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典诵读课程教学范文
在读经教育未能纳入体制之前,让社会上每个角落都有“读经班”,是我们初步的理想。古人说:“易子而教”,自己单独教自己的子女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要教自己的儿女,连他人的儿女也一起教,与其一家独乐独学,不如大家一起来读。意思也就是:要开成一个“读经班”,则儿童读书有伴,其兴趣将会增长,而且参与的人多了,也较易形成风气,对社会造成较快较大的影响。
你如想开一个读经班,其步骤可以参考以下的解说:
第一步:宣导理念。因为儿童无自主力,所以要读经必须得到家长的认同,而现在认识读经理念的人并不多,因此宣导理念是很必要的。宣导理念的方法很多,可以以您个人所知的去宣说,譬如校长可对全校老师说,老师可对学生家长说,一般人可以对其亲友说。现在最简单的方式,您可以用这本小册子分发给人看,应该可以说明清楚了。假若因您的热心介绍,而让更多人知道读经教育,则可说是“功德无量”。
第二步:选定地点。古人说:“道场,道场,有道就有场”,开读经班,只要有意愿,地点几乎无所限制,不论讲堂、课室、办公室、会议室、客厅、甚至是树下,都可以做为读经教学的地方。不一定需要黑板,也不一定需要桌椅,只要人人有一本书或一份资料,甚至不需要任何资料,只要互相听到声音,就可以开始教“读经”。现在已响应读经教学活动的有很多,几乎任何一种单位,任何一个地方,皆可成为一个读经班,而让弦歌飘送城乡处处。
第三步:招生。如系学校全校或全班读经,只要与家长沟通共识即可,不会有招生的问题。若只是作为学校的团体活动或一般人士在社会上开班,则可用口头面邀的方式招生,也可用书面招生。招生的对象可以不必限制年龄,因为读经可以混龄教学,自幼儿园中班起至小学六年级都可以。因为中班以前,尚未有教室上课的经验,恐怕坐不住(小班以下乃至二、三岁幼儿也是可以读经背诵的,但较不适合混龄教学,若在幼儿园中由老师团体带读,或由家长自行个别教读,或许比较适当。)而升上初中后,时间少了,心理也变了,比较不易接受这样的教学方式。当然,也有些特例,初中高中而想读的,我们更加欢迎。甚至成年人也可以一起来读,许多家长即陪着儿童来读,而且也跟着背得很起劲。所以读经班的招生不会太困难,只要说动五六个家庭,再加上陪读的家长,就很热闹了。
已在别处读过的,还可以再来报名重头读起,因为读经不是学数学,算过就好,读经倒像欣赏艺术,如一首精湛的音乐,听过了可以再听,演奏过了可以再演奏,愈熟愈好。反过来说,读经教学已经进行一段时间了,也容许新生插班,因为《论语》如能治天下,读上半部和下半部皆一样可以治天下,就好像音乐,从贝多芬或莫札特听起,是没有太大差别的。
第四步:聘请教师。教儿童读经是非常简单的,只要看过本小册说明,几乎任何人都可教读经,所以教师的来源应不缺乏。譬如说在学校教读经,老师是现成的,或者教自己班级,或者教团体活动,如能深切体认读经对文化教育的重要,应该是义不容辞的,何况可以把读经当作一种有趣的课外游戏来做,就不会有增加负担的感觉了。又如果认识到教儿童读了经,可在短期内增进儿童的智能,又可对这些儿童有一辈子的好影响,并且自己在教的同时也可以受到益处等等,学校老师中,应该很容易找到有意愿教读经者才对。如果是社会民间所组成的读经班,则可以聘请学校老师兼任,或由家长出任教师,因为如果自己的子女也在读经,那么本来就需陪读的,出来担任教师也不会更费时间,何况自己的子女在这情况下,可能会学得更好,而且教读经不仅对社区亲朋有贡献,自己也会有大进步,何乐而不为呢?我们鼓励大家出来教读经,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敦亲睦邻的社区服务,很好的自我成长。此外也可请退休的老年人担任教师,不但深具“文化薪传”的意义,此老人与儿童玩在一起,正好忘老返童,延年益寿。另外,家长也可以利用每天早晨陪小孩到校后,在儿童的早读时间里协助老师教读经,这样不仅是自己的孩子受益,别人的孩子也受益,而且也协助了老师、协助学校,自己也有多方面的成长,是最有价值的“爱心妈妈”、“爱心爸爸”。
虽然读经教师不需要有特别的才学,但基於“经典教育”之本性,凡“读经”的教学者需要保有正确的文化心态,以濡染儿童具有宽广的文化心灵。兹举出读经教师应有的“见识”如下:
凡“读经”,虽以经典为主,但并不排斥阅读其他书籍,反而要多鼓励各种课外阅读。读经的儿童,由於语文能力的增强,往往可以开启广泛的阅读兴趣,应多加鼓励,使养成读书习惯。
凡“读经”,虽以古文为主,但并不排斥白话文,并且相信由於古文能力的增强,必大有助於其白话文的鉴赏与写作。
凡“读经”,虽以中国文化为主,但并不排斥西方文化,并且期待由於理性的开发,而更有能力去吸收融贯西方文化。读经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一个人自小有这种大心量、大志愿。
凡“读经”,虽以记忆为主,但并不排斥理解,并且希望由於深沉的酝酿,而有助於其思想的缜密。
最后要请特别留意的是:读经虽只是属於课外补充教学,每天平均只花了二三十分钟,但对其各方面的智能有甚大的强化效果,其他的功课很快跟着会有明显的进步,家长或老师要让他赶快多吸收课外的知识技能,或者加多其读经课程。也就是要让他学些有内涵有价值的东西,以免浪费他的生命。(现在小学老师上课所教,家庭作业所派,大体是以照顾中下程度的学生为标准,所以高材生在上课中往往所得甚少,家庭作业的抄写对他来说更是缺少意义,这种浪费是很可惋惜的。不过老师为了全班的教学,也是无奈的。解决的办法是分层级派作业,有些读经儿童的家长要求老师让他的孩子以“背经”来代替写作业或背课文,而老师居然也答应,这真是一个好现象。可供天下父母老师参考。)
第五步:开始教学。开始教学也是很简单的,不必要有开场白,只要说:“各位小朋友,打开书,跟我念!论语„„,学而第一„„,第一章„„„,子曰:学而时习之„„”,念完一次,再一次,这样就开始读经的教学了,念完一段,念下一段,不必要讲解,讲解往往带给老师压力,儿童听不懂会减低兴趣,而且等於浪费时间。但如果教师有能力有兴致,或某些章节可以当作随机生活指导的,或高年级可以听懂一些了,略为讲说也是可行的。但讲解不是读经班最主要的目的,儿童读多了,他自然会了解。如果有儿童或家长特别要求要了解,而老师没有信心没有能力讲解,这时请老师不必有挫折感,因为我们这几代的语文能力不好,是被牺牲的,在此更可见出教子弟读经的重要。如真有高年级想了解文义,可以请他自己去看坊间的翻译本,但也应劝他不要太认真,看得懂的地方就好,看不懂的地方就算了,以后再说。经典的学习不像科学知识的死煞,科学知识的学习必须要求懂,而且要懂得很清楚,但经典的性质不同,不可搅混。经典贵在有无穷活转的内涵,对经典保持一种似懂非懂的深远的敬重之感也是好的,如果一味为了让他懂,浅白而解之,可能反而使他忽而玩之,以为天下道理只不过尔尔,大大斫伤了他的慧根,此所以古人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也。所谓“了了”,就是什么都好像懂的样子,能言善辩,好抬杠而自以为是,这种态度是不好的,而现代家长却很喜欢,此所以社会上浮薄之人渐多的缘故,需及早防范,不要随便让儿童养成这种习性。
