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练习教师版

时间:2019-05-13 21:18: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氓》练习教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氓》练习教师版》。

第一篇:《氓》练习教师版

《氓》练习

1.下列各组句子中,每句都包含通假字的一组是()A.氓之蚩蚩/送子涉淇

B.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C.匪来贸丝/于嗟鸠兮

D.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C(A蚩—嗤;B说—脱;C匪—非,于—吁;D泮—畔)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B.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②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C.①将之无怒,秋以为期②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D.①士之耽兮,犹可说也②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B(A项,①把,②来。B项,①②都代“他”。C项,①不要,②没有;D项,①取独,②的。3.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贿:财物

B.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C.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B(“耽”是“沉溺”的意思。)

4.下列加点字属于名词活用作状语的一项是()A.其黄而陨

.C.夙兴夜寐

B.二三其德 ..

D.及尔偕老

耽:耽搁

爽:过错

D.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悼:伤心 .C(A.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黄。B.二三:数词活用作动词,有时

二、有时三。C.夙:名词活用作状语,在早晨。D.老:形容词用为动词,生活到老。)

5.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②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C.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C(言:①句首助词,②句中助词;反:③违反,④违反)6.补写出下列诗句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女也不爽,士贰其行。(2)淇则有岸,____________________。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三岁为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靡有朝矣。

(1)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2)隰则有泮 言笑晏晏

(3)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4)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

二、阅读鉴赏(26分)(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

桃 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②,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

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这首诗出自《诗经·国风》。①夭夭:木少盛貌。②于归:指姑娘出嫁。③:音fén,果实将熟的样子。

7.《诗经》普遍使用赋比兴手法,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5分)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头一节写“花”,第二节写“实”,第三节写“叶”,既是托物起兴,又是比的写法。借花形容新娘的美丽,借密密麻麻的桃子、郁郁葱葱的桃叶,来形容一派兴旺的景象。

8.这首诗表达了先秦时代人们“美的观念”,请简要分析一下这种“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4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很美,艳如桃花,还不美吗?但这还不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家庭和睦的品德,这才完美。也就是说,一个姑娘,不仅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

参考译文:

桃树长得多么壮盛,花儿朵朵正鲜美。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庭和顺。桃树长得多么壮盛,果实累累结满枝。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庭美满。桃树长得多么壮盛,绿叶茂盛展生机。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人幸福。(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9~10题。

相 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选自《诗经·鄘风》)

河 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①之。谁谓宋远?跂予②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③。

(选自《诗经·卫风》)[注] ①杭:通“航”,渡过。②予:而。③崇朝(zhōnɡ zhāo):即“终朝”,从黎明到早饭这段时间。

9.《相鼠》一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3分)这首诗讽刺胡作非为、荒淫无耻之徒,表达了人们的憎恨和诅咒。诗人以老鼠作比,指斥无耻之徒连老鼠都不如。

10.《相鼠》与《河广》这两首诗在章法结构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试分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两首诗从行文方式来看,都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只更换个别的字眼,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能充分地抒发情怀。

参考译文:

相 鼠

看那老鼠都有皮,做人怎能不讲礼仪。要是做人没礼仪,为何不去死还活着? 看那老鼠有牙齿,做人怎能不讲节制。要是做人没节制,不死还想要等什么? 看那老鼠有肢体,做人怎么能不讲礼。要是做人不讲礼,为什么不赶快去死?

河 广

谁说河面宽广?一根芦苇就可以渡到对岸。谁说故国遥远?踮起脚就可以望得到。谁说河面宽广?间隔的距离不能容下一条小船。谁说故国遥远?从黎明到早饭的这段时间就可以到达。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3题。

关 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1.概括本诗表现的主要内容。(3分)描写青年男子对漂亮姑娘的恋慕与追求。

12.本诗运用了________的艺术手法,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诗中还大量运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感情。(3分)兴 对偶 重章叠句

13.请就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写一段赏析文字。(4分)如“琴瑟友之”,“友”,亲密相爱,以弹琴奏瑟,喻其相会相处时的和谐愉快。“钟鼓乐之”,则是结婚时的热闹场面。这两句写出了抒情主人公对未来的憧憬,是他寤寐以求的愿望,他简直已陶醉在预想的成功之中了。

第二篇:《氓》

《氓》优秀教案

武汉市第二十三中学语文备课组

补充:历史上典型的负心男子有哪些?

