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典清晨一诵读》课程实施方案
田心小学校本课程之——《经典清晨一诵读》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名篇佳作美不胜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人生的一种特殊感悟和认知,是真、善、美的艺术结晶。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旨在及早让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刻接触最有智慧的经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逐渐培养其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开启其创新思维,奠定他们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理论依据
今天,有许多教育家和学者通过现代教育、教学科学的研究证明了诵读经典是有其科学依据的,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其基本理论有以下几条:(1)经典诵读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小学生处于童年期,单纯无邪,心如明镜,污垢未染,越是这样的心灵越易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学生被无所不在的浅俗、甚至庸俗、低劣的“快餐文化”包围着,造成他们“阅读面太窄,快餐式的阅读太多,名著读得太少,就像一个营养不良的人。读的不是精品,而像鲁迅先生说的,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精神上充分发展的人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从儿童开始诵读国学经典,是我们一贯的基本教育方法,20世纪因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而被逐渐丢失了。”在学生记忆力强的时期诵读的经典可以作为一种终生去消化、理解、受益的储备。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经典会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才真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终身教育!(2)经典诵读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 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13岁之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和智慧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正如古人所说,这一时期的儿童 “多记性,少悟性”,小学生的记忆潜力很大。如王财贵先生所说,小学生好像是一头有四个胃的牛。如果不让他们好好储存下一些经典,正是饿牛。对小学生进行经典教育就是先让他们“食饱”,而后慢慢“反刍”。朱光潜先生回忆自己的读书生涯:“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来,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曾经就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潜能开发之间效应相关性进行了实验。统计分析的结果发现,诵读经典对于提高儿童识字量、记忆力、注意力和人格都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或促进作用。另有研究表明,经典诵读能够提高学习成效、提升学习能力的项次记有:提升记忆力、增进日后的理解力、加强阅读能力、思考的触角多且广、提高语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好、提升作文能力、增加语汇、认识更多字、较易了解文言文、提升专注力、持续力增加、开发理性等。(3)儿童诵读文化经典简单易行,成效显著。古诗文诵读采取的是“不求甚解”与“直面经典”的方式,小学生每天用6-10分钟诵读经典,重在对学生人格的熏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因而并没有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反而开拓了学生课外学习的另一空间,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实施目标与定位
(一)实施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让全体学生和教师理解“经典清晨一诵读”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师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在学生中开展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得以 “童蒙养正”。通过引导学生诵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古诗文,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品味古代文化的鉴赏能力,感受先辈们对“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理解。
3、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重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道德熏陶和人格塑造。使学生在如何进行自我修养、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面对人生的得失成败等道德修养水平不断提升,培养学生与人为善、内心安适、刚毅坚韧、孝仁礼仪等道德品质。在传统文化所提供的参照中,使学生在少年时就站在了相对高的道德起点上直面人生。
4、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积极探索出一条以经典诵读为载体的青少年道德建设新途径,进一步提高青少年道德建设的有效性。
5、以经典古诗文诵读为突破口,探索特色化办学和实施素质教育有效途径,走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构建书香校园,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定人文底色。
