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日课堂实录(范文)
《春日》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好,在上课前,老师要问同学们一个简单的问题:请问现在是什么季节? 生: 春季。
师: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从古到今,有数不清的诗人曾写过赞美春天的诗篇,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生1:一年级时我们学过《春晓》 请大家一起来背诵这首古诗吧!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师:描写春天的古诗还有很多,刚才我们一起背诵了《春晓》,下面我们再跟随着南宋诗人朱熹来到位于山东省的四水河边去感受春日的美景,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课题。
生齐读课题:《春日》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朗读一下这首诗,把它读正确,生自读古诗。
师:能把这首诗读正确吗? 生1读古诗。
师:读得不错。下面请女生学来读一读这首诗。女生齐读古诗。
师:男同学,我们也一起来读一读吧。男生齐读古诗。
师:朱熹在这首诗中描绘的春日的景色又是怎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先自个儿说一说诗句的意思。自读古诗 师:请说说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生1:我不明白第一句中寻芳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助他
生2:寻芳是寻找美好的景色,第一行的意思是: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作者到泗水河边去踏青,寻找着春天的足迹。
师:你说得很对,寻芳就是寻找美景的意思,而胜日指的是好日子,在诗句中,胜日到底指的是怎样的好日子呢?
生3:我想,一定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生4:我想,这一天不光天气好,而且春天的气息已经很浓郁了。师:那么一二两行诗连起来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4:这两行诗的意思是说,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作者到泗水河边去踏青,寻找着春天的足迹。无限春光一下子映入他的眼睛。师:那还有没有不太明白的地方呢?
生5:从课文下面的注释中我明白了“等闲”就是随意,但是这行诗的意思我还是不太明白,师:这行诗确实比较难懂,谁来试试说说,生6:我觉得这句诗的意思就是随意的就能认识东风。
生7:我是联系万紫千红来理解的,因为春天总是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明媚的景色,所以人们就能很方便地找到春风。
师:原来等闲还可以理解为很方便的意思,你能够联系上下诗来理解诗句的意思,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
生8:老师我知道万紫千红是一个成语,形容百花齐放,色彩鲜艳,生9:我从这句话中知道了诗人原来打算寻找春天的美景的,但是他发现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色,很随意的就能捕捉到春风的声音,所以说“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理解得真好,看到了无限美好的春光,作者是心情也变得舒畅,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生齐读古诗。师:这一个脍炙人口的佳句,请你和同桌相互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同桌相互说诗的意思。
师:男同学们,你们能读一读这首诗吗? 男生齐读古诗。
师:谁来评价一下男同学到底读得怎么样?
生1:我觉得我们在读第后一行的时候,可以强调总是这个词。师:说得没错。
生2:我觉得男同学还没有读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师:那你愿意来试一试吗? 生2读古诗。
师:读得真好,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读出诗人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感情来。生齐读古诗。
师:这么优美的诗句,想不想把它背下来。生试着背古诗。生1背古诗,师:同学们,让我们也来一起有感情地背一背这首诗吧。生齐背古诗
师:请同学们一起在作业本上把这几个字抄写两遍。生写生字。
师:诗人用他的笔描写了美好的春天,让我们一起再赞美一下春天吧。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把这两首古诗连在一起背一背。生齐背古诗。
师:同学们,这节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第二篇:课堂实录
《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谁更伟大?》课堂实录
一、教学设计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围绕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比较而展开,由“历史学家的讨论”“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大家议一议”四部分组成。由于学生已经在本单元学过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内容,因此教材安排本综合探究课的目的不在于让学生在知识面上进一步扩充,而是重在考察学生收集资料、比较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的观点、全面的观点去正确对待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
本课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实践课程。教学目标
1.能根据图片资料挖掘、获取有效信息,或会用多种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并整理、归纳出有效信息
2.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分析历史现象,从多个角度去看待历史问题。3.通过探究,回顾人类文明的历程,认识文明发展是多种多样的。
4.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中,关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兴衰,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忧患意识。
