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A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福建省宁德市华侨小学 林 珍

时间:2019-05-12 23:07: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A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福建省宁德市华侨小学 林 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A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福建省宁德市华侨小学 林 珍》。

第一篇: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A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福建省宁德市华侨小学 林 珍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福建省宁德市华侨小学 林 珍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36~38页的例1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观察、操作,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长、宽以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初步感受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积累关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建立猜想

1.找一找。

让学生从图形袋中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2.猜一猜。

分两次猜一猜,给出的图形是不是长方形,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

【设计意图:设计游戏活动,唤起学生的已有认知,让学生在头脑中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表象,从而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

二、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1.组织学生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

(1)学生通过折、量、比等活动,验证提出的猜想,教师巡视参与活动。

(2)反馈验证结果,相机介绍对边。

2.整理: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特征的验证是思维碰撞最充分的环节。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开展验证活动,激发学生尝试不同的研究方法,有助于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操作中逐渐体会图形的边、角特点,并在交流、反思中内化相关的认识。】

3.对比: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4.介绍长方形的长、宽及正方形的边长。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对两种图形的特点进行回顾与整理,感知它们的联系与区别,进一步强化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整体把握。】

三、分层练习,应用拓展

1.拼一拼: 你能用七巧板中的图形,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或一个正方形吗?

(展示学生的作品)

思考:拼成的正方形如果要变成长方形,怎么做?长方形怎样才能变成一个正方形呢?

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是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变化来实现互相转化的。

2.想一想:怎样在点子图上画长方形?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体现了由基础练习到发散思维、由基本技能到实际应用的层次,通过拼一拼、画一画、想一想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不断强化对两种图形特征的认识】

四、回顾梳理,总结全课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长方形

正方形

对边相等

四边相等

四个直角

四个直角

【教者简介】

林珍,福建省宁德市华侨小学教师。2015年4月参加福建省第十一届小学数学观摩研讨会优质课评选活动,执教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一等奖;2014年5月在宁德市小学数学优质课评选活动中执教“认识面积”荣获特等奖;2012年12月在宁德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活动中执教“认识公顷”荣获特等奖;2010年7月执教“用字母表示数”参加福建省小学数学课题研讨录像课评审获一等奖。撰写的《三算合一,演绎别样精彩》发表于《新课程研究》;《用字母表示数》发表于《新教师》;教学设计《认识公顷》和论文《巧用你知道吗,让课堂扬起兴趣的风帆》参加2010年“第三届全国小学教学特色设计大赛”均获二等奖。

第二篇: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A8因数与倍数 安徽省滁州市紫薇小学 华德勇

因数与倍数 安徽省滁州市紫薇小学 华德勇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第30~32页的例题、“试一试”和“练一练”。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系统地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之前,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自然数的认识,了解自然数之间存在的倍数与因数关系,体会非零自然数都有因数,而且不同自然数因数的个数可能是不同的,但倍数的个数则是无限的。学生通过学习,一方面可进一步丰富对整数的认识,增强根据数的特征灵活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自觉性;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知识奠定基础。

设计理念:

1.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习情趣。

创设鳄鱼和牙签鸟故事情境,让学生感悟到自然界中这两种动物之间互相依存的共生现象,与数学中的因数、倍数关系间的巧妙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2.操作体验感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线,让学生操作体验感悟,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经历找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过程,并内化成有效的方法,最后归纳出一个数因数与倍数的特点。

3.渗透数学文化,感悟数学思想。

本节课将“完美数”引入课堂,以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另外,有效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意义,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与倍数的方法,发现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某些特征。

2.在经历探索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的有序性和条理性。

3.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探索求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特征,探索并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学会有序地进行思考。

教学准备:作业纸、小正方形卡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

(课前观看“动物世界”视频、图片)

一、激趣导入,体验依存

课件出示:牙签鸟和鳄鱼的图片。

谈话:神奇的大自然,存在互相依存的好朋友关系。在数学里,数和数之间也存在着这样相互依存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着这种相互依存关系的因数与倍数。

板书课题:因数与倍数。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喜爱的鳄鱼和牙签鸟故事情境,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理解和接受“相互依存”的关系后,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知的探究中,达到课始趣生之效。】

二、操作体验,建构概念

1.动手操作,合作探索。

出示例1: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摆一个长方形。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表示自己的摆法,并与同学交流。

先引导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在小组内摆一摆,合作完成。最后反馈学生想法。

2.自主学习,构建新知。

(1)自学课本。

通过刚才的合作,我们发现用12个同样的小正方形,可以摆出三种不同的长方形。由此我们还得出三道不一样的乘法算式。以4×3=12为例,4和12, 3和12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30页,找一找。

反馈学生自学的成果,明确概念。4×3=12,4和3都是12的因数,12是4的倍数,也是3的倍数。

(2)小组交流。

请你根据6×2=12,12×1=12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小组内相互说一说。

教师指出:为了研究的方便,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

3.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基本练习。

课件呈现7×3=21 和5×5=25 两道算式,指名回答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2)变式练习