(二)课程开发与实施定位
对于经典诵读我们在大力推进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这一门课程的定位问题,如何使经典诵读真正收到实效而不加重学生负担是我们思考的重点之一。因此,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定位如下:
1、“有所知”,即属于了解的层面。小学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重要的目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中华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领导着时代的潮流。而经典就是我们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经典诵读,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经典,了解古文化的丰厚博大,对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修养是大有裨益的。
2、“有所得”,即真正有所收获。通过经典诵读,我们想努力在以下 几个方面获得教学的效益。一是保持学生浓厚的兴趣。努力培养学生对经典诵读的浓厚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动力。因为,古诗文经典毕竟比较抽象,而且拗口,对低年级学生来说的确是比较困难的,如何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兴趣,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活动,寓教于乐。二是拓宽学生知识面。通过经典诵读,尤其是高年级,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跟经典相关的知识,发动学生广泛收集信息资料,积极进行关于经典的探究活动。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言语谈吐、行为习惯、思想修养等)得到锻炼。因此,从这个方面的意义来说,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
四、主要措施
(一)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杨 靖
副组长:徐 达 冯 友
成员:杨宗益 张 春 李正有 李晓东 张 猛 周文平刘荣贵 李忠荣 李春芹 李 康 山 龙 李学秀
(二)参加对象:全乡师生
(三)诵读内容: 根据新课程标准推荐的书目和学生的实际,我校编印首批校本教材之《经典清晨一诵读》三章。第一章(供一、二年级使用);第二章(供三、四年级使用);第三章(供五、六年级使用)。
(四)实施措施 A.营造书香氛围 1.利用教室内黑板报,班级文化墙等,展示学生所读、所得。定期更换,营造出浓郁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2.每个学校每早早操前利用6-10分钟轮流由一个班展示经典诵读成果; 3.学校每年“六一儿童节”或“元旦节”举办丰富多彩的“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或成果展示等活动,以赛促学,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到本次活动之中。4.提倡全体教师与学生共 同读书,同写反思,共同成长,为全体学生做乐读、善思、勤写的典范,带动诵读经典诗文活动的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B.体验“诵读”乐趣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我们设想学校每学年都要组织开展“诵诗会”、“诗文图展”、“诗文接龙赛”以及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书画比赛等活动,每班评选“背诗大王”、“背诗能手”,还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与学生共读经典、共同成长”活动。既让全体师生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C.关注“诵读”过程 1.学生借助图画、注解和助读,感悟诗文的意境,熟读成诵。2.语文教师要定期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一次抽查,及时了解学生的诵读情况。3.要学以致用,把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与写作结合起来。
(五)诵读形式与时间 1.晨诵——在晨曦中唱响经典 “记背于少年,受益于终身。”每天早上早操前6-10分钟为固定的诵读时间。每天清晨,伴随新一天的开始,展示班级采用教师随班陪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读等多种形式诵读经典、感悟经典。在强化记忆力训练、丰富文化底蕴的同时,师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2.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号召学生每天在完成学业以后,能够思考与反省自己一天的学习生活。并用随笔、日记或读书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不限形式、不限篇幅、但力求真实。除此之外,教师教育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寻找机会阅读经典。让学生多接触古诗文,多读多背从而多用,不增加负担,使古诗文诵读活动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从而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六)诵读要求 1.各班诵读力求做到:诵读为主,讲解为辅;品味诗文,畅谈体会;分清层次,因材施教;师生互通,交流情感。2.古诗文背诵之“三要”:心要专——专心致志、不可分心;眼要准——仔细看准、全神贯注;口要 到——边看边读、通顺流畅。
武定县田心小学
2017年3月1日
第二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专题
校本课程《经典诵读》
实施方案与标准
XX小学
2015年9月
XX小学校本课程《经典诵读》
实施方案与标准
一、开设宗旨