5.学会在课堂中恰当地展示自己,与人合作,提高自己的探究学习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通过对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在规模、目的、手段、影响等方面的比较,让学生感悟郑和的爱国献身精神、科学创新精神和睦邻友好精神;以史为鉴,理解当前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性;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收集材料、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难点:组织好学生的合作学习及辩论,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的观点去正确对待分析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并初步树立历史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探究性强)及学生(“好动”)的特点,本课以“活动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本课设计了“海上功夫大比拼”“龟兔赛跑”“和平使者与‘海盗’”“继承和弘扬郑和精神”四大活动,通过活动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知识的内化和迁移,学生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同时,“讲述法”、“比较法”穿插于整个教学过程,帮助学生整理知识,突破难点。本堂课的教学是通过教师的精导妙引和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辩论进行的,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保证了在师生“学习共同体”中,师生各司其职,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
二、学与教的过程
新课导入:flash动画配解说词导入。
15世纪,人类历史发生重大转折的时代。世纪之初,东方浩瀚的洋面上,骤然出现了一支超级舰队,郑和便是这支舰队的统帅。世纪之末,经过大西洋风浪洗礼的哥伦布发现了一块新大陆,不过,在他的眼中,这不过是东方印度大陆,可是,这件事的影响却改变了西方人的世界观。你愿意跟随他们曾经探险的道路,追寻神奇、惊险的经历么?你认为他们俩谁更伟大呢?你愿意参与这场异常激烈的大讨论么?来!让你的思维穿越时空吧!(新课教学)
本课的新课教学采用活动教学的方式进行。活动一:海上功夫大比拼
1.提供情境。教师播放flash动画“东方航空母舰与西方小渔船”。本flash动画是教师自制的,如学校条件限制,教师可以用自制漫画代替。
2.教师设问。
为什么我们把郑和的船队叫航空母舰?而称哥伦布的船队为小渔船?(规模不同),教师承转:好,先让我们来比比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海上功夫。
3.学生活动。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完成书本P88页“动手做一做”中的的问题。4.师生交流,构件知识。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本校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及时利用多媒体插放相关资料加以引导,如航海路线图等。本活动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去记忆、扩充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的知识,主要是培养学生收集材料、比较分析的能力,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把前面独立所学的两个内容连贯起来并加以比较,从中使学生体会到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相比:规模更大,时间更早、更长,范围更广,航海技术更先进。
5.教师承转。通过“海上功夫大拼比”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从航海规模、时间、范围、技术相比,哥伦布都是郑和的手下败将。但是,一说起世界航海史,人们记得的却是哥伦布、麦哲伦„„,这是为什么?(发现新大陆、环球航行)在国际上,郑和的知名度根本无法同他们相比,以至被人称为“水过无痕”,更有学者称郑和下西洋──“杨白劳”(教师可简单解释:郑和下西洋虽然规模大、时间长、路程远,搞得很张扬(与‘杨’谐音),但却是徒劳无功的,不仅明政府没有从中得利,还白搭了明政府的许多银子,纯粹“白劳”一阵)。你同意什上面的观点吗?
活动二:龟兔赛跑
设置以下活动的目的有三:(1)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及随机应变、口头表达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3)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辨证的眼光观察、评价历史问题。
1.提供情境。在上面教师承转的过程中,教师播放flash动画或展示漫画“东方航空母舰与西方小渔船”之二“‘小渔船’捷足先登发现新大陆”。内容如下:郑和的 “航空母舰 ”在海上游荡,旁白:“杨白劳”;哥伦布的“小渔船”登上小岛,旁白:“印度到了”„„
2.设置辩论题与讨论题:
○讨论题:新大陆为什么会让“小渔船”捷足先登?为什么“航空母舰”发现不了? ○辩论题:郑和下西洋──“杨白劳”,你同意吗?
3.学生分组活动。(1)教师让各个小组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题进行探讨,其中再把选辩论题的若干小组按同意与不同意分成两大组,各自分析材料,准备论据。(2)教师按各组选题不同发放相关资料。(3)学生活动,教师巡回指导。
4.师生交流。
(1)讨论题。这个问题历来众说纷纭,不需要学生有统一的答案。设置本题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不同的动因,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大地观及船队性质的不同、组成成员的不同等。
(2)辩论题。本活动的进行可参照正规辩论赛分三步进行:正反双方一辩先简单陈述本方观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正反双方总结本方观点。本活动正方理由可能有:①动机不良:宣扬国威、寻找建文帝、寻宝,②非商非外(外交)、不伦不类,③劳民伤财、难以为继,④嘎然中止、坐失良机;反方理由可能有:①敢为天下先,②举和平旗帜,筑开放里程碑,③开阔视野、丰富知识④移民海外、开发南洋⑤继“张班”伟业,开“哥麦”先河⑥厚往薄来,造福亚非。由教师或学生担任主持人,宣布辩论的规则并在学生辩论过程中维持秩序,从而让辩论精彩而不“乱堂”。教师也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课前做好本次辩论的准备工作。
5.评选出“最佳辩手”并给以奖励(“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纪念邮票、书籍、DVD等)
6.教师小结并承转。教师在对上面讨论与辩论做小结的基础上指出:我们撇开郑和下西洋是不是“杨白劳”不说,在新大陆的发现上,“航空母舰”确实输给了“小渔船”。这是否说明哥伦布比郑和伟大呢?