第一,三国时人刘安。刘安本一猎户,某日,他心目中的大英雄刘备兵败,逃跑途中偶然投宿他家。因刘安家贫如洗,又正是兵慌马乱的时候,拿不出什么招待刘备。他就把自己老婆杀了,煮给客人吃。

第二,宋人陈世美,戏剧中的人物,由于他的典型性,在国人心中陈世美三个字几乎就是负心汉的代名词。包公戏《铡美案》使他与秦香莲的故事家喻户晓,这里就不再饶舌了。他为世人所痛恨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普世性。古往今来,男人有钱就变坏,几乎成为一种定律。历朝历代,陈世美们从未断绝,逮至今日,又呈蓬勃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陈世美对家庭的背叛,合乎人们内心中的常情,未到不可饶恕的地步。如非他后来利令智昏、狗急跳墙,欲指使别人杀掉老婆孩子,他本来罪不至死,也没有资格列入这个排行榜中的。

第三,明人李甲。李甲与杜十娘之间发生的事,又是一段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出于明人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落魄书生李甲遇到当红妓女杜十娘,两人情投意合,海誓山盟。杜十娘以为遇到知己,遂毅然脱离青楼,随李甲回乡。谁知还在途中,李甲便贪图钱财、背叛誓约,私下将十娘卖给富商,导致十娘投江自尽。妓女从良,自古以来,有好结局的不多。李甲的可恶之处在于,不但贪色,更加贪财,而且他背叛的时间也太快了些,故列为第七。

第四,三国时人刘备。这位刘安心目中的大英雄,与他的先祖刘邦一样,每到危急时候,总是抛下老婆不管,只顾自己逃命。而且,他的那句名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千百年来,流毒甚广,不将他列入,不足以平女民愤。所以,在这里让他屈尊坐了末位交椅。

我们今天再来学习一篇描写负心汉的课文《氓》

一、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名《诗》,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多为四言诗。

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诗》即被奉为经典,从此称为《诗经》。被列为“五经”之一。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被儒家奉为经典的还有“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和屈原的浪漫主义的《离骚》并称为“风骚”。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二.《诗经》的六艺 风雅颂、赋比兴。

风:15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

雅:大雅——天子宫廷乐歌;小雅——诸侯乐歌 颂:宗庙祭祀的乐歌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正如现在的表现方式——叙事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相当于现在的表现手法——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如: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注:比和兴常常连用,故称比兴手法。

三、1.读文,正音。学生齐读,进一步熟悉课文。

2.解决文言现象

3.师生逐段就字词疏通提问。尽量结合注解和以前积累的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

四、共同梳理文章脉络:

(一)、学生复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二)按照故事的发展,可以分为几部分?三部分 【相恋】

1、男女主人公在恋爱中有怎样的表现?

氓:求--怒--卜--娶

我:送--劝--盼--嫁

2、从中可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

我: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活泼,真诚热烈,传统,痴情 氓:忠厚老实,急躁,热情,向往,任性

3、用一两个词概括这段恋爱的特点。(这一段的感情基调如何)

热情、幸福。(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4.第一部分采用了什么手法?——赋(直接铺陈叙述,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婚变】

1.文中男女在婚后有什么表现?

女子婚后表现:境遇悲惨,生活艰辛,但勤劳持家。任劳任怨,专情柔弱。

男子婚后表现:朝三暮四,甚至动用暴力。专横暴躁,三心二意。2.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3.文中的比兴有何作用?

用桑叶嫩绿而枯黄来比喻恋爱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用自然现象来对照女主人公恋爱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激发读者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4.第三章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结构上——由叙事转入抒情和议论

内容上——暗示着女主人公悲惨命运已经开始。

5.女主人公用抒情兼议论的方法回顾了自己几年的婚姻生活及婚变,他的情感如何?——悔恨、沉痛

【决绝】

1.女主人公最后做出怎样的选择?