1、为孩子们奠定人生的文化根基。传统的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智慧、心灵的庞大载体,是民族生存发展的依据。汉语言文字之根在古诗文经典当中,熟背这些古典诗文,能强化对汉语言文字的领悟,为学习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而语文对人的训练又是多方面的。文以载道,中国优秀的古诗文意存高远,古诗文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诵读古代优秀诗文,同时也是在与历史上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对话。从小结交这样的朋友,接受这样的熏陶,对一个人的一生都会产生积极影响,意义不仅在于知识上为课堂拾遗补缺,重要的是要补上人文教育这一大课。融汇在古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是中国优秀人文精神的基因,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2、启迪心智,用传统文化充实孩子们的精神食粮。专家研究结果表明,0-13岁是儿童记忆的黄金期,孩子13岁以前背诵能力强,称为“语言模仿期”,13岁以后接受能力强,是“理性理解期”。一个人在13岁以前记忆的东西,可以一辈子不忘记。只要读熟背诵,不要求理解,这是符合儿童学习天性、有益身心发展的教育法则。熟读背诵经典就是在儿童记忆力强时记住经典,长大后就逐渐会理解经典的义理内容。
3、落实新课程标准要求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1-2 年级学生识字不少于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背诵优秀诗文50 篇,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3-4年级累计识字2500个,其中2000个会写,背诵优秀诗文50篇,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5-6 年级认识汉字累计3000个,会写2500个,背诵优秀诗文60片段,阅读总量不少于100 万字。
(1)、有助于快速提升儿童的语言文字功底,增加识字量,从而促进儿童记忆力开发,并带动其它学科成绩的提高。
(2)、对儿童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不仅仅能扩大儿童的知识面,而且能让其从典籍中吸取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弘扬国学,全面提高 学生自身素质。
(3)、为实现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对接和契合,不仅仅是让学 生记住名篇佳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孩子们能潜 移默化地把那些道理应用出来,约束自己,规范自己。从某种意义上 看,一些古典名句成了孩子们衡量自我的道德标杆。
二、活动内容
1、国学经典诵读:
一、二年级《三字经》,三、四年级《弟子规》,五、六年级《中华经典古诗词》。
2、阅读中外经典著作。
三、实施原则
1、突出主题性,注重兴趣化。
2、重视灵活性,力求主体化。
3、加强针对性,突出个性化。
4、教师有效指导原则
(1)、针对学生的经验背景知识基础,结合实际进行一定的指导。(2)、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
(3)、注重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4)、允许学生在成果获得上的层次差异。
四、活动措施与要求
1、要全面启动,全员参与,营造氛围。以组织孩子们诵读、熟 背中国古诗文经典的方式,让他们在一生学习、工作压力最轻,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读经诵诗”活动的开展,应该以点带面,动员小学生共同参与,营 造一个活动氛围,学校应该定期为学生举办古诗文诵读等丰富多彩 的课外活动。充分利用学校学习园地、宣传栏、广播站等宣传阵地,定期开办古诗文专栏,为学生欣赏诗词文赋营造良好的外部氛围。可 以采取以下措施:(1)、为减轻学生背诵负担,倡导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 法,号召各班充分利用每天课前三分钟时间,每天将一首诗抄在小黑 板上,原则上每天更新一个内容,如果背诵的快,可适当增加内容。一年级可酌量减少,也可以加快更新,学习委员带领大家课前诵读,直到上课铃响。
(2)、板报介绍,提供资料。在每期的班级板报中,都刊出一首古诗(词),并提供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在班级也进行手抄报的展示和评比活动,可以配画,配字等等,训练学生,加深理解。
2、要善于引导和辨别精华与糟粕。传统德育观念的核心在于“内 省”、“克己复礼”,强调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核心在于“恭谦礼让”,其中蕴藏着“愚忠”思想、“三从四德”的伦理道德纲常,这些思想在诗词曲赋中都有表现,即使是《弟子规》、《三字经》也存在着封建思想的糟粕。传统经典入校园的关键在于古为今用,如不加以辨识,有可能误导成长中的孩子。对于古诗文中的精华与糟粕,认识也要与时俱进,有些东西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一定的意义,对于分清两者的界限,还需要加以引导。如何确保传统文化精华古为今用、重焕生机,同时又避免传统中的糟粕扭曲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3、要轻松并有韵律感地重复念唱。古诗文诵读是一个潜移默化 的文化积淀过程,不可能过高要求,一蹴而就。今天的一步两步,就 是今后的千里万里。以往孩子为了应付考试或躲开师长的责骂而读 书,这种教育方法是在压榨学生的左脑,而忽略了右脑的开发,对于 一位正在学习、成长的小孩子来讲,实在不理想。孩子诵读诗文的过 程类似念唱,整个诵读的过程,恰好动用了左右脑功能,使左右脑运 作得以同步。根据研究,左右脑能有同步效用时,学习能力可增加2 至5倍。
4、要讲求形式的创新,寓教于乐。建议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实行古诗文诵读“三步法”:第一步“知诗人,解诗题”,第二步“抓字眼,晓诗意”,第三步“入诗境,悟诗情”。在此基础上,老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推荐古诗名句,拓展孩子的诵读范围,激发孩子诵读古诗文的热情,将诵读古诗文转化为自愿的行为。学习古诗文和做游戏结合起来,而有的则把古诗文朗诵与乐器演奏结合起来,寓教于乐,让孩子在轻松娱乐中学到知识,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课余时间诵读一首古典诗文;语文作业回家向父母背诵一首古诗文。