第六步:乐观坚定,长期办下去。读经班的开办很简单,而持续下去也很简单,只要尽力做到以下几点建议即可:第一,要体贴人性人情。一般人往往随时代而走,在读经风气未打开以前,赞同的人是不多的,只要有三两同好即应满足,不要有孤独感。第二,要了解儿童个别差异,不要要求每个儿童的表现都如人意。通常的状况是十分之三会自动喜欢读,十分之三会反抗到底,十分之四是可有可无,鼓励即进,不鼓励即退。这是很自然的教育心理统计曲线。我们只要不辜负前面十分之三,而鼓励中间十分之四就很多了,当然能鼓动得了后面十分之三更好,但切勿因此太累太失望,以致全盘放弃。后面十分之三或许有别样发展也是好的,不一定非天下人都马上来读经不可。第三,要激起家长的关心。儿童读经成功的关键在於家长的鼓舞和督导,尤其是刚开始的三个月,教师必须常常提醒家长读经的重要,每次下课后,需吩咐家长:“督导你的孩子每天读二十分钟到三十分钟,注意,是‘每天’!”如果家长不负责任,“假民主”,只抱着“让孩子试看看”的心情,大部分是不会成功的。有些家长说“忙”,不愿花精神督导,其实,他不知道,这时认真督导三个月读经,等他上路了,则一辈子不用为这小孩子担心,是一种花费最小而收益最大的教育投资。千万不要蹉跎,等他过了十三岁,忽然发觉孩子空虚的心灵一夜之间变样了,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这些观念,要常常说给家长听。第四,要有坚持的勇气。开班三个月后,人数少了一半,是很正常的,继续办下去,又会渐渐有人来插班,回复原来的盛况。
有一位萧丽玲老师,她说该县的孩子太可怜了,所以不但自己义务开班教读经,还东奔西走,宣传理念,受了不少挫折,感动了许多小学校长和老师,以及地方关怀文化的人士,共同努力了两年多,现在该县已有超过五千位儿童读经,她希望将来全县的八千名小朋友都来读经,则将来当地不仅文风鼎盛,而且将出大人才来。这便是凭着坚定的信念而推广读经有成的例子。另有一位尤永煜老师,开班时八个学生,一年半下来还是八个,但他没有放弃,后来终於增加到数十个,以致客厅容纳不下,这便是本着乐观的精神开班有成的例子。我曾说只要还剩下一个人要读,便不可放弃,如此,则无败事。第五,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要短视近利,急着求一时之效。人类的幼稚期是很长的,读经见效之日远在十年二十年以外,要善於期待。
第二篇:国学经典诵读课程
毛庄中学国学经典诵读课程
【课程背景】
国学经典是传承中国几千年文明的精髓,是炎黄子孙千年不散的根,是对当今课堂语文教学的有效补充。初中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初中阶段进行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
通过国学诵读活动,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学生幼小的心灵,对于丰富学校德育内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培养同学们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学经典内容丰富,文字精炼,体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高度凝炼性和表达应用技巧。利用中学阶段这一人生的黄金时间广泛诵读国学经典,不仅拓展了我们的阅读范围,增加了阅读量,而且对于夯实我们的文化功底,培养我们的语文素养,增强我们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把国学经典中的精华部分移植到学校教学中,为完成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文言文教学等目标开辟了一条捷径。广泛深入地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一举多得,对于促进同学们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课程目标】
本课程践行我校“崇德明理 志存高远”的校训,通过学校组织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本学期七年级学生学习国学达到的目标是:①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进行朗读和背诵;②能够大体把握对偶技巧、声韵格律;③能够试着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初步理解诗句意思;④在学习中,帮助学生注意积累诗词中优美词语、精彩语句。
为了能让传统文化精华古为今用、重焕生机,教师要进行不断的学习,逐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将中华文化最好的经典教给学生,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给民族的未来播撒希望的种子
【课程内容】
学校《国学经典诵读》教材共两册,内容由《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增广贤文》《朱子家训》《小儿语》《论语》《孟子》《道德经》《国学经典名句荟萃》等组成,使用四个学期,供七八年级学生选择学习。
【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程序即:具体工作。本课程主要从“成立组织——确定目标——编制教材——课程教学”4个维度进行设计开发。