[明确]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从诗中可以看出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特点:勤劳 温柔 善良 坚强

3.面对男子的变心,女主人公是什么心态

清醒

刚烈

4.第三部分采用什么手法?——比(“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

五、合作探究:

1.本文几次提到淇水,其用意是什么? 一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四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六章:淇则有岸,隰则有泮。A。为了给我们提示女主人公的思绪轨迹。淇水是女子这段不幸婚姻的见证。当初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见证我对你的温柔和痴情。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见证我对你的忠贞和专一。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见证了这桩不幸的婚姻。

六、本文在写作上的特色

1、四言诗。

2、赋比兴的手法。

七、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观点一:他们的悲剧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这是由社会因素决定。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都很狭小,生活得幸福与否都维系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家庭、对感情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难以避免。

观点二:男女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虽有它的社会原因,但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也是不可忽略的。从他们的恋爱过程看,两人虽是自由恋爱,但女主人对男主人公缺乏必要的了解,被他忠厚的表象所蒙蔽,轻率地答应了他,种下了日后悲剧的种子。

第三篇:《氓》

《诗经·卫风·氓》教学设计

据说,一个人朝另一个人由衷地微笑,需要调动30几块面部肌肉;一个人鼓足勇气对另一个人说声“我爱你”,至少要消耗3只苹果所能提供的热量;而当一个人决意遇见另一个人并与之白头偕老,则需要花费20年左右的时间来等待,还得用掉六七十年的岁月才会最后完成。在这个广大的世界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相遇的可能性大约是千万分之一,成为朋友的可能性大约是两亿分之一,而成为终身伴侣的可能性只有50亿分之一…… 氓和女主人公战胜了相遇的第一个难关,但又因为喜新厌旧的氓不懂得珍惜坚贞勤劳的妻子,而把这段姻缘给毁了

《关雎》和《蒹葭》背诵

PPT

一、导入新课

世界上什么东西都可以老去,唯有爱情永远年轻,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远不变的话题。我们曾在《诗经》的关关雎鸠声中感受了一个痴情男子追求窈窕淑女的热烈,也在苍苍蒹葭旁寻过在水一方的伊人倩影。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一起聆听一个卫国女子的爱情心声。

下面请听老师朗读。听读过程请大家注意屏幕上的读音,并用心体会老师朗读时的情感变化。(教师配乐朗读)(生鼓掌)

(师)大家听出这是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吗?(生)哀怨、悲伤„„

(师)好,下面请大家认真再次阅读课文,看看能否用一句话来概括情节?(请一学生回答)

(生)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女子和一个男子相恋,但后来男子变心,女子和他决裂。(师)那让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是一个女子被品德不端的丈夫抛弃的爱情悲剧。那么根据刚才这位同学的表述,这段情感答题可以分成几个阶段呢?(生)三个:恋爱、婚变、决裂。(教师板书:恋爱——婚变——决裂)

(师)梳理完情节,我们可以看到,这原来是一首叙事诗。那么大家觉得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应该是什么?(生)诵读„„

(师)对,就是诵读。不仅要读而且还要读出味道来。怎样才能读出味道呢?这就需要结合人物的处境去体味其中情感。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这时女主人公正处于恋爱的阶段。恋爱时女主人公的心情应该是„„(生)甜蜜、幸福„„

(师)对,那大家先一起来读一读前2段。看看是否能读出这种感觉?(生齐读)(师)大家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生)没感情„„

(师)书上的文字是平面的,但我们在诵读的时候就要让这些文字立体起来。这就需要我们借助想象,还原一些场景。而这首诗有个意象可以作为我们想象的立足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三部分中,都有一条河贯穿其中。那就是„„(生)淇水。

(师)对,几乎每个场景都是发生在淇水边。请大家先把第一处找出来。(生)“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师)这是怎样的情境呢?子是谁?(生)氓

(师)“涉”又是什么意思呢?(生)渡过。

(师)女主人公送心上人渡过淇水回家去。送走了心上人之后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我们可以想象到淇水边一个女子站在倒塌的墙壁上,眺望复关。那这一段最能体现恋爱中女子感情微妙变化的应该是哪一句?