(2)、读一篇经典古诗文;写一段阅读心得体会。
(3)、每学期举办一次成果展(优秀古诗文摘录笔记、优秀阅读心得体会等)。
5、阅读中外经典。充分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组织学生阅读。各年级、班级通过开展“课外阅读”、“同读一本书”等读书活动引导学生读好书、会读书,开展评选“书香班级”、“读书之星”等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让读书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方式。
五、关于校本课程评价
1、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教师可做平时课堂表现记录。
2、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记录,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
3、学生成果可通过朗诵比赛、班级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
第三篇:校本课程国学诵读实施方案
校本课程--《弟子规》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名篇佳作美不胜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是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人生的一种特殊感悟和认知,是真、善、美的艺术结晶。经典诗文诵读活动,旨在及早让儿童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刻接触最有智慧的经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逐渐培养其仁义敦厚和高尚的人格、开启其创新思维,奠定他一生中具有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与秉性的基础,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理论依据
今天,有许多教育家和学者通过现代教育、教学科学的研究证明了诵读经典是有其科学依据的,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其基本理论有以下几条:
(1)经典诵读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小学生处于童年期,单纯无邪,心如明镜,污垢未染,越是这样的心灵越易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学生被无所不在的浅俗、甚至庸俗、低劣的“快餐文化”包围着,造成他们“阅读面太窄,快餐式的阅读太多,名著读得太少,就像一个营养不良的人。读的不是精品,而像鲁迅先生说的,是‘新袋子里的酸酒,红纸包里的烂肉’。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精神上充分发展的人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从儿童开始诵读经典名著,是我们一贯的基本教育方法,20世纪因受到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而被逐渐丢失了。”在学生记忆力强的时期诵读的经典可以作为一种终生去消化、理解、受益的储备。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经典会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才真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终身教育!
(2)经典诵读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
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13岁之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和智慧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正如古人所说,这一时期的儿童“多记性,少悟性”,小学生的记忆潜力很大。如王财贵先生所说,小学生好像是一头有四个胃的牛。如果不让他们好好储存下一些经典,正是饿牛。对小学生进行经典教育就是先让他们“食饱”,而后慢慢“反刍”。朱光潜先生回忆自己的读书生涯:“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来,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曾经就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潜能开发之间效应相关性进行了实验。统计分析的结果发现,诵读经典对于提高儿童识字量、记忆力、注意力和人格都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或促进作用。另有研究表明,经典诵读能够提高学习成效、提升学习能力的项次记有:提升记忆力、增进日后的理解力、加强阅读能力、思考的触角多且广、提高语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好、提升作文能力、增加语汇、认识更多字、较易了解文言文、提升专注力、持续力增加、开发理性等。
(3)儿童诵读文化经典简单易行,成效显著
古诗文诵读采取的是“不求甚解”与“直面经典”的方式,小学生每天用10—20分钟诵读经典,重在对学生人格的熏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因而并没有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反而开拓了学生课外学习的另一空间,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实施目标与定位
(一)实施目标
1、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让全体学生和教师理解“诵读经典”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师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在学生中开展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得以“童蒙养正”。通过引导学生诵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古诗文,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品味古代文化的鉴赏能力,感受先辈们对“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理解。