课件呈现36÷2=18这道除法算式,指名回答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

(3)游戏互动。

学生体验因数和倍数不能独立存在,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有效的操作体验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从感性认知开始,利用数与形的有机结合,避免学生概念学习的抽象性。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主建构,深化对新知的理解。】

三、探索方法,发现特征

1.探索一个数的因数。

(1)探索求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①12的因数有哪些,引导学生小结()×()=12,看12是由哪两个数相乘得到的。

②自主探索36的全部因数。

出示例2:找出36的所有因数,说说你是怎样找的。

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作业纸上完成。反馈学生各种方法。

③引导学生归纳:不论用哪种方式,都需要有序列举,并且在找36因数的过程中,因数都是一对一对地出现。我们要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写,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④用集合圈呈现36的因数。

⑤比较两种方法。

(2)完成“试一试”。

尝试用这样有序的方法找一找15和16的因数,在作业纸上完成。

(3)观察对比,发现一个数因数的特点。

启发:观察上面几个例子,一个数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小结: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是它自己。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2.探索一个数的倍数。

(1)探索求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①自主探索3的倍数。

出示例3:你能用列举的方法找出3的倍数吗?想一想,能找出多少个?

学生自主探索,从3的1倍开始依次列举。

小结:可以用3依次乘1、2、3、4 „„

②用集合圈呈现3的倍数。

(2)完成“试一试”。

尝试用有序的办法,独立找2和5的倍数。

(3)观察对比,发现一个数倍数的特点。

引导:观察上面几个例子,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特点?

小结: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有序列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并发现其中的规律,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巩固提升,拓展视野

1.观察一个数的因数的分布特点。

提问:100之内的自然数的因数都会这样吗?100之内自然数因数的个数最多的是哪个数?这些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研究。

2.介绍“完美数”。

【设计意图:通过有效渗透数学文化,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领学生体验数学的美,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爱数学的积极情感,感悟数学的无穷魅力。】

五、梳理总结,升华感悟

引导: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使三维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教者简介】

华德勇,安徽省滁州市紫薇小学教师。2010年荣获滁州市说课比赛一等奖,2012年荣获安徽省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和滁州市教学设计一等奖,2014年荣获滁州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还曾先后荣获滁州市青年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等荣誉称号。撰写的论文在省、市级获奖或刊物上公开发表。

第三篇: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特级教师小数乘整数 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张冬梅

小数乘整数 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张冬梅

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55~56页的例

1、“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数乘整数的含义,学会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能口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掌握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积累计算学习的经验,培养分析、推理和抽象、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活动,感受探索活动的成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积的小数点的定位。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软性小黑板若干;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计算器、一份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1:从图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西瓜每千克0.8元)

指出:夏天,是西瓜丰收的季节。那么买3千克西瓜要多少元呢?怎么列式?

二、主动探究,获得算法

1.自主探究0.8×3等于多少。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交流。

预设:

2.全班分享0.8×3的算法。

(1)互动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2)提炼:不同的方法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3)结合图示,直观理解算理。

3.尝试计算2.35×3,进一步理解算理。

出示情境图2:同样品种的西瓜,到了冬天,单价发生了变化。大家看,单价是多少?还是买3千克,6元够吗?10元呢?

提出要求:到底需要多少元?我们试着用竖式来算一算。

收集不同情况,预设:(1)错误的;(2)小数点对齐相乘的;(3)末尾对齐相乘;(4)连加。

有层次地进行互动点评,重点讲请算理,掌握算法。

4.比较分析,获得算法

(1)比较我们刚才的两道题,你发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观察乘数的小数位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你又有什么猜想?

提出要求:照你们的猜想,在下面竖式的积里点上小数点。

进一步要求:我们这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的方法正确吗?拿出计算器,检查一下结果是否正确。

(3)那你们认为,小数和整数相乘,可以怎样计算?

(4)指导完成第56页“练一练”。

三、回顾与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练习与应用

1.口算。

2.用竖式计算。

3.自主出题,相互考查。

【教者简介】

张冬梅,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国培计划”专家委员,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曾获全国科研优秀工作者、江苏省先进教育工作者、江苏省“226”工程培养对象等称号。参加各类课堂教学竞赛,曾获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全国优秀录像课评比一等奖、江苏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等好成绩。近几年,在全国各地应邀执教公开课300多节。主张“亲和数学亲和学”,领衔的工作室注重“亲和数学”的研究,既关注数学本身的“亲和”,又强调“亲和地学”。近几年发表相关文章200多篇。个人主持的江苏省教育科学“青年专项”课题顺利结题,课题成果得以推广。

第四篇: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B8间隔排列的规律-安徽省青阳县蓉城镇第一小学-李媛媛

