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七章 教学——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上)
第七章
教学——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上)·【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了教育目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改革实践价值的实现。
·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是在教师的科学引导和精心安排下进行的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作为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
5教学与教育、课程、智育等概念有着一定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教学的一般任务
1【教授】学生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实现整个教学任务的基础
2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
3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
a把教学过程看做一种认识过程,把握了教学的根本和整体
b把教学过程看做一种认识过程,不仅科学地说明了事实,而且具有方法论意义 c要克服对教学过程的片面化理解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a认识的间接性 b认识的交往性 c认识的教育性
d认识需要教师的指导
3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阶段
1、【引起】动机
(1)设法使学生在每个章节、每个课题前,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变社会教育要求为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
(2)进行新颖生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3)设置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
(4)培养学生独立进取的个性,使学生自我激励。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a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b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相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a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 b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c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依据
1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
我国古代提出:以身作则、约之以礼、长善救失 2教学原则是依据教学规律制定的
3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学记: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长善救失。预(事先防止)、时(抓住时机教育)、孙(xun循序进行教育)、摩(相互学习)。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37条教学原则。·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4启发性原则 5巩固性原则
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
6循序渐进原则:(也称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的顺序进行,是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7因材施教原则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是获得高效率高质量教学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教的方法 1讲授法
它可以具体分为【讲解】、【讲述】、【讲读】和【讲演】四种方法。运用的基本要求:
a讲授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思想性 b讲授的内容要有系统性、逻辑性 c讲授要具有启发性 d讲授语言要有艺术性
e讲授要适当运用板书。教学板书分为【系统板书】与【辅助板书】两种。
3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3谈话法(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以及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提出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对话交流,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并提升能力的方法。
运用的基本要求:(1)充分准备(2)设计高质量的启发性问题(3)面向全体(4)要做好归纳、小结或总结
4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或现象的产生和变化,以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技能的教学方法。
5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训练,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作用:练习法能够应用、巩固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的基本要求:(1)明确练习目的(2)加强变式练习(3)严格要求(4)及时检查练习
6讨论法:是在呈现教学内容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从而掌握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J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
1、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2、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和自学
3、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4、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5、指导学生及时复习
注意:(1)尝试回忆(2)阅读教科书(3)整理课堂笔记(4)记录个人学习的心得、见解等
第二篇:教学反思的起点和基本途径
教学反思的起点和基本途径
傅金兰 徐虹