3、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重在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道德熏陶和人格塑造。使学生在如何进行自我修养、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和心理品质、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面对人生的得失成败等道德修养水平不断提升,培养学生与人为善、内心安适、刚毅坚韧、孝仁礼仪等道德品质。在传统文化所提供的参照中,使学生在少年时就站在了相对高的道德起点上直面人生。
4、通过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积极探索出一条以经典诵读为载体的青少年道德建设新途径,进一步提高青少年道德建设的有效性。
5、以经典古诗文诵读为突破口,探索特色化办学和实施素质教育有效途径,走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构建书香校园,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定人文底色。
(二)课程开发与实施定位
对于经典诵读我们在大力推进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这一门课程的定位问题,如何使经典诵读真正收到实效而不加重学生负担是我们思考的重点之一。因此,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定位如下:
1、“有所知”,即属于了解的层面。小学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重要的目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中华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长期走在世界的前列,领导着时代的潮流。而经典就是我们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通过经典诵读,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经典,了解古文化的丰厚博大,对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修养是大有裨益的。
2、“有所得”,即真正有所收获。
通过经典诵读,我们想努力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教学的效益。
一是保持学生浓厚的兴趣。努力培养学生对经典诵读的浓厚的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保持良好学习状态的动力。因为,古诗文经典毕竟比较抽象,而且拗口,对低年级学生来说的确是比较困难的,如何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兴趣,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活动,寓教于乐。
二是拓宽学生知识面。通过经典诵读,尤其是高年级,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跟经典相关的知识,发动学生广泛收集信息资料,积极进行关于经典的探究活动。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言语谈吐、行为习惯、思想修养等)得到锻炼。因此,从这个方面的意义来说,过程比结果更加重要。
四、主要措施
(一)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孙海东 副组长:刘君 成员:班主任
(二)参加对象:全校师生
(三)诵读内容: 《三字经》,《弟子规》。
(四)实施措施 A.营造书香氛围
1.利用教室内黑板报,教室走廊墙裙,展示。营造出浓郁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2.学校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或成果展示等活动,以赛促学,激励学生积极投入到本次活动之中。
3.提倡全体教师与学生共同读书,同写反思,共同成长,为全体学生做乐读、善思、勤写的典范,带动诵读经典诗文活动的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
B.体验“诵读”乐趣
开展古诗文诵读活动要寓教于乐,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我们设想学校每学年都要组织开展“诵诗会”、及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书画比赛等活动,每班评选“背诗大王”、“背诗能手”,还在全校教师中开展“与学生共读经典、共同成长”活动。既让全体师生接受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C.关注“诵读”过程
1.学生借助图画、注解和助读,感悟诗文的意境,熟读成诵。
2.语文教师要定期对学生的诵读情况进行一次抽查,及时了解学生的诵读情况。3.要学以致用,把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与写作结合起来。
(五)诵读形式与时间 1.晨诵——在晨曦中唱响经典
“记背于少年,受益于终身。”每天早上第一节课前30分钟为固定的诵读时间。每天清晨,伴随新一天的开始,班级采用教师随班陪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读等多种形式诵读经典、感悟经典。在强化记忆力训练、丰富文化底蕴的同时,师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午读——让阅读成为习惯
为了引领学生与书为友,与经典同行,让阅读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我们充分利用午间空闲时间,号召学生在教室内静静的自由阅读、做读书笔记。假以时日,阅读一定会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
3.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
号召学生每天在完成学业以后,能够思考与反省自己一天的学习生活。并用随笔、日记或读书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不限形式、不限篇幅、但力求真实。