活动三:和平使者与“海盗”
1.提供情境。教师播放flash动画或展示漫画“东方航空母舰与西方小渔船”之三“和平使者与‘海盗’”。内容如下:郑和的“航空母舰” 来到印度洋边某国,该国国王带着官员及迎宾的礼仪用品,骑着马,排起长长的队列欢迎郑和上岸„„;哥伦布拿着枪,驾着“小渔船”登上某岛,嘴里喊:“兄弟们,找黄金去”,岛上印第安人纷纷逃离,嘴里在喊:“强盗来了”„„
2.教师设疑。
○印度洋沿岸的居民和美洲印第安人对两人的到来各自的态度是什么?(夹道欢迎与深恶痛绝)
○印度洋沿岸的居民和美洲印第安人对两人的到来,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态度? 3.学生探讨,师生交流。本活动的开展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航海不同的目的、手段及部分结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不当,容易造成学生主观认识的错误:哥伦布就是“强盗”。
4.教师承转并小结。
○通过前面三个活动,我们对郑和与哥伦布有了更深的认识,大家现在认为郑和与哥伦布哪一个更伟大?(学生再次举手表决,与新课开始时定有变化,因为活动设计的倾向性,估计与课前相比会有更多的学生认为郑和更伟大)
○为什么你的观点会发生变化呢?(叫几位观点转变的同学回答。学生:以前对他们的了解很肤浅)
教师:同样,通过今天短短45分种,尽管我们对他们有了更多的了解,但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要对他们做出更客观、公正的比较与评价,还需不断研究。(激发学生的课后探究欲望)
○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个人观点?(设计这个问题用意有三:①这个问题本身并无定论,如以标准答案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或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势必限制学生的思维拓展和探究欲望②通过展示教师的个人观点来小结本课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③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
教师:首先要指出的是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称哥伦布是“强盗”,这是片面的,老师对他的评价是:功过相当,功魁祸首(功:哥伦布航海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过:对印第安人进行殖民侵略,实行种族灭绝。)郑和尽管没有发现新大陆,但绝对不是“杨白劳”。关于郑和与哥伦布谁更伟大的问题,老师同大部分同学一样,投郑和的票,这不仅因为我是中国人,何况客观理由也很充分:
规模 目的 手段 部分结果
郑和下西洋 “航空母舰” 厚往薄来 和平亲善 造福亚非
哥伦布航海 “小渔船” 东方金梦 殖民扩张 祸殃美洲
在出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承转:伟人已逝,精神永存。今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全国各地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来纪念他(播放纪念活动的新闻片段)。同学们,我们都认为郑和伟大,那么伟大的郑和给我们留下了怎样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呢?你们认为我们应从郑和下西洋这段历史中吸取什么经验和教训呢?
活动四:继承和弘扬郑和精神
郑和精神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基于初二学生尤其是广大农村学生的能力有限,本课以情境分析的形式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活动来感悟和体会,提升自己的情感。
1.提供情境。情境1:
郑和是我国明代的伟大航海家,诞生在云南昆明。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在第七次下西洋返航途中郑和病逝于古里,把毕生献给了航海事业。郑和一生七下西洋,每次都是选择冬季出发,夏季返国;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比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1497年率领的葡萄牙船队到达印度卡利卡特要早92年。这段材料蕴涵了郑和的哪些精神?(敬业献身、经略海洋、科学创新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情境2:
(1)当19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五百周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欲把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日期作为全球节日,但最终因受到拉丁美洲人民的坚决反对而作罢。
(2)在迎接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世界各地纷纷开展活动纪念郑和。马达加斯加发行了《郑和下西洋》小型张邮票;马来西亚马六甲州准备在三保山上建立郑和纪念馆;2003年5月28日,世界上第一个以‘郑和’命名之清真寺在印度尼西亚东爪哇首府泗水举行落成典礼并正式对外开放。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体现了郑和的睦邻友好精神,正因为郑和是一个和平使者,才受到了世界人民的缅怀;正反例子的比较充分表明了世界人民爱好和平,反对战争和侵略)
情境3:
(1)“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见亚美利加以前六十余年,当维哥达嘉马发见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余年。顾何以哥氏、维氏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开一新纪元。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逝。我国民虽稍食其赐,亦几希焉。则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维哥达嘉马以后,有无量数维哥达嘉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噫嘻,是岂郑君之罪也。” 摘自梁启超:《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2)1984年金秋时节,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说:“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300多年的闭关自守。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你从这两则材料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关门主义必然导致落后,我们应抓住机遇,扩大开放)
2.学生活动。让各小组选取其中的一个情境进行探讨,教师巡回指导。
3.师生交流。通过交流让学生感悟郑和下西洋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和经验教训。(参考答案见上面)
(教师总结)
伟人已逝,精神永存。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我们不仅要缅怀郑和,更要继承和弘扬郑和的爱国献身精神、科学创新精神和睦邻友好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课后探究)
以班级为单位在九年级几个班中搞一次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征文比赛或知识竞赛。
第三篇:课堂实录
《少年中国说》课堂实录
原创参赛】
“采用批注式阅读方法,打造高效阅读课堂”主题
研究课《少年中国说(节选)》课堂实录
授课教师:通榆县第二小学
徐春颖
师:(指板书)请同学们齐读“胸怀壮志”
生齐读
师:这是第五板块的主题,我们从这一板块的《龟虽寿》中感受到了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胸襟,也从《十六字令三首》中领略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远大抱负和豪迈之情。今天让我们走进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看看作者又胸怀怎样的壮志?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师:昨天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采用批注式阅读方法预习本课,那你对课题是如何批注的,怎样理解的。
生:“少年中国”就是像少年一样朝气蓬勃的中国。
生:“少年中国”是有希望的中国。
师:“少年中国”只是课题的一部分,其他部分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师:“说”这种文体可以用于记叙、说明、议论。你们以后还会学到这种文体的文言文,像《爱莲说》《师说》《马说》。
生:节选就是原文很长,从原文中选一段。
师:那你知道原文由多长吗?