《当代教育科学》 2008(1):43 ~ 45
摘要 :良好教学需要反思的、理性的和自觉的决策。教师的专业成长又是与其反思性教学实践紧密相连的。只有当教师在反思性教学实践中成为具有自我专业发展需要和意识的教师时,他才可能有意识地寻找学习机会,才可能明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今后朝什么方向发展以及如何发展等,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终身学习能力。
关键词 :反思;教师;自我认识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一个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这意味着教师至少应该具备一种反思的能力,尤其在教师专业成长中,教师要把自己的思想转化成反思性行动。教师在课堂中做出任何选择或行动时,都要对自己的选择和行动将给学生带来何种影响进行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依据的教育理论、选择的教育内容、实施的教育方案、采取的教育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它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备素质。在反思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监控与调节,对未来教学合理性进行设想与规划,即实现反思过程中的自我认识、自我设计与自我规划,同时需要积极探讨各种与教学行为有关的因素,审视自己教学中所依据的观念,并积极寻找新的教学策略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一、自我认识 : 教宇反思的起点
成长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过程。作为状态是个体生命成长的阶段性完成,作为过程是对已经完成状态的不断否定和超越,追求新的成长。教师在“当下”的生命状态要实现自己的生命追求,首先必须认识自己。教师转变教育理念,树立起理解的观念,首先要认识、理解自我。做一位反思型的教师,也是发展自己、创造出一个更好的“我”的途径之一。“教师理解自己不但含有认识自己之意,而且还涉及别人对自己的态度、看法以及对自己的认识达成‘协议'。” 认识自我能发现自己的不足,能更好更有实效地不断学习和教学,不断地进行自我造就和创新。
(一)自我认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
苏格拉底指出,一种未经审视的生活还不如没有的好。自我认识是教师真正实现自主专业成长的基础和前提,它可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成长的责任感,使自己的专业成长保持不断进取的态势。自我是人格的核心,人的心理生活是由自我建构的,自我以对自身及自身有关的事件的解释构建起自己的心理世界。教师把自己作为稳定的主体来认识,并通过一定的标准,与他人比较,与他人的评价比较,形成对自己的个性、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的认识,即形成自我意识。在意识的不同状态上,既表现为直觉的自我意识,也表现为对自我整体的对象化意识。这种自我意识能充分满足教师个体的发展需要,制定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计划,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并将所订的目标和计划付诸实施,展示自我的主体力量,走向自我超越和潜力的自我实现。教师要为自己的独特性、个性而自豪,并在人生实践、教育实践中维护这种个性不被泯灭和践踏。同时教师要既能够承认自己的短处与不足,接受个体生命在成长过程中的错误,又能够正确评价自己的长处与优点,欣赏自己主体生命焕发的光彩。发展自己,即自我完善、自我成就,是充分发挥、显现自我的潜能,从而使自己成为可能成为的最有价值的人。这是教师从“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的超越,最终成长为健康发展的优质自己。
自我认识是个体基于现实的需要,对照专业发展的要求,而形成的自己未来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认识。它是教师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个体心理的反映;是教师对照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根据社会赋予教师的特定要求,不断习得与教师相关的角色期望和规范的精神追求。叶澜教授认为,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从时间维度看,包括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过程的意识、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状态、水平的意识以及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意识。自我专业
发展意识能将教师过去的发展过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使得教师能够“理智地复现自己、筹划未来的自我、控制今日的行为”,使得“已有的发展水平影响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使得未来发展目标支配今日的行为”。可以说,没有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就很难有教师理想的追求,也就难以有自我潜能的挖掘,也就不可能有教师的快速成长。“正是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所扮演的对教师自身专业发展路线的调节、监控角色,才使得教师专业发展构成一个动态发展的循环,促使它朝着积极的方向不断发展。因此,自我认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石。
教师必须正确地进行自我认识,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如果教师把自己摆在已经成熟、不需发展的位置,必然会妨碍以后的持续发展。自我认识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随着教师个人精神生命的成长与发展而存在、发展。因此教师应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充实自己的自我意识,树立教师的可持续成长观。客观公正的自我认识能使教师对自己有正确的把握,其理性的自觉认识能使教师自主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使其成长处于一种理性的自我控制之下。通过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批判性地检视自己的行为与理念,以及所处的环境,从而达致更高层次的解放。
(二)实现对自身教学行为的监控与调节