除此之外,教师教育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寻找机会阅读经典。让学生多接触古诗文,多读多背从而多用,不增加负担,使古诗文诵读活动成为学生课外生活的一件乐事。从而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六)诵读要求
1.各班诵读力求做到:诵读为主,讲解为辅;品味诗文,畅谈体会;分清层次,因材施教;师生互通,交流情感。
2.古诗文背诵之“三要”:心要专——专心致志、不可分心;眼要准——仔细看准、全神贯注;口要到——边看边读、通顺流畅。
校本课程--《弟子规》课程实施方案
临河区白脑包镇总校
2016年8月
第四篇:一经典诵读特色小组实施方案
经典诵读特色小组实施方案
爱园小学一(4)班 指导老师 张彩红
一、指导思想
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弟子规》、《论语》、《孟子》等经典名著可视为重要代表。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有益于传承中华文化。在诵读中亲近经典,感受到民族文化渊远流长;在亲近中热爱经典,从经典中去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在热爱中弘扬中华文化,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有利于提高人文素质。能够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境界,丰富内涵、净化灵魂、启迪智慧,为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二、经典诵读的活动宗旨
1、传承中华文化
通过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与书为友,与大师对话,寻根问祖,感受民族文化渊源流长,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从经典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获得古圣先贤的智慧之光,修复文化传承的断层缺失,让学生接受实实在在的“中国人”的教育。
2、陶冶性情品德
与圣贤相伴,与经典同行,美心美文,嘉德懿行。在诵读经典中潜移默化,培养仁义敦厚的性情,自信自强的人格,感恩图报的品质,勇于担当的胸襟。
3、提升语文素养
在诵读熟背中,扩大阅读量,增强语感,感受精华,增加经典储备,扎下语文学习的厚实功底,促进《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记诵任务的落实,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4、推进素质教育
诵读经典,培养心灵,汲取营养,启迪心智,使学生在道德、文化、智能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进一步推进我校素质教育,构建儒雅校园、精神家园、和谐乐园。
三、经典诵读活动的主题
活动以“经典照亮童年 名著与我相伴 ”为主题,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我校广大学生诵读成果,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经典诵读活动的口号
1、诵读中华经典,做有根的中国人。
2、读高雅书,做优雅人。
3、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与名著为伴,塑造美好心灵。
4、诵读,为精神打底;读书,为人生奠基。
5、最是书香能致远。
五、经典诵读的内容
1、国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等
2、经典古诗词:各年级《经典与阅读》教材
3、经典名著:《安徒生童话》、《绿野仙踪》、《海底两万里》、《爱的教育》、《昆虫记》、《木偶奇遇记》、《草房子》、4、经典童谣、儿歌:《童真童趣学语文》
六、经典诵读活动的时间
时间安排在每周三下午的大课间,再结合平时的阅读课,早读课,让热爱经典、热爱诵读的孩子尽情享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第五篇: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下
毛山东乡总校
“诵经典,广阅读”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精神,确立现代教育观、课程观、质量观,利用课程分级管理的体制,优化学校课程结构,充分发挥学校及社区教育资源的功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努力创建学校的教育特色。
2、校本课程通常是由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代表来决策,采用实践—评估—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实施“问题解决”即“自下而上”的政策,以满足各种学校、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因而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参与性。
3、校本课程的开发旨在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地评估、以学校为基地,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课程资源,开发出对学生、家长、学校都有积极促进作用的课程,校本课程集中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主要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强调交流与合作,尽可能地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学业有所长的未来人才。
4、切实贯彻中央关于“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精神,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重要手段,是传承中华文明的传统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同时他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全面实行素质教育、提高我国文科教学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人文背景:
1、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许多文化源头著作——如《论语》、《老子》、《唐诗三百首》等,具有开放式的哲理,富有民族特色,他们超越了时代限制,至今仍极富有活力,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2、一个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须要有优秀的民族传统,优秀的民族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新一代的人具备这种人文素养。而这些千古美文将滋养着一代新人的成长——“天下为公”的理念;“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风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这些都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
(三)开发收益展望:
1、在儿童记忆力发展迅速的阶段,通过背诵古典文化经典,开发起 记忆潜能、陶冶其性情、健全其人格,培养聪明健康,知书明理,有着较高人文素养的下一代。
2、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增进下一代对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等各方面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其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3、发扬诚信、仁爱、正直宽容的中华民族精神,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促成树立优良的社会责任感,以正风气,以提民心。
4、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有机的展开科学的朗诵、演讲等基本技能训练,从而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文化积累。同时教学手段多样化,采取民乐欣赏,诗配画,表演等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校本课程的目标:
1、开发加强儿童的记忆力,集中注意力。
2、使其行为动作举止优雅,戒骄戒躁;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世界
观;注意各方面的修养的培养,提高其综合素质。
3、培养读书兴趣,增加各方面的知识。
4、促进形成对其他各科学科的兴趣,锻炼发展其创造力、想象力、理解力。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的原则与方法:
(一)教学原则:
1、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多读多背诵,自读自解自悟,质疑问难。细细品位古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辞藻美。
2、少责备多鼓励,少灌输多开发,没有必要要求统一的程度和一致的欣赏思维。
3、宁静勿燥,宁简勿烦。以“寓教于乐”、“寄情于乐画”,养成儿童平和安静,喜思乐学的性情。
(二)教学的重点与方法:
1、儿童方面:
不求甚解,但求熟读;多奖励,多鼓励。反复诵读,利用一切集会,路队,早自习等时间,一而再,再而三,儿童自然能背诵自如。
2、教师方面:
持之以恒,要有爱心,耐心,信心。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营造一个开放的,有趣味性的和宽松的教学环境。
3、家长发面:争取做到和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活动。
4、学校方面: 在环境布置,活动展开中,多和经典挂钩,营造一个极具人文气息的学校环境,提高学校品位。
四、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与管理:
(一)培训师资
1、校本课程理论培训
培训方式:讲座、研讨
内容:采取何种教学手段、方法
2、教师专业知识培训 讲座,自修,研讨等形式
(二)撰写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要阐明以下几方面:
1、课程目标:(必须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
2、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要求突出重点,按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涉及选择什么样的内容通讯怎样组织这些内容,或安排什么样的活动,处理好均衡与连续的关系)
3、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组规模等)
4、课程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
五、实施校本课程过程中的学校活动要求:
①诵读活动,教师先行。教师古诗文诵读展示以年级组为单位,表现内容、形式都由自己做主,吟诵也好、表演也罢,或者就是古诗文知识竞赛,在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丰富文化底蕴,提高文化品位。
②板报介绍,提供资料。在每期的校园黑板报上,刊出一首古诗(词),并提供背景材料和诗词析义,供学生阅读、赏析、评比。
③学科竞赛,以赛促读。在语文学科竞赛中,以古诗文为内容,开展“书法比赛”、“朗读比赛”、“古诗创作”、“诗人的故事演讲”等比赛,以竞赛促使学生扩大古诗文的诵读量,改变学生“读好语文书就行”的学习观念,使他们从小受到优秀古文化的陶冶。
④活动展示,检验成效。举办古诗文诵读活动,通过演、唱、吟、诵、拉歌等形式,来检测诵读效果,激发诵诗热情。
⑤先进评比,保证质量。在广泛开展古诗文诵读的情况下,在各班 评选的“诵读能手”“诵读高手”基础上,每学期进行“古诗文诵读先进班”及“诵读之星”评比活动,使古诗文诵读活动既保质又保量,进一步促进古诗文诵读活动的蓬勃发展。
⑥注重研讨,师生献策。为探究古诗文教学规律,摸索古诗文诵读形式,每学期坚持举行“古诗文教学暨诵读研讨会”,总结提炼经典诗文诵读的方法、有效运行机制等。
六、校本课程的评价:
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1、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
2、是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评价
3、是家长问卷调查的结果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
5、学习的成果
毛山东乡总校 2015年3月