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A6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江苏省连云港市黄海路小学 吴凌艳(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18:22: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A6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江苏省连云港市黄海路小学 吴凌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A6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江苏省连云港市黄海路小学 吴凌艳》。

第一篇: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A6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江苏省连云港市黄海路小学 吴凌艳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江苏省连云港市黄海路小学 吴凌艳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77~78页的例3和“练一练”,练习十二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通过观察、想象、操作等活动,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知道怎样的三条边可以围成三角形,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2.使学生通过探索性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想象、操作、比较、概括、归纳等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培养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了解三角形三边关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磁性小棒、磁性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引入新课

1.找一找。

提出要求: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你能从下图中找出哪些图形?

引导:关于三角形,你知道它的什么知识?

2.围一围。

提问:如果把一根小棒看成三角形的一条边,那么围一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

明确:围一个三角形需要三根小棒。

引导:给你三根小棒(红、黄、蓝),能用这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吗?(指名到展示台上围三角形)

明确:围三角形时三根小棒要首尾相接。

二、操作质疑,探究新知 1.动手操作,引发冲突。

提出要求:请利用信封中的三根小棒(分别是红、黄、蓝三种颜色),独立尝试围一个三角形。

(同桌两人的小棒长度不同,一人能围成三角形,另一人不能围成三角形)

交流:每个人都围成三角形了吗?如果没有围成,请围成的同学帮忙围一围,让他们也围成三角形。

2.互动思考,引发猜想。

提问:为什么同样是三根小棒,有的同学能围成三角形,而有的同学却没围成三角形呢?能否围成三角形与什么有关?(与小棒的长度有关)

量一量:每根小棒分别多长?你发现什么?

明确:由于红色和黄色小棒太短了,3根小棒不能首尾相接,也就是8厘米+6厘米<16厘米,所以围不成三角形。

反思:要围成三角形,三根小棒的长度要有怎样的关系?

猜测:红色与黄色小棒的长度和大于蓝色小棒,就可以围成三角形。

验证:从围成的三角形中,量出每根小棒的长度,算一算红色与黄色小棒的长度和,看是否大于蓝色小棒。

启发:只是红色与黄色小棒的长度和大于蓝色小棒吗?其他的两根小棒的长度和与第三根的长度有怎样的关系?

发现:红色+黄色>蓝色,蓝色+黄色>红色,红色+蓝色>黄色

提问:怎样可以简洁地说出三根小棒之间的长度关系?

概括: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和一定大于第三根小棒。

3.动手画图,验证猜想。

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先画一个三角形,再量一量、算一算。

明确: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4.深入辨析,提升认识。如果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16厘米、7厘米和9厘米,能围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小组交流想法,全班交流,课件动画演示。

明确:当两根小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小棒时,三角形的三条边处在一条直线上,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准确判断。

哪组小棒可以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

(1)2cm 4cm 6cm

(2)2cm 2cm 5cm

(3)6cm 2cm 5cm

独立判断,完成后同桌交流,说说各是怎么判断的。

启发:每次判断都要计算三次吗?怎样才能快速判断?(较短的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2.拓展练习。

一个三角形,两边的长度分别是12厘米和18厘米,第三条边的长可能是多少厘米?

5cm 25cm 30cm 38cm

追问:如果取整厘米数,第三边还有可能是多长?最短是几厘米?最长呢?

明确:最短要比6厘米长,是7厘米;最长要比30厘米短,是31厘米。而6是12与18的差,30是12与18的和。

凸显: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追问:如果是6.1厘米可以吗?(多一点就行)5.9厘米呢?(缺一点不行)30.1厘米呢?

3.综合运用。

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路最近?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如果运用今天学习的三角形三边关系,该怎样解释?

4.灵活运用。

把一根长14厘米的吸管剪成3段(每段都是整厘米数),用线穿成一个三角形。

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剪?