生:我通过查资料知道原文由3000字左右。
师:课题大家理解得很好,那你对梁启超有哪些了解?
生汇报收集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师:在学习课文之前老师还想检查一下你们对字词的预习情况。
出示字词指名读,齐读。
师:大家对字词预习得不错,那谁能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指名读,正音,齐读。
师:学习一篇文章仅仅读得正确流利还不够。还要
生:读得有感情,理解意思,体会情感。
师:说得非常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为课文分层,用竖线在文中标出。
师:谁来说说分几层?
生:三层,从开头到“红日初升”前是第一层,到“来日方长”是第二层,最后一句是一层。
师:你们在家预习时觉得哪一层好理解一些。
生:第一层。
师:那我们就来读读第一层,说说你的理解。
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这层的意思是“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国家就称雄于世界。”
师:在这段话中“故”是什么意思?
生:所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在“故”的上面标上“所以”,听别人的发言做笔记,这也是作批注。“则”字在本段中出现了很多次,怎么理解这个字?
生:“则”就是“就”的意思。
师:非常正确,请没有作批注的同学做好批注。
师:两个“于”字的意思一样吗?
生:“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的“于”是“过”的意思。“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的“于”是“在”的意思。
师:理解了这几个重点字词的意思后,谁再说说第一层的意思。
生说第一层的意思。
师:刚才我们从内容上对第一层进行了理解,你还从哪方面对第一层有理解?
生:这层在写法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师:排比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很有气势。
师:那你能试着读读吗?
生读,指导朗读。齐读。
师:默读这一层,概括层意,写在书上。
生:这一层写了“中国少年有责任建设少年中国”
师:“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之间有怎么样的联系呢?可以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一说。
生: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日本称我们为老大帝国,所以作者心目中有一个少年中国。他是智慧、富强、独立、自由的。
生:梁启超的“少年中国”是他的理想,他变法失败,实现不了这个理想,想让少年实现这个理想。
师:所以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学生接读“而全在我少年。”
师生共读第一层。
师:第一层我们理解完了,看第二层,同学们觉得难理解是吧,先看第一层有几句话?
生:四句话。
师:哪句容易理解些? 生:第一句话。“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意思是“红红的太阳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
师:“太阳”和“少年中国”有什么关系?
生:作者把“少年中国”比喻成初升的太阳,说少年中国像初升的太阳一样有希望,前途一片光明。
师:理解得非常好,这就是“红日初升,其道大光”的象征意义。大家之所以觉得第二层难理解,就是因为第二层的每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有象征意义蕴含其中。拿你默读另外三句话,先理解字面意思,再想少年中国和所比喻事物之间有什么联系,再揣摩其中的象征意义,做好批注。
生自主学习,师巡视。
师:谁来汇报你的学习成果?
生:“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意思是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象征少年中国非常强大,有声势,前途无量。
生:“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的意思是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把少年中国比喻成小老虎,虎虎生威,其他国家都害怕他。
师:用第一层的词句来概括就是
生:国胜于欧洲,国雄于地球。
生:“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的意思是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象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说中国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
师: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
生:顶天立地。
生:中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雄踞于世界之林。
师:读读这一层,带着你的感受和理解。
生读。指名读,齐读。
师:所以作者由衷地赞叹,齐读第三层。师:第三层进一步点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作者理想中的少年中国,他没有见到。但是已经实现了,就是我们现在的中国。你能说说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吗?
生:我们国家举办了奥运会、世博会。
生:神州六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
„„
师:你们就是少年,中国的未来需要你们的努力。希望在你们的不懈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下课。
板书设计:
少年中国说(节选)
理想
实现
希望
少年中国
责任
中国少年
第四篇:课堂实录
师:说得很好!对于作者想到的补救的办法,可行吗?为什么?