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教师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人。他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唐代教育家韩愈则进一步提出教师应“以身立教。”中国圣贤日 : 吾日三省吾身。教师也应 “吾日三省吾身”,自觉地获取各种反馈信息,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敢于怀疑自己,善于突破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为超越自我奠定基石。同时教师必须学会自尊、自爱、自重、自律,不断加强自我修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时时处处成为学生的榜样。有些教师经常问学生为什么如此说或做,但不愿问自己同样的问题。作为教师,必须乐于问自己尖锐的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自己为什么这样做。反思无疑是促成有效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必须对自己的喜好、厌恶、情感和价值观念保持高度的敏感,而且时常思考一下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自己对事情的处理的。一位善于自我反省的教师能够不断地反思过去,他明白形成自己特定行为方式的原因。
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的悲哀在于面对教学中的众多问题视而不见。反思性教师必须具有对教学情景的敏感性。在教李前思考如何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在教学中能够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感受、学生在课堂中的反应、自己在教学情景中所突发的与当时教学情景相协调的灵感对教学进行即时的调节。在教学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即时反思与总结。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用某种单一的理论来诊释之并不能完全地提示其实质。胡塞尔认为,意识的觉醒是真正的思维与反思过程的开始。人的意向性必须对自己对正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估计,尤其要充分相信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创造作用。这种反思是使意识纯粹化,使创造力在反思后的宁静状态中自然显现的必经之思维过程。艾略特提出另外一种作为对传统的专业化的教师反叛的“反省式的教师”模式,提倡教师的批判意识和反思能力,认为反思能力是教师的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反思型教师更多的是采取合作的方式,采取理解和移情的方式来处理教育教学充分体现双重角色,他既是教育者,又是堂教育者。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两者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现代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沟通的桥梁。它是一种思维能力,是一种创新能力在教育实践中的体现。
要提升教师的终身学习力,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最主要的是让教师具有反思和批判的意识和能力。反思意识和能力是一种理性智慧,通过反思能力,教师能对自己的创造教育观念进行客观的、理性的认识、判断、评价,进行有效的调节,并最终形成教师个人化的、独特的教育观念。通过反思能力的提升,教师的自主能力逐渐得到增强。教师反思过程的最大特点是主体自主的意识活动,反思活动要靠教师主体自主参与才能实现,因此,有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教师能更快地适应自己的教学,并能在这种适应中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最终提升自身学习力。
二、自我设计 : 教学反思的基本路径
自我设计指教师对自己将要成为什么类型的人的一种筹划和勾勒,只有具有自己的人生和人格理想并对自己的这一理想负责的教师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地成熟和完善。自我设计强调教师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我国当前的教师职后培训模式较为单一和僵化,这使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专业需要来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只有教师主动地选择专业成长的模式而不是出于行政强迫,教师的专业自主成长才有实现的可能。
(一)自我设计使教师的专业成长保持方向感和目的感
现代信息社会几乎所有的学习者都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而且,能够在任何年龄、任何时间和地点更加轻松地学习。这种将重心转向学习和学习者的趋势反映在越来越多的教育研究转向探讨学习如何发生,学习如何得以辅助,如何改进学习以及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的教学必须适应学习者的要求。教师需要教会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技巧,从而帮助他们学习、记忆和回忆所获得的理解和认识。况且“学习不是传输的过程,也不是接受的过程。学习是需要意志的、有意图的、积极的、自觉的、建构的实践,该实践包括互动的意图—行动—反思活动。” 学习者根据能力与兴趣而获取相应的学习内容,学习者在学完基本技能之后所学的知识差异很大。因此教师应较少地设计自己是权威者的角色,尽量以学习者和探究者的身分与学生共同对话和学习,在学习与探究中不断地设计自己,完善自己。教师其潜在的角色就应是一个学习者,他必须为不断的训练和进步,为不懈的自我探索,为自己知识和经验的增长付出应有的努力。教师应该能清晰地意识到目前的发展阶段和水平,能计划、意识并预计自己的变化,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自己成长的具体目标,把握关键因素,制定出具体的可操作的行动方案,并在执行方案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调整、完善。
(二)制定对未来教学合理性的设想与规划
每个教师应该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提出越来越合理的设想,并敢于将自己的设想在教学中进行实验。教师在为自己的教学提出设想时,要具备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即能够对自己教学的过程与结果有一个良好的预期,这样才可能在教学中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自我设计是教师实施对未来教学合理性的设想与预期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对自己进行批判性反思的过程,更是自我提高的过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说过 : “人都有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使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来自内在动力的激励作用要远远大于外部约束的激励作用。教师经过不断自我剖析、自我诊断、自我调整,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最终得以自我提高,这种不间断的自我剖析活动,就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随着这种活动的不断成功,教师的自信感和自尊感也就随之加强。这将成为教师进一步完善自己和提高自己工作水平的强大动力。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地认识到,教师是专职的教育工作者,是受过较高教育的人,他们完全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调整或改进。自我解剖是痛苦的,特别是找出自己的问题的过程更是难堪的,因此学校应该创设良好的氛围、提供更多的心理支持,鼓励教师自我剖析。通过自我剖析,一旦找到了问题,特别是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就会获得不断前进的动力,也会带来主体精神的享受。