四、回顾总结,反思提升

提出要求:把眼睛闭起来,回想一下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进一步明确:(1)三角形三边关系很简单,跟我们以前学过的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是一致的。(2)三角形边的关系很有趣,不是等于,而是大于;不是一条边和另一条边的关系,而是两条边的和与第三条边的关系。

【教者简介】

吴凌艳,先后获江苏省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基本功评比一等奖,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二等奖,连云港市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技能评比一等奖,连云港市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能力比赛一等奖。执教省、市级公开课十余次。

撰写论文发表于《小学教学参考》、《小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曾获省教研室优秀教育学科论文评比一等奖1篇,二等奖1篇;“师陶杯”论文评比二等奖2篇;市论文评比一等奖3篇。主持并结题省级课题1个,市级课题3个。

第二篇: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A4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广西灵山县新星小学 蒙英梅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广西灵山县新星小学 蒙英梅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77页例3及第74页“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能判断组成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比较等活动中,经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乐于探究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经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过程,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特性。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任意”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1.回顾三角形。

快速判断,复习回顾三角形的定义。

2.谈话揭示课题。

二、操作实验,探究发现

1.初步猜想,引发质疑。

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老师这里有四根小棒,如果从中任意选三根,请你猜一猜这3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2.明确操作任务。

(学生操作、实验)

3.设疑:通过反馈交流得到两种不同结果,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引发矛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三条求助热线,一可以求助教材第77页例3,二可以求助同学,三可以求助老师。

(学生同桌合作操作、实验,汇报)4.探究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

(1)引导:4厘米、5厘米、10厘米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指出: 4厘米和5厘米两根小棒加起来的长度和还比10厘米短,它们不能首尾相接。用算式表示是4+5<10,也就是两边长度的和小于第三边,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2)引导:4厘米、6厘米、10厘米为什么也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指出:4厘米和6厘米这两根小棒的长度和与第三根的长度相等。用算式表示是4+6=10,那么将出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情况,所以这三根小棒也不能围成三角形。

5.探究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

引导学生明确4cm、5cm、6cm和5cm、6cm、10cm这两组小棒任意两边长度的和都大于第三边,所以能围成三角形。

6.总结能围成三角形与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引导得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7.量一量、算一算,再次验证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有“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的关系。

8.质疑: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教材第77页的例3。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例3,看看还有什么疑问。如果有疑问的,请提出来。

三、加深理解,巩固应用

1.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并说说不能围成的理由)

引出快捷简便的判断方法:只要算出较短的两边长度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就能判断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2.生活中的数学:教材第81页第8题。

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最近?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原因吗?

3.变换小棒,加深理解。

你能通过改变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组小棒中的一根小棒的长度,使它们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回答,其他同学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快速判断他的说法是否正确)

四、总结全课,交流收获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剁成,说说自己有什么收获。

【教者简介】

蒙英梅,广西灵山县新星小学教师。2011年被评为灵山县优秀教师,2013年被评为钦州市基础教育先进工作者。2007年秋期在灵山县三年级“课改”培训会上教学示范课,2007年秋期在灵山县小学数学特岗教师培训班上示范课,2011年秋期在灵山县“教学开放周”上示范课,2012年在广西教育学会举办的《小学魅力课堂教学展示研讨会》上优质示范课。2009年参加灵山县小学教师基本功比赛获全能一等奖,2010年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公开课电视展示活动中荣获二等奖,20123年参加灵山县电子白板功能应用及资源整合应用竞赛活动获全能二等奖,2013年参加全区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荣获二等奖。

第三篇: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特级教师小数乘整数 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张冬梅

小数乘整数 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张冬梅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55~56页的例

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乘整数的含义,学会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能口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积累计算学习的经验,培养分析、推理和抽象、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活动,感受探索活动的成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积的小数点的定位。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软性小黑板若干;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一份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1: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西瓜每千克0.8元)

指出:夏天,是西瓜丰收的季节。那么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呢?怎么列式?

二、主动探究,获得算法

1.自主探究0.8×3等于多少。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

预设:

2.全班分享0.8×3的算法。

(1)互动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2)提炼:不同的方法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3)结合图示,直观理解算理。

3.尝试计算2.35×3,进一步理解算理。

出示情境图2:同样品种的西瓜,到了冬天,单价发生了变化。大家看,单价是多少?还是买3千克,6元够吗?10元呢?