(生)“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师)“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生)担忧、焦急。

(师)看不到他来,内心忐忑焦虑啊,他是不是不要我了?是不是遇到什么事情了?而看到了,马上就破涕为笑。让我们试着将女主人公这种患得患失的心情读出来。(生读)

(师)不错。当她再次来到淇水旁她已经世易时移了。请找出第二处淇水的描写。(生)“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师)此时的“淇水”是怎样的?(生)“汤汤”。

(师)“汤汤”是怎样的状态?(生)水势浩大。

(师)水势浩大,把车帷幔都给打湿了。车上坐着谁呢?(生)女子。(师)她要去哪里?(生)回娘家。(师)为何回娘家?(生)丈夫变心了。

(师)在回娘家的路上,这些年来在夫家遭遇的不幸一幕一幕又重新在女子的脑海浮现。她想到了什么呢?

(生)“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一段每一个句子后面都有一个“矣”作为结尾。“矣”,什么样的语气?(生)无奈、叹息„„

(师)女子所有的哀怨化作了声声叹息。并且这一段应该是声声推进。到哪里达到情感的高潮?

(生)“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师)我想这应该是女子最不堪的回忆。从前信誓旦旦的丈夫,婚后竟然对自己拳脚相加。而她的万般痛苦却无人理解,只能一个人默默承受,于是渐渐地冷静下来了。好,请大家一起把她内心情感的起伏读出来。(生饱含深情地朗读)(师)最后她再次在淇水边徘徊时,看到的淇水又是怎么样的情境?(生)“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师)她由此想到了什么?淇水尚且有岸有边,而我的痛苦却是无边无际的。如果在和这个男人过下去那我只会苦海无涯,还是算了吧。这一段所有的情感都集中在哪一句?

(生)“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师)既然你违反誓言不念旧情,那就这样了结了吧。这句话应该读出什么语气?(生)果断、坚定。(师)好,一起读出来。

(生齐读)

(师)通过鉴赏,我们发现这三处淇水贯穿了全文,串起了她感情生活的三个阶段。在这里淇水扮演了一个什么角色?(生)见证者

(师)对,见证她爱情的整个过程。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作用吗?比方说第二次淇水。女子在诉说自己的不幸时为什么要在这里突然插入“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这一句?(生七嘴八舌)写她回家时所看到的情景„„烘托情感„„

(师)景物描写一般是烘托人物的心理。这女子内心的愁思不正像这眼前的淇水一般汹涌澎湃吗?不仅是比喻,还借着淇水来引起下文对自己不幸遭遇的诉说。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写法”,叫做兴。这里既有比,又有兴。这就是诗经常见的比兴手法了。因此淇水不仅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更暗示了人物内心的变化。多么巧妙的写法啊。

接下来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一部分恋爱的甜蜜应该用深情、舒缓的语气来读;第二部分婚变的痛苦则应该用哀怨、深沉的语调来表现;最后决绝的清醒应该读出果断、坚决的语气。好,请大家一起来把全诗读一遍。

(学生们一起朗读,感情把握得非常到位。读完,学生们为自己精彩的朗读而鼓掌。)

二、品味诗歌,走进人物

(师)经过了感性的读之后,我们还要进行理性的品。人物是叙事诗的一个核心要素。刚才同学们已经在朗读中和女子同欢喜、共悲伤。那么你们怎么评价这位女子呢?

(生)忠贞、贤惠、坚强„„

(师)老师最近在看一本书,是当代著名学者鲍鹏山所写的《第三只眼看诗经》。刚好看到书上对《氓》这首诗的女主角有这么一句评价,大家想不想看一下(生:想!)他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大家赞不赞同这个观点?不管是赞同还是不赞同,请大家重新回到文本中去寻找依据来佐证你的观点。(学生讨论)

(师)好,那下面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几朵来进行欣赏一下。请这位同学来说说看。(生1)我赞同他的意见。因为女子在面对变心的丈夫时,她表现出坚强的一面。(师)好,不错。还有其他看法吗?(生2)我也赞同。女子对丈夫很忠贞。

(师)从何看出?

(生2)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师)“爽”是什么意思呢?(生2)差错,不专一的意思。(师)好。还有吗?

(生3)我也赞同。她结婚后非常勤劳。“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师)能翻译一下吗?

(生3)多年当你的妻子,没有家务不做。起早贪黑,没有一天不是这样的。(师)很好,还有其他的吗?