生:第一个办法不可行。因为当“我”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是二十年以后的事了。弟弟已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年龄这么大的两兄弟,不可能再去放风筝了。
生:第二个办法可行,但“我”却没有得到自己的宽恕。因为弟弟已经把整件事忘却了,这件事却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
三、自主探究
质疑解疑
师:说得很好。一件永远无法得到宽恕的憾事,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可以看到我们同学对课文的内容已有了一定的把握。下面我们要进入重点分析阶段。请同学们再次读课文,把文中存有疑问或较难理解的句子或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分析研究,加深对本课的理解。(学生自己读课文,罗列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上下讲台指导朗读)
师:好,下面我们就进入“有问有答”的环节。比一比谁的问题最精彩,谁的回答最有理。生1:我的问题是:文中第一段的最后一句,为什么说“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师:好,第一个问题提在我们面前,看哪位同学能帮助他解决这个疑惑? 生A: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分开来看。“惊异”是指“我”在北京的冬季,竟然还有人在放风筝;“悲哀”的是看到飘飞的风筝想起了小时候的一段往事,曾经粗暴地撕坏了弟弟的风筝,从此留下了一件让人终身遗憾的往事。
师:回答得真好,他把这个问题分解后再理解,这句话就比较好懂了。请同学们继续提问。生2:我的问题是:为什么说“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生B:我觉得这个春天应该是指鲁迅回忆中的春天,是故乡的春天,而在是严冬的北京,看到了风筝勾起了鲁迅的回忆,所以说“在天空中荡漾了”。
生3:我的问题是,为什么“我”偶尔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而称为“不幸”? 生C:我觉得是因为作者看了这书以后,知道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这句话的道理,回想起自己曾经踏扁了弟弟的风筝是不对的,是扼杀了儿童的天性,这件事让“我”的良心受到谴责。所以感到“不幸”。
师:分析得太精彩了,可以说你已经真正融进了鲁迅写这篇文章时的情感中了。看到这本书让鲁迅认识到了一个令自己终身无法得到的宽恕错误,不能说不是一种“不幸”。好,请同学继续提问。
生4:我以前也看过鲁迅先生的几篇文章,包括今天这篇。我发现鲁迅的文章经常有错别字出现,如“胡蝶”的“胡”字,而我们现在写“蝴”。我想请老师帮我们解释一下,这是怎么回事。
师:老师由衷地佩服这位同学的大胆精神和火眼金睛,敢于向名著挑战,敢于向老师提问。老师乐意并很高兴回答你的这个问题。鲁迅生活在二十世纪初期,当时的中国经历了一场新文化运动。其中的一项就是用白话文取代沿用了几百年的文言文。而鲁迅所处的正是这一转型时期,因此在写作时不免留有文言文的痕迹,出现了这些古今通用的字。而我们编排的课本,为了尊重原著作,保留了这些古今通用的字。因而就出现了刚才这位同学认为的错别字。同学们不妨再找一下,除了“胡”字还有哪些? 生:还有“那里”的“那”,现在应该是口字旁的“哪”。生:还有“发见”的“见”,现在应该是王字旁的“现”。生:还有“他”,应该是宝盖头的“它”。“偶而”的“而”,现在是“尔”。
师:很好,大家找得很对。现在大家为我们这位同学鼓掌,他的大胆质疑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真正的学习就应该勇于质疑。生5:“他什么都不记得了”这句话我感到怀疑。这件事对鲁迅来说是刻骨铭心,为什么他弟弟会忘了呢? 师:很好,这个问题值得大家探讨。弟弟真的全然忘记这件事了吗? 生D:我觉得他真的忘了,因为毕竟过去了二十年。
生E:我也觉得他忘了。因为当时他哥哥阻止他时,他也没有反抗,说明他觉得哥哥这样做是对的。因此这只不过是生活的一件小事,二十年过去就忘了。师:好。有同学不同意他们的观点吗?
生F:我觉得他没有忘,只是假装说忘了,因为他怕勾起鲁迅的伤心回忆,为了维护他们兄弟之间的情感,他假装说忘了。生G:我觉得他忘了,可能他记得更多的是兄长对他的好。而这一件事只是小事,微乎其微,不会放在心上的。
师:同学们的分析都很有道理。其实无论忘记与否,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们兄弟之间一种深深的情谊。兄长的忏悔,弟弟的忘却,不是人间真情的一种体现吗?还有问题吗? 生6:文章最后一句,“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微和冷气”,怎么理解?
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深度,请同学们从深浅不同层次去理解,可能效果会更好。
生H:我觉得“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是说鲁迅想逃避。只要不看到风筝,就不会回忆起这精神虐杀的一幕。而故乡的风筝是在春天二三月时放的,所以只要“躲到严冬中去”,就可以不见到风筝。后面一句讲鲁迅想躲却躲不掉,虽然是冬天,可他在北京他又看到了风筝,所以他感觉到给我非常的寒微和冷气
生I:我觉得除他讲的以外,还有一点,鲁迅只要一想起这件事,他就会感到心头涌上一股悲凉,不光光是外界环境,还有其内心世界。
生J:我赞成前面两位同学的观点,我想再补充一点。我觉得这“四面”还包括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从一本参考书上看到过,讲鲁迅生活的年代正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反动军阀大搞复古运动,取缔科学思想。因此我觉得,这最后一句-----寒微和冷气------可能还包括着鲁迅深深地感到这种反动思想的压迫。
师:说得太棒了!你对课文的理解远远超过了老师对课文的理解。你能把看过的知识连贯地来看问题,说明你是一个会动脑筋的好同学,我建议所有同学为你的精彩论述而热烈鼓掌!