提出要求:到底需要多少元?我们试着用竖式来算一算。

收集不同情况,预设:(1)错误的;(2)小数点对齐相乘的;(3)末尾对齐相乘;(4)连加。

有层次地进行互动点评,重点讲请算理,掌握算法。

4.比较分析,获得算法

(1)比较我们刚才的两道题,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观察乘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你又有什么猜想?

提出要求:照你们的猜想,在下面竖式的积里点上小数点。

进一步要求:我们这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方法正确吗?拿出计算器,检查一下结果是否正确。

(3)那你们认为,小数和整数相乘,可以怎样计算?

(4)指导完成第56页“练一练”。

三、回顾与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练习与应用

1.口算。

2.用竖式计算。

3.自主出题,相互考查。

【教者简介】

张冬梅,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国培计划”专家委员,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曾获全国科研优秀工作者、江苏省先进教育工作者、江苏省“226”工程培养对象等称号。参加各类课堂教学竞赛,曾获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全国优秀录像课评比一等奖、江苏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等好成绩。近几年,在全国各地应邀执教公开课300多节。主张“亲和数学亲和学”,领衔的工作室注重“亲和数学”的研究,既关注数学本身的“亲和”,又强调“亲和地学”。近几年发表相关文章200多篇。个人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青年专项”课题顺利结题,课题成果得以推广。

第四篇: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特级教师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张齐华

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张齐华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50~51页的例1和“练一练”,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合理性。

2.使学生经历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位置方法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现象、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发现

1.情境:航行中的船只遇到故障,救援人员最需要了解什么信息?

2.思考:如果你是救援人员,你能否结合图中灯塔的位置,准确描述遇险船只的具体位置?

3.研究:四人小组,结合手中的简易平面图和数学工具,想办法表示、刻画、描述船只在图中的具体位置。

二、分享与交流

1.展示:学生代表展示各自的探索过程与描述方法。

2.对话:学生相互评价各小组确定船只位置的具体方法,并对不同方法进行补充、质疑和完善。

3.比较:你更欣赏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4.小结:结合交流,认识什么是北偏东(西)、南偏东(西),以及如何借助方向和距离,准确描述物体在平面中所在的位置。

三、实践和应用

1.尝试:你能分别描述另三艘船分别在灯塔的什么位置吗?

(1)给出准确的方向和距离。(2)给出错误的方向和距离,引导学生判断。

(3)由粗到精,依次给出相应的线索,引导学生判断、描述、分析并思考。

2.比较:以前,我们还研究过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和今天的确定位置相比,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

(1)回顾:学生回顾“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比较:学生比较两种“确定位置”的不同之处。

(3)追问:为何需要两个要素?只告诉方向行吗?只告诉距离呢?

(4)比较:两种“确定位置”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教者简介】

张齐华,男,江苏海门人,1997年参加工作,2004年调入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现任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一直致力于数学课堂文化的探索与实践,曾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第七届教学观摩大赛荣获一等奖。《人民教育》、《小学教学》先后对其在数学文化领域的探索给予专题报道。2007年《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了其数学课堂系列教学艺术。参与数学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撰写的1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张齐华与小学数学文化》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第五篇: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B10间隔排列的规律 广西田东县油城学校 韦东艳

间隔排列的规律 广西田东县油城学校 韦东艳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78、79页的活动。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能根据间隔排列的特点,由一种物体的个数推算另一种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感悟一一对应的思想及其作用,并能用其解释间隔排列物体的规律,发展比较、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以及探索规律、发现规律的能力。

3.使学生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数学的奇妙,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的能力,逐步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教学重点:探究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教学难点:发现和概括规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动机 1.初步认识一一间隔排列。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短短的几分钟,韦老师发现你们入场很有秩序,奖励你们一朵红花,发觉你们很有礼貌,奖励一朵蓝花,看到大家坐姿很端正,奖励你们一朵红花,听到同学们回答问题的声音很响亮,又奖励一朵蓝花„„按这样的排列,你们知道接下来,老师会对大家的精彩表现奖励什么吗?谁来猜?你是怎么想的?(白板遮屏)指出:你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对,这一组排列是按一朵红花隔着一朵蓝花这样排列的。也可以说每两朵红花中间有朵蓝花。所以,蓝花的后面应该是红花。(点击鼠标:出现苹果雪梨图)提出要求:再观察下面这组图形,图中的物体是怎么排列的?