间隔排列的规律 秦淮区第一中心小学 余燕 教学内容:三年级上册第78、79页的活动。教学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经历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在排列上的规律以及两种物体在数量上的关系。

2.使学生能够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使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感受解决问题方式的多样化,渗透一一对应、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探究间隔排列规律的过程,找到“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当两端相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差1;当两端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这一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这一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渗透模型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看一看: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找出最有规律的一幅,具体说说这幅图片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引出一一间隔排列。(板书课题)2.说一说:出示其他一一间隔排列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3.找一找:让学生找一找身边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看”,“说”,“找”,让学生初步感知两种物体在排列上的规律。】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出示教材情境图,让学生找找其中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2.提问: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夹子和手帕的数量哪个多? 兔子和蘑菇的数量哪个多? „„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观察,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随机解决一组一一间隔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量多少的问题。小组交流,汇报方法。(1)数一数。(2)圈一圈。

【设计意图: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随机解决其他两组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多少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观察板书,探究规律。

5.在情景图中添加蝴蝶和蜜蜂的图片(两端不相同),探究两端不同的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6.小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观察、探究、概括的能力。】

三、巩固反馈,深化理解

1.出示:你能判断出下面每组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哪种数量多吗? 2.学校准备举行歌咏比赛,要求男生女生一一间隔排列,排成一行,现在确定有9个女生参加,参加比赛的男生可能有多少人? 【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新知,培养学生的符号化意识】

四、总结拓展,迁移能力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回顾总结,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享受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一一 间隔排列

夹子10个

兔子8只

木桩13根 手帕9块

蘑菇 7个

篱笆12块

第五篇: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A4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广西灵山县新星小学 蒙英梅

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广西灵山县新星小学 蒙英梅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77页例3及第74页“练一练”。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使学生知道三角形中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能判断组成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比较等活动中,经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乐于探究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经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过程,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的特性。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任意”的含义。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课题

1.回顾三角形。

快速判断,复习回顾三角形的定义。

2.谈话揭示课题。

二、操作实验,探究发现

1.初步猜想,引发质疑。

是不是任意的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呢?老师这里有四根小棒,如果从中任意选三根,请你猜一猜这3根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2.明确操作任务。

(学生操作、实验)

3.设疑:通过反馈交流得到两种不同结果,有的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引发矛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供三条求助热线,一可以求助教材第77页例3,二可以求助同学,三可以求助老师。

(学生同桌合作操作、实验,汇报)4.探究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

(1)引导:4厘米、5厘米、10厘米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

指出: 4厘米和5厘米两根小棒加起来的长度和还比10厘米短,它们不能首尾相接。用算式表示是4+5<10,也就是两边长度的和小于第三边,所以不能围成三角形。

(2)引导:4厘米、6厘米、10厘米为什么也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指出:4厘米和6厘米这两根小棒的长度和与第三根的长度相等。用算式表示是4+6=10,那么将出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在同一条直线上的情况,所以这三根小棒也不能围成三角形。

5.探究能围成三角形的情况。

引导学生明确4cm、5cm、6cm和5cm、6cm、10cm这两组小棒任意两边长度的和都大于第三边,所以能围成三角形。

6.总结能围成三角形与不能围成三角形的原因,引导得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7.量一量、算一算,再次验证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有“任意两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的关系。

8.质疑: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教材第77页的例3。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例3,看看还有什么疑问。如果有疑问的,请提出来。

三、加深理解,巩固应用

1.教材第78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并说说不能围成的理由)

引出快捷简便的判断方法:只要算出较短的两边长度的和是否大于第三边就能判断是否能围成三角形。

2.生活中的数学:教材第81页第8题。

从学校到少年宫有几条路线?走哪一条最近?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原因吗?

3.变换小棒,加深理解。

你能通过改变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两组小棒中的一根小棒的长度,使它们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吗?

(学生回答,其他同学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快速判断他的说法是否正确)

四、总结全课,交流收获

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剁成,说说自己有什么收获。

【教者简介】

蒙英梅,广西灵山县新星小学教师。2011年被评为灵山县优秀教师,2013年被评为钦州市基础教育先进工作者。2007年秋期在灵山县三年级“课改”培训会上教学示范课,2007年秋期在灵山县小学数学特岗教师培训班上示范课,2011年秋期在灵山县“教学开放周”上示范课,2012年在广西教育学会举办的《小学魅力课堂教学展示研讨会》上优质示范课。2009年参加灵山县小学教师基本功比赛获全能一等奖,2010年在第二届全国中小学公开课电视展示活动中荣获二等奖,20123年参加灵山县电子白板功能应用及资源整合应用竞赛活动获全能二等奖,2013年参加全区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荣获二等奖。

下载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A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福建省宁德市华侨小学 林 珍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5年全国苏教版教材品优课教学设计A2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福建省宁德市华侨小学 林 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