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过程。研究表明,具有强烈的专业自我的教师常常具有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只有当教师了解了自己的专业水平,认识到自己专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时,才能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而这一过程离不开教师的自主反思。教师通过经常性、系统化的自我反思,对自己当前的专业发展水平做出评价,有个性、有规划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学习。通过记录日常专业生活中的关键事件与自我专业发展保持对话,及时发现发展中的不足,并对未来的发展规划做出适当的调整。教师本人基于对自己的准确把握,能够成为自我设计的最好阐述者和表现者。通过自我设计,教师对自我的成长发展能够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和了解,以不断激励自己前进。
当然,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其中的影响因素是众多的,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利弊得失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进行审视分析。通过教学反思,能使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得到总结与升华,教育科研能力的逐步加强,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群体优势的形成,学习型教师队伍的建立。
参考文献 :
[1] 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M].上海 :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87
[2] 叶澜.教育概论 [M].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18.[3] 叶澜,白益民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M].北京 :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41.[4][5] 吴安春.德性教师论 [M].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10.210.[6] 裁维 "H ·乔纳等.学习环境的理论基.rak [M].郑太年等译.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
第三篇:教学是德育的基本途径
学校德育途径
学校校德育工作要能真正体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育中……讲究实效,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思想,各级德育管理者必须重视对德育途径的研究,充分发挥各种途径的作用。
一、学校德育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这是学校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特别是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政治课居于特殊的重要地位。
(二)班主任工作、年级活动、班级活动是进行日常思想品德教育和指导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
(三)共青团、学生会活动是德育工作最有生气,最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途径。
(四)课外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五)生活劳动和其它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素质不可缺少的途径。(六)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环境是德育工作一条不可忽视的潜形途径。
各德育途径有各自的功能,缺一不可,也不能互相代替,它们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
当然,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也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与学校教育形成三结合教育网络,增强了德育的实效。
二、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要途径(一)学校以教学为主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它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一项最经常、最基本的工作。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教书育人,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要渠道,是德育的主要途径。(二)教学所用时间最多
德育目标的实施受一定时间、空间的限制,我们的学生特别是高中生,每周30多节课时,占学生在校时间的80%以上,其中政治课、校会、班会、团会活动共只有4节至5节,德育课与文化课的时间比例是1:7。同时从教师人数上分析,班主任、政治教师、德育干部与其他任课教师的比例是1:4左右。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工作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德育工作如果脱离了占学校工作中绝大部分时间、空间和任教人数最多的课堂教学,单靠少数班主任、政治教师、团队干部是完不成全面教育学生的任务的。
(三)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
我们现行的教材,是根据各学科特点和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特征编写的,其中蕴含着相当多的直接或间接的德育因素。我国古代许多教育家早已认识到智与德是统一的,指出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人做人,“传道”与“授业”相结合,即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是结合在一起的。前苏联霍姆林斯基在谈课堂上的思想教育时也指出:“在讲理、化、数、生学科时,要引导学生沿着科学的艰险道路做一次富有探险精神,为真理而斗争为动机的旅行……在讲授文科教学的课堂上,要教师必须设法