四、探究主旨
感悟人生
师:同学们一个又一个的精彩提问,一个又一个的精辟论述让老师不得不佩服我们同学那种大胆质疑、积极探究的学习精神。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对文章几个重、难句子进行了分析探讨。应该说,我们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又进了一大步。对鲁迅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学习,你觉得鲁迅在“风筝”这件事上,由“毁”到“悔”的转变,可以看出鲁迅具有怎样的精神? 生:知错就改
生:他时时刻刻都在进行自我反省
师:说的很好,正是因为鲁迅有着这样一种自我反省的意识,才使这件小弟已经忘却的事还20年后还耿耿于怀。在生活中,你们与家人、朋友有过这样的误解和冲突吗?在鲁迅身上,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
生:有过,学了这篇课文,我觉得以后自己也要懂得反省,看看自己哪里做的不对,哪里做得不好?
生:我感触最深的是鲁迅作为一个伟人尚且这样,我们更应该如此,学会忏悔,学会宽恕,这样才能不断的进步。
师:说的太好了。确实,真正的忏悔会使自己的灵魂得到解脱和新生,会使被伤害的人的心灵获得一些慰藉,会使人世间的良知复苏。那么,不忏悔行不行呢?也可以,等到别人的忘却吧。“全然忘却,毫无怨恨”,也就没有宽恕可言了。让灵魂在时间的月影中偷憩。怕就怕人们没有健忘,这时就得想一想,我在他们眼里是个什么东西。是个什么形象?
五、小结归纳
延伸主旨
师:一次原本出于对小弟负责的举措,却因小弟的全然忘却而给鲁迅留下了终身的遗憾。在兄长的忏悔和弟弟的忘却中,不能不让人在肃杀的严冬中感受到“故乡的春天”般的温暖。浓浓兄弟情谊谱写的一首友爱颂歌,永远回荡在我们心中。同学们课后去探讨,就文章而言,除了表现兄弟情谊之外,还有哪些主题可以挖掘,我们下节课讨论。
教学反思: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强调的是要关注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同时,新课标力图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重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自如的应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需要老师的精心指导,面对初一的学生,要学习鲁迅的文章,毕竟有一定的难度。问题的引导、文本的把握需要教师很好的指导。就本堂课而言,笔者认为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1、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激发思维,积极的投入到对文本的思考之中。
2、设置一个良好的情境,鼓励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
做好问题的延伸工作,学生的问题有些肤浅,需要老师进一步的追问,以达成教学目标。经过延伸的问题,更有思考性,更具挑战性,有助于保持学生的探究欲望。
3、教师语言要以鼓励为主,尽最大可能肯定学生的思维。
4、最重要的一点,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寻找问题,只有找到问题,才能进行合作探究的学习,没有问题,也就不存在探究问题的可能了。
5、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尽量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不要把课堂变成某个人或几个人的表演舞台。
第五篇:【热门】春日作文集锦
【热门】春日作文集锦6篇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春日作文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春日作文 篇1春到大地,万物复苏。春的使者——小燕子用呢喃的细语叫醒了沉睡的万物。
我独自走在家乡的小路上,路上那厚厚的积雪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路旁的小草好似感到春姑娘的到来,从睡梦中醒来,钻出了地面。在微风中伸了伸懒腰。