【课程实施】
每周一节课,进行经典吟诵,完成《国学经典读本》里的内容,并开展一定的读书交流活动。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寻找机会让学生多接触,多读多背,不增加负担,使国学经典诵背和阅读课外书籍活动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
教学内容分成不同的专题,不局限体裁,表现形式。每周围绕一个专题来进行教学,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形式,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
1、以激发学生兴趣,多鼓励、多表扬为原则,让学生愉快地、自主地参与这项活动,并在活动中感到生活更加充实、有意义,体验成功的喜悦。
2、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3、每节课前背诵已学过的诗文五分钟。
4.给家长发校讯通,介绍诵读活动,请家长协助参与此项活动。
5、每学期举行经典诵读比赛,将以小组为单位,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
【课程评价】
采取 “每周评价”、“弹性评价”方式。
1、每周评价:采用专项考核的方法给学生定级。考核内容为诵读经典(随机抽取)片段。不能通过检测的人,记下名字,让他利用课余时间,补念五或十遍即可,补念后,不管是否会背,也给他一百分,但次日必须过关。
2、弹性评价:根据学生需要、结合学校活动开展适时适度评价。
徐州经济开发区毛庄中学
2015年9月
第三篇:《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总结》
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解读传承经典诗文,也就意味着解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把这些语言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也就意味着在孩子心灵的田园里播下了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了中国灵魂、拥有了民族品格。我校开发了校本课程《经典诗文诵读》,并全面实施教学。现将我校诵读活动总结如下:
一、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二、落实活动方案
与日常教学相结合。除安排的校本课外,每周四下午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师生集体共读经典,共赏美文,共写佳句,进行经典吟诵、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学习游戏活动,为经典诵读拓展更宽的道路。
与学校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每晌上课前10分钟,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生全员参与。选一名普通话及朗诵较好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每周末语文教师将本周所吟诵的古诗文进行简单的讲解赏析,或进行诵读指导。
三、活动收获与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极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
2、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3、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量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前幕后故事”、“文坛轶事”,他们了解、知道诗人多了,了解的历史事件多了。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四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4、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他们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探讨经典的人多了,查阅资料的人多了,吟颂的多了,运用道经典语句的多了,我校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著名作家余秋雨说过:“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孩子在读经典中养德行、学做人,引领他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
END
—
第四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纲要
一、前言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解因人不同会存在有不同的解释,但“理想”的解释或许可以表述如下:“教师和学生一起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他们自己学校的学程或教学单元。”它是在中小学多年来实施活动课、选修课和兴趣小组活动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的课程开发策略,意思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实际情况自主开发一部分课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家庭、社会和教育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国学进入课堂势在必行,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杨“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这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中华民族悠远的传统文化中,传承着崇高的精神和优良美德。