(生3)她还很坚强。面对丈夫变心坚决离开,不留恋。(师)好。坐下。问了几个同学都是赞同的。有没有不同意见?(生沉默)

(师)我们班有几个同学啊?(59个!)难道我们59个同学都是一个看法吗?(生)不是啊„„(师)那就来说说看呀。(大家推荐了一位同学)

(生4)我不赞同。我觉得的不完美在于她没有一个完美的人生,也没有很好地看清楚这个男子的本性,被爱冲昏了头脑。

(师)非常好。敢于发人所未发,角度新颖。其他同学怎么看呢?(生5)我也是赞同的。

(师)好,看来大多数同学是赞同鲍鹏山的意见。而刚才说她不够完美的同学主要是把矛头指向她婚前被爱冲昏了头脑。那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作为一个恋人,她在爱情中全情投入,爱他所爱。这难道不值得肯定吗?你看她在恋爱中是如何的?能提炼出一些关键词吗?(生)体贴、温柔、多情。

(师)体现在什么地方?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十八相送,情意绵绵。氓因为她拖延婚期而生气,而她则好意相劝,并且私定了婚期。她的多情还体现在待嫁的等待中,“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何等真率,何等痴情。就算没带眼识人,让爱冲昏头脑,这不也正好说明她爱得纯粹吗?而作为妻子,她是

贤惠、勤劳、忠贞。虽然氓家境贫寒。“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她没有怨言,“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一心一意扑在这个家。而最后遭遇丈夫背弃,作为弃妇,她没有产生仇恨、报复心理,撒泼弄刁,死搅蛮缠。而是在冷静思考后,她选择了离开。体现了她的自尊、自爱、自重。因此,不管是哪个角色她都是做得恰如其分,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他完美不为过。

那既然是《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那我们不妨将他和其他一些跟他有类似遭遇的女子来进行比较。我们先来看这首诗。齐读(投影——

《诗经·郑风·遵大路》

遵大路兮,掺(shǎn)执子之祛(qū)兮,无我恶(wù)兮,不寁(jié)故也!遵大路兮,掺执子之手兮,无我丑兮,不寁好也!)(生齐读)

(师)什么意思呢?沿着大路往前走,拉住你的袖口。不要讨厌我,旧情不能断。沿着大路往前走,拉住你的手。不要嫌我丑,旧好不能忘。同样是弃妇,这两位有何区别?

(生)这个还妄想丈夫回心转意。

(师)是的,而《氓》中的女主人公她也有恨也有怨,但她并没有就此沉沦。既然丈夫已经不爱我了,那我又何必苦苦留恋呢?就这样算了把。并且从自己的惨痛经历中得出了一个教训?什么教训?找出来。

(生)“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脱也”

(师)没错,她要用自己的惨痛教训去告诫全天下的女性千万不要在恋爱中迷失了„„(生)自我!

(师)这实际上是这就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板书)这种女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当时那个男权社会里显得尤为可贵。所以《氓》这首诗中的弃妇形象已经成为一个典型。甚至对后代的女性和女性形象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怒沉百宝箱自己也投江自尽的歌妓杜十娘,在她们的身上或多或少我们都能看到这位卫国女子的影子。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把最后最能显示她性格光辉的一段来齐读一遍。

(生)及尔偕老„„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叙事诗的鉴赏要点:1.反复吟咏,感受音韵之美。2.结合情节,把握形象特点。老师给大家留个课后作业,并推荐2本书。安意如的《思无邪》和鲍鹏山的《附庸风雅——第三只眼看诗经》。这两个作家都是用现代人的眼光来解读经典,相信同学们会喜欢的。最后用《诗经》中的一句诗来结束今天这节课——“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让我们祝愿每个勇敢追求真爱的女性都能获得属于自己完美的幸福。好,下课!

第四篇:《氓》

《氓》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使学生能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

2、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体会诗歌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4、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品位诗歌的语言,体会比兴手法的运用。2.教学难点

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讲解法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初步的学习了《诗经》两首中的《氓》这一课,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告诉我,这篇课文讲诉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明确: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二、回顾所学

1、这篇课文是什么题材?

