指出:我们可以把排在第一和最后的物体称为“两端的物体”,排在中间的称为“中间的物体”。

启发:数一数每组中两种物体的个数,想一想什么情况下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或是相差1?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明确:两端物体相同,两种物体数量就相差1;两端物体不同,两种物体数量相等。(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设计意图: “你摆、我猜”这个环节,通过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了解“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研究“数量相等、数量相差1”这两种情况下相关物体的排列特征,总结归纳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4.继续探究,进一步明确规律。提出要求:现在请你们到兔子乐园里继续探索。

引导:(指兔子、蘑菇图)这是一一间隔排列吗?在这个排列里,排在两端的各是什么?两端物体相同吗?两端物体相同,那么兔子和蘑菇的数量„„(相差1)是兔子多,还是蘑菇多? 启发:你能说明兔子的只数比蘑菇个数多1的原因吗?

引导:请同学们看图,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看成一组,这样一组一组地圈一圈,(课件演示圈一圈,学生观察)最后余下的是什么?最后余下的是兔,可以说明什么?

指出: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对一个地圈一圈,最后多出的是一只兔,说明兔的只数比蘑菇的个数多1。

继续引导:如果老师给你更多的兔子和蘑菇,用圈一圈的办法是不是会不太方便呢?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说明为什么兔子比蘑菇多1吗?

指出:当两端物体相同时,排在两端的物体都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1。提出要求:我们再来看一看另一组排列,这是什么和什么的间隔排列? 排在两端的是什么?排在中间的的呢?数一数木桩和篱笆各有几个?

提问:同学们,你有什么发现了吗? 四人小组观察教材主题图,合作完成表格。

再次要求:那我们来看看夹子和手帕图。排在两端的各是什么?那应该是夹子多还是手帕多?现在有10个夹子,应该有几块手帕?你是怎么想的?可以怎样列式?

启发:如果有20块手帕,应该要几个夹子?为什么?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数一数、圈一圈的方法,发现当两端物体相同时,排在两端的物体都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1。【设计意图:在学生已经发现“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这个规律后,回到教材,联系情境图,重点研究——用什么方法知道哪一种物体多1。在观察三组排列里面的规律后,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从数学的思考角度说明规律的本质。】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谈话:同学们真棒,发现了一一间隔排列中蕴含的许多规律。让我们运用学到的这些规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第一关,让我们来到美丽的河堤边。

河堤的一边栽了75棵柳树,每两个柳树之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学生思考,指名回答,并进一步讨论是怎样想、怎样列式的。第二关,再让我们看看小明在干什么?

锯1次得2段,锯2次呢?锯的次数与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谁上来列出算式?

第三关,请同学们默读题目,思考答案,在韦老师说“抢答开始的时候,大声地喊出你的答案。”

四、回顾反思,课后延伸

引导:同学们,这节课大家学得开心吗?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给大家听听,你又有什么收获呢?

提出要求: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非常多,看看在咱们上课的现场,有这样的现象吗?

介绍:老师在生活中也找了一些间隔排列的物体,请同学们一起欣赏。(播放视频)

指出:这些间隔排列美不美?对,规律使物体的排列更加有秩序,更具美感。规律是一种美,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发现生活中更多的规律。

【设计意图:回顾反思,感悟提升,通过让学生找找上课会场里的间隔排列现象,欣赏生活中的间隔排列现象,体会规律带来的美,进一步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者简介】

韦东艳,广西田东县油城学校教师。2006年获自治区课件设计比赛二等奖,2009年5月参加百色市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优质课比赛获二等奖,2010年5月参加百色市优质课比赛获电子白板组现场课二等奖及教学课件设计二等奖,2009年、2010年两次获广西小学数学教师水平测试自治区级一等奖,2010年4月获县级优质课比赛一等奖,2013年9月获自治区数学课件比赛一等奖,2014年10月参加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秀课例比赛获电子白板课市级一等奖。撰写的论文《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全国新课标教学研究论文大赛一等奖,发表在《学习方法报》,《应用IPTV点播系统进行校本资源设计与开发的研究》课题研究获省级三等奖。2014年12月获田东县学科优秀教师称号,2011、2012连续两年被评为广西小学数学教学先进教研工作者,2011年9月被评为田东县优秀教师,2015年1月获百色市学科优秀教师称号。