对于少儿道德信念、精神价值、人格熏陶、习惯养成、文化基础的培养都可以起到不可估量作用。这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道德教育、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长期缺乏有效途径和方法。以古诗文诵读,走进中华经典文化为载体,以丰富活泼的主题教育和课堂教学的渗透为阵地,让少年儿童快乐地学习、科学地传承、健康地成长,将在潜移默化中、身体力行中,实现道德素养、全面素质的提升,从而为教育改革找到突破口。这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我校决定开设《经典诵读》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经典诵读》组织学生诵读熟背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让孩子们在一生学习、生活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让他们拥有熔铸在经典中的中华文化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情操,成为富有中华文化底蕴的新一代建设者。所以《经典诵读》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程目标
1、优化儿童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让参与经典诵读的孩子长期在圣贤之道中受到熏陶,使之自然提升儿童的品味与内涵,达到人格教化的目的。
2、提高儿童的专注力,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参与活动的孩子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经典诵读,并欣赏一些经典音乐,儿童能平心静气地学习,提高其专注力。
3、强化儿童的记忆力。6-13岁是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小学阶段大量诵读,将大大增强儿童的记忆力。
4、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儿童背诵优美的文化经典,自然提高语文表达能力,不管是在书面,还是在口语交际中都将有大的收益。
5、增强阅读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要让儿童大量阅读,在阅读中增请兴趣,提高理解,感悟鉴赏、评价的能力。
6、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带动其他科目学业成绩与各科技能的提高。
7、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学习和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在经典诵读中,开发儿童的左右脑,使之均衡发展,提高学习力,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并且使儿童在学才艺等技能均有所提高。
三、课程内容
(1)显性课程:包括国学经典诵读和吟唱、古诗古韵的表演、诗人的故事、民族乐器的弹奏、名人名句的应用、作品的欣赏和书画的练习等。
(2)隐性课程:包括语文拓展型课程、艺术节、升旗仪式、校训、少先队活动、行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等。
教材建设:
(1)成立教材编写小组,制定《经典诵读》课程的教材编写方案,定时讨论、交流和修改编写的材料内容。
(2)组成教材课堂实践小组,研究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课堂有效性研究。
四、教学建议
通过校本课程《经典诵读》组织学生诵读熟背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作品,让孩子们在一生学习、生活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懂得基本的人生道理,学会感恩等,懂得做人的道理,强化责任感、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五、课程管理
1、建立运行机制
(1)工作小组组长负责校本课程的规划。副组长经常广泛地听取各种意见,每年调整充实一次本方案。
(2)工作小组成员:负责本方案的落实和实施以及日常教学管理与评价。
(3)任课教师:合作研究课程的开发,制订教学计划,研究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4)建立课程研究小组,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方案。
2、保障措施:
(1)加强学习,提高对实施校本课程的认识,提高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2)校本课程承担的工作量与必修课程一样,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作为考评、晋级、评优的依据。
(3)加强师资培训。采用自培与他培结合的方法,为课程实施提供教学技能支持。
六、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过程评价,突出评价的激励功能。