【明确:长篇叙事诗】

2、作者叙述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师生一起回顾)【明确:第一部分:恋爱(一、二章)

1、基调:热情,幸福

2、手法:赋——直接铺陈叙述,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

第二部分:婚变(第三、四、五章)

1、基调:怨恨、沉痛

2、手法:比兴和抒情。以追悔的口吻,发出悲伤的感叹。

第三部分:决绝(第六章)

1、基调:清醒、刚烈

2、内容:女主人公在无法排解的悲伤中表示了自己决绝的态度。

3、手法:比。抒情。】

三、品味课文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1、女子答应嫁给氓,是不是太草率?

【明确:不。①青梅竹马。②婚前通过氓进行了占卜。】

2、女子被遗弃,责任在氓还是在女子?

【明确: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女子甘心贫困,辛苦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

3、氓为什么要遗弃女子?

【明确:色衰爱弛】

4、女主人公从这场失败的婚姻中总结出了什么经验?

【明确:“于嗟鸠兮„„不可说也”:作为女子,千万能沉溺于男女的情爱之中。常言道:“痴心女子负心汉”。男子沉溺于情爱,还可以自我解脱,然而女子一旦沉溺其中,就总是不能自拔。因为女子的感情是专一不二的,而男子却往往朝三暮四。本诗写出了男子的用情不专和女子的痴情专一。】

5、女子最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从诗中哪里可以看出?

【明确:清醒果断的决绝。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6、从全诗看,女子内心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明确:恋爱时的热情幸福——婚变中的怨恨沉痛——觉醒后的清醒刚烈。】

7、三次出现“淇水”的作用?这个地点有什么特殊之处?

【明确:三处写淇水,第一段“送子涉淇,至于顿丘”,第四段“淇水汤汤,溅车帷裳。”第五段“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是为了给我们提示女主人公的思绪轨迹,也是展示本文的叙事顺序。淇水是女子这段不幸婚姻的见证。当初送子涉淇,至于顿丘,见证我对你的温柔和痴情,反映了婚恋之时的欢乐和热情。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见证我对你的忠贞和专一。虽然婚后生活是贫困的,但当初我冒此深水渐车之难而来,对你是多么的专一,可是你却如此无情。反映了女主人公婚后生活的不幸。因此,淇水是女主人公那段以欢乐始,以悲伤终的生活的见证人。而最后的“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则说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既然这样就算了吧!淇水见证了这桩不幸的婚姻,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在这里,淇水就是这位负心汉的见证。所以说每次女主人公的思维和情绪发生转变时,淇水的出现就是一个明显的标致,一个永恒的见证人。】

8、女子的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

【明确:不是。“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娘家的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个时代人的爱情观、婚姻观和女子在爱情中和社会中的弱势地位,更能反映出这场婚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

9、这场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明确:虽然不是很草率,但是对氓的人品还是缺乏深入了解,有点仓促;时代的影响。】

10、仔细阅读课文,通过课文中话来总结,文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是什么样的?这种差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男女主人公的性格都是在叙事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婚后和婚前更是不同。在恋爱的时候,女主人公温柔多情,善解人意,天真痴情的,她真切的安慰自己的恋人“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她深爱自己的恋人,“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欢乐和悲伤完全的寄托在恋人身上。可是婚后的生活却没有她想象中的美好,勤劳善良的她从不嫌弃夫家的贫困,“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然而丈夫却背叛了誓言,伤心的她坚强而决绝“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在恋爱的时候,男子是忠厚老实的,“来即我谋,信誓旦旦。”同时也表现除了急躁、任性,“子无良媒”。婚后男子渐渐的改变,不专一和粗暴的一面渐渐暴露。“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可以说男主人公“氓”可以说是男权社会时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在求婚时,他对女主人公 的感情或许是真挚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女主人公容颜的渐衰,他的爱情也随风而去,全然不念往日的恩爱,无情地遗弃了妻子。通过对比的手法,使读者更能够体会女子心中的悲伤。】

四、艺术手法

1、上节课我们已经解释过了什么是赋比兴,请一位同学起来回忆一下内容。

【明确: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以此物比彼物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2、找出用“赋”的句子。

【明确: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本文通篇用赋。】

3、找出用“比”的句子。

【明确:比:

1、“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以桑树的枝繁叶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华;以桑树的枝叶枯落,比喻女子红颜已老,青春不再。桑叶的沃若与黄陨的对比,是爱情由盛而衰的象喻。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桑葚甜美,吃多了会上火,斑鸠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爱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难免伤神。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边,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远,不知道回头。】