树姑娘也脱下那厚厚的冬装,换上了嫩绿的春装在风的韵律中唱起了动听的春之歌。
河冰发了,苦闷又奔放的想下流。有几只戏水的鸭子在河里追逐着,有力的煽动翅膀在欢迎着春姑娘的到来。小鱼在河里自由的穿梭着,随着河流而下。
天上的小鸟成群结队的从南方飞回老家北方。这时候,我看到一个特别壮观的景象,有五十多只大雁排成一个巨大的“人”字形在空中飞着,叫着,像一个演唱团在空中边飞边唱。不一会儿这个巨大的“人”字还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一”字来向人们传递着春天的讯息。
春到人间,冬去春来,一切都活了,一切都焕然一新。
春日作文 篇2春天是一首奇丽的小诗,春天是一段动听的曲子,春天是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春天我爱你,爱你的美丽,爱你的淳朴。
清晨,我推开窗户,一阵湿润的空气扑面而来。春天的早晨是那么温暖,那么令人温馨。就在这么一个早晨,我静静地来到了公园。在公园中,一切都是那么静谧。偶尔传来几阵婉转动听的鸟叫声。忽然,天空中划过一道矫健的身影。啊,是燕子,我不由的眼前一亮。燕子就像迷你型的飞机一样,在空中闪过。这犹如一把尖刀,剪开了冬天的白茫茫,向我们展现了多姿多彩的美丽春天。
小河边游人如织。瞧!小河已经恢复了生机,鱼儿争先恐后地付出水面,贪婪地争夺游人扔下的鱼食。一条条活泼的小鱼跃出水面,荡起了无数彩色的涟漪。草地上,小草偷偷地伸出了小脑袋,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新奇的世界。一朵小野花静静地绽放,羞涩地向我们点头微笑。
翻过草地,便是一片青翠的竹林。春雨过后,一棵棵竹笋出有的破土而出,有的拔地而起,一个个都努力的生长着。吸收阳光雨露,感受大自然的恩泽。去年的竹子已是那么挺拔俊秀,为幼笋遮风挡雨,细心地呵护着它们。春天就似一支神奇的画笔,在白茫茫的纸上画出了美丽的花朵;画出了可爱的燕子,也画出了生机勃勃的春天。
一日之际在于早晨,一年之际在于春。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仿佛是催我们抓紧时间,是奋发学习。让我们在这个播种的季节里,播下知识的种子。
春日作文 篇3又是春天温暖的季节,又是阳光明媚的感觉,我的耳边尽是柔柔的风,眼中尽是淡淡的绿,心情起起落落,最终归于平静,这个季节,想到外面的世界走走,一个人没有任何的一种牵绊和挂念,只想轻轻松松上路,把所有的现实暂时抛下,只带走无羁的自己。
没有夏雨纷纷的诗意,也没有秋风冷冷的萧索,更没有冬日飘飘的白雪,我只知道,春天带给我的是种苏醒,是一份无法说清的慵懒,伸伸手臂,仿佛可以触摸到蓝天,深深呼吸,仿佛可以感觉到空气。长长的头发随意飘散成一道弧线,我把自己的笑意写在眼底眉梢。如果忧郁,只要一声问候就够了,如果寂寞,只要一杯咖啡就够了,如果无助,只要一点微笑就够了,如果苦恼,只要一首轻歌就够了。
很悠闲的日子,总是在春天,乍暖还寒的时候,不苛求什么诗情画意,春意阑珊时,也不勉强留驻姹紫嫣红,我是随意自然的人,只要平平淡淡地度过一年四季,让生命美丽。
流浪的时候喜欢在春天的某个时日,也许春天总有一份希望和期冀,无论是否失去,都想舍弃旧日的某些回忆,想自己重新开始另一番人生,总要有一些回味和经历。我想让自己丰富,让自己充实,让自己的心中满是欣喜。总想把所有的流浪都注解成过去的一种心事,却总是在异乡的城市忍不住回首,没有哭泣的声音。把梦幻留给往日,我的未来不再是迷茫。
而我出生在春天,每每那一天,我便会遐想,把玫瑰花,插在窗前,让那份温馨的浪漫溢满心间,我会固执地守侯这份真情,不遗失也不放弃,我会让花香长久不散,在心里,珍藏一生一世。
即使没有玫瑰花,只要有一份祝福,握住我的手,温暖我的心,我亦心存感谢,满怀快乐。
春天,不会因什么而不同,只是鸟语花香,草长莺飞,我的心情是一汪静止的湖水,没有涟漪,我只是懒散地闲闲地在街上飘荡,依然是背着少少的行囊穿行于城市的人群,偶尔的笑容牵动着嘴角,不易察觉地浮现,也淡淡地随风飘逝成云烟。
如今一切依旧一如当初,总想在春天继续另一次远行,想吹吹海风,也想听听海浪,如果今生今世没有一份永远,我会总在春天一次次放飞自己心中的梦想。
春日作文 篇4春日的阳光还是那么的耀眼,恍如新生的一样,普照着大地,唤醒了还在睡觉的植物,春风的柔媚送走了冬风的凛冽树苗奋力的钻出了土壤,预示着新的春日。
春天的大街上熙熙攘攘,出来做生意的人络绎不绝,春燕重新回到了它们生活的北方,我呆呆的望着那屋头空空如也的巢穴冥想着,为什么还不来呢……