指出:苹果和雪梨也是一个隔着一个排成一行。

启发: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两组物体的排列,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每组中都有几种物体?

指出:也就是每组排列中都是两种物体。(板书:两种物体)明确: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隔着一个依次排列的现象,在数学上我们称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一一间隔排列)。要求学生看图分别说一说。2.揭题。

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中蕴含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课一开始,直接出示几组排列,包括间隔排列的两种基本情况,即两端相同和两端不同,目的是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间隔排列”是什么样的现象,从中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初步认识“间隔排列”,为接下来的活动打基础。】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在活动中积累素材。

活动一:用图形或符号画出间隔排列。提出要求:刚才同学们初步认识了一一间隔排列。下面给你们一个任务,请用你喜欢的符号、字母或图形等画一组一一间隔排列。组织讨论:我们一起来欣赏两位同学的作品。先看第一个同学画的,她画的是什么?这组图形符合要求吗?是什么和什么的一一间隔排列?

启发:如果我们想加一个,应该画什么?再加一个呢?请同学们展开自己的想象,如果继续往下画,应该画什么?

继续讨论:再看这位同学画的,是什么和什么的一一间隔排列?

引导:下面还有谁画的不一样?请你说说你画的是什么和什么的一一间隔排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画一画进一步深化对一一间隔排列现象的认识。】

活动二:男女生排队演示间隔排列。

提出要求:接下来老师再给你们一个任务,请大家表演一组间隔排列。先请两位男同学和两位女同学上来表演,谁愿意?

进一步要求:再请1名男生,还能一一间隔排列么?现在男生有几人?女生呢?

引导:如果再增加1名男生,结果怎样?

引导:如果老师再增加加两名女生,能够一一间隔排列吗?如果女生有6人,男生应该有几人?(板出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排队游戏”,从活动中积累素材,引导学生整理数据,在分析和对比中初步感受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

2.在探究中明确关系。

引导:请大家观察刚才游戏中留下的这些数据,你能说说当两个物体的数量存在什么关系时它们可以一一间隔排列吗?

再引导:男生比女生多1人,或女生比男生少1人,这样的关系用一句话怎么说?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相等呢?(根据回答板书:数量相差1,数量相等)

判断:下面每组物体中的两种物体能“一一间隔”排列吗?(4棵柳树 4棵杨树)

(4支铅笔 7块橡皮)(5朵红花 4朵蓝花)

(100个键盘

101个鼠标)【设计意图:判断练习,及时巩固学生找到的规律,突出一一间隔排列里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即:要么数量相等,要么数量相差1。】 3.再次探究,明确两端物体的特征。

启发:看到同学们表现这么好,韦老师也想表现一番,只要你们报出刚才摆好的间隔排列中的第一个和最后一个各是什么,我就能告诉你们这个间隔排列中的两种物体的数量是相等,还是相差1。

(请两个学生上白板操作,教师背对白板)„„

引导:我从大家的掌声中知道我猜对了。韦老师厉害吗?其实,韦老师没有特异功能,只是掌握了其中的奥秘。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个奥秘?好,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位同学摆出的间隔排列,排在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的各是什么? 指出:我们可以把排在第一和最后的物体称为“两端的物体”,排在中间的称为“中间的物体”。

启发:数一数每组中两种物体的个数,想一想什么情况下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或是相差1?把你的发现和同桌说一说。

明确:两端物体相同,两种物体数量就相差1;两端物体不同,两种物体数量相等。(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设计意图: “你摆、我猜”这个环节,通过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了解“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研究“数量相等、数量相差1”这两种情况下相关物体的排列特征,总结归纳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

4.继续探究,进一步明确规律。提出要求:现在请你们到兔子乐园里继续探索。

引导:(指兔子、蘑菇图)这是一一间隔排列吗?在这个排列里,排在两端的各是什么?两端物体相同吗?两端物体相同,那么兔子和蘑菇的数量„„(相差1)是兔子多,还是蘑菇多? 启发:你能说明兔子的只数比蘑菇个数多1的原因吗?