第三篇: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A8因数与倍数 安徽省滁州市紫薇小学 华德勇

因数与倍数 安徽省滁州市紫薇小学 华德勇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第30~32页的例题、“试一试”和“练一练”。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系统地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自然数的认识,了解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倍数与因数关系,体会非零自然数都有因数,而且不同自然数因数的个数可能是不同的,但倍数的个数则是无限的。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可进一步丰富对整数的认识,增强根据数的特征灵活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知识奠定基础。

设计理念: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情趣。

创设鳄鱼和牙签鸟故事情境,让学生感悟到自然界中这两种动物之间互相依存的共生现象,与数学中的因数、倍数关系间的巧妙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2.操作体验感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线,让学生操作体验感悟,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经历找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过程,并内化成有效的方法,最后归纳出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特点。

3.渗透数学文化,感悟数学思想。

本节课将“完美数”引入课堂,以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另外,有效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在经历探索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3.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特征,探索并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学会有序地进行思考。

教学准备:作业纸、小正方形卡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课前观看“动物世界”视频、图片)

一、激趣导入,体验依存

课件出示:牙签鸟和鳄鱼的图片。

谈话:神奇的大自然,存在互相依存的好朋友关系。在数学里,数和数之间也存在着这样相互依存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着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的因数与倍数。

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喜爱的鳄鱼和牙签鸟故事情境,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理解和接受“相互依存”的关系后,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究中,达到课始趣生之效。】

二、操作体验,建构概念

1.动手操作,合作探索。

出示例1: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摆一个长方形。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表示自己的摆法,并与同学交流。

先引导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在小组内摆一摆,合作完成。最后反馈学生想法。

2.自主学习,构建新知。

(1)自学课本。

通过刚才的合作,我们发现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由此我们还得出三道不一样的乘法算式。以4×3=12为例,4和12, 3和12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0页,找一找。

反馈学生自学的成果,明确概念。4×3=12,4和3都是12的因数,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2)小组交流。

请你根据6×2=12,12×1=12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教师指出:为了研究的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3.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基本练习。

课件呈现7×3=21 和5×5=25 两道算式,指名回答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2)变式练习

课件呈现36÷2=18这道除法算式,指名回答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3)游戏互动。

学生体验因数和倍数不能独立存在,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有效的操作体验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从感性认知开始,利用数与形的有机结合,避免学生概念学习的抽象性。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建构,深化对新知的理解。】

三、探索方法,发现特征

1.探索一个数的因数。

(1)探索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①12的因数有哪些,引导学生小结()×()=12,看12是由哪两个数相乘得到的。

②自主探索36的全部因数。

出示例2:找出36的所有因数,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作业纸上完成。反馈学生各种方法。

③引导学生归纳:不论用哪种方式,都需要有序列举,并且在找36因数的过程中,因数都是一对一对地出现。我们要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写,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④用集合圈呈现36的因数。

⑤比较两种方法。

(2)完成“试一试”。

尝试用这样有序的方法找一找15和16的因数,在作业纸上完成。

(3)观察对比,发现一个数因数的特点。

启发:观察上面几个例子,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小结: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是它自己。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2.探索一个数的倍数。

(1)探索求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①自主探索3的倍数。

出示例3:你能用列举的方法找出3的倍数吗?想一想,能找出多少个?

学生自主探索,从3的1倍开始依次列举。

小结:可以用3依次乘1、2、3、4 „„

②用集合圈呈现3的倍数。

(2)完成“试一试”。

尝试用有序的办法,独立找2和5的倍数。

(3)观察对比,发现一个数倍数的特点。

引导:观察上面几个例子,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小结: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有序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巩固提升,拓展视野

1.观察一个数的因数的分布特点。

提问:100之内的自然数的因数都会这样吗?100之内自然数因数的个数最多的是哪个数?这些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研究。

2.介绍“完美数”。

【设计意图:通过有效渗透数学文化,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领学生体验数学的美,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爱数学的积极情感,感悟数学的无穷魅力。】

五、梳理总结,升华感悟

引导: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三维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教者简介】

华德勇,安徽省滁州市紫薇小学教师。2010年荣获滁州市说课比赛一等奖,2012年荣获安徽省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和滁州市教学设计一等奖,2014年荣获滁州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还曾先后荣获滁州市青年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等荣誉称号。撰写的论文在省、市级获奖或刊物上公开发表。

第四篇: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A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福建省宁德市华侨小学 林 珍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福建省宁德市华侨小学 林 珍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36~38页的例1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观察、操作,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长、宽以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初步感受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积累关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建立猜想