使学生不是冷漠无情、麻木不仁的知识需求者,而是对真理与正义的胜利有切身利害关系的人”。这些精彩的论述说明了各学科都应当结合一定的思想教育进行教学。
那么,各学科如何实现智育与德育的辩证统一,重要的就是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归纳起来,各学科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有:
1、讲学科的发展史,讲学科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密切关系,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求学精神,引导学生向在科学发展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学习。
2、讲应用,联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说明科学技术在我国建设中的巨大作用,以此激发学生为建设祖国而发愤学习的积极性。
3、讲理论基础,可依据教材内容恰当地讲解其理论基础,从而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4、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良好的习惯和顽强的意志。
(四)课堂教学渗透德育,通过课堂教学,能提高德育质量,增强德育的实效。
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德育,可以避免简单的说教,在为学生奠定基础知识的同时,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影响学生的意志、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结合学科知识体系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也可以结合社会现状进行德育,这样有利于学生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的科学的、严谨的治学作风,优秀的品质也会直接影响学生,这样就可提高德育的质量,增强德育的实效。
以人为本的道德:人是道德的创造者,道德存在的目的, 道德的载体.1,从道德的产生或起源上看:道德是人为的(人是道德的创造者)道德不是神秘的上帝的创造物,不是先验的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的本能,也不是自然界中本有的纯粹自然,必然性的客观规律.道德是人为的,是人在现实的社会生活,社会实践过程中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主动地选择和创造的.人是道德的建构者,设计者,道德是人活动的成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的需要的变化,人们总是在不断地扬弃旧道德和创造新道德,始终以道德的主人的姿态来对这一植根于人性深处的道德向度进行永不疲倦的探索和创造.可能在某个特定的时期由于某种原因人会沦为道德的奴隶,但当人们一旦感觉到道德的陈腐和对人的束缚与压抑时,人们就会起来推翻这种道德而代之以新道德.这恰恰体现了人对道德的主体能动作用和道德产生,存在与否取决于人的特性.当然,这种能动性不是随意为之,而是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对处于一个特定道德环境中的个体而言,社会上现有的道德也在不断塑造人,规范人,使人成其为人,但从根本上讲,只有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同时,人决不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外在的影响.2,从道德对于人的意义或人创造道德的目的看:道德是为人的(人是道德的目的)人创造出道德绝不是为了自己制定一种必须服从的清规戒律以接受道德的役使,其真正的目的在于满足人自身的需要,为了人更好的生存.人的需要既是人进行道德创造,道德辩护的根本动力,也是其根本目的.道德不仅能满足人所特有的精神价值需要,同时道德在客观上还能为个体和社会带来一些功利性的价值.无人的道德观恰恰颠倒了这种关系,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服从种种现存的道德,而不论这种道德是否有利于满足人的身心发展需要,甚至有可能是根本违背人性的.这样,人们在依道德而行的过程中就体验不到道德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和应有的道德感,而只能感受到道德对人的压制,甚至是对人的精神和肉体的摧残.由此,无人的道德观是根本错误的,道德为人而设.3,从道德的存在方式和形态的视角来看:道德也是由人的(人是道德的载体)一方面,道德是人的道德,离开了人,就根本谈不上什么道德不道德,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之存在中才有的尺度;另一方面,道德的真正存在并发挥作用离不开人的内在自觉,它不是靠强制性的力量或者自动就能发挥作用的(因为即便有了人,如果人们不去信仰,服从于这种道德,那么这种道德也将形同虚设).道德的真实存在以个体的认可和自觉的服膺为前提: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道德并没有显现出来,不道德现象比比皆是,甚至连最起码的社会公德也会遭到一些人的鄙视和抛弃.这说明人们对道德并没在心理上去自觉地接受和容纳,进而化为自己的行动,道德也就无从发挥应有的力量.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只要道德一旦为人们所认可,那么它就可以焕发出惊人的力量,可以使个体为之倾尽整个身心,甚至于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一言以蔽之,道德的存在具有与人丝毫不可剥离的特性,它紧紧附着在人的身上,和人高度统一.以学生为本的道德教育
道德的人本特质决定了人本道德教育的理论合理性,决定了围绕学生或以学生为中心制订,实施道德教育计划的合理性.以学生为本,就意味着学校道德教育应该从目前的畸形状态走出来,在重新审视自我的同时确立新型的人学教育观,即真正把人,把学生的发展置于教育中的核心的,本体性的地位.具体言之,就是要在道德教育中,以促进学生道德之发展,道德生活之完满为目的,以培养学生对道德的批判,选择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体验,实践道德生活为己任,以人对人的方式———对话,关切等作为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
1,在德育价值的定位上:重视个人价值,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德育应该具有双重价值:个人价值-社会价值.但是,传统的德育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对立起来,以“社会本位”乃至“政治本位” 为德育价值的定位.德育工作出发点大多从属于政治形势的需要或“管教”学生的需要,忽视道德与个人的休戚相关,忽视德育特有的激发人向善,行善的审美功能,忽视“人是目的”这一道德的根本价值.传统德育价值“社会本位” 乃至“政治本位”的确立,使得德育功能的定位上又具有“工具化”倾向.这一方面使得德育本身沦落为维持社会稳定和控制人的工具.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往往把道德规范当作对学生的意志,行为的限制与防范的工具,将“禁止”,“防堵”作为德育立足点.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沦落为工具.