引导:请同学们看图,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看成一组,这样一组一组地圈一圈,(课件演示圈一圈,学生观察)最后余下的是什么?最后余下的是兔,可以说明什么?

指出:像这样,两种物体一个对一个地圈一圈,最后多出的是一只兔,说明兔的只数比蘑菇的个数多1。

继续引导:如果老师给你更多的兔子和蘑菇,用圈一圈的办法是不是会不太方便呢?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办法说明为什么兔子比蘑菇多1吗?

指出:当两端物体相同时,排在两端的物体都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1。提出要求:我们再来看一看另一组排列,这是什么和什么的间隔排列? 排在两端的是什么?排在中间的的呢?数一数木桩和篱笆各有几个?

提问:同学们,你有什么发现了吗? 四人小组观察教材主题图,合作完成表格。

再次要求:那我们来看看夹子和手帕图。排在两端的各是什么?那应该是夹子多还是手帕多?现在有10个夹子,应该有几块手帕?你是怎么想的?可以怎样列式?

启发:如果有20块手帕,应该要几个夹子?为什么?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比较、数一数、圈一圈的方法,发现当两端物体相同时,排在两端的物体都比排在中间的物体多1。【设计意图:在学生已经发现“两端物体相同时,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这个规律后,回到教材,联系情境图,重点研究——用什么方法知道哪一种物体多1。在观察三组排列里面的规律后,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表示出来,从数学的思考角度说明规律的本质。】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谈话:同学们真棒,发现了一一间隔排列中蕴含的许多规律。让我们运用学到的这些规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第一关,让我们来到美丽的河堤边。

河堤的一边栽了75棵柳树,每两个柳树之间栽一棵桃树,栽桃树多少棵?

学生思考,指名回答,并进一步讨论是怎样想、怎样列式的。第二关,再让我们看看小明在干什么?

锯1次得2段,锯2次呢?锯的次数与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谁上来列出算式?

第三关,请同学们默读题目,思考答案,在韦老师说“抢答开始的时候,大声地喊出你的答案。”

四、回顾反思,课后延伸

引导:同学们,这节课大家学得开心吗?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给大家听听,你又有什么收获呢?

提出要求: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非常多,看看在咱们上课的现场,有这样的现象吗?

介绍:老师在生活中也找了一些间隔排列的物体,请同学们一起欣赏。(播放视频)

指出:这些间隔排列美不美?对,规律使物体的排列更加有秩序,更具美感。规律是一种美,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认真观察,认真思考,发现生活中更多的规律。

【设计意图:回顾反思,感悟提升,通过让学生找找上课会场里的间隔排列现象,欣赏生活中的间隔排列现象,体会规律带来的美,进一步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者简介】

韦东艳,广西田东县油城学校教师。2006年获自治区课件设计比赛二等奖,2009年5月参加百色市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优质课比赛获二等奖,2010年5月参加百色市优质课比赛获电子白板组现场课二等奖及教学课件设计二等奖,2009年、2010年两次获广西小学数学教师水平测试自治区级一等奖,2010年4月获县级优质课比赛一等奖,2013年9月获自治区数学课件比赛一等奖,2014年10月参加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优秀课例比赛获电子白板课市级一等奖。撰写的论文《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全国新课标教学研究论文大赛一等奖,发表在《学习方法报》,《应用IPTV点播系统进行校本资源设计与开发的研究》课题研究获省级三等奖。2014年12月获田东县学科优秀教师称号,2011、2012连续两年被评为广西小学数学教学先进教研工作者,2011年9月被评为田东县优秀教师,2015年1月获百色市学科优秀教师称号。

下载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A6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江苏省连云港市黄海路小学 吴凌艳(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A6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江苏省连云港市黄海路小学 吴凌艳(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