1、过程评价: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性、过程性和创造性(情感、态度、意志、合作、能力)为依据,给予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2、多元评价:主要由学生自评和学习伙伴(包括学生和老师)的他评。
3、当堂评价和阶段评价相结合。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第五篇:校本课程经典诵读总结
经典诵读活动总结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古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解读传承经典诗文,也就意味着解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把这些语言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也就意味着在孩子心灵的田园里播下了一粒粒传统文化的种子,让我们的孩子拥有了中国灵魂、拥有了民族品格。我校开发了校本课程《经典诗文诵读》,并全面实施教学。现将我校诵读活动总结如下:
一、明确活动目标
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活跃思维,陶冶情操,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和办学特色。
二、落实活动方案
与日常教学相结合。除安排的校本课外,每周四下午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师生集体共读经典,共赏美文,共写佳句,进行经典吟诵、个别背、接龙背、默背等学习游戏活动,为经典诵读拓展更宽的道路。
与学校养成教育活动相结合。每晌上课前10分钟,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生全员参与。选一名普通话及朗诵较好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每周末语文教师将本周所吟诵的古诗文进行简单的讲解赏析,或进行诵读指导。
三、活动收获与体会
1、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
诵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推动了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和德育工作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得到极大的改观,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逐步形成,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学生养成教育的全面实施。
2、提高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
经典诗文不仅语言精炼优美,而且意蕴深刻,境界动人,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情操,陶冶高尚情趣的重要教材。通过歌颂祖国大好河山和美丽风光的古诗,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祖国江山如画,从而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志向和博大的胸怀。不少古诗抒发了亲情、友情和乡情,诵读这些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长辈、爱亲朋的健康情感。
3、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大量诵读中华经典诗文,一是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形成了诵读的良好氛围。二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知道了“诗前幕后故事”、“文坛轶事”,他们了解、知道诗人多了,了解的历史事件多了。三是学生初步掌握了诵读的方法,并能运用,部分学生还能把学到的经典语句运用于作文之中。四是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自编自演节目、办手抄报,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协调能力,艺术鉴赏力等等都得到了极好的锤炼。
4、提高了教师的文化底蕴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教师主动参与,广泛融入,他们和学生一起学习、讨论、背诵,探讨经典的人多了,查阅资料的人多了,吟颂的多了,运用道经典语句的多了,我校广大教师在活动中极大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底蕴。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著名作家余秋雨说过:“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的充分理解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是文明传承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阔,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经典诵读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丰富了学校的德育内涵,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孩子在读经典中养德行、学做人,引领他们走进文化经典的圣殿,汲取丰富的精神食粮,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