第四篇:学习嵌入式基本途径
参加嵌入式linux系统与应用开发就业班可以使学员快速掌握嵌入式系统开发的流程,系统移植的方法,编写Bootloader等。最后能从事嵌入式系统相关的项目开发。
课程整体目标包括:精通Linux基本命令,VIM,Linux各种服务配置,Shell编程.精通Linux C编程,如字符串,指针,结构体,位运算,链表,文件,静态库,动态库等.精通Linux高级编程,如文件IO,多进程,多线程,信号,进程间通信,网络编程等。掌握LanQQ项目实战,运用前面学过的知识,实现需要的功能.精通Linux C++编程,如类与对象,构造函数与析构函数,继承与派生类,运算符重载,输入/输入类库等.精通QT图形界面编程,如环境配置,QT信号槽,窗口,常见控件,布局,创建对话框,菜单与行为等.精通ARM体系结构和ARM汇编指令,ADS,汇编,存储,QEMU与交叉编译。精通Bootloader编写方法, 裁剪定制linux内核, 制作文件系统烧录到ARM开发板上.9 精通Linux内核环境搭建和配置.精通嵌入式Linux驱动,如键盘驱动、触摸屏驱动,基于framebuffer的LCD驱动,网卡驱动,USB驱动。
第五篇:加强党性修养的基本途径
加强党性修养的基本途径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一重要指示对新形势下党员领导干部如何保持先进性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党性修养的“五个有”
党性修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形势任务,其侧重点有所不同。按照党中央、胡锦涛总书记关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要求,联系部队实际,当前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概括起来就是要做到以下五个有:
一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这是在加入党组织时每个党员就应该明确的。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等于没有灵魂。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的就是革命的理想,正如夏明翰所说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在新的历史时期,革命理想对每个党员干部来说仍然是方向、是灵魂。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全体社会成员的期望,在这一活动中我们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应当走在前列。军队是社会成员中较先进的部分,军队的领导干部在理想信念上应该有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走在最前列。
二有牢固的组织观念。就是要时刻想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必须在党的宗旨、纪律、要求的范围内活动。第一,要维护党的利益。自觉地把自己融入党的肌体,与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敢于同损害党的利益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关键时刻要能为党的事业作出牺牲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第二,要坚持党的原则。作为领导干部,重点是要坚持民主集中制,落实“十六字”原则,增强党内的原则性、战斗性。第三,要严守党的纪律。加强组织纪律,是党员领导干部应尽的义务。每个领导干部在执行党的纪律上要有高度的自觉性,按照《党章》“四个服从”的要求,身体力行,做执行纪律的模范。第四,要听从党的安排。组织观念最根本的,就是要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锦涛主席的指挥。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头脑十分清醒,态度十分鲜明,行动十分自觉。
三有很强的宗旨意识。领导干部要强化宗旨意识,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正确行使手中权力。如何看待手中权力,是检验领导干部党性强弱的试金石。毛泽东曾经讲过,我们的权力是广大人民群众给的。邓小平也指出,领导就是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官职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领导干部只有自觉实践我党我军的宗旨,才能正确行使手中权力,做到秉公用权,造福于民。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
都要牢记党的宗旨,自觉改造世界观,坚持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自觉做到“权重更思责任大,位尊不移公仆心。”
四有高尚的人品官德。人品官德是一个人思想品质、道德水平、精神境界的综合反映。高尚的人品,既是对共产党员党性修养的最起码要求,也是领导干部为官做人的基础。当官是一阵子的事,做人是一辈子的事,没有高尚的人格做基础,无论当官还是做人都容易摔跟头。作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其人品官德有强大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之所以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伟岸高洁、人所共仰的道德风范。领导干部的人品官德,概括起来是四句话,即:光明磊落,老实厚道,与人为善,谦虚谨慎。