1.找一找。

让学生从图形袋中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2.猜一猜。

分两次猜一猜,给出的图形是不是长方形,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

【设计意图:设计游戏活动,唤起学生的已有认知,让学生在头脑中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表象,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

二、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1.组织学生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

(1)学生通过折、量、比等活动,验证提出的猜想,教师巡视参与活动。

(2)反馈验证结果,相机介绍对边。

2.整理: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特征的验证是思维碰撞最充分的环节。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开展验证活动,激发学生尝试不同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操作中逐渐体会图形的边、角特点,并在交流、反思中内化相关的认识。】

3.对比: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4.介绍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的边长。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对两种图形的特点进行回顾与整理,感知它们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强化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整体把握。】

三、分层练习,应用拓展

1.拼一拼: 你能用七巧板中的图形,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吗?

(展示学生的作品)

思考:拼成的正方形如果要变成长方形,怎么做?长方形怎样才能变成一个正方形呢?

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是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变化来实现互相转化的。

2.想一想:怎样在点子图上画长方形?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体现了由基础练习到发散思维、由基本技能到实际应用的层次,通过拼一拼、画一画、想一想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不断强化对两种图形特征的认识】

四、回顾梳理,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长方形

正方形

对边相等

四边相等

四个直角

四个直角

【教者简介】

林珍,福建省宁德市华侨小学教师。2015年4月参加福建省第十一届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优质课评选活动,执教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一等奖;2014年5月在宁德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执教“认识面积”荣获特等奖;2012年12月在宁德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认识公顷”荣获特等奖;2010年7月执教“用字母表示数”参加福建省小学数学课题研讨录像课评审获一等奖。撰写的《三算合一,演绎别样精彩》发表于《新课程研究》;《用字母表示数》发表于《新教师》;教学设计《认识公顷》和论文《巧用你知道吗,让课堂扬起兴趣的风帆》参加2010年“第三届全国小学教学特色设计大赛”均获二等奖。

第五篇: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特级教师小数乘整数 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张冬梅

小数乘整数 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张冬梅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55~56页的例

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乘整数的含义,学会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能口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积累计算学习的经验,培养分析、推理和抽象、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活动,感受探索活动的成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积的小数点的定位。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软性小黑板若干;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一份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1: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西瓜每千克0.8元)

指出:夏天,是西瓜丰收的季节。那么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呢?怎么列式?

二、主动探究,获得算法

1.自主探究0.8×3等于多少。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

预设:

2.全班分享0.8×3的算法。

(1)互动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2)提炼:不同的方法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3)结合图示,直观理解算理。

3.尝试计算2.35×3,进一步理解算理。

出示情境图2:同样品种的西瓜,到了冬天,单价发生了变化。大家看,单价是多少?还是买3千克,6元够吗?10元呢?

提出要求:到底需要多少元?我们试着用竖式来算一算。

收集不同情况,预设:(1)错误的;(2)小数点对齐相乘的;(3)末尾对齐相乘;(4)连加。

有层次地进行互动点评,重点讲请算理,掌握算法。

4.比较分析,获得算法

(1)比较我们刚才的两道题,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观察乘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你又有什么猜想?

提出要求:照你们的猜想,在下面竖式的积里点上小数点。

进一步要求:我们这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方法正确吗?拿出计算器,检查一下结果是否正确。

(3)那你们认为,小数和整数相乘,可以怎样计算?

(4)指导完成第56页“练一练”。

三、回顾与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练习与应用

1.口算。

2.用竖式计算。

3.自主出题,相互考查。

【教者简介】

张冬梅,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国培计划”专家委员,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曾获全国科研优秀工作者、江苏省先进教育工作者、江苏省“226”工程培养对象等称号。参加各类课堂教学竞赛,曾获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全国优秀录像课评比一等奖、江苏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等好成绩。近几年,在全国各地应邀执教公开课300多节。主张“亲和数学亲和学”,领衔的工作室注重“亲和数学”的研究,既关注数学本身的“亲和”,又强调“亲和地学”。近几年发表相关文章200多篇。个人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青年专项”课题顺利结题,课题成果得以推广。

下载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B8间隔排列的规律-安徽省青阳县蓉城镇第一小学-李媛媛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B8间隔排列的规律-安徽省青阳县蓉城镇第一小学-李媛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