4、找出用“兴”的句子。

【明确: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都是先说桑树,继而讲述和氓的故事。】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尝试将《卫风· 氓》写成小故事,发挥想象,力求创新。

六、板书设计

结构 恋爱 婚变 决绝

1~2章 3~4章 6章

基调 热情、幸福 怨恨、沉痛 清醒、刚烈 手法 赋 比兴,抒情 比,抒情

第五篇:同步练习新课标人教语文:《氓》

《氓》同步练习

深圳大学附属中学 田军 【教案重点】

1、学习《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

2、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一、课前热身 **知识梳理:

1、注音并解释:

氓<)淇水<)愆期<)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尔卜尔筮<)<)于嗟鸠兮<)<)其黄而陨<)无食桑葚<)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来即我谋 言既遂矣<)无与士耽<)以我贿迁<)女也不爽<)渐车帷裳<)<)士也罔极<)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抱布贸丝 咥其笑矣<)及尔偕老<)隰则有泮<)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

2、通假字:

例句 假借字 本字 意义 氓之蚩蚩 将子无怒 于嗟鸠兮 犹可说也 隰则有泮 不可说也

3、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今义:)<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今义:)<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今义:)<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今义:)<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今义:)<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今义:)<古义:。今义:)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今义:)<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今义:)<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今义:)<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今义:)

4、词类活用: <1)三岁食贫<)<2)士贰其行<)<3)二三其德<)<4)夙兴夜寐<)

5、一词多义:(1>其: / 3 ①静女其姝//静女其娈

②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其黄而陨 ③士贰其行 ④咥其笑矣(2>以: ①秋以为期

②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③以尔车来 ④以我贿迁(3>于:

①俟我于城隅

②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③于嗟鸠兮,无食桑葚(4>之:

①匪女之为美 ②美人之贻

③氓之蚩蚩//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④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⑤静言思之,躬自悼矣(5>言: ①载笑载言 ②体无咎言 ③静言思之(6>说: ①说怿女美

②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犹可说也

6、学成语识文言:<解释成语意思)①搔首弄姿: ②踟蹰不前: ③贻人口实: ④匪夷所思: ⑤图穷匕见: ⑥若即若离: ⑦尔虞我诈: 出尔反尔: ⑧毫厘不爽: 屡试不爽: ⑨载歌载舞: ⑩忠心不贰: ⑾白头偕老: ⑿信誓旦旦: ⒀夙兴夜寐

7、文言句式:<翻译下列诗句,尽量保留原诗的韵味)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3 译文:

②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译文:

8、固定句式

①载笑载言<载……载……,固定句式,译为“一边……一边……”)

②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焉哉,固定结构,语气词连用,表示强烈的感叹,可译为“了吧”。)

9、古文化词语: 总角之宴

二、品味鉴赏: **整体感知课文:

1、《氓》是以谁的口吻写的?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方式?叙述了哪些经历?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申明:

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3

下载《氓》练习教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氓》练习教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氓》教案

    《氓》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请同学们谈谈对《诗经》的了解: 学生可能回答:是第一部诗歌总集也叫“诗三百”(305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

    《氓》教案

    《氓》教案 教材分析: 《氓》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诗经》两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叙述了一对青年男女由恋爱到结婚再到决绝的爱情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感内涵丰富,艺......

    氓教案

    《氓》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丰富人文积累; 2、体味本诗赋、比、兴艺术手法及通过对比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感知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思想与生活。 教......

    氓教案

    《氓》教案 一、教学目标 :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

    《氓》教案

    《氓》教案 教学 目标 、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3、对比女子婚前婚后的境况,对事进行评价。4......

    氓教案

    《氓》 一、教学目标要求: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3.理清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氓》中的难字字音 3.识记文中的通假......

    氓教案

    《诗经·氓》的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掌握诗中的难字难音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 3.掌握诗歌的情节和主题。 4.探讨男、女主人公的形象 二、重点难点: 1.掌握《氓》中......

    《氓》教案

    《诗经·卫风·氓》教案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经》基本常识,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现实。 2.过程与方法:分析主人公复杂的心情和人物性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