五有昂扬的进取精神。加强党性修养,最终要落实到完成党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上,落实到担负起领导部队建设和完成任务的重任上,落实到高标准干好本职工作上。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端正工作指导思想,改进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狠抓落实。要继续保持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以废寝忘食、只争朝夕的精神抓好工作,带好部队,积极研究解决部队中重大现实问题,不断创造新成果,为推进部队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实践中如何加强党性修养
胡锦涛总书记基于党面临的复杂环境、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党员队伍的现实状况,对党员提出了“六个坚持”的基本要求,这不仅明确了共产党员如何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先进性的基本途径,也明确了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的基本方法。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是加强党性修养的关键环节。从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一些领导干部犯错误的教训看,由忽视理论学习,放松世界观改造,导致头脑空虚,最终走向犯罪的事例不少。因此,不重视理论学习,不是什么“光荣的缺点”,而是“致命的弱点”。怎样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呢,主要应把握三条:第一,要把加强理论学习作为自己的政治责任和终生任务。要像雷锋那样,把学习理论看成“阳光、空气和水”,像鲁迅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到工作上一样,挤时间学习理论,切实克服思想懒惰、纠正忙于应酬的问题。第二,要在掌握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上下功夫。力求完整、准确地学习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特别要学习把握科学发展观、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求真务实、军队新的历史使命等创新思想,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实践第一的观点、群众路线的观点、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等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战略意识,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质和驾驭部队建设的能力。第三,必须养成一个好的学风。学风问题也是党风问题。历史证明,学风端正,事业兴旺;学风不正,事业受损。要坚决克服那种学用脱节、言行不
一、装潢门面、应付检查的不良学风,坚持用革命理论改造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要经常进行党性分析和自我解剖。一个合格的党员干部,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严格的党内生活中锻炼养成的。一个领导干部,如果长期游离于组织之外,不及时清洗思想上的灰尘,党性观念就会淡化,甚至犯错误。在这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党中央、胡锦涛总书记对搞好党性分析提出了明确要求,我们必须以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对党讲真话的态度,找准个人党性党风上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分清是非,真正在思想上得到提高。
三要勇于接受群众的批评监督。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已经找到跳出“人存政兴”、“人亡政衰”周期率的新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这个思想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各级干部只有接受人民的监督,才能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每个党员都应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接受群众监督,就要密切联系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脱离群众就是走向衰败的开始。
四要注重在实践中磨练自己。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不能脱离社会实践,不能闭门修身养性,不能坐而论道,必须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磨炼。要认真实践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做到“五慎”,即:慎初、慎微、慎欲、慎独、慎终。慎初,就是从手中有权的第一天开始,就格外谨慎,违犯党纪政纪的口子一次也不能开、事情一件也不能办,不能有侥幸心理,不搞下不为例。慎微,就是要从小事做起,自觉防微杜渐,真正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慎欲,就是要有高尚的人生追求,在腐朽思想和各种诱惑考验面前,真正做到耐得住寂寞,管得住小节,切实过好金钱关、美色关、权力关。慎独,就是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时,也要自觉遵守党规党纪和道德准则,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慎终,就是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始终保持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应有的思想品德和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