在几年前的一个春天,一对燕子来到了我们的屋头上筑巢,新奇的我每天下学就赶忙往家中跑,观察这两只燕子,刚开始,他们十分害怕我,后来看我没有什么举动,也就不害怕了,我还经常和他们玩耍、喂食,我们建立下了深厚的友谊,因为这,我常常忘记写老师布置的作业,父亲被老师叫去了好几回,父亲很恼火地说了我很多次,当父亲要把那个窝拆掉时,我只好答应父亲的要求,从那以后,我只好在书桌前听着它们叽喳的叫声了。
有一次,那是夏日的夜晚,每个家庭都不会关阳台的门。那时已经是深夜,我与父亲在夏风的吹拂下睡熟了,却听见燕子叽喳的叫声把我们吵醒了,本来讨厌动物的父亲终于忍无可忍,一定要拆了这个燕子窝,我硬拉着父亲不要去,并祈祷着燕子不要再叫了,父亲甩开了我,去阳台上探个究竟,那阳台下竟有一个黑影摸了上来,父亲打开灯,那个小偷急忙的逃走了,父亲松了一口气,要不是新燕,受害的就会是我们,从此,全家人接受了这远方的客人。
生产的季节到来了,母燕产下了两颗蛋,我们全家人都很高兴,期待着小燕子的出生,两只燕子都很兴奋。直到有一天回家,发现了阳台上的两只破蛋才知道老鼠偷吃了它们的蛋,两只燕子在地上久久不愿离去,我无声息地流下了眼泪。从那以后,燕子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我期盼着那伴我成长的春燕,在春日再飞到我家的屋头……
春日作文 篇5微风卷着淡淡的幽香拂过我的脸颊,哦,春,来了。
清晨,空气中带着丝丝凉意,新生的雏鸟在枝头欣喜地叫唤着,我踏着轻快的步伐去找寻春天的足迹。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柳,应该是这春天里最柔美的使者了。在我日日经过的河边,一棵朝着水面探出身子的柳树吸引了我关注的目光,不知何时,它的枝头上已经爆出了串串嫩芽。一颗又一颗绿色的小脑袋探了出来,好奇地张望着这个未知的世界。那柳弯着腰、照着镜、梳着辫,初升的阳光轻轻地抚摸着她,为她披上一层靓丽的金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此时此刻,眼前刻画出的仿佛就是一位楚楚动人的女子,让我不禁想靠上前去,细睹她的绝世芳容。
抬起头,踮起脚,伸出手,托起那根细长的柳枝。鹅黄色的绿叶比我想象中的柔软,犹如婴儿的脸颊上的触感,柔和、粉嫩、细腻。清晨的柳叶上还留着一颗颗晶莹的露珠,朝阳的映衬下闪着耀眼的光,那会不会是柳叶的`激动的泪滴呢?轻轻为它拭去,它却在我的指尖化作了一片水迹。我好想化作一阵微风,听它的诉说,懂她的内心,做它的朋友。将枝头离我最近的绿叶凑到眼前,她的纹路似乎就是她的笑,笑得那么妩媚而又羞涩。我的心里泛起一股暖意,清晨的微凉早就悄然消散了。
我将柳枝凑在唇边,在冰凉的柳叶上留下一个吻,留下属于我的一丝温暖。微风吹过,“沙沙沙!”似在与我挥手,我将飞舞的几丝鬓发别在耳后,朝它回眸一笑。
春天,与那株柳的邂逅,是一场余味无尽的怀想。柳,你好!
春日作文 篇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道尽了春日已来临,没人能阻止她的脚步,万物随之从沉睡中苏醒,萌芽了,开花了,往昔的趣事依稀浮现在眼帘,犹在今日,无法忘去。
院子里的那棵小桃树萌花苞了,羞涩的躲藏在绿叶间,淡淡的粉色、浓浓的绿色交相辉映,为院子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这棵小桃树是我很小时与爷爷亲自动手种下的。小时我爱花花草草,隔三差五的就会从外面带些漂亮的植物回来。一天,我在山坡上玩耍,忽见坡上有一抹很惹眼的粉色,顿时欣喜若狂,就拉着爷爷的袖子嚷嚷着要把它移植到院儿里,爷爷看着小小的我,毫不犹豫的一口就答应了。
不久,小桃树就在院里扎根了。花开了,院里弥漫着淡淡的桃花香,沁人心脾。这一夜,我搬着躺椅去桃树下睡下,渐渐地飘入了梦乡……睡梦中微微感觉自己飞了起来,慢慢睁开眼,原来是爷爷抱着我坐在躺椅上,一摇一摇的,我就继续睡,甚是幸福悠闲。
早晨,淡淡的迷雾似帘障笼罩着。我欢喜地跑到桃树前,仰望,又惊又喜。一夜之间,满树的花儿都绽放了笑颜,美得不行了。阳光暖照,雾气飘散,轻风吹拂,花香弥散,花瓣飞舞,似一只只小精灵绕着我转我情不自禁的也转起来,与花共舞……
渐渐的,凋零了,花落了,伴我玩耍的花儿去了。满地的花瓣,似一片小花海,荡出一圈圈涟漪。我定定地看着,最后一瓣儿也随风飘落。脑中忽闪过一个想法:葬花。我低下身一片一片地拾起,轻放在花篮里。我满头大汗,终于捡完了,我急忙跑进屋,拿着小铲,把带着香气的花瓣儿埋入了春天湿润的泥土里。
过往的事真的记得如此深!这是独属我的春天的回忆。今朝的花儿,仍旧盛开着,花瓣儿在风中飞舞着,编织着春天的气息。人生似花开花落,过去的不可重来,那就让我们去迎接新一次的花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